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存现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图形和背景
我们倾向于把知觉组织成 被观察的对象(图形)和对 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图形 似乎更加实在,从背景中 凸现出来。
Romeo and Juliet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Edgar Rubin
埃德加·鲁宾
1915
Examples: 我正在专心看书时,突然听到门外一声巨响。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句法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还被用于分析句法结构,解释句法多样性等 句法研究中。例如,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句法多样化的原因在于不同说话者对同一事件的感知差异。 Examples: The lake is near the house. The house is near the lake.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 Principle of totality 整体原则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must be considered globall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of the individual simutaneously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mind demands that each component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system of dynamic) relationships.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

“图形-背景”理论与高校汉英翻译教学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认知观,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或事件,从而不断地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再将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

本文认为,这一理论对高校英语汉英翻译教学也大有裨益,即通过对句子乃至段落进行图形与背景的分析,能够准确地找到汉英翻译的视角与切入点,从而使英语翻译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汉英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7-0055-02“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将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

本文认为,“图型-背景”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汉英翻译教学大有裨益,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眼中一行行艰巨的翻译任务变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生动变化的图画。

一、“图形-背景”理论介绍“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人的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

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能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

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图形,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我们通常总会把这个物体作为在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对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背景就是对图形进行认知的参照点。

图形/背景理论与汉英诗歌语言对比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与汉英诗歌语言对比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与汉英诗歌语言对比研究基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语料分析,从图形/背景理论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分析两者所代表的汉英诗歌语言,发现汉语诗歌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图形与背景,而英文诗歌不仅使用“空间关系”,而且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

本文认为这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及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标签:图形/背景理论空间关系时间事件汉英诗歌语言一、引言诗歌以其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并能反映民族的思维和文化而深受喜爱。

国内外不少学者(Tsur,R.,1992、1998;Stockwell,P.,2002;Gibbs,R.,2005;匡芳涛、文旭,2003;梁丽、赵静,2005;梁丽、陈蕊,2008;蓝纯,2011)从认知角度研究诗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研究背景,对比汉英诗歌语言,以期发现其中的不同,探讨两者所体现的民族思维差异。

本文语料取自唐代诗人王维和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10首诗。

王维又称“诗佛”,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之一,诗歌取材于自然景观,作品寓情于境,情景交融,两者具有可比性。

语料采用工具Antconc 3.2 进行检索分析。

二、图形/背景理论鲁宾(Rubin)于一个世纪前提出图形与背景并运用于心理学(赵艳芳,2011:148)。

“图形”指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感知中凸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指环境。

Talmy(2000)最先将该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研究中,图形与背景既可以是空间中运动或方位事件中两个彼此相关的实体,即“空间关系”,如例(1)、(2);也可以是在时间、因果关系或其他情况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即“时间事件”,如例(3)、(4)。

从图形-背景关系看存现句

从图形-背景关系看存现句

从图形-背景关系看存现句孙惠敏【摘要】汉语中存在着一些不对称现象,这些现象无法或不易从语言结构内部做解释,也就是单纯地从语法的角度是解释不了的.从这些现象入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引出图形-背景关系,对之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一理论延伸到对句式的分析中去.存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句式,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图形-背景关系为核心,对现代汉语中的这种句式做认知上的分析,以期提供另一种研究视角.【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5页(P97-100,122)【关键词】图形-背景;存现句;认知;句式【作者】孙惠敏【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认知语言学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和语言系统之间有一个认知结构作为中介。

认知结构是人在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识,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也就是说,人类认知结构的产生有着客观基础,并且它对语言的编码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不同的认知方式就会造成不同的语言编码方式。

图形-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对语言的结构以及句式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下文我们以图形-背景关系为依托,对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认知上的探讨和分析。

图形—背景(figure-ground)这一对概念来源于西方,刘宁生[1-2]将之翻译为“目的物—参照物”。

至于其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一张图,即著名的Rubin杯,见图1。

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由于视角的不同,我们会得到两种可能的结果:(1)人头;(2)花瓶。

当我们以白色部分为背景时,就会得到两个黑色的人头;当我们把黑色的部分当作背景时,看到的就是一个花瓶。

这种现象被称为图形—背景分离,此观点是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来对知觉场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将事物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人们所注意的部分,背景是陪衬部分。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作者:冯凌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理论,对汉译英学习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译英英文句子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句子构建汉译英实际应用一、引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这两大语言呈现出了各具特点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英语重逻辑,不同的侧重点对汉译英英文句子构建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图形—背景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当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基础理论,对汉译英学习过程中英语句子结构的构建和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既注重对于图形的显性信息的观察分析,同时也注重对背景所涵盖的隐形信息的探究,使翻译更加准确。

正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笔者对“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译英中英语句子构建的启示”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在理清汉英句子差异的基础上使这一理论在汉译英英语句子构建中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解释格式塔心理学最早发源于德国,之后又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代表学派,既否定了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同时也对行为心理学当中的刺激—反应公式表现出反对态度。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对直接行为进行研究的具体主张,将经验和行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整体并不是每个部分的总和,而是要大于各个部分相加之和,强调要在整体的观念上来观察和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

这一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在格式塔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影响下,通过特殊的环境场逐渐衍生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概念: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知觉会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就是那些容易被人们发掘和感知的显性形象,而背景则是隐藏的、不易被察觉的、比较模糊的隐形部分。

英汉存在句的结构\认知图式及方向对比分析

英汉存在句的结构\认知图式及方向对比分析

英汉存在句的结构\认知图式及方向对比分析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运用Talmy的图形——背景理论,Lakoff 的图式理论以及动词概念化理论,从结构、认知图式及方向三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存在句的个性和共性。

结构上,英语存在句只有一种TtFG结构,而汉语存在句有GtF与FtG两种结构;从认知图式的角度看,英语存在句体现的是容器图式;而汉语GtF结构的存在句体现的是容器图式,FtG结构的存在句体现的是起源——路径——目标图式;就方向而言,英语存在句只有右向,而汉语存在句左右皆可:GtF结构的存在句为右向,FtG结构的存在句为左向。

标签:英汉存在句结构认知图式方向一、引言英语存在句是一种表示存在的特殊句型,高文成(2008)把英语存在句分为两类:典型存在句和边缘存在句。

典型存在句包括there-be和there-verb两种常见的存在句,其常见结构是there+be/非be动词+名词性短语+时空短语;边缘存在句包括倒装存在句、省略存在句、have存在句以及无there引导词但表达了存在意义的谓语处所句。

汉语存在句属于存现句的一部分。

存现句是说明人或事物的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式,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

存在句是说明人或事物存在的句式,其典型结构为处所+动词+存在客体;隐现句是说明人或事物出现或消失的句式,其基本格局为某处出现/消失了某人某物(邢福义,2002)。

出于研究的聚焦和方便,本文只研究英语典型存在句和汉语存在句。

作为一种特殊结构,国内外诸多语言学家从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There-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且已颇有成效,但是之前的研究在方法上主要以逻辑——语义方法、功能——语用方法和转换生成语法方法为主。

我国汉语界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汉语存在句。

近年来随着“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范晓,1996)的发展,汉语存在句的研究方法有所发展,但都没有涉及到语言的认知平面。

本文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运用Talmy的图形—背景关系理论,Lakoff的图式理论以及动词概念化问题,对英汉语存在句的结构、认知图式以及方向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认知阐释和对比,探讨两者的个性和共性,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解释。

浅论图形_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浅论图形_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第23卷第3期(2008)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No.1Vol.23(2008)浅论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潘 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4)摘 要: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 背景理论为基础,从汉英语对比、对外汉语、现代汉语三个方面探讨了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8)03-0061-04一、图形 背景理论的基本内容图形 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它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形 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图形 背景理论的研究大约是从一世纪的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开始的,他提出了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区分。

之后,完形心理学家借鉴过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则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例如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也就是突显原则。

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有其心理学基础。

大量的实验证明:图形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 ring le of pr ang anz),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例如:(1)T he balloon is o ver the house.(气球在房子上空)[1]在表示方位关系(静止或移动)的两个参与者中,相对来说,移动的物体(或者容易被移动的物体)更容易被看作图形。

一个气球在房子上空,我们一般将气球看作图形,将房子看作背景。

(2)A bike is nearby the chur ch.(一辆自行车在教堂旁边)这时两个物体中,小的那个(自行车)更容易被看作图形,大的(教堂)更容易看作是背景,我们一般不会反过来说。

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成语中的现实化

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成语中的现实化

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成语中的现实化赵小娟【摘要】阐述了图形-背景理论的语言学涵义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方式,并从汉语成语中的图形-背景关系入手,探讨了汉语成语中图形-背景关系的现实化,分析了该理论对成语理解的帮助。

%Originated from psychology,figure-ground theory has been adopted and widely used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explaining a lot of language phenomena.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in Chinese idioms.The paper tries to make it easier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idioms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m.【期刊名称】《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现实化;汉语成语【作者】赵小娟【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31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是心理学用来描述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后来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意义的认知原则。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成语),探讨该理论在汉语成语中的现实化以及对成语理解的帮助。

1 图形-背景理论1.1 图形-背景理论的语言学涵义图形-背景理论是完形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

知觉场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就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汉语存现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汉语存现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汉语存现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汉语存现句是地道汉语言艺术形式,其创作要求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精湛的词汇能力。

句子的图形,即汉语存现句的主要特征,是汉语存现句所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汉语存现句的图形形式中,背景理论的运用可以起到解读、深化语言形态的作用,以揭示存现句的宏观意义,比如地域、民族、风俗以及人文社会等。

首先,背景理论可以为汉语存现句提供地域特色的解释。

例如,汉语存现句“水落石出”一语中可以折射出南方腊江石洞地貌。

句中描绘的水从洞口落下,不仅可以衬托出石洞之大,也可以突出水势之猛烈。

另一方面,背景理论也可以提供民族特色的解释,汉语存现句“玉不琢,不成器”一语中的“玉不琢”可以说明古代民间对精雕细琢的追求,以及东方哲学思想对审美艺术的重视。

其次,背景理论可以为汉语存现句提供风俗特色的解释。

例如,汉语存现句“日蚀月缩”一语中的“日蚀”可以表明古代社会对太阳食的狂热恐惧,以及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沉重心理。

此外,背景理论也可以为汉语存现句提供人文社会特色的解释。

例如,汉语存现句“羊腰发软”一语中的“羊腰”可以表述古代中国的政治现实:有的政客由于官职较高,他们的位置像羊腰一样闪耀,但一旦下台,就会软得像羊腰。

最后,背景理论也可以揭示汉语存现句中宏观意义的变化。

例如,汉语存现句“蜘蛛网鱼网”一语中的“鱼网”和“蜘蛛网”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在背景理论中,这句话可以折射出中国人对捕鱼网和捕虫网的联想,以及中国人对一网打尽的梦想。

以上只是汉语存现句的图形形式背景理论的一个极为简短的概述,在实践中,背景理论仍有更多的应用,其运用可以帮助学者去解读文学语言,从而揭示汉语存现句的宏观意义。

因此,从新的视角去研究汉语存现句的图形,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存现句,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体现

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体现

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体现刘思宇(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要:文章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将图形-背景理论与不同的语言结构相结合,讨论了图形-背景理论内容及所体现的语言学意义,同时介绍了图形-背景理论的心理认知基础。

文章中不同语言结构,如词汇、短语、简单及物句和复句均表达了图形-背景理论。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9-0202-021引言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Edgar Ru⁃bin)首次将其引入心理学,之后,完形(Gestalt)心理学家将其整合到更全面的感知组织框架中。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两个术语是Talmy从完全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中借过来的,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定义。

Talmy认为,图形是一个可以移动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它的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一个变量,相关的问题就是这个变量的具体的值。

而背景则是一个参照实体,它有一个相对于参考框架静止的场景,图形的位置、路径或方向可以通过这个参考框架来描述。

(Talmy 2000a:312)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语言学研究以后,广泛用于各类语言现象的研究。

起初Tamly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对空间语言和空间认知的观点在认知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研究的重点是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体现,包括在词汇中的体现、在短语中的体现、在简单及物句中的体现、在复句中的体现。

2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语言层级中的体现笔者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英汉语的词汇、短语、简单及物句、复句中的不同体现。

明确以简单及物句中的处所句、存在句、比较句,施事句,表态句;复句中的时间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因果关系复句等为重点,这些语言结构是表达图形-背景概念的典型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

二 、 图形 一 背景 图形 ( f i g u r e )指 某 一 认 知 概 念 或 感 知 中突 出 的 部 曾用 隐喻、转喻 、原型范畴等 理论来解释 ,但是这些 理论 分 ,即 注 意 的焦 点 部 分 ;背 景 ( g r o u n d ) 即为 突 出 图 形 而
都有其缺陷。下面简单阐述 。 衬托的部分 ( 赵艳芳,2 0 0 9 :1 4 8 ) 。 这 两 个概 念是 由丹 麦 L a n g a c k e r( 2 0 0 0 )指 出 , 一个 词 项 包 涵 多个 义 项 ,这 心 理 学 家 鲁 宾 ( R u b i n ) 引入 心 理 学领 域 的 。他 提 出 了著 名 些义项往 往通过一 些范畴化关 系相联系 ,形成一 个网络 , 的 “ 人脸一 花瓶 图” ( f a c e / v a s e i 1 l u s i o n ) ,说 明 图 形 比 这 个 词 项 就 代 表 了一 个 范 畴 ( 转 引 自贾 子 婧 , 2 0 1 2 ) 。也 背 景 更 具 突 显 性 ,不 同 的 人 会 注 意 不 同 的 部 分 , 获 得 不 同 就是说常 用义项为 中心成员 ,而其他义项 为边缘成 员 。但 的 视 觉 效 果 。 例 ( 1 )中,第一句的 “ 呼 吸 ”是 指 “ 生 物 体 和 外 界 进 行 气 完型心 理学对人们 的听觉输入和视 觉输入各个 不 同部 体交换 的活动 ”,是最 常见 的义 项 ,如果该 义项 为中心成 分 的 突 出性 是 如 何 组 织 的 非 常 感 兴趣 ( U n g e r e r& S c h m i d 员,那么其 “ 息息相关 ”这一义 项就是边缘 成员 。既然 如 2 0 0 1 :1 6 3 ) 。 如 听音 乐 时 ,人 们 易被 歌 手 的声 音 吸 引 ;当 此,为何 当人们看 到第 二个句子 时首先想 到的不是 “ 一种 人 们 看 运 动 员 跑步 时 , 目光 是追 随 着运 动 员的 ,而 不 是跑 道 生 理 活 动 ”而 是 “ 息 息 相 关 ”呢 ? 那 是 因 为在 该 语 境 下 , 或是 观 众 。所 以歌 声 和 运动 员是 感 知 中 比较 突 出 的 部分 ,是 “ 息 息 相 关 ” 已 经 成 为 了 中 心 义 项 。所 以 一 个 动 词 的 各 个 图 形 , 而 伴 奏 和 跑 道 或 观 众 则 是 背 景 部 分 。认 知 客 观 世 界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倒装句凸显观对比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倒装句凸显观对比分析
第2 9卷
V0 1 . 29
第 8
J OURN AL OF L AN Z HO U I NS T I T UT E O F E DUC AT I ON
2 0 1 3年 8月
Aug .2 01 3
图形 一 背景 理 论 视 角下 的 英汉 倒 装 句 凸显 观 对 比分 析
( 二) 时 间频 率和 地点 凸显
L e o n a r d T a l m y 】 将之引入认 知语言学研究领域。 念或感知系统中明显突出的部分 , 背景( G r o u n d ) 则是 为 了突 出或 衬托 图形 的参 照 物 。需 要说 明 的是 , 这 里 的F i g u r e和 G r o u n d与 心 理 学 中 的 对 应 概 念 有 所 不
非 客观 的认 知情 景 中 。
二、 英语 句 子的 倒装 与 凸显关 系
( 一) 主语 和 谓语颠 倒
汉语 句 和英 语 句 一 样 , 正 常语 序 是 主 语 在 前 、 谓
本文以完全倒装 句为例来说 明英语 凸显观的具 语在 后 。有 时会 出现谓 语 动词 位 于 主语 之前 , 这 种现 体体现。D o r g e l o h 认 为 ] , 句首是一个 凸显信息 内容 象 就是汉 语 中最普 遍 的倒装 句 。例 如 : 的位 置 , 排列 顺序 和 重要信 息 的突 出对 于 主体 感 知 和 例4 . 终 于丛 完 了 , 这 么多的 !( 感叹 句) 谓语 主 语 认识 整个 客 观 过 程 起 着 十分 重 要 的作 用 。笔 者对 于 例 4中的谓语“ 做” 放置于主语的前面是 为了凸 英语 倒装 句 凸显 观 的阐释 如下 : 显图像“ 做” 的动作 ; 笔者以此句为例尝试运用 图形 的 图1 ) 。 主体 识解 外部 世 界最 明 显 的来 源 在 于上 、 下、 左、 方式 表 达句 型 的凸显观 ( 右 的方位 , 所 以英 语倒 装句 中方位 凸显 是 最基 本 的凸 “ 作业” 在例句 中充当背景成分 , “ 作业” 的特点 包括难度 、 科 目和作业要求等( 图 1中未穷尽显示 ) , 显 观表 达 。如 :

试析图形—背景理论在汉法互译中的应用

试析图形—背景理论在汉法互译中的应用

试析图形—背景理论在汉法互译中的应用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来阐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同语言现象。

本文概括了图形与背景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汉法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对简单句和复杂句的汉法互译进行分析,旨在打开汉法互译的一种新思路。

图形是指信息值高的突显信息;背景指信息值较低的参考信息为了衬托图形而存在。

法语中主句具有图形的特征,从句及其他限定性短语具有背景的特征;汉语中的图形和背景比较隐匿,读者在理解后才能识别。

因此,在汉法互译中根据信息的突显等级和信息值来选择和布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标签:图形-背景理论汉法互译突显信息值一、引言汉法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句型结构的不同,因而信息的布局和选择也大不相同。

汉法互译是语言上的一大难题,尤其表现在对复合句的互译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语言背后的动因是人类在认知世界时所采用的认知工具或机制,而图形-背景是人类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或机制。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知识的获得及其使用中的思维过程,其中突显观主要讨论图形与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借助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简单句与复合句的汉法互译过程,试图探讨一种新的互译思维方式,使译文更加忠实原文,进而对汉法互译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阐明语言的句式表达不完全受制于语法规则的制约,还与人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图形-背景理论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先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该理论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用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方式,它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

突显原则是指当人们观察周围环境中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

完形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得到突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有形状、结构、连续性等特殊属性;“背景”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们感知时对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没有形状,无结构,具有均质性,即模糊、未分化的部分。

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

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

255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认知诗学视域下图形—背景理论对杜甫《绝句》的赏析文/秦亚男从意象的建构到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方面都有了更全面的阐释。

二、图形-背景理论1.图形-背景这一认知概念源于心理学,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上世纪初率先提出。

“图形”是焦点部分,是容易被注意和感知的凸显部分,相对而言,“背景”则是作为衬托,是用于突出图形的部分。

Rubin的经典研究“面孔/花瓶图”表明了图画中的“知觉凸显”,大脑通常会忽略将注意力集中在凸显的图案,即图形,而忽略周围其他图案。

这一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心理认知理论引起了完形心理学家的兴趣,随后应用于知觉与描写空间组织方式的研究。

他们认为,图形的确定需遵循Principle of Pragnanz,人的知觉场中图形具有完整结构和形状,清晰可辨,主观上与知觉者的需要、情绪、经验紧密相关。

而与其相对的背景,退后为“后景”,作为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则未分化且细节相对模糊。

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位置较固定,凸显程度低,可作为参照点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

2.图形-背景理论非常符合人类的语言习惯和认知规律,认知诗学家认为它同样适用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与解析,尤其是诗歌。

在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一书中,Stockwell指出阅读是图形与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

从宏观角度看,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图形,被一、认知诗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认知诗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将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紧密结合,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作为理论架构,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与生活经验出发,为文学阅读与文本解析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新方向。

“认知诗学”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以色列知名学者Reuven Tsur教授首次提出,引起学界的广大关注,后来Peter Stockwell教授的代表著作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Gavins与Steen教授合著的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又将这一学科推向新的高度。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中的应用

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中的应用

2016年第12期总第169期No.12. 2016Sum 169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浅析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中的应用杨 楠(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来在认知语言学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认知内容出发,介绍此理论是怎样通过方位词、介词体现出来的,加深人们对词及句子更深刻的认知理解。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简单句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12-000392-01一、图形—背景理论基本内容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基本并且很重要的内容。

它最先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后来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

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最先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那部分,它有完整的结构,而背景正相反,他不容易被注意到,因为它的结构是模糊的,是未分化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看某一物体时,总是找到一个认知参照点来对这一事物进行描述或说明。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认为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著名的人脸花瓶图就是典型事例。

背景和图形不能同时被感知到。

例如:(1)The cat is on the chair. (2)The chair is under the cat.在(1)中,cat以chair为认知参照点,所以cat为图形,chair为背景。

而(2)中,chair以cat为参照点,所以chair为图形,cat为背景。

Talmy最先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语言学里,他认为背景是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相对于背景是静止的。

上述的两个例子正好印证了Talmy的观点理论。

Talmy还提出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加之与文旭的补充认为:定义特征中,图形是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是作为参照点的具有描述图形的未知方面的已知特征;联想特征中,图形是面积及体积较小、突显度高的事物,而背景是面积或体积较大、突显度相对低的事物等。

从图形——背景关系看存现句

从图形——背景关系看存现句
的 Ru b i n杯 , 见图 1 。
括为 结构 上具 有 完形 特 征 、 形状 上 相 对 比较 小 、 状 态上 运动 的物 体通 常会 被选 作 图形 。另一 方 面 , 显
著度 还 与认 知者 的主观 注 意有关 , 对 事 物 投 入 的 注
意力 越 多 , 其 显 度也 就越 高 。 图形 一 背景作 为前 语 言层 面的一 对概 念 , 对语
DoI : 1 0 . 1 3 4 5 0 / j . c n k i . j z k n u . 2 0 1 7 . O 4 . 2 1
认 知 语 言学认 为 , 在 客 观 现 实 世 界 和 语 言 系 统
会 得 到两种 可 能 的结果 : ( 1 ) 人头; ( 2 ) 花 瓶 。 当 我
之 间有 一个 认 知 结 构 作 为 中介 。认 知 结 构 是 人 在
与客 观世 界互 动 的过 程 中 形 成 的 , 一方面 , 它 反 映
了人 类对 客 观世 界 的 经 验 和 认识 , 另一方面, 它 在
们 以白色 部 分 为 背 景 时 , 就 会 得 到 两 个 黑 色 的人 头; 当我们 把黑 色 的部 分 当作 背 景 时 , 看 到 的 就是

图 形一 背 景 关 系及 其解 释 力
意 。这要 遵循 “ 普 雷格 朗茨 原则 ” , 主要 内容 可 以概
图形一 背 景 ( f i g u r e — g r o u n d ) 这 一 对 概 念 来 源 于 西方 , 刘 宁 生 将之翻译为“ 目 的 物 一参 照
物” 。至于其 来 源 , 我们 可 以追溯 到一 张 图 , 即 著 名
例 1 : 江 心 岛 例 2: ? 岛 外 江

2021“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表达、翻译及教学中的应用范文1

2021“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表达、翻译及教学中的应用范文1

2021“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表达、翻译及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演进过程与主要内容 “图形—背景”理论,又称知觉选择论,它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 1915 年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感知理论。

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不可能在瞬间便将一切网罗,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了某一部分意愿感知的对象,或者无意间被某种事物吸引,在心、脑中对它产生了更为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其余的部分只作我们知觉的背景内容,有个模糊的映像。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到感知者本人主观因素(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等)的影响,又与外界知觉对象(具有刺激人类感知的事物)的特点密不可分,当然,当我们的感觉器官被众多客观事物刺激时,我们并不可能同时对所有信息进行反映,而是同样会挑选某些所需信息进行反馈。

综上所述,人类总是选择感知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

例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了熟识的朋友,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商店促销广告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旁人说笑的声音等。

然而,在这种干扰不绝的情况下,朋友的说话声永远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它最为清晰,也最能吸引和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

那么,朋友的话语便被当做“图形”得到感知,而其他噪音则被当做“背景”,只是得到模糊的反映。

由此可见,“图形”具有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特点,而“背景”却恰恰相反。

上世纪70 年代,认知语言学大师泰尔米将 “图形—背景”的分离原则,引入到认知语言学界,他认为这一理论与一种语言的语义表达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将“图形”抽象为所描述的对象,“背景”为所述事物所处的环境。

当然,在语言学中,图形可能不再是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它可能是时间、空间上的某一抽象的点,“背景”也不再仅仅是发生某一事件所处的环境,而是表示一个相较于“图形”更大的范围。

例如,公司在通知开会时,总会附上开会的具体时间———“2014 年 7 月 13 日星期日下午 14: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存现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摘要:传统的存现句几乎都是以句型、句义来下定义,落脚点显然是句子的语法、语义,而研究句子不能忽视其语用价值,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存现句的句式结构入手,分析其语用特征,进而揭示存现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存现句;图形-背景理论;句式结构
引言
“存在”是一切事物的运行方式和表现形态,势必要占据人类交际活动的中心位置,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人类思维史的研究也表明,“存在”的观念是人类最早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之一。

作为“存在”的表达方式的存现句也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先驱形式,其广泛通行和频繁使用就在情理之中。

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而重要的句子,历来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不过,从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和句义平面进行的。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分析存现句,揭示存现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非自主的。

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来源于经验的认知模型在语言中有广泛的体现,因此,语言结构为研究基本的认知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会影响语言结构的选择。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术语最早来自完形心理学中的形基知觉。

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

这一理论表明,当我们观察外部世界时,都会形成一个认知场,这个认知场就是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构成。

在认知语言学分析中,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重要的和基本的特性。

图形就是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所处的环境。

对图形的选择决定于注意的焦点、移动方向、观察的方位等。

图形和背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对象的所处位置、颜色对比、动静对比(易于移动的物体倾向于成为图形,但是在大量移动的物体中静止的物体又倾向于成为图形)、大小对比等都是区分背景与图形的因素,在一个认知场中,得到突显的部分是图形,没有得到突显的部分是背景,图形与背景相比总是更容易识别,更容易引起注意,也更容易记忆,并且更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意义来。

①例如,“毛泽东在蒋介石的右边。

”和“蒋介石在毛泽东的左边。

”这两句话虽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中的“毛泽东”是作为图形出现的,因而受到重视,“蒋介石”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在人们的感觉中被忽视了;第二句正好相反,充任图形的是“蒋介石”,充任背景的是“毛泽东”。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对象会因为充任图形而
得到突显,若充任背景则被忽视。

从图形-背景论分析存现句
一、存现句的内涵
存现句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句式,传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
从句意角度:吕叔湘最早从句义入手,指出“这一类有无句单纯表示事物的存在,也可称为存在句。

”②张静认为存现句是表示主语有什么,在何处。

或者只是叙述出现了什么,消失了什么的无主句。


从句式结构角度:认为这种句子是由“处所词+动词(着)+(数量词)名词”三部分构成。


同时从句意和句型入手:以宋玉柱为代表,认为它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东西或人的句子。

⑤邢福义在《现代汉语》里说“存现句是表明人或事物的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


我们从各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落脚点显然是句子的语法结构,都是从句型、句义来下定义的。

二、图形-背景论分析存现句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认知模式角度来描述存现句存在的合理性。

存现句相对于相关的同义句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句末呈现焦点
在语言研究中,图形-背景是一种认知结构或认知模型,图形是所要描述的对象,认知上较突显,背景是其环境,认知上不太突显。

就句法结构而言,在一个简单的主谓宾句子里,主语是图形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宾语是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谓词是联系的中间环节。

图形-背景理论为主谓顺序的合理性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

[1]
2、主体位于句末,方所词语(时间词语)位于句首的作用
存现句相对于相关的同义句式,结构上的特殊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能给人提供不同的意象和感觉。

存现句中的主体名词相对于相关的同义句式,它的位置在句末。

烟尘滚滚的场地上狂怒地蹦跳着一只斗牛。

——一只斗牛狂怒地蹦跳在烟尘滚滚的场地上。

这组句子中,后一句式中主语的位置突出了“斗牛”对“蹦跳”,“两条
汉子”对“立”的支配作用,前一句式中“斗牛”和“两条汉子”都是处于宾语的位置,就无法突出这种作用,但是却强化了“斗牛”蹦跳时和“两条汉子”立着时的状态。

方所词语(时间词语)在一般主谓句中位于动词之前或句末,存现句中的方所词语(时间词语)则必须放在句首,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它就是充当了一个大的背景,位于句首更能起到展示大背景的作用,并能够使读者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这个背景上,然后再过渡到图形。

河堤上扔着我的镰刀和草筐。

——我的镰刀和草筐在河堤上扔着。

试比较例的前后两个句式,后一句式中读者的注意力焦点是由已知物“镰刀和草筐”开始,然后扩展到环境“河堤”上,我们对环境认知的整体性以及关注的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前一句式则在我们认知尚处于空白状态时将一个环境“河堤”充塞到我们的视野中,从而保证只有在这个较为稳定的环境被确立为整个认知的背景时,对“扔着镰刀和草筐”这个对象的接受和理解才能顺利进行。

另外,句首的方所词语(时间词语)之后直接与动词性词语相接,没有名词性成分干扰对方所词语、时间词语的理解,更保证了对背景的心理注意。

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这两种句式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说话者究竟用哪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意图而定,不过,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当我们说某部分是图形,另一部分是背景时,并不意味着背景不重要,只是说它不是焦点。

但没有背景是不行的,一方面,没有背景句子不能满足完形特征,另一方面,没有背景
图形也得不到烘托。

结语
总之,认知语言学在分析句法时告诉我们,语言结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对语言的运用与我们怎样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关系。

认知语言学对句法的分析不是试图说明句法之间的转换关系,也不是论证句法如何与客观事物相对应,而是试图阐明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决定语言的形式。

存现句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上的框架,它首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背景,然后将一个对象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引入,作为轮廓鲜明的图形放置在背景下。

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存现句通过主体位移到句末,成为句末焦点,句末图形,从而引起读者对其进一步的关注。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任何一种语言形式,不管它表面上看来特殊与否,在本质上都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都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吕叔湘.汉语语法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张静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 雷涛.存在句的范围、构成和分类[J].北京:中国语文.1993.
[5] 宋玉柱.语法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6]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汪圣安. 认知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