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P1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P10)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
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P11)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精修版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8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18: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体表现为:(1)外界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为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4)科技:科技革命成果的促进,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5)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
(6)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1)从变革趋势看,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一统变为向近代化的演进。
(2)从演变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从变迁空间看,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4)从变化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从产生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四、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⑴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⑵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背诵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概述。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发展的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晚清政府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其内容是“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且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经验和教训
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经验和教训论中国近现代史演变的经验和教训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变革社会经济的课题,始终吸引着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以变攀社会为已任的志士们的目光。
他们都先后提出过变革封建经济的方案和纲领,并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经济,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促成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国耻当中,逼迫着痛苦地进入到近代历史中去的,这是社会发展落后的反应(即后发被动型,这种落后的原因也就是历史研究的一大功课).尽管历史证明中国并不同于印度,殖民帝国主义在世界上行不通.但近代改良主义的"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变法等,虽不能也没法挽救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却不断地激起了中华民族各阶层最广泛的爱国社会变革要求,发挥出旧中国在民主觉醒的伟大启蒙作用.知识分子(士绅阶级)在近现代社会变革历程上始终担负起主导型的重要角色,乃最早醒悟积极图变自强的政治群体与先锋队伍.改良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不亡之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唤起了全中国人民的觉悟.这种历史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绝不能够去低估的,即逐步改良是社会发展自身必然的进程.它在艰难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更为资产阶级社会民主主义革命让开了道路,也是中国没有被殖民化的真正原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的重大贡献(中共学者称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开始真正为大家所接受,三民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中华民族大众参与的革命运动,从而揭开了中国社会现代历史变革的恢宏篇章.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其必然性的历史因素,而一举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历史功绩,更是中国历史上现代社会变更的光辉起点与真正界始.也是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历史上无与比肩的.所以五四运动并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发轫,只是现代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的光辉标志.实质上新旧民主主义运动都离不开革命先行者中国现代化之父孙中山先生,他是真正从一开始就领导组织发动与推进中国社会民主主义变革,成为伟大历史拐点的光辉旗帜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符号,也是至今还一直产生伟大作用的现代历史巨人.辛亥首义就是受到孙中山思想理论影响而爆发的,成为中国现代历史的英勇开篇与第一声响亮的战斗号角,壮烈地发出了彻底摧毁旧社会的革命宣言,并联合北洋军逼迫着清末帝退位.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亚洲出现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有如一轮旭日照亮了整个东方.伟大列宁非常振奋,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孙中山表示出由衷的敬意!就是北洋军阀时期,这种社会巨大变革的深刻影响也是随处可见之.普遍而广泛的革命作用,把中国社会推向了现代化征程曲折而艰难的历史前途,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帷幕.这里要指出: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也是由孙中山先生直接发动起来的.他领导中国国民党组织北伐,同军阀复辟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随后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正确方针路线,在现代历史上国民革命进入了新的伟大转折阶段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接受孙中山的建议加入国民党,有力地促成北伐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基础,从而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开始在千古华夏诞生着.中国现代史前期我认为有如下一个情况值得研究:从学术上看魏源曾经提出过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是在近代史上基本得以肯定的.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或许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正是有这种片面性偏失的简单看法之因素.而在历史学术研究中,也存在这种大过简单片面看法的情况.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时林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等;一面设立译馆,了解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情况,据说他可为第一个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而国人视英使对中皇不行跪叩之礼,乃是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之,殊不知是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礼仪.林却在1839年9月上奏折中也居然说:"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力,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还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就是因为这些荒谬的看法,林主持修建的官涌两座炮台,根本不能防御敌方从炮台侧后方发起地面攻击的设施,结果战事一开,很快被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双重打击下陷落.学术求真务实.史当载事,方可再以实立言,而故文是言信,亦中表见于世之.立言而非是,未能事实求是,更以奇诡取胜之作,概予摒弃之列矣!这一点也是我们今天更应该注意的.夷乃古代士人自以"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错误心态,把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及外来异族视为蛮夷,即未能开化的落后民族,后来指一切外来异族的蔑称.并衍生出"尊王攘夷"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落后的政治观念,甚至视夷乃蛮荒不开化之地.形成一个极少数人主宰国家一切的上层权力场,决定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样便出现盛极而衰的历史恶性循环怪圈(所谓"周期率"现象简而言之即权力腐败现象).不免弊政丛生,吏治腐败,朝纲废驰,军备不修.统治集团却大都醉生梦死,荒淫无度,以致民怨沸腾,一触即发,明朝就是这样被内部阶级斗争推翻的.而此时边陲民族斗争的主要势力则悄然崛起,虎视眈眈窥伺内陆中原富庶之地,见有机可乘便借故趁虚而入夺取天下.满清入关即是这样成势的,并反过来残暴地进行民族杀戮,以酷政恶吏征服奴役其他民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现代实现自身近代化,就必须从“天朝上国”的迷梦惊醒,摒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开眼看世界。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论述题
论述题1、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涵义:中国虽仍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但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但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基本特征(要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日益衰败的中国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破坏,但依然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2、概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基本内容及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并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
(1)三民主义基本内容:“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中心思想是反对清朝的贵族统治,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建立汉人当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其中心思想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问题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问题要点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运动的源泉和动力。
这种矛盾的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体现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存在,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方面。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而且,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矛盾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不一样,这就导致了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2.矛盾相互依存,发展是联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
不同矛盾之间的发展是相互联动的,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矛盾的发展,相互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矛盾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3.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现实意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社会发展实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实践。
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源泉。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矛盾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3.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斗争实现的。
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主要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变革。
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里程碑,发生在1911年。
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他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由于中国对巴黎和会的不满而引发的一场爱国运动。
运动的核心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发起了抗议活动和激烈的辩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
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推翻帝国主义和国内剥削阶级的统治。
党的创始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
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
日军侵略导致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痛苦。
抗日战争的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他们与国民党军队一起抵御日本侵略,最终获得了胜利。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全国范围内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6.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由毛泽东发动。
它的目标是批判资产阶级和旧文化,加强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
然而,文化大革命导致了混乱和暴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7. 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在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政策。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中国近代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背景)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中国和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但是,有人认为或主张,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是不可取的,中国本来应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对这种错误的说法,应该进行一次认真的讨论。
中国为什么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稳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这段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分析相关主题的背景、概念、演变等,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和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战争、经济萧条和社会不平等等众多问题。
政治上,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现代国家的建立;经济上,中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文化上,中国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主题论述1、革命与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革命和现代化的历史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革命和现代化运动。
这些运动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运动都对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它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则是一次新文化和新思潮的运动,它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2、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在近现代史上,民族主义和国家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为了重建国家的认同,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们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认同奋斗终身。
这些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简答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登记制度。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监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3、简述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提出了再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同意战线的新政策。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整治上的准备。
4、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去的整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答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修养生息、和平见过的意愿。
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5、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答:(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2)在有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共轭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团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答:《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16岁以下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立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教学目的与要求:1、要求学生人士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2、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的重点难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联系实际讲授教学内容: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该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意义;三是注意学习方法。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聪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主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教材的结构分上中下三编。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主要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人染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现在)。
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每编下设“综述”和“专题”。
各编综述,分别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棉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兼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
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课件
曾国藩: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清朝晚期洋务运动的代 表人物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科学 技术和军事装备,以增强国家实
力。
改革实践
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行各 项改革措施,如创办近代工业、 建立新式海军等,为中国现代化
做出了贡献。
教育思想
曾国藩重视教育,主张培养实用 型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
政治腐败
总结词
政治腐败是中国近现代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主要表现为官员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和政治不公。
详细描述
在近现代中国,政治腐败现象十分普遍。官员们利用 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政治腐败导致了社会不公和民众不满情绪的积累, 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能力,阻碍了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为了解决政治腐败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等,以期实现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
04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总结词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改革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 主体,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包括军事、工业、交通、通讯等方面。同 时,洋务派也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和灵魂。这种思想在当时具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总结词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详细描述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准许英商自由经营各种工艺制造、输 入各种机器。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二 研究内容
• 中国近现代史“四个选择”问题研
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规
律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规律研
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 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背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弄清楚中国近现 代史基本线索的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重点、 础上,着重对与
历 史 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历史学一级学 科下的中国近现
代史研究
一 学科属性
• (三)学科定性:
• 1.价值导向(学术、理论、实践) • 2.话语转换 • 3.史料运用 • 4.实践支撑 • 5.考试及评价
二 研究内容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通知 (2008年):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围绕着历 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 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专门系统研究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 主要经验的学科”。
• 10.李曙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怎样提出和确定的[J].青岛大学师范学 院学报, 1996(1).
• 11.李松林,韦 磊.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 刊,2013(4).
参考文献
• (二)专著:
• 1.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 • 2.梅宪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一 学科属性
• (一)学科设置
• 2008 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 题研究二级学科。
• (二)必要性
• (1)历史原因: • 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学习马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研究生考试试卷及答案指导(2025年)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313)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开山鼻祖”?A. 孔子B. 左丘明C. 司马迁D. 王充2、下列哪个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A. 西周B. 东周C. 汉朝D. 隋唐3、以下哪部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 《左传》B. 《史记》C. 《汉书》D. 《资治通鉴》4、以下哪个学者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A、司马迁B、司马光C、班固D、杜佑5、以下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高峰期?A、汉唐B、宋元C、明清D、魏晋6、以下哪个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A、《左传》B、《史记》C、《资治通鉴》D、《通典》7、关于中国历史分期,“先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A、夏、商、周B、秦、汉、三国C、魏、晋、南北朝D、隋、唐、五代8、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形成?A、周公制礼作乐B、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以下哪个学派主张“兼爱”“非攻”?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题干:以下哪位学者被誉为“历史学之父”?A. 柏拉图B. 柏罗奔尼撒C. 希罗多德D. 柏拉图斯11、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A. 历史唯物主义B. 文献考证法C. 民族学方法D. 历史比较法12、题干:以下哪位历史学家提出了“历史周期论”?A. 尼古拉斯·马基雅维利B. 费尔南多·布罗代尔C. 艾尔曼·沃格林D. 亨利·亚当斯13、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A. 希罗多德B. 艾瑞斯特拉图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14、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A.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B. 罗马法的复兴C.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D.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15、以下哪部著作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A. 《狂人日记》B. 《新青年》C. 《女神》D. 《呐喊》16、以下哪位学者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史学之父?A. 梁启超B. 胡适C. 陈寅恪D. 蔡元培17、以下哪部著作被称之为“二十四史”之首?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晋书》18、以下哪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A. 西周B. 秦汉C. 隋唐D. 宋元19、以下哪个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学的科学之父”?A. 荷拉斯蒂布B. 赫罗多特C. 修昔底德D. 埃德蒙·伯克 20、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指的是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A. 汉文帝和汉景帝B. 汉武帝和汉昭帝C. 汉光武帝和汉明帝D. 汉章帝和汉和帝二、史料分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第一题史料一:《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
它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企图灭亡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探索救国道路,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
就其革命性质而言,它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其中,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80年的历史,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30年的历史,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近代100多年间,外国资本主义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
它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它们还先后利用和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作为他们侵华的工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在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它们还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近代的中国,政治上丧失独立,经济上受到掠夺,文化上横遭破坏,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导致中国近代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源。
2.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资本主义及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第一次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民族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赢得了民族解放,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姓名:麻鹏鹏学号:201372010335调查目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各大军阀各种救国理念层出不穷,可最后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主导了社会主流,让拥有决定性实力的国民党落得个败北逃亡的下场?带着这个问题,通过互联网跟一些资料,让我们共同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让近代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调查对象:针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从网上获取一些资料,并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核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调查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屈辱中开启了现代化之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民族解放的历史。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统治的最后几十年中试图挽救其衰亡命运而从事的现代化努力,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属封建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个时期是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民国时期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