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规划和建设的前提条件是

合集下载

猪场筹划与建设

猪场筹划与建设

猪场筹划与建设

一、确定猪场规模与模式

(一)、确定猪场规模和生产方向

1、年出栏头数猪场的饲养规模指在养猪场正常运营情况下,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的头数,如千头猪场、万头猪场等多种规模。种猪场也可以按照基础母猪头数计。

小型养猪场:年出栏1000~5000头商品猪,年饲养基础母猪≤300头;

中型养猪场:年出栏5000~10000头商品猪,年饲养基础母猪300~600头;

大型养猪场:年出栏10000头以上,年饲养基础母猪>600头;规模超过30000头宜分场建设,有利于猪场疫病防治、环境控制、粪污处理。

(1)、规模化养猪场。实际生产中以基础母猪100头,年出栏商品猪2000~2400头为一个标准规模养猪场,每周至少有4~5头母猪产仔,5~6头母猪配种、妊娠,每周出栏商品肉猪40头,需要6个劳动力完成全部任务,投入资金130万元,产出约150万元,每头母猪制造利润大约2000元。

自繁自养的规模化养猪场、年出栏300~5000头商品猪的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养猪专业户,其基础母猪头数参考见表2-1。

(2)、集约化猪场。集约化猪场是大规模的猪场,通过使用优良的猪种,饲喂全价饲料,创造适宜的环境,执行严格的防疫,实行集约化养猪,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较局的经济效益。如果将生产环节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即按繁殖周期安排工艺流程,按节拍均衡生产,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这种生产方式称为"工厂化养猪"。

2、生产方向

根据生产方向可细分为哺乳仔猪场、生长育肥猪场、自繁自养猪场和种猪场。哺乳仔猪场要求保育猪经过保育期饲养体重达到20~25 kg,然后销售给生长育肥猪生产者;自繁自养也称全程饲养,即配种、分娩、育肥三个过程结合的一种饲养方式;种猪场主要生产并出售种猪。养猪场的性质和规模的确定,先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再要考虑生产技术水平、投资能力和各方面基础条件。种猪场应尽可能纳入国家或地区的繁育体系,其性质和规模应适应国家或地区的要求,建场时应慎重考虑,切忌盲目追求高层次、大规模,否则很易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资金链断裂、猪场倒团的严重后果。

《项目评估》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项目评估》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项目评估复习题

(课程代码242266)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指企业在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扩大生产规模会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即规模效益递增的现象。

2、转移支付: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发生的没有找出国内资源的真正增加或耗费的支付行为。包括:税金、工资、国内借款利息、土地费用。

3、可行性研究: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以试图对其做出可行或不可行评价的一种可行方法。

4、间接效益:由项目引起的而在直接效益中未得到反映的那部分效益,是由于项目的投资兴建、经营,使配套项目和相关部门因增加产量和劳务量而获得的效益。

5、基础性项目:具有一定自然垄断、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收益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6、投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的收益,投入一定量货币资金而不断转化为资产的全部经济活动

7、投资项目——指工程建设项目,即按照规划、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投产运营等一系列程序,在规定的建设期、投资预算额及设定的质量标准前提下完成的投资活动与任务。

8、企业资信评估的涵义——是对企业的资质和信用度进行的检验和度量,并科学、客观的作出全面评价的过程。

9、市场需求——指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消费者能够购买某种产品(劳务)的总量。

10、市场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市场范围内可提供给消费者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总量。

11、企业的生产规模——是指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产品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

12、生产上的规模经济——由于实行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从而使单位产品成本随规模扩大而降低,使企业实现规模效益

第4章 项目生产建设条件及技术评估

第4章 项目生产建设条件及技术评估

5.绿化布置
厂区绿化布置是总平面设计的一个组 成部分。厂区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有调节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工厂的 绿地率一般要求不小于20%,洁净程度要 求较高的不小于30%。
三、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方案
(二)土建工程方案分析 1.原则: 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 满足项目对建筑功能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 造价要经济; 建筑形象要美观。
4.厂区运输
工厂运输设计,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确定厂内外 货物周转量,制定运输方案,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统计出各 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量,计算出运输设备的数量,并相应地确定 为运输服务的保养修理设施,对于同时有铁路、水路运输的工 厂,还应分别按铁路、公路、水运等不同系统,制定运输组织 调度系统和运输线路的平面布置和规划。 厂区运输设计的要求: ①尽量使厂内、外运输与车间内部运输密切结合,统一考虑 ,使全厂物料运输形成有机整体。 ②工厂所需大宗原材料、燃料等,宜从厂外直接运至车间或 料库,以减少倒运和损失。 ③厂内运输系统的设计,要注意物料支承状态的选择,尽量 做到物料不落地,使之有利于搬运。 ④运输线路的布置,应尽量减少货流与人流相交叉,以保证 运输的安全。 ⑤运输、装卸设备的选用,宜考虑品种、型号单纯,便于维 修,尽可能采用利用重力的装卸设备,以满足节约能源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
3.费用效率分析法
设备费用效率=系统效率/寿命周期总费用 例:某项目有三类备选设备,它们的生产效率, 寿命周期费用如表: 设备名称 寿命周期费用 生产效率 A 100(万元) 850(件/日) B 100(万元) 750(件/日) C 80(万元) 720(件/日) 解:各种设备的费用效率是 设备 A:850/100=8.5件/日· 万元 B:750/100=7.5件/日· 万元 C:720/80=9.0件/日· 万元

砂石矿山生产规模和能力由哪些因素决定?

砂石矿山生产规模和能力由哪些因素决定?

矿山生产能力规模的确定涉及矿区资源条件、矿区内外部多种技术经济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矿山生产能力是矿区决策要素的核心,如所购买设备生产能力等都需要根据矿山生产规模来决定。本文分享决定露天矿山生产能力的原则及主要影响因素。

确定矿山生产能力的原则

(1)匹配原则:矿山生产能力、矿山服务年限与储量规模相匹配原则。

(2)政策原则: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符合国家、地区和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3)市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产品要有可靠的市场。

(4)技术先进可行原则:所确定的生产能力必须与现有技术相结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必须能够达到,同时也要体现技术的先进性。

(5)经济原则:经济合理,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确定矿山生产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1、市场需求因素

国民经济和社会需要,产品市场范围、容量和销售条件,国内、国外市场状况等。

市场需求量是影响矿山生产规模的关键因素。市场需求量大,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反之,没有市场需求或需求量很小,就不能上马或不能建大型矿山。因此,在确定规模之前,必须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详细

调查、预测,弄清矿石产品有多大市场、矿山建成后能有多大的市场份额、了解用户对产品质量有何具体要求等。

2、矿床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

这些条件决定着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及矿块(段)的生产能力。

露天矿山开采强度受到矿床赋存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是无限大的。根据矿山的具体条件,可能选用开采工艺和主要设备,不同的矿山生产工艺所能达到最大开采强度差别也很大。这些工艺和设备所能达到的最大生产能力,制约着矿山生产规模。

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分析

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分析

建设条件和生产条件分析

1. 建设条件分析

在进行任何一项生产活动之前,需要评估并确定相应的建设条件。建设条件是指为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建设条件分析的几个关键方面:

1.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决定建设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理位置的特点将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的可行性和效率。例如,如果一个工厂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那么选择地理位置靠近原材料供应源的地方将更有利于生产。

1.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水等公共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对于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例如,如果一个工厂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而所在地区的供电能力有限,那么这将成为一个建设条件限制因素。

1.3 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决定生产活动能力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因此,在评估建设条件时,需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情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

2. 生产条件分析

生产条件是指为实现生产目标所必需的环境、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以下是生产条件分析的几个关键方面:

2.1 生产设备与技术

生产设备和技术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考虑生产条件时,需要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适应生产活动的要求。

2.2 物料与原材料

物料与原材料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物料是指已经部分加工过的原材料,而原材料是指尚未加工过的自然资源。能否获得足够且质量良好的物料与原材料,将直接影响到生产活动的可行性和产品质量。

生产规模与建设条件

生产规模与建设条件

生产规模与建设条件

1. 引言

生产规模与建设条件是决定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产能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制定生产计划和建设方案时,正确评估和确定生产规模以及确立相应的建设条件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生产规模的概念、评估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建设条件。

2. 生产规模的概念与分类

2.1 生产规模的概念

生产规模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实现的产品数量或产值。它反映了企业生

产能力的大小。生产规模一般可以用产能、产量、销售额等指标来衡量。

2.2 生产规模的分类

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生产规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2.2.1 小规模生产

小规模生产一般指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产量较低。这种生产规模

常见于初创企业、家庭作坊等。小规模生产的特点是灵活性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规模较小,产能受限,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2.2.2 中等规模生产

中等规模生产一般指企业的规模适中,生产能力相对较大,产量较高。这种生

产规模常见于中型企业、中小型工厂等。中等规模生产的特点是既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满足一定规模的生产需求,但相比大规模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3 大规模生产

大规模生产一般指企业的规模非常大,生产能力非常强,产量非常高。这种生

产规模常见于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效率较高,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但由于规模较大,生产过程相对较为复杂,相应的建设条件也较高。

3. 生产规模的评估方法

评估生产规模是制定生产计划和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生产

规模评估方法:

煤矿生产能力规划与提升

煤矿生产能力规划与提升

煤矿生产能力规划与提升

煤矿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其生产能力的规划和提升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煤矿生产能力的规划与提升进行探讨,旨在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

一、煤矿生产能力规划

煤矿生产能力规划是指经过合理分析和论证后,确定合理的生产能力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煤矿生产能力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分析市场需求

在进行煤矿生产能力规划时,首先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可以了解市场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量、质量要求和价格变动等情况,从而合理规划煤矿的生产能力。

2.评估现有资源

评估现有资源是进行煤矿生产能力规划的重要一环。需要对矿井的地质条件、煤炭储量、开采工艺等进行评估,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煤矿的生产能力。

3.制定生产能力目标

在分析市场需求和评估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煤矿的生产能力目标是十分必要的。生产能力目标应该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市场的需求,既不能过高以致无法实现,也不能过低以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4.制定策略与措施

制定策略与措施是实现煤矿生产能力规划的关键。需要根据煤矿的

具体情况,包括技术水平、设备状况、人员素质等,制定相应的策略

和措施,以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

二、煤矿生产能力提升

煤矿生产能力提升是指通过改善煤矿的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工艺、

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

1.改善生产设备

改善生产设备是提升煤矿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引进先进

的采煤机械设备、提高输送系统的效率、增加储存设备的容量等措施,来提高煤矿的生产能力。

建筑项目策划和管理 第二章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建筑项目策划和管理 第二章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投资方案规划、工程技术论证、经济 效益的预测和分析,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和评价,为项目决 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行的建议,并应该明确回答项目是否 应该投资和怎样投资。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投资决策从 技术经济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水平, 提高项目的投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具 有以下作用:
第一节: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我国自1979年开始,在总结建国后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引进了可行性研究,并将其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前 期的技术经济分析。1981年,原国家计委正式下文,明确 规定:“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前期工作中一个重要技术 经济论证阶段,纳入基本建设程序。”1983年,原国家计 委又下达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 法》,重申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 基本建设程序中的组成部分”,在这之后,原国家计委又 于1987年、1993年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一版、第二版,为规范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决 策工程项目投资提供了指导原则。
累计投 资曲线
目标设计和 设计和计划 可行性研究
施工
运行
时间
第一节: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四、可行性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⑴ 用科学的方法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来收集、分析和鉴别 原始的数据和资料,以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⑵ 要求每一项技术与经济指标,都有科学依据,是经过 认真分析计算得出的; ⑶ 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结论不能掺杂任何主观成分。 2.客观性原则 3.公正性原则

第六章生产能力规划及设计

第六章生产能力规划及设计
第六章
生产能力规划与设计
第六章 生产能力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规划的步骤 生产能力的决策方法 学习效应与学习曲线
2
一、企业生产能力的概念和种类

生产能力的定义:
◦ 广义:人员能力、设施能力、物料供应能力和 管理能力的总和。
人员能力是指人员数量、实际工作时间、出勤率、技 术水平等诸因素的组合; 设施能力是指设备和生产运作面积的数量、水平、开 动率和完好率等诸因素的组合; 物料供应能力是指采购、运输、存储等要素的组合; 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人员经验的成熟程度与应用管理理 论、方法的水平和工作态度。
14
1、工艺专业化工作中心生产能力的核 算 2、产品专业化工作中心生产能力的核 算 3、系统生产能力的确定

15
1、工艺专业化工作中心生产能力的核 算
◦ 工作中心特点
内部设施种类相同 设备(工作地)为并联的连接关系 相互替代
◦ 生产单一品种 ◦ 生产多品种
16
(1)生产单一品种时生产能力的核算原理
产品 2 2000 4 10 2
产品 3 3000 3 10 2
42
解:
R=(1000×5+2000×4+3000×3)+(1000/10×2+2000/10×2+3000/10×2 )

产能规划范文

产能规划范文

产能规划篇(1):产能规划的流程方法

产能规划(capacity planning),顾名思义,就是生产能力的计划和筹备。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和物料,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数量之和。生产能力是反映工业企业所拥有的制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它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

每位企业领导人之所以十分关心生产能力,是因为他需要知道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当客户需求旺盛,他需要考虑如何增加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的增长;当需求不足,他需要考虑如何缩小规模,避免能力过剩,尽可能减少损失。在开设工业工程部的现代工业企业里,产能规划是工业工程部的关键职责所在,也是每一位工业工程师的核心工作之一。

实际工作中的生产能力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设计产能、计划产能、实际产能等。

设计产能是企业建厂时在基建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它是按照工厂设计文件规定的产品方案、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计算得到的最大年产量。企业投产后往往要经过一段熟悉和掌握生产技术的过程,甚至改进某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才能达到制程设计产能。制程设计产能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当操作人员熟悉了生产工艺,掌握了内在规律以后,通过适当的改造是可以使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制程设计产能的。

企业在年度计划中规定本年度要达到的实际生产能力称为计划能力。计划能力包括量大部分。首先是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是近期内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业在本年度内新形成的能力。后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项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业通过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生产能力规划与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生产能力规划与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生产能力规划与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一、生产能力规划的概念与重要性

生产能力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合理安排生产能力的过程。

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生产能力规划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生产能力规划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生产能力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1.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是生产能力规划的基础,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

数据分析,准确预测市场需求的走向。可以借助历史数据、市场趋势分析以及消费者调研等方法来进行预测。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竞争对手的情况和政府政策的变化。

2.资源评估与匹配:在确定市场需求后,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生产资源,包括

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和原材料等。通过对资源的评估,企业可以确定是否需要新增投资或调整现有资源的配置,以确保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3.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计划是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生产量安排。企业需要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和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这包括确定生产的时间、数量、顺序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生产能力规划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和合作。通过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企业可以实现供应和销售的紧密衔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交付能力。

5.技术创新与自动化: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减少人力成本和生产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生产能力及产能规划

生产能力及产能规划
工艺水平
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 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衡量生
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生产能力的分类
按生产类型
可分为流水线生产、批量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等 类型。
按产品种类
可分为单一品种生产和多品种生产。
按生产能力大小
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生产企业。
02
产能规划的重要性
满足市场需求
预测市场需求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分析,制定 合理的产能规划,确保产品供应及时 ,满足客户需求。
制定产能扩张计划
产能需求预测
基于市场需求分析和生产工艺流程确定,预测未来产能需求。
扩张方案制定
根据产能需求预测和现有设备状况,制定具体的产能扩张方案, 包括设备采购、生产线扩建、员工培训等。
投资回报评估
对产能扩张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估,分析投资回报率和预期收益, 为决策提供依据。
04
产能规划的策略
设备升级与改造
控制固定成本
合理的产能规划有助于降低固定成本,如设备折旧、场地租 金等。
提高资源利用率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 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03
产能规划的步骤
分析市场需求
收集市场数据
通过市场调研、销售报告、行业趋势分析等途径,收集关于产品 需求、消费者偏好、竞争对手情况等信息。

生产规划

生产规划

生产规划

生产规划是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提

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本文将从生产规划的定义、目标、方法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产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产能、产品需求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

生产资源,制定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生产规划的目

标在于实现最大的产出,最低的成本,并保证产品质量和交期的要求。通过生产规划,企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生产规划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生产进度计划、物料需求

计划、产能规划等。生产进度计划是指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和要求,

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工序,确定每个工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确保生产进度的合理安排。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产品的生产需求,

计算出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材料的数量和时间,并提前准备,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产能规划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需求,确定每个生产阶段的产能,并进行合理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生产

效果。

生产规划的实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源情况、市场

需求、产品特性和竞争对手等。首先,企业需要了解自身的资源状况,包括设备、人员和资金等。根据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确定生产能力和

生产效率的目标。其次,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特性,分析市场趋

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生产策略。最后,通过合理安排

生产进度、物料需求和产能规划等,确保生产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生产规划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各个部门之间需要紧密协作,信

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项目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建设规模、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厂址)、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环境保护措施等。

1、建设规模

也称项目成产规模,是指项目在其设定的正常生产运营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1)制约项目规模合理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1)市场因素,是确定建设规模需考虑的首要因素。

①市场需求状况是确定项目生产规模的前提。通过对产品市场需求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状况、及时了解竞争对手情况的寄出上,最终确定项目的最佳生产规模。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生产规模应以市场预测的需要量为限,并根据项目产品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作相应调整,确保所建项目在未来能够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②原材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建设规模的选择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如项目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原材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造成项目所需投资资金的筹集困难和资金成本上升等,将制约项目的规模。

③市场价格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和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场价格预测应综合考虑影响预期价格变成的各种因素,对市场价格作出合理的预测。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选择采用回归法或比价法进行预测。

④市场风险分析是确定建设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风险分析是指对未来某些重大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项目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分析,并提出风险规避措施。市场风险分析可采用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会议纪要公司生产能力和产能规划的讨论

会议纪要公司生产能力和产能规划的讨论

会议纪要公司生产能力和产能规划的讨论会议纪要

日期:[日期]

地点:[地点]

参会人员:

主持人:[主持人姓名]

与会人员:[与会人员姓名]

会议议题:

公司生产能力和产能规划的讨论

会议内容: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共同讨论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产能规划问题。与会人员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提出了建议。

一、现有生产能力评估

与会人员首先对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1 产能利用率:与会人员对公司当前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1.2 瓶颈问题:讨论中发现了一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大家对

这些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优化产能分配

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1.3 设备升级:与会人员讨论了公司是否需要进行设备升级的问题,大家就设备更新换代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二、未来产能规划

基于对现有生产能力的评估和分析,与会人员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的

产能规划问题。讨论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业务增长预测:与会人员根据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对未来一

段时间内公司业务的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

的产能规划目标。

2.2 产能扩展方式:讨论中提出了多种方式来扩展公司的产能,包

括但不限于增加设备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培养、优化生产流程等。

2.3 风险控制策略:与会人员商讨并制定了一系列风险控制策略,

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确保公司在产能规划方面的长期

稳定发展。

三、下一步行动计划

为了落实本次会议的讨论结果,与会人员共同制定了下一步行动计划:

运营管理第五章能力规划与设计培训讲学

运营管理第五章能力规划与设计培训讲学
请问能否满足计划生产要求?
2020/8/5
16
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生产能力换算表
产 品 计划 名 产量 称
产品产 量比重
单位产 品
台时定 额
假定单位产 品
台时定额
假定产品表示 生产能力
具体产品表示 生产能力
① ② ③=②/ ② ④ ⑤④= ×③
⑥=4650×8/ ⑤
⑦=⑥×③
A 50
25.00%
100
• 资源(固定资产)的质量和数量。资源数量:生产面积、设备数量。 资源质量:生产设备的工作效率,生产面积可利用系数等。
• 计划期内的有效工作时间。生产能力一般以年度为计算单位。所以, 一年内可以利用工作时间是影响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 加工对象的技术工艺特征。产品的技术工艺特征决定加工一件产品的 消耗时间,对应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加工方法,时间消耗是不同的。
• 生产能力的表示方法
➢ 对生产能力可以采用两种基本形式度量:投入度量或 产出度量。
➢ 一般对于实物制造业比较多地用产出量度量,如一个 汽车制造厂,其生产能力可用年产汽车的数量度量; 但对多品种生产的企业,以及非实物生产的服务业, 多用投入量度量更方便。如对于一家医院,可以用它 的投入来度量,如它所拥有的床位数量;对于航空客 运企业,可用它拥有的飞机数量(投入)度量,对于 一个商业企业,可用其所拥有的营业面积(投入)度 量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能力规划和建设的前提条件是

第八章重点领域发展政策与规划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重点行业领域是专项规划的重点。本章主要摘编水利、综合交通

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中对工程项目投资建设和工程咨

询工作具有重要约束或引导作用的内容。

第一节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提出,必须下决

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该决定对水利改革发

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作出了部署和要求,是“十二五”及至202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行动

纲领。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人

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

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

安全的硬伤,水利设施薄

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

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

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

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

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

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

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

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

道路。

(二)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实现下

列目标任务:

(1)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

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

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