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

合集下载

教育部:推进创新编制配备解决教师总量不足难题

教育部:推进创新编制配备解决教师总量不足难题

教育部:推进创新编制配备解决教师总量不足难题教师总量不足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困境之一。

为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资源需求,教育部近日出台新政策,推进创新编制配备,以解决教师总量不足的难题。

教育部表示,当前我国教师总量不足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总量仍然存在缺口,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校只能借调临时工、兼职教师等方式填补教师空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决定全面推进教师编制配备工作,重点实施以下几项措施:一是优化教师编制。

教育部将根据各地教育资源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编制进行分省区域调整,实行分类管理。

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将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数量;对于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将减少教师编制数量,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二是完善教师配备政策。

教育部将根据学校类型、规模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教师配备政策。

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将适当加大教师配备比例,并对教师给予相应的津贴和补助,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前往这些地区任教。

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和流动。

教育部将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之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通过跨地区、跨学校的教师流动,将有助于解决一些地区的教师资源不足问题。

四是优化教师管理体制。

教育部将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保障教师权益,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述新政策的出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肯定。

有专家表示,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将有助于改善我国教师总量不足的现状,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也有一些人对新政策提出了质疑和担忧。

他们认为,教师总量不足的情况并非简单的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的流失和分配不均衡。

除了加大教师编制数量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城乡交流的困境与突破

教师城乡交流的困境与突破

教师城乡交流的困境与突破教师城乡交流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集中管理下,城乡学校以结对帮扶与互派教师的形式,使教师资源在不同岗位、不同学校或者地区之间流动、借用和影响,从而实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城乡教师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然而,目前教师城乡流动制度在中小学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如一些实践操作方面的不合理现象不断涌现。

因此,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教师城乡交流面临的主要问题1.参与交流的学校抱有消极态度由于该形式的教师交流管理不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很多学校抱着应付的态度,一旦涉及到交流教师所在学校的切身利益,难免遭遇交流学校的“软抵抗”,使政策流于形式。

一些城镇学校派往农村学校交流的并非最优秀的教师,他们要么是并没有教学经验的新分配的大学生,要么是在学校里教学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相对一般的教师,甚至让落聘教师或考核不合格教师参与交流,让交流教师和接受交流教师的学校同时都受到伤害,显然违背了交流的初衷,达不到交流的目的[1] 。

另外,由这样的教师组成的队伍支援农村学校,阻碍了先进教育理念向农村学校的传递。

一方面,由农村派往城镇学校的教师,由于得不到城镇学校信任,很难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拥有的优秀教师资源本身就很少,把这些教师派出去进行交流会给学校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

所以无论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对待交流政策都是敷衍了事。

2.部分参与交流的教师在情绪上抵触教师城乡交流直接关系到城乡之间教师的多方面利益,被交流的教师在社会待遇、环境落差、家庭子女、工作成就、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

城镇教师到农村工作,不仅存在着住宿、安全、家庭、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也有着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能否有效发挥专业特长的顾虑,如果对当地农村教育状况不了解,短期内就很难有效开展教学。

农村教师则更是具有一定的压力[2],尤其是来自城镇的家长、学生对农村教师执教的抵触态度会严重影响农村交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农村交流教师缺乏职业安全感。

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乡村学校呈逐年萎缩的状态。

随之而来,城乡教师的流动越发频繁,其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存在的问题1、乡村教师向城镇流动较多,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较少。

2、优秀教师因工作条件、子女上学、照顾老人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学校长期任教。

3、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虽有特岗教师等补充,但中年教师缺少,出现一定的“断层”。

4、城乡教师流动约束性较少,部分农村学校班级更换教师太频繁。

5、国家虽不断加强对乡村教师的政策扶持力度,但在职称评聘、荣誉获得、生活扶助等方面的优惠还有欠缺,不足以鼓励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从教。

6、对于因农村学校撤并后富余的教师,特别是年老体弱的教师,尚缺乏合适的政策安排。

二、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建议1、严格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计划。

规定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必须列入轮岗交流范围,每年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不低于教师总数的20%,其中骨干教师从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不少于应交流骨干教师总数的50%。

城镇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校长每次交流的年限原则上不少于一届,具体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期满的校长、教师,可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回原学校或留在交流学校任职、任教,并在竞岗、竞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在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加大倾斜力度。

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切实解决到农村任职任教的校长教师食宿问题。

2、开展集团化办学。

促进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组成教育集团,实现统一管理,人员合理流动、捆绑式发展。

定期开展“送培下乡”“送培进校”“送培到人”,培训农村学校教师,积极帮助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集团内整体教学教研能力。

乡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马赟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8期一、存在的问题(一)乡镇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造成人员的浪费目前除各镇(区、街)中心小学外,其他大部分完全小学学生数不足200人,大部分农村教学点学生数不足100人,有的年级学生数不足10人。

根据有关要求,大部分农村小学只能核定2-5名编制,但从实际情况看,如果按照编制配备人员,显然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正常运转。

个别乡镇中学的设置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个别山区镇的学校学生数不足400人。

因此如果学校不能形成规模办学,就会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浪费,从而产生虽然超编,人员还不够使用的现象。

主要原因:一是有部分学校地处偏远,人口密度小,所辖自然村少,生源严重不足,如果和其他学校合并,会使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诸多麻烦,从安全角度考虑没有进行调整,二是个别村委领导基于种种考虑,不同意在本届人员任职期内将学校撤销或合并,因此教职工人员不够,宁可村委自己出钱聘用代课教师,也不愿撤并学校。

(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员老化,部分教师不能继续从事教学工作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年龄在51周岁以上的人员占27.07%,而个别山区乡镇比例还要大,达到45%以上,还有些山区小学教职工全部为40岁以上人员。

由于年龄偏大,加之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使得大部分人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即使能坚持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也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产生人员老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年轻时,由于精力和体力透支,使教师一过50岁便显出老年人的特征,尤其是女教师更为明显,本来还可以继续工作却因年龄偏大而不得不转为职员或实行校内退养,产生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二是由于近几年通过考录制,每年师范类毕业生进人数量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将大部分毕业生都留在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只将少部分毕业生分配到乡镇。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破解师资短缺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破解师资短缺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破解师资短缺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师资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造成农村师资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这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物质条件。

其次,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工资水平、福利保障等方面与城市教师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投身农村教育的积极性。

再者,农村学校的教师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需求。

为了解决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关键。

政府应当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比如,可以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实惠。

同时,对于在农村长期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也是重要的一环。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只有当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改善,才能增强对教师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容忽视。

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学习资源。

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类培训活动,让农村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也能有效缓解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

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安排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学习,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拓宽渠道。

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特岗教师计划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中 国教育改革如何破解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

中 国教育改革如何破解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如何破解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如何破解教师编制和待遇问题》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编制和待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教师编制的合理规划与配置,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一些地区存在着教师编制紧张的情况,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这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而在一些城市地区,由于人口流动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师编制的调整又相对滞后,造成了部分学校教师超编与缺编并存的尴尬局面。

造成教师编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规划与人口变化未能实现精准对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学校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教师编制的增加却未能跟上步伐。

其次,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地区之间存在不均衡。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教师短缺的困境。

此外,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的僵化也限制了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

要解决教师编制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教育规划与人口变化的研究,建立动态的教师编制调整机制。

根据学生数量的变化、学校的布局调整等因素,及时调整教师编制,确保教育资源的供需平衡。

二是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政策倾斜,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中。

三是改革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打破编制的束缚,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

例如,可以建立教师“周转池”制度,让教师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教师待遇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教师的待遇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一些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尤其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

提高教师待遇,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破解路径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破解路径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实施困境与破解路径作者:范文卿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0年第01期摘要:县管校聘政策可以提供交流平台与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然而,县管校聘政策在实施中存在诸多困境,如流动教师对政策认识不到位、行政协调难度较大、配套保障机制缺失、教师归属感较低。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联动机制和保障机制保障县管校聘政策的高效落实,從而有效提升教师归属感。

关键词:县管校聘;教师流动;轮岗交流;师资资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发生变革。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使用轮岗交流制度,即“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

该制度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利于校际交流互动。

我国中小学教师从“校管”到“县管”的改变,是教师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现实意义来看,县管校聘既能够解决县域内存在的教师资源配置问题,还能够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了有效开展教师流动工作,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此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现行的县管校聘面临着哪些困境、如何科学开展教师流动工作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重要价值1.;;; 提供交流平台与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管校聘政策不仅为教师流动提供机会、平台,还可以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首先,从教师成长来看,县管校聘能够为广大教师在同一县域不同学校之间自然流动提供便利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竞争力,还能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从制度完善来看,通过在实践中对相关配套机制的不断探索,可以为教师流动提供保障,使这一系列制度问题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县管校聘政策为教师流动提供了机会与平台,有助于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促使轮岗交流制度落实,提供相关制度配套保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来优化过度固化的结构,促进人才进出流动,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人才队伍结构化调节;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优胜劣汰准则实现部分学校多余教师的分流,通过科学有效地优化配置各个部门人才总量实现总体资源整合[1]。

乡村教育如何破解师资短缺

乡村教育如何破解师资短缺

乡村教育如何破解师资短缺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师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造成乡村师资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乡村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交通不便、医疗条件有限、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等,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前往乡村任教。

其次,乡村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

工资水平不高、福利待遇较差,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再者,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学设备陈旧、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师在教学中面临诸多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工作积极性。

此外,乡村学校的教师培训机会相对较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限制,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要破解乡村师资短缺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政府应当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师待遇。

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方便教师出行。

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与付出成正比。

同时,完善乡村教师的福利保障,如提供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

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的乡村教师和支持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开展支教活动,组织志愿者到乡村学校任教,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

加强对乡村教育的宣传,提高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招聘机制,拓宽招聘渠道,吸引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乡村任教。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与城市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活动,让乡村教师有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及其破解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无序流动现象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制度规范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科学以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是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学校管理;同工同酬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变迁的一种反映。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大批农村人口陆续进城,教师越来越少,学生和教师比例失调。

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是泛泛而谈,且研究较为零散。

鲜有学者从微观角度,透过教师城乡流动来分析和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教师流失,又称教师的非良性流动或不合理流动,一般包括教师职业内流失和职业间流失。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教育得到重点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城乡之间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农村教育呈现凋敝状态。

巨大的城镇向心力,使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教师流动的单向失衡。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突出表现为一种失衡的、单向上位的流动态势,基本上都是由乡镇学校流向县城学校,由县城学校向地级城市学校流动。

二是教师流动的趋利性较重。

教师将个体发展寄托于学校发展之上,如果其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就会选择与学校共同发展,对流动这一行为的选择就表现出利他性;反之,学校利益让位于个体利益,教师流动行为选择上就表现出利己性。

三是教师流动的盲目无序。

我国教师城乡流动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大多数教师流动带有个人随意性,流动时间不确定。

四是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流动性较大。

在教师流动大军中,流失教师多为中青年主科骨干教师,这类教师更容易受到城市学校的青睐。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的解困之道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的解困之道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但《湖北教育》记者肖昌斌、曾宪波采写的《农村中小学遭遇教师缺编之困》,却给我们披露了一个十分迫切和现实的问题,即农村中小学陷入了教师缺编的困局。

从两位记者所披露的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短缺,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短缺,缺编主要学科为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

而这些学科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还突出表现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严重缺乏。

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学科带头人,几乎都分布在城市学校,个别会在城镇学校,乡村中小学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很快被城镇学校挖走。

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缺编,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一是导致大量代课教师的存在。

因为教师缺编,为了教学之需,农村中小学不得不大量聘请代课教师。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共有代课教师近!"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具备教师资格的。

二是造成农村中小学超过规定班额的大班比例不断增加,使大量农村中小学学生在教室拥挤、教学设备紧张的大班中学习,得不到因材施教。

三是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一些农村中小学班额普遍较大,学生人数众多,教师负荷大都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四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并且学段越低,老化的程度越严重,形成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大伯大妈教初中,大哥大姐教高中”的不正常年龄结构。

五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日益严重的缺编危机,众多农村中小学不得不把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科目停开,开齐、开足课时成了一句空话。

几年前国家就要求小学三年级要开设英语课,但大多数农村小学至今仍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

至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农村中小学更是困难重重。

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义务教育责任的基层化。

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一直是低重心、分散型的,在承认和接受各种不同差别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管理。

教育部:推进创新编制配备解决教师总量不足难题

教育部:推进创新编制配备解决教师总量不足难题

教育部:推进创新编制配备解决教师总量不足难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一难题,教育部提出推进创新编制配备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全国范围内教师资源的充足和均衡分布。

教育部表示,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一些欠发达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地区经济条件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决定采取创新编制配备教师的方式,实施特色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和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

具体而言,教育部将推进教师编制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相适应,重点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特事特办,推动教师编制与学校办学规模、可负担性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引导教师流动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教书育人。

推动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增加和调整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各类学校教学需求的师资力量。

教育部还将推进教师配备工作,制定和落实差异化激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

积极探索推广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的路径,鼓励特岗教师等教育人员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还将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教育教学条件,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部还将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教育部认为可以有效解决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教育部的这一方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专家表示,教师总量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

教育部推出的创新编制配备方案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教育部多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困境与破除之策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困境与破除之策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困境与破除
之策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困境是指由于师资流动不足等原因,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从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下降的一种困境。

破除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困境,应当采取多种措施:
1、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将义务教育师资培养工作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规划,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教师培训和发展方面的投入。

2、实施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

在义务教育中,要实施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之间教师的流动,以缓解城市和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村教师实施特别支持政策,如提供优惠的住房、就业保障等,鼓励教师到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3、加大教师培训投入。

为了改善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的状况,应当加大教师培训投入,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丰富教师的素质,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义务教育,改善教
育质量,同时,还要强化教师的行业精神,激励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社区从事教育工作。

4、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义务教育师资流动的困境,除了要加大投入,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具备更加完善的职业道德素质,避免教师的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以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让教师更好地服务义务教育。

破解编外教师的“编制”之困

破解编外教师的“编制”之困

破解编外教师的“编制”之困作者:单莹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45期文 | 单莹编外教师,顾名思义,就是编制之外的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始终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民办教师,到代课教师,再到临聘教师和特岗教师,一直以“编外”的身份,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始终以“补充”的标签,折射教师队伍建设的缺陷和教育公平的缺失。

在某内陆省,2019年全省农村中小学临聘教师占比达到21.5%,省会部分城区中小学这一比例超过30%。

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推进、“二孩”政策实施、各地大班额化解和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编外教师仍将长期存在。

教师编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教师编制制度对编外教师的影响教师编制制度是我国教师人事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师配置的数量、质量及结构。

编外教师产生并长期存在,表明教师编制制度在设计、管理、执行、监督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

教师编制制度的设计存缺陷一是发展性不足。

教师编制政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估计不足。

从1999年到2019年,20年间,国内城镇化率从30.89%提升到60.6%。

与之相应的学龄人口大规模流动,给城镇教育带来规模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也对师资配置提出更多需求。

而“只减不增”的国家编制总要求使得城镇教师编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编外教师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

二是衔接性不足。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以女性教师为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带来较大影响,因生育导致的阶段性师资短缺几乎成为所有学校面临的难题。

“到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的目标,增加了各地大班额化解带来的教师应急性需求。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走班制,不同于以往行政班的教学班模式,对灵活高效地进行师资调配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这些新形势、新问题,教师编制政策都没能给予有效的对接与回应。

三是完整性不足。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缺编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公办教师需求剧增,给教师编制分配带来新的挑战,势必影响到中小学校聘用编外教师的需求。

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怎么回事

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怎么回事

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怎么回事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对于公立中小学来说,选择招聘非编教师的原因很简单:减轻行政和财务压力。

根据相关规定,公立学校的编制人员名额由当地政府负责管理,并由政府投入资金。

但是,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长压力和少子化趋势的持续发展,许多城市的公立学校发现,编制人员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

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招聘非编教师来补充师资,以应对这种情况。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目前在中国一线城市的非编教师招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教育系统的瓶颈和矛盾。

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教师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但另一方面,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预算压力,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学校增加编制教师。

因此,选择招聘非编教师成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的后果这样做的后果是,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一些教师协会和家长组织表示,非编教师的聘用会带来诸多风险,因为这些教师可能没有受过足够的培训和教育,也不一定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

此外,由于缺乏对非编教师的管控和监督,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表现也可能受到质疑。

另外,尽管公立中小学选择招聘非编教师的原因是缺乏资金,但教资考试报名人数的持续增长表明,许多人仍然希望成为专业的编制教师。

据报道,2022年教资考试报名人数高达1144.2万人,较十年前的17.2万翻了66倍。

这说明,虽然教师编制岗位的数量可能不足,但仍有许多人希望从事这个职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编制教师人数,保证教育质量。

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其他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1、爱国守法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爱国守法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践行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双短缺”困局及纾困之策

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双短缺”困局及纾困之策

2019年8月第35卷第4期教育科学Education ScienceA ug,2019Vol.35No.4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双短缺”困局及纾困之策+段兆兵,朱家存(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目前还存在“双短缺”的现象。

农村学校普遍师多生少,但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和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结构性短缺,城区学校普遍生多师少,教师总 量代偿性短缺。

纾困之策在于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稳定生源;培养大量高水平教师,做大做强优质教师资源存量和增量;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和城乡,通过灵活调整,化解 城乡中小学教师“双短缺”。

〔关键词〕教师编制;“双短缺”;结构性短缺;代偿性短缺;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教师编制是我国城乡公办中小学配备和补充教 师的基本依据。

新世纪以来,农村学生大量进城上学,农村学校生源大幅下降,教师总量富余,但高水 平教师、中青年教师和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普遍缺乏,出现教师总体富余情况下的结构性短缺。

同时,城区学校普遍生源增长,大班额增多,超大班级治理 难度加大,消失已久的代课教师(县聘、区聘、校聘教 师)重现校园,教师总量代偿性短缺。

虽然出台并实 施了诸如撤点并校、教师交流轮岗、乡村教师支持计 划、特岗教师计划、“国培”计划、大班额治理等政策,但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城区学校教师总量短缺的“双短缺”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亟待出台新的 师资配置政策,破解城乡学校教师“双短缺”困局。

一、城乡教师编制"双短缺”困局及其影响(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结构性短缺及其影响城乡教师“双短缺”悖论突出地表现为“超编”与 “缺人”共存。

农村学校教师短缺并不是教师总体数量过少,而是教师总体数量按照师生比标准衡量相对于学生总体数量严重过剩情况下的超编性缺人。

这种短缺是由于农村学校学生数量不足,师多生少,班级规模逐渐缩小,即“师班比、师生比变化引起的超编缺人”[1]。

农村教育应跳出“编制困局”

农村教育应跳出“编制困局”

龙源期刊网 农村教育应跳出“编制困局”作者:温伟洪来源:《教育》2017年第02期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瓶颈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超编。

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中小学严重超编配置教师,但实际上是“标准超编”与“现实不足”,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

为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应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的方式进行农村教师编制配置。

教师编制应贴合农村教育实际,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教育困难重重,逐步缩小解决农村教师编制问题是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农村教育有很大的改善和改進,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改善,但农村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从某些角度上还在不断拉大,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里,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很严重。

农村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量严重不足,学科结构性缺编严重,“超编缺人”现象在地处农村山区的中小学十分突出。

所以,从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到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城乡统一,国家政策仍有改进拓展空间。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和成班率偏低,按城乡统一的标准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调查发现,农村学龄人口的主动流出与自然减少,导致一些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部分农村教师绝对数量出现富余,但又出现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

虽然这些年通过新增编制、提高待遇等方式补充了很多教师,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及县城以上学校教师数量的短缺,但村小和教学点的情况没有根本缓解。

认真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探索教师数量不足、任务压力繁重。

“标准上超编”“现实中不足”状况的原因归结为编制制定过程中,对学生数量的核算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年级跨度和班级跨度,进而导致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规模越小教师工作量越大。

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师群体的亚健康状态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很普遍。

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

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

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第一篇: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为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超编与缺人并存的“编制困局”,平阴县编办联合县教体局、财政局、人社局,对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源,结合平阴实际,寻求破解对策。

一、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1.中小学教师阶段性超编。

随着出生人口锐减和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小学生数量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

全县中小学生总量由1996年的6万余人,减少为2014年的30197人;农村中小学生由1996年的5万余人,减少为2014年的10741人,平均每年减少2200余人,这期间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保持在3000人左右。

因学生数量锐减,核定教职工编制大幅缩减,但学生高峰期补充的教师大部分未到退休年龄,呈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较为突出的局面。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县21所中小学(不含高中),按2011年全省规定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2152名,实有在编教职工2867名,超编715名。

其中,城区中小学7所,核定教职工编制1578名,实有在编教职工1654人,超编76人;农村中小学15所(含教学点31个),核定教职工编制1137名,实有在编教职工1816人,超编679人。

尽管近年来,大批民转公教师相继退休,但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问题短期内仍无法化解。

2.中小学教师队伍呈老龄化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全县中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677人,占中小学教师的24%,35岁至45岁的1036人,占比为36%,45以上的1154人,占比为40%,全县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2岁,总体呈现老龄化趋势。

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从受教育程度看,全县736名50周岁以上中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中专以上的不足150人,大部分是“民转公”教师。

由于学历层次低,这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因不会使用电脑、电子白板等教学设施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通教师进出渠道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
为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超编与缺人并存的“编制困局”,平阴县编办联合县教体局、财政局、人社局,对全
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根源,结合平阴实际,寻求破解对策。

一、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中小学教师阶段性超编。

随着出生人口锐减和城镇化
建设快速推进,中小学生数量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

全县中小学生总量由1996年的6万余人,减少为2014年的30197人;农村中小学生由1996年的5万余人,减少为2014年的10741人,平均每年减少2200余人,这期间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保持在3000人左右。

因学生数量锐减,核定教职工编
制大幅缩减,但学生高峰期补充的教师大部分未到退休年龄,呈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较为突出的局面。

截至2014年12
月底,全县21所中小学(不含高中),按2011年全省规定
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2152名,实有在编教职工2867名,超编715名。

其中,城区中小学7所,核定教职工编制1578名,实有在编教职工1654人,超编76人;农村中小学15
所(含教学点31个),核定教职工编制1137名,实有在编
教职工1816人,超编679人。

尽管近年来,大批民转公教
师相继退休,但农村中小学教师超编问题短期内仍无法化解。

2.中小学教师队伍呈老龄化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全县
中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677人,占中小学教师的24%,35
岁至45岁的1036人,占比为36%,45以上的1154人,占
比为40%,全县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2岁,总体呈现老
龄化趋势。

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从受教育程度看,全县736名50周岁以上中小学教师,第
一学历中专以上的不足150人,大部分是“民转公”教师。

由于学历层次低,这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技术缺乏,甚至出现了因不会使用电脑、电子白板等教学设施上不了课的现象,学生不喜欢、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

以榆山街道办事处胡庄小学为例,全校21名教师,50岁以上的14人,大部分是凭经验开展教学,家长普遍反
映学生与教师代沟大、沟通困难。

3.中小学教师人员相对不足。

尽管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总
体超编,但在调研中大部分学校反映存在超编缺教师现象,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和部分专业学科教师严重缺乏。

全县21所中小学,按照“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需要增配教师近100名。

部分学校结构性缺编严重。

特别是农村小学普通学科教师大量积压,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乏,身兼数职在农村小学相当普遍。

调研数据显示,全县农村小学周课时超过15节的教师比例超过15%。

如,
锦水街道博士小学8名教师每人在任教1门主课的基础上还要兼职2-3门副科,这种做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造成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困局”的原因分析
1.现行编制标准有待完善。

目前的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标准,以“师生比”作为主要编制依据,按标准班额进行计算。

由于城区学校基础好、生源充足、班额大,教职工编制相对充裕;平阴作为典型的山区县,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存在大量分散教学点,按城乡统一标准核编往往导致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

如,全县31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总数在50人以下的12个,按标准核定每校只有2名教师编制,连最基本的课程也无法开全。

2.编制滞后于课程改革。

按教育部门“实施素质教育,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中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与校本课程,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

如,孝直镇店子小学6个年级、19个班、686名学生,按照省定标准1∶19测算,教职工编制数为36名,实际配备41人;但以满足现行课程方案教学需求来测算,在适当兼职的情况下,至少还要配备教师8--10人。

此外,随着近年来合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增加,校车工程和集中配餐工程的实施,校园安全工作日益加重,由于没有专
职的后勤管理人员,宿舍、校车、食堂管理等职位通常由普通教师兼任。

单纯按照师生比的标准核定教师编制,已无法满足学校开齐课程的基本需求。

3.中小学教师进出渠道不畅。

受生源高峰期和历史原因影响,平阴县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民转公”形式集中补充教师1300余人。

目前,全县仍有588名“民转公”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上,占中小学教师总量的21%。

由于自身学历、知识有限,他们不能胜任繁重的教学工作,目前大多只能从事后勤管理工作。

受编制政策制约和教师退出机制缺失等因素影响,老教师退不了、新教师进不来,使得补充年青和急缺专业教师的工作举步维艰。

如,栾湾中学原有在编教师82人,近5年先后有22名教师退休,因超编该校多年未补充年青教师,教师年龄结构出现较大空档。

三、畅通进出渠道,破解中小学教师“编制困局”
中小学教师超编与缺人并存的“编制困局”,已成为阻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跳出这一“困局”必须要在畅通进出渠道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有进有出、循序渐进的进出渠道,全面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提升综合素质。

1.合理定编,健全教师补录机制。

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学生人数少、班级数量多的实际,建议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和补充实行动态管理,为保证开齐科目,采用
“基本编制+机动编制”的方式,通过加大机动编制比例,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需求;或采取“退二补一、退三补一”的方式,制定5年过渡期,根据每年退休教师折算比数,下达计划,用于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形成良性的教师补充机制。

2.逐步探索,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按照“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要求,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

对那些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老教师”,在保障相关待遇的同时,采取转岗的方式,使其逐步退出教师编制。

一是鼓励引导身体条件允许的教职工积极参与校车、食堂、宿舍等社会化后勤管理工作。

二是选派部分教师到社区或政府公益岗位工作,充实社区和公益岗位力量,减少政府购买服务支出。

三是组建服务社会志愿组织,发挥教师优势,开展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完善制度,激活教师活力。

一方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采取定期流动换岗制度,让优秀教师以下派干部、下乡支教等形式到基础薄弱学校管理和任教,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派遣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到县城学校上挂学习,在工作中加速进步,尽快成为骨干教师。

另一方面按照“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要求,尽快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

通过改革,确定学校与教师的人事契约关系,
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打破用人制度上的终身制,真正建立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发中小学教师人才活力。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