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原因及策略初探
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流动的困难与对策研究——以B县为例
对 策建议 。 ①
1农村 师 资“ 出弱进 ” 象。在 教 师资 源配 置 . 强 现
过程 中 , B县农 村 中小学 师资 流动 的不对称 性主要 表
低 与学 校层 次 相对 应进 行 配置 , 教 师进好 学 校 , 好 差
、
中小 学教 师流 动是 指 中小 学 教 师基 于 一定 的原
因, 从城 乡学 校 组 织 中游 离 出 来 或从 一 所 学 校 到 另
一
教 师进差 学校 。将 部分 业 务 素质 较低 的教师 从 县镇
学校 “ 放” 下 到农 村 学 校 , 地 理环 境 较 好 的 学校 被 从
现为 两个方 面 。一 方 面 , 为解 决 初 中 、 中教师 短 缺 高 问题 , 层层 抽 调青 年教 师 拔 高使用 , 成农 村 骨干 教 形
师 按农 村学 校 —— 县镇 学 校—— 城 市 学 校—— 经 济
江 苏 B县 中小 学教 师队伍 流 动 现 状 分析
一
发 达地 区学校 的方 向进 行 逆 向流 动 的 “ 出” 强 现象 ; 另 一方 面 , 录 的新 教 师 按 学 历 高 低 或 考 试 成 绩 高 招
20 0 7年 至 20 0 9年 3年 间 , B县 C乡 、 D镇 共 补
充教 职工 18人 , 0 除去 调 出和退休 , 际增 长 为负 2 实 8 人 。在 调入 的 3 3名教 职 工 中 , 8名为 因落 实政 策 有
被安 置的原农 ( ) 子弟 学 校职 工 。而 同期 B县 3 盐 场 所县城 小学净 增 加 19名专 任 教 师 , 0 除新 分 配 的 3 2
农村代课教师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农村代课教师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农村代课教师是继民办教师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教育群体。
自然条件艰苦、教师编制不合理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导致农村代课教师长期存在的现实原因。
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教育发展实际,“一刀切”“快刀斩乱麻”的清退政策不仅损害了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更使农村基础教育再次陷入困境。
因此,为了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师资管理体制,对农村代课教师进行合理、有序的分流。
一、农村代课教师存在的原因1.农村代课教师愿意坚守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岗位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和发展与我国特殊的地域条件密不可分。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代课教师数量庞大,主要分布在条件恶劣的偏远农村地区。
艰苦的环境、物质的匮乏使很多公办教师不愿长久或根本不愿到偏远农村地区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例如在甘肃省会宁县,为数不多的公办教师在不断流失,新的公办教师招不进来,一直是农村代课教师在这里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由于环境艰苦、物质匮乏,许多公办教师中途退出,这是导致公办教师不断流失的原因之一。
而那些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宁可放弃就业机会也不愿前往这里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这是新的公办教师招不进来的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迫切要求大力普及基础教育,以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和整体素养,而需要普及基础教育的恰是偏远农村地区。
另外,与公办教师相比,农村代课教师更愿坚守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岗位上。
在这种境况下,只有寻求农村代课教师解决基础教育的普及问题。
归根结底,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有效缓解了偏远农村地区教师严重短缺的现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代课教师被迫填补公办教师遗留的职位空缺长期以来,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实行“按生定编,依生派师”的原则。
虽然依据各学校实际在校学生数量确定教师数量,但忽略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核算的特殊性。
在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学点的教师人数少于现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人数的标准。
教师流动调动方案
教师流动调动方案教师流动调动方案是指教育部门为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而制定的一种政策措施。
通过调动教师资源,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满意度,并最终达到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教师流动调动方案的利弊以及如何合理实施。
1. 教师流动调动的意义教师流动调动可以消除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隐形革命”,打破教师的心理与实际上的“围城”,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此外,教师流动调动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
2. 教师流动调动的优势教师流动调动能给教师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教师流动调动还可以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教师间的竞争意识,促进整个教育行业的进步。
3. 教师流动调动的难题教师流动调动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教师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对于新的挑战可能感到抵触。
此外,教师流动调动还需要解决教师住房、子女入学等社会福利问题,以及流动后的衔接和适应问题。
4. 教师流动调动的实施原则教师流动调动方案的实施要遵循科学、公正、合理的原则。
应该充分考虑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发展潜力等因素,以及学校的需求和资源分配等因素。
5. 教师流动调动的程序教师流动调动的程序应该明确、规范。
包括拟定调动计划、征求教师的意见、公示调动结果、协调解决调动过程中的问题等环节。
6. 教师流动调动的评估与考核教师流动调动的评估与考核是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和有效推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教研成果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7. 教师流动调动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流动调动对学生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调动后的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学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8. 教师流动调动的盲目性问题教师流动调动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问题,即调动过程中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
教师流动现象及原因和对策
动 f题 的 对 策 。 * q
关键词 : 学校 教 师 : 动 流 失 ; 因利 弊 ; 策措 施 流 原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4 1 G 5. 2
教师流动性大调研报告
教师流动性大调研报告教师流动性大调研报告写1000字。
标题:教师流动性大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教师流动性的调研分析发现,教师流动性趋势明显增大,这对教育系统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同时,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应对教师流动性带来的问题并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引言教师流动性指的是教师从一个学校或地区转入到另一个学校或地区的现象。
教师流动性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这可能与社会发展、职业选择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因素有关。
本报告旨在探讨教师流动性对教育系统和学校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结果1. 教师流动性趋势明显增大:调研结果显示,过去五年中,教师流动的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年轻教师和中级教师。
这表明教师流动性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2. 教师流动性原因多样:教师在选择流动性的原因上存在差异。
调研结果显示,个人发展需求、待遇和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是教师选择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3. 教师流动性对教育系统和学校的影响:教师流动性对教育系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流动性较大的学校往往面临人员短缺、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而流动性较低的学校则更容易维持教育质量和稳定的教学团队。
三、问题分析1. 教师流动性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师流动性的增大,导致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浪费,例如教师培训成本、教学经验的传承等。
2. 学校稳定性受到影响:教师流动性增加会导致学校教学团队的不稳定,难以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
3. 教师流动性与教育质量呈负相关:过多的教师流动可能会降低学校的教育质量,因为新教师需要时间适应新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要求。
四、建议1. 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增加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从根本上减少教师选择流动性的原因。
2.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师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增加个人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师对当前学校的归属感。
3.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通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留住优秀的教师,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学校。
教师队伍流动管理方案
教师队伍流动管理方案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队伍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教师流动的管理对于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师流动的原因、教师流动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的管理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师流动的原因教师流动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希望通过不同的学校和地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触角,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
其次,个人生活因素也是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个人家庭的原因、城市之间的差距等。
最后,学校和单位的政策因素也会引起教师的流动,例如学校招聘政策的变动、工作待遇的差异等。
二、教师流动的影响教师流动对于教育系统和个体教师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教育系统层面,教师流动可以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教师流动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推进,因为不同地方和学校的实践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教育需求。
在个体教师层面,教师流动可以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经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师流动的管理措施为了合理管理教师流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招聘政策的调整来降低教师流动的频率,例如提高薪资待遇以及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使得教师更加稳定地留在一所学校工作。
其次,可以建立一个健全的教师流动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和教师流动情况,方便教师了解和选择。
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流动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增加教师在原单位的归属感,减少流动的可能性。
四、教师流动管理的挑战教师流动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保证流动的公平性和透明性,避免利益输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平衡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需要,避免过度流动和频繁变动带来的教育不稳定性。
另外,加强教师流动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支持,要确保管理措施的落地和有效实施。
教师队伍流动与调整方案
教师队伍流动与调整方案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教师队伍的流动和调整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教师队伍的流动和调整不仅对于教师个体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于学校和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教师队伍的流动与调整方案。
一、教师队伍流动的原因教师队伍流动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需要是教师队伍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们渴望能够通过交流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
另外,人才流动的加剧也是教师队伍流动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教育资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教师们更倾向于去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教师队伍调整的必要性教师队伍调整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队伍调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教师队伍调整,可以将优秀的教育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教师队伍调整也可以促进教育公平。
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通过调整教师队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教师队伍调整还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和教学环境各异,通过调整教师队伍,教师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队伍调整方案的内容教师队伍调整方案应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调整目标和原则。
教师队伍调整应该根据教育需求和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来确定调整目标,并遵循公平、公正和激励的原则进行调整。
其次,建立健全的调配机制。
教师队伍调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动机制,确保调动的公开、透明和有序。
同时,教师个体的意愿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虑。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调整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通过对教师队伍调整的评估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调整方案的不断完善。
四、教师队伍流动的影响教师队伍流动对教师个体、学校和教育系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教师队伍流动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富其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于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在近日的一场教师专场招聘会中,北京市为缓解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拿出3000名教师岗位面向全市的大学生公开招聘。
但却吸引来了一万三千多的毕业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应届的毕业生,学历以本科生为主(占到了70%),还有将近20%的持有硕士甚至博士文凭的应聘者。
“教师需要狐狸的智慧,大象的坚韧和乌龟的忍耐。
”这时一名负责招聘的老师对教师的总结。
这就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毕业生加入到教师行列来,这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无疑是有利的。
从本次招聘会的情况来看,反映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绝大多数的应聘者志愿到城八区的中小学中从教,致使城区学校展位前门庭若市,城八区学校招人可谓百里挑一,而郊区学校前门可罗雀。
到底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是一些简要概括:1.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的拉大2.教育资源分配不公3.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差异4.教师编制问题5.户籍制度的瓶颈具体来说,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根据2005年平谷区教育大会的精神,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自2005年9月起,该区教育系统启动了山区和边远地区补贴以及骨干教师奖励机制。
按照地域划分,深山区教师每月补助为300元,山区和边远地区教师每月补助为185元;截至2007年9月,该区教育系统共有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30人,学科带头人和市区级骨干教师人均每月奖励津贴为111元;截至2007年9月,教师人均年薪为3.49万元,教委机关公务员年薪为4.90万元,而城区教师,单年薪这一项就远远高出平谷教委机关公务员工资水平。
这就是造成城乡教师流动,郊区留不住优秀教师的症结之一。
其二,重点校制度是教育政策与制度规则本身的缺失导致不公平,是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而形成的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在资源配置、教育质量方面有巨大差异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而重点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师资,硬件,软件之间的差距也是导致优秀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一、问题概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问题一直是国家教育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由于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师资骨干不足等原因,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未来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推动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问题分析1.教师资源不足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素质不高、培训不足、流动性大等问题,这导致教师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些农村小学甚至存在着师资空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普遍落后,许多学校甚至缺乏基本的教学设备,如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等,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教学资源不均衡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地理和经济条件,很多农村小学都面临着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却十分匮乏,这导致了农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不断扩大。
三、改善策略1. 提高教师素质针对农村教师素质普遍较低、培训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待遇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工作。
可以在省级以上设立专门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要解决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的问题,可以逐步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设备,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 构建“互联网+教育”在农村地区推广“互联网+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加强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整合,还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和培训资源,同时也可以让农村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资讯。
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4. 推动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立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多个学校开展校际合作,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教师,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性,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农村师资流动问题
农村师资流动问题摘要: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
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师资单向流动幅度很大,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等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控流”对策的基础上。
还必须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变流共享机制、农村学校校际协作教研制度和支教教师年度考核制度等。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
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
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农村教师减少了417%。
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下降到2008年的: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
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
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
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
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
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
教师流动与师资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师流动与师资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流动及师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教师流动的问题包括教师流失率高、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等,而师资培养的问题则表现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师资培养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不断探索和实施多种解决方案。
一、教师流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1问题:教师流失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吸引力相对不高,导致教师流失率居高不下。
1.2解决方案:提高教师待遇。
加大对教师的薪酬保障力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以此提高教师的稳定性。
搭建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增加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
1.3问题: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
教师队伍中年龄层次和工作年限久短不一,导致教学经验和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
1.4解决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老师的培训力度,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
建立多层次的教师队伍。
通过引进外来人才和校内培养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层次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师资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方案2.1问题: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有所欠缺,教学水平不够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2.2解决方案: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建立教学研究平台。
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加教学经验。
2.3问题:师资培养不足。
部分地区和学校师资培养的力度不够,导致师资队伍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2.4解决方案:加大师资培养投入。
加大对师资培养的投入力度,支持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建立师资培养基地。
鼓励地方和学校建立师资培养基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为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学校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学校教师流动管理办法近年来,教师流动一直是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教师流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教师流动,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学校应当制定合理的教师流动管理办法。
一、流动原因教师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个体教师可能因为个人发展、家庭原因或就业机会而选择流动。
其次,教育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教师工资待遇一般,这也是导致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
此外,学校的管理、氛围、发展前景等因素也会影响教师的留任意愿。
二、管理目标学校教师流动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并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质量。
通过管理教师流动,学校可以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管理方式1. 制定流动政策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教师流动政策,包括招聘、留任、晋升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规定。
政策应该公开透明,一目了然,确保公平公正。
2. 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师发展机会,激励教师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职称评审、培训、专业交流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加强管理与指导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指导,及时了解教师需求、关注教师心理、解决教师困难,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
四、加强流动预警学校应建立教师流动预警机制,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动向,预测可能的流动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五、加强师资储备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师资储备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库,保证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可以通过招聘高水平的应届毕业生、合作培养师范生等方式来扩大师资储备。
六、建立流动奖励机制为了留住优秀教师,学校可以建立流动奖励机制,通过薪资待遇、职称评审等方式激励教师留在学校。
此外,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福利待遇。
七、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借助外部资源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其他教育机构等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与交流活动。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系统内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很多学校面临着骨干教师的流失,构建和谐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就是教育不和谐的主要表现之一。
根据我的调查村里学校人才被乡里学校挖走,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调到本地市重点学校,这种不合理的单向人才流动,困扰着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影响了新农村建设,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一、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据调查,由于种种的原因让很多教师选择“大逃亡”,乡里教师每年以约10%的比例外流,“却没有人愿意流进来”。
而今,乡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不到总量的20%,50岁以上的教师将近40%,老化问题严重,“优秀师资的流失,让好的生源也流走了,留下来的教师工作越发缺乏成就感,也不安心”。
二、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一)合村并校带来骨干教师分布严重失衡。
随着行政村合并和小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许多学校的资源和资产遭遇闲置。
为了有效加于利用,有计划地对一定范围内的学校进行合并,师资重组成了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撤掉单人单点,原先的完小变成了高小,高小变成了初小,初小的功能渐趋于过渡性状态。
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合村并校的过程中经组织调动到或规模较大的学校任教顺理成章,于是小型学校师资力量单薄的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
(二)不同地区间教师待遇存在的差异较大。
追求更高的物质待遇是骨干教师频繁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的工作性质,每个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没有理由不相同。
但现实情况是:农村教师收入比城市教师收入低,贫困地区教师收入比富裕地区教师收入低。
这种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异,是导致骨干教师流失的一大诱因。
(三)环境对骨干教师流失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业乡镇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口素质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也较艰苦,据了解安乐某中学,现在有的教师宿舍还是两个老师挤一间平顶房,还是土地板,每天下课还要用柴火做饭,既废时又废力。
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农村师资的流失给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是诸多方面的。
一是造成教师结构的失衡。
年轻教师的离开,致使学校教师年龄偏高,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断层;女教师的调走,使基层学校女教师更加匮乏;一些学科教师的调出,使得一部分学校的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短缺,专业教师比例失调。
二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农村学校教师本来就不足,一些教师流动到城市学校任教,造成在岗教师工作量增加,忙着上课,缺少备课、听课、批改作业和教研的时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三是导致部分教师的心理失衡。
农村学校教师因一些教师的外流而承担繁重的工作,看到外流教师在城市或县城拿着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同工不同酬,心理产生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四是拉大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农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比例下降,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下降。
五是引发了农村生源的流失。
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学校,导致部分生源也流向城市学校,这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这些影响干扰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师资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呢?当前,各地教育界和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思路,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解了流失问题,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
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经费,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可考虑在正常的工资晋级之外,对在农村中小学校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的鼓励,以吸引新任教师和城市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和师资短缺问题,使农村学校的教师能安下心、留得住,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农村教师稳定。
如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贫困程度,由中央和地方专项设立并拨付“教师岗位津贴”资金,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农村学校流动,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现状及改进措施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现状及改进措施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城乡教师轮岗交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效果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参考。
1. 城乡教师数量不均衡在我国,城市的教师数量普遍较多,而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城乡教师数量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了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时城市教师较容易被调动到农村地区,而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到城市地区交流学习,这加大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压力。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包括教学设备、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交流往往会面临教学条件的不足,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
3. 城乡教师交流不足由于城市教师普遍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交流,且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缺乏,导致城乡教师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这使得城市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农村地区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也影响了他们对于农村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4. 交流效果不明显在一些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交流后,由于教育资源和条件的匮乏,导致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经验也不能有效地传播给当地的老师。
农村教师到城市地区交流的机会较少,也难以获得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机会。
二、改进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教学设备、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以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
这样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交流时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2. 设立奖励机制政府和学校要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交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也要鼓励农村教师到城市地区交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3. 加强城乡师资力量交流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城乡师资力量交流,鼓励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相互交流学习。
“送教下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送教下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送教下乡是指城市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学生进行教学。
这是一个有益的社会活动,可以帮助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送教下乡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送教下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
送教下乡存在的问题1. 师资不足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市的优秀教师都集中在城市学校,导致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送教下乡的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需求,导致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较差。
2. 教学条件差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通常比城市差,包括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
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不便。
3. 教师流动性大由于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较差,导致送教下乡的教师流动性较大。
一些教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离开农村地区,导致教学工作的不稳定。
解决策略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送教下乡的吸引力。
可以给予送教下乡的教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也可以建立送教下乡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 提高教师培训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投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研讨会,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
3. 加强师资力量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
可以通过招聘更多的本地教师或者提供更多的津贴,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地区执教。
4. 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学条件的改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
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更多的标准化教学楼、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环境。
5. 加强对送教下乡工作的监督政府可以加强对送教下乡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送教下乡计划能够有效地实施。
可以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送教下乡的教师进行岗位评定,奖励优秀的送教下乡教师。
“送教下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送教下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送教下乡是一项旨在支持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向农村地区派遣优秀教师,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这一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资不足、教学资源不均衡等,需要寻求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1. 师资不足送教下乡活动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
由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常常面临师资匮乏的问题。
尽管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向农村派遣教师是一种解决方法,但由于对农村地区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优秀的教师往往不愿前往农村任教,导致送教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
2. 教学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教学设备、教辅资料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足都会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送教下乡活动虽然在师资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在教学资源方面却较为薄弱,这也成为了制约送教下乡效果的一个问题。
3.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师资不足等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比城市的学校要差,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送教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种现象,但远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如何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是送教下乡活动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解决策略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是送教下乡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支持者,应当加大对送教下乡活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待遇、发放津贴和补助等方式,吸引更多教师主动申请前往农村任教,从根本上解决师资不足问题。
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2. 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制度、职称晋升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前往农村任教的积极性。
针对送教下乡的教师,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奖励政策,鼓励他们在农村学校内教学、科研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 行为研 究
杨 文 静段 志 坚农 村 中 小 学 教 师 流 动 原 因 及 策 略 初 探
农 村 中 小 学 教 师 流 动 原 因 及 策 略 初 探
杨 文静 段 志 坚
( 云南 师范 大 学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在 义务教 育 均衡 发 展 的 时代 背景 下 ,农村 中 小学教 师流 动 带 来 的弊 端 成 为 了推进 教 育 公平 实 现 的瓶 颈 。 因此要解 决 农村 中小 学教 师 流动 带 来 的 问题 , 通 过深 入挖 掘 农村 中小 学教 师 流动 的主 要原 因 : 经 济环 境 落后 、 政 策调控 实效 、 学 校 管理 不科 学 、 教 师 价值 观念 变化 , 从 而探析 应 对农 村 中 小学教 师 流动 切 实 可行 的 实施 策略 。 关键 词 农 村 中小 学 教 师 流动 原 因 策略
一 、
师 资源流 失严重 。 教 师索质越 米越低 。 教育过 程足 一 个较长 的周 期, 因此 要求教 师职业相对 稳定 。农村教师 的单向流动阻碍 了教 师 队伍建设 和发展 , 导致农 村中 小学教 育发展 的滞后 。所 以, 要 从 根本上解 决农村 中小学 教师流 动所 带来 的负面效 应,深 入挖 掘 农村 中小学教师 不合 理流动 的归 因是首 当其冲重 要一环 。影 响农村 中小学教 师流动 的原 因是多 方面 的,但 总的来看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1 、 经 济环境落后 是农村 中校学教 师流动的根 本原因 随着社会 市场经 济的建 立和 完善 ,城乡 元结 构带米 的地 区差 异和城 乡差距弊 端不 断凸显 ,这种 城 乡发展 的不均撕 使农 村 教师的物质 待遇 与城市 教师相 比存 在着很 火的 差 。 偏远 的农村 学校 , 农村 教师 工 资普 遍偏 低 、 工资 能足 额发 放剑 位 、 福 利补贴基 本空缺 、 住房 困难 、 工作条件 差 、 教师 发展空 间狭小 , 农 村教育 的发 展处于滞 后状态 。国家 资源 的配 置, 尤其是优质 资 源 的配置 明显地 向城市倾 斜 。经济环 境 的城 乡二 元结构 是农村 中小学教 师大量流动 的根本 原因 。 2 、 政 策调控 失效 是农村 中小学教 师流动 的重要原因 政府 作为主 导力量承担 着发展 教育 事业 的币仟 。目前 , 部分 地 方政 府 部 门对 农村 中 小 学教 师 单 向不 合 理流 动 流动 放任 自 流: 对重点 学校挖掘 农村优 秀骨 干教 师的做法 不 加以 限制 , 反而 在 政策上给 予种种 便利 。政府 部 门对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合理流 动 规范调控 失效, 是农村 中小学 教师流动 的重要影 响因素。 3 、 学校 管理失范 影响农村 中小学教 师流动 目前 , 在很 大一部 分农村 学校 , 由于办 学规模 小 , 条件 落后 , 农村学 校缺少 良好 的环境氛 围 。落 后 的工作 环境大大 的影响 了
农 村中小 学教师流动 是社会 流动 的 …种 ,是市场 经济发 展 的必然 结果 ,是 随着对社 会流动 这一 现象 的深入 研 究而繁衍 出 来 的研 究分支 。目 前, 我 国农村 中小学 教师流动 所呈现 出的单 向 性、 无序 性 、 盲 目性 表征 加剧 了城 乡 间教师 资源 配 置的 不均 衡 , 影 响 了农 村教 育事 业 的健 康 发展 ,阻 碍 了教 育 公平 的 继续 推 进 。 因此探析 农村中小学 教师流动 归 因,探 寻切实有 效的应对 策略 ,以规范和 引导农村 中小学 教师流 动是 推进 教育事 业发展 当务之 急的重任。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 动的内涵
目前, 在教 育学领域 , 关于 农村教 师流 动 的内涵界 定层 出 穷, 不同学者有着 不 同的理解 , 归结之 , 主要 围绕 几个方 面界 定: 第 一, 从流动 的范 围上 来看 , 把 农村教 师流 动分 为教育 系统 内的 流动 与教育 系统外 的流 动 。前 者指 的是教 师 并没有 离开 教师 岗 位, 只是 从所任 教 的地 区 、 部 门、 学校 流 动到 另一 个地 区 、 部门、 学 校,而后 者指的 是教师退 出教 师劳动 领域 从事 与教育 无相关 的其他行业 , 即“ 改行 ” 。第二 , 从 流动 的方 向上来看 , 把农利 教师 流动分 为水平流动 和垂直 流动 。教师 的水平 流动指 的是 指: “ 人 们在 同一个社会 垂直分化 阶层 内部 的位 置转 移 。 ‘ 垂 直移动 是 指人们 在一个分层 结构层 面 中的不 同阶层之 间 的流动 。” 第三 , 从流动 的结果上 看 ,把 农村教 师流动 分为 良性 流动和 非 良性 流 动, 也可 以称为教 师合 理有序 流动和 教师流失 。 教师合理 流动指: “ 根据 社会经 济 、 政 治 和文化 教育 事 业发 展 的客观 要 求, 以及 教 师 自身 的状 况, 使教 师资源 在教育 系统 内进行 合理地 配置 , 是教 师资源得 到充分 、 合 理地使 用, 最 大限度 地实现 教 师社会价 值和 自我价 值, 以促进 教育事业 的繁 荣与社 会经 济的协 调发 展 。” 教 师流 失 即大量适 合从 事教 师职 业 的优秀 人 才从 教师 职业 上 、 从 学校 或教 育领域 中流 出 , 而流 进者 或者 在 数量 上 , 或者在 学历 、 能力水平上 , 都 不足 以填 补教 师的 空缺 , 使 教师 队伍 建设处 于一 种 萎缩状态 。第四 , 从 流动 的性 质来 看 , 把 农村 教师流 动分 为显 性 流动和 隐性流 动 。显 性流动 是 即包括 教师在 教育 系统 内部不 同学校 、 部 门、 区域 问 的流动 , 也 包括 教 师流 出教 育系 统进 入其 他行业。隐性 流动 主要指 的是从事兼 职或第 二职业 的教师 , 这些 教师 出于各 种原因 并没有全 身心投 入教育 教学 活动 , 往往“ 身在 曹营 , 心 在汉 ” 。总之 , 根据研 究者 视角 的不 同, 对 教师流 动 内涵 的认识也不 尽相 同。农村教 师流动 成为 现今 义务 教育均 衡发展 背景下一个被普遍 关注和 重视的 问题 。 笔 者认为 , 农村教师 流动 是指 农村 在职 中小 学教 师 在教 育 系 统 内部 不 周学校 之 间 的流 动 ,主要 是指农村 存职 中小学 教师从农 村 学校 流向县 域 内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