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

合集下载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5篇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5篇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5篇编写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小学科学改变沉浮(教案)

小学科学改变沉浮(教案)

小学科学改变沉浮(教案)改变沉浮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2.能够通过实验改变物体的沉浮性质;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水槽、木块、小石子、小塑料球、彩笔;2.实验记录表格;3.课堂展示物:有关物体的沉浮实例图片。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物体的沉浮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引起学生对沉浮现象的兴趣并激发其思考。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物体的沉浮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3.实验操作(20分钟)(1)教师将水槽中注满水。

(2)学生按小组分配到实验台前。

(3)每个小组拿到一块木块、一些小石子和一些小塑料球。

(4)学生在实验记录表格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请一名学生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

(6)请另一名学生将几颗小石子放入木块上,观察再次沉浮状态的变化。

(7)请第三名学生将几颗小塑料球放入木块上,观察再次沉浮状态的变化。

(8)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4.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强调不同物体的沉浮特性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可以改变实验结果的方法,并纠正学生对沉浮原理的错误观点。

例如,加入漂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是否会影响沉浮状态。

6.小结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沉浮实验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原理和浮力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物体的沉浮特性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思考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拓展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避免让学生陷入错误的理解中。

小学科学《改变浮和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002)

小学科学《改变浮和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002)

12、改变浮和沉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 会用多种方法改变多种物体沉浮。

3.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 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木条、泡沫条、小桶、螺丝帽、铁钉、钩码、瓷砖、橡皮筋;橡皮泥;鸡蛋、盐、小棒小潜水艇;2. 辅助材料:橡皮筋、抹布;熟悉学生:1. 你会表达猜对问题时的喜悦心情吗?2. 你会表达猜错了时难过的心情吗?3. 会用橡皮泥捏成碗的形状吗4. 会用橡皮筋捆东西吗一、课前活动激趣游戏:我听说咱们班同学是全镇最智慧,最聪明的同学,是吗?(生答)好,就让老师期待大家精彩的表现吧!二、导入:准备好了上课吗?,(师生问好),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出现两种情况。

教师板书[板书:“沉”“浮”]教师谈话:同学们请看这里,老师手中拿的是(两个鸡蛋),我把它们同时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大家猜一猜会怎么样?光凭猜测是不行的,我要找两位科学小助手来试一试。

什么现象?什么原因?学生猜测(鸡蛋大小不同)。

那咱们换过来试一试。

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改变浮和沉。

(板书:改变)三、教学过程:(一)改变附加物的多少来改变浮和沉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水槽、水,还有抹布,知道抹布是干什么用的吧?只有这些材料能做实验吗?别着急,更多的实验材料都在这儿呢,实验材料领回去以后,老师说开始了,大家再开始玩啊。

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把材料取回去,在以后的过程中还需要拿送材料,就都有这名同学负责。

大家一起先对照大屏幕来看一看你的实验盒里少不少东西。

[幻灯片出示:]少不少东西?不少,那多不多东西?你认为橡皮筋是做什么用的,猜一猜。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内容简要说明:本课教材“沉和浮”的认知水平应达到:1.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才有关系:物体重的沉下去,轻的浮上来。

2.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体积)才有关系:物体大的浮上来,小的沉下去。

3.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多少相同)的轻重有关系:物体在轻的液体中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浮上来。

本课教材“沉与浮”的认知水平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沉浮变化的外在的现象规律。

而隐含在教材中的物质密度、比重、物体的重力、浮力等是物体沉浮内在的科学概念乃至于引力平衡的科学原理都是学生后继学习探究的内容。

不要在此出现上述的科学概念名词、术语。

也不去主动引导学生用“同体积”的液体与固体去比较轻重。

教学目标:1.经历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3.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水槽、小塑料瓶、浮标、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易拉罐、吸管、抹布等。

2.教师:录像、CAI课件、水槽、小塑料瓶、浮标、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易拉罐、吸管、抹布、生鸡蛋、盐水、塑料杯、等。

课型:科学探究实验课课时:1课时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播录像:潜水艇在水中浮和沉2.学生观察3.提问:你们看到什么?4.学生讨论并交流。

(描述潜水艇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经过)5.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办法:1.小组活动①、探究改变三个塑料瓶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改变物体的重量)(1)请同学们打开红色盒,将三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第一个瓶是空的、第二个瓶里装少量水、第三个瓶装满水)分别放入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描述塑料瓶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漂浮在水中;塑料瓶中的水,有的多,有的少。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精选6篇)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精选6篇)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精选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篇一《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和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

你发现了什么?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

)。

先请每组组长带领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 “把会浮的应” √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看。

3、小组分工实验。

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和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

)【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4、小组汇报结果。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一)重量和沉浮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你觉得比较有趣。

(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师:你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和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想。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背景和目標:沉浮實驗仍然是對木頭、紙、金屬、塑膠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

由於被檢測的物體必須是實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頭、金屬和塑膠製成的物品,學生將很容易觀察到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金屬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頭、塑膠一類材料製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

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進而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製成物體的材料有直接關係。

這一認識的形成將對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質——密度概念的建立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這節課的沉浮實驗裡,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它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或由材料製成的物體。

其他有關沉與浮的問題將在五年級的科學課裡去研究。

由於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將對木頭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的後面進行。

通過對木頭製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瞭解,並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體在水中的浮沉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3、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4、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5、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6、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7、增強充分利用材料、節約自然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學難點: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塑膠玩具、塑膠塊、塑膠圓柱、木制圓柱、木板、木塊、迴紋針、螺絲釘、鐵制圓柱(必須是實心物品)。

(也可使用動畫:物體的浮與沉)六、教學環節:(一)導入:1、課題引入:人們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紙的吸水性、金屬的硬度、塑膠的柔韌性,都是這幾種材料的明顯特性,(出示“木船”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木船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呢?(學生回答:木頭)木船是利用了木頭的什麼特性呢?這節課,我們將紙、金屬、塑膠、木頭這些常見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們的沉浮情況,重點研究木頭有哪些特性。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问题做出推测。然后分组讨论,在小组内商量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分工合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验。实验中鼓励学生有独特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汇报时不但要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还要说明改变物体沉浮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然后利用多媒体讲解潜艇的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四、创新制作
制作、研究简易的“潜艇”。
出示材料(空饮料罐和塑料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潜艇。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制定计划后再制作。
然后汇报展示各组的作品,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豪感。最后,出示教师制作的沉浮自如的“潜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家后寻找别的材料制作一个能沉浮自如的“潜水艇”,把学习的兴趣延伸至课后。
“请你们解释瓶子在水中沉浮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引起物体的沉浮变化?”最后教师小结,给同学们一个清晰的概念。
2.研究改变物体的体积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探究这部分知识的方法同上。
三、巩固知识、培养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观察桌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讨论:用什么方法使沉的物体浮起来,浮的物体沉下去?
二、探究研讨、学习知识
1.研究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师先根据实验材料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猜想可能发生的现象。“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瓶下沉?”“估量加多少水可以使小瓶沉入水底?加多少水可以使小瓶悬浮在水中?” 这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接着分组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让学生充分感知,自行发现。然后汇报结果,整理信息,通过大家的辩论,得到解释现象的依据。
教 具
小组观察实验用:水槽、小药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气球 、石头、铁块等。制作“潜艇”用饮料罐、塑料软管、塑料笔帽、橡皮泥、塑料矿泉水瓶等。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用文字记录,描述所探究的物体的沉浮方法和探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体会探究及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瓶、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小石头、橡皮筋、饮料罐、吸管等。

2、教师教学用具:饮料瓶、番茄酱、潜艇模型、学生材料一份、课件、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魔术表演:神力附体的番茄酱2、学生尝试,质疑3、揭示探究主题,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究知识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师生互动实验: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2、小组实验:改变浮标、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在水中的沉浮,并把实验过程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材料名称实验前改变沉或浮的方法实验后沉浮沉浮1玻璃瓶2浮标3橡皮泥4石头5泡沫塑料3、汇报实验4、教师小结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改变重量、改变大小、借助其它物体(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潜艇的'沉浮A、解释潜艇沉浮的原理B、制作“潜艇”2、生活中的沉浮A、展示生活中的有关沉浮的例子B、学生小组交流C、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四)释疑解惑,总结全课1、揭密魔术2、畅谈收获3、师生总结(五)布置作业自制沉浮自如的“潜艇”五、板书设计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变重量改变大小借助其它物体。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2.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2.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 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浮力计、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水槽、水。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2. 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解释原因。

3. 分组讨论:如何改变物体的沉与浮状态?4. 展示实验:演示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状态。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改变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7. 总结: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掌握情况。

第二章:物体的沉与浮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与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体的沉与浮原理。

2.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难点:1. 物体的沉与浮原理的理解。

2.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浮力计、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水槽、水。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1. 复习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2. 讲解物体的沉与浮原理,包括阿基米德原理。

3. 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沉与浮原理解决问题?4. 展示实验:演示如何运用沉与浮原理改变物体的沉与浮状态。

5.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沉与浮原理解决问题。

6.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运用沉与浮原理的方法。

7. 总结: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1. 学生对物体的沉与浮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沉与浮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计科学实验。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操作: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

2. 讲解:讲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解释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 总结: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强调影响物体沉浮的关键因素。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知识的理解。

7. 拓展: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沉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浮力较大的物体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木块、石头等)、水槽。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和实验过程。

3. 参考资料:有关物体沉浮的科普书籍和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讲解(10分钟)、实验(15分钟)、讨论(5分钟)、总结(5分钟)、作业(5分钟)。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引入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概念。

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第二章:实验一物体的沉与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一:观察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2.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章:实验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二: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或位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或位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四章:实验三:浮力的大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4.2 教学内容进行实验三: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不同的浮力材料,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

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操作。

5.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word说课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word说课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word说课教案说课内容共分四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预设。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二课。

(一)教材内容本课主要是研究物质世界中,物体在水中沉浮变化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之后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4、应用制作我们的“小潜艇”。

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使学生经历一个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过程,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增长探究、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今后乃至终身学习,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巩固了对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知。

通过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轻重、大小以及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实现。

2、知道潜水艇是人们应用沉浮原理创造发明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一个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能用文字记录,描述所探究的沉浮方法和探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和保持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方法的探究。

三年级科学《改变浮和沉》实验教学案例

三年级科学《改变浮和沉》实验教学案例

《改变浮和沉》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改变浮和沉》是三年级学生在接触科学课之后真正拥有自主探究权的一节课。

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课只是定位在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不需要讲物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也不能让学生有错误的观点。

因此,教学时要很好地把握本课的探究深度。

二、教学目标(一)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能用实验进行验证。

(二)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四、实验器材准备大水缸,烧杯,玻璃棒,小勺,鸡蛋,葡萄、玩具伞、食盐浮沉器教具五、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有两个生鸡蛋,1号液体,2号液体,我们把两个鸡蛋放入液体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号液体里鸡蛋是浮的,2号液体里鸡蛋是沉的。

师:你很善于观察!师:哎,这是怎么回事?看到这种现象你想说什么?生:我认为1号和2号的液体不同,1号里可能加了东西师;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生:我认为两个鸡蛋形状不一样师:你的想法与众不同生:我认为两个鸡蛋重量不一样,师:你很善于思考,这非常可贵。

根据学生所说,及时板书(液体,形状、质量)师:同样是鸡蛋,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看来物体的浮沉是能改变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课题:改变浮和沉)【设计意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食物-鸡蛋入手,实验现象不同,矛盾突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兴趣(二)制定方案,自主探究。

1.分组实验实验一: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液体密度,那我们就先来研究改变液体的密度,能否改变浮和沉。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一号实验的这些材料?生:有葡萄,盐水,清水,还有这样的一个特别的装置。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章节:一、浮力概念的引入二、物体重心的理解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五、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重心,并知道如何通过改变重心来影响物体的沉浮。

3.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5.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浮力概念的引入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在水中浮沉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浮力的存在。

二、物体重心的理解1. 教师讲解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重心是物体平衡的中心点。

2. 教师通过实际物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心的位置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改变物体沉浮的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面上的位置,观察和体验物体沉浮的变化。

四、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1. 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装置。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评估学生对物体重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物体在水中的体积,观察和体验浮力大小的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内容简要说明:
本课教材“沉和浮”的认知水平应达到:1.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才有关系:物体重的沉下去,轻的浮上来。

2.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体积)才有关系:物体大的浮上来,小的沉下去。

3.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多少相同)的轻重有关系:物体在轻的液体中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浮上来。

本课教材“沉与浮”的认知水平是让学生感知物体沉浮变化的外在的现象规律。

而隐含在教材中的物质密度、比重、物体的重力、浮力等是物体沉浮内在的科学概念乃至于引力平衡的科学原理都是学生后继学习探究的内容。

不要在此出现上述的科学概念名词、术语。

也不去主动引导学生用“同体积”的液体与固体去比较轻重。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3.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水槽、小塑料瓶、浮标、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易拉罐、吸管、抹布等。

2.教师:录像、CAI课件、水槽、小塑料瓶、浮标、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橡筋、小潜艇、易拉罐、吸管、抹布、生鸡蛋、盐水、塑料杯、等。

课型:科学探究实验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播录像:潜水艇在水中浮和沉
2.学生观察
3.提问:你们看到什么?
4.学生讨论并交流。

(描述潜水艇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经过)
5.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学生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探究物体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办法:
1.小组活动①、探究改变三个塑料瓶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改变物体的重量)
(1)请同学们打开红色盒,将三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第一个瓶是空的、第二个瓶里装少量水、第三个瓶装满水)分别放入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描述塑料瓶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漂浮在水中;塑料瓶中的水,有的多,有的少。

(让学生充分描述)
(3)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沉下去的塑料瓶浮起来?使上浮的塑料瓶沉下去?
(4)学生实验自行探究,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并了解活动情况。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组活动②探究改变牙膏皮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改变大小)
请同学们打开蓝色盒,将牙膏皮和用牙膏皮做成的“小船”放在水中,看到什么现象?让学生充分描述
(3)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个沉下去的牙膏皮浮起来?使上浮的“小船”沉下去?
(4)学生实验自行探究,教师分组进行辅导,并了解活动情况。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活动③探究改变浮标及其它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1)请同学们打开绿色盒。

①看看里面有什么?
②学生观察
回答(浮标、橡皮泥、小石块、泡沫塑料、橡皮筋)。

④老师介绍浮标
(2)讲解实验方法。

①提问: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学生观察,并把它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报告单:
请根据实验情况填写
材料开始时
(沉或浮)实验现象
(沉或浮)
方法(请打)
改变重
量后
改变大
小后
其它
浮标
橡皮泥
小石块
泡沫塑料
橡皮筋
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辅导。

④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⑤说一说: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它们的沉浮?
⑥学生讨论并交流。

⑦你们想不想研究它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⑧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

⑨学生带着报告单上讲台汇报(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报告)⑩你们都是这样探究的吗?有不同方法的请大胆发言,(将探究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⑪讨论并交流
3.探究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秘密
①出示CAI课件。

②谁能说一说潜水艇是怎样在水中改变沉浮的?
③讨论并交流。

三、应用
制作我们的"潜水艇"。

①学生自带易拉罐、吸水管
②分组实验,谁能想办法使它沉浮自如。

③学生讨论并交流。

四、课后延伸
1.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趣的实验,教师演示:把生鸡蛋放在水里让学生观察鸡蛋是沉还是浮?(沉的)然后放进另一杯盐水里,沉的还是浮的?(浮的)为什么?
2.质疑:奇怪了,既没有改变鸡蛋的重量,也没有改变大小,鸡蛋怎么会浮起来呢?
3.学生讨论:猜测其中的奥秘。

4.教师鼓励学生回家大胆尝试,激发好奇心。

五、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的沉浮
材料开始时
(沉或浮)实验现象
(沉或浮)
方法(请打)
改变重
量后
改变大小

其它
浮标浮沉
橡皮泥沉浮
小石块沉浮
泡沫塑料浮沉
橡皮筋浮沉(上述表格根据学生实验汇报情况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