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发表时间:2013-09-04T10:06:26.8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54期供稿作者:占绚菊[导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品德课程更加注重这一点。

占绚菊浙江省松阳县阳溪小学323400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继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道德情感课程改革实效性《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育人为目标,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认为,只有抓住《品德与生活》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放在第一位,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才能让品生课充满活力,使它成为学生生活的导航灯,每一个学生在导航灯的引领下能扬帆起航,到达正确的人生彼岸。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一、从“教材唯一”走向“生活为本”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如教科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它学科等。

教材是引发儿童活动的一种工具,是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牢牢把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虽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但这并不能说明教材就是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缩影版,它仍然有待完善。

教师要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丰富、拓展或压缩、删改,将更多适合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整合进入教材,以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

如何加强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如何加强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如何加强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加强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一、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品德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强调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其爱国爱家、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等品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重视品德与生活的一体化教学。

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既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品德与生活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课程设置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发挥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文化、社会价值,以及对学生后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发挥课程开发的创新性。

针对现代教育要求,在设计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校本课程时,我们应该发挥课程开发的创新性,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现实问题紧密融入到课程之中。

通过新颖的形式和手段、丰富的内容多方面启发学生内生动力和探究学习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情商的提高,使品德与生活教育成为注重发展学生能力、发掘学生潜力的有效途径。

四、建设多元化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体系。

品德教育是孔子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

建设多元化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体系,是积极响应基于儒家思想的品德教育的重要表现。

课程体系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构建,进行品德教育范围内、领域间的渗透与融合。

对于二年级下册生(年龄段在6-7周岁),通过运动、音乐、游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形成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系统,推进品德与生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的核心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转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上,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程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导致学生能在课堂上对道德情境问题进行评价,而面对现实生活遇到的道德问题却显得迷茫和束手无策。

课标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儿童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才能使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那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学生认知体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直观的物体或形象的画面来进行思考和理解,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入录像、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迅速产生感受,引起情感共鸣,进入体验状态。

1、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的特点,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经勇2016年7月7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乐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堂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怎样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课堂要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以趣激情。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二、课堂教学要文道结合,让学生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

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

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

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四、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实效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要求更高了。

因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德育的结合点和区分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既是独立,又是开放型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相对的学科独立的意识,其次要从学科需要出发,与学校德育以及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把握好这一关。

在课堂教学中或找准教学切入口,或创造出一种道德光彩充溢的情感世界,或创设一种与教学和谐、自然的情境、或培育角色,巧妙迁移,使课堂教学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

这种教学会使学生愉快地感受、领悟到道德观念,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应该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与学校德育的结合点是十分鲜明的。

教育目标,阶段性教育内容,教育任务的一致性可以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所珍视。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分点也应该明确。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既然是一门课程,它本身就具有与其他学科共有的许多特点,反映出严密的内在的科学体系。

因此必须按照学科教育的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安排教学过程,不应该与学校德育完全同步。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找准结合点,把握区分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掌握学生思想特点,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实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作为社会的缩影体——学校,已无可回避地受到“经济浪潮”的迅猛冲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小学生身上表现出了很多优点,如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强烈,希望祖国强盛、自己富裕等等,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是由于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如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出现偏差,认为读书学习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出人头地。

探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精神而设置的。

新课程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呈现的教学形态,多种多样。

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听课中我感受到,大多数教师针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不能领悟本学科教学理念效率低。

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利用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变得快乐而有实效。

一、问题设计发挥实效,解放想法,动动脑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归宿,探究的成败如何解决于问题的设计。

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但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提问常常出现问题:浅、碎、平;其次有的教师绝大多数问题只是确认学生,你懂了吗?是不是呀?教师问学生答,只是追求唯一的问题答案;再次,由于问题的设计不当,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不到位,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难被调动,影响品德与生活学科学生道德观点的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多动脑针对简单的道理,要根据每节课目标设计科学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发挥教学的实效性。

在《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小兔贝贝”的引荐下帮助小朋友解决“怎样整理书包”的难题,让学生到图书室给管理员图书的老师设计最佳的整理方案,或回家给自己家设计整理衣柜的最佳方案到班级交流。

在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现在的教室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想“我们的教室还可以布置些什么?这些问题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活动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也发现,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兴趣有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这就明确了本课程超越了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

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

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

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

如何提高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使得课堂中的活动扎实有效。

一、活动兴趣激发不露声色是有效性的前提许多孩子在学前阶段活泼可爱、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似乎有十万个为什么在等着他们。

可是,我们不难看到,不少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由于他们的探究欲缺乏适宜的环境,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培养,甚至受到人为的压制。

教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小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教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小学三年级教学总结

教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小学三年级教学总结2023年了,科技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优化。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作为小学三年级的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自己的教学总结,提出几点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注重互动和交流教学是一件需要互动和交流的事情。

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品德教育和生活教学效果,我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我会采用类似“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方式,来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和分享。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倾听别人的声音,培养互相尊重的品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打造舒适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效果的基础。

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

首先,我会认真准备课件和教具,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我还会尝试布置一些漂亮的画作、鲜花或者小植物等,让课堂变得更加温馨和有生气。

除此之外,我还会时不时地放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们的情绪得到放松和缓解。

三、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应该随之变化。

在我的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例如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互联网资源等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有趣。

当然,在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不断的学习和自我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四、注重积极心态和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心态和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还要不断地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

有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句暖心的话语甚至可以让学生们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生活。

五、注重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

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如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

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

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

《品德与生活》有效课堂教学浅谈

《品德与生活》有效课堂教学浅谈

《品德与生活》有效课堂教学浅谈[摘要]:“有效课堂”可以简易地理解为“减负”“增效”。

“减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增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改大潮中,“有效教学”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

记得余文森老师写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

?”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品德与生活有效课堂教学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找准切点;引领体验;挖掘资源;践行品德一、找准切点,让教学流程更有效《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找准生活中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小学啦”,由《上学去》、《我的老师》、《找朋友》、《放学了》五课组成。

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生活,走进学校大门。

他们的生活和上学前不一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学校师什么样的?”“老师会喜欢我吗?”“同学愿意和我一块儿玩吗?”“我能找到老师的办公室吗?”“上课铃响后,我应该怎么做”?“下课铃响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放学了,我能与不认识的人一起走吗?怎样过马路?”这些都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在日常生活自己要面临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

如:让学生做自我的介绍,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交往、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不安心理;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亲自找一找校园的每一处地方,熟悉校园环境;结合学校一日常规教育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放学组织路队回家时,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

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议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义教版)课程具有的趣味性、实效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点。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小学生好奇、善动的特点,真正克服过去枯燥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的弊病,让学生乐学,好学呢?以大纲为依据,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生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教学中创设开放、互动、活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和烦恼,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品德健康教学有效性正文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实效性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实效性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实效性课堂是实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美的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涉足到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在新课程理念下,每一位担任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搞好教学的重要课题,在此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以开放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

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媒介。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1.开放的课堂活动形式。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

本课程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搜集与处理、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活动、教学游戏、歌曲欣赏、讲故事等。

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家庭树》(苏教版)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学生展示自家的照片,在音乐声中介绍家庭成员;在猜谜语中了解家庭亲戚中的长辈和平辈;通过录像、录音再现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通过“画一画”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勾画出枝繁叶茂的“家庭树”……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感悟、学习,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开放的教育活动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以及向课外延伸,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性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性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性《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活动性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

新教材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这是供教师组织教学的范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切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删选、整合、重组。

然而一些老师常常照本宣科,按照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次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看到学生玩得开心似乎就对教学效果满意了,这样的教学,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三维”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游离目标之外,走过场而已,凡此种种是对课程性质的曲解和误读。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与思考,认为品德课活动化教学体现其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标准之一。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教学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教学是低效的。

品德与生活教学也是如此。

如教学《好书大家看》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知道阅读好书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外书刊的好习惯,并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然而,我们都明白,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的。

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课时开展“好书交流会”:组织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好书与大家分享,教师也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找找身边的“阅读之星”,由他来谈谈自己是怎样喜爱上读课外书籍的?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对读课外书产生了兴趣,了解到了读课外书的好处。

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怎样来选择好书呢?怎样来科学读书呢?围绕着这样的要求,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开展交流读书体会,推荐好书,制作读书卡片,谈谈读书体会等,使学生知道读书应该讲究一定的方法;并带领学生进入“电子书库”,开展上网选择阅读书目,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应怎样来挑选合适的书籍来阅读及下载名言佳句等。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 ” 子里 的 东西 . 摸 袋 并猜 出了是 什 么东西 。 了一会 过
动 的形 式是 否讨 学 生 的喜欢 , 求表 面 的精彩 , 应 追 而
该 从 目标 出发 , 选取 真 正对教 学 有帮 助 的活 动 , 约 简
而 不简 单 , 动而不 花俏 。 灵 既能对 前一 个 环节 进行 提
教研 撷 英
浅谈提高《 品德与生活》 教学的有效性
安 溪县 沼 涛 实验 小 学 王 关 芳 黄 良水


随着课 程 改革 的不 断深入 , 品德 与社 会》 为- I 全新 的综合 型 活动课程 , 目的是通 过各 种 《 作 -' - J 其
主 题活 动 , 学 生进行 深入 浅 出 的道德 的 、 学 的 、 对 科 生活 的启蒙 教育 , 为学 生形 成 积极 的生活态度 、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和实 际 的生存 能力 打下 基础 。为 此 , 以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和 内在 需 要为 基础 , 以活 动为主线 , 以学生 主
品 … …
2 活动 以生 活为 旋律 、 《 品德 与生 活》 的课 程标 准指 出 :道德存 在 于儿 “ 童 的生 活 中” 只有 让 活动 以生活 为 旋律 , 能让 品 , 才
课 中的活 动化 教学 进行 诊 断和 纠偏 , 积极 寻 找对 策 ,
以 提升 活 动化 教 学 的有 效 性 . 品德 课 堂轻 盈 而 灵 让 动。

动 : 一 ) 的手 会 “ ” ( ) 的手会 “ ” ( ) ( 我 变 ;二 我 说 ;三 我

咬定 青 山不放 松— — 活 动 目标 的 明确 性
的手会 “ ” ( ) 的手会 “ ” ( ) 夸我 的手 。 看 ;四 我 做 ;五 夸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这就要求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儿童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

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

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学生却认为非常滑稽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

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

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

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跛脚的人,他还笑话人家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

《 品德与生活》 教材 , 为学生的学 习和教师 的教学提供 了 十分广 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 引导师生充分
拓 展 思 路 的 内容 , 大 量 省 略号 的使 用 , 及 “ 你 的想 法 告 如 以 把
前 进行 布置 , 求学生 自己回到 生活中去观察 、 要 搜集 、 调查 、 分 析 、 验 等 方 法 , 集 一 些 生 活 中美 好 环 境 的 图片 和一 些 体 收
择 必 须 贴 近儿 童 的 现 实 生 活 , 生 活走 进 课 堂 , 从 课 堂 走 让 再
向生活 , 以正确 的价值 观引导儿童在生 活中发展 , 在发展 中
生 活 。让美 好 的道 德 理 智 指 导 学 生 的 生 活 , 美 好 的道 德 情 让 感 滋润 学 生 的生 ”
生 活 是 品 德 教 育 的起 点 , 是 品 德 教 育 的 归 宿 。 学 生 品 也
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 活的体验 、 认识和感悟 , 教师必须珍
视 丰 富 多 彩 的 儿 童 生 活 对 儿 童 品 德 形 成 和社 会 性 发 展 的价
的生 活经验和 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 废品的特点与 日常生活 中哪 些 物 品 相 似 , 用 什 么方 法 才 能 创 造 出新 的 物 品 。如 何 该 达到这一 目标 , 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 、 中教师示范 、 课 自 由创作 、 学生展示 、 学生评价 、 学生表达 、 师引导等过程 , 教 给 学生足够 的学 习活动时 间和空间 , 挥 自己的想象力 , 发 大胆
理论研究
旌 学研 宓
21 年 1 月 00 2
浅谈如 何提 高《 品德 与生活》 课教 学的有效住
于永 成
( 宁省 大连 瓦房 店 市文 兰 小 学 ,_ 辽 i - 宁 瓦房 店 1 60 ) T 130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之前,老师应当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能够指导学生在品德和生活方面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设定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2. 采用互动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参与。

老师可以使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互动,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品德和生活知识的实际应用。

3. 引入案例和实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和实例,将抽象的品德和生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和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融入现实情境在教学中融入现实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老师可以引入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实地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品德和生活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鼓励合作研究品德和生活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公民。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项目、合作活动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提供反馈和评估教师应当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研究进步和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反馈和评估,学生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互动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和实例,融入现实情境,鼓励合作学习,以及提供反馈和评估。

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生活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二、 注重 儿童 的情 感体验
情感 是儿童 品德 形成 的重 要因素 。 品格 的养 成 , 道德 的
形成和实践都需要儿童的亲身参与。 如在教学《 生活中的小 创造》 这一课时, 可以从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小 问题 入 手 ,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开动 起 他们 的小 脑 筋 ,
察秋 天之 外 , 教学 活动 形式 也不 拘一 格 , 唱歌 、 舞 、 报 有 跳 编
纸 、 论等 , 分突 出 了学生 的主体 地位 。 讨 充 小学 低年 级是 儿童 品德 、 力 、 智 生活 能力 等形 成和 发 展
到让 学 生亲 自动手 “ 废为 宝 ”既让学 生动 脑 , 学 生动 变 , 又让 手 , 就培 养 了学生 善思考 、 这 勤动 手的 好 习惯 。 尝试 “ 废为 变 宝” 的活 动 , 还让 学生 懂 得 了资 源合 理 利用 的重 要 性 , 强 增
为 基 础 , 培养 品德 良好 、 于 研 究 、 爱生 活 的儿 童 为 目 以 乐 热
标 的活 动型 综合 课程 。 于儿 童来说 , 对 综合 型的 品德 与生活 课 是 颇具 “ 亲和 力” 一门 课程 , 内容 涉及 学 生生 活 的 各 的 其
如教学《 春天的种植》 一课 , 要求学生课后细心呵护“ 植物角
儿童 探索 的欲 望 , 让儿 童直接 参 与丰富 多彩 的活 动 , 强调 寓 教育 于活 动 中。 为了提 高课 堂活 动的 有效性 , 教师 应注重 从
以下 几个 方面 组织活 动 。

木 ” 正地 落实 到行动 中 , 真 落实 到 日常生 活 中。
四、 注重 活动 的 丰富性
紧接 着 以小发 明家 的故事 让学 生体 会到 发明 创造就 在 我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学段学生提供了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交流,学会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体验;生活;发展需要;教学实效
究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模拟现实生活,获得切身体验
低学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

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课上,我亲自把学生带到地段最繁华、交通最密集的杨树房岗亭观看信号灯,示范过斑马线等,让学生在现场模拟,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体验。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使用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

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

我们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开发适宜本地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示生活的全部。

我们鼓励学生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
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拓展丰富教学内容,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话题,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才能使儿童与教材相融合。

教学时,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例如,教材中某些不适合我们本地、本班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我们都根据学生实际加以变更,选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生活必需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程序上为了实际效果也可重组、整合、增减教材内容。

总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优化教材和教学活动,使教学对学生真正发生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3.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巧手”》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制作手工,同学们兴致很高,拿出自己准备好
的东西,认真地做,结果很出人意料,学生的作品有的很精致,通过展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我长大了》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

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

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

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自己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地、有创意地生活。

4.实践来源生活,体验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继续改革中,我们也要跟紧脚步,去感受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

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

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

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
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指导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

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

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
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