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
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引言1.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古诗词和音乐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将二者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更是深入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2.提升审美情感古诗词和音乐都具有深厚的审美情感,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能够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表达情感,而古诗词则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3.拓展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华,其语言表达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而音乐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形式,二者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语言韵律和音乐的美妙旋律,从而拓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写作和表达水平。
1.选取经典古诗词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教学素材,比如《静夜思》、《关雎》、《离骚》等。
这些古诗词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适合用于与音乐相融合的教学活动。
2.选取配乐在选取古诗词后,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配乐。
音乐作为古诗词的情感表达载体,需要和古诗词的意境相符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结合曲风和节奏来选择合适的音乐,比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3.整合古诗词与音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选取的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特点,结合音乐的曲调和节奏,进行整合。
可以根据古诗词的语调和意境来选择合适的音乐节奏和曲调,使得二者能够相互融合,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4.导入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或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先感受音乐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再配以古诗词的朗诵或朗读。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与音乐的相互呼应,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5.鼓励学生创作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选取的古诗词和音乐,进行创作。
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合,或者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创作古诗词。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一、音乐对古诗词教学的作用音乐可以为古诗词赋予生命,使其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段,将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听音乐的也能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文字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
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言特色。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而音乐恰好也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语言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所展现出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出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动力和勇气。
二、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效融合要实现古诗词与音乐的有效融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选择合适的古诗词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学修养水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古诗词作品。
古诗词作品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学价值,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古诗词。
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
在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过程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十分重要。
需要选择一些与古诗词的文学气质相符合的音乐曲目,以便更好地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
音乐曲目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和传播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音乐欣赏。
进行音乐演唱和表演。
在古诗词与音乐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演唱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音乐伴奏,进行音乐演唱和表演。
通过音乐演唱和表演,可以更好地使古诗词和音乐相互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进行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
在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
可以结合语文和音乐学科,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音乐的欣赏;可以结合舞蹈和音乐学科,进行古诗词和音乐的舞蹈表演;可以结合美术和音乐学科,进行古诗词和音乐的绘画表现等等。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古诗词和歌曲音乐都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都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古诗词和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的意义1.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度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沿袭至今的重要遗产,每个层面的中华人都应该亲近它们。
在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是一种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
通过音乐来表现古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听到、读到,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情感内涵。
2.提高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是指人们在学习和欣赏音乐时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演奏、鉴赏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古诗词和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诗词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等,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3.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古诗词和歌曲音乐都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使人的情感和内心得到自然的升华和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从艺术的层面了解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人类情感世界和智慧生命的脉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古诗词和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的适用范围1.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深入毕竟的是如何唱、如何演奏音乐,较少涉及到音乐和诗词的相融。
实际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课外歌曲儿童剧等歌唱形式,将古诗词融进去,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学会用诗词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2.音乐创作和表演古诗词和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不仅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形式,也适用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
当我们要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或者演奏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把古代古诗词融合进来,增加音乐的文化底蕴,让整首作品更具情感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和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具体教学方式1.音乐鉴赏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璀璨多彩文化的源头,在音乐鉴赏中,学生应该学会仔细品味歌曲,优雅地欣赏歌词中所包含的哲理,从而领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艺术价值。
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古诗词和音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精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音乐作为艺术的载体,能够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将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意义1. 传承中华文化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意蕴,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而音乐作为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能够传达情感和思想,将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2. 提升审美情趣通过音乐与古诗词的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修养。
3. 激发创造力古诗词与音乐的相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他们对古诗词和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1. 选词选曲在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教学中,首先需要选定适合的古诗词和音乐曲目。
古诗词和音乐的融合应该是有机的,要选择旋律优美、情感深刻的音乐,与古诗词所表现的意境相呼应。
2. 深入解读在选定了古诗词和音乐之后,教师可以对古诗词和音乐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音乐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和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3. 听诵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朗诵古诗词,或者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古诗词。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诗词的情感力量。
4. 创作演绎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演绎。
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氛围和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创作,编写配乐诗或者创作音乐曲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比较鉴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鉴赏不同古诗词和音乐的融合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和音乐。
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现场表演等形式,创设一个适合古诗词和音乐相融合的情境,让学生沉浸感受古诗词与音乐的魅力。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浅谈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的有效融合【摘要】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结合古诗词的内涵和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传达诗词的情感与意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音乐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和情感体验的作用。
实践中的案例展示了音乐如何与古诗词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文学情感与创造力。
展望未来,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融合将继续发展,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音乐融合、内涵、有效传达、理解、实践案例、挑战、解决、价值、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概述古诗词教学和音乐融合的意义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融合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诗词,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古诗词教学与音乐融合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古诗词的内涵与音乐的表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如李白的豪放、王维的淡泊、杜甫的忧国忧民等。
而通过音乐的表现,可以通过音调、音色和音乐结构等方面来表现这些意象和情感。
比如采用轻快的旋律和明亮的音色来表现李白豪放的基调,采用舒缓的节奏和柔和的音色来表现王维的清新之感。
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来突出诗词的意境。
比如采用变化多端的音乐结构和和声来表现诗词中的转折和对比,通过音乐的情绪氛围来突出诗词中的情感起伏。
这样的融合可以让古诗词更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
2.2 古诗词教学如何结合音乐进行有效传达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往往需要通过音乐这种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有效传达。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摘要】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古诗词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使他们在艺术领域更加全面和细致。
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重视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可以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供更为丰富的滋养。
这种融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价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古诗词、融合、文化传承、创新、启示、运用、传承、实践、综合艺术素养、学生、综合发展、重视、传承与创新。
1. 引言1.1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关系古诗词与音乐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也可以提升音乐表达的能力,使其在演奏时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音乐教学与古诗词融合的关键所在。
在传统的古诗词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将这些古诗词融入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才能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和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双重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与古诗词融合的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通过对古诗词与音乐教学的结合,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会演唱古诗词,更能够使他们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在这个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观念。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1. 引言1.1 1.背景介绍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是一种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将古诗词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探讨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
【本段共152字】1.22.研究意义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
这种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学习。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也可以促进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并体验文学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研究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拓展教学的视野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素质提升。
2. 正文2.1 1.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方式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在这种融合方式中,音乐和古诗词相互融合,相互辅助,形成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方式:1.歌曲创作:老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歌曲,让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和表达古诗词的含义。
这种方式将古诗词的文学意义和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2.音乐表演: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来诠释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浅析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
音乐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增强
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韵律和节奏是音乐和古诗词的共性之一。
在古代,文人学士除了精通文章外,还应懂
得诗词歌赋中的韵律和音律。
对于现代的学生也同样适用,通过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中的节拍和旋律。
例如,在教学中通过黄鹤楼送孟浩
然的诗歌来教授歌曲《黄鹤楼》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押韵和音乐的节奏相呼应,从而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音乐和古诗词都有着浓郁的文学性,其中的内容往往涵盖文化、历史、哲学等多方面
的知识。
融合这两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化内涵,促进他们的人文素养发展。
例如,在教授《离骚》音乐剧时,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楚国历史、思想的
演变,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剧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这段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中华
文化的发展脉络。
音乐教学与古诗词的融合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感性的同时更能提高他们的理
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和古诗词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在音乐表演和演唱
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感性素养。
同时,还可以借助
音乐教学和古诗词的融合来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和体验能力,让他们从学习中收获
到人生的成长与锻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与音乐鉴赏教学的融合
作者:刘洁李庚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年第11期
【摘要】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历程中,古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在当今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怎样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运用在课堂中,让音乐鉴赏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关系、通过吟诵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以及体验诗词音乐的意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更好地达到构建多元化音乐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鉴赏;古诗词;创作;韵律;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3-0053-02
【作者简介】1.刘洁,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育局(江苏徐州,211116)音乐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名教师;2.李庚,江苏省徐州市棠张中学(江苏徐州,221100)教师,二级教师。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诗词与音乐的相互结合。
如何在教学中将“诗”“乐”融为一体,在“诗”中体验“乐”的韵律,在“乐”中感受“诗”的意境,使诗词与音乐完美契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构建人文性课堂,是值得我们探究并加以实践的。
一、了解诗词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关联诗词与音乐的结构
从《诗经》到乐府,从“徒歌”到“相和歌”,大多是诗乐一体。
发展到唐朝时期,诗词(特别是七言律诗)的韵、辙、抑、扬、顿、挫与歌曲的旋律、节奏已经相当吻合。
我们最常见到的绝句和律诗在创作手法上许多都运用起承转合式创作手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起,渭城朝雨浥轻尘;承,客舍青青柳色新;转,劝君更尽一杯酒;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古曲的创作同样运用了起承转合式的创作手法。
起部(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创作方法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咏春》诗曰:“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
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
”这是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极具代表的诗词,和音乐创作中的“鱼咬尾”不谋而合,如《春江花月夜》《沂蒙山小调》《青春舞曲》等等。
“顶真”使诗词条理清晰,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鱼咬尾”则使音乐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起承转合的功能。
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中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对诗词的格律有所了解,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加入文学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去加以理解、揣摩,对构建多元性课堂和对诗词音乐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
二、吟唱相结合,体验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且节奏、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音乐更是讲究节奏与韵律,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能进一步提高艺术感,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学生学会吟诵诗词,但吟诵不是单纯的将诗词朗诵出来。
因为古诗词的美在于声调的平仄搭配,所以要结合文字的发音和诗词自身的节奏来吟诵。
比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月落”都是去声,又处在句首,所以“月”的字头
“y”要咬的重一些,“落”的“uo”归韵要清晰,“乌啼”中的“乌”韵母是“u”要着重突出,而且要稍
微拖长一些,“啼”是阳平音调,“i”收音要饱满、圆润,“月落乌啼”之后稍微停顿,“霜”的字头“sh”、字腹“u”、字尾“ang”都要平稳而清晰地发出,“满天”处在第一句末,可吟诵得短一些。
第二句“江枫渔火”中“江枫”都是阴平调,要突出“枫”字就必须有对比,把“江”字发得短一些,“渔火”突出“火”就要发音重些,还要有停顿感,“对愁眠”中“对”要轻诵,而“愁”作为重点突出需要有所变化,要尽量拉长保持清晰,收尾要渐弱而柔和,“眠”字要轻,表现出带着些许忧愁和无奈的感觉。
通过这种音高、音调和节奏的结合,对诗词进行吟诵,找出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对比,体会诗词的韵律感。
只有这样,才能在欣赏和演唱中准确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形象和感情基调,恰如其分地展现出诗词歌曲的韵味。
学会吟诵之后,要结合对旋律的音高、节奏分析和吟诵中所体现的韵律感来体验诗词歌曲的美感。
我国作曲家黎英海的代表作《唐诗三首》,其中的《枫桥夜泊》即是古诗词音乐中的代表作,以前两句为例:
通过对曲谱的分析和对此曲的欣赏,我们会发现音乐的节奏和诗词吟诵的节奏基本一致,第一句旋律的走向为下行,突出最高音“霜”,虽然在吟诵“天”时短一些,但曲作者根据作品意境的需要,作了一个下行的拖腔处理,使演唱起来更自然流畅,同时也和第二句构成“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契合。
第二句的旋律走向依然是下行,但音高整体比第一句要低一些,更能表达出“对愁眠”情绪,也为第三句的“转”打下基础。
通过吟诵和对旋律的分析我们能更好把诗词的声调、节奏和旋律中的音高、节奏相结合,体验到诗词音乐的韵律感。
三、通过想象和实践,体验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鉴赏首要的是以审美为核心。
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要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具体实践体验诗词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美。
情感是创作者心理情绪的流露,与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
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用诗词来理解歌意,以音乐来解读诗情。
被称作“古今送别第一曲”的《阳关三叠》充分展现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意境之美。
《阳关三叠》原诗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曲分为三大段和一个尾声,通过吟诵和对音乐的欣赏,学生能清晰地体会到整首诗词中充满离别的伤感之情。
全曲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把浓烈的离别之情融入渭城的朝雨、客舍、柳色之中。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渭城雨后的画面:清晨的细雨打湿了细细的尘土,客舍的青砖绿瓦经过细雨的洗刷显得焕然一新,嫩嫩的柳枝经过细雨的滋润也变得青葱浓郁……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为送行的场面营造了氛围。
后两句将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没有对饯行场面的描写,只有一句劝酒词——“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既委婉含蓄又诚挚感人。
让学生置身于这场景之内,体验离别的无奈与伤感之情。
欣赏或演唱这首作品要注意作品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旋律区别,“三叠”之间的感情对比,要充分发挥想象,准确理解诗词内涵,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用恰当的声音与情感展现其韵味,表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之美。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将诗词与音乐融为一体,彼此吸收借鉴,让学生伫立于立体的艺术空间中进行感受、讨论、创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古典文学的感知和理解。
对构建人文性、多元性、审美性的课堂也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课堂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