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山海关 第2课时_语文S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9山海关教案设计

课时1山 海 关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2[①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段导读: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发出感叹,点明了文章写的是一座雄关,特点是威武。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3[②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这铮(zhēnɡ)铮响的名字,我是很早很早就听到了,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这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了。
[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chuán ]!那气势的雄伟,那地形的险要,在我所见到的重关要塞中,是没有能与它伦比的。
[④这几句话起什么作用?]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作者亲眼见到山海关后发出的感叹、赞美。
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
那高高的箭楼,巍(wēi )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间;那“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
[⑤这句话写的是什么?]5这五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❶,与那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浑然一1☜2①文章首段以一声惊喜的赞叹,点出雄关的“威武”,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也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3②句中的破折号承前说明“威武的雄关”就是山海关,并且紧接着点出它号称“天下第一关”。
4 ③两个“很早”连用,说明作者对山海关盼望已久,“终于”“亲眼”两个词语写出了自己见到山海关的喜悦心情。
④这几句是作者见到山海关后,发自内心的感叹。
作者再一次肯定了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名不虚传,直接抒发了对山海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⑤详写箭楼和匾额的特点分别是“高高的”和“巨大”。
5❶劲(jìng ):指强而有力。
体,无比壮观。
[句导读:通过描写高高的箭楼和那巨大的匾额,表现了山海关的雄伟气势。
]6但是,最壮观的还是它那形势的险要。
顺着城门左侧的台阶拾❷级而上,走到城墙之上,站在箭楼底下,手扶着雉堞(zhìdié)的垛口,昂首远眺,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又惊又喜的赞叹:“嗬(hē),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7[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段导读: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海关的城楼的特点。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二单元 9 山海关》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山海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2、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3、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4、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去过万里长城吗?去过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峻青去认识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行文思路
1. 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标出自热段的序号,概括每段内容
三、理解文章思路
思考:作者围绕山海关写了哪些内容?
总:赞叹山海关
分:所见:山海关的特点:气势的雄伟;地形的险要
所想:可歌可泣的历史
总:歌颂山海关
可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
四、体会文章内容
可请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2段,
思考:这两节用怎样的词语介绍山海关的风貌?
(“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号称……”等)
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叹)
2. 朗读第3—5段
思考:作者用哪些语句概括了山海关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那气势……那地形……在我……)
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些特点?(第4段分写第5段合写)
五、小节:
本节课我们看到了雄伟的山海关,那么,作者站在山海关之上又会想到些什么呢下节我们继续赏析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9 山海关|语文S版 (1)

生:作者的想象不至于此,甚至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上”,不难发现,作者写雄伟的山海关,是因为“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有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疆土。
师:对。“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这段铿锵有力的文字,字字动人心魄,足以说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雄关所发生的巨大作用。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这时让同学交流感受。
再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 “脖颈”“咽喉”
生:山海关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它永远刻在人们心中。
师: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山海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者在文中把抒情同记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从而使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4、再次朗读课文
5、作业
搜集关于山海关的历史故事。
这里生字较多,且很生僻,所以要多读。
生: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在这里作者既在议论又在抒情。
师: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为了捍卫国土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他们身上散发着爱国情怀,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预设点3
结合9、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议论和抒情,看到作者这么强烈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感受。
语文六年级上语文S版9《山海关》导学案(第二课时)

9山海关(第 二课时)
1、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
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 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学习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的位置转换记录
山海
关的 局部行文思路的方法。
3、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
感情地进行 朗 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反复朗读课文,读准、读熟。
老师的导
入真好! 1、 小组之间听写生字。
2、
有感情的朗读第1、2自然段,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的?( ) 用“”赞叹地“满怀激情”地语气朗读第1、2自然段。
3、 读3-5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山海关特点的语句。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汇报,组间互评 学习什么 体验学习 怎样学习
( )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来记录山海关。
4、读第6-9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
)
5、作者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
6、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组间互评)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
问?
学习反馈 学习检测。
六年级语文上9山海关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9山海关教案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重点难点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能理解山海关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课时两课时山海关 ,好一座威武的雄关! [①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段导读: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发出感叹,点明了文章写的是一座雄关,特点是威武。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②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第2自然段简介雄关就是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文章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山海关的威武名气,为全文总起,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之情,语句简洁,感情浓烈。
铮(zhēn��)铮响的名字,我是很早很早就听到了,现在,我终于亲眼看到这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了。
[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chuán]!那气势的雄伟,那地形的险要,在我所见到的重关要塞中,是没有能与它伦比的。
[④这几句话起什么作用?]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作者亲眼见到山海关后发出的感叹、赞美。
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
那高高的箭楼,巍(wēi)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间;那“天下第一关”的巨大匾额,高悬于箭楼之上,特别引人瞩目,从老远的地方,就看得清清楚楚。
[⑤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这五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❶,与那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浑然一体,无比壮观。
[句导读:通过描写高高的箭楼和那巨大的匾额,表现了山海关的雄伟气势。
] 但是,最壮观的还是它那形势的险要。
顺着城门左侧的台阶拾❷级而上,走到城墙之上,站在箭楼底下,手扶着雉堞(zhì dié)的垛口,昂首远眺,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又惊又喜的赞叹:“嗬(hē),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段导读: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山海关的城楼的特点。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9.山海关(2)教案 语文S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9.山海关(2)教案语文S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气势磅礴广袤无垠干戈扰攘浑然一体捍卫忠贞慷慨悲歌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出示问题(小黑板)比一比,组词语。
嘱泳抢员瞩脉沧贞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铮响嗬渤海嘉峪关纵缰驰马广袤盔甲干戈扰壤殷红五、作业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城楼山海关地理位置历史作用现在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山海关 课时1∣语文S版

《山海关》教学设计《山海关》是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爱我中华”)的一篇精读课文。
现代作家峻青用准确、精妙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座气势雄伟、形势险要、有着动人历史的山海关。
《山海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先写“我”的所见,后写“我”的所想,开头以赞叹总起,结尾以歌颂收笔,用词准确而丰富,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兴奋、激昂的情感,表达着作者对山海关这一不朽的历史古迹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捍卫神圣疆土的英雄精神的讴歌之情。
这篇散文,为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载体。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八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5、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读、悟,从山海关的外形、地势、精神三个方面理解“雄关”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课文朗读录音、PPT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八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1、(出示山海关图片)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山海关)山海关被称作“天下第一关’,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板书)2、山海关简介。
山海关,也指山海关区,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六年级语文《山海关》教案

六年级语文《山海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描绘的山海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描述山海关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对山海关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感受山海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描述山海关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进行想象,创新性地描述山海关的美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山海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逐个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跟读,确保正确读音。
3.教师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
(四)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山海关的哪些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海关》,你们对山海关有什么印象?”(二)深入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三)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置身于山海关,你会怎样描述它的美景?”2.各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创新性描述1.教师出示山海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描述。
2.学生描述,教师点评。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山海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借事喻理的方法。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教师听写词语。
巍然耸立蜿蜒烽火无垠碧波万顷盔甲捍卫
2.学生检查听写情况,同桌互检,教师抽检。
3.今天,我们继续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板书:山海关。
二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教师领读第3自然段。
出示句子:
啊!好一座威武的雄关!果然名不虚传!那气势的雄伟,那地形的险要,在我所见到的重关要塞中,是没有能与它伦比的。
你怎样理解这几句话?
这几句话点出了山海关的雄伟、险要,连续几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叹,也说明作者非常喜欢山海关。
教师:看来,作者见到山海关的第一眼就被它那威武的气势折服了。
指名读第4、5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学生:介绍山海关的城楼特点和地理位置。
山海关的城楼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雄伟、坚固。
)
出示句子:
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
这句话总结了山海关城楼的特点。
那山海关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呢?
学生: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的老龙头。
山海关,就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这段话点出了山海关的关键位置——咽喉之地。
2.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第6、7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所想所感,需要我们重点学习。
(2)哪些是作者联想的部分?
学生读作者描写联想的语句。
作者在这里恰当地运用了联想手法,由山海关想到了古战场,想到了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英雄祖先的英勇顽强,使读者体会到了强大的爱国情感。
这就是借事喻理。
那么怎样运用联想借事喻理呢?
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围绕这个共同点展开联想。
(3)教师用具体事例讲解方法的运用。
(4)学生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写了山海关的历史作用。
出示: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这是什么句子?(反问句。
)谁能把它改成肯定句?
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祖先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的爱国之情。
3.学习第四部分。
学生读第10自然段,找出哪些地方写了山海关现在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解惑答疑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赞美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祖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文章两次出现“好一座威武的雄关”,你是怎样理解的?
文章两次出现这句话,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点出了雄关的特点是威武,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第二次出现是在文章的第3自然段,是作者亲眼见到山海关后发自内心的感叹,惊叹它的名不虚传,赞叹它的雄伟、险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教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是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的行文思路成文的。
2.教师在讲解运用联想进行借事喻理的写作手法时,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循序渐进理解透彻。
1.给多音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流传的好名声不虚假。
(名不虚传) (2)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浑然一体)
(3)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情不自禁) (4)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连绵起伏) 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每一处都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
4.试着写一篇关于山海关的导游词,向游人介绍山海关。
峻青中国作家。
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
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
1945年至1948年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和新华社前线记者。
1948年随军南下。
1949年任中南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
1952年调中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1955年到上海华东文联工作。
1956年任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
1941年发表处女作《风雪之夜》。
新中国成立后发表了许多优秀短篇小说,
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激情、生活气息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黎明的河边》是其代表作。
小说写交通员小陈全家为革命赴汤蹈火的故事。
其散文作品也有广泛影响,有的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81年发起创办《文学报》并主持该报工作。
现任上海作协副主席。
山海关亦称“榆关”,又称“渝关”。
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千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10多千米处。
因其北依角山,南临渤海,故得名。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相传,其中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