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有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试题附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
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
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
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
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
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
“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人教a版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0页word文档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2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
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
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
“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
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
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
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
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
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
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
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
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
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向的内在因素。
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 冯·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
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达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达标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敕造(chì)惫懒(bèi)惫懒(lǎn)懵懂(měng)B. 忖度(cǔn)惫懒(bèi)纨绔(wán kuà)盥洗(guàn)C. 惫懒(bèi)懵懂(měng)潦倒(liáo)纨绔(wán kuà)D. 敕造(chì)惫懒(bèi)懵懂(měng)纨绔(wán kù)【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做事非常认真,绝不敷衍了事,总是兢兢业业。
B. 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也不通,令人不忍卒读。
C. 双方势均力敌,究竟鹿死谁手,目前还很难估计。
D. 他犯了错误不但不承认,反而文过饰非,一味地加以狡辩。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
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霞蔚。
B.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应该在市场中泾渭分明,而是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C. 在这次民族联谊节上,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D. 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正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 顺流而东也C.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 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A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的原名还有一个叫《金陵十二钗》。
高二人教版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高二人教版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人教版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在世界文明对话,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分为四个大题,共10 页。
时量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试卷请妥善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
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
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
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1(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8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刁难.(nán)矩.形(jù)寻衅.闹事(xìn)钟灵毓.秀(yù)B.临帖.(tiě)冻馁.(něi)绿.林好汉(lù)封妻荫.子(yīn)C.戕.害(qiāng)盛筵.(yán)国家档.案(dǎng)间.不容发(jiàn)D.伛偻.(lǚ)阔绰.(chuò)专横.跋扈(hèng)户枢不蠹.(dù)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噩梦蒙弊异曲同功冥顽不化B.窗帷作祟重山峻岭珠联璧和C.浚工斗殴纷至杳来称心如意D.座谈搪塞色厉内荏监守自盗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市场监督管理专项检查组将奔赴全国重点省区,对那些故意囤积猪肉待价而沽....者最高罚款百万元。
B.上海书展没有繁文缛节....,只在书展闭幕时,出版人、志愿者、活动负责人站在会场门口欢送读者。
C.在学校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辩论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4.(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王勃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的骈体文。
B.唐朝的韩愈与宋朝的王安石同属“唐宋八大家”。
其他六位是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明传奇《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汤显祖是临川人,代表作合称“临川四梦”。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
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对于汉末的“清议”,刘勰从中吸取了重视人物操守的所谓“骨鲠”的观念。
对于魏晋的人物品藻。
他吸取了“骨”与人的气质、个性、才能相关的思想,并且直接把人物品藻中的“风骨”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
但是,刘勰所赞赏追求的“风骨”不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玄远、不以俗务经怀的“风骨”,而是由《易传》而来的崇尚“刚健”的“骨”。
刘勰一反玄学的理想,把“刚健”与“风骨”结合起来,高扬了一种和魏晋玄学不同的审美理想。
这是他的“风骨”论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重大贡献。
刘勰所说的“风骨”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来看,极大地发扬了儒家美学所具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刘勰最为服膺的儒家思想,是荀学——《易传》这个分枝的思想。
也正是在这一分枝中。
儒家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它可能得到的最为积极、健全的表现。
当然,刘勰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脱离孔、孟,但由于刘勰实际是站在荀学这一分枝的思想立场上,因此他的思想又和孔、孟有所不同。
自汉代以来,由孔子而来的所谓“温柔敦厚”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在《文心雕龙》中也有表现。
但在另一方面,刘勰的“风骨”论赞美“翰飞戾天”的鹰隼的“骨劲而气猛”,称赏“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又是同“温柔敦厚”之旨难于相容的。
刘勰对“风骨”的“刚健”“骨鲠”的要求,显然同孟子赞美“浩然之气”的“至火至刚”以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有关,但两者又有不同。
这种不同,实际也就是荀学与孟学的不同。
站在荀学立场的刘勰称赏感性物质的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美,鲜明地要求美与真的统一,与轻视外在物质世界,强调通过主体心灵的活动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孟子很不一样。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 期末考试(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考试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清代词流派概述清代的词坛被誉为词林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兴时期”,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清词只是宋词的简单重复或再现,而是以一种经过了时代浸染和词自身蜕变之后的新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词家辈出而又流派纷呈。
流派是指具有共同的或者相似的理论主张,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创作风格的若干作家组成的一个团体或者群落,流派的产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
清代词坛上的流派纷呈,是建立在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群体认同基础之上的,或者说到了清代,词才最终确立了自己与诗、文一样的独立地位,才真正从创作实践到理性认同都进入了成熟时期。
而地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客观环境因素,清代词坛的风格流派便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从明崇祯初年到清顺治朝的四十多年的时间,是以陈子龙、李雯等为领袖的云间词派盛行的时期,云间属于当时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
这一派词人标举南唐、北宋词,称他们的创作是“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幽兰草·题词》)。
他们标榜天机自然的高浑境界,追求典雅婉妍的风格旨趣,但因纠缠于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观念之中,有意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保持距离,所以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并非相一致。
虽然如此,云间词派还是开启了一个词风转变的历史时代。
另外,在明末清初的词坛上还有浙江嘉善地区的“柳州词派”,以及以王世祯为首的广陵词人群体,后者是清代第一次形成的大规模的词人流派。
从清顺治七年到康熙二十七年之间的四十多年,为阳羡词派活跃的时期。
这是清初另一个规模更大的词学流派,将陈维崧作为自己的宗主和领袖。
这一词学流派开始从观念上反拨“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偏见,在理论上主张崇情主意、不拘一格,把词提到与“经”“史”并驾齐驱的地位。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达标测试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达标测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溯(sù)寂寥(liáo)彷徨(páng)挥斥方遒(qiú)B. 青荇(xìng)颓圮(pǐ)忸怩(niǔ ní)百舸争流(gě)C. 斑斓(lán)笙箫(xiāo)长篙(gāo)浪遏飞舟(è)D. 租赁(lìn)纽扣(niǔ)颓记(tuí)惆怅(chàng)答案:B解析:A项中,“漫溯”的“溯”应读“sùo”;C项中,“长篙”的“篙”应读“gāo”;D项中,“颓记”的“记”应改为“圮”,读“p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B.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得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C. 舒伯特的摇篮曲使我想到母亲的慈爱的手,和缓地拍着我,拨弄着炕头结着帐子的杆角。
D.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我所见过的女人中最可恨的女人也在所不惜。
解析:A项中,“云翳”应为“云翳”;C项中,“杆角”应为“竿角”;D项中,“刨根究底”应为“刨根问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当下,文学经典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蔚然成风,但很少改编得得像原著那样严肃、认真、深刻。
相反,喧闹得很。
C. 在巴以边境冲突一触即发的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紧急飞往耶路撒冷,成为纷飞的战火中唯一光临此地的外国首脑,人们对他的一举一动刮目相看。
D. 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有答案)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分数:150分卷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
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漸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
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陈玉明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
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
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B. 我们有义务帮您打扫卫生。
C. 这是令尊让我捎给您的,请一定要保管好。
D. 你能有幸参加我的生日大宴,我非常高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得体辨析的能力。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不断法律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②弟弟虽然看起来很瘦,但很。
③宇宙将所有的天体在自己的范围内。
④大水很快整个村庄。
A. 健康 健全 吞没 囊括B. 健全 囊括 吞没 健康
C. 健康 健全 囊括 吞没D. 健全 健康 囊括 吞没
【答案】D
C项,“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下自习后没有关灯?”问号改为句号,整个句子是无疑而问,“他为什么下自习后没有关灯”是“不知道”的宾语;
D项,“宋楚瑜充满深情地说:”冒号改为逗号,同一人话语未完(插入语后)不用冒号。
故选A。
【点睛】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巧妙绝伦 想入非非 莫名其妙 川流不息
B. 烟雾瞭绕 孜孜不倦 司空见惯 张皇失错
C. 与世隔决 从容不迫 荡然无存 无动于钟
D. 执迷不悟 自期期人 道听途说 实事求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高二年级(上)期末测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他们是农民。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中的“丈量”,指用步子量土地,形容农民辛勤劳作,热爱土地。
B.“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中的“甚至”,表示农民形象模糊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
C.“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中的“模糊”,指农民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变得不清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D.“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中的“默默”,形容农民辛勤劳作,不为名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农民在我国大地上辛勤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对比,展现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模糊和被轻视的现象。
C.文章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D.文章中并未提及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下列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
B.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C.文章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D.文章运用了抒情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和关爱。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农民这一群体的认识。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应该如何关注和尊重农民?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比可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
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
这样,建筑物的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
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
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B.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C.全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一个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都使用了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是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这些建筑物内部木构使然。
D.“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都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或若干相连院落。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都是应用了院落组织的平面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
2016年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考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
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
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
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
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15日,有删改)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