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

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

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

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

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

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

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
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代替了。

宋词从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诞生期,到北宋中叶到南渡的发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荣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其演变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而丰富。

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但不可否认的是,宋词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

1.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词的出现,是词的题材与风格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词的文学地位提
高及发展方向改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 .北宋中期,宋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二是
当时词人的音乐素养有了整体的提升,自己不仅能作词,更擅长调曲。

C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宋词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苏轼的豪放词相比,辛弃疾、
陆游等人的一些词内容更加博大精深,风格更加浑厚雄健。

D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备受歧视,一些词作者为生活所迫开始从事戏曲活动。

随着词人数
量减少、影响变小,宋词日渐衰微并被元曲取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论述了词在各个时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使条理性得到保障。

B .文章论证时兼顾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既有理论式的观点陈述,也有名家特征的佐证。

C .在论证宋词词体被确立为拥有独立的文学地位时,作者认为苏轼、辛弃疾对此贡献最大。

D .文章总结宋词发展的历程,过程虽曲折,但不可否认其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文学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创作的词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传
统,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B .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
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C .李清照、陈与义等亲身经历了时代巨变,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词
作内容转而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

D .辛弃疾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

“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廷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
涵。

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
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

以民宿客栈、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民的精
神世界,“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

”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
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
诠释乡土文化。

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
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
的根脉。

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
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
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将会成
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材料三: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
的标志,“1851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52%,成为世界上第一
个城镇化国家。

”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
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

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
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

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


都只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

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
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
民族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
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4.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

B.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若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C.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有它的“文脉”,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

D.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保护。

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

C.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

D.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