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石材制作的古代文物,包括雕塑、碑刻、石刻等。
由于石质文物具有历史独特性和文化遗产价值,保护这些古代文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内容。
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文物的材质特性、环境条件和维护修复技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宝贵的古代文物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本文将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一些浅谈,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技术和保护意义等方面。
一、石质文物的特点石质文物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石质文物的材质坚硬、质地紧密,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保存较长时间。
石质文物常常受到风化、磨损和破坏的影响,其表面容易受到污染和损坏,因此需要及时进行保护和修复。
石质文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成就,因此对于保存这些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石质文物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石质文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环境保护、预防保护和维护修复等方面。
要保护文物所处的环境,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区,控制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光线等因素,防止这些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坏。
要采取预防措施,对石质文物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文物受到进一步的损坏。
对于已经受损的石质文物,需要及时进行维护修复,尽量恢复文物原有的形态和风貌,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是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清洗、防护和修复等方面。
清洗是石质文物保护的第一步,可以采用化学清洗、机械清洗和生物清洗等方法,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杂质,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
防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化学防护、物理防护和生物防护等技术,保护文物免受酸雨、大气污染和微生物的侵害。
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填补、补缺、固定和重建等技术,修复受损的文物,恢复文物的原貌和功能。
石质文物的保护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保护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也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石质文物保护——以沈阳故宫为例
石质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大部分为露天存放并且历史久远,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最小干预地延长寿命,需要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下文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浅析。
石质文物概述一、石质文物的概念石质文物是指各级文博单位收藏或保存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遗物。
主要包括石刻文字、石雕(刻)艺术品与石器时代的石制用具三大类别,以及各类文博单位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等。
二、石质文物保护的意义石质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现如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人类广泛道德准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所以保护石质文物就是保护世界各民族历代先民创造的物质财富。
另外,石质文物不仅具有实物资料的意义,而且数量很庞大,范围分布广泛,随着历史变迁,承载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宝贵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人类社会进步以及史学、文学、文字学等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文献的价值。
所以保护修复石质文物就是保护文化传承、保护信息资源。
三、石质文物保护的迫切性石质文物大多暴露在露天环境,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遭受着破坏和风化,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石质文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少,有的会失去原本价值。
而且,即使对石质文物进行了保护措施,一些损坏比如风化,还是会重新开始并持续发展,因为危害材料耐久性的重要因子全部或至少部分是持续活跃的,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污染物和有害盐类的危害、微生物的定植和机械营力的作用。
所以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迫在眉睫,要不断发展和研究,新材料、新仪器会根据特殊要求研制,这是一个持续的永久性的课题。
石质文物病害石质文物受自然气候环境影响、人为影响和浅谈石质文物保护——以沈阳故宫为例沈阳故宫博物院 王 作实际建筑结构带来的外部营力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
石头类文物108推荐
石头类文物108推荐1、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而得名。
以叶蜡石为主要组成的一种矿物石料。
通常呈致密块状、片状、钟乳状或放射状集合体。
玻璃光泽,具油脂感。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质地致密细腻,脂润柔和,似玉非玉。
寿山石品种极多,质透明如冻的称“寿山冻”;纯净如羊脂的称“白芙蓉”。
按出处有田坑、水坑、山坑寿山石,而以田坑石和水坑石最佳。
田坑石系脱离石脉而独立成块,多年一直埋于沙士中,略透明,肌里有极细密的萝卜纹,其黄色的称田黄,白色的称白田,黑色的称黑田,粉红色的称红田,均是寿山石中的上品。
其中田黄分橘黄、熟栗黄、枇杷黄及金黄等种,极其珍贵,为寿山石中的极品。
水坑石的特征是结晶石,呈透明或半透明冻状,称寿山冻,常显萝卜纹状结晶,有鱼脑冻、黄冻、鳝草冻、桃花冻、牛角冻、豹皮冻等,是水坑寿山石中的姣姣者。
山坑石则是寿山石中最普及的石料。
中国寿山石雕经民间雕刻艺人据石材的纹理、色泽、形态等特点,充分发挥石料固有的特色,加工成供观赏的雕刻摆件,使作品的内容与质料溶为一体,展现出理想的寿山石雕艺术特色和高雅的品味。
2、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而得名。
以叶蜡石为主要组成,共生矿物有石英、刚玉、红柱石、高岭石和少量蓝晶石、绿石等。
硬度2~3,比重2.6~2.7,耐火度1630℃~1730℃。
腊状至玻璃光泽,均质块状,半透明至不透明,少数透明。
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坚韧耐热、莹洁如玉。
颜色鲜艳亮丽,丰富多采,其地色有青白、灰、红、粉、橙、黄、黄绿、翠绿、紫蓝、深蓝、棕褐、黑色等。
名贵品种有灯光冻、蓝青田、封门青、竹叶青、芥菜绿、山炮绿、黄金耀,奇石者有龙蛋、封门三彩、夹板冻、紫檀冻等均极其珍贵。
其中蓝青田也称之为封门三蓝(蓝星、蓝带、蓝花),是青田石大家族中颇有代表性的品种。
蓝色乃青田石所特有。
石质鲜蓝,色彩亮丽,典雅妩媚;蓝花丁以青或橙黄色等为地色,刚玉质深蓝色斑点镶嵌其间而独具特色;龙蛋石外壳为一层深褐色之硬石,内藏青、黄色冻石,十分名贵。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文物,包括石刻、石雕、石碑、石刻像等。
石质文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腐烂,所以往往保存下来的时间较长。
受到环境、生物、人为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也面临着腐蚀、老化、损毁等问题。
保护石质文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探讨。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需要加强对其保存环境的管理。
要保护好石质文物,首先需要保证其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基本指标。
由于石质文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所以其环境要求相对较低,不可受到高温、高湿、强光等有害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将其储藏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并采取遮光措施,以减少光照对石质文物的损害。
还要防止霉菌、虫蛀等生物的侵害,可以采取合适的除湿、防霉、防虫措施,将其环境保持在良好状态。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日常保养的管理。
石质文物虽然质地坚硬,但也需要经常进行保养才能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首先要做好清洁工作,除去表面污物及附着物,但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不可使用腐蚀性的清洁剂,以免对石质文物造成损害。
对于有损坏或老化现象的石质文物,要进行及时的修复和加固工作,以保证其更长时间的保存。
还要加强对石质文物的检测和监测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教育与宣传工作。
保护石质文物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宣传石质文物的重要性,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
还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们对石质文物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动石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法律法规的保护。
石质文物属于国家文物,其保护工作需要依法进行。
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石质文物的保护责任和义务,规范石质文物的保护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以保障石质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石质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报批稿)
WW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The classification and symbols for the diseasesof ancient stone objects(报批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目次目次 (II)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石质文物材质分类 (2)5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及定义 (2)6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 (4)附录A(资料性附录)石质文物典型常见病害名称及其对应照片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石质文物病害图示使用范例 (14)表1 石质文物病害辅助图示表 (4)表2 石质文物病害图示表 (6)参考文献 (15)前言《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是根据国家文物局2004年发布的“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和有关文件要求编写的,编写格式符合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对石质文物病害进行分类并给出各类病害的标识符号,是规范石质保护修复工作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该标准的实施对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的附录A及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推荐性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伟强、马涛、齐扬、李博、闫敏。
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以及相关术语。
本规范适用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文本编写、保护修复档案制作、石质文物保护等工作中涉及的各类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述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文物保护-6石质文物保护
石质文物的表面保护
5.3 微生物转化表面保护法
微生物表面转化法,主要是利用含有硫酸盐还原菌—脱 硫弧菌属细菌溶液,处理空气中二氧化硫及碳微粒等污染 物在石质文物表面形成的硫酸钙层(CaSO4·2H2O)。
石质文物的表面保护
5.4 石灰水石质文物表面保护法
把新鲜的石灰浆(CaOH2),敷在石头上,厚度一 般为20~30毫米,为防止干透,每天可淋洒石灰水,2~ 3周时间,除去石灰糊,并将残垢清洗干净,接着用心配 制的饱和石灰水溶液涂刷石灰石表面,连续反复涂刷几天, 即可在石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涂料。
1.4 黑色、绿色霉菌与低等植物共生形成的污物清洗 清水浸湿→50%丙酮→14%氨水→杀菌防霉剂
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
1. 石质文物的清洗
1.5 石刻上溶盐及硬质沉积物清洗 溶盐:纸张贴敷法(利用毛细作用和纤维协同吸收作用) 沉积物:8-10%Na2[Na4(PO3)6]纸张贴敷法(利用毛细作 用和络合反应)→去离子水纸张贴敷(吸收可溶盐)
水泥中所含硬化剂Na2·nSiO2在环境水中发生反应,不仅析出可溶 盐而且产生风化、裂缝。
石质文物风化的外部因素
2. 石质文物的物理风化 2.1 水对石质文物的作用最为突出 2.2 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对石窟的破坏 2.3 岩石中溶盐晶变对石窟的破坏 2.4 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的物理风化 2.5 风沙吹打磨蚀引起文物的物理风化
LOGO
石质文物保护
石质文物风化的主要原因
石质文物风化的内部因素 1. 石质文物石材化学组成的影响
大理石、汉白玉——碳酸钙 花岗岩——硅酸盐 受酸性气体(CO2、SO2)腐蚀:碳酸钙>硅酸盐 2. 石质文物石质结构的影响 机械强度、腐蚀速度:疏松>致密 3. 石质文物石质胶结物的影响 泥质胶结物>硅质胶结物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石料为材料制成的文化遗产,包括石碑、石刻、石像、石砖等。
石质文物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见证。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石质文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保护石质文物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石质文物的现状、保护方法和保护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石质文物的现状。
由于长时间的风化、水蚀、人为破坏等原因,许多石质文物已经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损害。
一些石碑的文字模糊不清,有的石砖出现了龟裂,还有的石像损坏严重甚至已经断裂。
城市建设、环境污染等因素也给石质文物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周边环境被破坏,土壤松散,水源污染,风化加剧。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石质文物。
我们来探讨一些保护石质文物的方法。
首先是科学鉴别和认定。
通过对石质文物进行科学鉴别和认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历史价值和保护需要。
其次是定期维护和修复。
石质文物在维护和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特点,尽可能使用与原材料相似的材料进行修复。
要根据文物受损的程度和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如填补合适的材料,强化结构,增加防护层等。
还要加强对石质文物的环境保护,减少对其的不利影响。
可以在文物附近进行植被保护,避免土壤流失,减少风化的速度。
要加强对石质文物的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环境的监测,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我们来看一下保护石质文物的意义。
保护石质文物是保护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
石质文物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保护这些文物,可以使后人了解和铭记历史,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保护石质文物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参观和学习石质文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护石质文物还有助于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保护石质文物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文物保护-7石质文物质材分析
▲窟内积水处 >
无积水处(云岗)
▲有水补给砂岩 >
干砂岩(乐山)
▲北方冻融、南方化学风化
▲城市工业区碳酸盐岩石>野外碳酸盐岩石
(酸雨作用)
▲水库蓄水地下水位抬升引起破坏(淹没和潮解)
▲地下开采引起文物破坏
工业粉尘(煤尘、水泥厂烟尘)与石质文物病害
福建泉州石塔
南响堂石窟
五、石质文物的环境分类
▲特殊环境区问题;高烈度地震区;水库淹没区、 地下开采地面塌陷区
17、北京卢沟桥头汉白玉石碑下部溶蚀
18、乐山大佛左侧红砂岩潮解和白色盐类沉淀物。
19、大足北山摩崖造像
四、质材分析的理论。
1、石质成分、结构、性质研究。 ①硅质岩(包括玉石)是性质最稳定性质材料。 ②泥质岩(粘土页岩、泥岩)通常是性质最不稳定岩石。 ③石英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④砂岩强度和水稳性主要取决于胶结物组成。
4、旅游热与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不能以牺牲文物为代价。 ▲以保护为主,协调发展、旅游促保护。 ▲专业性保护与全民性保护相结合, 提高全民文 物保护意识,宣传普及文物保护常识。 ▲建立全国性石质文物质材分析测试与监测中心。
三、代表性石质文物“病害”照片(18幅)。
1、天安门前东侧华表,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护狮因酸雨溶 蚀
如云岗石窟、乐山大佛 ④毛细带岩石的冻融破坏。
碳酸盐岩石质文物“病害”: ▲白云岩、白云质大理岩>灰岩、大理岩 当pH为7 时溶解度: CaCO3 0.016mg/L;
Ca·Mg(CO3)2 0.214mg/L ▲粗晶>细晶>微晶 ▲条带状、板状>均质各自同性(中山公园护栏)
①城市与工业区酸雨(CO2、SO2、NO2)强烈溶蚀作用。 天安门、故宫、卢沟桥石雕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古代留下来的以石材质为主要材料的文物遗存,包括石刻、石碑、石雕等,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石质文物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所以更加需要加强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
本文将从石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石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石质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审美的享受,更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石质文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石质文物的保护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石刻碑文、石雕像等文物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
这些石刻碑文和石雕像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风俗等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保护这些石质文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密切。
石刻碑文和石雕像等文物既是城市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老的石刻碑文如同历史的印记,记录着城市的兴衰更迭,是城市的历史记忆。
而这些石刻碑文和石雕像为我们了解和感受古代城市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保护石质文物也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石质文物的保护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刻碑文和石雕像等文物往往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保护这些文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体验,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加强石质文物的保护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存在着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文物性地质景观
一、石质文物的类型
我国的石窟寺多数开凿在依山傍水的崖壁上,组成崖壁的地层大都未经
过强烈构造变动,岩体的完整性较好,地层产状多为近水平或缓倾斜。按 照岩性可把我国石窟寺分为四种类型。
(一)砂岩型石窟
开凿在砂岩或砂岩夹薄层泥岩、页岩中的石窟。这类石窟约占总数的80% 以上。如: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就开凿在新第三系的砂岩夹泥岩地层中,砂岩疏松,成岩程度 差;
上述石窟寺的岩性类型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建造石窟寺时,是经过地质 选址考察的,选择在完整性好、岩层厚度大而又较均一的岩体中开凿或雕 刻。此外,岩性又相对较软,易开凿,且具较好的自稳能力。未经构造变 动,岩层厚度大而又较均一的砂岩、灰岩、砾岩等最适合于石窟的开凿和 修建;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已经自发地采用了工程地 质的观点来指导石窟寺的选址和修建。
敦煌莫高窟的工程地质环境表明,之所以在那里修建一个举世闻名的石窟, 是因为玉门砾石层的下都是最古老的第四系地层,呈半固结状态,成岩作用 尚未完成,但自持力又较强,以致几千年不倒。西边的千佛洞,东边的天水 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岗石窟,乃至四川的大足石刻都反映了类似的规律。
2019/12/31
8
文物性地质景观的环境地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其病害,保护已有的文物资源; 二是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历史渊源,为新景观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第一节 文物性地质景观的研究动态
早在20世纪50一60年代,苏良赫、王大纯等曾先后对云岗石窟、龙门石 窟、敦煌莫高窟、大足摩崖石刻等文物地质景观进行过考察,初步注意到 文物保护方面的地质研究问题。
7
文物性地质景观的环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地质问题
景观
自然景观 人为景观
石质文物的分类
石质文物的分类石质文物是指以石材作为材料制作的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
石材作为一种持久耐用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工艺品等领域。
石质文物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用途进行划分,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石质文物进行分类。
一、按照用途分类1.建筑类文物:石质建筑是世界各地古代文明的杰作,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中国的长城等都是石质建筑的典范。
2.雕刻类文物:石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用于雕刻人物、动物、花卉等形象,展示了古代文明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例如,中国的石窟艺术、印度的艾洛拉石窟、希腊的雕刻作品等都是石质雕刻的经典之作。
3.工艺品类文物:石材在工艺品制作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玉器、石器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装饰和艺术价值。
例如,中国的玉璧、埃及的石质印章、墨西哥的玛雅玉器等都是石质工艺品的代表。
二、按照材质分类1.大理石文物:大理石是一种常见的石质材料,它具有质地坚硬、色彩丰富、纹理美观等特点,广泛用于建筑和雕刻领域。
例如,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就是用大理石建造的。
2.砂岩文物:砂岩是一种相对柔软的石质材料,容易雕刻和加工,被广泛用于建筑和雕刻。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就是用红砂岩建造的。
3.花岗岩文物:花岗岩是一种坚硬的石质材料,具有耐候性和耐腐蚀性,被广泛用于建筑领域。
例如,中国的长城大部分都是用花岗岩建造的。
三、按照年代分类1.古代石质文物:古代的石质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都属于古代石质文物。
2.中世纪石质文物: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石质文物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英国的温莎城堡等都属于中世纪石质文物。
3.现代石质文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现代石质文物也逐渐出现。
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中国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都属于现代石质文物。
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
毕业论文题目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姓名王振专业博物馆学学号20112050131研究类型综述指导教师杨富巍提交日期20150510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王振(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博物馆学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石质文物的具体分类,阐述了各类石质文物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并且介绍了它们之中的一部分的保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评价了它们所受到的保护条件。
关键词:石质文物分布范围保存现状病害类型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surfaces of stone relicsWangzhen(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741000)A 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s of stone relics in th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all kinds of stone relic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roduces a part of them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it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ed by, they are protected by the conditions was evaluated.Keywords: stone relics;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disease types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石质文物的定义 (1)1.3 石质文物的分类 (1)第2章石器时代石质工具 (2)2.1 旧石器时代 (2)2.1.1 旧石器时代概况 (2)2.1.2 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的分布范围 (2)2.2 新石器时代 (3)2.2.1 新石器时代概况 (3)2.2.2 新石器时代石质文物的分布范围 (3)第三章石质艺术品 (5)3.1 石质艺术品的定义 (5)3.2 石质艺术品的分类 (5)3.3 石质艺术品的分布 (5)3.3.1 中国岩画的分布范围 (5)3.3.2 中国石窟寺的分布 (8)第四章石刻文字 (12)4.1 石刻文字的分类 (12)4.1.1 摩崖题刻 (12)4.1.2 石碑石阙 (13)第五章石灰岩文物 (17)5.1 石灰岩文物的定义 (17)5.2 石灰岩文物的分布 (17)参考文献: (19)后记: (20)第1章绪论1.1 引言文物是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历史的见证。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由石头制作的文物,包括雕刻品、碑刻、石碑、石刻等。
石质文物以其千年不朽的特性,承载着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石质文物也面临着各种保护与保存的难题。
本文将就石质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增进人们对石质文物保护的认识,促进相关保护工作的落实。
石质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保存环境和保护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
石质文物长期的自然风化、雨水侵蚀、微生物侵害等都对其保护构成着直接的威胁。
一些石质文物位于户外环境中,长期受到阳光、风雨、污染物等因素的侵蚀,容易发生龟裂、褪色等损坏。
部分石质文物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容易受到霉菌和生物侵蚀,对石质文物的材质造成损害。
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利用石质文物的快速价值进行非法开采、盗掘,以牟取不正当利益,这也给石质文物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石质文物,采取一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确保存放环境。
对于户外的石质文物,应尽可能设置遮阳棚或者建立保护亭,减少直接的日晒雨淋。
同时要及时清理周围的杂草和污垢,保持文物的周围环境整洁。
对于室内的石质文物,要确保通风,控制湿度和温度,防止微生物滋生和石质文物腐蚀。
加强保护措施。
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多种手段,对石质文物进行保护。
可以采用保护剂进行喷涂、浸泡等处理,增加石材的抗风化性能;也可以利用生物学手段,引入一些能有效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附着在石质文物上的污垢和有机物。
要严厉打击盗掘破坏行为。
采取有效的安保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盗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保护体系。
除了上述措施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石质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制度和政策法规,加大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巡视监测,提高文物保护的实效性和长久性。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手段的使用,是保护石质文物的关键。
石质文物普查方案
石质文物普查方案1. 引言石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石质文物,进行全面的普查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种石质文物普查方案,以便对石质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保护工作。
2. 普查目标石质文物普查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石质文物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其价值,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确定石质文物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了解石质文物的保存状况、损坏程度及其原因;•评估石质文物的价值和重要性,确定优先保护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
3. 普查内容石质文物普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石质文物类型普查工作首先要确定石质文物的类型,并对石刻、石碑、石塔、石桥、石雕等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类型的石质文物,开展相应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存放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3.2 石质文物数量与分布通过对现有石质文物的普查,统计不同类型的石质文物的数量,了解其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石质文物的分布图,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空间参考。
3.3 石质文物保存状况与损坏原因对现有的石质文物进行详细检查与记录,了解其保存状况与损坏情况。
分析可能导致石质文物损坏的原因,如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环境变化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3.4 石质文物价值评估与优先保护对象确定对石质文物进行价值评估,包括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优先保护的石质文物对象,并提出详细的保护方案。
3.5 保护措施与管理策略根据石质文物的特点和保存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与管理策略。
包括修复与保养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安全管理措施等,确保石质文物的长期保存与传承。
4. 普查方法石质文物普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4.1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勘查和测量等方法,对现有的石质文物进行实地调查。
记录石质文物的具体位置、类型、外观特征、保存状况等内容,采集相关的图像和数据。
探析石质文物病害的机理
探析石质文物病害的机理石质文物,就是原材料是天然岩石的文物。
其种类的划分包括多种类型,具体包括:石窟;经幢;石牌坊;岩画;石器;石桥;石塔;石碑;岩墓;石刻;石雕。
天然岩石具有很强的耐久性,环境对其的影响和侵蚀一般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全球的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石质文物病害问题严重。
石质文物作为历史遗迹,承担着沿袭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石质文物病害的机理进行探析势在必行。
一、石质文物病害综述石质文物的病害,也可以称作石质文物的风化和劣化,指的是石质文物在物理或者化学的作用下,状态和组分遭到改变或者破坏,导致失去某种价值或者功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石质文物的自然老化过程也属于病害的一种。
石质文物的病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诞生时期的完整,到遭到破坏,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普遍而言,导致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即物理风;化学风;生物风。
这里,生物风其实也包含于物理风和化学风,因为在生物作用下,石质文物病害的产生可源于物理风化以及化学风化。
但从总体上来看,石质文物产生病害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应该从多方面因素来进行考虑。
石质文物病害从表现上来看,可划分为三种情况:稳定性相关问题;水的渗透腐蚀相关问题;风化相关问题。
出现稳定性相关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石质文物凭靠的岩体或者山体的稳定性出现问题,也有局部危石的情况出现。
水的渗透腐蚀问题一般是由地下水、地表水或者冷凝水侵蚀文物造成的破坏。
风化相关问题是指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石质文物的表面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破坏程度在毫米到厘米级范围内。
其中,稳定性相关问题和水的渗透腐蚀相关问题都与地质结构不无关系,而在岩土领域,有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此类文物基本上可以被保护完全。
目前针对于石质文物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风化机理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冷凝水机理的研究。
二、石质文物病害分类和评价对石质文物进行病害分类和评价是制定有关保护措施,以及对石质文物耐久性进行预测的根本。
0002-2007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推荐下载
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类别和与之相对应的标识符号及相关术语。
本规范使用于石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评估、保护修复文本编制、保护修复档案制作以及石质文物保护工作中涉及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及表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于本标准。
GB/T 17412.1-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WW/T 0001-2007 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
3.1石质文物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石质文物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加工制作的遗物。
主要包括石刻文字、石雕(刻)艺术品与石器时代的石制用具三大类别,以及各类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等。
不可移动的石窟寺、摩崖题刻及石构建筑不属于本规范的范畴。
3.2石质文物病害diseases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指在长期使用、流传、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石质文物在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为石质文物的病害。
3.3石质文物材质raw material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指用来制作石质文物的石材或岩石的种类。
3.4石质文物保存环境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ancient stone objects本规范依据石质我那无所在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石质的影响,将其划分为露天环境、半露天环境、室内环境及地下墓室环境四种保存环境。
文物分类
文物分类
1陶瓷砖瓦类文物
主要针对于陶器、瓷器、砖瓦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清洁、黏结、加固、修补、保护材料
2金属类文物
主要针对于青铜器、铁质类、金、银、锡、铅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除锈,缓蚀、封护材料
3石质文物
主要针对于石质艺术品类(如:石窟寺、摩崖像、石雕、石刻、石碑、经幢等);
石质建筑类(如石洞、石棚、石殿、石桥、石塔、石墙、石阙、石牌
坊、石陵墓、石地板、石台阶、石墙基、石柱、石柱础、
石栏杆等);
石质工具、用具类(如:石刀、石斧、石槽、石盆、石碗、石磨、石
碾、石镯、石枕、石棺、石椁等)文物保护与修复
的清洁、黏结、加固、修补、保护材料
4宝石、玉器类文物
5玻璃、珐琅器类文物
6档案、纸质文物
古籍、字画、碑帖、档案等
7纺织品
丝、毛、棉、麻织物等
8竹木漆器类文物
9皮革、尸体及骨角质类文物
10音像类文物
11壁画彩绘泥塑类文物
地毯,贝壳,塑料。
石质文物保护知识汇总
石质文物保护知识汇总石质文物保护知识汇总现代石质文物及分析技术石质文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文物,如:石雕、岩画、石窟等。
它们的特点是,组成材料都为无机矿物质,大多数处在室外环境,长期受各种自然因数的破坏,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风化问题。
因此,石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功解决了许多石质文物保护问题。
其主要内容有如下两个方面:一、石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1、石质文物的清洗技术(1)清除一般性污迹石质文物的一般性污迹包括灰尘、烟垢、生活垃圾污染等,清除这类污物,可以采用水洗的方法。
在水洗不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化学溶剂进行清洗。
有些情况下,还必须应用机械清除法和热清除法,使用机械清除法和热清除法时应注意不能对文物造成伤害。
(2)脱盐石质文物长期受化学污染物的作用,表层含有许多盐分,如氯化物等,尤其是处于海边和工业区的文物更易形成盐污染层。
这些盐分会对石质文物产生严重侵蚀,对文物造成危害。
若能将石质文物表面的有害盐分除去,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十分有利。
脱去石质文物表面的盐分,可以采用水洗法、纸浆法和机械法。
受污染程度较轻的石质文物,表面易溶于水的有害盐分可以用蒸馏水洗去。
受污染程度较重的石质文物,由于盐分已深入石质文物内部,这时可以在石质文物的表面敷一层纸浆,纸浆上喷洒蒸馏水使其保持湿润,通过石质内部的毛细管,将内部有害盐分缓慢溶出。
石质文物表面不溶于水的盐壳层必须用机械方法去除。
(3)苔藓等低等生物的清除若石质文物的表面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时,则容易生长苔藓等低等生物,这些生物的根系使石刻表面剥落,生长过程释放的酸性物质,对石质文物造成腐蚀,一旦它们死亡,即会产生碳化,使石质文物表面发黑。
这些作用的结果,使石质文物表面文字消失,降低了文物的价值。
使用下列配方可以杀灭石质文物表面的苔藓:碳酸氢钠 50 碳酸氢铵 30 CMC 60 EDTA 25 杀菌剂Disinfectant 3ml 水 1000ml2、粘接加固及裂隙充填石质文物的损坏因数主要有三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姓名王振专业博物馆学学号20112050131研究类型综述指导教师杨富巍提交日期20150510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分布王振(天水师范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博物馆学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石质文物的具体分类,阐述了各类石质文物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并且介绍了它们之中的一部分的保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评价了它们所受到的保护条件。
关键词:石质文物分布范围保存现状病害类型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surfaces of stone relicsWangzhen(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741000)A 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of surfaces of stone relics in the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all kinds of stone relic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roduces a part of them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it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ed by, they are protected by the conditions was evaluated.Keywords: stone relics;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disease types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石质文物的定义 (1)1.3 石质文物的分类 (1)第2章石器时代石质工具 (2)2.1 旧石器时代 (2)2.1.1 旧石器时代概况 (2)2.1.2 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的分布范围 (2)2.2 新石器时代 (3)2.2.1 新石器时代概况 (3)2.2.2 新石器时代石质文物的分布范围 (3)第三章石质艺术品 (5)3.1 石质艺术品的定义 (5)3.2 石质艺术品的分类 (5)3.3 石质艺术品的分布 (5)3.3.1 中国岩画的分布范围 (5)3.3.2 中国石窟寺的分布 (8)第四章石刻文字 (12)4.1 石刻文字的分类 (12)4.1.1 摩崖题刻 (12)4.1.2 石碑石阙 (13)第五章石灰岩文物 (17)5.1 石灰岩文物的定义 (17)5.2 石灰岩文物的分布 (17)参考文献: (19)后记: (20)第1章绪论1.1 引言文物是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人类历史的见证。
中国历史纵横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文物古迹更是数不胜数,其中的石质文物更是独具一格,默默地刻画和记录着人类发展中所经历的一些阶段和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从石器时代人们所使用的石质器具,如石斧、石铲、石碗、石刀等到封建时代人们把字刻在石头上所产生的石碑、石刻和雕刻石头成精美的石质艺术品等,在全国各地更有分布广泛的石窟寺、经幢、建筑石构件等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石质文物。
这些珍贵文物无一不在用端庄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坚固的材质向人们昭示着它曾经辉煌的过去。
但是由于近代以来周围环境的恶化、人们保护意识的缺乏,它们正在渐渐地被侵蚀、渐渐地失去光芒……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石质文物的类型及在国内的分布现状和它们所产生的病害类型和保存现状,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文物,进而一起来保护它们,让这些历史的见证者永远保存着他们自身的价值。
1.2 石质文物的定义石质文物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料加工制造的遗物。
[1]1.3 石质文物的分类石质文物主要包括石器时代的石质用具、石刻文字、石质艺术品三大类,以及各类收藏单位所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不可移动的石窟寺等。
按照组成的材质可分为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松石、碧玉石、玛瑙、青白石等。
按照它们的形成机理又可以分为沉积岩、变相岩、火成岩等。
第2章石器时代石质工具2.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1万年前的人类的一个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标志是使用打制石器。
2.1.1 旧石器时代概况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
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
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
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及中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很大的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山上或者河滩上捡来石头,打制成想要的模样和效果。
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生存经验的积累,人们往往会发现某些地方的石头会尤其适合用来制造工具,于是这个地方就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到来。
人们一起在这里采石打石,从而形成了一些采石场、炼石场。
2.1.2 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的分布范围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随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而分布,中国境内分布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众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遗址当是云南元谋县遗址。
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爪蹄兽、最后枝角鹿等第3纪残存动物在这里出没。
为了生存,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捕猎它们。
1965年5月初,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一行,在元谋大那乌村盆地上那蚌村后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掘出左、右中门齿各一枚(图2.1),属青年男性,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相似,时代比北京人更早。
经地磁仪器科学手段侧定,这两颗牙齿化石为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属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
伴随着牙齿出土的,还有十余件石器。
经鉴定,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削器、砍砸器、和刮削器(图2.2)。
[3]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把中国人类化石年代前推了100多万年。
图2.1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牙齿化石图2.2 元谋人使用过的石头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分布广泛,材料极为丰富,至今已在全国26个省区内发现了百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除了元谋县遗址,其余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周口店遗址,陕西大荔甜水沟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等。
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石质器具虽然时代相隔较远,但国内遗迹众多,即为人们出土,自有自己的存在之理,出土之后性状大多稳定,保存在出土遗址当地所建立起来的博物馆之中,有比较良好的保存环境。
2.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中人类在石器时代生活的最后一个阶段,距今约14000--约4000年,标志是使用磨制石器。
2.2.1 新石器时代概况新石器时代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标志,使用磨制石器、出现陶器和农业的起源,[4]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后者,认为农业的起源才是新石器时代真正的标志,但世界各地发展情况各异、生产力强弱不同、有的地方农业已经产生,却没有发现陶器,有的地方在10000多年前便发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产生,甚至磨制石器也不是十分发达。
所以不必三个条件都具备,才能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只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使用磨制石器作为人类社会迈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2.2.2 新石器时代石质文物的分布范围早期古人流动和迁徙的规律,大体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古人类的迁徙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又直接影响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
中国的版图内,由南而北大致可分为华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四个部分。
[5]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属于洞穴遗址的有广东英德县牛栏洞,广西桂林市庙岩;属于贝丘遗址有广西柳州市大龙潭鲤鱼觜。
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主要有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第二期文化、扶绥江西岸三层、台湾台北县大坌下层文化、广东潮安陈桥村下层文化等。
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大致分布在湘江上游水系的湖南道县玉蟾岩,这里只有打制石器而无磨制石器,但已有粗工制的夹砂陶器(图2.3)。
并出土了由野生稻到种植稻过渡的一种稻谷(图2.4),另有江西万县仙人洞、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范围主要是在太行山脉和豫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汇地区。
[6]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影响,狩猎经济较为发达,而农业经济较为落后。
属于西辽河流域的老拉河,西拉木伦河等一些地方既有水源,又有草原,农业和畜牧业均较为发达,石质器具也相对发掘最多。
[7]图2.3新石器时代玉蟾岩遗址夹砂陶器图2.4 玉蟾岩遗址出土稻谷第三章石质艺术品3.1 石质艺术品的定义石刻艺术品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当中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以天然石材为原料通过打磨、雕铸、描绘等手法创作出来的的具有艺术、欣赏、历史价值的艺术品。
3.2 石质艺术品的分类作为艺术品来说,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应凌驾于其历史价值之上,从这方面来看,岩画应当归属此类,而主要以岩石为载体的摩崖题刻当归属石刻文字之列。
所以石质艺术品应该有岩画、石窟寺、石佛像等。
[8]3.3 石质艺术品的分布3.3.1 中国岩画的分布范围岩画是以山为纸,以刀为笔的绘画。
[9]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原始图画之首。
最早的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而且绵延至今,现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
中国境内至少存有约十万余幅古代岩画,其分布地区,东起大海之滨,西达藏西阿里的日土,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左江沿岸,包括20个省区,遍及于100个以上的县旗。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隔阻,交通困难,远古时代各部族之生活环境不同,各部族文化发展之先后及速度亦存有悬殊,因此各地区岩画的题材内容和制作方法也各具特色。
及它所处的文化地区,[10]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西藏四个系统。
[11] 北方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内蒙、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内容以动物为主,内容比较写实,,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图3.1.1),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
技法大都是岩刻,它是中国北方以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的作品。
[12]图3.1.1史前时期内蒙古阴山岩画图3.1.2 史前时期云南沧源岩画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大都是在江河沿岸的悬崖绝壁处,崖壁上部往往突将出来形成“岩厦”,既可以躲避风雨,又可以防止阳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