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中的名言警句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光。该书涵盖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其中蕴含了许多名言警句。以下是资治通鉴名言警句:
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2、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4、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5、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通鉴·周纪》
7、任人唯贤,徇公宜实。——《通鉴·唐纪十二》
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通鉴·宋纪二》
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鉴·中山纪》
10、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通鉴·赵纪三》
1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3、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14、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15、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1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17、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18、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19、丈夫一言,驷马难追。——《资治通鉴·周纪》
20、时势造英雄。——《资治通鉴·晋纪》
21、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资治通鉴·魏纪》
2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资治通鉴·唐纪》
23、夫智能者,人之所以为人也;仁爱者,人之所以为君子也。——《资治通鉴·唐纪》
24、人若自扰,谁之安乐!——《资治通鉴·唐纪》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资治通鉴·宋纪》
26、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唐纪》
资治通鉴六句金句
资治通鉴六句金句
1. “史无前例,事无必然。”这句话强调历史的独特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能轻易看轻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之间的不可调和性,也提示人们不要强行合作。
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强调了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能违背道义和法律的原则,在得到财富的同时保持人格的尊严。
4. “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话表达了人们的团结和合作可以创造奇迹,也同时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5. “挫志者语人之志,廉洁者正人之心。”这句话表达了轻视别人的努力与成功是不道德的,也强调了诚实正直的重要性。
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强调了保持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节制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同时也警醒人们,过度追求可能会导致失败和悲剧。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精选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精选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语录,希望你喜欢。
资治通鉴语录
1、牧心者,牧天下。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4、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7、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8、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9、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10、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1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2、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
13、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1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
15、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16、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17、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18、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19、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20、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21、“阅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50条经典语录,蕴含人生大智慧
中国古典文学里的50条经典语录,蕴含人生大智慧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2.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司马迁《史记》
3.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司马迁《史记》
4.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司马迁《史记》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
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司马迁《史记》
7.迷而知返,得道不远。——司马迁《史记》
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
1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司马迁《史记》
1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1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16.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17.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18. 知足者富。——《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19.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2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2.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3.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导读:1、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3、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4、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5、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6、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7、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8、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9、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11、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12、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4、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15、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6、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17、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8、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19、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20、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2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22、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23、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2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
25、牧心者,牧天下。
26、井深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
27、二十八打天下,戎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
28、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资治通鉴经典语录,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3、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4、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5、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6、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7、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8、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9、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11、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12、做之不止,乃成君子。
13、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4、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15、夫聪慧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6、非为功难,成功难也。
17、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8、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19、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20、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2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22、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23、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24、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
25、牧心者,牧天下。
26、井深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榨马粪汁而饮之。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名言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名言
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
实际含义:做事不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2,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实际含义:一个人能懂得智慧,而且口才很好,就是贤人。如果能坚强和有毅力,那就更好了。
3,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
哲理含义:当你走在霜冻上之后,才会真正的知道严寒将至。
4,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哲理含义:改变自己脾性有方法,聪明的人要戒除处于敏感的毛病,勇猛刚强的人要戒除太暴躁的毛病,善良温良者要戒除不果断的毛病,而心胸广博的人要戒除遗忘细节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中和全面,那些小人虚伪之徒就不敢轻易冒犯了。
5,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实际含义:圣人用人,好比工匠选材料,应选取他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
6,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经典句子
资治通鉴经典句子
资治通鉴经典句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句子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句子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经典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经典句子1
1、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2、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3、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4、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5、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6、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7、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8、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
9、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10、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11、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12、亡师失地直是境上一匹夫,若国家犹待其更鸣之辰,岁暮之效,彼非岁暮之臣,弃乡国如脱屣,背君亲如脱屣,岂知远慕圣德,为华夏之纯臣乎?
13、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14、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15、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1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7、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18、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语录的情形吧,语录是指一个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那什么样的语录才是走心的语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摘抄篇1
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资治通鉴》中的50句名言,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资治通鉴》中的50句名言,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据说这书被毛泽东前前后后读了17遍,足见此书的巨大价值。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下面我们来赏析这部著作的50句经典名言。01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02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0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白话
资治通鉴100句名言白话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智者和文人留下了一些名言警句,这些句子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考,也揭示了历史的智慧和经验。其中,《资治通鉴》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收录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本文将介绍《资治通鉴》中的100句名言,并用白话文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将历史智慧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1. 为天下者用心,不为一国;为自己者用心,不为一身。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英雄应当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福利;个人利益不能把握全局,应放眼大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 人人皆可为成大事,惟聪明者不疑。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就大事,只有聪明的人才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勇敢地追求梦想。
3. 泽被万邦,天下归心已决。
这句话意味着通过聚集人心,使大家都愿意向你靠拢,就可以成就大事业。
4. 读书人须聚精会神,勤加思索,不可虚度时光。
只有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思考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
5. 与人相处要诚实守信,不要轻易背弃承诺。
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6. 忍耐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一个字,一个字地转动,就能把困境化
为机遇。
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只有忍耐和坚持,才能
找到成功的机会。
7. 道义不论亲疏,心念惟人民。
作为领导者,应该公正行事,不偏袒亲友,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
首位。
8. 辅政者以忠诚为先,不可受贿赂,不可为私利而损害国家。
为政者应当忠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不能因个人私利而损害国家利益。
9. 人间得居保安室,事事心头最慎始。
公孙策:资治通鉴经典名句精选100句
公孙策:资治通鉴经典名句精选100句
导语
轻松阅读《通鉴》,学习经典名句,读《通鉴》的绝佳入门书!
公孙策编著的《资治通鉴名句选(上下)/中文经典100句》不同以往的今注今译或者古籍注疏,透过公孙策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解读,从经典中精挑细选出的二百句经典语句,配以丰富的名句故事和相关背景,让今人更易读懂历史的深层含义。每一句名句内容单独成章,如同一篇篇精致而易读的短文专栏,提供独特的阅读体验,拉近《通鉴》这部厚重史书与今人的距离,可谓是读《通鉴》的最佳入门书。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名句选(上下)/中文经典100句》由著名历史专栏作家公孙策编著,从《资治通鉴》中精选经典名句200则,通过“名句的诞生”“完全读懂名句”“名句的故事”“历久弥新说名句”等版块,对经典加以注释,讲述名句相关历史故事,介绍名句的用法。内容文字活泼,揉合现代人阅读的特点,趣味性高,是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入门引导。在其笔下,名句精华更显神韵,更易读能懂。作者着眼于历史,也深刻批注历史内涵,尤其在“历久弥新说名句”中,作者讲述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故事,让读者真切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更加能够领会读史的作用——以史为鉴,勿犯前愆。
作者简介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政论家。公孙策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曾任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喜欢以历史为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著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等著作,擅长引经据典写乱世浮沉。目录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
《资治通鉴》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71句)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资治通鉴·汉纪三》解释:狡猾的兔子被杀死了,驱赶追逐兔子的猎狗也就会被拿来烹煮。天上的飞鸟都被抓完了,好的弓箭也只能收起来没有了用处。敌国一破,出谋划策的臣子也就得死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纪八》解释: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三》解释:顺从良善如登山一样艰难,屈从邪恶如山崩一般迅速。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八》解释:吴王喜爱精通剑术的侠客,为此老百姓身上伤痕累累;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所以宫中的臣子不敢多吃,更甚者不吃,活活饿死。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晋纪十八》解释:父母爱护子女方式如果不正确,那样恰恰是害了子女。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资治通鉴·魏纪五》解释:御寒没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要不想别人诋毁你的话没有比提高自身修养更好的。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解释: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解释:不装聋作哑、不装傻,就当不了别人的公公、婆婆。
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一》解释:人都是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解释:借鉴历史上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以考察现在社会的是非利弊。
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精华,总有一句触动你!
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浓缩的10句精华,总有一句触动
你!
发布时间: 07-1200:39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史学巨著,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约300多万字。
1. 功成名遂,不退将危。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人在功成名就以后,如果不急流勇退,就会遭遇大的危险。
2. 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长寿二年》。犯了重罪而从轻处罚,这样做是臣子的过失;喜欢让人或者,这是圣人的大德行。
3. 夫料敌者,料将不料兵。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预料敌情,需要估量将领的才德,而不是估测士兵的情况。
4.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训俭示康》。由简约变成奢华容易,由奢华变成节俭这样就比较难了。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才想起了应该节俭。而且人的消费模式具有一个特点——稳定性,一旦形成,重新调整需要较长时间。
5. 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主张施行一项大的策略,当然不可吝惜这么少的一点费用,办一切事情都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6.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家里贫穷,就想要有一位贤良的妻子。国家动乱,就想有一个能干的宰相。
7.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知道自己的过错并
资治通鉴讲以色为相者,又有几何的句子
资治通鉴讲以色为相者,又有几何的句子
1. 以色为相者,忠诚勤勉,善于处理政务。
2. 以色为相者,才智过人,善于分析问题,对策高明。
3. 以色为相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干。
4. 以色为相者,意志坚定,决策果断,不容易被他人左右。
5. 以色为相者,富有政治智慧,善于掌握权谋和政治游戏的规则。
6. 以色为相者,具备出色的谋略和预见能力,能够解决各种困难和危机。
7. 以色为相者,勤奋敬业,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8. 以色为相者,聪明过人,能够化解纷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9. 以色为相者,善于治理国家,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10. 以色为相者,具备远见卓识,勇于担当,能够带领国家走向辉煌的未来。
资治通鉴名言100句
资治通鉴名言100句
摘要:
一、《资治通鉴》简介
1.《资治通鉴》作者与成书背景
2.《资治通鉴》的内容与历史价值
二、资治通鉴名言100句概述
1.治国理政
2.道德品质
3.历史教训
4.为官之道
5.民生福祉
6.忠诚勇敢
7.修身齐家
8.智慧谋略
三、《资治通鉴》名言100句详解
1.治国理政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d.尊王攘夷,以正天下
e.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2.道德品质
a.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
b.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c.谦受益,满招损
d.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e.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3.历史教训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胜败兵家之常,政治得失人为
c.因循守旧,无以创新
d.勿谓言之不预也
e.得失寸心知,知耻近乎勇
4.为官之道
a.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b.勤政事,爱民如子
c.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d.举贤任能,量才适用
e.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5.民生福祉
a.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b.百姓足,君孰不足
c.养民如子,敬民事天
d.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兴衰
e.敬德保民,国泰民安
6.忠诚勇敢
a.忠诚为国,死生不渝
b.勇于担当,不辱使命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e.守节不辱,忠诚可风
7.修身齐家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克己奉公,正心诚意
c.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
d.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e.兄友弟恭,家庭和睦
8.智慧谋略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兵贵神速,不贵久战
c.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d.料事如神,洞察先机
e.知人善任,各尽其才
正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资治通鉴》名句
《资治通鉴》100个名句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b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遇檠根错节,无以别利器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百闻不如一见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乘长风破万里浪
此间乐,不思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f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g古人贵朝闻夕改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h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何不食肉糜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汉朝与夜郎谁大
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j 鸡鸣狗盗之徒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军令有所不从
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疾风扫落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k口有蜜,腹有剑
l洛阳强项令
m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q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秦始皇焚书坑儒
骑虎者势不得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r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忍小忿而存大信 s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生乃与哙等为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t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w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
x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相聚偷生,知其不可久
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雪花飘飘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挟天子以令诸侯
y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英雄无用武之地
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z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德不在险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赵括纸上谈兵
赵高指鹿为马
篇二:资治通鉴中经典摘录之一
资治通鉴中经典摘录之一:德与才
分类:《资治通鉴》学习 | 标签:译文柏杨资治通鉴原文小人
2006-09-17 10:35阅读(516)评论(6)
原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柏杨译文: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原文: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柏杨译文: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原文: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柏杨译文: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
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柏杨曰:
司马光把人性当成一个无机体,所以对才能和品德所作的界说,似是而非。“强毅”固是才能,也是品德;“公正”固是品德,也是才能。尤其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判断一个人到底是“才能”胜过“品德”?或是“品德”胜过“才能”?根本无法办到。哪一个君王领袖,不是肯定他的亲信部属,都是天下第一贤明兼天下第一忠心?如果早就知道他是一个邪恶小人,岂会赋以重任?中国传统上的用人行政,一直绕着这种“才能”“品德”“君子”“小人”的圈圈打转,连诸葛亮都强调要“亲君子”“远小人”。咦,芸芸众生,济济群官,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结果形成一项“我是君子,你是小人”定律,互相指控。几个著名的王朝,如宋王朝和明王朝,就是在这种互相指控中,使中央政府陷于瘫痪,终于灭亡。而且,纯理论上,“愚人”比“小人”更糟,俗话说:“昏官之害,胜于贪官。”贪官在无赃可贪,或刀架到脖子上不敢贪的时候,他的才能还足以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而昏官,无论什么时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