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 (共34张PPT)

5.怎样预防噪声的危害:
(1)给发声物加装消声器
(2)在室内加装吸声材料或改变某些建筑物的结构。
(3)植树造林。
(4)控制人类活动。
(5)……
6.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1)不随便掏耳朵。 (2)防止水进耳道。
(3)防止打击耳部。 (5)慎用药物
(4)远离噪声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人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 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
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敲小鼓,看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现象:小球随着鼓声跳动。 其中的道理:
敲小鼓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 面八方传播,其中一部分冲撞纸屏,使纸屏产生振 动,从而引起吊靠着纸屏的小球随着跳动。
6. 保护听力:不随便掏耳朵、防止水进耳朵、防止打击、远离噪声、慎用药物、……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B )
A、耳郭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人的听觉产生于( C ) A、听觉感受器 C、听觉中枢
B、耳蜗 D、鼓膜
3、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2、用手堵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 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能否听到 音叉的声音?
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 经,引起听觉。科学家把这种声音的传导 方式叫做骨传导。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并传播出去,形成声音波动。
声音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物体振动: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发生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例如,乐器的弦线振动产生音乐声音,人类的声带振动产生语音等。
2. 空气振动:当声音的振动传播到空气中时,空气分子会跟随声波的振动而振动,从而传播声音。
空气的密度和压缩性使得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 声源和传播媒介:声音的产生需要声源和传播媒介。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或振动源,传播媒介是声音传播的介质,通常是空气。
声源通过振动产生声波,并将其传播到空气中,而空气将声波传输到接收器或人的耳朵,最终使其成为可听见的声音。
4. 频率和幅度:声音的产生还与振动的频率和幅度有关。
频率指的是振动的快慢程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高。
幅度指的是振动的强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
总而言之,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空气振动和传播媒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人们通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现了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演奏和环境的感知等各种功能。
第6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知识网络新课引入:根据课本P27图2一l、图2—2、图2—3、图2—4素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新课讲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要怎样才能听到声音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一、声音产生的条件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2.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二、声音传播的条件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3.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大小.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四、声速与回声1.常温(150C)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手机声音是怎么形成的原理

手机声音是怎么形成的原理手机的声音是由声波产生的,其实质是空气中的震动。
手机的声音形成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声波产生、声音的放大和输出。
首先,声波产生是手机声音形成的基础。
当我们在手机上播放音乐或打电话时,手机内部的扬声器会产生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空气分子的连续传递,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人耳。
手机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震动电机或扬声器单元,当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时,震动电机会受到驱动器的控制,产生震动,进而激发空气分子,形成声波。
其次,声音的放大是手机声音形成的重要环节。
手机内部有一个放大器,主要作用就是将微弱的声音信号放大,使其达到可听到的水平。
放大器会接收到声音信号,通过电子元件的调节和放大,将声音信号的强度提高,然后再将其发送给扬声器单元。
放大器一般是由一个集成电路组成,其中包括放大电路、调节电路、反馈电路等。
通过这些电路的协同作用,我们才能够在手机上听到清晰的声音。
最后,声音的输出是手机声音形成的最终过程。
手机的声音输出主要通过扬声器单元完成。
当放大器将声音信号放大后,将其输出到扬声器单元,扬声器单元会受到驱动器的控制,进行振动,激发周围空气分子,产生声波。
扬声器单元通常由声弹性振膜、电磁线圈和磁永磁石组成。
电磁线圈受到放大器中产生的电流驱动,进而产生磁场,与磁永磁石相互作用,使声弹性振膜产生振动,从而激发空气分子形成声波。
声波传播到人耳,经过人耳的感知,我们才能听到手机的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的声音形成还和手机的音频处理有关。
手机中的音频处理器可以通过对声音信号的数字处理,实现音质的改进和优化。
音频处理器通常会对音频信号进行音量调节、均衡处理、空间效果增强等。
通过这些处理,可以使得手机的声音更加清晰,高保真度,同时也可以增加用户的听觉体验。
总结起来,手机声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声波产生、声音的放大和输出。
声波产生是基于手机内部的震动电机或扬声器单元,通过震动空气分子形成声波。
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应用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语音通话: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电话会议:通过声音集合多人的意见和想法,提高沟通效率 语音识别:将声音转化为文字,方便记录和整理 声纹识别:利用声音的特性进行身份认证,保障信息安全
声音在音乐中的应用
乐器演奏:通过各种乐器发出不同音色和音高的声音,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听觉阈值:人耳 能够听到的最小 声音强度
声音的感知
耳朵结构:外耳、中耳和 内耳组成,各自功能
声波转化:声波通过耳朵 转化为神经信号
大脑解析:神经信号被大 脑解析为声音
影响因素:听力损失、噪 音干扰等影响声音感知
声音的分辨
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不同音色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不同音调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声音的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不同响度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声音的方向感:由于声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人耳可以判断声音的来源方向
语音识别: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将声音转化为文字,方便记录和传输。
语音合成: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实现文本朗读和语音提示等 功能。
语言治疗:声音在语言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如语音疗法可以帮助语言障碍患者恢复 语言能力。
声音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动物交流:动物通过声音进行沟通,如鸟类歌唱、哺乳动物叫声等。 声呐探测:利用声波反射原理探测水下物体,如鱼类、礁石等。 地震监测:通过监测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活动,预测地震等地质灾害。 声音导动物的回声定位。
声波的传播速度
声波在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约为 343米/秒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不同, 例如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最快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3 声速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温度越高,声音 传播速度越大。 小资料
结论:(1)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 (2)声速与温度有关系。
不同介质,声音 传播速度不同。
探究新知
回声的形成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视 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反射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思考: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点 击 图 片 演 示 听 觉 的 形 成
巩固练习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 百米比赛中,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
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
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
1. 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 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 速。
探究新知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实 验 视 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声波和水波都属于机械波,都能够传递能量,它们具有 相似的特点。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体验探究:固体和液体能否传声?
亲身体验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个同学把
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敲击声。
点 击 图 片 演 示 液 体 传 声
液体能否传声?
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
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

声音是如何生成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播出来并产生声音。
声音的生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振动: 声音的生成始于物体的振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自身能量转化为动能时,就会开始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空杯子时,杯子会产生振动。
2.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
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传输: 振动会通过物质传输。
传输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杯子的振动会通过空气传输。
4.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
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侦听: 当声波到达我们的耳朵时,它们会引起耳膜振动。
然后,这些振动会通过耳朵内的骨骼和液体传递到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会将这些信号传送到大脑,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总结起来,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然后通过传输和震荡形成声波,并通过侦听过程被我们感知。
这一过程是声音生成的基本原理。
请注意: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
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对声音生成的过程进行了简化说明。
在实际情况中,声音的生成可能涉及更多的细节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物理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土电话:请一个学生对着杯子轻声说一句话,让 对方同学听,最后让对方同学说出话的内容。
分析土电话: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 到对方耳朵的?_______ 等物质 作媒介进行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的传播:
液体传播声音的例子:
声音也能够 在液体中传 播。
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讲话 花样运动员在水下动作整 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 乐曲的节奏
液体传播声音的例子:
如: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水中的鱼 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
伏地听声: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 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 测即将来到的牛群
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本节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物 体就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声音 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声波。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5、声速:声音在一秒内通过的距离。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 中传播的速度最慢。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在15 摄氏度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达标检测: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通常声音是
通过 空气 传播到人耳的, 真空 中声音是不
能传播的. 2.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 说明: (1) 气体 、 液体 、 固体 、都能发声; (2) 空气 能传播声音.
读一读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20Hz 15Hz 60Hz 人 狗 猫 1000Hz 150Hz 蝙蝠 海豚 20000Hz 50000Hz 65000Hz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怎样产生的
通济镇思文永城小学郑贵珍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发现发声物体在振动的共同现象,并通过验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和大胆预测,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3、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倾听轻微的声音,控制无关的发声,培养严谨的研究习惯,激发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鼓、锣、钢尺、橡皮筋、音叉、小球、鼓面
2.学生材料:鼓、锣、钢尺、橡皮筋、音叉、小球、鼓面、水、记录单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引导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一段《秋日私语》,让学生舒缓心情。
师:刚才我们听了一段美妙的音乐,接下来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播放一段声音,请大家静静地听一听,你听到了几种声音,分别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
生:狗叫声、玻璃碎声、汽车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
师:大家的听觉非常灵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
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授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实验:研究鼓、尺子、皮筋是怎样发声的?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鼓、尺子、皮筋。
你有哪些办法分别让他们发出声音?小组讨论猜想,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做得更好,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投影:
鼓注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
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铁钢尺。
实验结束,把器材放回原处。
学生领取材料,并动手操作。
验证,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一
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鼓,尺子和皮筋发
出声音?
请小组汇报。
生1:敲击能使鼓发出声音。
(板书:敲击)
生2:弹拨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板书:弹拨)
生3:压拨能使钢尺发出声音。
(板书:压拨)
实验二:物体发声时现象
师:物体发声的时候,肯定有一些现象产生,你猜一猜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尺子?橡皮筋呢/接下来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使鼓,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注意观察它们的现象,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
教师示范:
鼓——敲击
钢尺——压拔
皮筋——弹拨
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单二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鼓面在颤动。
师:你能表示一下吗?
(学生用身体表示)
师:我刚才看到有些小组观察鼓面时,觉得现象不够明显,我们可以加一些辅助材料来便于我们的观察。
出示纸团,再观察鼓面。
纸团在上下来回跳动,说明发声鼓面会上下来回颤动。
生2:声音很小,皮
筋也在抖动。
师:表示一下。
(一个学生用摆头表示振动的皮筋。
)
生3:我看到尺子上下摆动。
师:发声时鼓面在上下来回颤动,橡皮筋在左右来回抖动,钢尺在上下来回摆动,在科学上我们把物体来回运动叫做振动。
而声音正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发声的这些物体都在
——振动。
那么,让这些发声的物体突然停止振动,还会产生声音吗?生:不会有声音了!
师:试试!
教师拿起一面鼓,让一个学生听到“停”,学生用双手捂住鼓面,声音立刻停止。
师:物体发出声音与什么有关?(振动!)
(教师在板书上强调振动。
)
(三)拓展,发散延伸,巩固科学概念
…课堂实录‟
师:现在发现,声音的产生和物体的振动有关。
老师这儿还有更多的物体,这些物体发声的时候,是不是都振动了呢?
师(出示音叉,并用橡皮槌敲击):听到声音了吗?音叉发出声音时,是不是振动了呢?
生:肯定是!
师:怎么知道?
生:只要握住音叉就是了!(让这位学生拿住音叉,教师敲击。
)
师:振动了吗?
生:手很麻,是在振动。
师:这是你一个人的感受,音叉只有一个,怎么说大家也感受到或者看到振动的现象?有办法吗?
师:哎——我有个好方法,我们试试。
师演示:
师:看到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
生:产生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身体上也有一个发声的器官,是什么啊?
生:喉咙!
师:让我们将手放在喉咙的位置,一起发出一个声音“啊——”生:手感到振动。
师:确切地讲,是喉咙的位置有两条发了声音的声带,如果我们感冒了,可能会引起声带发炎,声带红肿变厚,我们的讲话就困难,甚至哑掉了。
师:身体上还有一个器官对声音特别敏感,是什么器官?
生:耳朵!
师:耳朵里有耳膜,很薄,能灵敏地感受到声音。
所以我们有的同学很喜欢掏耳朵,其实是很不安全的,因为一不小心可能会戳破耳膜。
师: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有办法感受到这些物体的振动吗?
生:有!
师:好,大家可以回去动手试试!现在我们已经研究这么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你,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会怎么解释?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生:发声的时候物体都会振动!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振动(用力、往返运动)→声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先用一段含各种动物的声音为切入点,使学生直接能回答出来听到哪些声音,再提出今天
要研究的主题——声音。
再让学生提出怎样使准备的物体声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当揭示上课内容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观察鼓、钢尺、皮筋的发声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当三种物质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在振动,为了让振动更明显,我准备了辅助观察工具小纸团,再让学生猜测声音可能是由振动产生的。
为验证这结论,用音叉先振动,后用手按住的观察到的区别,使学生发现当音叉振动的时候很长时间里都有声音,但是当手一按住音叉,使其振动停止时声音就没有了。
同时我把声音的产生拓展到我们的身体器官中也有会发声的器官声带,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
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指导。
同时在备课、试教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前概念和思维过程、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
当然课前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具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