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_余七子
千古一帝,万世流芳——论唐太宗“民本”思想的实践
族 、连坐之法骇 人听 闻;炮烙 、凌迟之
刑 更 是 惨 不 忍 睹 。 太 宗 治 国 ,礼 法 融
人作用举足轻重 ,明主开创 治世造福 百 姓 ;昏君则断送江 山祸及 黎 民。唐太 宗
( 庸 则 体 现 了不 夺 农 时 ) 。唐 初 规 定 :
合 ,德 主刑 辅 ;太 宗 用法 ,恩威 并 施 , 慎狱恤行 。 贞 观元 年 ,全国核准死刑 的仅二 十
者 ,悯之 ,纵使 归 家 ” ,恩 准三 百 九 十 名死 囚回家 与家人 团聚过 年 , “ 期 以来 秋就死 ” ,到了第二年秋相约返狱 之期 , 释放 的死 囚 “ 无人 督 帅 ,皆 自诣朝 堂 , 无一人逃 匿” ,全 都 自动返 狱 ,太宗 深
自啖 其 肉,肉尽 而毙 ,何 其 愚也 ! ” 正
生 ,百姓卖儿鬻 女以求生存 到 衰 ,见证 了人 民群 众 的力量 , 深谙 “ 水 能 载 舟 亦 能 覆 舟 ” 的道 理 , 待他 踏着 隋 朝 的废 墟 走 上 皇 帝 的宝 座
减免赋税 ,还 “ 诏 出御 府金 帛为赎 之 ,
九 人 ;贞 观 二 年 ,他 修 改 律 条 ,删 减 死
李世 民以政治家 的谋 略和思想家 的睿 智
开创 的 “ 贞观 之 治 ” 是 封建 时 代 太 平
盛 世 的典 范 ,而 其 施 政 的核 心 就 是 “ 存
“ 田百 亩租二石 ,庸 调 绢六 丈 ……” 赋
役很轻而且没有额外 随意征收苛 捐杂税
现 象 。唐 太 宗 还 实 行 过 一 次 全 国性 赋 役
百姓 ”思想 ,正是这一治 国理念 ,成 就 了一个卓越 的 、声 名远播的大唐 ,也成 就 了唐太 宗 “ 千古 一帝 ” 的美 名。
唐太宗治国思想特点对现实借鉴意义论文
唐太宗治国思想的特点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摘要: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出身于陇西贵族,唐高祖李渊次子。
他文韬武略,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
玄武门发动政变,迫使李渊交权,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家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
这都与唐太宗丰富的治国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现实借鉴意义一、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王朝是通过推翻隋朝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
次年(627)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也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一)政治方面唐太宗深明隋亡教训,坚定“民惟邦本”的特点。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杰出政治家的典型体现。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择官》),“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故要求“广开耳目,求访贤哲”(《资治通鉴·唐纪九》)。
正因如此,贞观一朝方得济济人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程知节、秦叔宝等,这些人也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最佳的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
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的另一重要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
在这方面,唐太宗堪称典范,例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为君之道鲜明而酣畅的表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读史札记】唐太宗是怎么“以人为本”的?
【读史札记】唐太宗是怎么“以人为本”的?中国历史的皇帝,尽管啥德行的都有,但有一个本性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个个都有私欲。
这一点,即使再贤明的君主也概莫能外。
比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金绣珠玉、宫室台謝、犬马鹰隼、四方行游,样样都喜欢,吃喝玩乐一样也没少干。
不过,和隋炀帝之类的某些皇帝有所区别的是,唐太宗有私欲是有私欲,但他很清醒地把握了住了私欲的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整过头儿。
贞观初年,刚坐上龙椅的时候,唐太宗对身边人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①(《贞观政要·君道第一》)你看,认识的多深刻,比喻的更是形象,意思是说:当皇帝要想当长远了,必须获得老百姓的拥护,如果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喂肚子,肚子饱了,人也死了。
然而,唐太宗的这番话,言外之意所强调的,显然不是不要私欲,而是不要竭泽而渔,说白了,就是剥削必须要有限度。
否则,就会“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把老百姓逼急眼了,影响到江山社稷的稳定。
那么,怎样做才能二者得兼——既能“纵逸”,又不至于“妨政事”、“扰生民”呢?经过一年多的执政思考,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一条政治主张,那就是治国必须“以人为本”。
他是这样表述的: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②(《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应该说,民本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渊源久远。
但是,在治理国家上,如此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政治主张,在封建君主里头,唐太宗似乎是第一人,这确实是一种进步。
评价唐太宗及其
评价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因为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的措施.另外,贞观之治的出现,与他不分华夷,视民如子,也不无关系。
贞观之治中出现的这些和谐音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
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并告诫他的子孙。
在搞好君民关系的同时,对君臣关系也很重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卷二),他甚至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要使唐王朝长治长安,就必须要“居安思危”,更要“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卷十)。
正因为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居安思危”,作为一国之君,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切措施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大唐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居安思危这一观点,对当今的中国,也很有现实意义。
面对中日关系的时紧时缓,日本一些右翼分子的蠢蠢欲动,以及世界上的恐怖分子人为制造的恐怖气氛,我们真的应该“居安思危”,警惕常鸣!德鲁克的有效决策论:领导者应该是有效管理者,而有效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决策。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
唐太宗用人思想举要作者:王玉堂来源:《前进》 2018年第11期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清醒认知“入国不存其士,亡国也。
”(《墨子·亲士》)选贤任能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唐太宗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在唐太宗看来,人才是无价之宝,是比任何东西都贵重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说过:“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亲士》)唐太宗更是认为,“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正是由于唐太宗对人才的作用有着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不仅要求朝廷大臣“大开耳目,求访贤哲”(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第一》),而且自己也处处留心,多方搜求,一旦发现,便破格任用。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
中郎将常何向太宗提出了二十多条意见和建议,条条切中时弊。
常何本是一介武夫,不涉经史,怎么会有如此高明的见解呢?太宗不解,便问常何,常何告诉他这都是家臣马周出的主意。
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由于相见心切,在马周未到之前,曾一连四次遣使催促。
见面一谈,发现马周确有真知灼见,当即决定留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为监察御史,接着又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中书令。
马周见事敏捷,机智雄辩,谨慎周到,处事公允,太宗交办的每一件事,不管难易,他都能圆满完成,深得太宗信赖和同僚们的好评。
二、“为官择人,惟才是与”的宽广胸怀唐太宗用人,一向主张不忌私仇,不分亲疏故旧。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朕任官必以才,不者,虽亲若襄邑王神符,不妄授;若才,虽仇若魏征,不弃也”(《新唐书·长孙无忌》)。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
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赋及其文学主张都有极高成就,产生重要影响。
他早年开设文学馆,交结“秦府十八学士”,一直是文学史中的美谈成为皇帝之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天才宏丽,兴托玄远”《旧唐书•邓世隆传》)。
他自己说: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旧唐书•音乐志》)太宗在戎马生涯和日理朝政之际,诗文著述颇丰,现存《全唐诗》收入103首,断句3联,还有与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全唐文》录有5篇赋:《威凤赋》、《临层台赋》、《感旧赋》、《小山赋》、《小池赋》著有《文集》40 卷,《帝范》4 卷,《凌烟阁功臣赞》1 卷。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云: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 ‘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有所好,下必有盛焉,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新唐书•虞世南传》、《全唐诗话》、《历代诗话》都对这一故事有所记载,成为说明太宗喜爱宫体诗、提倡宫体诗,进而批评太宗的一个重要证据。
在《闻一多全集•官体诗的自赎》中,闻一多先生说: “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宫体诗)。
”刘大杰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 “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僚,同样也沉溺在这种宫体的诗风里。
”游国恩先生等在其《中国文学史》中也说: “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
”即使是新近出版的论著,仍然认为他(指太宗,笔者注)偏嗜华靡的审美趣味。
其诗亦多有缛丽之作,并曾作宫体诗要臣下赓和,因虞世南谏阻而止(乔惟德、尚永亮《唐代诗学》)。
尽管唐代卢照邻、明代胡震亨以及《全唐诗》(卷一)等有过不同看法,甚至在近年袁行霈先生、罗宗强先生的著述中有过客观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太宗文学成就的评价执否定的倾向没有重大的改变。
唐太宗人才思想述论
即政治上是否正直, 是否忠于封建国家放在第一 卿职务时, 他办事干练, 敢于犯颜执法, 能拯太宗 位的, 以此作为提拔或黜退, 贬降官吏的依据。 当 量刑过失, 太宗赞叹曰:“法有所失, 公能正之, 朕 然在实际执行中, 识别忠佞并不是很容易的。 一 何忧也”。这既是太宗对戴胄的赞许, 实际上也
《学海》 1998. 3
唐太宗人才思想述论
许 辉
唐太宗李世民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博大胸 明王 “皆取士于当时, 不借才于异代。 岂得待梦傅 怀和气魄, 卓越的识见和胆略, 选拔并破格录用 说、 逢吕尚, 然后为政乎? 且何代无贤, 但患遗而 封建彝惭而退。 他相信人才是客观存 各类人才, 为开创封建盛世的 “贞观之治” 发挥了 不知耳! ” 重要作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评论说:“唐 在的, 关键在于发现。 多能臣, 前有汉, 后有宋, 皆所不逮, 则劝奖人才
臣如此谙熟, 掌握他们的长处与短处, 使用起来, 当然就得心应手, 能很好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了。 不拘一格 广开才路
进身的机会。 所谓自举, 是指在家自学的士人, 学业有成, 可向州县求举, 经考试及格, 由州贡到尚书省, 受 吏部考试, 称为乡贡。 后来自举不仅限于向州县
文人名士, 甚至向皇帝 为培养、 选拔人才, 唐太宗继承并改革科举 求举, 还可以向达官贵人、 制度, 扩大庶族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 这是贞观 自举。 自举之风在整个唐代都很盛行, 如大诗人 时用人政策的重要变革。 李白的 《与韩荆州书》 , 就是一封自举信。 这种自 科举制创始于隋文帝开皇时期, 是时废九品 举, 为有真才实学而别的路又走不通的人开辟了 中正, 初设秀才、 明经二科, 至炀帝大业年间, 又 一条进身之路。 增设进士科。 唐承隋制, 科举制在隋的基础上进 唐太宗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与历代相比, 一步发展, 常设的考试科目进一步增多。 据 《旧唐 具有如下特点: ( 1) 士庶并举。 魏晋以来, 君主任用士族地主 书・职官志》 记载有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书、 “公有公门, 卿有卿门” , 士族 算等六科。 考试科目的增多, 有利于罗致各种人 作官已成定制, 形成 才, 其中尤以进士、 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功臣名 地主垄断政权, 成为禁锢人才发掘的一项弊政。 官, 多由此出身。 进士科不仅吸引庶族地主出身 唐太宗为巩固政权统治基础, 采取了士庶并举的 在太宗君临天下的 23 年中, 担任宰相 的知识分子, 而且也吸引士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 用人方针。 子,“缙 绅 虽 位 极 人 臣, 不 出 进 士 者, 终 不 为
范文——论唐太宗1
论唐太宗胡如雷摘要:唐太宗是历史上少见的杰出政治家,开明的封建皇帝,这篇文章不是全面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而是从分析唐太宗的特点入手,探讨产生李世民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再分析他的局限性,来达到正确评价唐太宗的目的。
关键字:唐太宗特点历史条件局限性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政治家,开明的封建皇帝。
他不但受到古人的同声赞颂,而且在今天史学家笔下也是一个非常受重视和给予肯定评价的历史人物。
关于他一生的政治成就和政治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远非短短一篇论文所能全部涉及。
在这篇文章里,仅就唐太宗的特点,产生这个政治家的条件和他的局限性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唐太宗的特点首先谈这个问题,是为了说明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政治家、史学家对李世民这一风云人物特别重视的真正原因。
唐太宗是隋末农民大起义推动历史变化、前进的转折时期产生的开明皇帝。
但每一次颇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以后都能出现一个或连续几个能够促进历史发展的统治者,为什么他们未能享有唐太宗这样的评价和占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呢?他的光彩夺目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唐太宗不仅是一个在实践上特别成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在政治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理论家。
读一下《贞观政要》就可以明显的感到,贞观一朝,世民与侍臣几乎天天在研究治理天下的理论。
袁枢所以能从《通鉴》中提炼出《贞观君臣论治》这个题目(《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九),就因为这方面议论太丰富了。
对于以后各代统治者来说,唐太宗不仅是一个模范皇帝,而且他的治国之道可从两方面以垂戒于将来。
具有超时间的价值,后人因而能够在他身上吸取教益和力量。
唐太宗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仁义”,在政治实践中也就是孟子以来所强调的“仁政”。
在崇尚古代、推奖先王的古代,古人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推行“仁政”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先圣”,秦汉以后这样的人物就有如凤毛麟角了,只有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是几个“庶几成、康”的人,而太宗的成就又超迈于文、景。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请列举说明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论述唐太宗重视人才以民为本的理念。
一、理论层面1.1 人才的重要性在唐太宗的时代,人才被认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
唐太宗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根本。
唐太宗曾说:“人才者,国之栋梁也。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1.2 以民为本的理念唐太宗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百姓的幸福与否,因此,他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努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唐太宗曾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话表明了他把民生作为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
二、实践层面2.1 选拔人才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他认为选拔人才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在他的领导下,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士人进入政府机构工作。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许多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还大力提倡教育,鼓励人们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在他的倡导下,当时的社会风气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许多人都投身于学术研究,为国家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财富。
2.2 重用人才唐太宗在选拔到人才后,非常注重他们的使用和发挥。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因此,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和使用。
在他的领导下,许多有才能的人都得到了重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3 关爱人才唐太宗非常关心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他认为关爱人才是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在用人方面,不仅注重人才的能力,还注重人才的品行和操守。
他曾说:“人才者,兼备德才也。
论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及其对贞观诗坛的影响
论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及其对贞观诗坛的影响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唐太宗的雅正文学观及其对贞观诗坛的影响1. 引言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他一生为唐朝立了汗马功劳,主要表现在统治前随父出征消灭其他反隋力量,统治期间进行改革促使唐朝繁荣发展。
纵观一生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李世民就帮助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在征战中显示了李世民非凡的才能,屡立战功,在朝廷大臣之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
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富兵强、民丰物阜的升平景象。
在位期间,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巩固唐朝的统治。
第一加强与少数的民族交往,促进民族繁荣。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安人宁国,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他一生为唐朝立了汗马功劳,主要表现在统治前随父出征消灭其他反隋力量,统治期间进行改革促使唐朝繁荣发展。
纵观一生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李世民就帮助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在征战中显示了李世民非凡的才能,屡立战功,在朝廷大臣之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
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富兵强、民丰物阜的升平景象。
在位期间,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巩固唐朝的统治。
第一加强与少数的民族交往,促进民族繁荣。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
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
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安人宁国,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论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c mb n t n o h f s n s n e uy’i h o t n e ’o at n s ui i ” i h ot o i ai fte” r h e s a d b a t’ n te s uh a d t ’ y l a d ma c l t n t e n r o e h l y ny h.Hi ikn a inf a t mp c i s t n ig h d s i c n a t l h g i i O
t s at t h rceit s o i r s c c a a tr i .Ta g T i n d o ae ” e r ig f m e p s” t ii sc n az g a v c td la n n o t a t ,” x o tl面 n o r h e p s a ”,” . n e u de e ”,” Ⅱ s 证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5期 5
2O O 2年 9月
辽 宁师 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l f i nn om l n esy(oi cecsE i n oma o La igN r a U i rt Sc l i e d o ) o v i aS n i t
唐 太宗 李 世 民是 我 国历 史上 少 有 的杰 出政 治 家 、 凤赋》《 、临层 台赋》 《 旧赋》 《 山赋》 《 、感 、小 、小池赋》 ; 军 事家 , 开创 了史称 “ 观 之 治 ” 贞 的辉 煌业 绩 。后世 史 著有文集 4 卷 , 帝 范》 0 《 4卷 , 凌 烟 阁功 臣赞》 卷 。 《 1 历 批 家称 :盛哉 , “ 太宗之烈也 !其除隋之乱 , 比迹汤武 ; 但 是 , 史上 的文 学 史 家 对 太 宗 的评 价 肯定 的少 , 致 治之 美 , 几成 康 。 自古功 德兼 隆, 庶 由汉 以来 未之 评 的多 , 识不 够 全 面客 观 , 认 有失 应 有 的公 允 。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 :帝尝作官体诗 , 云 “ 使虞世 有 也 。 (新唐书・ ”< 太宗本纪赞>[ ( 3 )] ) 1n 太 宗 又是 一 位 文学 家 , 的诗 、 他 赋及 其 文 学 主 张 南赓和 , 世南日 :圣作诚工 , ‘ 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 , 都 有极 高 成就 , 生 重 要 影 响 。他 早 年 开设 文 学 馆 , 下必有盛焉 , 产 恐此诗一传 , 天下风靡 , 不敢奉诏 。 ’ ”《 新 交 结 “ 府 十八 学 士 ” 秦 一直 是 文 学史 中的美 谈 ; 为 皇 唐书・ 成 虞世南传》 《 、全唐诗话》 《 、历代诗话》 都对这一 帝 之后 ,听 览之 暇 , “ 留情 文 史 , 事 言怀 , 有 构 属 , 故事有所记载 , 叙 时 成为说 明太宗喜爱官 体诗 、 提倡官 体
唐太宗议论文600字
唐太宗议论文600字唐太宗议论文1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李世民,史称唐太宗,国号贞观,后人又叫它为贞观之治。
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辛辛苦苦为父亲打下了天下,他的哥哥和弟弟非常嫉妒他,怕他当上了皇帝,所以三番五次的设计谋害他,李世民被害关进大牢。
可是他从不计较这些,后来他们得寸进尺,这下李世民的手下可看不惯了,最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终将受到了因有的惩罚,不幸糟害。
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呀!他平易近人、开诚布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李世民爱惜人才,魏征是著名的谏臣,他原本是李建成的心腹,按理因当除斩,可他却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升了官,让他留在身边多给自己提些好的意见。
还对大臣们说:“我年轻时爱收藏许多弓箭,原以为没有人再比我收藏的弓箭再好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把弓箭拿给制作弓箭的人看,他却说做这个弓箭的不好,木头是歪的,自然射出的箭也并不会准。
”停顿了一下,李世民又说:“我是用这弓箭取得天下的,却连弓箭的好坏都不知道,所以你们要多多提意见”一次唐太宗大发雷霆,众臣害怕都沉默不语,然而魏征却仍然上谏,陈述自己的意见。
有一天魏征病了,太宗亲自去慰问,可不久魏征病死了,太宗悲痛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失德,魏征一死,朕痛失一镜呀!”他治理的是国太民安,百姓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真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呀!他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李世民对百姓关心体贴,而对那些奸诈、巴结权贵的小人是毫不留情面。
有一次李世民带着太监去后花园走了走,忽然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数。
李世民说:“你看这大树多么高大!”立时太监宇文侍顺着唐太宗的话就说:“是呀,这象征着您,象征着咱大唐呀!”李世民把脸一绷说道:“魏征让我远离奸诈小人,我曾怀疑是你。
”宇文侍连忙叩头饶命。
李世民公正廉明、是非分明,只要是好的意见他都会去洗耳恭听,并去照做。
李世民统治期间中国达到了鼎盛,一些周边的小国家多次来中国学习,那时的唐朝是何等的繁荣与昌盛呀!唐太宗议论文2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唐宋诗词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唐宋诗词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全球文化宝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唐宋时期,文人骚客们用诗词抒发情感,表达理想,也传递了人文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在唐宋文化背景下,这些人文主义思想和价值观被深刻地诠释和践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生态,也影响着后人。
一、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本,享受生命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种强调人的情感和情境的表达,反映了唐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
在这种思想中,人本身就是人文的,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这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观点相似,都是在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唐宋文化中,诗歌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也是思想与哲学的表达。
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过“人事堂前种白莲,清香扑鼻人来看”的篇章。
杜甫在这里借用了自然景致,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的关联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与人彼此成就的价值观。
宋代诗人苏轼更是诗词创作界的明星,他的诗词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
苏轼在自己的《竹石》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句诗意味深长,将人文主义的理念和行动深度结合起来。
在他笔下,人们能够感受到尊重知识和创造力的真正意义。
二、唐宋文化中推崇的人文价值观唐宋文化中推崇的人文价值观也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公正和道德。
唐代的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中,表达了对唐太宗李世民清明的权利观。
“君王至日南,虎口保御间。
”在这个句子中,白居易强调了权利与道德、公正的重要性,也表现了唐太宗的高尚品质。
宋代的文学创作更加强调人在生命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蓬莱两岸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从这个词句中也能看出宋代文人骚客的情感表达和仕途与责任。
在这个时代,人们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也表达了对福祉的关注。
三、结语唐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展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唐太宗治国思想
唐太宗治国思想众所周知,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的庙号,也知道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圣明君主,而且也知道唐朝当时万邦来朝的盛况。
唐太宗作为唐朝盛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凭着知人善用的御人之术,还凭着广纳群言的开明态度,更重要的是他的治国理政的态度是以“诚信、公平”为核心。
仔细去探究一下唐太宗贞观之治背后的故事,就能够发现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用自己的诚心诚意和对天下人的公平公正,才让唐朝出现大唐盛世繁华,才让四方俯首!唐太宗“诚信治国”01唐太宗为什么要诚信治国首先,是因为唐太宗做的玄武门之变,让自己没有了以“仁孝治天下”的说辞,毕竟这是一件天下皆知的事情,不管真相如何,无论李世民因为什么原因才动手,总之一句话,即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皇位而弑兄弟!因此唐太宗就得找到一条新的理念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核心!其次,诚信的确是治国方针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唐太宗作为千古一帝,非常清楚诚信的重要性,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因为通过自己的“诚信”治国可以带领天下人“诚信”,这样一定能让唐朝欣欣向荣!02唐太宗“诚信治国”的表现第一,在《贞观政要》中有过一段唐太宗与大臣的对话,大致内容是指当时是贞观初年,李世民一心要整顿吏治,于是一位大臣就上奏,建议李世民应该用计谋找出身边的奸佞小人。
对方建议李世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故意大发雷霆,如果有大臣敢于触犯龙颜,说明此人是不畏强权的忠义之臣;若是有人不敢提出意见,而是选择奉承唐太宗,说明这一类大臣就是奸佞小人!这样的话被李世民直接驳斥,说既然是“诚信治国”,如果我这样做就是带头欺骗群臣,以后还有谁敢在我面前表露真意,恐怕日后都会弄虚作假,只为蒙混过关、明哲保身!有一次李世民为了清除贪官污吏,就安排亲信进入京城的要害部门任职,然后寻机会贿赂高级官员,没想到很快就奏效,于是李世民决定杀鸡儆猴,但是这件案子被时任唐朝民部尚书的裴矩所知,当时裴矩立刻阻拦李世民不要行刑。
理由是李世民钓鱼执法,虽然的确抓到贪污腐化者,但是这个方法属于失信于天下,等于是告诉天下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顾诚信,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裴矩的劝诫让李世民瞬间意识到的错误,还好及时制止,不然后果非常严重!03诚信治国对商品经济的作用唐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颇为繁荣的时代,所以商品交易市场上出现缺斤少两、卖粗制滥造的物品甚至是故意哄抬物价等等各种违反诚信和律法的情况。
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在首都长安去世,享年50岁。
唐太宗李世民的去世,是大唐帝国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百姓的一个重大损失。
纵观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起兵,以武力一统天下。
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
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文治武功。
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
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唐太宗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唐太宗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如何客观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被大家公认的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究竟建立了哪些不朽功绩呢?概括来说,主要有五大功绩:1、唐太宗李世民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
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
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
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
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公元598年-649年),名李世民,是中国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开国之君”。
唐太宗治国孜孜以求,注重德治,以仁政和贤能治国为核心价值。
他的治国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儒家的仁爱和人伦,又融合了道家的自然观和天命观。
下面将从仁政、贤能、安抚、廉洁、改土归流、敕令、公平正义等方面,归纳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首先,唐太宗推崇仁政,以仁爱为治国根本。
他深知国家的安定和繁荣需要民众的安居乐业。
因此,他以仁爱为核心,注重舆论导向、社会福利,推行“爱民如子”政策,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他注重教育普及,推崇道德伦理,提倡儒家“治家宽”,以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道德。
他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减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他广泛征求民意,向民众征求政策建议,保障民众权益,使得民众生活更加和谐富裕。
其次,唐太宗十分注重贤能治国。
他强调选拔贤能,以实际的行政能力和道德品质来任用官员,实行科举制度以评选人才。
他重用和信任卓越的将领如姚崇、李靖、李世勣等,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能力的军队。
同时,他也极力提倡廉洁政府,反对腐败,废除亲族任命,反对贪污和权力寻租活动。
他要求政府官员要聪明能干,以人才为重,以公正为准则,尽最大努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第三,唐太宗注重安抚和对待各族人民。
他采取宽容政策,尊重各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他对待吐蕃、突厥等各族人民采取和平对待的政策,尊重其首领的地位和权威。
他主张以德治国,通过友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援助来与他国保持友好关系,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此外,唐太宗还注重改土归流,推动国家统一。
他注重治理地方,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
他推行“土地归流”政策,通过减少贵族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给贫苦农民,平抑社会矛盾,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经济。
唐太宗还以德治国,立法改革,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敕令来规范社会秩序。
唐朝选修课结课论文---《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位期间,善吸取前代教训,顺应时代潮流,对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种积弊大胆进行改革和整顿,从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作为唐太宗治国思想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以往史学界在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问题时,大多强调其善于用人与虚心纳谏等方面,而对其民本思想以及它对“贞观之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很少提起。
本文就此问题作探讨.所谓“民本”思想,简言之,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它与“农本”思想即所谓“以农为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封建国家国民经济体系中占了绝对比重。
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由于从事农业生产、创造国家财富和收入的主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民为本”,实际上就是“以农为本”。
但二者多少还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民本”与“农本”在内容与含义上有所不同。
在封建社会里“民”字的含义范围相当广泛,泛指所有的黎民百姓。
虽然其中农民群众占了绝大部分,但也还包括社会上从事其他各项职业的平民百姓。
而“农本”的“农”字,主要是指农业及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其次,“民本”思想侧重于政治性,而“农本”思想则侧重于经济性。
就以上两点来看,“农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等同或取代“民本”思想的.然而“农本”与“民本”毕竟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农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在“农本”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较之前者,它具有了更力广泛的意义.作为一位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决不是笼统地局限在“以农为本”四个字的范围内,而是有其具体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有关他的民本思想,较全面地记载在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君道》、《政体》、《纳谏》、《教戒太子诸王》、《俭约》、《务农》、《征伐》等篇,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思想唐太宗即位以后,为了寻找治世良方,经常与大臣们一起探讨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隋亡的惨痛教训,得出的结论是:“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1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盛行当代西方世界。
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人文主义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一、立法司法上确立了“明德慎罚”的基本原则1、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宽简”的法律思想唐太宗李世民以:“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确立了以儒家“明德慎罚”思想作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
在立法上力求“宽大”、“宽简”,制定约法12条。
贞观元年,唐太守李世民总结前朝统治的经验,即提出“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度;任法御人者,虽救于一时,败亡亦促。
”[1]然后立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以仁义为治、减少死罪、减轻刑罚的原则,修改律令。
将五十条的绞刑罪改为断右趾,不久认为断右趾仍为严酷,使受刑人难以忍受,因此废除断右趾,改为流刑。
此外,对于反、逆罪在汉至隋都实行父子、兄弟缘坐处刑的制度,唐太宗对此提出议异并说:如此重刑实不能体现重人命、恤刑罚的精神,同时强调反逆罪本身也有轻重之分,一概处死刑,实在不合情理。
于是下诏将反、逆区别不同情节改连坐刑或流刑。
经过唐初以减少死刑为直接目的的修律活动,死刑罪的数量减少至一半。
“太宗贞观元年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
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今作何法,得使平允?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2]为减轻刑罚,他不仅用加役流取代了部分死刑,还缩小了缘坐(株连)处死的范围。
他反对“连作俱死,子孙配没”的做法,主张“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
体现了李世民对犯罪的人道主义精神,珍惜人的生命、尊重犯罪人的支体完整的人文主义情怀。
2、在刑罚上贯彻“慎刑”、“恤民”的法律思想在刑罚上,以“恤民”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主张在“用法上务在宽简”、“依律论罪”,严禁法外用刑,滥施刑罚,颇有近代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意味。
“比来有司断狱,多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
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自今门下省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在可矜者,录状奏闻。
”[3]《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老小病残犯罪减免刑罚[4]”的原则。
当时将“老”分为70岁以上、80岁以上和90岁以上三档,“小”分为岁15以下、10岁以下和7岁以下三档,处于这老、小三档年龄的犯罪主体都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减免,另外还对残疾人犯罪做出了适当减免的规定。
“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
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如此,庶免冤滥。
”[5]意思是说凡大辟罪即死罪需要九卿会审方能判决,体现了李世民的慎刑思想。
《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使用刑讯前必须备案,长官同意后,才可拷讯。
刑讯前必须验明被拷者的身份,防止出错。
规定:严禁对老、少、残疾、孕妇、产妇使用刑讯。
使用杖刑的总次数不得超过3次,总数不得超过200,每次刑讯的间隔时间须在20天以上,相隔时间不能太近。
拷讯中,行刑者不得换人。
对拷打的部位也有严格限制:用答只能打腿和臀,用杖则只能打背、腿、臀。
拷问官如不符合要求将被追究,刑讯超过3次者,杖100;杖数过者,反坐所剩;行刑致死者,徒2年;对有疮病行刑者,杖100。
另外,对刑具也做出了严格规定。
显然,这些对刑讯的严格限制表现出明显的尊重生命的人文主义倾向。
二、经济上进行均田制和轻徭薄赋的人文思想1、均田制和轻徭薄赋唐初李世民即位后次年在经济上执行轻徭薄赋、务从俭约的与民休养生息的人本主义政策,进行了均田制和轻徭薄赋的改革。
所谓均田制是让每个男丁受田百亩。
均田制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创,但他对此重要改革措施坚决予以贯彻,使得唐初社会经济能够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那时隋末人口锐减,抛荒无主地很多,所以开始还好分田。
后来有些地方田不够分,李世民得知后非常着急,竟然能够半夜都睡不着觉,“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
[6]李世民如此焦急,只在于生怕分田中出现不公平,从而影响其后均田制的推行。
“田亩荒废,饥馑荐臻,元元无辜,堕於沟壑。
朕膺图驭极,廓清四海,安辑遗民,期於宁济,劝农务本,蠲其力役。
然而边鄙馀寇,向或未除,顷年以来,戎车屡出。
所以农功不致,仓廪未登,永念於兹,无忘寤寐。
”[7]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只患不均”的传统,如果一个好的政令仅因考虑不周而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导致政令的毁弃是最可惜的。
为此,他特地颁发诏令,“雍州录尤少田者,给复,移之宽乡”。
[8]为了达到施政结果公平和公正的目的,他不惜以官方成本更高的移民方式来解决仅仅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分田不公平的问题。
这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爱民忧政的人文主义思想。
2、官田私有化官田私有化更能体现李世民的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当时唐政府在各大城市周围还掌握有大量的职田,也就是官田,属于国有土地。
这些职田也叫职分田,凡在朝廷为官,无论京官外官,均按照官品大小可以分到大小不等的官田,收成作为其俸禄的一部分。
耕种这些职田的农民是国家的佃农,很像我们今天的承包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不过税赋负担比较重。
李世民知道这种状况与均田制政策相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也易于导致官员的奢靡和腐败,认为还是把田分给农民所有为好。
李世民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让农民都能分到田,安居乐业,他竟然不怕损害自己的利益,把原本属于皇帝他自己的“莫非王土”的国有土地私有化!并下诏要求“有司收内外官职田,除公廨田园外,先给逃还贫下户及欠田丁户,其职田以正仓黍亩率二升给之”,将几乎所有的城市周围最好的国有土地全部分给了耕种这些土地的佃农以及其他无地和少地农民,而对于那些职田被分给农民的官员则采取从国有仓库按照每亩职田二升黍米的方式予以补偿。
宁愿损害国家和政府官员的利益,也要满足农民的利益,这种为民谋利的施政方略真正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国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3、放粮赈民唐初一些官吏为了邀功请赏,或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是大肆聚敛征税。
李世民发现了这个问题,感到如果在政绩观上不改弦更张,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己任,官员就会变本加厉压榨百姓,从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不稳。
为此,他曾论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余七子(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人文主义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想。
这一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制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空前繁荣的朝代,这与唐初统治者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
唐朝在立法司法指导思想上、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上都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关键词]李世民人文主义以民为本思想史志鉴研究21【黑龙江史志2008.2】(上接第20页)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性的,但是日本领主制下总体上土地不能买卖的和分割的,土地是硬化的私有财产。
由于领主制占统治地位并且存在着等级制度,即使富裕的农民和商人、高利贷者购置土地,也不能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更不可能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这种封闭的社会结构在生产力不发展时尚且能适应,一旦生产力发展便无法调节。
土地权和货币权对立领主制就陷于瓦解,并最终导致整个日本封建制度瓦解。
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赋予封建地主经济以特有的生长机能。
不但拥有货币的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就是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可以通过勤劳致富变成地主;封建官吏也可以用自己贪污的钱财大量购地。
这就使地主经济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柱,缓和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三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主制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强化了。
总之,“日本领主土地所有制非常僵硬而又极为脆弱,经不住商品经济的冲击而趋于解体,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却极富有弹性,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有很强的适应力,因此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较之日本领主阶级更为巩固。
”[6](P.32-38)三、对“商”观念的差异由于两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不同,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商业和商人不同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两国的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地处温带,气候适合农业生产。
由于中国的面积广大,历代只要安心农耕都可以达到温饱水平。
中国是典型的“以农立国”的国家。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
所谓“重农”即树立农业为立国之本的思想,务农被推崇为民之正途,极力把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之上。
最终达到保护小农经济的目的,维护地主经济。
例如:西汉初年刘邦在全国推广“什五税一”来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贱矣”[7]的局面,因此政府又实行了“三十税一”的政策。
由于政府的重视,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也使“以农为本”的思想在群众中根深蒂固。
相对对农业的扶持,商业处境就相当悲惨。
封建政府对商业执行的是抑制的政策。
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1)凭借政府特权直接掠夺。
例如:汉武帝元狩四年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唐代“借商、税间架”等等。
(2)政治上的歧视、限制和引诱。
历代的“士农工商”,商人排名在最后一名。
一些商人当得到大量的资本后不是进一步投资,而是想尽办法花钱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从事其他一些行业。
日本与中国虽然都地处农耕世界,但由(下转第27页)特别下诏规定“税纳愈数,皆系枉法”![9]就是说,各地官府如果从老百姓那里收的税超过了中央政府规定的指标,就属于违法,要追究你的违法责任。
他还对那些打着国家利益旗号借“修葺城隍,缮治器械”以及修建堤防和桥梁等公益事业名义征税的做法进行了警告,要求即便如此,也要“慰彼民心,缓其日用”。
[10]他认为,财富应积聚在民间,百姓富足,国家才富足,而竭泽而渔的国富乃亡国之兆。
唐太宗曾规定:“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就是说,治国者必须藏富于民,百姓穷的话,政府财政再充盈也没有实际意义。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小河不满,大河还会有水吗?”这体现了李世民以“民以食为天”为第一政务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三、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国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1、建立了一个分权性的宰相制度李世民在政治体制上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改革是他建立了一个分权性的全新的宰相制度。
他不仅让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的正副职长官参加议政会议,还要一些品阶较低的官员如秘书监和各省门下三品官员也参豫朝政。
这么做不仅可以分散权力,对政府权力互相牵制,减少宰相架空自己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这种扩大议政范围的做法还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避免决策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