佛道框架下的_红楼梦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似对立实也是统一的, 两个世界实为一个世界。 甄士隐是联 系这两个世界的桥梁。甄士隐在梦中不仅亲耳听见一僧一道 要送那块顽石去投胎入世, 以了结一段风流公案的对话, 而且 还亲自目睹了石头上“通灵宝玉”四个字。 当甄士隐沉思默想 “太虚幻境”牌 坊 两 侧“ 假 作 真 时 真 亦 假 ,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的隐喻之意时,忽然被一声霹雳震醒。贾宝玉梦游 “ 太 虚 幻 境 ”时 , 警幻对众仙子说: “ …… 万 望 先 以 情 欲 声 色 等事警其痴顽, 或 能 使 彼( 宝 玉 )跳 出 迷 人 圈 子 , 然后入于正 路……”又对贾宝玉说: “……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 光尚如此, 何况尘境之情景哉? 而今后万万解释, 改悟前情, 留 意于孔孟之间, 委身于经济之道。”当宝玉柔情缱绻, 正与可 卿携手游玩之时, 忽被夜叉海鬼吓醒。 而世俗世界中的大观园 早在第一回 跛 足 道 人 的《 好 了 歌 》中 就 已 暗 示 了 它 的 虚 无 性 质, 前途只 能 是“ 只 落 得 白 茫 茫 大 地 真 干 净 ”, 贾宝玉的最后 出走从更彻底的意义上否定了大观园的存在。这些都表明太 虚幻境和大观园其实都是虚幻的, 都不存在, 这就使仙凡两个 世界在《红楼梦》中具有总体上的象征与隐喻意义。 再如书名 《红楼梦》以及 大 荒 山 、 无稽崖、 青梗峰以及甄士隐在梦中看 到的那副“真假有无”的对联等等, 都无不具有象征与隐喻意 义。综上所述, 可见《红楼梦》中的各种人、 物以及观念, 无不 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 无不在相互映衬、 相互对照中显示其独 特的审美价值, 蕴含着深层次的哲理及象征与隐喻意义, 而这 些象征与隐喻意义又无一不在对立统一这个大框架内。 庄子是道教中仅次于老子的人物,被唐玄宗封为南华真 人, 其著作《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和《老子》一 样,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并从道的角度出发, 认为事物总 是相对而又相生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 又互相依赖 两个方面; 事物的运动变化又总是向它相对立的方面转化的。
一、对立统一与象征隐喻 《红楼梦》全书都是建构在对立统一框架上的。 太虚幻境 与大观园、 天上 的 警 幻 与 人 间 的 僧 道 、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好与了、 甄士隐与贾雨村、 贾宝玉与甄宝玉、 贾政与贾宝玉、 林 黛玉与薛宝钗等等, 无不是对立统一的。 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 灵河岸的一棵绛 珠 草 , 故而姓林, 她禀承警幻仙子旨意, 为了 还泪报恩来到人间。她与神瑛侍者贾宝玉同为贾母的外孙女 和孙子, 又同住大观园。 林黛玉来到人间是为了“还泪”, 性格 自然多疑善愁; 还由于她原是神仙世界的一棵草, 故而带有仙 界不喜束缚、 热爱自由、 鄙弃人间仕途的明显特征。 “还泪”暗 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结 局。和林黛玉的神话身世不同, 薛宝钗是皇商之女, 因而深谙 世事, 热衷孔孟经济之道。薛宝钗项圈金锁上的“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八个字恰与贾宝玉通灵宝玉正面的“莫失莫忘, 仙 寿 恒 昌 ”八 个 字 相 对 应 , 预示着宝、 钗二人日后必结为夫妻, 然而由于贾宝玉是下凡来“历劫”的, 劫后必然要归空。 可见, 林与薛实际上都是一种象征, 林的“泪”与薛的锁都含有极强 的隐喻义, 而“木石 前 盟 ”也 好 , “ 金 玉 良 缘 ”也 好 , 其实最后 都归于空幻 , 没 有 任 何 区 别 。 家 住 葫 芦 庙 旁 的 乡 宦 甄 士 隐 , “禀性恬淡, 不以功名为念, 每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 乐, 倒是神仙一流人品。”他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 成就了雨 村的功名。 贾雨村历经一场仕途梦幻, 在甄士隐的点悟下醒过 来, 这里“甄”与“贾”由于和“真”与“假”谐音, 因而也具有 了隐喻意义。甄士隐与贾雨村一个乐于隐居, 一个热衷仕途, 而最后都殊途同归。乐于隐居也好, 热衷仕进也好, 最后都在 好即是了、 了即 是 好 , 一切的功名富贵都是假, 只有飘然出世 才是真这个人生哲理的指引下, 由对立走向了统一。 神话世界 与世俗世界、 太虚幻境与大观园虽一虚一实、 一仙界一凡世,
"!
!"#$%& !#$’(#’! $( )*+’$
故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 比如大与小、 长与短、 美与丑、 有与 无、 实与虚、 富与贫, 说到底是齐一的, 没有区别的。 此即彼, 彼 即此, 其性质不可认识。 细细品味《红楼梦》, 可以明显地感到 《红楼梦》所赋予许多人、 物、 事的象征与隐喻意义, 它的对立 统一的构思, 正体现了庄子相对认识论与齐物论的哲学思想。 二、亦佛亦道《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小说, 可 以说, 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就没有今天的《红楼梦》。 道教 是中国本土宗教, 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红楼梦》正是构 架在道教这个传统文化根基上的。 神话本是道教的渊薮, 盘古 开天地、女祸补天及抟土造人等创世神话无疑对道教的形成 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小说以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起始, 以 这块石头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并让神秘的一僧一道作为结构 全书、 主宰石头命运不可或缺的串场人物, 这就不能不使全书 带有浓郁的道教气息。开篇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此回中 凡 用‘ 梦 ’用‘ 幻 ’等 字 , 是提醒阅者眼目, 亦是此书立意本 旨。”而深入阐述这“立意本旨”的正是跛足道人和即将跟着 跛足道人出家的甄士隐。 跛足道人那句句离不了神仙、 宣扬人 生虚无的《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释揭示了全书 的人物命运和“万境归空“的主旨。《红楼梦》是一部以梦取 胜的书。《红楼梦》共写了十六个梦, 其中多个梦都含有道教 隐喻意义。开头甄士隐的“太虚幻境”梦与后边贾宝玉的“真 如福地”梦互相映衬, 都在揭示万境如梦的道教人生哲理。第 直接宣扬出家为道。柳 !! 回的柳湘莲梦就更是为道教张目, 湘莲在尤三姐自刎后, 昏然入梦, 梦中尤三姐对她说: “来自 情天, 去由情地 。 前 生 误 被 情 惑 , 今既耻情而觉, 与君两无干 涉。”梦醒后, 见身旁坐着一个跏腿道士, 湘莲请问仙师此系 何方并仙名法号, 道士道: “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 我系何 人, 不 过 暂 来 歇 足 而 已 。 ”柳 湘 莲 听 后 便 用 宝 剑 斩 断 人 间 烦 恼, 随那道士远游去了。 这一节的描写与 ""# 回贾宝玉见癞头 僧相类。可见这里虽是写的柳湘莲, 实是写的贾宝玉。贾宝玉 历经十九年梦幻般的生活,目睹了大观园这个小社会的盛衰 和形形色色人的嘴脸, 最后看破红尘, 仍与那一僧一道归于大 荒, 给人留下一 个“ 假 作 真 时 真 亦 假 , 无 为 有 处 有 还 无 ”的 回 味和富贵如梦、 人生如梦的感叹。尽管《红楼梦》以写实的方 法摹尽了人世百态, 表现了作者反抗封建礼教束缚, 追求个性 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但最终没有跳出每个人都是这个 世界来去匆匆的过客,人所经历的一切都由上天安排并且最 后都归于幻灭这个宗教说教的窠臼。可以说, 《红楼梦》在某 种意义上恰是唐人传奇《枕中记》、 《南柯记》的翻版。 另外道 教文学还有另一种写作套路, 即仙人由于某种原因俗心萌动, 用不同方式下凡来与凡人结为夫妻, 最后仍被天神召回天庭, 从某个角度看, 《红楼梦》正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当然《红楼 梦 》是 中 国 乃 至 世 界 最 伟 大 的 作 品 , 这里从道教和道教文学 的角度说《 红 楼 梦 》, 并没有丝毫贬低之意, 只是想说明任何 伟大的艺术, 都离不了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和传承。《红楼梦》 同时也是构架在佛教文化之上的。 可以说, 没有佛教的转世投 胎的理论也便没有《红楼梦》。佛教以为宇宙万物, 皆由因缘 和合而生, 在其 未 生 之 前 本 无 此 物 , 在其灭后也无此物, 在其 生后灭前, 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 究竟而无实
体。贾宝玉只是女娲、 石头与僧人因缘和合的产物, 他在人间 所经历的一切荣华富贵, 只是一种幻相, 作品将道教仙境涂上 佛教“空”的色 彩 , 以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一样, 究பைடு நூலகம்而无实 体, 不过是一时的“假有”。曹雪芹将道人冠以“空空”二字, 并在这部巨著的一开头就点明 “到头一梦”、 “万境皆空”的 主旨,而高鹗则在贾宝玉被僧道携去大荒的结局中完成了 “万境皆空”的主旨。 但《 红 楼 梦 》的 两 位 作 者 在 写 作 过 程 中 似 将 佛 道 杂 揉 在 一处, 不分彼此。 晋宋间, 佛教初行, 其徒还未有一个固定的称 呼, 有时也以道人称之。 但考察《红楼梦》, 似不属沿用佛教初 创时的称呼之列。 神仙是道教的专利, 太虚幻境应指道教的天 上仙境, 神瑛侍 者 、 绛珠草、 警幻仙子也都应是道教仙境中的 人事,而曹雪芹却偏让那位僧人来对道人讲述这些神仙的事 迹, 让那僧人带领道人往返于太虚幻境与凡尘之间, 佛教客串 道教, 颇有喜剧意味。 空空道人因抄了一遍《石头记》, 却变成 了“情僧”。 “空”是佛教概念, 却用其来名道人。跛足道人来 送“风月鉴”, 被贾瑞大喊菩萨, 道人变成了菩萨。 高鹗之续篇 也是一样的。水月庵中既有女尼也有女道: “沙弥与道士原系 老尼收管, 日间教他些经忏。”栊翠庵中的妙玉是一位尼姑, 宝玉丢失了通灵玉, 岫烟去庵中求妙玉扶乩, 扶乩毕, 岫烟问: 所请何仙?妙玉道: 是拐仙(即道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四 姑娘惜春做了尼姑, 可是当探春探亲回来看见她时, 却是一身 道姑打扮。尼姑与道姑的服装是不一样的。虽然道人与僧人 的居所都可叫庵, 但僧道一般是不同庵的, 他们所奉的经典也 不同, 道教有道 教 经 典 , 佛教有佛教经典, 他们不可能由老尼 来教习同一种经典。至于扶乩, 则是道教沿用的古代巫术, 巫 术本是道教的渊源之一。 尼姑请来道教神铁拐李, 就更不伦不 类。 宝玉应考前, 曾在“死”中见到癞头僧, 病好后又在家中会 见了癞头僧, 口口声喊他师父, 并从此就“欲断尘缘”, 而且就 全书来看, 和尚与宝玉的关系比那道士更直接, 似此宝玉最后 应出家做和尚, 但皇上却赏了他一个“文妙真人”的号。 真人, 乃道教中修真得道与成仙的人,唐以后的历代帝王有赠封高 道为真人的惯例。诸如此类, 都可看出《红楼梦》的作者是佛 道不分的。民间常有佛道相混的现象,因佛道确有许多相通 处, 一般百姓只拜神不拜教, 故而也没有必要分清楚。从北宋 开始, 不少著名 道 教 人 物 多 览 佛 书 , 研究禅理, 引佛学心性养 炼理论入道教。所谓的三教合一, 其实更多的是佛道合一, 故 《红楼梦》中的佛道杂揉也可看作社会上佛道合流的反映。 但 作为这样煌 煌 巨 著 的 作 者 似 乎 不 应 将 佛 道 的 一 些 基 本 信 仰 、 称呼、 常识混淆一处。 以 前 研 究《 红 楼 梦 》, 多从政治的需要出发, 赋予了它太 多太重的政治使命与政治内涵,对人物的政治诠释政治图解 几乎成了“红学 ”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 , 而 对 于《 红 楼 梦 》深 厚 的 传统文化内涵却较少关注与探讨。其实, 离开了儒释道, 也就 不可能有《红楼梦》。 儒家的忠孝节义、 功名政治, 佛教的因缘 轮回、 万境皆空, 道教的创世神话、 太虚神仙, 还有其它传统文 化的方方面面, 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大书。把《红 楼 梦 》放 在 阔 大 深 远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中 来 审 视 、 观照、 评判, 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责任编辑 杨建强
!荆楚学术
佛道框架下的 《红楼梦》
" 杨建波
(湖北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 )
摘要: 《红楼梦》是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的, 特别是植根在佛道文化的基础上的。《红楼梦》中 的许多重要人物与事物在对立统一中都具有象征意义与隐喻意义,这些象征与隐喻也都在佛道这个大框架 内。在创作上, 《红楼梦》深受六朝志怪与唐人传奇的影响, 它实际上就是写的一块石头的传奇, 而就全书来 说, 《红楼梦》也没有跳出某些传奇小说宣扬虚无主义与“万境皆空”的宗教说教。 关键词: 红楼梦;佛教;道教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中图分类号: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