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课题背景及界定,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背景及界定, 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结果与成效一、课题背景及界定1、研究的背景“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
教师面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基础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学习的现实,在“核心素养”提出的新形势下,感到自身教学跟“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
2、界定教师要清楚的学科本质和核心素养,始终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个目标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将教学进行地更好,学生在物理课堂之上才能获得更多的终身发展需要。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炼与升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一)研究内容和目标1.研究对象:初中教材和中学九年级学生2.研究目标:探索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践中关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究内容:探索关注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方法。
探索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拓展性研究、模式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 研究步骤及过程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20年7月-2021年11月)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明确研究目的内容,选定研究方法,进行前策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地方史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三)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框架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一)地方史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二)地方史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三)地方史课程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认识(二)文本资料的编写(三)余杭地方史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六、课题研究取得的实效(一)研究推动了学校课改中不同课程的协调发展(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三)研究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和潜力发展参考文献附件:1.《余杭文化史》之第七章山水文化2.《余杭革命斗争史》基于地方史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成果摘要】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余杭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课题着眼于服务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需要,本着有利于“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宗旨,基于余杭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的现实,对地方史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和利用,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研究,指出文本的编写和网站的建设是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媒介、与各类课程的整合是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操作途径、推动课程的协调发展和师生的共同提高是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归宿。
通过研究,凸显了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实际价值,并为学校实施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文化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整合教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地方史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已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被提出,正日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也很难取得实际教育成果。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的区别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的区别
研究背景一般分为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
现实背景是现实的需求,理论背景是现有理论的缺陷或者漏洞。
如果这样分感觉研究背景立足于两个字:需求。
研究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同样也是研究的意义。
部分研究可能没有短期的现实需求而是长远的考虑,这一部分研究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会出现。
立题的依据区别:
1.更加具体。
背景中提出的问题或者方向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或者模糊的方向,并不是具体可行的研究课题,而立题依据,需要将偏感性的背景理性化到可以研究的问题。
2.追求可行性。
如果说背景是从客观需求出发,那么立题依据是从研究需求出发。
无论是数据,研究材料,实验设施,甚至是经费都需要建立在“有”和“可以实现”的基础上。
曾经有一个讲座,一个教授的屁屁踢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立题依据里面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只选择一个县而不是一个市,经费两个字省去了后面很多人的疑问。
个人感觉外文文献的第一段基本上是研究背景,立题依据并没有单独成段。
研究背景会更偏向于展示研究意义,而立题依据更偏向于展示课题作为一项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1、哲学依据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美国哲学教授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
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
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
2、心理学依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
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
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
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
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看看下面的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吧!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设计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一)理论背景和依据1. 背景。
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
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
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
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篇()课题研究报告范文1一、课题背景及界定1、课题研究背景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
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和思考。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让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题界定“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
“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和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因此,教师应着力于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课题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
•实践过程
师生互动,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时,政治教师从《城市导报》上看到 一篇科威特花一亿美元从瑞典购进 7 万吨狼尿的消息制作了课 件《科威特进口狼尿》。勾勒出事物间的前后联系:“沙漠国 家——野生骆驼——在高速公路上撒欢寻乐——司机不能高速 先驱——瑞典施行团献策——在高速公路上喷洒狼尿——骆驼 落慌而逃——科威特改变了交通状况——瑞典获得不菲的出口 收入”。教师满以为课件妙趣横生,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学生对材料提出了质疑:瑞典国内要多少匹狼才能在20天内 收集到7万吨狼尿?瑞典国家领土面积并不很大,能有多少匹狼 存在?学生的质疑不无道理。教师在课内虽然无法给学生做出 科学、准确、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求真 务实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大兴一中 课题组
课题背景
未来的事业。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经强调指出:“要 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 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 教育改革的需要。并号召各级种类学校的教师要紧 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 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 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人员培训
2、采取外聘专家进行校内讲座的形式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信 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学校为提高全体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多次邀请市电 教馆赵保和老师来一中作利用信息手段开展教学研究的专题报 告。聘请首师大的专家和区课题组的老师光临我校指导。通过 专家来校的指导和交流研讨,使教师们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 的提高,有多名教师在全国、市、区级获奖。
其二、尽管各教研组都建立了教学资源库,但学科教学资 源的完整性、系统性,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 急待充实和完善。
课题研究背景介绍比较合理
课题研究背景介绍比较合理
课题研究的背景介绍通常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领域的现状:首先,需要概述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已经完成的重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争议、以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状况。
2. 研究问题的提出:阐述本课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挑战,以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可以引用相关文献或数据来支持。
3. 研究的必要性:解释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下。
例如,这项研究可以填补理论或实践上的空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等。
4. 研究的意义: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包括对学术、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5. 研究的可行性:说明进行这项研究的可行性,包括技术、资源、时间等方面的条件和保障。
6. 研究的创新点:强调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相比的创新之处和优势,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影响。
在编写背景介绍时,需要注意语言清晰、简洁、连贯,逻辑严密,重点突出。
同时,要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已有研究的成果,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怎么写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的写作方法和要点在进行课题研究时,理论依据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理论依据能够为研究的深入和准确提供支持。
以下是关于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的写作方法和要点:一、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在选定课题后,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部分要对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做简要介绍,引出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
研究目的部分要明确研究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介绍研究的要解决的问题或探讨的内容。
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在构建理论依据时,需要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可以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查阅文献,可以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为理论依据的构建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三、分析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在构建理论依据时,需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这包括对相关研究的观点、结论、方法等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性,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同时,也要对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研究的方法路径,从而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提炼理论框架和假设在构建理论依据的过程中,需要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假设。
理论框架应该是有逻辑关系的概念体系,能够清晰地解释研究的问题和现象。
假设则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期结果或解释,是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基础。
五、撰写理论依据部分最后,根据以上准备工作,撰写理论依据部分。
理论依据部分应包括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理论框架的展示等内容。
要确保逻辑清晰,表达精准,论述充分,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课题研究理论依据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研究者对自身研究领域有准确的把握,对研究方法有深入的理解,对前人研究有详尽的了解。
只有通过认真的准备和全面的分析,才能构建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理论依据,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基础。
课题研究核心性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核心性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课题研究的核心性理论依据。
核心性理论依据是指支撑研究课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有效论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以下几个核心性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理论依据一:XXXX理论
XXXX理论提供了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XXXX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课题的XXXX进行了具体分析。
通过XXXX理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课题的意义和目的,进而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理论依据二:XXXX理论
XXXX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该理论从XXXX的角度出发,对课题进行了XXXX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XXXX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题的本质和特点,并为研究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理论依据三:XXXX理论
XXXX理论在课题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从XXXX的
角度对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其中的XXXX进行了具体阐述。
通过XXXX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题的XXXX,为研究提
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的核心性理论依据包括XXXX理论、XXXX理论和XXXX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课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研究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应充分运用这
些理论依据,深入探讨课题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取得理论和实践上
的突破。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识字教学领域依然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学生识字回生率高,阅读质量低,写作错别字多。
传统的识字方法高质量地完成识字任务。
落后的识字教学法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人类知识的数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终身学习早已成为可能。
而“终身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因此,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有利用学生今后观察、感受、思考世界。
2、《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仅仅一、二年级规定的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400个汉字。
这与以往相比,识字量大大地增加。
如何使学生更快提高识字能力,便成了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此,我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作为实验课题,力求在识字教学中有所突破,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1、理论价值:从识字教学的课堂设计的角度探讨科学可行的操作思路与策略。
2、实践价值:(1)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逐步培养儿童独立自主识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在新课程改革引导学生自主识字中有新体会。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指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为研究者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提供指导和支持。
理论依据可以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学术理论、学科原理等,并通过这些理论来解释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在课题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研究问题:理论依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避免盲目和迷失方向。
2. 提供研究框架:理论依据可以为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帮助研究者构建研究的逻辑和结构。
通过理论依据,研究者可以了解到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指导方法,从而形成清晰的研究框架。
3. 解释研究结果:理论依据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
通过对理论依据的运用,研究者可以将实际观察和实证数据与理论联系起来,解释研究结果的原因和机理。
4. 指导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可以为研究方法提供指导。
不同的理论依据要求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依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5. 推动学科发展:理论依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通过对理论依据的研究和应用,可以
丰富学科理论体系,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理论依据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通过对理论依据的运用和应用,可以明确研究问题、提供研究框架、解释研究结果、指导研究方法和推动学科发展。
研究者应该重视理论依据的选择和使用,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
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
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
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
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
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
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有关课题调研计划方案7篇
有关课题调研计划方案7篇课题调研计划方案篇1一、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方式深受大家的喜爱。
因此启发我开始关注能否引用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班会是一直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形式,是养成良好习惯解决班级问题,发扬民主精神的平台,同时,我校一直以20分钟晚点活动为学校常规教育平台。
因此,将20分钟晚点活动转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微型主题班会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首先他时间较短,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持续注意力时间,在短时间可以更高效解决问题,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其次微型主题班会主题明确,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目的明确、快速安排班级任务;再次活动选材简单、短小精悍。
学生可以用随机生成的教育素材,如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情景剧,学生通过简捷快速的语言表达,就可以生成一种观点或者解决一个小的班级问题;正所谓小活动、大德育。
而在现实中班会课存在很多问题:1、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班会课;2、班会课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效果;3、如何结合学情、班情开展有效的班会课。
4、开成功的班会课如何去总结记录并让效果延生。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助于学生的成长。
研究此课题,对如何开展高效的微型主题班会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还直接影响班级建设。
让微型主题班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成为自我反思和教育的平台。
最后让班级用微型主题班会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班级,并走向卓越。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塞林格曼积极心理学。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林格曼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韧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积极品质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他提出要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性格优势,并借助这种力量解决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防御挫折的机制。
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初中生来说,阳性激励、正面引导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理论:我十分坚信,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课题背景及界定,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结果与成效
课题背景及界定,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标、内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结果与成效课题背景及界定, 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标、内容、⽅法、步骤及过程, 研究结果与成效⼀、课题背景及界定1、研究的背景“核⼼素养”是深化课程改⾰、落实⽴德树⼈⽬标的基础。
教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学⽣基础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学⽣不爱学习的现实,在“核⼼素养”提出的新形势下,感到⾃⾝教学跟“⽴德树⼈”⽬标的实现还有⼀定的距离。
2、界定教师要清楚的学科本质和核⼼素养,始终⽤“提⾼学⽣核⼼素养、落实⽴德树⼈根本任务”这个⽬标指导⾃⼰的课堂教学,才能将教学进⾏地更好,学⽣在物理课堂之上才能获得更多的终⾝发展需要。
⼆、理论依据及意义1.《关于全⾯深化课程改⾰,落实⽴德树⼈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素养”的概念,提出“学⽣应具备适应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突出强调个⼈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2. 核⼼素养是指学⽣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是学⽣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
物理核⼼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的要素构成。
物理核⼼素养的提出从发展学⽣核⼼素养的⾓度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育⼈价值,是新课程三维⽬标的提炼与升华。
三、研究的⽬标、内容、⽅法、步骤及过程(⼀)研究内容和⽬标1.研究对象:初中教材和中学九年级学⽣2.研究⽬标:探索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及实践中关注学⽣物理核⼼素养的策略。
培养中学⽣物理核⼼素养,提⾼学⽣运⽤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研究内容:探索关注中学⽣物理核⼼素养的教学设计⽅法。
探索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中学⽣物理核⼼素养的⽅法。
(⼆)研究⽅法案例研究、拓展性研究、模式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科研课题方案中研究背景与选课题依据的撰写
科研课题方案中研究背景与选课题依据的撰写在科研课题方案中,研究背景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的问题。
依据赛恩斯编译的经验来看,一般可从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等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1.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是指课题选择所处的时代对课题选择的影响因素或条件。
时代背景主要阐述随着时代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及其与所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
某方面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而本课题的研究是适应这种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满足新要求、应对新挑战的一种途径。
2.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是指影响课题选择的理论或理论因素。
课题的选择是对理论发展或影响的一种回应,某种理论的发展或影响促使选题者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回应它,这种回应包括对理论的使用、检验、推动与发展等。
3.实践背景。
实践背景是指实践对课题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或条件。
实践背景主要阐释实践中需要解释的现象、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对实践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它们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等。
研究背景要把问题的来源和表现写清楚,同时写清楚对此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上述三方面的背景,应该在同一个课题中都有所兼顾,但如果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或课题产生的来源不同,也可选择性重点使用。
课题依据主要解决“依据什么进行课题研究”的问题,一般包括包括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等方面。
政策依据就是国家的某种法律、法规证明课题研究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有些课题的研究要依据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有时这些法律、法规就成了课题研究的依据。
写政策依据时,不仅可以一般性地把政策名称写出,还可以根据需要把政策中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的具体政策内容写清楚。
理论依据即本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是选题论证的依据,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预先赋予某种假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过程的理论依据。
理论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有的还存在其局限性,所以,运用时不能拈来便用,要考虑课题与理论之间的适切性,即理论与课题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够恰当地给予课题以支撑。
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
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
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我校地处在东海岸线上,创建于1940年,属省一级学校。
新校园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成,因而校园文化创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学校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建之路,先后开展了特色中队、“星级班”创建活动和“星级少年”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营造了独特浓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步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目前,打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班的“星级少年”评价园地、红领巾角、图书角和“红领巾种植园”评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以“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为目标开展的特色中队如“一纸中队”、“一滴水中队”、“电池环保中队”和“气象观测中队”等活跃在校园里。
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我校地处龙岗区,当地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居民的家庭和外来民工家庭比较多,因此学生家庭呈现出吃低保家庭多、离异单亲家庭多、子女寄养家庭多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
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
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
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
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
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
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源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其核心是要求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从维多里诺、拉伯雷和蒙旦,他们首先强调了经验与活动的重要价值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述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教育家。
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不仅继承了自然教育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教育要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基础,因而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
弗莱顿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充分肯定了学生自己的体验。
现代美国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教育历来重视个人经验、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多,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荀子的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在“知”的基础上进入理性阶段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把学生的经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的重视。
从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提出,其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现在思路逐渐清晰,如: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湖南大学研究生唐祥德《中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一文,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
同时,为了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外延进行分析基于中学生个体与外界信息交换及借鉴复杂系统“自组织”原理,将数学基本活动及其经验初步分成二个方面共七类:观察、操作、交流、体念、猜想探究、推广、归纳,再分别对其内容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非常有借鉴意义,但查阅大量资料,对小学阶段有关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研究尚属空白,都在起步探索中,因此进行本课题研具有前瞻性。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符合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
让他们了解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用数学知识和各种有效的方法探索和解决周围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探索数学问题的不同方式。
2.符合认知建构、生成学习等学习理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
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富于智慧,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
所以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到注重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
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
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课题相关概念界定1.“数学活动”: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也就是说与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无关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
其次是“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通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探究活动。
2.“经验”: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二是经历。
孙宏安教授在概括了关于经验各方面的解释后给出如下定义:“经验指的就是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及在感性知识基础上,经过自己系统整理和由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经历对个人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
”所以,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
3.经验与活动的关系:杜威指出:“经验即所做的事情、动作和感受(或经历)的密切关系就形成我们所谓经验”;“经验就是人和自己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因此,经验是活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经验与活动(做事)是紧密相连的。
经验在活动中产生,又在活动中体现,并且只体现在需要这种经验的活动之中。
经验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活动是经验的源泉,而经验又是为人们的活动服务的,没有亲历的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经验,经验与活动的关系是“皮”与“毛”的关系。
4.“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至于“基本”,《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它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包括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
数学活动经验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
从静态上看,数学活动经验是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的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和经验等。
从动态上看,数学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学习个体必须主动地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不断地尝试而获得。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可见数学活动经验与“双基”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即有一颗“数学的头脑”,进一步凸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体验,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各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需要。
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只是处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于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即如何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以及针对一些特殊的案例研究还存在不足,可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在实践层面、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值得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层面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内涵及教学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为深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服务。
同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将会强化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小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保证。
本课题研究如果获得成功,就会获取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途经和方法、找到评估活动经验水平有效的测量方法,促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关乎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有意识地优化。
五、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从问题分析,教学预设,课堂实施,评价总结,反思改进等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实验过程,努力探寻该课题研究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价值。
2.分析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关注”,积极尝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积累经验”的实践,调整日常教学视角、方法、策略,形成一套可操作能推广的教学方式。
3.通过研究实验,让小学生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改善思维结构,建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方法,塑造良好的人格。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效度和效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4.总结“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成功经验,探寻小学数学教学实质,充实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理论。
(二)研究的内容1.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教学目标,进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材解读,明确数学活动经验在不同领域教学内容显现的内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