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合集下载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图形和背景
我们倾向于把知觉组织成 被观察的对象(图形)和对 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图形 似乎更加实在,从背景中 凸现出来。
Romeo and Juliet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Edgar Rubin
埃德加·鲁宾
1915
Examples: 我正在专心看书时,突然听到门外一声巨响。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句法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还被用于分析句法结构,解释句法多样性等 句法研究中。例如,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句法多样化的原因在于不同说话者对同一事件的感知差异。 Examples: The lake is near the house. The house is near the lake.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 Principle of totality 整体原则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must be considered globall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of the individual simutaneously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mind demands that each component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system of dynamic) relationships.

《荷塘月色》译作赏析——基于图形——背景理论

《荷塘月色》译作赏析——基于图形——背景理论

155文|张丽娟《荷塘月色》译作赏析——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源于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 (1915)首先提出来的图形背景分离的观点(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其后这一理论被完形心理学借鉴,进行人类的知觉研究。

该理论认为图形和背景这两个部分构成人们的知觉场。

我们通常把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称为图形,由于它具有高度清晰的结构,因此是人们易关注的部分;而相对地,背景则是为突出图形而起衬托作用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往往细节模糊未分化,因此也不易为人们所注意,容易被忽略。

而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细节模糊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清晰突出的图形。

对这一理论可以根据著名的人面/花瓶图来理解:当我们把白色当成背景,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黑色的花瓶图形;而反过来把黑色当成背景的话,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两个人脸在对视的侧面。

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是没有办法同时看到脸和花瓶,这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是需要通过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来完成的。

图形—背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突显原则,当我们观察身边的物体时,下意识就把物体周围的环境作为背景,作为参照物,而把这个物体独立出来,凸显出来。

也就是说突显原则是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物去说明另一个物体或概念。

由于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但是图形却没有,所以背景就能够充当参照点的角色,用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文旭,2003)。

图形和背景作为一种视觉空间概念,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普遍的体现,但是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与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并不是一致的,是有差别的,因为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往是具体的,而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则相对比较抽象。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朱纯深英译版《荷塘月色》郝霞(2012)认为翻译与图形—背景理论非常相似,因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她就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作出了以下阐述:第一,翻译与图形—背景理论都是认知的;第二,两者都与意义相关;第三,翻译中也涉及到图形背景理论的主要概念,参照及对比;第四,翻译的过程与图形背景感知的过程也非常相似。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仿拟识解指的是利用图形或图案进行视觉辨认或复制的能力,是人类视觉认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许多领域都需要更高水平的仿拟识解能力,比如电子游戏、建筑设计、模型制造等。

因此,研究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类的视觉认知能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目前,有许多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视觉认知过程中的仿拟识解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图形—背景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的,人类视觉系统通过分离图形与背景,进而识别出目标物。

该理论的提出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视觉认知的认识,还为研究人类仿拟识解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人类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对仿拟识解的启示。

该部分将系统阐述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视觉认知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启示和影响。

(2)人类视觉系统对图形/背景的感知和分离机制。

该部分将介绍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感知和分离过程,探究其中的机理和规律,并从中找寻影响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

(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计算建模。

该部分将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提出的视觉模型,结合神经网络算法等方法,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进行计算模拟,探讨其潜在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验测量、数据分析和计算建模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调研和实验测量主要用于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数据分析和计算建模则用于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进行探究和分析。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图形—背景理论在人类视觉认知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启示,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建模,全面地揭示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感知和分离机制。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被动态的认知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被动态的认知分析

景理论为视角 , 结合语 用学 中的信息理 论与语篇建构理 论, 对英语倒装 句 的焦. 点凸显功能进行 了重新 阐释 , 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 图形一背 景理论中 的 凸显原则。在言语交际 与语篇建构中 , 说话人将正常语序句子 中的图形 后移 , 形成旬末 焦点, 使信息焦 点落在 新信 息 上, 从 而达到 了最佳 凸 显效 果。梁丽, 赵静( 2 0 0 5 : 1 1 6 ) 从 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出发 , 探 讨图形一 背景分离原则如何通 过英语简单句和 复合句来体现语 言的 问结构和 时
科 学 理 论
图形一 背景理论视 角下英语被 动态 的认知分析
任 丹
贵 州 财经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摘 要: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根据研究者对英语被动句的分类 , 利用图形一 背景理论探 讨性地分析 英语 中选择 不同类 型的被 动句式的深层 认知理据 。 语言编码者使用被动句式使受事者置于认知上的凸显位置, 使其成为“图形 ” , 而将显性或隐性施动者置于认知上的“ 背景 ’ ’ 位置 。 编码者选择被
被动 语态的句子在英语中广泛存在, 被 动结构是将施事者和受事者位 置调换, 将受 事者放在主语位置的一种句式。王寅指出 ( 王寅 , 2 0 0 6 ) , 主语 这一语法 成分在认知中表现为被强调或突出的优 势事件, 是论述的起始点
在 一‘ 个 简 单 的及 物 动 词 句 子 中 , 主语即图形, 宾语即背景, 动 词 表 示 二 者 之
形而衬托的部分 。语言研究者们把图形一 背景理论运用到对语言现象 的解 释上。例如, 在一个英语常式句: 主语+ 谓语+ 补语( 宾语) 结构 中, 主 语就被 认为是信息较 突显部分 , 即图形; 而补语或 宾语则被认 为是背 景部分 以达 到 焦 点信 息 更加 突 显 的一 种 旬 式 。 三、 被 动句 的认 知 理 据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导言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4页word资料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4页word资料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1.引言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引入心理学,随后又由完形心理学家将其融入感知组织框架中。

当我们观看环境中的某一个物体时,我们会将其视为其所处的背景中所凸显出的一个图形。

而这种凸显原则同样适用与语言结构中,如“书在课桌上”即“The book is on the table”句中“书”和“The book”即被视为该位置关系中的图形。

同时我们在看这类词句时,第一会看到作为主语的“书”“the book”,然后才会感知到“书桌”这个感知客体。

英语语句中存在很多的句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或人们的感知顺序来描述的。

而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中的顺序象似性概念,这类英语句子象似于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所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英语的语句,掌握好英语。

2.图形-背景理论简介图形-背景分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组成成分。

这一术语是近一个世纪以前由丹麦的心理学家Rubin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或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家将其融入更全面的感知组织框架。

F.Ungerer和H.J.Schmid在他们共同编著的《认知语言学入门》一书中用著名的人脸/花瓶的幻觉图画做图例为大家呈现了图形-背景这一现象。

(如左图所示)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副图片为我们呈现了两种可能:把它看作两张人脸或一个花瓶,但我们每次只能看到其中的一种,而且人们可以在两种观看方式之间任意的转换,尤其是观看了较长时间之后。

由于图形-背景现象,我们无法同时看到花瓶或人脸。

图1 人脸/花瓶幻觉(根据Rubin)F.Ungerer和H.J.Schmid在其书中同时指出:检查我们在仔细观看图1时的视觉经验的时候,可以发现将其选作为图形的事物的一些特殊的属性。

图形应有形状或外形,背景则无定形,而与主体共有的轮廓线也似乎是属于图形的。

除了形状和轮廓之外,图形似乎还有其他的一些类物性,如结构及连贯性,而图形则是无结构、无形状、平均的。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

二 、 图形 一 背景 图形 ( f i g u r e )指 某 一 认 知 概 念 或 感 知 中突 出 的 部 曾用 隐喻、转喻 、原型范畴等 理论来解释 ,但是这些 理论 分 ,即 注 意 的焦 点 部 分 ;背 景 ( g r o u n d ) 即为 突 出 图 形 而
都有其缺陷。下面简单阐述 。 衬托的部分 ( 赵艳芳,2 0 0 9 :1 4 8 ) 。 这 两 个概 念是 由丹 麦 L a n g a c k e r( 2 0 0 0 )指 出 , 一个 词 项 包 涵 多个 义 项 ,这 心 理 学 家 鲁 宾 ( R u b i n ) 引入 心 理 学领 域 的 。他 提 出 了著 名 些义项往 往通过一 些范畴化关 系相联系 ,形成一 个网络 , 的 “ 人脸一 花瓶 图” ( f a c e / v a s e i 1 l u s i o n ) ,说 明 图 形 比 这 个 词 项 就 代 表 了一 个 范 畴 ( 转 引 自贾 子 婧 , 2 0 1 2 ) 。也 背 景 更 具 突 显 性 ,不 同 的 人 会 注 意 不 同 的 部 分 , 获 得 不 同 就是说常 用义项为 中心成员 ,而其他义项 为边缘成 员 。但 的 视 觉 效 果 。 例 ( 1 )中,第一句的 “ 呼 吸 ”是 指 “ 生 物 体 和 外 界 进 行 气 完型心 理学对人们 的听觉输入和视 觉输入各个 不 同部 体交换 的活动 ”,是最 常见 的义 项 ,如果该 义项 为中心成 分 的 突 出性 是 如 何 组 织 的 非 常 感 兴趣 ( U n g e r e r& S c h m i d 员,那么其 “ 息息相关 ”这一义 项就是边缘 成员 。既然 如 2 0 0 1 :1 6 3 ) 。 如 听音 乐 时 ,人 们 易被 歌 手 的声 音 吸 引 ;当 此,为何 当人们看 到第 二个句子 时首先想 到的不是 “ 一种 人 们 看 运 动 员 跑步 时 , 目光 是追 随 着运 动 员的 ,而 不 是跑 道 生 理 活 动 ”而 是 “ 息 息 相 关 ”呢 ? 那 是 因 为在 该 语 境 下 , 或是 观 众 。所 以歌 声 和 运动 员是 感 知 中 比较 突 出 的 部分 ,是 “ 息 息 相 关 ” 已 经 成 为 了 中 心 义 项 。所 以 一 个 动 词 的 各 个 图 形 , 而 伴 奏 和 跑 道 或 观 众 则 是 背 景 部 分 。认 知 客 观 世 界

图形-背景理论与意象编码——《渔家傲》两英译文对比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与意象编码——《渔家傲》两英译文对比研究
院, 重庆 4 04 ) 0 0 7
摘 要 : R. 以 W.L nakr agc e 的意 象理论和 图形 背景理论 为基础 , 分析《 渔家傲 》 两种 英译 文, 的 结果表 明 : 即使 拥有
相 同的意象 , 由于认 知识 解的不 同, 图形 背景 的句法位 置体现也就不 同, 同时在意 象编码 的语 言体 现形式 以及 图
语言与文学 H 口— 了 3 - J
Th o l & Ch ng i g e W rd o q n Vo. 8 No 4 2 1 2 . 01 1
重庆与世界 21年第2 卷第4 01 8 期
图形 一背 景 理 论 与 意 象 编 码
《 家傲》 渔 两英译文对 比研 究
被衬 托的关系被认 知诗 学恰 到好 处地 应用 于文 学作 品 的 解读 , 尤其是解读诗歌 的意境 营造 中。许 多意境 都是通过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3— 5 作者简介 : 兰( 9 5 ) 女 , 周 17 一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 : 知语言学 。 认
李清照是一位婉 约派 的女 词人 , 的词风格 含蓄而 委 她
婉 , 是 在她 的词 作 中有 一 首风 格 特殊 的豪 放 风格 的词 但 《 渔家傲 》 。整首词把真实 的生活感受 融入梦境 , … 巧妙用
典将梦幻与 生活 、 史 与现 实相 融 , 历 气度 恢宏 、 调雄 奇 , 格
形 背景后 景等的 突显度上都有不 同。翁译 文图形 背景 安排 清晰而突 出, 有层次 感, 象表 达丰 富; 意 唐安石译 文在
意象的表 达上侧 重 于背景 的编码 。
关键词 : 图形 一背景 一后 景 ; 象编码 ; 意 焦点 ; 突显

图形·背景理论与简单句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与简单句分析
也是从背景到 图形 。
的结构 ,是人 们所注意 的那一 部 分, 背景 则是与 图形相对 的 、 细节
模糊 的 、 未分化 的那 一部分 ( 匡芳 涛, 文旭 ,0 3 。因此 , 们在观 20 ) 人 察某一 物体 的时候 ,总是在 未分 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 从 语言认知角度看 ,图形/ 背 景 区分 的认 知原则 可以用来 系统 地 解 释 英 语 简 单 句 的 多 样 化 结
指为 突出图形而衬托 的部分 。 它们 同时存在 知觉语场 中, 但不会同时
被人 们所感知 。罗宾著名 的“ 花 瓶幻觉 ” 明了 图画中确实存 在 脸/ 证 “ 知觉突显” 人们不可能 同时识别脸和花瓶 , , 只能选择感 知中突显 部 分 , 脸或花瓶 作为 图形 , 把 这是 图形一背景 分离 的主要 观点 ( 许利 ,
“ 雷格 朗茨 原则 ” 普 ,即知觉 场总 是 被 分成 图形 和 背景 两个 不 负 。 其 中图形这 部分知觉 场具有 高度
( 她成为 了一名律师。 ) 此句 中 ,发话者 的重点 在句 子后半部分 ,这也是 听者想要 知
来 体现 , 传达主语的动态含义。在 这一结构 中 , 过运用 动态视角 , 通
20 ) 09 。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 :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为 同一 东
学 教 育
西 ,容易被感 知为 图形 的事情一 般具 有完整 的形 状 、结构 和连贯 性, 因此更 容易被感 知 、 注意和识 别( 周岩 ,0 4 。根 据完 型心理学 20 ) 家 的观 点 ,选择什 么样 的物 体分
别 为 “ 形 ” “ 景 ” 这 要 遵 循 图 和 背 ,
分 , oo y N bd 是背景部分。 2主系表结 构 . 在这种 句型 中 ,其实 连系 动 词在 形式 上 也是 一 种谓 语 动词 , 但实质上表i 成了谓语 。例如 :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空间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空间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空间结构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被看作语言学研究的新工具。

作为一种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认知原则,其不仅出现在空间组织中,也出现在语言组织概念内容中。

本文主要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关系在语言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图形-背景理论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他们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这一观点,也即是视觉和听觉输入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进行深入研究。

当我们在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便是突显原则(张妍妍,2011)。

心理学家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

图形的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这部分知觉场细节模糊、未分化。

人们观看某一个物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而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便是感知到图形和背景的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而这里提到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Langacker,1993)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通常是把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这说明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为同一个物体。

而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便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和花瓶,总有一个先后秩序,要么先把花瓶作为图形,要么先把脸作为图形,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这样的例子。

不过,在具体情况下图形和背景是不允许相互转换的,所以,大多数视觉情景中的图形和背景是相分离的。

二、图形-背景理论及其语言表征从语言学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的,不仅是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l a mp周 围 的区域 。 玎 图形一 背 景 理 论 不 仅 可 以分 析 移 动 物体 与静
Tl a my还 区分 了三 个 参 与者 ( 图形 物 、 景 物 背 和 框架 ) 和两 个 参 与 者 ( 形 和背 景 ) 空 间关 系 。 图 的 如 句 子 “ h a ol costet l. 的概 念 化 T eb l rl d ars be” l e h a 只 需 要 两 个 参 与 者 — — 图 形 teb l 和 背 景 te h al h t l , “ ebl rl dp s telm .的 概念 化 除 b a e 而 T al o e at h p” h l a 了图形 和背 景 之 外还 要 考 虑 teb l所 经 过 的 te h aI h
方 向是 变 量 , 是 相 对 的 ; 景 是 一 个 参 照实 体 , 值 背 在参 照框 架 中具 有 固定 的 位置 。可 以通 过其 来 描 述 图形 的路 径 、 所或 方 向。图形 的判 定需 要有 参 场 照物 ( 背景 ) 和参 照 框架 。 只有 当观 察 者 在 同一 个 框 架 下 看 到两 个 物 体 时 , 能判 断哪 个 是 静 止 的 , 才 哪个 是 移 动 的 , 移动 了多 少 , 什 么 路 径 等 。如 下 沿
21 0 0年 2月 第 9卷 第 1 ( 期 总第 4 3期 )
安 阳工 学 院学 报
J un l fAn a gIsi t fT c n lg o r a y n nt ueo e h oo y o t
F b2 0 e .01
V 1 o1 G nN .3 o. N . ( e . o ) 9 4
关键 词 : 图形 ; 背景 ; 出观 突
中 图分 类 号 : 3 4 H 1

运用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揭示诗歌堂奥

运用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揭示诗歌堂奥

运用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揭示诗歌堂奥作者:王元华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1年第12期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要求基于意象“图形—背景”图式建构语言意义,以“图形”意义为主,以“背景”意义为辅。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诗歌奥妙,别开生面,深入浅出,豁然开朗,能够把语文学习和自身感知及基本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大智慧。

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破解古诗解读的三种困局。

第一种情形,聚焦“图形”意义,弱化甚至忽视“背景”意义;第二种情形,以“图形”意义同化“背景”意义,将“背景”意义消解在“图形”意义之中;第三种情形,“图形”意义和“背景”意义形成衬托,以“背景”意义突显“图形”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古诗解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心理现象和认知结构,是主观建构的,并不像照镜子那样,客观反映外在世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性内容。

因而,语言意义的建构是经验性的,而且与语言使用者的身体体验密切相关,是语言使用者身心“经验”得到的意象经过类型化处理以后形成的认知结果。

比如:由自身的身体结构“头——腰——脚”,认知到“山头——山腰——山脚”;看到阳光普照的一条大道、一方天空,从而领悟到“灿烂前程”。

认知语言学把这种在语言意义建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方式叫做“意象图式”。

在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意象图式中,两种相对的意象“图形”和“背景”始终在引导着语言意义的建构。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兰厄克(ngacker)说,“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

”[1]简单说来,一张美人照中的“美人”是“图形”,“美人”后面的“风景”是“背景”。

我们去欣赏一张美人照,聚焦的是照片中的美人,而不是人背后的风景,只可能在把美人品评得足够充分之后,再去欣赏欣赏美人背后的风景,使得美人的形象在风景的衬托下更加有意义。

“图形——背景”理论角度探析《天净沙·秋思》

“图形——背景”理论角度探析《天净沙·秋思》

思绪 。枯败 的藤枝 ,哀 鸣的乌鸦 ,冷 清的流 描述具体 ,结构简单 ;背景 ( g r o u n d )则 轮廓 水 ,孤僻 的村落和瘦弱 的老 马言尽悲 凉的秋 相对模糊 ,不易于记忆。著名的 “ 人面——花 1 3,失意的人生 。 “ 枯藤老树写秋思 ,不许旁 瓶 幻 觉 图 ( F a c e — v a s e I l l u s i o n ) ” 向世 人 证 明 人 人赘一词”这样 的赞誉恰 如其分。作 品下段 为 类 认 知 的知觉 突显性 原 则 。观察 此 图通 常 产 生
关系【 l 】 。部分学者从理论角度对 “ 图形——背 描绘 出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铺陈出浑然天成 景”的关系进行系统概述 ,如高娟和李安华圆 , 的夕照美景 ,令人思绪万千 ,如临其境 ,仿佛 真 的看 到黄 昏时 的乌鸦 ,在寻觅枯 藤老树栖 匡芳涛和文旭口 】 等。亦有学者兼论 图形 与背景 息 。小桥 流水 旁 ,炊 烟袅袅 ,居住 着些许 人 关系及其应用 ,如刘 国辉【 棚 ,朱厚敏i s ] 。还有学 家 ;眼前 的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 ,在秋风 者从 “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 阐释中国唐代 古道上踽踽独行 ;夕 阳余晖下 ,羁旅之人愁肠 山水诗 ,如高湛茱 等[ q ,张敏敏[ - q ,周 良圈 。不 寸断,浪迹天涯。 足的是 ,目前相关理论成果在元 曲赏析的应用 作者马致 远是元代杰 出的散 曲家 、杂 剧 中还较 欠缺 。为 了弥补 这 一 空 白 ,笔 者拟 从认 家。早年跟 当时社会众多年轻人一样 ,满腔热
关键词 : “ 图形——背景”理论 ; 饫 净沙 ・ 秋思 》 ; 认 知语 言学
图形 和背 景通 常 是 指处 于 同一 认 知 框架 或


元曲 ( 饫 净沙 ・ 秋思》 解 析

大学英语教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作者:刘红丽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2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

许多语言研究者用它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突显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一、引言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学,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集精读、泛读、语法、翻译、写作、口语、听力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国际化推进,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于是,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CET6)从2006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新题型的考试方式,与以往的考试相比,新题型取消了选择题,加大了听力分值的比例,增加了快速阅读、选词填空、翻译或改错等题型,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向。

这无疑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归属于认知语言学,源于完形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对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

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先驱性的工作是在1915年由丹麦的心理学家鲁宾(Rubin)率先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著名的"人面花瓶幻觉图"(the Face/Vase Illusion)来进行,证明了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了周围其它的图案。

完形心理学家,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应遵循分离原则(figure ground segregation),也就是说,人的视觉和听觉输入是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并进行深入研究的。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图形—背景”理论,又称知觉选择论,它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XX年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感知理论。

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不可能在瞬间便将一切网罗,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了某一部分意愿感知的对象,或者无意间被某种事物吸引,在心、脑中对它产生了更为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其余的部分只作我们知觉的背景内容,有个模糊的映像。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到感知者本人主观因素(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等)的影响,又与外界知觉对象(具有刺激人类感知的事物)的特点密不可分,当然,当我们的感觉器官被众多客观事物刺激时,我们并不可能同时对所有信息进行反映,而是同样会挑选某些所需信息进行反馈。

综上所述,人类总是选择感知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

例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了熟识的朋友,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商店促销广告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旁人说笑的声音等。

然而,在这种干扰不绝的情况下,朋友的说话声永远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它最为清晰,也最能吸引和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

那么,朋友的话语便被当做“图形”得到感知,而其他噪音则被当做“背景”,只是得到模糊的反映。

由此可见,“图形”具有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特点,而“背景”却恰恰相反。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和研究图形的背景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和研究图形的背景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和研究图形的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和研究图形的背景首先采取以下方案: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认识图形,不但是为了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他们通过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难点是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
粉笔、黑板、彩纸剪成的各种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背景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大脑的操作原则是整体和平行的,具有自我组织的倾向。该理论包括多个基本原理,如整体原则和心理物理学同型性原则,这些原则揭示了意识经验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此外,图形背景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组织法则,包括类似原则、接近原则、连续原则、封闭原则、简单原则以及图形与背景的组织法则。这些法则阐述了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知觉过程中如何将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整体。特别是图形与背景的组织法则,它解释了人们如何倾向于将知觉组织成被观察的对象和对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其中图形似乎更加实在,从背景中凸现出来。这些理论和法则对于理解人类的知觉过程和认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