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研究 凌玉光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石材制作的古代文物,包括雕塑、碑刻、石刻等。
由于石质文物具有历史独特性和文化遗产价值,保护这些古代文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内容。
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文物的材质特性、环境条件和维护修复技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宝贵的古代文物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本文将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一些浅谈,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技术和保护意义等方面。
一、石质文物的特点石质文物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文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石质文物的材质坚硬、质地紧密,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保存较长时间。
石质文物常常受到风化、磨损和破坏的影响,其表面容易受到污染和损坏,因此需要及时进行保护和修复。
石质文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成就,因此对于保存这些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石质文物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石质文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环境保护、预防保护和维护修复等方面。
要保护文物所处的环境,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区,控制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光线等因素,防止这些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坏。
要采取预防措施,对石质文物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避免文物受到进一步的损坏。
对于已经受损的石质文物,需要及时进行维护修复,尽量恢复文物原有的形态和风貌,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
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是保护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清洗、防护和修复等方面。
清洗是石质文物保护的第一步,可以采用化学清洗、机械清洗和生物清洗等方法,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杂质,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
防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化学防护、物理防护和生物防护等技术,保护文物免受酸雨、大气污染和微生物的侵害。
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填补、补缺、固定和重建等技术,修复受损的文物,恢复文物的原貌和功能。
石质文物的保护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保护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也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6384411_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研究综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石质文物占有很大的比例,如石窟、石刻、石碑、石雕等。
这些石质文物往往体积大,难以移动,长期暴露在户外空间,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人们的恶意破坏,大量石质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腐蚀、断裂、脱落、污染物附着等威胁。
除人类的主观破坏以外,自然因素对文物的破坏更为严重,对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已成为文物保护的迫切需要。
本文拟对石质文物的病害因素,常见的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种类、保护原理、性能、特征以及应用情况等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石质文物封护材料有更深的认识。
一、石质文物的病害因素石质文物病害,又称为风化、劣化,是指石质文物由于物理状态和化学组分改变而导致价值缺失或功能损伤。
病害这个概念包含了自然老化过程,该过程可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等因素[1]。
石质文物的风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一般将病害原因分为物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以及人为破坏,但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地造成岩石的风化、破裂,甚至酥解。
生物风化又可以理解为生物作用带来的物理及化学风化。
人为破坏,如涂鸦刻画、带入外部颗粒、释放热量和二氧化碳等,同样会给石质文物带来巨大伤害。
可见,大多数的病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简单地将其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原因。
石质文物所表现的病害:表面风化,表面污垢,酸雨侵蚀,环境污染,生物霉变,岩石裂缝,空鼓脱落,渗漏溶蚀,环境水侵蚀,冻融破坏,崖体崩塌,盐害,人为刻画,金箔脱落,烟熏,植被破坏,表面酥碱,颜料层粉化,彩绘层脱落、起泡、开裂,石质文物表面碎裂或片状龟裂、剥落、锈黄斑、色斑、水斑、水迹和颜色变化等[2]。
二、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分类目前石质文物的主要保护措施有表面清洗、封护、灌浆、加固、粘接、渗水治理及日常保养维护等。
封护是以特定的保护材料对石质文物表面进行喷涂或涂刷,使其附着于石质文物表面以隔绝大气污染物和水等外界有害因素,避免它们对石质文物的风化、侵蚀。
古建筑与石质文物的保护处理技术
维普资讯
矮 鼷 翱潮l 僬
张 秉坚 一
零
( 江大 学化 学 系石 材研 究 室 ,杭 州 3 0 2 ) 浙 10 7
中国是 历 史 悠 久 的文 明古 国 ,我们 的祖 先 创造 了
材 污染 病 症 的诊 断 技 术 ;有 关 的治 理 或修 复技 术 ;维
水 清洗 法包 括 水 浸 泡 、低 压 喷 水 ,高压 喷 水 ,水
F—m i zj m i h .jc al b@ al z z n : .
・
3 ・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普资讯
.
四
蒸气 喷 射 ,雾 化 水 淋 等 。水 浸 泡 法 用 于 清 除石 材 中 的 水 藻 等微 生 物 ,防止 生 物 腐 蚀 。 水 溶性 盐 时很 有 效 ,但 这 种 方 法 通 常 只用 于 比较 坚 固 在化 学 清 洗 中 ,较 好 的方 法 是 贴 敷 法 ,即将 清 洗
目前 ,文 物 和古 建 筑 保 护 的研 究 已经 成 为 一 门专 复 石 材 微 孔 隙 的 水 蒸 汽 通 道 ; 去 除 有 害 于石 材 的 物 业 科 学 。浙 江 大学 化 学 系石 材 研究 室 在 国家 自然科 学 质 ,如 水 溶性 盐 、难 溶性 硬 壳 、灰 尘 烟垢 、微 生 物 、 基金 和 国家 文 物局 的 资助 下 进 行 了一 系列 研 究 ,取得 杂草 、及 以前 处 理 的残 留 物 等 ;为 随后 的 维修 和 保 护 了许 多 成 果 ,同 时培 养 了一 批 石 材 化学 和 文 物保 护 的 处理 作 准 备 ,例 如 提 高 石 材对 保 护 剂 的 吸 收率 和 吸 收 博 士 生 、硕 士 生 和本 科 生 。研 究 的相 关 技 术 包 括 :石 深度 等 。 古 建 筑 和石 质 文 物 的 清洗 按 照 所 用清 洗 剂 和 处 理 技 术 特 点 的不 同 ,清洗 方 法 可 以分 为许 多类别 。
浅谈石质文物保护——以沈阳故宫为例
石质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大部分为露天存放并且历史久远,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最小干预地延长寿命,需要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下文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浅析。
石质文物概述一、石质文物的概念石质文物是指各级文博单位收藏或保存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以天然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遗物。
主要包括石刻文字、石雕(刻)艺术品与石器时代的石制用具三大类别,以及各类文博单位收藏的建筑石构件、摩崖题刻等。
二、石质文物保护的意义石质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现如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人类广泛道德准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共识,所以保护石质文物就是保护世界各民族历代先民创造的物质财富。
另外,石质文物不仅具有实物资料的意义,而且数量很庞大,范围分布广泛,随着历史变迁,承载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宝贵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人类社会进步以及史学、文学、文字学等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文献的价值。
所以保护修复石质文物就是保护文化传承、保护信息资源。
三、石质文物保护的迫切性石质文物大多暴露在露天环境,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遭受着破坏和风化,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石质文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少,有的会失去原本价值。
而且,即使对石质文物进行了保护措施,一些损坏比如风化,还是会重新开始并持续发展,因为危害材料耐久性的重要因子全部或至少部分是持续活跃的,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污染物和有害盐类的危害、微生物的定植和机械营力的作用。
所以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迫在眉睫,要不断发展和研究,新材料、新仪器会根据特殊要求研制,这是一个持续的永久性的课题。
石质文物病害石质文物受自然气候环境影响、人为影响和浅谈石质文物保护——以沈阳故宫为例沈阳故宫博物院 王 作实际建筑结构带来的外部营力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
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案例
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案例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石质文物包括石碑、石刻、石雕等,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和人为破坏,许多石质文物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破坏。
因此,保护和修复石质文物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个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案例。
首先,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雕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拥有大量的石雕文物。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许多石雕文物出现了龟裂、脱落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石雕文物,故宫博物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对石雕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了各个文物的损坏程度和修复需求。
然后,他们采用了先进的修复技术,如石材填补、石材粘接等,对石雕文物进行了修复。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石雕文物的保护措施,如加装防护罩、定期清洁等,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
其次,西安兵马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考古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然而,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许多兵马俑出现了严重的损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兵马俑,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对兵马俑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工作,如加装防护罩、控制湿度等,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
然后,他们采用了先进的修复技术,如石材填补、石材粘接等,对兵马俑进行了修复。
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对兵马俑进行了整体的修复和保护。
再次,洛阳白马寺石刻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的石刻文物。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许多石刻文物出现了严重的损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石刻文物,洛阳白马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对石刻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确定了各个文物的损坏程度和修复需求。
然后,他们采用了先进的修复技术,如石材填补、石材粘接等,对石刻文物进行了修复。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石刻文物的保护措施,如加装防护罩、定期清洁等,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由石材制成的文物,如石碑、石像、石雕等。
作为重要的艺术遗产,石质文物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对研究和传承历史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石质文物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破坏和退化问题,保护石质文物成为了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了解石质文物的特点对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石质文物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石质文物在自然界中也会受到风化、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石材表面的退化和破损。
不适当的保存条件和人为因素也会对石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建立合理的保护措施是保护石质文物的关键。
保护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一是减少外界环境对石质文物的危害。
要合理设置石质文物的摆放位置,避免暴露在阳光、雨水和有害气体的直接侵蚀之下。
二是采取适当的修复和保养手段。
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如石质文物表面的裂纹、污渍等,需要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清洁,以保持石质文物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三是加强文物的管理和监测。
建立科学的文物档案和监测系统,定期对石质文物的状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推动公众的参与是石质文物保护的必要手段。
公众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对石质文物的尊重和关注度,还可以减少文物被盗窃和破坏的可能性。
为此,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科普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石质文物保护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公众的文化自觉。
加强研究和创新对于石质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石质文物保护中。
如光学成像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等,可以对石质文物进行微观和宏观的检测,从而更好地了解石材的组成和结构,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研究,不断提升石质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
石质文物保护是一项繁琐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加强对石质文物特点的了解,建立合理的保护措施,推动公众参与和加强研究创新,才能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传承历史文化,为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文物,包括石刻、石雕、石碑、石刻像等。
石质文物因其质地坚硬、不易腐烂,所以往往保存下来的时间较长。
受到环境、生物、人为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也面临着腐蚀、老化、损毁等问题。
保护石质文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探讨。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需要加强对其保存环境的管理。
要保护好石质文物,首先需要保证其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基本指标。
由于石质文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所以其环境要求相对较低,不可受到高温、高湿、强光等有害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将其储藏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并采取遮光措施,以减少光照对石质文物的损害。
还要防止霉菌、虫蛀等生物的侵害,可以采取合适的除湿、防霉、防虫措施,将其环境保持在良好状态。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日常保养的管理。
石质文物虽然质地坚硬,但也需要经常进行保养才能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首先要做好清洁工作,除去表面污物及附着物,但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不可使用腐蚀性的清洁剂,以免对石质文物造成损害。
对于有损坏或老化现象的石质文物,要进行及时的修复和加固工作,以保证其更长时间的保存。
还要加强对石质文物的检测和监测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教育与宣传工作。
保护石质文物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宣传石质文物的重要性,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
还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们对石质文物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动石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关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其法律法规的保护。
石质文物属于国家文物,其保护工作需要依法进行。
我们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石质文物的保护责任和义务,规范石质文物的保护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以保障石质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石质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的保存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石质文物,我们有必要对其保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我们需要认识到石质文物在保护上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石质文物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风化、雨淋、温度变化等因素都会导致石质文物表面的老化和破损;人为因素也是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大难题,如盗掘、破坏等行为严重威胁着石质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对于石质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对石质文物的科学保护。
在保护石质文物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石质文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结构和材质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方案。
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如复制、修复、防护等,以提高石质文物的抗损耐蚀能力,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石质文物进行立体模拟和虚拟展示,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石质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
在保护石质文物的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对石质文物进行破坏、盗窃等行为,并规定相关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需要加强对石质文物保护的政策支持,如出台专项资金、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宣传教育等,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石质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和自觉保护。
在保护石质文物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参与和自觉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社会公众应增强对石质文物的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破坏、盗窃等行为,积极参与到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文化活动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石质文物的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各课题简介-文化遗产保护科技b...b
附件1:“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课题简介一、项目简介“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提出,是为解决室外砂岩类石质文物保护中面临的难点和瓶颈问题,以及抢救性保护南京报恩寺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的一项重要举措。
项目结合岩土力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文物保护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选择云冈石窟、南京报恩寺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石窟岩体稳定性分析、石窟危岩体治理关键技术、石窟文物表面有害物清洗技术、石质文物防风化保护和施工工艺研究,以及南京报恩寺遗址和相关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在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力争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我国文物保护研究需求的科技队伍;促进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
本项目设置7个课题方向,分别是:课题1: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课题2:石窟水分来源综合探查技术研究课题3:石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评价系统的研究课题4:石窟危岩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5:石窟文物表面有害污物清除技术研究课题6:石质文物防风化保护和施工工艺研究课题7:南京报恩寺地宫及出土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年限:2009年7月~2011年12月。
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承担单位课题1:无损或微损检测技术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超声CT技术、探针、高密度电阻率成像和电阻率微测深技术等多项技术手段,开展石质文物表层风化状况研究,建立起石质文物现场表层风化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
针对石质文物的表面污染(生物污染物、烟尘、硬垢、黑垢等)、裂隙等主要病害及岩体表面含水量分布状况,开展相关研究,建立石窟现场表面污染物、裂隙、石窟表面含水量分布状况等无损、微损检测应用方法。
开展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灌浆、加固、清洗)效果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研究,建立石窟现场灌浆、加固、清洗保护修复效果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
石质文物科技保护的研究现状
石质文物科技保护的研究现状摘要:石质文物作为历史遗产和重要的艺术品,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长期以来,石质文物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破坏。
传统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石质文物,但是随着工业发展,石质文物的病害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科技保护方法来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
本文从病害机理诊断、清洗方法、新型材料、监测技术及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研究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石质文物;科技保护;病害诊断;清洗方法;监测技术;信息技术一、引言石质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石质文物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遭受破坏。
这些破坏包括氧化、空气污染、水侵蚀、生物侵蚀等,这些病害给石质文物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采用科技手段对石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病害机理诊断石质文物的保护首先要了解其病害的机理和特点。
通过对石材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石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为文物病害机理的诊断提供基础数据。
我国学者在该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例如运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探究石材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并与文物的具体病害现象进行对照,推断出石材病害的机理。
建立石材病害评价标准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我国学者在建立石材病害评价标准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例如制定了《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与评价规程》、《文物石材病害分类及判定标准》等标准化文本,为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不同的文物病害问题,我国学者也开展了多项石材病害机理诊断技术的研究工作。
例如利用红外光谱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手段,全面研究文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物病害背后的机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物的病害情况,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了对文物病害的调查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中,我国学者发现莫高窟内部环境湿润导致壁画脆化,特别是明显的微生物污染,他们提出了相应的古建筑环境调控和微生物生长管控方案,有效改善了莫高窟保护的状况。
阻挡石质文物消失的脚步——我科学家探索新方法为石质文物提供全方位科技保护
又一 个雨 天 , 山西省 文物局 总工程 师黄 继 忠 的心 又 飘 到 了云 冈石 窟— —饱 受风 化 之 苦 的 石窟 最 怕 雨 水 。
山西 大 同年 平均 降水量远 远低 于全 国水 平 ,但 对 这座
开 凿于 10 前 的砂 岩 质石 窟 而言 , 场 小 雨也会 带 50年 一
因为 其历 史 意义 和 艺术价 值 , 石质 文 物 的保 护 一 直
受到社 会各界 关注 。经 常能在媒 体上 看到 这样 的报 道 :
“ 天坛 石 质 文 物 面 临 风化 ” 承德 避 暑 山 庄 石 质 风 化 严 “
重 ” … …
上世 纪 6 O年代 ,原 国 家科委 就 曾针 对 全 国石 质 文
・
Ⅱ ・
科 技 信 息
预 警 系统针 对影响 煤矿 安全 生产 的关键技 术难 题 , 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适 用于 示范矿 井的 重 大瓦斯 灾害、 火灾和水 灾预测 预
脱 落砂 粒 迭 1 . 斤。 9窟、0窟和 l 前列 柱越 来 6公 第 l 2窟 越细, 而许 多洞 窟 外壁雕 刻 已荡 然无存 。云 冈石 窟保存 的 50 0尊 大小石佛 也遭 受着 不 同程度 的风化 。 10 风化 严 重的石像 表 面 , 同一 张酥饼 , 如 手指 轻轻 一 触 , 像 酥饼 就
阻挡 石质 文物 消失 的脚 步
一
我 科学 家探 索新 方法 为 石质 文 物提 供全 方 位科 技保 护
据 统计 , 国的石窟 、 崖 造像 中 , 国家级 重 点 文 我 摩 仅
物保 护单位 就 多达 3 0多处 , 省级 保 护单位 9 4处 。这 类
文物普遍存在水患、 结构失稳、 表面风化与污染等问题 。
石质文物保护
生物环境主要由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活动构成。 不同的植物会给文物带来不同的危害,成片成带 分布的植物群落会改变小气候环境,如相对湿度、 风速等;对石质文物危害的动物主要是鸟类、鼠 类等;微生物对石质文物的危害是普遍的,地衣、 藻类、苔藓、菌类等可附着在石质表面和裂隙深 处,其生长和繁殖会导致石质材料的劣化。
(4)氧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氧化作用明显:可以使石质 文物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同时发生色彩变质 铁的氧化形成多种颜色的反应产物,铁发生氧化 作用和水和作用形成赤铁矿: 2Fe2++4HCO-3+1/2O2=Fe2O3+4CO2+2H2O 因此加固石质文物时切忌使用铁质材料
(3)盐结晶引起的膨胀
当温湿度变化时,可溶性盐会发生溶解 -重结晶重新溶解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挤压力使岩石破裂、 剥落和酥粉
常见病害有盐性粉化、酥粉等
(4)风沙以及雨水的冲蚀磨损幻灯片 62
风的侵蚀作用:
A.吹蚀作用:风的机械力直接作用于露天文物
B.掏蚀作用:对石材的凹处和坑窝、裂隙不断加 深破坏 C.磨蚀作用:风沙对材质表面的击打磨蚀 雨水的溅蚀作用,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1.1石质文物的保存环境
露天环境
室内环境
地下环境
1.1.1露天环境
露天环境包括五大部分: 地质环境、大气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和人文环境。它们 共同组成了完整同意的文物保存环境。
1、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与石质文物的关系很密切,它是石质材 料形成的决定因素。不同的石材来源于不同的地 质环境:花岗岩、凝灰岩等由岩浆作用形成;石 灰岩、白云岩、砂粒岩等经历了原岩破碎、搬运、 堆积和胶结、压密等一系列的成岩过程;大理石、 石英岩等则是前两类演示在高温、高压等内外应 力作用下,经变质形成的。一般而言,露天石质 文物赋存的地质环境比较稳定。
文物保护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
文物保护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古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然而,由于岁月的风吹雨打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价值,文物保护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物保护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物保护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实践1.综合保护方案的制定在古建筑保护中,制定综合保护方案是第一步。
综合保护方案应考虑古建筑的材料特性、结构状况、环境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文物保护技术,确保古建筑的整体保存和传统风貌的恢复。
2.材料保护技术的应用针对古建筑材料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材料保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木构建筑的保护中,可以采用防腐、防虫、防火等技术手段,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而在石构建筑的保护中,可以采用清洗、抗盐渗透、填缝等技术手段,保护和修复石材的面貌。
3.结构加固与修复古建筑的结构加固与修复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使用传统的木工、石工等技术,对古建筑的破损部分进行修复和加固,使其能够承受外力和自然作用的影响,确保古建筑的结构稳定。
4.环境保护与管理古建筑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也是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控制周边环境的湿度、温度和通风状况,防止湿度过大导致古建筑材料腐朽,保持古建筑内部环境的稳定是非常关键的。
二、文物保护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思考1.古建筑保护需注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在古建筑保护中,应注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不仅要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材料,还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新型材料和技术,确保古建筑的现代使用需求。
2.加强科研与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加强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为古建筑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同时,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古建筑保护的专业化水平,为古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前言石质文物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
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常常面临着严重的损毁和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开展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促进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二、石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石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由于长期风化、物理化学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容易出现表面剥落、褪色、裂纹等现象,其保护工作面临重大挑战。
开展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保护世代传承下来的石质文物,延续其历史的生命。
三、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为了有效保护石质文物,需要不断创新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提高文物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文物保护科学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石质文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探讨其保护的科学原理;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结合先进的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成果,开发新型的文物保护材料和技术手段,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
四、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奖设立为了激励和促进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建议设立“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激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推动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进步,为我国石质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奖项设置该奖项可设立以下几个类别:1. 最佳科研成果奖:表彰在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或科研团队,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创新;2. 技术创新奖:奖励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师或技术专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文物保护技术;3. 青年科学家奖:鼓励青年科学家在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开展创新研究,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事业。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
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是指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石刻、碑碣、石雕等各种形式。
由于石质文物的特殊性,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以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石质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为主。
石质文物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害。
保护人员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保护石质文物的完整性和原貌。
可以采用固定、支撑等手段,防止石质文物倒塌或断裂;还可以采用遮阳、护栏等手段,减少阳光、风雨的侵蚀;应该尽可能避免人为破坏,例如禁止在石质文物上涂鸦、攀爬等。
石质文物保护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石质文物的保存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恶劣的环境会加速石质文物的破坏。
空气中的酸雨会使石质文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产生脱落现象;湿度较大的环境会导致石质文物发霉腐烂等。
保护者应该采取措施,维护石质文物所处环境的良好状态。
例如可以修复、降温、通风等,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
石质文物保存需要科学技术支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可以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对石质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扫描等技术,检测石质文物的损伤情况,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石质文物的展示和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还原石质文物的原貌,供人们观赏和学习。
石质文物保护需要加强法律与管理。
法律的完善和强化可以加强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力度,防止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石质文物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培养专业人员,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对石质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确保其安全和完整。
石质文物是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的珍惜和保护。
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全社会的努力,才能保存好这些石质文物,让后人能够欣赏到它们的魅力和价值。
(雷雨)浅析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1
4.传统胶结材料
由于古代用手工研磨的无机矿物质颜料颗粒较大, 与水不容易调和,制作彩绘颜料层时,一般要加入适当 的胶结材料来增加颜料颗粒之间及与地仗之间的粘接性。
中国古代使用的胶结材料包括动物胶和植物胶两类: 动物胶:一般用牛、马、驴等的皮毛骨角加工而成,动 物胶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是明胶,鱼胶和蛋清均属明胶。 植物胶:是植物的杆、茎等分泌出的树脂加工提取而成。 最常见的植物胶是桃胶。 大漆:即传统生漆,作为一种传统胶结材料,在彩绘 贴金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开 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精华龛窟之一,龛高7.7米,宽12.5米,造像以 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呈孔雀开屏状,在88平方米的岩面上,雕刻千 余只手,每只手心各有一眼,手执各种不同法器,法器均涂绘了古朴 深厚的颜料色彩,另雕刻有侍者、力士等。整龛造像布局严谨,结构 和谐,气势恢弘,金碧辉煌。千手观音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 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雕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贴金工具: 贴金前应根据所选“金脚”料
的性能,贴金质量的要求以及粘贴的具体 条件来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技法和使用哪种 工具。归纳古代贴金一般采用的工具有棉 花团、毛刷(分硬毛刷和软毛刷)。贴金 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金胶油、广漆(熟漆, 精致生漆1:坯油0.6)、胶剂
三、传统材料及传统工艺在彩绘贴金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千手 观音修复为例
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的河姆 渡文化时期,据史籍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 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 《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 之”的记载。天然生漆也被世界公认“涂料之王” 。生漆 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大自然给予人类 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石质文物的保护
石质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蚀地震等自然营力作用和环境污染、小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粉化、变色、生霉、起甲、酥碱、劈裂、蚀空、凝浆、崩塌、倾覆等破坏形态。
石窟寺保护技术首先应调查病害。
调查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测绘地形图、窟区平面图、立面图、纵横剖面图等。
测图方法有经纬仪导线测量、控制网测量、小平板测量。
在进行立面测量、窟内石雕艺术品测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
②环境质量评价。
包括文物所在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资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
应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
③地球物理勘探。
为解决某个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满足物理前提与必需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收效。
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电阻率法寻找渗水途径,微电极系法探测石窟表面风化层厚度,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程度,地震勘探进行窟前考古等。
④稳定性分析。
许多石窟位于陡立的边坡内,属于陡坡与洞室相结合的三向空间。
分析其稳定性应从文物所在山体的岩性、裂隙、变形破坏过程、力学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预测其变形破坏规律。
对于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还应进行结构面的分析、计算。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避免各种风化应力的继续破坏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顶作防渗排水,改变并疏通地表水流的流向位置并切断与洞窟的联系;查清裂隙走向、范围,杜绝地表水流沿裂隙渗入窟内;采用窟前地面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窟内潮湿结露,防止剧烈的干湿交替变化等办法,防止水对文物的侵蚀为避免艺术品受日光、雨水、风沙的直接侵袭,还可修建窟檐进行保护。
石窟寺的加固主要为防止石窟的崩坍和艺术品风化。
措施有:①用护壁、挡墙、大型砌体或浇筑体阻止裂隙的发展,防止悬岩塌落和抵御岩体开裂。
此法难以保持石窟现状,易破坏崖壁的历史遗存,在不得已情况下才使用。
②喷锚加固。
以不同长度的锚杆(粗钢筋)采用水平或倾斜的不同方向穿过裂隙岩体,将不稳定岩体锚固在稳定岩体上,然后将锚杆端与细钢筋网焊接,表面用高压喷 5~15厘米厚的混凝土,再用山体岩粉罩面做旧。
浅谈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
浅谈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作者:马建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7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古建筑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仍有不少古建筑文物因城镇化推进、自然灾害等原因生存环境面临威胁。
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对于现今中国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城市化建设中,古建筑文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城市文化底蕴的沉淀,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城市的精神文化,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计划中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必须要做的工作。
下面就中国古建筑文物的特点、修缮与保护原则和现状问题、有效实施修缮与保护的措施进行研究。
1 中国古建筑文物的特点古建筑文物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物,现已成为我们修缮、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文物。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文物,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时期的古建筑文物的特点不同,不做赘述。
从外观构造来看,中国古建筑整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最上层的屋顶,通常是由木材(梁)和瓦片(顶)搭建而成,屋顶造型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二是中间层的屋体(柱、枋、墙体、门窗等),通常是木材和砖等构成;三是基座,由砖砌而成,有加固地基、承重和保护房屋的作用。
部分古建筑内部也有斗拱这一结构,通常位于房檐下的立柱之上,有装饰美化和支撑的作用。
2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原则2.1 还原古建筑文物的保存价值(最小干预)修缮本身对于古建筑文物而言就是一项干预性工程,修缮时干预过多、改变过大都会损害其原有的价值。
古建筑实质是一种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古建筑修缮工作与传统的修房子有一定的区别,修缮时要以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为核心。
故宫建福宫石质文物保存状况的评价研究
故宫建福宫石质文物保存状况的评价研究曲亮;朱一青;王时伟;陆寿麟【摘要】Many seriously weathered stone componen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Jian - Fu Palace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 evaluate the state of preservation of these stone components, the scratch width, resilience, water diffusion rate, surface and transmission wave speeds of the stone components in the Jian - Fu Palace were tested selectively. The survey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fresh stones. From these studies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ose stone components have weathered badly and that protective treatment will be need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weathering of the stone components in the Jian - Fu Palace were also tested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stone component is discussed and the data obtained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terioration analysis and conservation operation.%故宫建福宫遗存了大量石质构件,其风化现象比较严重。
石质文物的风化及其保护
多天然溶洞溶岩奇观都是这一原因造成的。二是方解石在含镁溶液的交代作用中可转变
成白云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体积要缩小 12.55%,因此岩石将产生空隙。空隙对石质
文物石很不利.
1.4 磷酸盐类 在文物中常见的石磷灰石 Ca5[PO4]3( Fl,Cl,OH),常出现在沉积岩中, 形成隐晶质块状集合体称磷块岩,其性质与石灰岩相似,也不耐酸。
膏之间的转变引起的体积变化。
CaSO4·2H2O=== CaSO4 + 2H2O
74.2 cm3
46.0 cm3
2 × 18.0cm3
在常压下,不含盐的水中,42℃以上石膏可变成硬石膏,含盐时(NaCl 超过 23.3%),20℃
就可相互转变。于田野中的硬石膏质文物吸水形成石膏,体积增大 61.3%,由于这一涨缩
1
耐腐蚀。SiO2 的大量存在为文物保护材料上有机硅系列保护剂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和广 阔的空间。
长石族矿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约占地壳总重量的 50%。它是大多数岩浆岩、
变质岩及某些沉积岩的主要或重要造岩矿物。长石不稳定,在热液和风化作用中很容易
变成白云母、叶蜡石、高岭石等层状硅酸岩。如:钾长石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新鲜岩石外,其余都下降很大,风化的岩石被水溶蚀过后,其 强度仅为溶蚀前的一半。
岩石中矿物溶解于水时,其溶解度大小依次为,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角闪石 >长石>云母>石英。极易溶解的是钾和钠的氯化物;易溶的是钙和镁的氯化物;较难
3
溶的是钙和镁的碳酸盐;难溶的是铁、硅和铝的氧化物和硅酸盐。此外,溶解度的大小 还取决于水的温度、压力、PH 值等因素。
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砂岩在干湿状况下力学强度测试结果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凌玉光
发表时间:2020-04-14T13:39:42.297Z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2期作者:凌玉光
[导读] 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建筑便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为了使古建筑得以传承,便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建筑石质文物丰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因此,本课题重点对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的技巧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古建筑石质文物的有效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重庆市园林集团重庆 401120
摘要:我国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建筑便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为了使古建筑得以传承,便需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古建筑石质文物丰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因此,本课题重点对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的技巧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古建筑石质文物的有效保护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参考建议
古建筑石质文物能够反映我国历史文明,因此做好古建筑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可能受到保护方法技巧不当的影响,使得古建筑石质文物的保护效果弱化。
比如:采取普通水泥对石质文物进行修补,会使文物的损害加剧,并使文物的原貌受到影响;又比如:在某些古建筑石质文物修补过程中,未能合理科学使用人工防护剂,使得一些石质古迹表层变色,或出现剥落的问题[1]。
因此,采取有效保护技术方法,做好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课题分析研究的重点。
1.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的目的、原则及技术方法分析
1.1目的
通常,古建筑与石质文物的表面污垢能够将文物的历史年代反映出来,所以不应该进行清洗。
然而,如果污垢或者沉积物对石质文物可能引发不良影响,或对其维修保护受到影响,则便需要采取有效的表面清洗保护技术方法。
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的目的层面分析,即为:将石材气孔打开,使石材微孔隙的水蒸气通道恢复,然后将会对石材造成危害的物质清除,比如水溶性盐、难溶性硬壳、灰尘烟垢、微生物以及杂草等;同时起到对后续维修保护工作做好准备的目的,比如使石材对保护剂的吸收率以及吸收深度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工作的目的角度考虑,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技术方法做好这项工作。
1.2原则
在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工作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总结起来包括:(1)慎用材料原则。
即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所使用的材料,需慎重选择,避免文物受到破坏。
(2)本体最少干预原则。
即对古建筑石质文物,需以受到最少的干预为原则,使文物的原貌得到最大化保护。
(3)实验验证规范性原则。
在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保护性材料需进行实验验证,比如对材料的耐久性进行实验验证,则需遵循“新型材料研究的思考→耐强→耐久→固色→稳定→成本→效果等”等规范性原则,确保材料的使用,能够对文物起到最大化的保护作用。
1.3技术方法
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表面清洗保护技术,包括:水清洗技术、化学清洗技术以及激光清洗技术等;其中,对于水清洗技术来说,虽然具备环保效果良好的优势,但存在可能引发潮湿性破坏的问题,特别是古建筑因粘结石块的古旧泥灰材料非常易遭遇水的破坏,因此一般不提倡采取此类清洗保护技术。
下面重点对化学清洗技术和激光清洗技术进行分析论述,包括:
(1)化学清洗技术。
大部分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石质文物,其表面污染物在石材的微孔隙中深入,通常表面擦洗很难达到显著的效果,所以需采取化学清洗技术,其步骤为:其一,利用清洗剂,通过渗透方式置入石材微孔隙;其二,使用清洗剂,和石材微孔隙当中的污垢分子产生化学作用;其二,以吸出或者稀释等方法,对清洗后的残留物进行处理。
并且,合理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清洗,能够对石质品表面的苔藓、地衣以及水藻等微生物进行有效处理,避免生物出现腐蚀[2]。
值得注意的是,贴敷法为化学清洗理想的方法,利用纤维、粉末以及胶体等物润湿贴敷,然后采取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湿处理,在渗透及溶剂挥发作用下,可发挥显著作用。
此外,针对不准备清洗的部分,需对残留的化学品注意清除,使清洗液与清洗水的漫流有效避免。
(2)激光清洗技术。
激光清洗技术是近年来的一种新型处理技术,在高档石材的清洗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激光清洗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价值作用。
该项技术主要对激光束加以应用,对石材表面的附着物进行有效清除,能够起到省时、省力、节水的效果,且自动控制,安全性高[3]。
对于激光清洗原理来说,涉及:激光脉冲波振动、污垢粒子的受热膨胀以及表层分子的光分解以及相变等,可让污物与基体表面间的结合力降低,然后与基体表面脱离。
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干洗法为常用的激光清洗技术,通过脉冲激光起到直接辐射去污的作用;对于“激光联合液膜”技术来说,则是在对一层液膜在基体表面进行沉积的基础上,通过激光照射的方式,让液膜爆沸,然后将污物去除。
此外,对于“激光联合惰性气体”技术,则利用激光辐射的方式,采取惰性气体于基体表面吹向,使再次污染及氧化有效避免。
总之,对于一些传统清洗工艺难以达到效果的古建筑石质文物,便可以合理科学地使用激光清洗技术,提高清洗效果。
2.古建筑石质文物粘接加固与修补技术
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会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影响引发破坏,为了使气破坏得到有效修复,需合理科学使用粘接加固与修补技术,主要的技术如下:
2.1无机加固剂与有机加固剂的应用
在粘接加固技术应用过程中,会选择无机加固剂和有机加固剂;首先,对于无机加固剂,其优势为耐候性优良,应用寿命长;缺点为粘接力比较弱,较脆,且弹性不足,渗透性能较差等。
比如石灰水、氢氧化钡、碱土硅酸盐以及硅溶胶等。
而对于有机加固剂来说,其优势为具备优良的渗透性,且粘接性及柔韧性很强,憎水性优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容易遭遇环境的影响,进而出现老化的情况,比较常使用到的有机粘接剂包括: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环氧树脂等等。
对于环氧树脂来说,为古建筑与石质文物加固与修补常用的一种粘接剂,其粘接力很高,抗拉强度能够>200kg/cm2,且抗老化性能较好,通常可达到>20年;基于无光照的情况下,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0年,因此建议推广使用[4]。
2.2渗透加固及修复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采取的渗透加固方法为:使用加固剂进行表面喷涂,然而将其自然在石孔隙内渗入;利用贴敷棉纱与
盖塑料膜等方法,对加固剂的渗透时间进行延长;对外表进行封闭处理,然后采取加压或者抽真空处理方式,使渗透作用力有效强化。
另一方面,对于古建筑石质文物,容易遭遇自然风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易发生环境污染问题,使其表面出现腐蚀或者剥落的情况,从而出现残缺等问题,这样石质文物表面文化特征便会丧失,比如雕刻纹饰或者文字等消除[5]。
为了使此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需采取有效的修补技术,也就是以文物保护为基本原则,然后进行合理科学修复,主要措施为:粘接、压力灌浆以及补缺等;值得注意的是,石质文物的补缺,需有理有据,如果依据不充分,便不可擅自进行修补;对于补缺使用的石料,需和待修文物保持一致性;在补缺完成之后,需进行着色处理,使其外观的色泽和原色泽保持一致性。
除了需合理科学使用渗透加固及修复技术以外,还需要注重古建筑石质文物防护技术的应用,比如合理科学使用现代有机化合物,使用硅酸酯、硅氧烷、丙烯酸树脂以及有机硅树脂等,对古建筑石质文物起到表面防护的作用,使其表面保护效果增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做好此项工作,需注重表面清洗保护技术、粘接加固与修补技术、防护技术的应用,以此提高古建筑石质文物的保护效果,进一步为我国古建筑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进步及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颐戬,王聪,王丽琴.仿生超疏水材料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材料导报,2020,34(03):184-190.
[2]邓中伟.加固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9(30):180.
[3]王婉钧.浅谈石质文物的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9):116-117.
[4]张永,武发思,苏敏,贺东鹏,马文霞,汪万福,冯虎元.石质文物的生物风化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1):3980-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