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14-15
小升初重点专题练习:浓度问题(讲义)-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小升初重点专题练习----浓度问题一、基本概念与关系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一类叫溶液配比问题,即浓度问题。
我们知道,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
如果水的量不变,那么糖加得越多,糖水就越甜,也就是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溶质)与糖水(溶液=糖+水)二者质量的比值决定的。
这个比值就叫糖水的含糖量或糖含量。
类似地,酒精溶于水中,纯酒精与酒精溶液二者质量的比值叫酒精含量。
因而浓度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即,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解答浓度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浓度。
在解答浓度问题时,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比较容易,在列方程时,要注意寻找题目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
浓度问题变化多,有些题目难度较大,计算也较复杂。
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逐一分析,也可以分步解答。
二、基本方法(1)寻找不变量,按基本关系或比例求解(2)浓度三角(如右图所示)(3)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1)重点:浓度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不变量的寻找,浓度三角(2)难点:复杂问题中列表法、浓度三角以及方程与方程组的综合运用三、典例分析1、加糖问题:有含糖量为7%的糖水6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要再加入多少克糖?答案:20克解答:在7%的糖水中加糖就改变了原来糖水的浓度,糖的质量增加了,糖水的质量也增加了,但水的质量并没有改变。
可以先根据原来糖水中的浓度求出水的质量,再根据后来糖水中的浓度求出现在糖水的质量,现在糖水的质量减去原来糖水的质量就是增加的糖的质量。
原来糖水中水的质量:600×(1-7%)=558(克)现在糖水的质量:558÷(1-10%)=620(克)加入糖的质量:620-600=20(克)2、加水问题:一种35%的新农药,如稀释到1.75%时,治虫最有效。
用多少千克浓度为35%的农药加多少千克水,才能配成1.75%的农药800千克?答案:40千克,760千克解答:把浓度高的溶液经添加溶剂变为浓度低的溶液的过程称为稀释。
高中竞赛数学讲义第14讲染色问题
第14讲 染色问题本节主要讲述用染色的方法解有关的竞赛题.染色,是一种辅助解题的手段,通过染色,把研究对象分类标记,以便直观形象地解决问题,因此染色就是分类的思想的具体化,例如染成两种颜色,就可以看成是奇偶分析的一种表现形式.染色,也是构造抽屉的一个重要方法,利用染色分类,从而构造出抽屉,用抽屉原理来解题.A 类例题例1⑴ 有一个6×6的棋盘,剪去其左上角和右下角各一个小格(边长为1)后,剩下的图形能不能剪成17个1×2的小矩形?⑵ 剪去国际象棋棋盘左上角2×2的正方形后,能不能用15个由四个格子组成的L 形完全覆盖?分析 把棋盘的格子用染色分成两类,由此说明留下的图形不能满足题目的要求.证明 ⑴如图,把6×6棋盘相间染成黑、白二色,使相邻两格染色不同.则剪去的两格同色.但每个1×2小矩形都由一个白格一个黑格组成,故不可能把剩下的图形剪成17个1×2矩形. ⑵如图,把8×8方格按列染色,第1,3,5,7列染黑,第2、4、6、8列染白.这样染色,其中黑格有偶数个.由于每个L 形盖住三黑一白或三白一黑,故15个L 形一定盖住奇数个黑格,故不可能.说明 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例2 用若干个由四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L ”形纸片无重叠地拼成一个m n 的矩形,则mn 必是8的倍数.分析 易证mn 是4的倍数,再用染色法证mn 是8的倍数.证明:每个L 形有4个方格,故4|mn .于是m 、n 中至少有一个为偶数.设列数n 为偶数,则按奇数列染红,偶数列染蓝.于是红格与蓝格各有12mn 个,而12mn 是偶数.每个L 形或盖住3红1蓝,或盖住1红3蓝,设前者有p 个,后者有q 个.于是红格共盖住3p +q 个即p +q 为偶数,即有偶数个L 形.设有2k 个L 形.于是mn =2k ×4=8k .故证.例例1(!)说明 奇偶分析与染色联合运用解决本题.情景再现1.下面是俄罗斯方块的七个图形:请你用它们拼出(A)图,再用它们拼出(B)图(每块只能用一次,并且不准翻过来用).如果能拼出来,就在图形上画出拼法,并写明七个图形的编号;如果不能拼出来,就说明理由.2.能否用图中各种形状的纸片(不能剪开)拼成一个边长为75的正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为1)请说明理由.B 类例题例3 ⑴ 以任意方式对平面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或者蓝色.证明:一定存在无穷条长为1的线段,这些线段的端点为同一颜色.⑵ 以任意方式对平面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或者蓝色.证明:存在同色的三点,且其中一点为另两点中点.分析 任意染色而又要求出现具有某种性质的图形,这是染色问题常见的题型,常用抽屉原理或设置两难命题的方法解. 证明 ⑴取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其三个顶点中必有两个顶点同色.同色两顶点连成线段即为一条满足要求的线段,由于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有无数个,故满足要求的线段有无数条.⑵ 取同色两点A 、B ,延长AB 到点C ,使BC =AB ,再延长BA 到点D ,使AD =AB ,若C 、D 中有一点为红色,例如点C 为红色,则点B 为AC 中点.则命题成立.否则,C 、D 全蓝,考虑AB 中点M ,它也是CD 中点.故无论M 染红还是蓝,均得证.说明 ⑴中,两种颜色就是两个“抽屉”,三个点就是三个“苹果”,于是根据抽屉原理,必有两个点落入同一抽屉.⑵中,这里实际上构造了一个两难命题: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让同一点既是某两个红点的中点,又是两个蓝点的中点,从而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于是满足条件的图形必然(5)(6)(7)(4)(2)(3)(1)(B)(A )存在.达到证明的目的.例4 ⑴ 以任意方式对平面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或者蓝色.证明:一定可以找到无穷多个顶点为为同一种颜色的等腰三角形.⑵ 以任意方式对平面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或者蓝色.证明:一定可以找到无穷多个顶点为为同一种颜色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 ⑴同样可以设置两难命题:由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故先选两个同色点连成底边,再在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找同色的点,这是解法1的思路.利用圆的半径相等来构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这是解法2的思路.利用抽屉原理,任5个点中必有三点同色,只要这5点中任三点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即可,而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中任三个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这是解法3的思路.⑵连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得到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从正方形入手解决相题第2问. ⑴ 证明1 任取两个同色点A 、B (设同红),作AB 的垂直平分线MN ,若MN 上(除与AB 交点外)有红色点,则有红色三角形,若无红色点,则MN 上至多一个红点其余均蓝,取关于AB 对称的两点C 、D ,均蓝.则若AB 上有(除交点外)蓝点,则有蓝色三角形,若无蓝点,则在矩形EFGH 内任取一点K (不在边上)若K 为蓝,则可在CD 上取两点与之构成蓝色三角形,若K 为红,则可在AB 上找到两点与之构成红色三角形.证明2 任取一红点O ,以O 为圆心任作一圆,若此圆上有不是同一直径端点的两个红点A 、B ,则出现红色顶点等腰三角形OAB ,若圆上只有一个红点或只有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是红点,则圆上有无数蓝点,取两个蓝点(不关于红点为端点的直径对称)C 、D ,于是CD 的垂直平分线与圆的两个交点E 、F 为蓝点,于是存在蓝色顶点的等腰三角形CDE . 证明3 取一个正五边形ABCDE ,根据抽屉原理,它的5个顶点中,必有三个顶点(例如A 、B 、C)同色,则△ABC 即为等腰三角形. ⑵证明 任取两个蓝点A 、B ,以AB 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 ,若C 、D 有一为蓝色,则出现蓝色三角形.若C 、D 均红,则对角线交点E 或红或蓝, 出现红色或蓝色等腰直角三角形.显然按此作法可以得到无数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由本题也可以证明上一题.)例5 设平面上给出了有限个点(不少于五点)的集合S ,其中若干个点被染成红色,其余点被染成蓝色,且任意三个同色点不共线.求证:存在一个三角形,具有下述性质:⑴ 以S 中的三个同色点为顶点; ⑵ 此三角形至少有一条边上不含另一种颜色的点.分析 要证明存在同色三角形不难,而要满足第⑵个条件,可以用最小数原理.证明 由于S 中至少有五点,这些点染成两种颜色,故必存在三点同色.且据已知,此三点不共线,故可连成三角形.取所有同色三角形,由于S 只有有限个点,从而能连出的同色三角形只有有限个,故其A B C D E K HE N M D C A (2)(1)F E D C O B A O A B O C D E中必有面积最小的.其中面积最小的三角形即为所求.首先,这个三角形满足条件⑴,其次,若其三边上均有另一种颜色的点,则此三点必可连出三角形,此连出三角形面积更小,矛盾.说明 最小数原理,即极端原理.见第十二讲.例6 将平面上的每个点都染上红、蓝二色之一,证明:存在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其相似比为1995,且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同色.(1995年全国联赛加试题)分析 把相似三角形特殊化,变成证明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在矩形的网格中去找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这是证法1的思路.证法2则是研究形状更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含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证明可以找到任意边长的这样的三角形,于是对任意的相似比,本题均可证.证法3则是考虑两个同心圆上三条半径交圆得的三组对应点连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于是只要考虑找同心圆上的同色点,而要得到3个同色点,只要任取5个只染了两种颜色的点就行;而要得到5个同色点,则只要取9个只染了两种颜色的点即行. 证明 1 首先证明平面上一定存在三个顶点同色的直角三角形.任取平面上的一条直线l ,则直线l 上必有两点同色.设此两点为P 、Q ,不妨设P 、Q 同着红色.过P 、Q 作直线l 的垂线l 1、l 2,若l 1或l 2上有异于P 、Q 的点着红色,则存在红色直角三角形.若l 1、l 2上除P 、Q 外均无红色点,则在l 1上任取异于P 的两点R 、S ,则R 、S 必着蓝色,过R 作l 1的垂线交l 2于T ,则T 必着蓝色.△RST 即为三顶点同色的直角三角形.下面再证明存在两个相似比为1995的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ABC 三顶点同色(∠B 为直角).把△ABC 补成矩形ABCD (如图).把矩形的每边都分成n 等分(n 为正奇数,n >1,本题中取n=1995).连结对边相应分点,把矩形ABCD 分成n 2个小矩形.AB 边上的分点共有n +1个,由于n 为奇数,故必存在其中两个相邻的分点同色,(否则任两个相邻分点异色,则可得A 、B 异色),不妨设相邻分点E 、F 同色.考察E 、F 所在的小矩形的另两个顶点E '、F ',若E '、F '异色,则△EFE '或△DFF '为三个顶点同色的小直角三角形.若E '、F '同色,再考察以此二点为顶点而在其左边的小矩形,….这样依次考察过去,不妨设这一行小矩形的每条竖边的两个顶点都同色.同样,BC 边上也存在两个相邻的顶点同色,设为P 、Q ,则考察PQ 所在的小矩形,同理,若P 、Q 所在小矩形的另一横边两个顶点异色,则存在三顶点同色的小直角三角形.否则,PQ 所在列的小矩形的每条横边两个顶点都同色.现考察EF 所在行与PQ 所在列相交的矩形GHNM ,如上述,M 、H 都与N 同色,△MNH 为顶点同色的直角三角形.由n=1995,故△MNH ∽△ABC ,且相似比为1995,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分别同色. 证明2 首先证明:设a 为任意正实数,存在距离为2a 的同色两点.任取一点O (设为红色点),以O 为圆心,2a 为半径作圆,若圆上有一个红点,则存在距离为2a 的两个红点,若圆上没有红点,则任一圆内接六边形ABCDEF 的六个顶点均为蓝色,但此六边形边长为2a .故存在距离为2a 的两个蓝色点. 下面证明:存在边长为a ,3a ,2a 的直角三角形,其三个顶点同色.如上证,存在距离为2a 的同色两点A 、B (设为红点),l l以AB 为直径作圆,并取圆内接六边形ACDBEF ,若C 、D 、E 、F 中有任一点为红色,则存在满足要求的红色三角形.若C 、D 、E 、F 为蓝色,则存在满足要求的蓝色三角形. 下面再证明本题:由上证知,存在边长为a ,3a ,2a 及1995a ,19953a ,1995⨯2a 的两个同色三角形,满足要求.证明3 以任一点O 为圆心,a 及1995a 为半径作两个同心圆,在小圆上任取9点,其中必有5点同色,设为A 、B 、C 、D 、E ,作射线OA 、OB 、OC 、OD 、OE ,交大圆于A ',B ',C ',D ',E ',则此五点中必存在三点同色,设为A '、B '、C '.则∆ABC 与∆A 'B 'C '为满足要求的三角形.情景再现3.以任意方式对平面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或者蓝色.证明:一定存在一个矩形,它的四个顶点同色.4.以任意方式对平面上的每一点染上红色或者蓝色.证明:一定可以找到无穷多个顶点全为同一种颜色的全等三角形.5.图中是一个6×6的方格棋盘,现将部分1×1小方格涂成红色。
北师大版数学高一-课堂新坐标14-15数学必修2讲义 第2章 解析几何初步(144页)
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1直线与直线的方程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直线的不同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几何问题用代数问题来处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重点难点重点:倾斜角、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直线倾斜角与它的斜率之间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斜率都是用来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它们本质上是一致的,倾斜角α与斜率k之间存在k=tan α(α≠90°)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直线倾斜角来进一步认识斜率,从而化解难点.(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教学时结合具体图形,学生容易了解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可以是一个点与直线方向,观察教材上的图2-1,2-2要确定直线条中某一条直线还需要给出一个角,即引出倾斜角,进一步引出斜率,进而探究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认识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通过例1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直线倾斜角的求法⇒通过例2及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直线的斜率的求法⇒通过例3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综合问题⇒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校正课标解读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重点). 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问题导思】1.已知直线上一个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 2.当直线的方向确定后,直线的位置确定吗?3.直线l 1,l 2分别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三象限角平分线和二、四象限角平分线,它们的倾斜程度一样吗?【提示】 1.不能.2.不确定.3.不一样.1.直线的确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条件是:已知直线上的一个点和这条直线的方向.2.直线的倾斜角(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l ,把x 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l 重合所成的角,叫作直线l 的倾斜角,通常用α表示.(2)范围:0°≤α<180°. 3.直线的斜率直线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作直线的斜率,即k ={ tan α,α≠90°,不存在,α=90°. 4.倾斜角、斜率及直线特点之间的联系倾斜角α 直线特点 斜率k 的变化0° 垂直于y 轴 k =00°<α<90° 由左向右上升 随着倾斜角在0°→90°间逐渐增大,直线的斜率k也逐渐增大,且恒为正值α=90° 垂直于x 轴 k 不存在90°<α<180°由左向右下降随着倾斜角在90°→180°间逐渐增大,直线的斜率k 也逐渐增大,且恒为负值 5.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其中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y 2-y 1x 2-x 1.求直线的倾斜角 设直线l 过原点,其倾斜角为α,将直线l 绕坐标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直线l 1,则直线l 1的倾斜角为( )A .α+45°B.α-135°C.135°-αD.当0°≤α<135°时为α+45°,当135°≤α<180°时为α-135°【思路探究】倾斜角的取值范围0°≤α<135°α+45°135°≤α<180°α-135°【自主解答】由倾斜角的范围知只有当0°≤α+45°<180°,即0°≤α<135°时,l1的倾斜角才是α+45°;而0°≤α<180°,所以当135°≤α<180°时,l1的倾斜角为α-135°,如图所示,故选D.【答案】 D1.研究直线的倾斜角,必须明确倾斜角α的范围是0°≤α<180°,否则将造成角度范围的扩大,产生不符合范围的角度.如对α不分类,选项A将出现大于等于180°的角;选项B、C将出现小于0°的角.2.此类问题应紧扣倾斜角的范围和倾斜角概念中的三个关键条件:①直线向上的方向;②x轴的正方向;③逆时针方向旋转.有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解.图2-1-1中α是直线l的倾斜角吗?试用α表示图中各条直线l的倾斜角.图2-1-1【解】设直线l的倾斜角为β,图①中α是直线l的倾斜角,β=α;图②中α不是直线l的倾斜角,β=180°-α;图③中α不是直线l的倾斜角,β=α;图④中α不是直线l的倾斜角,β=90°+α.求直线的斜率(1)直线过两点A(1,3)、B(2,7),求直线的斜率;(2)过原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l绕原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到达l′位置,求直线l′的倾斜率.【思路探究】(1)利用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求得.(2)利用斜率的定义求.【自主解答】(1)因为两点的横坐标不相等,所以直线的斜率存在,根据直线斜率公式得k =7-32-1=4.(2)因为直线l 的斜率k =1,所以直线l 的倾斜角为45°,所以直线l ′的倾斜角为45°+90°=135°,所以直线l ′的斜率k ′=tan 135°=-1.1.熟记斜率公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求直线的斜率有两种思路一是公式,二是定义.当两点的横坐标相等时,过这两个点的直线与x 轴垂直,其斜率不存在,不能用斜率公式求解,因此,用斜率公式求斜率时,要先判断斜率是否存在.将本题中的两点改为(1,1),(-1,-2)其余不变. 【解】 k =-2-1-1-1=32.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综合应用 已知点A (2,-3),B (-3,-2),直线l 过点P (3,1),且与线段AB 相交,求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思路探究】 欲使直线l 与线段AB 相交,则直线l 的斜率与直线PA ,PB 的斜率有必然的关系,通过画图可知.【自主解答】 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当l 与线段AB 相交时,k PB ≤k ≤k PA , 又∵k PA =1+33-2=4,k PB =1+23+3=12,∴12≤k ≤4, 即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12,433,3-12,3).1.2直线的方程第1课时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2)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代数思维解决几何问题,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难点:直线方程的应用.给定点P(x0,y0)和斜率k后,直线就唯一确定了,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满足的关系式.(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本节是在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后,进行直线方程的学习,因此本节课宜采用探究式课堂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为前提,两点斜率公式为基本探究问题,引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提高.●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认识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通过例1及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利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通过例2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利用斜截式求直线方程⇒通过例3及变式训练,使学生点斜式、斜截式的综合应用⇒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标解读1.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重点).2.了解直线在y轴截距的概念(易混点).3.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难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问题导思】若直线经过点P(x0,y0),且斜率为k,则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什么关系?【提示】y-y0=k(x-x0).1.直线的方程如果一个方程满足以下两点,就把这个方程称为直线l的方程:(1)直线l上任一点的坐标(x,y)都满足这个方程;(2)满足该方程的每一个数对(x,y)所对应的点都在直线l上.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利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根据条件写出下列直线的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1,4),斜率k=-3;(2)经过坐标原点,倾斜角为45°;(3)经过点B(3,-5),倾斜角为90°;(4)经过点C(2,8),D(-3,-2).【思路探究】解答本题可先分析每条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然后选择相应形式求解.【自主解答】(1)y-4=-3,即y=-3x+1,图形如图(1)所示.(2)k=tan 45°=1,∴y-0=x-0,即y=x.图形如图(2)所示.(3)斜率k不存在,∴直线方程为x=3.图形如图(3)所示.(4)k =8-(-2)2-(-3)=2,∴y -8=2(x -2),即y =2x +4.图形如图(4)所示.1.求直线的斜率是解题的关键,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作图.2.利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的步骤:①在直线上找一点,并确定其坐标(x 0,y 0);②判断斜率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斜率;③利用点斜式写出方程(斜率不存在时,方程为x =x 0).本例第(4)问中“C (2,8)”改为“C (m,8)”,试写出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解】 当m =-3时,斜率不存在,直线方程为x =-3; 当m ≠-3时,k =8-(-2)m -(-3)=10m +3,∴y -(-2)=10m +3,即y =10m +3x +24-2m m +3.利用斜截式求直线方程 (1)写出斜率为2,在y 轴上截距是3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2)已知直线l 的方程是2x +y -1=0,求直线的斜率k ,在y 轴上的截距b ,以及与y 轴交点P 的坐标.【思路探究】 利用斜截式写直线的方程须先确定斜率和截距,再利用斜截式写出直线方程.【自主解答】 (1)∵直线的斜率为2,在y 轴上截距是3, ∴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为y =2x +3.(2)把直线l 的方程2x +y -1=0,化为斜截式为y =-2x +1, ∴k =-2,b =1,点P 的坐标为(0,1).1.已知直线斜率或直线与y 轴有交点坐标时,常用斜截式写出直线方程.2.利用斜截式求直线方程时,要先判断直线斜率是否存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无法用斜截式方程表示,在y 轴上也没有截距.写出斜率为2,在y 轴上截距为m 的直线方程,并求m 为何值时,直线过点(1,1)? 【解】 由题意知,直线方程为y =2x +m .把点(1,1)代入得1=2×1+m , ∴m =-1.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综合应用 已知直线l :5ax -5y -a +3=0,求证:不论a 取何值,直线l 总经过第一象限. 【思路探究】 可以把直线l 的方程变形为点斜式或斜截式,根据其特点证明.【自主解答】 法一 将直线方程变形为y -35=a (x -15),它表示经过点A (15,35),斜率为a 的直线.∵点A (15,35)在第一象限.∴直线l 必过第一象限.法二 将直线方程变形为y =ax +3-a5,当a >0时,不论a 取何值,直线一定经过第一象限;当a =0时,y =35,直线显然过第一象限;当a <0时,3-a5>0,直线一定经过第一象限.综上,直线5ax -5y -a +3=0一定过第一象限.1.法一是变形为点斜式,法二是变形为斜截式.2.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将方程转化为点斜式或斜截式来处理.不论m 为何值,直线mx -y +2m +1=0恒过定点( )A .(1,12) B .(-2,1)C .(2,-1)D .(-1,-12)【解析】 ∵直线方程可化为y -1=m , ∴直线恒过定点(-2,1).【答案】B忽视对字母的分类讨论致误求过两点(m,2),(3,4)的直线方程. 【错解】 ∵k =4-23-m =23-m,∴直线方程为y-4=23-m(x-3).【错因分析】未考虑m与3的关系导致错误的出现.【防范措施】当m=3时斜率不存在,故应该讨论m与3的关系.【正解】当m=3时,直线斜率不存在,∴直线方程为x=3,当m≠3时,k=23-m,∴直线方程为y-4=23-m(x-3).1.对于利用点斜式求直线方程,首先应先求出直线的斜率,再代入公式求解.2.对于利用斜截式求直线方程,不仅求斜率,还要求截距.1.过点P(-2,0),斜率为3的直线方程是()A.y=3x-2B.y=3x+2C.y=3(x-2) D.y=3(x+2)【解析】由点斜式可得y-0=3(x+2),即y=3(x+2).【答案】 D2.直线y=2x-3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分别等于()A.2,2 B.-3,-3C.-3,2 D.2,-3【解析】由斜截式方程形式可知,k=2,b=-3.【答案】 D3.倾斜角为150°,在y轴上截距为6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解析】∵倾斜角为150°,∴斜率k=tan 150°=-33,又知直线在y轴上截距为6,∴y=-33x+6.【答案】y=-33x+64.已知直线的斜率为2,与x轴交点横坐标为-1,求直线方程.【解】∵直线过(-1,0),k=2,由点斜式得y=2 ∴y=2x+2.一、选择题1.过点(4,-2),倾斜角为150°的直线方程为( )A .y -2=-33(x +4)B .y -(-2)=-33(x -4)C .y -(-2)=33(x -4)D .y -2=33(x +4)【解析】 k =tan 150°=-33,∴y -(-2)=-33(x -4).【答案】 B2.方程y =kx +1k表示的直线可能是( )【解析】 斜率为k ,且k ≠0,在y 轴上的截距为1k.当k >0时,1k >0;当k <0时,1k<0,从而选B.【答案】 B3.直线l 过点(-1,-1),(2,5)两点,点(1 005,b )在l 上,则b 的值为( ) A .2 009 B .2 010 C .2 011 D .2 012【解析】 ∵直线斜率k =5-(-1)2-(-1)=2,∴直线点斜式方程为y -5=2(x -2), ∴y =2x +1,令x =1 005,∴b =2 011. 【答案】 C4.方程y =k (x +4)表示( ) A .过点(-4,0)的所有直线 B .过点(4,0)的一切直线C .过点(-4,0)且不垂直于x 轴的一切直线D .过点(-4,0)且除去x 轴的一切直线【解析】 显然y =k (x +4)中斜率存在,因此不包含过点(-4,0)且斜率不存在即垂直于x 轴的直线.【答案】 C 5.(2013·佛山高一检测)已知直线l :ax +y -2-a =0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相等,则a 的值是( )A .1B .-1C .-2或-1D .-2或1【解析】 当a =0时,不满足条件,当a ≠0时,令x =0,y =a +2, 令y =0,x =2+aa .由已知得a +2=2+aa .∴(a +2)(1-1a )=0.∴a =-2或a =1.【答案】 D 二、填空题 6.(2013·平江高一检测)直线-x +3y -6=0的倾斜角是________,在y 轴上的截距是________.【解析】 y =33x +23,∴tan α=33,∴α=π6,在y 轴上的截轴为2 3.【答案】 π6,2 37.直线y =x +m 过点(m ,-1),则其在y 轴上的截距是________.【解析】 y =x +m 过点(m ,-1),∴-1=m +m ,即m =-12,从而在y 轴上的截距为-12. 【答案】 -128.直线l 的倾斜角为45°,且过点(4,-1),则这条直线被坐标轴所截得的线段长是________.【解析】 由已知得直线方程 y +1=tan 45°(x -4), 即y =x -5.当x =0,y =-5,当y =0,x =5. ∴被坐标轴所截得的线段长|AB |=52+52=5 2.【答案】 5 2 三、解答题9.写出下列直线的方程.(1)斜率是3,在y 轴上的截轴是-2. (2)倾斜角是30°,过点(2,1).【解】 (1)根据斜截式得直线方程为y =3x -2. (2)k =tan 30°=33. ∴直线方程为y -1=33(x -2),∴y =33x -233+1. 10.直线x -y +1=0上一点P (3,m ),把已知直线绕点P 逆时针方向旋转15°后得直线l ,求直线l 的方程.【解】 把点P (3,m )的坐标代入方程x -y +1=0可得3-m +1=0,∴m=4,即P(3,4).又∵已知直线方程可化为y=x+1,∴k=1=tan 45°,即倾斜角为45°.如图,易知已知直线绕点P 逆时针方向旋转15°, 所得直线的倾斜角为60°, ∴k =tan 60°=3,∴所求直线方程为y -4=3(x -3).11.经过点A (-2,2)并且和两个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1的直线方程. 【解】 设直线为y -2=k (x +2),交x 轴于点(-2k-2,0),交y 轴于点(0,2k +2),S =12×|2k +2|×|2k +2|=1,|4+2k +2k |=1, 得2k 2+3k +2=0或2k 2+5k +2=0,解得k =-12或k =-2,∴x +2y -2=0或2x +y +2=0为所求.(教师用书独具)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 (1,1),B (5,1),∠A =60°,点C 在直线AB 上方. 求:(1)线段AB 的方程;(2)AC 所在直线的方程及在y 轴上的截距.【思路探究】 结合倾斜角和斜率的关系或斜率公式,得所求直线的斜率,从而求解. 【自主解答】 (1)由A (1,1),B (5,1),得AB ∥x 轴, ∴k AB =0,∴线段AB 的方程为y =1(1≤x ≤5). (2)k AC =tan 60°=3,∴直线AC 的方程为y -1=3(x -1),整理得y =3x +1-3,令x =0得y =1-3, ∴在y 轴上的截距为1- 3.1.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前提是直线的斜率存在,当k=0时,y=b表示与x轴平行的直线,当b=0时,y=kx表示过原点的直线.2.截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距离,截矩是一个点的横(纵)坐标,是一个实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零,而距离是一个非负数.已知直线y=-33x+5的倾斜角是直线l的倾斜角的5倍,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1)过点P(3,-4);(2)在y轴上截距为3.【解】由直线y=-33x+5,得k=-33,即tan α=-33,∴α=150°,故所求直线l的倾斜角为30°,斜率k′=33.(1)∵l过点P(3,-4),则由点斜式方程得:y+4=33(x-3),即y=33x-3-4. (2)∵l在y轴上截距为3,则由斜截式方程得:y=33x+3.第2课时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2)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结论,并通过新的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难点:利用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求直线方程.两点式其实就是点斜式的变形,值得注意的是两点式方程y-y1y2-y1=x-x1x2-x1中的条件x1≠x2,y1≠y2,使得它既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轴垂直的直线.(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在本节教学时,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两点式和一般式方程,通过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让学生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一般式⇒通过例1及互动探究使学生掌握灵活运用题目条件求直线方程⇒通过例2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式方程与其他方程的互化⇒通过例3及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式方程的应用⇒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认识所学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标解读1.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重点).2.了解在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的直线与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难点).直线方程的两点式【问题导思】已知A(x1,y1),B(x2,y2),如何求AB的直线方程?【提示】k AB=y2-y1x2-x1由点斜式方程得y-y1=y2-y1x2-x1(x-x1).1.两点式:设A(x1,y1),B(x2,y2)(其中x1≠x2,y1≠y2)是直线l上的两点,则l的两点式为y-y1y2-y1=x-x1 x2-x1.2.截距式:若直线l过A(a,0),B(0,b),(ab≠0),则直线l的两点式方程可化为xa+yb=1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方程叫作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其中a为直线在x轴上的截距,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直线方程的一般式【问题导思】以上所学的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能整理成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整式形式吗?【提示】能.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表示的是一条直线,我们把它叫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截距式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过点A (-2,3),B (4,-1);(2)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4,-5; (3)过点P (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思路探究】 (1)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方程形式;(2)“截距”相等要注意分过原点和不过原点这两种情况.【自主解答】 (1)由两点式得y -3-1-3=x +24+2化简得2x +3y -5=0.(2)由截距式,得x 4+y-5=1化简为5x -4y -20=0.(3)当直线过原点时,所求直线方程为3x -2y =0.当直线不过原点时,设直线方程为x a +ya =1,∵直线过P (2,3) , ∴2+3a =1,∴a =5, 直线方程为x +y -5=0,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3x -2y =0或x +y -5=0.1.本题(3)中易漏掉截距都为0情况.2.直线方程有多种形式,在求解时应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形式,但要注意方程各种形式的适用范围.将本例(1)中的A 改(-2,m ),求直线方程. 【解】 当m =-1时直线方程为y =-1, 当m ≠-1时,由两点式得y -m -1-m =x -4-2-4,∴y =m +16x +m -1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设直线l 的方程为(m 2-2m -3)x +(2m 2+m -1)y =2m -6,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确定m 的值;(1)l 在x 轴上的截距是-3;(2)l 的斜率是-1.【思路探究】 可根据所求的结论把一般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自主解答】 (1)由题意可得⎩⎨⎧m 2-2m -3≠0, ①2m -6m 2-2m -3=-3, ② 由①得:m ≠-1且m ≠3, 由②得:m =3或m =-53.∴m =-53.(2)由题意得⎩⎨⎧2m 2+m -1≠0, ③-m 2-2m -32m 2+m -1=-1. ④ 由③得:m ≠-1且m ≠12,由④得:m =-1或m =-2.∴m =-2.1.本题的易错点是(1)中漏掉m 2-2m -3≠0,(2)中漏掉2m 2+m -1≠0.2.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化成其他形式时,要注意式子成立的条件,特别是当B =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这时方程不能化成点斜式或斜截式的形式.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写出直线的方程,并化为一般式方程: (1)斜率为2,且经过点A (1,-1).(2)斜率为12,在y 轴上的截距为1.【解】 (1)y -(-1)=2(x -1),即2x -y -3=0.(2)y =12x +1,即x -2y +2=0.直线方程的应用 已知直线l :5ax -5y -a +3=0.(1)求证:不论a 为何值,直线l 总经过第一象限; (2)为使直线l 不经过第二象限,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探究】 解答本题可先把一般式方程化为点斜式方程,然后再由直线过定点(15,35),说明直线l 恒过第一象限.对于求a 的取值范围可借助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得.【自主解答】 (1)将直线l 的方程整理为y -35=a (x -15),∴l 的斜率为a ,且过定点A (15,35),而点A (15,35)在第一象限, 故l 过第一象限.(2)如图,直线OA的斜率k=35-015-0=3,∵l不经过第二象限,∴a≥3.1.直线过定点(15,35)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针对这个类型的题目,灵活地把一般式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进行变形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求参量取值范围时,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会使问题简单明了.若直线(m -1)x -y -2m +1=0不经过第一象限,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m -1<0,1-2m <0,∴12<m <1. 【答案】 (12,1)分类讨论思想在直线方程问题中的应用(12分)设直线l 的方程为(a +1)x +y +2-a =0(a ∈R ).(1)若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l 的方程;(2)若l 不经过第二象限,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思路点拨】 对截距相等一定要考虑都为0,都不为0,若不为0求出截距让其相等.【规范解答】 (1)当直线过原点时,该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为零,当然相等.2分∴当a =2时满足条件,此时方程为3x +y =0.当a =-1时,直线为平行于x 轴的直线,在x 轴上无截距,不合题意.4分当a ≠-1且a ≠2时,由a -2a +1=a -2, 即a +1=1.∴当a =0时,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都为-2,此时方程为x +y +2=0.7分综上所述,当a =2时,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方程为3x +y =0;当a =0时,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方程为x +y +2=0.8分(2)将l 的方程转化为y =-(a +1)x +a -2,∴{ -(a +1)>0,a -2≤0,或{-(a +1)=0,a -2≤0.10分∴a ≤-1.∴a 的取值范围为(-∞,-1x -(-35)-2,2-1,1-12,120,2 C .-3,3-33,33-33,33(x -1)2+y 2-1 B .(13,34 D .512,+∞)【思路点拨】 根据图形的特点求解.【解析】 先作出已知曲线y =1+4-x 2的图形,再根据直线y =k (x -2)+4过定点(2,4). 如图所示,曲线是以(0,1)为圆心,r =2为半径的半圆,直线表示过定点(2,4)的动直线.由图形中关系可求得k PC =512. 【答案】 D点P (x ,y )在以A (-3,1),B (-1,0),C (-2,0)为顶点的△ABC 的内部运动(不包含边界),则y -2x -1的取值范围是( ) A .12,114,1 D .(14,1)【解析】 令k =y -2x -1,则k 可以看成过点D (1,2)和(x ,y )的直线斜率,显然k AD 是最小值,k BD 是最大值.由于不包含边界,所以k ∈(14,1). 【答案】 D。
(晨鸟)初一数学秋季讲义第14讲图形中的观察、归纳与猜想
1壮壮饿了…满分晋级阶梯漫画释义14图形中的观察、归纳与猜想图形的认识9级平行线构造与等积变换图形的认识8级图形中的观察、归纳与猜想图形的认识7级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寒假班第三讲秋季班第十四讲秋季班第十三讲2从一个简单的、基本的图形开始,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成复杂、有趣而美丽的图形,并探寻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的变化规律,这类图形变化的问题是近年中考、竞赛的一个热点问题.【引例】用火柴棍像如图这样搭三角形:你能找出规律猜想出下列两个问题吗?我们可以发现搭1个图形需要3根火柴,搭2个图形需要5根火柴,……①搭7个三角形需要根火柴.②搭n 个三角形需要根火柴.【解析】法一:通过数量关系找规律,如图,第1、2、3、4……个图形中火柴的个数依次是3、5、7、9……所以第7个三角形需要15根火柴,第n 个三角形需要21n 根火柴;法二:第一个图形中有3根火柴,第2个图形中有321个根火柴,第3个图形中有322根火柴,第4个图形中有323根火柴,………第n 个图形中有32(1)21n n 根火柴.【点评】解决图形规律问题思路众多,此处不一一列举.知识互联网思路导航例题精讲题型一:探究图形规律3【例1】⑴按下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如果按照图的方式继续排列餐桌,请完成下表:桌子张数 1 2 3 10n可坐人数61014⑵观察下列图案:第1个图案第2个图案第3个图案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5个图案中共有个三角形,第n (1n ≥,且n 为整数)个图案中三角形的个数为(用含有n 的式子表示).(昌平区一模)⑶图1是一个三角形,分别连接这个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2,再分别连接图2中间小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得到图3.图3图2图1①图2有个三角形;图3有个三角形;②按上面的方法继续下去,第n 个图形中有多少个三角形?⑷已知:如图, 互相全等的平行四边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其中,第①个图形中有1个平行四边形,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5个平行四边形,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1个平行四边形,第④个图形中一共有个平行四边形,……,第n 个图形中一共有平行四边形的个数为个.【解析】⑴42,42n;⑵22,42n;⑶①5,9.②43n .典题精练4⑷19,21nn 【备选】如图是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木块叠加而成的几何体,图1中有1个立方体,图2中有4个立方体,图3中有9个立方体,……,按这样的规律叠放下去,第8个图中小立方体个数是.【解析】2864.【例2】⑴观察下列图形(每幅图中最小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请写出第n 个图中最小的三角形的个数有个.⑵如图摆放在地上的正方体的大小均相等,现在把露在外面的表面涂成红色,从上向下数,每层正方体被涂成红色的面数分别为:第一层:侧面个数上面个数1415;第二层:侧面个数上面个数24311;第三层:侧面个数上面个数34517;第四层:侧面个数上面个数44723;…………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总结规律,并完成下列问题:①求第6层有多少个面被涂成了红色?②求第n 层有多少个面被涂成了红色?(用含n 的式子表示)③若第m 层有89个面被涂成红色,请你判断这是第几层?并说明理由.【解析】⑴14n ;⑵①第6层:侧面个数上面个数6411241135,故第6层有35个面被涂成了红色.②第n 层:被涂成了红色的面的个数为:4(21)(61)nn n .③依题意可得:6189m ,∴690m ∴15m ,故这是第15层.【例3】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小正方形再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再将其中的一个小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如此循环进行下去:图1图2 图3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1个图第2个图第3个图第4个图5⑴填表:⑵如果剪了100次,共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⑶如果剪n 次,共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⑷观察图形,你还能得出什么规律?【解析】⑴如表.剪的次数12345正方形个数47101316⑵如果剪了100次,共剪出11003301个小正方形;⑶如果剪n 次,共剪出13n 个小正方形;⑷观察图形,还能得出的规律是:剪n 次,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原来的12n.【例4】⑴假设有足够多的黑白围棋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成一行,如图:……那么请问第2007个棋子是黑的还是白的?答:.⑵在数学活动课上,小红同学准备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布拼接一个正方形杯垫,杯垫的图案设计如图所示,最后应选择下图中的哪一个才能使其与上图拼接后符合图案的设计模式?().DC BA⑶在数学活动课上,张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电动娃娃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依次跳动.规定:从顶点A 出发,每跳动一步的长均为1.第一次顺时针方向跳1步到达顶点D ,第二次逆时针方向跳2步到达顶点B ,第三次顺时针方向跳3步到达顶点C ,第四次逆时针方向跳4步到达顶点C ,… ,以此类推,跳动第10次到达的顶点是,跳动第2012次到达的顶点是.⑷如图所示,圆圈内分别标有1,2,…,12,这12个数字,电子跳蚤每跳一步,可以从一个圆圈逆时针跳到相邻的圆圈,若电子跳蚤所在圆圈的数字为n ,则电子跳蚤连续跳(32n )步作为一次跳跃,例如:电子跳蚤从标有数字1的圆圈需跳3121步到标有数字2的圆圈内,完成一次跳跃,第二次则要连续跳3224步到达标有数字6的圆圈,…依此规律,若电子跳蚤从①开始,那么第3次能跳到的圆圈内所标的数字为;第2012次电子跳蚤能跳到的圆圈内所标的数字为.【解析】⑴黑的;⑵A ;⑶B ;C ;⑷10;6.剪的次数12345正方形个数47A DCB1112109876543216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解实验操作题的关键是:在实验与操作获得直观形象经验的基础上,能发现规律,将其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图形的翻折与剪拼是实验与操作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应熟练掌握.【例5】选择填空.⑴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1cm ,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将ADE △沿直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 处,且点A 在ABC △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cm .⑵甲乙两人各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ABCD 折出一个45的角(如图),两人做法如下:甲:将纸片沿对角线AC 折叠,使B 点落在D 点上,则145;乙:将纸片沿AM 、AN 折叠,分别使B 、D 落在对角线AC 上的一点P ,则45MAN对于两人的做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NM1PABCDACD(B)DCBAA .甲乙都对B .甲对乙错C .甲错乙对D .甲乙都错⑶把三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卡片A ,B ,C 叠放在一个底面为正方形的盒底上,底面未被卡片覆盖的部分用阴影表示.若按图1摆放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1;若按图2摆放时,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2,则S 1S 2(填“>”、“<”或“=”).【解析】⑴3;⑵A ;⑶S 1 = S 2.【例6】⑴如图所示,把一个正方形纸片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展平后所得的图形是().思路导航典题精练题型二:实验与操作图1ACBCBA 图2AB C DEA ′7C ′B ′EDCBA沿虚线剪开右下方折右折上折A .B .C .D .(西城区期末)⑵如下图①,小强拿一张正方形的纸,沿虚线对折一次得图②,再对折一次得图③,然后用剪刀沿图③中的虚线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形状是()①②③A .B .C .D .⑶将一正方形纸片按图中①、②的方式依次对折后,再沿③中的虚线裁剪,最后将④中的纸片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应该是下面图案中的()④①②③①②③④A .B .C .D .(人大附中期末)【解析】⑴ C ;⑵ C ;⑶ B .【点评】既可以亲自剪裁,又可以按照折纸的先后顺序逐步倒推.8【例7】⑴如图,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图折叠,AE 、DE 为折痕,20C EB °,则AED 度数为.⑵当身边没有量角器时,怎样得到一些特定度数的角呢?动手操作有时可以解“燃眉之急”.如图,已知矩形ABCD ,我们按如下步骤操作可以得到一个特定的角:①以点A 所在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 落在AD 上,折痕与BC 交于E ;②将纸片展平后,再一次折叠纸片,以E 所在直线为折痕,使点A 落在BC 上,折痕EF交AD 于F .则AFE =.【解析】⑴80°;⑵67.5°.训练1. 对于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n 的平方进行如下“分裂”,分裂成n 个连续奇数的和,则自然数72的分裂数中最大的数是,自然数n 2的分裂数中最大的数是.(通州区一模)【解析】13,2n -1.训练2. 如下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成的小房子,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写出第n 个小房子用了块石子.【解析】24nn .训练3.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 ,以AB 的中点O 为顶点把平角AOB 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 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平铺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BAOABABOOABCD131 3 5思维拓展训练(选讲)91+8=?1+8+16=?⑶1+8+16+24=?……(1)(2)(3)A .正三角形B .正方形C .正五边形D .正六边形【解析】D.【点评】既可以亲自剪裁,又可以按照折纸的先后顺序逐步倒推.训练4. 图⑴是一个水平摆放的小正方体木块,图⑵、⑶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木块叠放而成,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叠放下去,至第七个叠放的图形中,小正方体木块总数应是.【解析】91.题型一探索图形规律巩固练习【练习1】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瓷砖,按下图的方式铺地板,则第3个图形中有黑色瓷砖块,第n 个图形中需要黑色瓷砖块(用含有n 的整式表示).图3图2图1【解析】10,31n .【练习2】观察下列图形及图形所对应的算式,根据你发现的规律计算1816248n …+(n 是正整数)的结果为()A .2(21)nB .2(21)n C .2(2)nD .2n复习巩固10【解析】A .【练习3】图1是棱长为a 的小正方体,图2、图3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摆放而成.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摆放,由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 层,第n 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s .解答下列问题:①按照要求填表:n 1234…s136…②写出当10n时,s.【解析】①123410;②123.题型二实验与操作巩固练习【练习4】如图所示,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两次,然后在上面打3个洞,则纸片展开后是()【解析】D .【练习5】如图,一个42的矩形可以用3种不同的方式分割成2或5或8个小正方形,那么一个53的矩形用不同的方式分割后,小正方形的个数可以是.?□□□□□□□□或□□□□或【解析】4或7或9或12或15.图1 图2 图3AB C D第十三种品格:公平一根手指成就一座大桥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
14-15版《创新设计》配套:2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2.1.3 分层抽样
1.对于分层抽样中旳比值问题,常利用下列关系式巧解: (1)总样体本的容个量数nN=各该 层层 抽的取个 的体 个数 体数; (2)总体中某两层旳个体数之比=样本中这两层抽取旳个体 数之比.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2.1.3 分层抽样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当堂检测
课堂讲义
2.1.3 分层抽样
要点一 分层抽样旳概念
例1 下列问题中,最适合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旳是
()
A.从10名同学中抽取3人参加座谈会
B.某小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旳家庭125户,中档收
入旳家庭280户,低收入旳家庭95户,为了了解生活购置
力旳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一种容量为100户旳样本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当堂检测
课堂讲义
2.1.3 分层抽样
跟踪演练2 某校共有学生2 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
下表,现用分层抽样旳措施在全校抽取64名学生,则应在三
年级抽取旳学生人数为
()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女生 373
380
y
男生 377
370
z
A.24
B.18
C.16 D.12
答案 C
解析 一、二年级的人数为 750+750=1 500,所以三年级人数 为 2 000-1 500=500.又 64∶2 000=4∶125,因此三年级应抽 取人数为 500×1425=16.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当堂检测
课堂讲义
2.1.3 分层抽样
第三种方式抽样旳环节如下:
第一步:分层,因为若按成绩分,其中优异生共105人,良好
AIAG五大核心工具讲义
顺序开发与并行开发
15
11
控制计划
控制计划是控制零件和过程系统的 书面描述,单独的控制计划可包括三个独立的 阶段: 样件---在制造过程中,对尺寸测量和材料与性 能试验的描述; 试生产---在样件试制后,全面生产之前所进行 的尺寸测量和材料与性能试验的描述; 量产---在大批量生产中,将提供产品/过程特 性、过程控制、试验和测量系统的综合文件。
计划阶段结束时,批准项目计划,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执行阶段结束时,项目完工,这是第三个里程碑; 收尾阶段结束,项目交接,这是最后一个里程碑。
37
33
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是指为保证项目按时完成所必要的过程。 它包括:
工序的定义 工序的排序 工期估计 制定进度计划 进度控制。
AIAG-5TOOLS最新有效版本
APQP (第二版,2008年7月发布) FMEA (第四版,2008年6月发布) MSA (第四版,2010年6月发布) SPC (第二版,2005年6月发布) PPAP (第四版,2006年3月发布)
五大核心工具关系图
产
产品
品特
设 产计 品
殊 特 性
要
求过 过
22
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就是将顾客的呼声转化为初步 并具体的设计任务。设计目标的正确选择确保顾客 的呼声不会消失在随后的设计活动中。
23
可靠性和质量目标
可靠性目标是在顾客需要和期望、项目 目标及可靠性基准的基础上制定的。顾客需要和期 望可以是无安全问题和可维修性。有些可靠性基准 可以是竞争者产品的可靠性、顾客的报告或在一设 定时间内修理的频率。总的可靠性目标可用概率和 置信度表示。质量目标是基于持续改进的目标,诸 如零件缺陷水平或废品降低率。
构造地质学 实习讲义 第14章 赤平投影原理与应用简介1203
大圆图解。
圆柱状褶皱:各切面交线平行,且平行于褶皱枢纽, 这些经线大圆交于(β)点,即β轴=褶皱枢纽投影。
32
D7054 Cam-O 褶 皱 岩 层 产 状 统 计 图
33
D7052Cam-O褶 皱 岩 层 产 状 统 计
34
1.投影平面245°∠30°;20°∠60°;340°∠40°;120°∠70°。 2.投影直线42°∠62°;130°∠45°;220°∠50°;315°∠32°。 3.投影平面NW318°∠26°的法线(即极点)。 4.投影包含直线258°∠40°及42°∠62°的平面的产状。 5.已知铁矿层产状为154°∠40°,求下列各方向剖面上的视倾角:80°、330°、290°、 240°。 6.在公路转弯处的两陡壁上,测得板状含金石英脉的视倾斜线产状分别为120°∠16°和 227°∠22°,求该板状含金石英脉的产状。 7.岩层面产状为150°∠40°,岩层面上有擦痕线,其侧伏角为30°SW,求擦痕线的倾伏 向和倾伏角。(提示:作出岩层面的大圆弧后,由大圆弧的走向SW端沿大圆弧数其被纬线小 圆弧所分割的30°,即得擦痕投影。) 8.求平面254°∠30°与145°∠48°的交线产状。 9.求平面335°∠30°与平面235∠48°的夹角及夹角平分面的产状。 10.一圆柱状背斜北西翼产状为330°∠45°,北东翼产状为65°∠35°。求:(1)东西向 直立剖面上两翼的视倾角及两翼之间的夹角;(2)横截面的产状、横截面上两翼的侧伏角及 两翼之间的翼间角。 11. 某地灰岩中发育一对共轭剪节理,一组产状为190∠76°,另一组产状为278°∠53°, 假定两组节理的锐角等分线方向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求三个主应力轴的产状。
注册会计师CPA会计讲义第14章_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有:
(1)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2)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 实质的条件;
(3)掌握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 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4)掌握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 资产交换的核算;
(5)掌握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 产交换的核算。
根据增值税的有关规定,企业以库存商品换入其他资 产,视同销售行为发生,应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缴纳增 值税。
换出打印机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 900000×17%=153000(元)
借:固定资产 -设备
9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30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
9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00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 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 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 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 价)。其中,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 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 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 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 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 以外的资产。
分析:该项资产交换涉及收付货币性资产,即补 价450万元。
对甲公司而言,收到的补价450万元÷换入资 产的公允价值7950万元(换入股票投资公允价值 7500万元+收到的补价450万元) =5.7%<25%,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对乙公司而言,支付的补价450万元÷换入资 产的公允价值8000万元=5.6%<25%,属于非 货币性资产交换。
(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 理,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 应的成本。
14-15版:1.3.2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创新设计)
正相对,今昨两平分;两线喜相逢,今昨两不分。
课堂讲义
课堂小结
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
第2课时
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
教材P19活动(下)
提示
求两地时间,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则减
去24小时;如果两个时间相减,不够减时则加上24小时,日 期减去一天。如果甲、乙两地相距的经度差,超过 180°, 则取甲、乙两地的劣弧段来定东、西方向。 如:甲地为 20°W ,乙地为 170°E ,劣弧即跨经度数少于 180°的弧段。
课堂讲义
课堂小结
活动指导
课堂讲义
一、地方时与区时
第2课时
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
1.地方时的概念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 12时 ,将连续两 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 方时。 2.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相关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
4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①地球上能划分日期的
经线只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的经线;
②注意中心点为北极,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③阴影区为3月 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因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 过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据此判断NB为180°经线,NA则 为新的一天的起点3月22日0时。根据NA与NB两条经线之间的
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NA的经度为__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为3月____________日__________时。
课堂讲义
课堂小结
活动指导
课堂讲义
答案 解析 (1)60°E
计量经济学讲义(14)
矩阵表示
v v v v v
三、简化式模型
v
Y表示内生变量, X表示前定变量, μ表示随机项,
B Y + GX = N
Y ( BG ) ÷ = N è X
将联立方程模型的每个内生变量表示成所 有前定变量和随机误差项的函数,即用所 有前定变量作为每个内生变量的解释变 量,所形成的模型称为简化式模型。
p
⒉损失变量信息问题
v
v
同理可得 1 T 2 1 T 1 1 s 2 +s 2 p pt = T [ g - b e td - g - b e ts ]2 (gd - b )s2 T t =1 t =1
v
2 gs d + bs s2 (g - b )2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变量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某种关联。在估计联立方程系统中某一个随机方 程的参数时,必须考虑没有包含在该方程中的变 量的数据信息。 即:估计某一随机方程参数需考虑其他有用信息。 而采用单方程模型方法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
28
例:供给需求的市场均衡模型
Q = a 1 + a 2 Pt + a 3 Pt -1 + e 1t
S t
简单起见仍写成:
QtD = b 1 + b 2 Pt + b 3Yt + e 2t QtS = QtD
S D 市场均衡时, Qt = Qt = Qt
Qt = a1 + a 2 Pt + a 3 Pt -1 + e 1t Pt = b1 + b 2Qt + b 3Yt + e 2t
矩阵形式
式中,
Y = PX + E
y12 L y1n ù y22 L y2n ú ú ú ú yg2 L y gn éE1 ù ée11 e12 L e1n ù êE ú êe e L e ú 2 21 22 2n ú E=ê ú=ê êMú êM ú ê ú ê ú Eg eg1 eg2 L egn
【讲练一通二轮】02 地球的运动(讲义)-2022二轮讲练-学生版
02 地球的运动考点热度★★★★☆内容索引核心考点一时间的计算与日期变更核心考点二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考点读高考考查点和知识点预测核心考点一时间的计算与日期变更1.地方时与区时(1)图示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已知甲地(30°W)地方时为5时,求乙地(75°E)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特殊地方时的判断①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之相对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③过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点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要么是0时,要么是12时。
切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的是0时(或24时),切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的是12时。
2.日期变更(1)图示日期变更(2)日期范围①新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②旧的一天: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时间计算的基本思路时间计算一般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利用材料表述某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相关计算,二是通过日照图中特殊时间点进行计算,三是有关行程问题的计算。
时间计算题目的分析思路如下。
(1)材料表述题目的时间计算首先,分清材料中的时间是地方时还是区时;其次,时间计算只涉及经线,因此要掌握不同地点的经度或时区;再次,计算出所求地点与已知地点的经度差和时区差;最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分析材料信息时要注意特殊时间点。
(2)日照图题目的时间计算首先,在日照图上找出地方时为0时、6时、12时、18时的地点或找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等(具体见下图);其次,计算出所求地点与已知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最后,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3)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这类问题若能建立下列关系,也就不难解答了。
(完整版)小升初数学讲义专题讲义15讲(基础+提高)
第一讲:四大重点全方位训练之一—计算与简算(1)‥‥‥‥‥‥‥‥‥‥‥‥‥‥‥‥‥‥‥‥‥‥‥‥‥‥‥‥‥‥‥‥1 第二讲:四大重点全方位训练之一—计算与简算(2)‥‥‥‥‥‥‥‥‥‥‥‥‥‥‥‥‥‥‥‥‥‥‥‥‥‥‥‥‥‥‥‥4 第三讲:解较复杂的方程‥‥‥‥‥‥‥‥‥‥‥‥‥‥‥‥‥‥‥‥‥‥‥‥‥‥‥‥‥‥‥‥‥‥‥‥‥‥‥‥‥‥‥‥‥7 第四讲:列方程解应用题‥‥‥‥‥‥‥‥‥‥‥‥‥‥‥‥‥‥‥‥‥‥‥‥‥‥‥‥‥‥‥‥‥‥‥‥‥‥‥‥‥‥‥‥10 第五讲:和差、和倍及差倍应用题‥‥‥‥‥‥‥‥‥‥‥‥‥‥‥‥‥‥‥‥‥‥‥‥‥‥‥‥‥‥‥‥‥‥‥‥‥‥‥‥12 第六讲:算术法解分数应用题——玩转对应关系(1)‥‥‥‥‥‥‥‥‥‥‥‥‥‥‥‥‥‥‥‥‥‥‥‥‥‥‥‥‥‥‥‥14 第七讲:算术法解分数应用题——玩转对应关系(2)‥‥‥‥‥‥‥‥‥‥‥‥‥‥‥‥‥‥‥‥‥‥‥‥‥‥‥‥‥‥‥‥17 第八讲:算术法解分数应用题——玩转单位“1”‥‥‥‥‥‥‥‥‥‥‥‥‥‥‥‥‥‥‥‥‥‥‥‥‥‥‥‥‥‥‥‥‥20 第九讲:经典分数应用题类型‥‥‥‥‥‥‥‥‥‥‥‥‥‥‥‥‥‥‥‥‥‥‥‥‥‥‥‥‥‥‥‥‥‥‥‥‥‥‥‥‥‥23 第十讲:工程问题(一)‥‥‥‥‥‥‥‥‥‥‥‥‥‥‥‥‥‥‥‥‥‥‥‥‥‥‥‥‥‥‥‥‥‥‥‥‥‥‥‥‥‥‥‥27 第十一讲:工程问题(二)‥‥‥‥‥‥‥‥‥‥‥‥‥‥‥‥‥‥‥‥‥‥‥‥‥‥‥‥‥‥‥‥‥‥‥‥‥‥‥‥‥‥‥30 第十二讲:工程问题(三)‥‥‥‥‥‥‥‥‥‥‥‥‥‥‥‥‥‥‥‥‥‥‥‥‥‥‥‥‥‥‥‥‥‥‥‥‥‥‥‥‥‥‥33 第十三讲:牛吃草问题‥‥‥‥‥‥‥‥‥‥‥‥‥‥‥‥‥‥‥‥‥‥‥‥‥‥‥‥‥‥‥‥‥‥‥‥‥‥‥‥‥‥‥‥‥36 第十四讲:行程中的相遇问题‥‥‥‥‥‥‥‥‥‥‥‥‥‥‥‥‥‥‥‥‥‥‥‥‥‥‥‥‥‥‥‥‥‥‥‥‥‥‥‥‥‥38 第十五讲:行程中的追击问题‥‥‥‥‥‥‥‥‥‥‥‥‥‥‥‥‥‥‥‥‥‥‥‥‥‥‥‥‥‥‥‥‥‥‥‥‥‥‥‥‥‥412010+⨯98100+⨯9702++2010+122011+++++505050⎛⎫+++⎪⎝⎭123-9+⎪⎭⎝ 9900+122010+++++。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14 牛顿环
实验09 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光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光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
光的干涉现象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有两种:分波阵面法(例如杨氏双缝干涉、菲涅尔双棱镜干涉等)和分振幅法(例如牛顿环等厚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干涉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光的等厚干涉中的两个典型干涉现象,即牛顿环和劈尖干涉,它们都是用分振幅方法产生的干涉,其特点是同一条干涉条纹处两反射面间的厚度相等,故牛顿环和劈尖都属于等厚干涉。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牛顿环来测量光波波长,检查光学元件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和加工精度,利用劈尖来测量微小长度、薄膜的厚度和固体的热膨胀系数等。
【实验目的】设距离中心触点O 半径为K r 的圆周上某处,对应的空气薄层厚度为K d ,则由空气薄层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相干光的光程差为22λδ+=K K d (8-1)式中2λ是因为光线由光疏媒质(空气)进入光密媒质(玻璃)在交界面反射时有一位相π的突变而引起的附加光程差(半波损失)。
由图8-1所示的几何关系,有: 2222222)(KK K KK rd Rd R r d R R ++-=+-=因为K d R >>,故可略去2K d 项而得:Rr d KK 22= (8-2)根据干涉条件,两束相干光当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互相加强,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互相抵消,因此,第K 级明环和暗环的形成条件是:λδK = 为明环 (8-3)2)12(λδ+=K 为暗环 (8-4)由公式(8-1)、(8-2)、(8-3)、(8-4)可求得第K 级明环和暗环的半径为:明环: 2)12(λR K r K -= ,3,2,1=K (8-5)暗环: λKR r K = ,2,1,0=K (8-6) 从公式(8-5)、(8-6)可知,在平凸透镜凸面与平面玻璃的接触点(即0=K r )处,干涉圆环为暗环,实际观察到的是一个暗圆斑。
2. 透镜曲率半径R 的测量方法及系统误差的处理方法如果已知入射光波长λ,则只要设法测得明环或是暗环的半径K r ,就可以由(8-5)、(8-6)式求得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值,反之,当曲率半径R 已知时,则可求得波长λ值。
英美标准合同法讲义
英美合同法讲座一、合同法的渊源(一)英国契约法的历史发展演变。
14 至 15 世纪,一般法新建立的违约伤害赔偿之诉填补了伤害诉讼令状最先只合用于暴力性的、直接的伤害行为的明显缺点,但它最先不过作为伤害诉讼的一个分支出现,也就是说,契约法出自于伤害诉讼这一渊源。
至 19 世纪,英国契约法最后形成。
这一方面是因为遇到大陆法系契约法的影响,汲取了大陆法系契约法的某些重要原则;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由是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自由听任经济思潮的推进。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契约法在“缔约自由”与“契约神圣”等口号下发展起来并最后形成。
进入 20 世纪后,契约法的基来源则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但是因为垄断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增强,缔约自由原则遇到极大限制。
此外,契约神圣原则也有所修正,因为社会发展状况瞬间万变,假如出现了某些在缔约时没法料想的事实,进而使契约目的落空或事实上不行能执行,法院能够依据案情排除契约,而不象过去那样一味依照契约条款严格执行,此即“契约(目的)落空”原则。
(二)美国合同法的渊源(1)《美国合同法重述》:从渊源上说,美国合同法是由判例法和拟订法共同组成的。
但是,判例法的发展是美国合同法发展的核心环节,判例法组成了美国合同法的主要渊源。
美国法学会从各州的大批判例中归纳总联合同法的基来源理和规则,写成《合同法重述》,“重述”初版达成于 1932 年,第二版则于 1979 年达成。
第二版其实不取代初版,但是许多地反应了本世纪美国合同法的发展。
《美国合同法重述》固然没有法律效劳,但是法官们常常授引,作为判案的指导。
( 2)《美国一致商法典》:《美国合同法重述》本世纪以来,美国法学会和州法一致专员会议向来致力于草拟并促进各州采用《一致商法典》简称“UCC ”。
《美国一致商法典》是美国商事法律不停一致的标记之一,它以合同法为主体,以买卖为中心,波及一系列商事关系的程序和制度,但其实不是对美国商事法律的全面编纂。
小学数学6年级培优奥数讲义 第14讲-圆类面积计算(含解析)
第14讲 圆类面积计算熟练掌握圆类面积计算的八种方法:相加法、相减法、重新组合法、割补法、平移法、旋转法、对称添补法、重叠法; 能运用上述方法快速解题。
圆的面积:2r π,扇形的面积:2360r απ⨯。
无特殊说明,圆周率都取π=3.14。
考点1:相加法将不规则图形分解转化成几个基本规则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相加求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例1、下图中,要求整个图形的面积,只要先求出上面半圆的面积,再求出下面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它们相加就可以了。
考点2:相减法将所求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看成是若干个基本规则图形的面积之差。
例1、下图中,若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需先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减去里面圆的面积即可。
教学目标典例分析知识梳理考点3:重新组合法将不规则图形拆开,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上的需要,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设法求出这个新图形的面积即可。
例1、欲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把它拆开使阴影部分分布在正方形的4个角处,这时就可以采用相减法求出其面积了。
考点4:割补法将原图形的一部分切割下来补在图形中的另一部分使之成为基本规则图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如下图,欲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需把右边弓形切割下来补在左边,这样整个阴影部分的面积恰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考点5:平移法将图形中某一部分切割下来平行移动到一恰当位置,使之组合成一个新的基本规则图形,便于求出面积。
例1、下图中,欲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先沿中间切开把左边正方形内的阴影部分平行移到右边正方形内,这样整个阴影部分恰是一个正方形。
考点6:旋转法将图形中某一部分切割下来之后,使之沿某一点或者某一轴旋转一定角度贴补在另一图形的一侧,从而组合成一个新的基本规则图形,便于求出面积。
例1、欲求下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将左半图形绕B点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A 与C重合,从而构成如下图(2)的样子,此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看成半圆面积减去中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四年级奥数学习讲义第14讲植树问题练习及答案
第14讲 植树问题一、知识要点1.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棵数即:棵数==段数+段数+11;(2)如果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棵数与段数相等,即:)如果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那么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棵数==段数;段数;(3)如果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棵数应比段数少1.1.即:即:即:棵数棵数==段数-段数-11。
2.在封闭的路线上植数,棵数与段数相等,即:.在封闭的路线上植数,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棵数==段数。
段数。
二、精讲精练【例题1】 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边从头至尾栽树城中小学在一条大路边从头至尾栽树28棵,每隔6米栽一棵。
这条路长多少米?这条路长多少米?练习1:1.1.在一条马路一边从头至尾植树在一条马路一边从头至尾植树36棵,每相邻两棵树之间隔8米,这长马路有多长?路有多长?2.2.同学们做早操,同学们做早操,同学们做早操,2121个同学排成一排,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个人到最后一个人的距离是40米,相邻两个人隔多少米?米,相邻两个人隔多少米?【例题2】在一个周长是240米的游泳池周围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要栽多少棵树?练习2:1.1.一个鱼塘的周长是一个鱼塘的周长是1500米,沿鱼塘周围每隔6米栽一棵杨树,需要种多少棵杨树?少棵杨树?2.2.在圆形的水池边,每隔在圆形的水池边,每隔3米种一棵树,共种树60棵,这个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多少米?【例题3】在一座长800米的大桥两边挂彩灯,起点和终点都挂,一共挂了202盏,相邻两盏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求相邻两盏彩灯之间的距离。
盏,相邻两盏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求相邻两盏彩灯之间的距离。
练习3:1.1.在一条长在一条长100米的大路两旁各栽一行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52棵,相邻的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loseMode:
窗体使用
• 运行 • 显示
• 工具栏-运行按钮 • Load 窗体名 • 窗体名.Show • 窗体名称.hide
• 隐藏窗体的代码 • 卸载窗体的代码
• Unload 窗体名称
显示模式
• 模式窗体
• 窗体显示后将停止执行“显示窗体”之后的代码,直 到退出或隐藏窗体,并且只有退出后才可以操作窗体 外的其它元素 • 窗体名.Show vbModal
窗体控件和ActiveX控件区别
• 表单控件只能在工作表中使用,而ActiveX控件 既可以在工作表中使用,有可以在用户窗体中使 用。 • 表达控件通过设置控件的格式或指定宏来使用, ActiveX控件拥有很多属性和事件,需要在VBE 环境中编码使用 • 表单控件通常不需要编写代码即可使用, ActiveX控件则需要配合VBA代码才能使用。
• 窗体显示之后会继续执行程序里余下的语句,并且可 以操作其它窗体和界面 • 窗体名.Show vbModeless • 打开模式窗体后就无法打开非模式窗体
• 无模式窗体tiveX控件-标签
• 功能 • 属性
• 提示、说明 • BackStyle
• 透明效果
ActiveX控件-文本框
• 功能 • 属性
• • • • • 接收输入。 MultiLine:多行显示 MaxLength:最大输入长度 PasswordChar:密码框的显示字符 Value:文本框内容
数据处理基础
- 2016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中心
4章 Excel VBA用户界面
4章目录
4.1 表单控件 4.2 ActiveX控件 4.2 窗体
控件的分类
• 工作表控件
• 标签、按钮、复选框、选项按钮、复选按钮、组合框 • 只能设置控件格式和可执行操作
• ActiveX控件
• 标签、文本框、按钮、复选框、选项按钮、复选按钮、 组合框 • 使用前需要用户针对控件编写相应的代码
ActiveX控件-操作
• 添加
• 开发工具|控件|插入
• 操作
• 属性设置 • 查看代码
ActiveX控件-公共属性
• 名称:控件的标识。 • Caption:控件上显示的文字。 • AutoSize:控价尺寸大小随内容多少而改变。
• ControlTipText:提示文本
• Enable:是否接收操作 • Font:字体 • Text Align:对齐 • Visible:可视化
• 操作
• AddItem:添加项目 • RemoveItem:删除项目
添加: ComboBox1.AddItem “大机” ComboBox1.AddItem “体育”
删除: ComboBox1.RemoveItem “体育”
用户窗体
• 用户窗体是ActiveX控件的载体
窗体
• 属性 • 事件
• 名称 • Caption:标题 • Initialize:窗体载入时发生的事件 • Queryclose(Cancel as Integer, CloseMode as Integer):关闭事件
• Cancel:
• 0-窗体可以关闭; • 非0-窗体不可以关闭 • 0-允许使用Unload方法关闭。 • 非0-禁止使用窗体的按钮关闭窗体。
• 功能
• 将内容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出来供用户选择。 • 用于限制用户只能从其中 选择一项。 • 数据源区域:出现在组合 框中的列表值。 • 单元格链接:显示组合框 操作结果的单元格。 • 下拉显示项数:可显示的 列表项数量。
• 操作
ActiveX控件
• 标签 • 文本框 • 命令按钮 • 选项按钮 • 组合框
ActiveX控件-按钮
• 功能 • 事件
• 执行程序运行 • Click:单击
ActiveX控件-选项按钮
• 功能 • 属性
• 单选 • 配合框架控件可以实现多组单选
• Value:True或False(是否被选中)
• 功能:多选按钮
• 复选按钮
ActiveX控件-组合框
• 功能 • 属性
• 将内容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 • Value:被选择内容 • MatchRequired:输入内容是否包含于项目集中 • ListIndex:被选项索引
表单控件-操作
• 添加 • 修改
• • • • • 开发工具|控件|插入 右键单击控件 编辑文字 设置控件格式 指定宏
表单控件-标签
• 功能: • 操作:
• 提示说明信息,不可以与用户交互。 • 编辑文字:设置显示文字
表单控件-按钮
• 功能: • 操作
• 执行特定的宏 • 编辑文字 • 指定宏
• 指定现有宏 • 录制宏 • 编辑
表单控件-选项按钮
• 功能 • 操作
• 单选按钮 • 编辑文字 • 状态:设置控件格式|值 • 单元格链接
• 未选择、选择
表单控件-复选框
• 功能 • 操作
• 多选按钮 • 编辑文字 • 状态:设置控件格式|值 • 单元格链接
• 未选择、选择
表单控件-组合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