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烛之武的身份、特点以及与秦师的冲突。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理解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动作、语言、心理等,理解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聪明等。

2.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秦师、烛之武的朋友等,理解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行为来具体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人物形象,如秦师、烛之武的朋友等,理解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如烛之武与秦师的冲突、烛之武的退敌计策等。

2. 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注意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2.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时间线,帮助理清情节发展和事件顺序。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情节发展和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如勇敢、智慧、友谊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属于历史学科范围内,可以简略地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烛之武的形象也可以作为重点,至于他的性格缺陷,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三个国君的形象也不应该作为教学重心;文章的“结构美”显然也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剩下的只有“外交辞令”这个点,也就是烛之武在文中讲的几句话,这应该是重点分析的内容。

很多教师也注意到了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但依然有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言语内容”上,而忽视了“言语形式”。

本文出自《左传》,而《左传》是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容忽视。

一、烛之武开场就说“秦、晋围郑”,而本文开篇则说:“晋侯、秦伯围郑”。

国家顺序的颠倒有什么深意呢?《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

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

Secord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

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

”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

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

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

二、烛之武在指称“晋”时,开始并没有直呼“晋”,而是称之为“邻”,这一称呼有何深意?三、文中有三个假设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三个疑问句(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其意义何在?这不难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形势和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如词汇、语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尊重和赞赏;(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兴趣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之间的纷争;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烛之武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军退兵;3. 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智谋、口才、胆识、人际关系等;4. 文言文知识讲解:词汇、语法、句式等;5.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国和秦国的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意义;烛之武的人物分析;2. 难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2. 角色扮演和演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体验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3. 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深入探究烛之武的人物分析和历史背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角色扮演和演讲: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 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学生齐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感受故事氛围。

3.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理解烛之武的智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帮助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作品的主题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2.1 故事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诸侯国的纷争和战争。

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秦晋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2.2 人物介绍介绍主要人物烛之武,包括他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才能。

讲解其他重要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3.1 情节梳理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包括晋文公的宴会、烛之武的辞行、秦穆公的进攻等。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如烛之武的辞行和秦穆公的犹豫。

3.2 事件发展分析故事中重要事件的发展,如晋文公的宴会、烛之武的辞行、秦穆公的进攻等。

引导学生思考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如烛之武的辞行如何引发秦穆公的犹豫。

第四章:作品的主题和意义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主题,如忠诚、智谋、友谊等。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行为,探讨他的忠诚和智谋在故事中的表现。

4.2 意义阐释讲解《烛之武退秦师》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如对忠诚和智谋的赞美。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如忠诚和智谋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第五章:教学评估和作业设计5.1 教学评估设计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的评估方法,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5.2 作业设计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全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设计思考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作品主题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写作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战争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题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比较阅读:选取类似题材的现代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3)能够解读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体会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尊重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讲述了晋文公重耳流亡至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利用智慧和口才,说服秦穆公撤军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小组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2)解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3)结合现实生活,阐述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古文阅读能力;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课文所传达价值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翻译课文、分析修辞手法和价值观理解的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片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烛之武的智谋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爱国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如“之”、“以”、“于”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如“之”、“以”、“于”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烛之武的智谋和爱国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烛之武的智谋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探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具体章节为《烛之武退秦师》。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章的详细解读,分析其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领悟文章的寓意和启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理解文章寓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注释版、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烛之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故事情节,标注生词。

3. 课文解读: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句式,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烛之武退秦师》2. 重点词汇:略3. 重点句式:略4. 烛之武形象特点:智勇双全、忠诚正直、善于辞令5. 文章寓意:知人善任、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的重要句子。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关于烛之武的相关记载,进一步了解其生平事迹。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的详尽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在教学内容的部分,重点关注文章《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度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烛之武退秦师策略的深度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总结其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意义。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激发爱国情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烛之武智谋和口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能力。

4. 学生对烛之武忠诚和智慧的认同感。

六、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模拟烛之武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内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过程。

2. 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分析。

3. 烛之武口才技巧的剖析。

八、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2. 第二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探讨烛之武的智谋策略。

3. 第三步:剖析烛之武的口才技巧,让学生了解其说服他人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复习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运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的应用:让学生讨论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4. 阅读理解练习:给学生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技巧。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价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分析能力。

3. 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技巧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阅读理解练习题。

4. 小组讨论指导表。

八、教学时间1. 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40分钟2. 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40分钟3. 讨论烛之武智谋和策略的应用:30分钟4. 阅读理解练习:30分钟5. 总结和反思:20分钟九、教学反馈1. 在课堂结束后,收集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3)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人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思考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阐述。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总结评价。

六、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古代兵法故事,讲述了烛之武如何运用智慧策略,成功退却秦师的故事。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古代兵法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角色。

掌握文中的古代兵法术语和策略。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兵法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2.1 故事梗概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梗概,包括背景、主要事件和结局。

2.2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和秦师的特征,包括他们的性格、能力和策略。

第三章:古代兵法术语与策略解析3.1 古代兵法术语解释故事中出现的古代兵法术语,如“知己知彼”、“虚实相生”等,并解释其在故事中的应用。

3.2 策略解析分析烛之武在故事中运用的策略,如“挑拨离间”、“诱敌深入”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第四章:阅读理解与分析4.1 阅读理解提供几个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理解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检验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4.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对故事结局的影响,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训练5.1 批判性思维训练提供一些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争议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5.2 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设想自己是烛之武,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应对不同的战争情况,要求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第六章:团队合作与沟通训练6.1 团队合作活动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共同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某个策略,并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团队中应用这一策略。

6.2 沟通技巧训练第七章:课堂互动与讨论7.1 问题与讨论提出一些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双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深入分析烛之武的智勇双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针对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烛之武的智勇双全,讨论其形象特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词语和句式。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烛之武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智勇双全的特点。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准备课文注释和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3.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参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20分钟)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2、翻译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2)口译第一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3、翻译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2)口译第二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布置作业: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王老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王老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王老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把握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退秦师的智慧。

(2)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理解烛之武的辩词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烛之武的言辞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烛之武的忠诚、智勇双全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把握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 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理解其对退秦师的关键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的辩词内涵丰富,需要深入分析其言辞技巧。

2. 理解烛之武的智慧如何成功地退秦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退秦师的智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烛之武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辩词,让学生从中学习言辞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辩词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关键作用。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选取烛之武的辩词片段,让学生分析其言辞技巧。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烛之武辩词的分析,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

4. 价值观体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烛之武忠诚和智勇双全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兴趣。

2. 分发课文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学生的讨论,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烛之武、晋文公等。

2. 探讨人物的动机和性格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的动机和性格特点。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物分析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分析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情节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事件,如烛之武的退秦之计等。

2. 探讨情节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关注关键情节和事件的发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情节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情节发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分析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外交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落实
(一)作者作品
《左传》相传为(时期)鲁国史官所作,因为、、、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秦军汜.()南
2、佚.()之狐
3、夜缒.()而出
4、许君焦、瑕.
()5、若不阙.()秦 6、杞.()子、逢.()孙
(三)解释句中的词
1、夜,缒而出缒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3、是寡人之过也是过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设版
6、又欲肆其西封肆封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10、失其所与与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 ___
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 __
3、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 __
4、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 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 _____
(五)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古义: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今义:儿子)
5、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6、微夫人之力(古义:今义:妻子的尊称)
(六)指出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且贰于楚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夜缒而出
7、与郑人盟 8、共其乏困
9、越国以鄙远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1、阙秦以利晋 12、邻之厚,君之薄也
(七)一词多义
1、鄙 (1)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4)越国以鄙远
2、许 (1)许之。

(2)许君焦、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3、微 (1)恨晨光之熹微 (2)人微言轻
(3)味苦而微辛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而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 (1)子亦有不利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且焉置土石 (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八)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敢以烦执事 (3)晋军函陵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以其无礼于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且贰于楚也 (8)佚之狐言于郑伯 (9)夫晋,何厌之有?
二、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é)秦杞子、逢(páng)孙戍(shù)之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3.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D.②⑤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方面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同时也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B.在大军压境时,烛之武被委以重任,他却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不能为也已”为理由推辞,一方面流露出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此行能否成功无足够的信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C.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再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进行劝说。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说动了烛之武。

D.“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峻。

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郑国的命运将完全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

9.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二)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
(三)课内阅读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下列句中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
B、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C、国危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组()
例:是寡人之过也
A、臣之壮也
B、虢,虞之表也
C、且贰于楚也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