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
从日常生活文化差异分析中西文学的差异
073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本为主要手段,艺术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统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寓言、童话故事等,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民族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认识理解不尽相同。广义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包含了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则泛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与形式,亦即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精神财富。
中西方文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想要对两者做一个系统、深入、全面的比较研究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化的某些细节看出两者的差异之处,做一个提纲挈领的简要分析。
一、中西日常生活文化差异
(一) 中西家庭、亲属称谓语之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中对亲属的称呼区分得比较细致。叔是叔,伯是伯,哥即哥,弟即弟,姐姐与妹妹并不能混为一谈,而堂哥弟与堂姐妹也必须各就其位[1]。中国孩子直呼父亲母亲的名字被视为缺乏教养,不顾传统礼节。而现代西方人却不像汉语一样使用更丰富的亲属称谓,西方人称舅舅、伯伯、叔叔、阿姨、舅母,仅仅用uncle和aunt 的通称。同时,在西方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直呼父母名字也很常见,家长非但不会怪罪,反倒会认为和孩子相处和睦,人人平等,家庭和睦。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社会只不过是对家庭的放大,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长幼尊卑,这种思想也必然体现在家庭亲属的称呼中。而西方把自我当作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平等的,在交际称谓方面以实用性为准则,不太注重细节区分。
(二)中西方夸奖、恭维之间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夸奖恭维语使用频率较高,赞美恭维话语涵盖了工作、形象、实力、成就等诸多方面。例如,西方男性往往会直接赞美对方妻子的漂亮;西方妇女总是谈论丈夫在工作上是何等勤奋,或事业做得如何好;对儿童则会说,孩子在校园里的成绩有多么好,或在其他课外活动中是何等积极[2]。凡是某种好的变化都会受到恭维,不太顾及对象及场合。而中国人推崇谦虚,所以很少在人前夸家里人,也很少直接夸赞对方的外貌。因为这会被视为缺乏涵养或是以貌取人。中国人注重的是人的内在品格,要求我们舍己为人、谦虚谨慎、顾全大局,从不吹嘘自己的成就。
跨文化交际中的餐桌礼仪差异
来 盛 鱼 ;有 稍 微 小 一 点 的 盘 子 。为 食 碟 ,一 般 放 在 碗 的 左 边 ,用 来 暂 放 从 公 用 菜 盘 里 取 来 享 用 的 菜 肴 。
④ 水 杯 。水 杯 主 要 用 来 盛 放 茶 水 、汽 水 、果 汁 等 饮 料 。 陶 瓷 质 地 的 一 般 用 来 盛 放 茶 水 。玻 璃 质 地 的 可 用 于 盛 放
正 对 主 席 台 的 桌 子 ,以 显 示 对 他 们 的 尊 重 。 西 餐 中 一 般 使 用 长 桌 。 在 正 式 宴 会 上 桌 次 的 高 低 尊
卑 以 距 离 主 桌 的 位 置 远 近 而 定 .越 靠 右 的 桌 次 越 尊 贵 :在 同 一 桌 上 ,越 靠 近 主 人 的 位 置 越 尊 贵 。
2.餐 具 使 用 的 礼 仪 差 异 (1)中 餐 餐 具 的 摆 放 和 使 用 方 法 ① 筷 子 。中 餐 最 重 要 的 餐 具 是 筷 子 。餐 前 筷 子 一 定 要 整 齐 地 放 在 饭 碗 的 右 侧 ,餐 后 一 定 要 整 齐 地 并 列 放 在 饭 碗 的 正 中 。 ② 勺 子 。勺 子 主 要 是 用 来 喝 汤 的 ,有 时 也 可 以 用 来 取 形 状 比 较 小 的 莱 ,比 如 花 生 米 或 松 仁 玉 米 等 。用 勺 子 取 食 物 时 ,不 要 过 满 ,免 得 溢 出 来 弄 脏 餐 桌 或 自 己 的 衣 服 。 ③ 盘 子 。盘 子 主 要 用 来 盛 食 物 的 ,根 据 所 盛 食 物 的 多 少 和 形 状 不 同 而 大 小 形 状 各 异 。中式 的 盘 子 各 式 各 样 。有 大 一 点 的 冷 盘 ,专 门 用 于 拼 凉 莱 ;有 鱼 盘 ,其 形 态 细 长 ,用
筷子与叉子——餐桌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与叉子——餐桌礼仪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余锋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余锋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餐桌礼仪包括餐具使用、座次安排、餐饮内容与程序和就餐氛围等方面。不同的中西方餐桌礼仪是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关系和思维方式等中西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探究这
些差异形成的原因,有益于探索坚持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采取客观、宽容、尊重的心
态对待异国文化,吸收其精华,更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64-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交通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中西方交流的机会与日俱增,宴请宾客
已成为日益频繁的活动。但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餐桌上的礼仪表现(Table Manner)也各有不同,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会以本民族或群体的文化为标准,理解或
评价另一民族或群体的文化,这就使得对餐桌礼仪差异的理解十分不易。只有了解这些差异背
后的原因,追寻其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交流,达到宾主相融,进一步拓展合作的空间。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共有的具有差别性的行为方式。中国人习惯
用筷子,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喜欢聚餐,西方人则偏爱分餐制;中国人乐于劝酒敬酒,
西方人比较随人意,种种餐桌上的差别性行为方式是在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是文化差异性的集中反映。
一、中和感性与独立理性
易中天先生在《餐桌上的文化》一文中精辟阐释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内涵:“和”。“中国人的请客吃饭、聚餐共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
易中天:文化都在这锅里
龙源期刊网
易中天:文化都在这锅里
作者:易中天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第04期
火鍋里有中华文化。比方说,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火锅圆,可谓团团圆圆;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又体现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围在一起吃火锅的,叫伙伴。“伙伴”原本写作“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饮煮,即为火伴。《木兰诗》里“出门看火伴”的火伴,便相当于今之战友。
其实共火而食,古来如此,不过一般多为家人。只有在军营里,才是非亲非故而同食一火。今天同一炉灶,明天便同一战壕,火食与共意味着生死与共,所以改“火”为“伙”。
结为团体,则叫结伙。于是就有了一些相关名词。后来,好人结成的叫团队,坏人的才叫团伙。比方说,犯罪团伙。当然,火食也变成了“伙食”。
火锅有各种吃法。但火锅店里,一人独食者罕见。共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独食无趣。实际上,火锅不仅是烹饪方式,也是用餐方式;不仅是饮食方式,也是文化模式。它最能形象直观地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所以,我们喜欢请客吃饭,我们喜欢相约聚餐。一个人吃饭叫吃独食,一个人饮酒叫喝闷酒。独食难肥,闷酒伤身。只有共食,才不仅能够吃到营养,还能吃到人情和血缘,何况火锅体现的人情和血缘还是热乎乎的。
火锅实在妙不可言。只有火锅,把烹调过程和食用过程融为一体,不但把锅端上桌来,而且让火贯穿始终。这不正是最古老也最亲切的共食方式吗?不是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吗?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推杯换盏,浅吟低唱,真是何其乐也!
中国式酒桌文化:权力的控制与驯服
P eak 巅峰·记忆
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导读: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对于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曝光的纪录片中,就播出了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在酒桌
上“喝死人”的细节。
中国式酒桌文化:
权力的控制与驯服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中国,酒局之妙不在“酒”而在“局”。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酒局在历史文化上承担了如此多的功能,朝代的兴衰都能与酒局联系起来。有送命之虞的酒桌,固然有传统酒桌文化的催化作用,但在根本上,还是权力文化的助兴。酒桌上的中国据悉,公款吃喝9000亿,是国防开支的5倍、医疗投入的4倍,这叫“酒桌经济”。抛开利益局,纯扯淡、纯聊天,开怀畅饮、放浪形骸,这叫“酒肉朋友”。“酒桌经济”难免,“酒肉朋友”难得。更多的是我请你喝酒、你帮我办事,喝酒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在中国,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酒桌除外。酒桌适宜神交、社交、私交。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的中国、节庆的中国、礼仪的中国。网友们曾对招待奥巴马的国宴津津乐道:翠汁鸡豆花汤、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芦笋、烤红星石斑鱼、一道点心、一道水果冰淇淋和2002年的长城五星葡萄酒。上至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因此,酒精文化碰到汽油文化就伤痕累累,禁酒令越来越严,仍难敌陪酒之风,把车扔在原地,酒还得照喝不误。你可以不懂中国话、不懂中国文化,会喝就行。无怪乎老外感叹“中国就是个大party”,party 上不认识人没关系,语言不通不要紧,酒量甚至也无所谓,只要你自己High 起来,似乎就足够了。在中国,酒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最后酒酒归一,酒是关系,酒桌即可看中国。酒局改变历史在中国,酒局之妙不在“酒”而在责任编辑/轻逸“局”。易中天曾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他这话并不夸张,有诸多史实可以佐证,如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历代著名酒局已是耳熟能详。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酒局在历史文化上承担了如此多的功能,朝代的兴衰都能与酒局联系起来。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说的不过是几杯小酒忽悠走了天下兵权。一顿酒就巩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以酒宴的方式解除禁军主要将领的兵权,是宋初政治、军事中的一件大事,酒酣耳热之际,谈笑风生之中,平静地对禁军进行改革。 毫无疑问,杯酒释兵权是宋初重要的事件,将其视为大宋王朝的一个历史标签,也不算过分。成王败寇,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妙的歌舞、再美味的酒水也不过是假象而已。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原本就是个幌子,不过是试探刘邦是否想称王的借口罢了。刘邦明知项羽意在为何,依旧如约而至,就是不想与其撕破脸,毕竟双方实力悬殊。原想在酒桌中示弱以打消项羽的怀疑,不料项羽杀意已起,所以刘邦找借口逃掉。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用酒说事。但寻常古人饮酒是为了作诗、猜谜,所以才诞生出《兰亭序》这般美帖。饮酒作为古代文人的雅趣,已属农业社会的浪漫,不复存在了。权力的酒桌餐桌与权力到底有何关系?在法国历史学家马克·阿尔贝写的《权力的餐桌》一书中,从古希腊时代的公众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豪华餐桌,
谈家庭餐桌文化对学生品德影响[论文]
谈家庭餐桌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通过对多个家庭用餐时孩子在餐桌上的不良表现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餐桌文化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餐桌文化学生品德餐桌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餐桌上的来往更是突出,也由于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跟随也随之多起来。这样,对孩子的餐桌礼仪教育就显得很重要了。而现实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大多把餐桌礼仪恰好被遗忘了。今天,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现如何?由于现实社会中,家庭子女少,独生子女多,他们跟随祖辈、父母外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同样由于生活太富裕了,孩子被祖辈、父母宠多了,于是有了以下表现。表现一:孩子要吃什么,基本上都满足,更有甚者,一顿饭因孩子要吃什么而改变,大人们也只好跟着吃了。表现二:孩子在家吃霸王餐,在外面坐霸王席。比如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或是霸道得不让别人吃,让大人们难堪不已。表现三:坐像不雅,脚手在板凳上桌子上不规矩,乱敲碗筷等。表现四:吃相不文明,好吃的菜挟一碗,包嘴大嚼,筷子、勺子一起拿着去舀汤等。表现五:对桌上的长辈没有礼貌等。表现六:用餐结束后毫无收拾餐具的意识。种种表现,使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和难以自控的性格,这对孩子品德行为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影响。其实,从一个人在餐桌上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的教养甚至于品德行为的高低。教育家高万祥所著
《小餐桌上有人生大学问》,他提出“会不会吃饭”这样一个问题,认为吃饭是一个做人的问题。他从一个人的教养、素质和人格等方面阐述了餐桌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良好的餐桌文化教育也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浅议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浅议中西方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的差异
学生姓名
系(部)外语系
专业商务英语
指导教师
2010年6月8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摘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餐桌礼仪在交际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餐桌礼仪跨文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pening-up, more and more Western culture gets into our sight. As we face with unfamiliar cultures and countries,some inevitable cultural conflicts might happen in the communication,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contacts being carried out smoothly。Table manners have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communication we will show our best imag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Learning and using the right etiquette will not only step up our own impress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benefit and strife of the compan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differences.Tise reveal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led to eating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and set o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properly and dignified manner communication。
中餐传统文化内涵和礼仪
中餐礼仪
• 前面已经提到过一些了,比方说筷子的使用禁忌。。。 • 1.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 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 2.点菜的时候注意饮食禁忌。宗教禁忌、身体上的禁忌、 不同地方上人的饮食习惯(四川湖南喜辣)、职业禁忌 (司机不能饮酒)。。。 • 3.夹菜顺序。长者或领导先动筷子。
中餐传统
• 围而吃之
• 见到一人独食者。这不是为了省钱,更因独食无趣。一般 地说,中国人是不喜欢独食的。独食难肥,共食才能吸取 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如果不得已而自斟 自酌。。。 • ----------易中天 • 中国人喜欢过群体生活,喜欢扎堆儿抱团儿,喜欢和亲人 朋友团聚,当然也喜欢围在一起吃饭; • 为了表示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必须将所有的筷子都伸 向同一菜盘,这样才“不分彼此”; • 所以中国人用餐喜欢吵吵闹闹。
中餐传统文化内 涵和礼仪
中餐传统
• 最显而易见的:筷子,碗碟,米饭,围一 桌,夹同一碟菜。。。以及喜欢夹菜给别 人
中餐传统
• 筷子
• 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 各盘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 • 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 不要把筷子当道具,在空中随意乱舞; • 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筷子指点他人; • 伸出筷子夹菜又不吃放下,去夹另一盘的菜,也是不好的 行为;
餐桌上的文化 易中天
餐桌上的文化
易中天
中国人的请客吃饭、聚餐共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说中国菜,无论煎、炒、蒸、拌,几乎无不是将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绝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鱼是鱼,肉是肉,盐巴是盐巴,胡椒是胡椒,分得清清楚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墙、霸王别姬,更是多种主料的和合,早已彼此不分。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团和气”。两根筷子夹住一块食物,一如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所以,用筷子给客人夹菜,既客气,又和气,既稳重,又文雅,哪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子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冰冷冷的,一点儿人情味也没有。可见,吃饭也是一种文化,餐桌上的学问也不少。
不过,最有中国文化味儿的,还是火锅。
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拘东北,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又体现一种“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
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共食”。更何况这种“共食”又绝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主食烫而食之,正所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东北,南到广州,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人不爱吃火锅。
何况火锅还把火直接端上了餐桌。我们民族很早就学会了用火,所以在中国文化看来,用火与不用火,火食与不火食,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更何况,吃火锅不但是“火食”(熟食),也是“伙食”(共食)。想想看吧,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传杯送盏,浅饮低唱,真是何其乐也!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那是邀朋友来吃火锅的请柬。
002餐桌上的文化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3~6自然段,思考:“由此可见, 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 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将这一句改为: “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 式,一种饮食方式,一种文化模式。”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原文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 “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 方式”;第二层较第一层更推进一步,“火 锅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 式”,这里的“饮食方式”就包括了第一层 的“烹饪方式”和“用餐方式”,并由此推 衍出“文化模式”。可见,两层中的四个概 念不是平行的。改句则将四个概念平行使用, 显然是不行的。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7~9自然段,思考1:“什么是 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 得白一点儿,也就是人的一种‘活法’。”——删去“在 我看来”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对于什么是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解释,如果删去“在我看来”,作者对文化的定义 就成了唯一的或最权威的定义,这是不准确的。用上这一 句,不仅使语言更加准确,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谦虚品质。
餐 桌 上 的 文 化
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 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撰 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 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西餐饮礼仪文化对比PPT课件
餐 具
西方
刀、叉、匙、盘、 杯等,刀又分为食 用刀、鱼刀、肉刀、 奶油刀、水果刀; 叉又分为食用叉、 鱼叉、龙虾叉。公 用刀叉的规格一般 大于使用刀叉。匙 又分汤匙,茶匙等。 杯的种类更多,茶 杯、咖啡杯为 瓷 器,并配小碟;水 杯,酒杯多为玻璃 制品。
中方
①凉菜②热菜
上
③汤④点心 ⑤水果
座次的安排
中国人请客传统上 用八仙桌。对门为上, 两边为偏座。请客时, 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 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 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 客人按顺序坐偏座。
在中国,左为尊, 右为次;上为尊,下为 次;中为尊,偏为次。
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 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 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 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图8—30
图8—31
图8—32
餐 具 的 使 用
在用餐时还有一些小问题 应该注意一下: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 时,不能坐在餐桌边,一 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碗 盏或茶杯。
在用餐时还有一些小问题 应该注意一下: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 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 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 桌前:相距较远时,可以请 人传递过去,不能随意掷在 桌子上。
中指和无名指分别 放在两只筷子的下 方,大拇指按在筷 子的上方,食指紧 贴着大拇指,小指 向内曲。筷子开合 幅度可用中指的活 动来调整。
论有关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
论有关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摘要】饮食文化是社会活动的缩影,体现了人们的社交理念。了解中西方饮食差异,可以发扬各自饮食文化的特点,有效的促进其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来自于饮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拥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研究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更是对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西方;了解;交流
前言
吃饭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它的习惯性与不间断性而言它就是超越了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在中西方人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的餐饮文化是明显有差别的。由于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并具有其独特性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在分析了解中西方在餐饮文化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性差别的方式是有深层根源的,我们迫切希望这样的研究对世界餐饮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知道个借鉴意义,仅供参老。
1.食材处理方法的不同
在食材方面的处理,中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对吃的东西
异常看重,“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便是一个很好的写照。中国人将“吃”发挥的淋漓尽致,吃法更加源远流长,中国对于烹饪方法更是多达十几种。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讲究色香味俱全,但是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味。美味的产生主要体现食物的本味,在于调和,用加热以后的熟味,在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配合调料的产生调和之味,彼此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达到互相补充,互助渗透的调和美。所以说,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髓。菜品的“形”“色”不过都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味”才是内在的东西,我们虽讲究内外兼修,但是更重内在,不刻意追求外表的修饰,将菜肴的味道充分体现,不乱追求其他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而西方大大不同于西方,对于饮食方面更加体现一个理性的观念。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搭配,并且最主要的是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注重营养的搭配,讲究一天中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等等。保证每天的所需,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强吃下去,只因为有营养。这种饮食观念是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中西方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Mr. Yi Zhongtian was in the "culture of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ere subtle ideological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group consciousness" ideological core of Western culture is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So even if the dinners Westerners, but also points the dish, the drink of the wine, so as not to impose our own will.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Chinese culture is that the individual will, to obey the common will of the group.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Since the intended purpose favors with the intention of blood, its way of manners, naturally, is precious, so the Chinese people love dinner, hi total of food, about harmony.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I believe that in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ace of a strange culture, Yin Siwei, life habits and behaviors in different way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during the conflict will inevitably occur.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The author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were simple compared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a proper, decent way to communicate. 一、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First,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cutlery to use point of view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Chopsticks and knife and fork is the most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二、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Second,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point of seating arrangements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Western formal banquets are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篇一: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
系级班
姓名:
学号: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此,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家庭生活东方之“家族为本,亲情至上”与西方之“个人为本,自由至上”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一项视家族礼仪为根本,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亲情。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东方,敬老爱幼,古风依然。很多中国传统的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庞大的家庭结构虽然矛盾重重,但“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就足够了。重视家族的观念,还表现在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训诫的遵守方面。即便是流落海外的中国人也是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看来,国家、家乡都是家族概念的放大,人际关系都是家族关系的延伸。
东西方餐桌礼仪
东西方餐桌礼仪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东西方文化为背景,从对中日餐桌礼仪与西方餐桌礼仪在入座礼仪、进餐礼仪、离席礼仪三方面的比较着手。目的旨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跨地域的交流与合作。
1、入座礼仪
1.1中餐座次的主要安排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一般用的是圆桌,寓意团圆。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以左为尊作为排座的标准,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一般情况下,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又称上席。主人与首席相对而坐。其余宾客按照长幼、权位依“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入座。
不单是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有尊卑的区别,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比如在婚礼当中,越靠近婚礼的主席台的桌子桌次越高,娘家人或单位领导一般就安排在正对主席台的桌子,以显示对他们的尊重。
另外,中国传统的“男左女右”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古代女子地位的卑下,也揭示了女子在座位上的不平等。在古代,女子在宴席上没有座位,就算在现代,女士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中国涉外餐桌礼仪也依照国际礼仪的标准进行,但是在面临女士优先和尊老时,往往是优先尊老。非涉外,尤其是城乡聚会,依然采取传统餐桌礼仪,以左为尊,女士座位依然较偏,有时则是多数女士单独坐,不与男士同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餐桌上的文化
易中天
中国人的请客吃饭、聚餐共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说中国菜,无论煎、炒、蒸、拌,几乎无不是将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绝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鱼是鱼,肉是肉,盐巴是盐巴,胡椒是胡椒,分得清清楚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墙、霸王别姬,更是多种主料的和合,早已彼此不分。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团和气”。两根筷子夹住一块食物,一如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所以,用筷子给客人夹菜,既客气,又和气,既稳重,又文雅,哪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子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冰冷冷的,一点儿人情味也没有。可见,吃饭也是一种文化,餐桌上的学问也不少。
不过,最有中国文化味儿的,还是火锅。
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拘东北,表示“兼
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又体现一种“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共食”。更何况这种“共食”又绝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主食烫而食之,正所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东北,南到广州,西入川滇,东达江浙,几乎无人不爱吃火锅。
何况火锅还把火直接端上了餐桌。我们民族很早就学会了用火,所以在中国文化看来,用火与不用火,火食与不火食,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更何况,吃火锅不但是“火食”(熟食),也是“伙食”(共食)。想想看吧,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传杯送盏,浅饮低唱,真是何其乐也!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那是邀朋友来吃火锅的请柬。
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作为饮食方式,火锅可以多人合吃,也可以一人独食,然而独食者又寥寥。在火锅馆里,我们实难见到一人独食者的。在公共食堂和自助餐厅,也常见人们三五成群,聚而食之。在中国人看来,独食难肥,共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
共食才会其乐无穷。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象中与人共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个人喝闷酒,只会“借酒烧愁愁更愁”。
这就显然是文化所使然了。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儿,也就是人的一种“活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说,中国“重农”,西方“重商”,这是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用方块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这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收回手来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是外向用力一样。
握手作揖,刀叉筷子,一个是交际方式,一个是进餐方式,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有内在联系?这就说明:文化虽然表现为种种活法和方式,但在此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的方式,一个“方式的方式”。这个总方式,我们就称之为文化内核,或“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谓“个体意识”,简单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人。既然如此,则每个人的幸福只能由每个人去争取,而每个人的行为,也只能由每个人来负责。素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员,而且是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体的人格,必须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当然,吃饭的时候,也必须大家吃什么你吃什么了。中国人的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说到底,便正是这种文化意识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