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拓展阅读 冬夜重读史铁生

合集下载

史铁生《消逝的钟声》高二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史铁生《消逝的钟声》高二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史铁生?消逝的钟声?高二散文阅读题及答案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测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似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

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啊,骆驼。

〞“干吗呢,它们?〞“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似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第7讲 史铁生主题阅读(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

第7讲 史铁生主题阅读(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

第7讲史铁生主题阅读教学内容同学你好,我们已经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那你对史铁生有了解吗?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瘫痪原因是小疾衍成大患,在延安插队的时候,因脊髓受损伤而引起腰腿疼痛。

如果史铁生当时马上申请“病退”回北京,事情就不会发展到更为严重的地步。

因为回京后可以得到治疗,使病情好转,也可避免繁重的体力劳动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害。

善良的陕北老乡心疼史铁生,照顾他,让他干较轻的活——喂牛和放牛。

在一次山野放牛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引起史铁生持续高烧,结果就卧床不起,稍稍缓解后也难以正常行走。

如果史铁生在发病时能得到救治,起码及时退烧,或许不一定使病情发展到不可扭转的地步。

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开始住院,后来病情日益严重就瘫痪了。

人物评价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

——邓晓芒评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

史铁生的阅读答案

史铁生的阅读答案

史铁生的阅读答案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史铁生的阅读答案(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合欢树史铁生阅读答案合欢树史铁生阅读答案史铁生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试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试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

”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答案

《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答案

《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答案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你们对史铁生的认识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冬夜重读史铁生》的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冬夜重读史铁生》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

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

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

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

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

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

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学业诊断检测(升级考试)语文试卷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学业诊断检测(升级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史铁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今天的文学,毛病就是太文学,今天的小说,绝望就绝望在太小说。

当有人说‘这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问:‘什么是小说?’”史铁生对“什么是小说”的追问透露出对既有文学规范的强烈不满。

在他的文学观念里:“文学即越界,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不轨之思。

”作为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异数”,史铁生始终使自己远离当代文学的每一热闹潮流,成为最无以归类的作家之一。

冥思,是失去行走能力的史铁生所获得的另一种异常发达的“行走能力”——“精神漫游”。

他试图通过冥思来找到应对生存困境的答案,给自己一个“不至于自杀”的理由。

这就形成了史铁生非同寻常的写作观——“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像是宿命,与主义和流派无关”。

轻形式技巧的史铁生更强调思想,而他抵达思想的方式是提问——“向自己的心魂深处去观看,去发问”。

史铁生早期的提问多是出于对个体残疾的困惑和愤怒,生和死的难题成为他冥思的重心。

当同时代作家的危机感大多停留在社会层面的时候,史铁生却偏离常轨,沉醉于对形而上哲学命题的迷思。

提问导向新的发现,史铁生正是从个体的残疾开启了对人类精神残缺的思索。

不断地提问,然后是呓语般的自问自答,史铁生仿佛在进行思想的自搏。

他的全部小说,都好像是由自我分裂出来的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

史铁生曾说“最近似小说的东西就是聊天”“写作就像自语,就像冥思……”。

聊天和自语无需规矩,更用不着技巧,只关乎真诚。

真诚、善思,便是史铁生透露的写作秘诀。

对他而言,写作越到后来越变成自由的“心魂之舞”。

《我与地坛》发表之初,引发过文体归属的争议:从个人“沉思录”的性质来看,无疑是散文,但如果从叙事的角度分析,又处处可见其“小说手法”。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五单元之二略读老马憎恨之是四点零八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五单元之二略读老马憎恨之是四点零八分

之二略读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我崇拜高尚的生命的秘密。

我崇拜这生命在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时迸溅出的钢花焰火。

我崇拜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在崇山大河,在海洋和大陆上飘荡的自由。

是的,生命就是希望,它飘荡无定,自由自在,它使人类中总有一支血脉不甘于失败,九死不悔地追寻着自己的金牧场。

美字体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美文臧克家:天地为笼交麻雀臧克家居住的小四合院中,有一群“特殊的客人”在院子里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它们就是臧老呵护备至的麻雀朋友。

四十多年来,不管风霜雨雪,不论多忙多累,臧老每天总是按时为这些麻雀朋友送食送水。

天降大雪时,他怕麻雀找不到食物,便小心翼翼地扫出一片空地;暴雨倾盆时,他又打着那把半旧的塑料雨伞,将“饭场”移到南房檐下的青石台阶上……一次,他上小学的外孙女在院中发现了一只蹒跚试飞的雏雀,便准备了一只大盒子,想把小麻雀养在里边。

臧老知道后,立即阻止,并当即三令五申,不准任何人惊扰这只可怜的小鸟。

他轻手轻脚地在小鸟藏身的花丛边撒上食物,放上清水,然后关切地站在卧室里的窗前,向外眺望雏雀的动静。

直到下午亲眼见到老雀将爱子带回巢中,连午觉都没睡好的他才放下心来。

臧老搬进新居后,仍忘不了再三嘱托亲友照顾好他的这些老朋友。

新居的阳台上、小窗前,也常有麻雀飞来唱歌。

每当此时,臧老总会久久地、深情地凝视着它们,然后转过脸来问家人:“是不是四合院的老朋友又来看望我了?”臧老去世前的几年,曾多次对女儿讲,他想写一篇关于麻雀的文章。

一次,夫人郑曼在整理臧老的床头柜时,发现他用颤抖的笔迹,写在稿纸上的这篇文章的标题:天地为笼交麻雀——解题:“交”,交友也。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大师离去,这两行诗随即涌上我心头。

这两行诗出自他的名作《有的人》。

此诗写于1949年底,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领袖毛泽东在其重要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评价鲁迅的:“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史铁生专题阅读训练(无解析)

初中语文 名家名篇现代文阅读之旅——史铁生专题阅读训练(无解析)
(节选自史铁生小说《奶奶的星星》)
1.文章以奶奶的星星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2.本文深情讲述了我与奶奶之间的一些事情,请按照顺序概括有哪些事情。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三)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专题10 拓展讲义:名家作品阅读之史铁生-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专题10  拓展讲义:名家作品阅读之史铁生-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专题10 名家作品阅读之史铁生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相关的文学常识;2、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及作品主题;3、能够鉴赏该作家的作品。

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二、人物经历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

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

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三、个人生活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

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命若琴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命若琴弦》

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命若琴弦》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节选)史铁生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漫天大雪①,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

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

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

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

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

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

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

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

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

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②,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

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

他去找他的徒弟。

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大阅读文本(答案) -

大阅读文本(答案) -

大阅读鉴赏答案佛鼓(丰台期末)18.“雄辩”,这里用拟人的笔法,突出了清晨的“凤凰花”明亮、艳丽、吵闹的张扬旺盛的生命力。

“感觉”,是指钟声净化了人的心灵,使人有了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19.①作者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在写“佛鼓”之前先描写了美丽的“晨景”;为下文写“佛鼓”蓄势。

晨景以静谧为特征,突出佛寺环境优雅而安宁的宗教氛围,为下文描写“佛钟”“佛鼓”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环境之美衬托佛寺之美,以清晨之静衬托钟鼓之动,从而突出了佛鼓丰富的内蕴。

抚仙湖里的鱼(朝阳期中)18. 鱼被人吃掉,是鱼的造化,体现了人类的傲慢;鱼能安守自己的家园,跟鱼相比,人应该感到愧疚;人对鱼类虐杀,使作者心生恐惧。

19.①这是一种类比,说明鱼顺着泉水往上游,钻进竹篓,是在完满自己的生命。

②虚实结合,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结尾留有余味,引发思考;暗示主旨,作者希望人们善待自然,珍爱家园。

冬夜重读史铁生(海淀期末)20. 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意思对即可)21. 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

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

与陌生人交流(朝阳期末)18. 第一次,以油锅的沸腾衬托出炸油条的姑娘充满活力;第二次,以油锅的仍旧沸腾,反衬出她被岁月消磨,已经活力不再;第三次,以油锅的安静衬托出她已变得麻木消沉,毫无生气;第四次,以油锅的再次沸腾,衬托出她重新焕发了生活热情。

(意思对即可)19. 答题要点:与陌生人交流,向陌生人学习,陌生的炸油条姑娘“启发”我,“我”向她学习,开启了美的追求,在陌生的“我”的启发下,炸油条的姑娘重新燃起了对美的追求。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我与地坛(节选)(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同步习题:我与地坛(节选)(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15我与地坛(节选)基础过关练(2019河北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

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尊、爵等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到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字艺术,再到下围棋、投壶、蹴鞠等娱乐活动,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

但是,一般来讲,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以及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大都是王侯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中的人,而坐贾行商、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或是堆金积玉,或是,虽然也在创造着、享用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文化蒙昧状态,()。

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是的。

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和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

这样上下,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

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一而足一文不值休戚相关同心勠力B.数不胜数一文不名息息相关同心勠力C.不一而足一文不值息息相关和衷共济D.数不胜数一文不名休戚相关和衷共济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要等待“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承担文化的使命B.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使他们“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C.要等待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D.“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使他们承担文化的使命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并明确发展方向。

B.国家提倡大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希望为具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挖掘和明确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

2013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2013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2013.1)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翻旧账行同陌路荫(yìn)佑解(xiè)甲归田B.扫瞄仪振聋发聩档(dǎng)次卷帙(zhì)浩繁C.屏蔽门囊萤映雪瓶颈(jǐng) 数(shǔ)典忘祖D.水蒸气开源截流挟(xiá)制罄(qìng)竹难书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电影《咆哮无声》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历史,让观众在现实与历史的比照中有所,从而冷静客观地对待生活。

②继开封斥巨资重建汴梁城后,许多城市纷纷行动,这种群起的做法是以复兴文化之名,行败坏文化之实。

③中国的文人对大自然总有一种乡愁式的,他们常常把自然中的灵山秀水作为自己抒写情怀的寄托之物。

A.省悟效尤眷恋 B.醒悟效尤眷顾C.醒悟效法眷顾 D.省悟效法眷恋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管作品数量众多,也难免泥沙俱下....。

B.冬泳能增强体质,提高肌体免疫力,但初学者在牛刀小试....前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C.某些媒体常常不惜人力、物力,连篇累牍....地讲述一些无聊琐事来进行新闻炒作,这有悖于新闻报道的本质。

D.一名黑客勾结网管利用木马软件盗取网吧上网费用,两人将赃款二一添作五.....,虽然手段高明,但仍难逃法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内一家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已经与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正式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NBA专题报道。

B.艺术家应怀着对艺术的真诚来创作富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不要一味去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的大制作。

C.高血脂症人群年轻化,与年轻人工作压力过大、过量食用高热量食物、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史铁生讲评

史铁生讲评

③此外,跳舞蜂还以舞蹈的速度来表示食物的 远近:距离越近,舞蹈过程中转弯越急,爬行越快 ;距离越远,转弯越缓,动作也慢。有趣的是,如 果那只蜜蜂为了寻找食物而飞了弯路的话,它向同 伴们指引的方向,不是它所飞过的弯路,而是调整 过的直接飞向食物的方向。 蜜蜂通过不同速度的舞蹈传递食物的远近信息
④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了舞蹈蜂会利用翅膀发出 嗡嗡的声音, 在人们都认为蜜蜂是聋子的时代,有些 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假说:跳舞蜂在扇动翅膀时可 以将某种微弱的振动传递到蜂房,目的是提醒大家去 注意它。其实,不同于人耳对声音的感知, 蜜蜂不 能感知声音, 但感知物体振动的能力却相当灵敏, 它 们可以用触角梗节上的约翰斯通氏器来检测空气粒 子的振动。蜜蜂在进行摆尾舞时靠翅膀产生一系列 脉冲声音, 追随的蜜蜂以触角接近舞蹈蜂腹部空气 振动最强的地方, 来静静地感知这一信息。 蜜蜂不是靠听觉而是靠触觉感知舞蹈蜂传递的食 物信息
D.詹姆斯•古尔德所作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跳舞蜂 在被蒙住眼睛后会向同伴传达错误信息。 文本依据: ⑥随后,有人又提出了另一个假设:蜜蜂也可能 利用携带的食物气味信息来通讯。普林斯顿大学的 詹姆斯•古尔德否定了气味假说。……这个实验成功 了,蜜蜂们按照错误的指示去寻找食物,它们排除了 气味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 同伴(以触角上的约翰斯通氏器)通过观察舞蹈
蜂的动作并接近其腹部空气振动最强的地方,来 获得信息(2分) 文本依据 ④蜜蜂不能感知声音, 但感知物体振动的能力却相 当灵敏, 它们可以用触角梗节上的约翰斯通氏器来 检测空气粒子的振动。蜜蜂在进行摆尾舞时靠翅 膀产生一系列脉冲声音, 追随的蜜蜂以触角接近舞 蹈蜂腹部空气振动最强的地方, 来静静地感知这一 信息。
案例3:(6分) 蜜蜂通过近似舞蹈的形式传递食物的大致方向,以舞蹈的 速度表示食物的远近( 1分),跳舞蜂靠翅膀产生一系列 脉冲声音传递信息(1分);其他蜂通过振动蜂房告诉他 们何时停止( 2 分)。( 4--5 分。信息点 2 、 3 概括不够具 体) 案例4:(5分):蜜蜂感知到食源回巢后,会跳8字形的 摆尾舞,以头朝的方位和 8字形的角度向同伴指出大概方 位,又以飞行速度、节奏快慢来表示远近,且只指出直线 路径( 1分)。蜜蜂通过煽动翅膀传达这样的信息,而其 他蜜蜂则通过振动蜂房告诉它何时停止,(2分)这样, 一次舞蹈语言信息的传递便完成了。(3分---信息点1概括 不准,缺少信息点2,筛选不全,概括不准)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文学类阅读:史铁生《命若琴弦》阅读理解试题与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文学类阅读:史铁生《命若琴弦》阅读理解试题与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史铁生《命若琴弦》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17分)命若琴弦史铁生①方圆几百上千里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

一老一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

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③“我都听过八百遍了。

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

”④“你信不信?”⑤“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⑥“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⑦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

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

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⑧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⑨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拔,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袁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⑩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⑪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夜重读史铁生
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

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

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

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

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

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

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

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

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

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⑧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

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

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⑨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

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⑩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

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⑪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

”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

”他特意补充道。

⑫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

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⑬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B.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

C.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

D.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

2.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读史铁生”获得了哪些感悟。

3.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

”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
1.B(B项,“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无中生有)
2.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3.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

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