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汉语 双语)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二课时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2.初步感受这对父子的伟大。
教学准备:文字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吗?(地震中的父与子)2、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坐姿端正,字才能写得端正。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习新课文,首先要将文章读通读顺。
投影自学提示:(1)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
3.检查认读生字、新词。
师:读好了吗?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挺自信的,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词。
师:来,试试看。
一生读。
(好继续读,有错立即停下)洛杉矶(读得短促一点,连贯一点)音:多音字:混、血、颤读错:是这样读的吗?谁来试试?|你读得真准,还有别的读音吗?读对:这个多音字你读的真准,不是还有其他读音吗,另外的读音你知道吗?举例子解释。
形:你觉得这里哪一个生字是比较容易写错的?(墟、曼、疾、砸、颤)要注意哪些部位?请打开抄写本,按照格式,把这几个字写一下,只写第一行的第一个就可以了。
同桌检查,写对了吗?(有读写结合可略)4.小组轮读。
师:这些字词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得那么好吗?分小组轮读(一人读一段,一人读三人听,发现问题及时告诉他)5指明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谁来展示一下?开火车读课文。
你这个多音字读得真准。
回到刚刚那个问题。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2)是啊,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能用书中的句子说说吗。
请大家默看第一自然段,把相关句子的画出来?出示: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让你触目惊心的词?(不同程度的伤害)伤害的什么?还有建筑、心灵……可以说,这场大地震对于洛杉矶人们来说是一场恶梦。
而我们这节课就讲到了一对父子在地震中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在地震中,家庭的团结和父子之间的互动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父与子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护知识,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地震安全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的危害。
2.掌握地震的预防和自救知识。
3.增强父子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4.提高学生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震?2.地震的危害。
3.地震的预防和自救知识。
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引入一段与地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进行讨论,让学生先谈谈对地震的了解和认识。
步骤二: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15分钟)通过讲解PPT或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等。
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
步骤三:讲解地震的预防和自救知识(25分钟)讲解地震的预防和自救知识,包括以下内容:1.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地震:收拾好家里易倒的物品,熟悉逃生通道等。
2.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和保护自己:寻找安全位置,注意避免被物品砸伤等。
3.地震后如何应对:保持镇静,等待救援。
同时,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步骤四:父子互动活动(30分钟)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要求父子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父子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情景,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安全位置,并制定合理的自救方案。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父子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重点掌握地震的预防和自救知识。
同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地震概念的理解和地震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理解“废墟、瓦砾、爆炸”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作者借助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1、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2、学习作者借助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题目导入1 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
2如果我们想强调什么时候的父与子,这个题目怎么读。
如果想强调地震中的谁,又怎么读。
所以当需要强调时可以用重读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除了把课文读通读顺以外,还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二、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能通过读让人感受到地震的大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地震的图片,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地震的威力。
刚才的这些图片中就包含着我们今天需要掌握的生字词。
大地震后,到处是瓦砾,到处是一片片的废墟。
火光还会引起大爆炸。
塌下的房屋将汽车砸坏了。
“炸”是翘舌音。
“砸”是平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读。
“砾”是生字,同学们,猜一下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猜到的对了,当我们在身边没有字典或者其它查找工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偏旁来猜测一下这个字的意思。
3现在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
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们把刚才的这两个问题串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串一串。
三品读感悟1从图片中我们感受到在大地震面前所有的东西都是脆弱的,可是文章中的一对父子却在地震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对父子呢。
这节课我们先来走进这个了不起的父亲,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二到十二自然段,画出能体现父亲很了不起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现在开始。
2交流(很多同学已经完成学习任务了,还没有完成的同学认真倾听,看看别人的发言是不是可以跟你产生共鸣,谁愿意先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附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附原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述了洛杉矶地震后,一位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学校变成的废墟上不停挖掘,在38小时后,父亲救出了儿子的感人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灵动着鲜活生命的季节。
然而,作为中国人,这个季节却让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忘不了汶川地震的骨肉绝别,忘不了玉树地震的生死离情。
今天,让我带着凝重的心情走近洛杉矶地震中的一对父子。
2、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这就是地震给我留下的心灵上的创伤,精神的摧残。
3、齐读课题,通过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是啊,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打开书,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的答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突如其来的、伤亡惨重的、惨不忍睹的大地震)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请女生读这个句子你还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场严重的大地震?(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殿堂,今日废墟。
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请男生读这个句子3、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地震过后拍下来的画面,请看(出示视频):高楼大厦转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商业街顷刻间一地狼藉,满目苍夷。
大地震引发的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得如此破败不堪。
4、灾难过后的洛杉矶变成这样荒凉的样子(图),这样的地方我们叫做——废墟(幻)。
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幻),受灾的民众将在——漆黑(幻)中接受生死的考验,灾后的洛杉矶到处——破烂不堪(幻)请你来读读这些词语,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词语幻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几个词语。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拓展“不堪“。
2、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了不起”的父子。
3、了解地震的危害,奠定基调。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掌握生字词,初步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聚焦第一小节:1、请看大屏幕。
(出示: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轻轻地跟着字幕读一读。
这是一个发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母亲在手机中写好的短信,留给她的孩子最后的遗言。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时这样的姿势(师示范: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
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以真实的事例导入,用广为认知的汶川大地震引入,奠定文本的情感基调)看,大地在摇晃;听,生命在哀鸣!地震,震垮了家园,但震慑不了十三亿中国心!在地震灾区,这样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是呀,在大灾面前,更能突显大爱的无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再包含深情地来读一读这句话吧!(欣赏图片,触动情感)2、汶川大地震中的这对母与子,演绎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美国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请看:(出示第一小节)(直击文章第一小节,以地震引地震,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地震所带来的伤害,更能渗透到地震中父子的了不起。
对读好第一小节轻而易举了。
)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竟然不可思议地一起存活了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一对(出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品)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
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四年级曾接触过有关人间真爱的文章,如:《妈妈的账单》、《她是我的朋友》、《掌声》、《卡罗纳》等,对理解母爱、友爱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从未接触过有关父爱的文章。
同时,在感受爱的时候,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从内心感悟。
阅读的过程中,未能透过文字,真正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朗读时不能有感而发。
本篇课文的学习,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其生活经历与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可以说没有学生体验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教师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距。
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想象等方法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主题。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编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有一年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2.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2.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词语的认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播放洛杉矶地震图片,进一步感受这场地震,并结合图片理解词语“瓦砾、爆炸、废墟”。
4.指名说说在这场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5.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父亲儿子)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1.学生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抓住作者对父亲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重点语句,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课文中的11个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来结识一位有着执着的爱信念的父亲和一个勇敢的男孩儿。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二、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哪些生字词是你想提示同学的?
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柔曼、瓦砾”等词语。
师:这些词语各写一遍。
注意爆字,右边最下面不是“水”字,笔划依次是“点、提、撇、点。
”
生在摘抄本上写生字。
师: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明白?
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指导用“找出”的方法或“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探讨,理解词义。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叙述文章梗概,师指导。
师:课文哪些描写给你的触动最深刻?
生根据课文内容叙述。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遍,把这句话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
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父亲的语言和外貌,并分类抄写在摘录本上。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的成因和灾害特点。
2. 通过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然灾害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与安排:课前准备: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话题的兴趣。
1. 导入(用10分钟):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地震的经历或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阅读故事(用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背景,并组织学生阅读故事。
教师可以提前将故事分成若干部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
3. 理解与表达(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
学生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情感态度培养(用20分钟):教师组织开展一场关于地震灾害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震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提高阅读能力(用20分钟):教师将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或段落提取出来,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改写。
学生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彼此的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与拓展(用10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拓展作业,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
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教师布置的拓展作业,如阅读相关文章或写一篇与地震相关的作文,评估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借助拼音及所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言行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比映衬、融情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咀嚼和体悟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映衬、融情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咀嚼和体悟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位父亲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不顾一切地要找遇难的孩子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伟大的父爱。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难1、导入:在上课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
(播放录像并讲解地震情况)灾难,是无情的;亲情,更是无价的。
就在这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告诉大家?2、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让你感动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⑴认读词语:(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特别注意“砾、颤”两字的读音。
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⑵理解词语: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其中的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读懂?你还理解了哪些词?小结学习方法。
⑶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品读体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现在我们就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聚焦到一个镜头,出现在你眼前、震撼着你的心灵的是什么情景?请一位同学读出第十二自然段中的前两句。
(屏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来细细品味,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看看能从中读出些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张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讨论。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地震的了解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阅读和理解:1. 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地震中的父与子》。
2. 学生彼此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并在小组中交流他们对诗歌所表达的感受和主题的认识。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结构。
写作练习:1. 鼓励学生就地震这个主题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小作文。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个真实的地震故事或者想象一个人在地震中的经历。
2. 学生可以使用杜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为参考,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3. 学生可以选择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来写作,但需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讨论和分享:1. 学生可以把他们的作文分享给其他同学,并相互提供反馈。
学生可以就彼此的作品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更好地互相学习。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写作时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改进。
结束:1. 教师总结整个课程内容,并强调了解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关怀。
2.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并鼓励他们将这种关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继续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地震的知识,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地震有哪些危害?你们听说过哪些地震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震话题的兴趣。
阅读和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地震事件的新闻报道、纪录片或音频,引导学生听、看、问一起来获取地震发生后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地震的影响。
接着,教师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首诗的复印件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及主题。
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并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有哪些心理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课始,通过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展示汶川地震过后的废墟画面,教师深情地述说这一组组照片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可怕性及严重性。
3、是啊,地震是残酷的,它让多少人失去亲人,流离失所。
1994年,当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同样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听朗诵,扫清文字障碍。
2、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3、要想把课文读好,先看是否扫清文字障碍。
通过各种方式认读生字。
4、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6、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引导学生将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串联起来说清楚)这篇课文记述(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
过渡:在这样一场大灾难中,其实人类就像蚂蚁一样渺小,生命总是在瞬间灰飞烟灭。
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探究父亲的了不起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大地震)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三十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亲的信念。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初读全文,直面废墟1.简介结合图片,你能用那些四字词语形容地震时的惨状。
揭题2.生字词学习(请1号成员开火车读词语)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瓦砾3听写词语:洛杉矶昔日废墟混乱瓦砾爆炸颤抖挖掘3 初读主要内容二.细读文本,提炼“失常”1.面对这么大的地震,父亲心情如何?出示: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哭了一阵。
感受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跪在地上哭)朗读2。
父亲的悲伤在旁人看来到了什么程度?默读5—12段,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形容.3.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1、各自读课文5—12节,划出能够反映父亲“失常”的语句.2、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相关语句,并讨论作者抓住哪几方面的描写来说明父亲的“失常”?4各小组汇报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父亲的失常?神态: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语言:谁愿意帮助我?好心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消防队长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动作:他挖了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外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语句,来感悟父亲的失常?注意男生读黑体字,女生读红色的字。
三.感受父爱,体会信念1.面对那么多人的摇头叹息,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是父亲的信念支撑着他做这一切举动。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生读2。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亲的这些举动:你能理解父亲双眼直直的表情吗?你能理解父亲一直重复的那句话吗?回环:面对其他父母绝望的眼神,父亲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面对消防队员的劝阻,父亲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面对警察的安慰,父亲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3.再次出示:他挖了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案(汉语双语)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型:新授课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跪、精、混、废、墟、漆、辟、磨、顿、昔、掘、阻、堪、企、厕、派、渣、缝、隙、稳、赖、陋、刨”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
掌握“白、爪、ㄅ、文、宀、亠、酉、舟、氵、力、黑、”等偏旁部首,注意所学生字与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跪、精神、了不起、混乱、废墟、漆黑、起火、失常、开辟、磨难、安顿、昔日、挖掘、阻挡、叹息、破烂不堪、清理、伤害、坚定、企业、厕所、派出所、渣、同事、缝隙、稳定、剧烈、拼命、信赖、简陋、迟疑、召开、刨、消防”等常用词及词组,“无比、依然、即将”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便…”“不论…总…”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6、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义务献血无损健康》,初步了解一些生物科学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xx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9、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2、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3、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4、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情感与价值观: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
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
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
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
这是为什么呢?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
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⑶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并且积极思考,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5、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句型学习1、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便”在句中是副词,表示“就”的意思。
例如:(1)他说了几句话,便急急忙忙地走了。
(2)没有老师的教育,便没有我这么好的成绩。
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都(总)…”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不变。
例句:(1)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会想办法解决。
2)不论刮风下雨,他都是第一个到校。
五,检查步骤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六.学习课文内容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六、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指名朗读课文。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师生齐读、抽学生读,七、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八、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三课时)》教案(汉语双语)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1、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熟读本课学习过的词语。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⑴“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
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3、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明确: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4、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明确: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
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三、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讨论后指名回答并幻灯出示以下内容:(板书:爱)双眼直直渴望帮助一个念头信念坚定爱挖38小时坚持不懈相拥而泣欣喜若狂教师小结: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四、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