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

合集下载

大气物理学: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3

大气物理学: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3

混 超绝热层 合
地面温度
T0 Q
日出后地面增温,湍
流输送加热贴地气层
P1
d
干绝热层
T1
P1
贴地气层

d

混 超绝热层 合
地面温度
T0 Q
日出后地面增温,湍
流输送加热贴地气层
P1
d
干绝热层
T1
T2
太阳辐射增强,地面
温度不断增高,被加
热气层增厚
P2 P2
贴地气层
d

Q
流 d

超绝热层 合 干绝热层
大气层结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运动状态来判断大气层 结的稳定情况的方法。
§8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
大气热力学基础
▪ 假设某一块空气块在某一平衡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它的 温度、压力和密度与周围大气相同,当它受到某种扰动 而偏离其平衡位置作一微小的位移时, • 气块不和环境混合; • 气块运动不对环境大气造成扰动; • 过程为绝热的; •在任意高度,气块和环境气压相同; •环境大气满足静力平衡条件。
四、热雷雨的预测
热雷雨预报方法: 绘制了08时层结曲线 找出其与过地面露点的等 饱和比湿线的交点C
等q0线
A+
( C(CCCCLL))
A-
Td T0 Tr
四、热雷雨的预测
热雷雨预报方法: 绘制了08时层结曲线 找出其与过地面露点的 等饱和比湿线的交点C 过C点作干绝热线与地 面气压线交点对应温度 为Tr。
大气热力学基础
流经湿球的空气提供热量=水 分继续蒸发维持饱和耗热量
若知干湿球温度差和湿球温 度,利用“空气相对湿度查 算表”可得相对湿度。
四、各温湿参量关系(1)

气象学与气候学—3 大气热力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3 大气热力学

3.1.2 干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于单位质量的干空气,热力学第一定律为
dQ = CvdT + pdα
其中,α为干空气比容(m3/kg),即1g空气所占的体积。
利用干空气状态方程pα=RT,并考虑到Cv
+ R=Cp,则得到常用的干空气热力学第一定 律形式: 热量 dQ
dU=CVdT
T
α
P
dW=pdα
s
ZB B
为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计算公式:
se Ae
Lq A C pTB
d
A TB
d
D
1000
图中C点唯一,即当全部水汽凝结并离 开气块时的高度,从C按 d 下降到D具有的 温度也唯一,因此,可根据线确定θse。
A se T3.4 假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3.4.3 假绝热过程的例子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2.3 干绝热温度直减率
d 干绝热过程中,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温度的降低值,称为干
绝热直减率。
dP CP dT RT 0 P P RT
dP' gdz
所以:
z
z 0 z
p' p
T、P
d
z0
T0、P0
dT g d 0.98C / 100m dz c p
dQ dQ1 dQ2
RT dQ Ldqs C p dT dp p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2)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还与地理纬度. 海岸线分布、地势的高低、季节及天气条 件密切相关。
一.水(分)循环
❖ 虽然任何时刻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只占地球总水量 的很少一部分,但在一年内通过大气循环的绝对 水量是巨大的,体积足以复盖整个地球表面 100cm深的厚度。据估计,在北美,大气中通过 气流携带的水分比全部陆地上河流输送的水要多6 倍多。
水汽的空间分布
❖ 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对流层下半部,随高度 增加而急剧减少,水汽实际上随地区和季节 的差异有很大的变化。
3.水汽的分布特点
(1)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岁高度增加而明 显减少;
观测表明:在1.5-2.0KM高度上,水汽含 量已减少为地面的50%,至5KM高度处,只有 地面的10%,再向上就更少了。
Seville,西班牙 吐鲁番,新疆 Rivadavia,阿根廷
Tuguegarao,菲律宾 Vanda站
1942.6.21 -217
1889.1.16 187
1881.8.4 8 1975.7.13 1905.12.1 203 1 1912.4.29 22 1974.1.5 8
极端最低气温的世界记录为-88 3℃,它出现在1960年 8月24日南极洲的东方站;我国的极端最低气温为-52 3℃,出现在1969年2月13日黑龙江省的漠河站。
项:
Er E exp(Cr r)
E(1 Cr ) r
表7.1:Cr与温度T的关系
t℃
-20 -10 0 10 20
Cr(×10-7cm) 1.30 1.25 1.20 1.18 1.16
表7.2:水滴饱和水汽压与半径的关系(0℃)
r(cm) 5.8×10-8 10-7 10-6 10-5 10-4 10-3 Er/E 7.92 3.32 1.13 1.01 1.0012 1.0001

热力学第三章

热力学第三章

1 kg : pv RT
m kg : pV mRT
注意: 摩尔容积Vm Rm 与R 统一单位
理想气体模型
1. 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
2. 分子本身不占容积 现实中没有理想气体
但是, 当实际气体 p 很小, V 很大, T 不太低时, 即处于远离液态的稀薄状态时, 可视为理想气体。
哪些气体可当作理想气体
0 T2 0 T1
若为空气,查 附表2得 s
0 T
§3-5 研究热力学过程的目的与方法
参数会计算,就可以研究能量转换的过程
目的
提高热力学过程的热功转换效率
热力学过程受外部条件影响 主要研究外部条件对热功转换的影响
利用外部条件, 合理安排过程,形成最佳循环
对已确定的过程,进行热力计算
研究热力学过程的对象与方法
k
k 1
p2 v1 k ( ) p1 v2
T2 v1 k 1 ( ) T1 v2
Tv
const
const
T p
k 1 k
T2 p2 ( ) T1 p1
k 1 k
理想气体 s 的p-v 图和 T-s 图
斜率=? dp ?
dv s
比热比
kR R cp cv k 1 k 1
§3-4 理想气体热容、u、h和s的计算
du cv dT dh cp dT
dv dp ds c p cv v p
h、u 、s的计算要用cv 和 cp 理想气体热容的计算
1、按定比热
2、按真实比热计算 3、按平均比热法计算
1、按定比热计算理想气体热容
适用于理想气体任何过程
h cp T
h cp dT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第三章《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定律》讲义及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第三章《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定律》讲义及练习

气体状态方程 热力学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理想气体:能够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实际中的气体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C TPVT V P T V P ==或222111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它的压强和体积的乘积与热力学温度的比值保持不变。

即此值为—恒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1)表达式为:ΔE=W+Q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区别: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但二者本质上有差别。

做功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而热传递是把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3.功、热量、内能改变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①内容:在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它的内能的改变量等于这个过程中所做功和所传递热量的总和。

②实质: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体现。

③表达式:∆E W Q=+ ④为了区别不同情况,对∆E 、W 、Q 做如下符号规定: ∆E > 0 表示内能增加∆E < 0 表示内能减少Q > 0 表示系统吸热 Q < 0 表示系统放热 W > 0 表示外界对系统做功W < 0 表示系统对外界做功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一种对应的能。

2.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互相转化,转化过程中遵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应注意的问题:1.温度与热量:①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从分子动理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温度高低标志着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第3章大气热力学-PPT精选文档

第3章大气热力学-PPT精选文档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2 干绝热过程和位温 3.3 湿绝热过程 3.4 假绝热和假相当位温 3.5 热力图简介和应用 3.6 大气层结稳定度 3.7 局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判断 3.8 大气中的逆温
思考题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中的应用
dU T、P α
dW=Pdα
RT dQ C dT dp p p
其中 R=287JK-1kg-1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Cv=716JK-1kg-1干空气定容比热; Cp=1005JK-1kg-1干空气定压比热。 T0、P0 α0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中的应用
3.1.3 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湿绝热直减率( s ):湿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 z dT s d s dz T、P z0 z 可证明: L dq s s d C P dz
s 特征:
I) s d ,故湿绝热线总在干绝热 线之右;
z0
dT T0
T0、P0
II)不是常数,是气温和气压的函数。
程,即这种状态变化过程中位温不再守衡。因此,需定义一个新物理
量,能在所有绝热过程中都守衡,即假相当位温。
第3章 大气热力学
3.4 假绝热过程和假相当位温
3.4.2 假相当位温:
未饱和湿空气块从A上升,按干 绝热直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B 后,继续上升至C,按湿绝热直减 率降温,期间全部水汽凝结并降落 离开气块,则当其从C按干绝热直 减率下降至1000hPa(D)具有的温 度,称为假相当位温。 假相当位温计算公式:
III)高温时,比湿大、凝结量多,故 s 小,低温时相反。

大学物理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大学物理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A1 A绝热 Q1 0 A2 A绝热 Q2 0
放热 吸热
(B)对
38
补充作业(4692)如图所示,C是固定的绝热壁, D是可动活塞,C、D将容器分成A、B两部分。 开始时A、B两室中各装入同种类的理想气体, 它们的温度T、体积V、压强P均相同,并与大 气压强相平衡。现对A、B两部分气体缓慢地 加热,当对A和B给予相等的热量Q以后,A室 中气体的温度升高度数与B室中气体的温度升 高度数之比为7:5。求:
内能:态函数,系统每个状态都对应着一定内能的数值。 功、热量:只有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才有意义,状态不
变,无功、热可言。
8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
1. 数学表式
★ 积分形式 Q E A
★ 微分形式 dQ dE dA
9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
(1)外界对系统所传递的热量 Q , 一部分用于 系统对外作功,一部分使系统内能增加。
(4)内能增量: dE 2i(R适dT用于任C何V d过T程!!)
E E2 E1 CV (T2 T1 )
等容过程
Q等容 E E2 E1 CV (T2 T1 )
A等容 0
CV
iR 2
14
2. 等压过程
(1)特征: P=恒量 ,dP=0, P
参量关系: V T 恒量 (2)热一律表式:
E EA EB
E A
3
2
RTA
3 2
RTA
5 EB 2 RTB
C是导热板,因此A、B两部分气体的温度
始终相同。即:TA TB T
T A 4R
5
5
EB 2 RT 8 A
36
例4(4313)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P-V图 上初态a经历(1)或(2)过程到达末 态b,已知a、b两态处于同一条绝热线 上(图中虚线是绝热线),问两过程中 气体吸热还是放热? (A)(1)过程吸热 (2)过程放热 (B)(1)过程放热 (2)过程吸热

(完整版)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完整版)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Cp p
z z0 z
p' T、P
d '
dp dp' ' gdz
d
dT dz
RT Cp p
dp dz
z0
T0、P0
g 'RT g ' Cp p Cp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二、 影响地面气温因子
➢ 水陆热力差异 (1)吸收、反射和透射率差异 (2)比热差异 (3)蒸发差异 ➢ 洋流 (1)暖流 (2)寒流 ➢ 高度
➢ 地理纬度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Ocean Currents
Copyright © 2013 Pearson Education, Inc.
3.1 大气温度
三、 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三、 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Copyright © 2013 Pearson Education, Inc.
3.2 水分循环
一、 水分循环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蒸发 320
降水 284
蒸腾 60
降水 96
径流 36
下渗
R / Cp 0.288
上述方程称为泊松方程(Poisson),它反映了干绝热过程中气温 度和气压间变化关系。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一、 干绝热过程
干绝热直减率: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用 d
表示。
d
dT dz
0.98C /100m
证明: dT RT dp
z
T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一、 干绝热过程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热力学第三章第一部分

热力学第三章第一部分

dh

( h T
)p
dT

(
h p
)T
dp

q

( h T
)p
dT

[(
h p
)T

v]dp
定压

q

(
h T
)p
dT
cp

q
( dT )p

( h T
)p
cv和cp的说明
1、 cv 和 cp ,过程已定, 可当作状态量 。 2、前面的推导没有用到理想气体性质
cv

( u T

2658kg
RmT
8.3143 293.15
4) m
pVM

(1000 1) 1.013105 1.0 28 760
2.658kg
RmT
8.31431000 293.15
理想气体模型Model of iedal-gas
1. 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 2. 分子本身不占容积
现实中没有理想气体

q

(
u T
)v
dT

[
p

(
u v
)T
]dv
定容

q

(
u T
)v
dT
cv

(
q
dT
)v

( u T
)v
定压比热容cp
Specific heat at constant pressure
任意准静态过程 q du pdv dh vdp
h是状态量,设 h f (T, p)
T 1K

大气科学基础第三章

大气科学基础第三章

大气科学概论
第三章 大气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1 大气温度 §2 水循环、相变 §3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4 热力学图解 §5 大气的静力稳定度
习题:
大气科学概论
1、 概念: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假绝热过 程、位温、假相当位温 2、试用假绝热过程说明焚风形成原理。
§3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大气科学概论
三、位温
大气科学概论
▪ 1、位温θ:气块沿干绝热过程移动到一个标准高
度:1000百帕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 位温的表达式:
T 1000
R
CP
T 1000
0.286
P
P
2、位温的性质:
— 气块在循干绝热升降时,其位温是恒定不变。 (有保守性)
— 位温只是把气块的气压、温度考虑进去的特征量
或多年平均的结果。 (2)极端极值:某要素在某时段全部极值观测记录中
的最极端值。
大气科学概论
极端最高温度
区域 非洲 北美 亚洲
最高温度( ℃ ) 58 57 54
发生地点 利比亚 加利福尼亚州 以色列
出现时间 1922.9.13 1913.7.10 1942.6.21
§1 大气温度
大气科学概论
二、影响地面气温的因子:
大气科学概论
▪ 空气的冷热程度只是一种现象:空气内能大小的 表现。有以下原因引起: 与外界有热量交换; 由外界压力的变化对空气作功。
▪ 非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称为非绝 热变化。
▪ 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称为绝热 变化。
一、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1、与外界热量交换— 非绝热过程(传导、 辐射、对流、湍流和 蒸发、凝结等)

2015大气物理学03

2015大气物理学03
M. D. Eastin
Thermodynamics
斜温-对数气压图
Note how the lines of constant temperature slope (or are skewed) toward the upper left
Hence, “Skew-T”
These lines are always solid and straight but vary in color
平衡高度( Equilibrium Level)
✓ 平衡高度EL(气块温度 等于环境温度)
✓ 理论上,EL是该环境条 件下雷暴可达到的最大 高度(环境空气夹卷)
✓ EL通常对应于雷暴云砧 高度,故可用来预报雷 达观测到的雷暴高度
31
CAPE (J/kg): 0-1000 (small) 1000-2500 (moderate) 2500-4000 (large) > 4000 (extreme).
– Lifting – Surface heating – Turbulent mixing
抬升凝结高度(Lifted condensation level)

Lifted Condensation Level – level at which a parcel lifted from the surface will saturate
✓ 正阴影区面积是正浮力能量,上升气块可加速到达EL并维持雷暴。 也称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L垂直速度:
✓ 对于某一给定环境,负面积越小、正面积越大,则雷暴越易形成且 强大。当阻力这个盖子一揭开,位能快速转变成动能,加速气块向 上运动,上升速度有时可达50m/s。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课件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课件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ppt课 件
•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 大气的热力过程 •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 大气与地表之间的热量传输 • 大气中的水分循环 • 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0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组成
01
02
03
干洁空气
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约占大气总量的99.99% 。
水汽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虽然很 少,但它们是天气变化的 重要因素。
详细描述
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包括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和修复,以及植物光合 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等。这些反应涉 及到许多不同的化学物质和复杂的反应机制

大气中的化学平衡
总结词
化学反应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详细描述
在大气中,许多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即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 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此外, 化学反应速率也受到温度、压力、光 照等因素的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热传导过程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和能量交 换进行传递的过程。在大气中,热传导主要发生在云、雾 等水汽凝结过程中,以及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接触边界。这 种传导现象能够将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影响 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热辐射过程
总结词
描述热量如何通过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过程。
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总结词
主要成分、次要成分、微量成分
详细描述
大气中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主要 成分,以及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次要成分,还有微量成分如臭氧、一氧化碳、二
氧化氮等。
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
总结词
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光合作用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三定律

第三章 热力学第三定律

3.3热力学第二定律 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克劳修斯(Clausius)说法:“热不能自动从低 温流向高温。” 开尔文(Kelvin L. 即Thomson W.)说法:“不 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成转变为功 而不产生其它影响。”
2. 卡诺定理
在高低温两个热源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中,以 可逆的热机效率为最大。这就是卡诺定理。
V
卡诺循环
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的 热机效率
w Q1 Q2 Q1 Q1
Q2 1 Q1
T1 Q1
w
Q2 T2
(1) 恒温可逆膨胀
Q1 W 1 pdV nRT1ln(V2 / V1 )
V1 V2
(2)绝热可逆膨胀
Q ' 0 W / Q W ' U ' nC v , m (T2 T1 )
2
1

(Q / T )
1 r
2
a
(Qr / T )b
2
1
因途径可逆:

1
2
(Qr / T )b (Qr / T )b
1
2
故得

2
1
(Qr / T ) a (Qr / T )b
1
2
这说明积分值只取决于过程的始、末态而与过程的 途径无关,表明这是某状态函数的全微分。
以S代表此状态函数,并称之为熵,即
dS Qr / T
def
从状态1到状态2之间的熵变为
S (Qr / T )
1
2
2. 克劳休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
(Q / T ) 0
0 不可逆 0 可逆
1
b 可逆 a 不可逆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6)溶液滴的饱和水汽压——科勒曲线
考虑稀溶液滴(假定溶质单一)
E r ,n cn cr cr cn = (1 + )(1 − 3 ) E ≈ (1 + − 3 ) E 源自 r r rE r ,n E∞
C r cn = 1+ − 3 r r
科勒方程
3 m2 M 1 cn = i 4 πρ L M 2
第3节 热流量方程 节
热流量方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热力学过程 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一孤立系统由状态Ⅰ微 小变化至状态Ⅱ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dQ,等于 该系统内能的变化dU和对外作功dW之和,即
dQ=dU+dW
U是态函数,与过程路经无关,而Q和W非态函 数,它们与过程路经有关
Es = χ E
χ:溶剂的摩尔分数,Es:溶剂的饱和蒸汽压 (饱和水汽压);E: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
其中: 其中:
nw χ= nw + ns
nw—溶剂的摩尔质量数,ns—溶质的摩尔质量数。 溶剂的摩尔质量数, 溶质的摩尔质量数。 溶剂的摩尔质量数 溶质的摩尔质量数
结论:
由于溶液χ总是小于1,所以Es总是小于E, 表示溶液饱和水汽压总小于纯水面饱和水汽 压。 从例题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溶质对溶液表 面饱和蒸汽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浓溶液阶段, 对稀溶液,其影响较小。
Cr E r ≈ E (1 − ) r
在植物表面毛细管上容易凝结
实际大气中的云滴是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而成。凝结 核通常是一些盐类物质,如Nacl、(NH4)2.SO4等。 故云滴实际上是一个溶液滴,其表面饱和水汽压受溶 质的影响,大小由拉乌尔定律确定。
拉乌尔定律:溶液表面溶剂的饱和蒸气 压(Es)正比于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大气热力学

大气热力学

由(2.14)知,当 Z0 0 时,大气上界为
Z
T0
多元大气与等温大气、均质大气的关系
(1)多元大气层与均质大气 多元大气压高公式(2.14)
z
z0
T0
[1 (
p p0
) A
]

A, z z0
T0 [1 ( p )]
p0
Rd T0 g
p0 p0
p
p0 p p0 g
p p0 0 g(z z0 );
(3.6)
P R* T RT
M
(3.2)
R*:universal gas constant(通用气体常数或 普适气体常数)
: density, unit: kg/m3
m: mass
R R* M
M: gram-molecular weight, unit: kg/mol
Gas constant
Character 3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s
大气热力学
§3.1 Gas Laws
一.State equation(状态方程)
• 1662年,爱尔兰人Robert Boyle的Boyle定律:VP-1 • 1787年,法国人A. Charles的Charles定律: VT • 同时代,Gay-Bussac定律: PT • 合并前三定律,可得联合气体定律:
观测表明,除了少数情况(如雷暴、龙 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外,气块的铅直加速度 通常不超过0.001ms-2,比g约小一万倍,一般 可以忽略这个加速度,而近似认为气块在铅 直方向的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称此时大气处 于静力平衡状态。
(3.17)
大气静力方程具有很高的精度(有强对流运动的 区域除外),在大气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气象学大气热力学

气象学大气热力学

三.饱和湿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比湿:单位质量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
水汽质量 q 湿空气质量
饱和: q qs
单位质量湿空气中凝结(蒸发)的水汽量: dqs,即水汽质量的改变量为凝结(蒸发) 量。
单位质量水汽凝结成同温度下的液体放出 的热量—凝结潜热:L表达式见P62
dqs克的水汽凝结成水所放出的热量:
第三节 湿绝热过程
一.凝结高度(抬升凝结高度) h 1.定义
湿空气绝热上升达到饱和时的高度。 2.表达式
h 123(T0 Td 0 ) (3-21)P65 T0和Td0分别为抬升前气块的温度和露点。
二.湿绝热过程
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的两种情况: P64(a)(b)
1 . 定义 饱和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与外界没 有热量交换。
T ( P )0.288
T0
P0
当 p0 1000 hpa时
T0
有 : T (1000 )0.288
p
(3-11)
即为位温的表达式。
3.性质 (1)位温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
(2)在干绝热过程中,θ=常数,
d
表示θ在干绝热过程中是守恒的。
(3)确定气块在干绝热过程中,γd线就 是等θ线。
气压一定,随温度上升,γs下降。

温度一定,随气压上升,γs 上升。
(递减率加大)
γs 线是湿绝热线,是曲线。
图 3-1
(3-1)
系统得(失)热量=系统内能的增加 (减少)+系统对外(内)做功
二.干空气的热力学第一定律
对于单位质量的干空气而言:
dQ CvdT Pd (3-2)
空气的状态方程求微分,代入(3-2)
得:

大气物理学: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2

大气物理学: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基础2
(3)各主要等压面间的厚度:图中黄色小圆点,标出的数值代表 各主要等压面,在不同的等压面间平均
虚85温0 为, 700 , 50时0 ,的300厚, 2度00值 ,以十位势米为单位。
1000 850 700 500 300
Tv
大气热力学基础
3、求等压面厚度
大气热力学基础
例:P=920hPa,tv=0℃时,850到1000hPa等压面间的 厚度是1300位势米。
上就等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比湿(g/kg)。
▪ 根据给定的温度t,找到t等温线与622hPa等压线的交点,
读出通过该点的等饱和比湿线的数值,即得到温度t时的
饱和水汽压值。
例:当t=7℃,则es=10hPa。
622 10
7
(2)求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
大气热力学基础
▪ 实际水汽压:根据给定的露点,在露点td等温线与622hPa 等压线的交点处,读出通过该点的等饱和比湿线的数值, 即得到该状态点的实际水汽压值。 例:当td=2℃,则e=7hPa。
大气热力学基础
大气热力学基础
(1)求空气的饱和比湿和实际比湿
▪ 饱和比湿:根据给定的气压和温度,在图中找到一点A, 读出通过A点的等饱和比湿线的数值,即为所求的饱和比 湿值(qs)A。 例:当P=1000hPa,t=25℃,则qs=20g/kg-1,如果图上 没有正好通过该点的等饱和比湿线,可用内插法。
图解上的等值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饱和比湿线、 干绝热线(等位温线)、 假绝热线(等假相当位温线)。
§6 大气热力学图解
一、埃玛图的构造 1、坐标 2、基本线条 二、埃玛图的点绘 三、埃玛图的应用
大气热力学基础
一、埃玛图的构造(1)
大气热力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2 水分循环
三、 饱和水汽压和温度的关系
Clapeyron-Clausius方程
dE LE dT RvT 2
E:饱和水汽压(hPa) T:热力学温度(K) L:汽化热(Jkg-1) Rv:水汽气体常数(JK-1kg-1)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2 水分循环
三、 饱和水汽压和温度的关系
不稳定(a) 中性(b) 稳定(c)
T
T0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6 大气静力稳定度
二、 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
饱和湿空气

S S S
不稳定a 中性b 稳定c
z0 z
S

a
c
z0 T
T
T
T0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6 大气静力稳定度
二、 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
其中,

T z
为气温直减率
位温垂直梯度可用于判断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一、 干绝热过程
抬升凝结高度Zc :未饱和湿空气块按干绝热过程从地面上升时, 随着气块温度下降,饱和水汽压迅速减小,到一定高度饱和水汽压 等于水汽压,气块达到饱和,该高度称为(抬升)凝结高度。
dU cvdT
dW pAdL pd
所以, 由于, 所以,
dQ cvdT pd
p RT
dL
A p T+dT p, T, α dQ
dW
dQ cv R dT dp
dp p
热流量方程 dQ c pdT RT
cp
cv R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3 热流量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科学中的形式——热流量方程
任一孤立系统(单位质量饱和湿空气)由状态I变化到状态II时, 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dQ,水汽凝结释放潜热dQ’,系统内能增量 dU与系统对外界做功dW,则饱和湿空气的热流量方程为
dQ dQ' c pdT RT
dp p
dL
dQ’
Z c 123 T 0Td 0
T0和Td0分别为初始高度的气温 和露点温度.
z
云 zB 凝结高度
d
Td0, T0 T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二、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湿绝热直减率 如前所述,饱和湿空气块绝热过程分为:可逆湿绝热过程和不可逆假 绝热过程,实际介于两者之间,有时统称为湿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 中,气块温度随高度的递减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 s ,可证明:
一、 干绝热过程
位温θ:气块按干绝热过程变化到参考大气压(取1000hPa)时所具 有的温度。 -lnp d 根据泊松方程,令p0=1000hPa, T0=θ,则
T P P0
R/Cp
所以:
θ T0 T 对于干绝热过程,dQ=0,则的θ=0,即干绝热过程,位温保守。 温度对数压力图解:横坐标温度T,纵坐标对数压力-lnp,该图上干 绝热过程线为一直线,称为干绝热线。干绝线上位温是不变的,因 此又称等位温线。
Hale Waihona Puke sZc -ln103 TB
B
se
Lrs A exp C T p B

d
A
d
D
图中C是唯一的,即当全部水汽凝结 并离开气块时的高度,从C按 d 下降 到D具有的温度也就唯一,因此,可 根据线确定 se
A se T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凸面 r>0 Er>E
凸面 r<0 Er<E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2 水分循环
三、 饱和水汽压和温度的关系
球形液滴表面的饱和水汽压 (2)球形溶液滴表面
cr cn E rn 1 3 r r
cn cn 称为饱和水汽压的“溶液效应”,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3 r
• 饱和湿空气块绝热变化时,气块内部有发生水相变化且凝结物全 部留在气块内,称作(可逆)湿绝热过程(Wet adiabatic process)。 • 饱和湿空气块绝热变化时,气块内部有发生水相变化且凝结物部 分或全部降落离开气块,称作(不可逆)假绝热过程(Pseudo adiabatic process)。 z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三、 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三、 全球海平面气温分布
Copyright © 2013 Pearson Education, Inc.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2 水分循环
一、 水分循环
蒸发 320
降水 284 蒸腾 60
降水 96
径流 36 下渗 Unit: 103km3
s
L drs d C P dz
z
z0 z
d s
T、P
I) s d ,故湿绝热线总在干绝热线
之右; II)不是常数,是气温和气压的函数。 z0
III)高温时,比湿大、凝结量多,故 s
小,低温时相反。
T0、P0
T0
T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二、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大气稳定度三种情形 (a)绝对不稳定 (b)条件不稳定 (c)绝对稳定
d d s S
( S d b)
z0 z
(a)
(c) z0 T0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6 大气静力稳定度
三、 不稳定能量与对流
假相当位温 未饱和湿空气块刚开始上升时,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 后,若继续上升,则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此时发生水汽凝结,若凝 结物部分或全部降落离开气快,则当其下降时,将按干绝热直减率直 减率升温,当其回到原来高度时,温度将高于上升前的温度,这个过 程是不可逆过程,即这种状态变化过程中位温不再守衡。因此,需定 义一个新物理量,能在所有绝热过程中都守衡,即假相当位温。
取决于溶质、溶剂等特性。
(3)荷电水滴表面 当r<10-6cm时,产生“电荷效应”,与“溶液效应”相似, 也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3 热流量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大气科学中的形式——热流量方程
任一孤立系统(单位质量干空气)由状态I变化到状态II时,系 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dQ,等于系统内能增量dU与系统对外界做功 dW之和,即 dQ dU dW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二、 饱和湿空气的绝热过程
假相当位温 未饱和湿空气块从A上升,按干绝热 直减率降温,至凝结高度Zc后,继续上 升至C,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期间全 部水汽凝结并降落离开气块,则当其从 C按干绝热直减率下降至1000hPa(D) 具有的温度,称为假相当位温 se 。 -lnp C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6 大气静力稳定度
二、 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断
气块法
dw ' T T' T a g g g 1 g dt T' T'
f g
'
于是
T T ' T T ' T T '
不稳定 中性 稳定
z0+Δz
T ', ' T , a=dw/dt
纯水面和冰面的饱和水汽压
es
E E 0 exp
L Rv
1 1 T T 0
L Ld E i E 0 exp Rv
1 1 T T 0
E:纯水面饱和水汽压(hPa) Ei:纯冰面饱和水汽压(hPa) E0:T0=273.15K时饱和水汽压 Ld:冰融解热(Jkg-1)
Cp p
dp dp' ' gdz

dT RT dp d dz C p p dz g ' RT g ' Cp p Cp g 0.98 C / 100m Cp
z0
T0、P0
'
T
T0
T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大气科学概论
第三章 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3.2 水分循环 3.3 热流量方程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3.5 热力学图解 3.6 大气稳定度
思考题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1 大气温度
一、 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Daily mean 日平均 Average of 24 hourly readings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日较差 Difference of daily high and low Monthly mean 月平均 Average of daily means Annual mean 年平均 Average of monthly means Annual temperature range 年较差 Difference of highest and lowest monthly mean
T
第三章大气热力学
3.4 绝热过程和绝热温度变化
一、 干绝热过程
泊松方程(Poisson): dQ=0, 因此,根据干空气热力学第一定 律,气温变化为 RT dT dp Cp p
改写为
dT R dp T Cp p
从初始状态(T0,P0)到任意状态(T,P)积分,得
T P T0 P0
A p T+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