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拓展阅读 冬夜重读史铁生
冬夜说书人阅读练习及答案完整版
冬夜说书人阅读练习及
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冬夜说书人
徐鲁
①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那时,一进入腊月的门,所有的农活儿忙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点来到。
②“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他们背着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用竹竿一人牵着一人排着队走来,正是我们盼望很久的说书人。排在最后面的那少年是“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③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④小光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崭新的夹袄里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小光,你也看不见,为啥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
我问小光。他一边整理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乡亲们都看得见呀!”他整理衣领时,好像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我慢慢观察到,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那么干净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人教版高二
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本卷满分150分,作答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四首》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上海博物馆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对抗性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爱好者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高中总复习语文基础训练:第二册第四单元(附详细教师解析)
基础训练十第四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狂吠.(fèi)玉笏.(hù)清沁.(qìn)肺腑
B.笨坯.(pī)涅.(lì)槃惴.(zhuì)惴不安
C.丰腴.(yú) 岑.(cén)寂咬文嚼.(jué)字
D。迥.(jiǒnɡ)然付梓.(xīn)机智隽.(juàn)永
答案:A
解析:B项“涅”读音为“niè”;C项“嚼”读音为“jiáo”;D项“梓”读音为“zǐ"。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磋商急于事功销魂钩魄详悉B。耸身脑羞成怒倒人味口疏证
C.吮血一览无遗驰骋想象雕像
D.安详旁证博引矫揉造作爆裂
答案:C
解析:A项“钩”为“勾";B项“脑”为“恼",“味”为“胃”;D项“证”为“征”。
3。下列句子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的飞跃。
A.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
....
之说。
B.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精美绝伦
....
了。
C.看着维纳斯的雕像,我们真的出神入化
....
D。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
有道理的。
....
答案:A
解析:B项“精美绝伦”是指精致巧妙没有能比的,不能修饰“说法";C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不能形容人;D项“顺理成章”中的“理”与“有道理”重复.
4.下列一组句子的顺序,经过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②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能用的理由
④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
⑤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答案
《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答案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你们对史铁生的认识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冬夜重读史铁生》的文章习题以及相关的习题答案,希望能帮助你们。
《冬夜重读史铁生》
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
《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集》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全国中考语文热点作家作品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05
第五章有得 有失,才是 人生
第一章岁月如风,旧事如梦
等那一束光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少年护城河 超重 机场的拥抱 青木瓜之味 笔下犹能有花开
第二章人来人往,勿失勿忘
长啸一声归去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忧郁的孙犁先生 萧红故居归来 小溪巴赫 寻找贝多芬 春天去看肖邦 谁打翻了莫奈的调色盘 邂逅毕加索
第五章有趣的人生,一半是山河湖海
小时候的河对岸 看云 瀑布 钟乳石 星空 雪界 凝视一朵野花 又见南山 月光下的探访
第六章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对孩子说 时光倒流 目光 心说 诗意和美感的源泉 我们为什么活着 生命中柔软的部分
第七章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伞铺街 藤椅 贝壳发簪,秘密海潮 银手镯:乡村的华丽 顶针:一生的戒指 红木梳子 雕花木床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棒槌:河流的尤物
第二章星星亮着,就无法停止想念
灌木丛上会落下星星 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月亮是妈妈的枕头 星星亮着,就无法停止想念 阳台是天堂的隔壁 不凋零的美 春天的魔法师 和生命拉钩 优人一等的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命若琴弦》(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史铁生《命若琴弦》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①,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去?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
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墙下短记》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墙下短记》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下短记
史铁生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没有门,但是母亲走过去了,在那里面,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现代文阅读总结
一、理解词语含义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通常指: 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 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⑥有修辞的词语;
《心灵的篝火》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 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5 分) ➢ 【思路】重要词语内涵考虑:表面意义;比喻
【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技巧
1、句不离词:抓重要的修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键词)
解释清关键的词,最后把它们连缀起来,即可。
2、句不离段:看在文中的位置,看前后语 境
3、句不离篇:体现的情感
题型三:作用类
三、作用类
1、题目作用
内容(内容、
2、开头作用
情感、主旨)
3、中间作用 4、结尾作用
3、中间段(句)的作用:
• 2009年《司马祠》
• 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 用是什么?
• 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 • 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向高的走
向 • 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
《那里的世界只有一种人》5、结合上下文, 说说第11段有何作用。
答:这一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概括了上文三 联书店内到处都是安静的读书人在痴迷的读书,引 出下文想起了万向轮的购书篮声音的情节,引起了 对哈弗和渥太华图书馆的读书经历的回忆。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第7单元15
15.我与地坛(节选)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解析】A项“甘之如怡”的“怡”应为“饴”。B项“半途而费”的“费”应为“废”。D项“撕叫不停”的“撕”应为“嘶”。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我与地坛》是有口皆碑
..的力度,使所有读过的人都不得不认真思考....的好散文,其丰沛
人生的诸多问题。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
....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
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在那苍凉的底色下埋藏的正是对人生入木三分
....的认识。
A.有口皆碑B.丰沛
C.旷日持久D.入木三分
【解析】A项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此处说《我与地坛》是人人称赞的好散文。使用正确。B项“丰沛”形容雨水等充足,不能用来形容力度。使用错误。C项旷日持久: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此处形容“苦役”似的人生,表现其漫长,使用正确。D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此处说对人生理解深刻、透彻。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的原因。
B.她不是那种光会理解儿子而不懂得疼爱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C.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现代文阅读 记叙类散文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记叙类散文
记叙类散文阅读
高考考什么
复习重点
1.记叙性散文的相关知识。记叙性散文的特点、分类、取材特点、表达技巧都有与其他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2.写人散文的有关知识。写人散文的模式、写人的方法,写人散文的特点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3.叙事散文的有关知识。关注叙事散文的特点以及与小说的区别。
复习难点
1.记叙性散文的考点设置。
2.记叙性散文阅读的方法。概括、感知、领会、理清、揣摩、挖掘、拓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解题思路。
满分必备攻略
一、记叙性散文的分类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和游记散文。
1.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2.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真实的,这是它与小说相区别的地方。
3.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二、记叙性散文的特点
1.记叙性散文叙事较完整,描写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
2.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2018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业分层测评:23想念地坛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想念地坛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是平白无故
....就成功的。
B.陷入传销“魔窟”的李某,被警方解救后,仍然自以为是
....,坚信传销能发家致富。
C.从今日公布的经济消息来看,美国经济的复苏仍在磕磕绊绊
....中前行,欧元区物价指数的回升也有助于经济的活跃。
D.踩踏事故中的三位责任人涉嫌玩忽职守
....而被拘留。
【解析】A项,“平白无故”指无缘无故;B项,“自以为是”指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此处强调李某继续坚持错误观念,改为“执迷不悟”;C 项,“磕磕绊绊”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D项,“玩忽职守”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提高……特色”可改为“突出……特色”。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所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D项,结构混乱,最后一个分句偷换了主语,可删掉“使它”。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
教版
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总分值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现代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那么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3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四)我与地坛(节选)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坛,不仅因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而著称,其形态各异、历史悠久的古柏群也________。天坛名柏很多,以干纹奇特优美而驰名的“九龙柏”就是其中的代表。
“九龙柏”是明永乐十八年所植,如今巍然屹立在回音壁外西北侧,它高达18米,树干周长达3.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细细品味,________。然而这既不是人工雕琢,也不是画工彩绘,却是树体本身天长日久________!“九龙柏”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结果。
除了“九龙柚”,天坛还有“迎客柏”“问天柏”“莲花柏”“卧龙柏”等一大批有名柏树。( )?这是因为,柏树常青长寿,其木质芳香,经久不朽,人们视其为吉祥昌瑞之树,在天坛大量种植。
每年定期为古树施肥复壮,在地面打孔通气,改良土壤,增加保护设施,加强树周施工监管……多措并举之下,近几年,天坛公园没有一棵古树病亡。众多古树虽已数百岁高寿,至今仍是枝繁叶茂、苍翠挺立,把天坛点缀得________、生机盎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世瞩目惟妙惟肖浑然天成美轮美奂
B.举世闻名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美轮美奂
C.举世闻名栩栩如生浑然天成古色古香
D.举世瞩目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古色古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B.据林学家考证看,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新版 人教版
2020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夜重读史铁生
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⑦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⑧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⑨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⑩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⑪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⑫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⑬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
B.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
C.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
D.本文多处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
2.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读史铁生”获得了哪些感悟。
3.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
1.B(B项,“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无中生有)
2.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3.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