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典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典籍
陈尚君
第一节总集
一、《全唐诗》和《全唐文》
不作选择地网罗一代作品,尽可能全备地彙聚於一书,宋代已初见端倪,如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收唐人绝句逾万首;赵孟奎编《分门纂类唐歌诗》一百卷,收诗达40791首,虽不称全录,已具此种倾向。
明代较早从事于此的纂辑者是嘉靖间编成《古诗纪》冯惟讷,沿其体例而纂录唐诗的黄德水和吴琯,于隆庆至万曆初年编成《唐诗纪》初盛唐部分170卷(有万历十三年[1585]刻本,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
万曆、崇祯年间,胡震亨编成《唐音统籤》1033卷,首次完成有唐一代诗歌的彙辑。
《唐音统籤》分十签收录唐诗,甲签录帝王诗,乙丙丁戊四签录初盛中晚四期诗,戊签后附戊签余录五代诗,己签为闺媛诗,庚签为僧道诗,辛签为乐府、谐谑、歌谣谶谚、章咒偈颂,壬签为神仙鬼怪诗,癸签为诗话评论。
后仅戊、癸二签刊印而较易见,甲、乙、丙、丁四签曾刻而传本很少,全书今存故宫博物院,近年已数有影印之议。
胡氏同时人茅元仪所编的《全唐诗》1200卷,可能是最早以“全”字领摄一代作品的著作,可惜在战乱中失亡,仅有《凡例》存於其文集中(转引自《湖录经籍考》卷六),可略知其编例。
清初钱谦益曾试图以《唐诗纪事》为基础编录唐诗,未成而稿归季振宜,季振宜复事搜辑,编成717卷《唐诗》进呈,今有稿本存台湾,台湾联经事业出版公式影印时题作《全唐诗稿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尚有清写本存留。
胡、季二书虽已规模大备,但当时并未流佈。
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南巡时命曹寅领衔在扬州开馆编修《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名在籍翰林负责编修,仅用一年多时间,这部多达900卷的大书就编修完成了。
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当时几乎全靠《唐音统籤》、季振宜《唐诗》二书拼接成编,所作工作大致以季书为基础,据胡书补遗,抽换了少数集子的底本,将二书校记中原说明依据的文字,一律改为“一作某”,小传则删繁就简,编次作了适当调整。
闺媛、僧道以下的部分,几乎全取《唐音统籤》,仅删去馆臣认为不是诗歌的章咒偈颂24卷。
《全唐诗》卷八八二至卷八八八有补遗七卷,是馆臣据新发现的《分门纂类唐歌诗》、《唐百家诗选》、《古今岁时杂咏》等书新补的诗篇。
尽管如此,这部大书毕竟完成了总汇唐诗于一书的工作,并以其特殊的权威和普及向世人展示了唐一代诗歌的面貌,使此后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大获霑益,至今不废。
《全唐诗》存诗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有康熙扬州诗局本,字大阅目,分为12函120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以影印,只是字缩印得太小了一些。
中华书局于1960年出版排印本,1999年又出横排简体字本,较便利用。
《全唐诗》匆遽成书,不注文献所出,缺漏讹误十分严重。
其存在问题,岑仲勉作《读全唐诗札记》(《史语所集刊》第九本)指出错误数百处,陈尚君《〈全唐诗〉
误收诗考》(刊《文史》24辑)指出所收非唐时诗663首又38句;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则对6858首重出误收诗作了鉴别。
最早为其补遗的是日本人市河世宁据日本所存《文镜秘府论》、《千载佳句》、《游仙窟》等书,补录128人诗66首又279句,编为《全唐诗逸》3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中华书局排印本《全唐诗》第25册附收)。
我国学者王重民利用敦煌遗书编成《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利用石刻、《永乐大典》和新得善本编成《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830首又86句;童养年利用四部群书和石刻方志,作《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得诗逾千首。
三书合编为《全唐诗外编》,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后陈尚君又据存世典籍作全面补辑,得诗4663首又1199句,作《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并删订《全唐诗外编》,增加王重民录诗62首的《敦煌唐人诗集残卷》,重编为《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共存逸诗6300多首。
此外,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校》(中华书局 2000 )中,尚可补唐人逸诗近千首。
重修《全唐诗》之议,1956年由李嘉言提出,至九十年代初获实际展开。
新书拟广採遗佚,备征善本,剔除伪误,甄别重出,详记異文,划一体例,已初步完成初盛唐部分。
乾隆间李调元所辑《全五代诗》100卷,光绪七年(1881)刊《函海》本较好。
其主体部分已全收入《全唐诗》,略有增补,数量不大。
五代仅五六十年,前后限过于短蹙,李氏成为一编,向晚唐、宋初任意延伸,又颇改词为诗,伪题作者,甚不足取。
《全唐文》于嘉庆间应诏编修,由董诰领衔,实际主其事的则是徐松、孙尔准、胡敬、陈鸿墀等人。
其工作底本是海宁陈邦彦于雍正、乾隆间初编的的所谓“内府旧本《全唐文》”,徐宋等人又据得见的四部书、《永乐大典》、方志、石刻和佛道二藏,作了大量的遗文网罗和校正工作。
历时六年,先后有五十多人参与编修,终成书一千卷,存文20025篇,作者3035人,除首列帝王外,臣工均以时代前后为序。
《全唐文》成於朴学既盛时期,主事者又颇具学识,在搜罗遗佚、录文校订、小传编次诸方面,应该说均优於《全唐诗》。
但不注所出则两书相同,漏收重收、录文缺误、事迹出入等问题也所在多见。
清人劳格作《读全唐文札记》(收入《读书杂识》),匡谬正失的130则,又补遗文目于文末。
岑仲勉作《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史语所集刊》第九本),又得310则,偏于小传订误;今人陈尚君《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收入《选堂文史论苑》),沿其例而重在辨伪考异,又指出600多处。
为《全唐文》作补遗的工作,以曾参与《全唐文》编纂的阮元和陈鸿墀为最早:阮元有《全唐文补遗》一卷,录文141篇,多有重出误收,较草率,未刊,抄本存中国国家图书馆;陈鸿墀亦作有《全唐文补遗》,不传,在其作《全唐文纪事》中略引及一些逸文。
真正有所成就的是清末吴兴藏书家陆心源,以其丰博的个人藏书编成《唐文拾遗》七十二卷、《唐文续拾》十六卷(光绪间《潜园总集》本,陈尚君校订本收入《传世藏书》),补唐文逾三千篇。
近代以来,唐文献尤多新发现,尤以敦煌遗书和石刻为大宗,海外汉籍和公私散出珍籍中也颇可观,佛道二藏和地方文献中也有不少稀见材料。
石刻碑志的校录是清后期至近现代唐文发掘方面最有成绩的工作。
清季以来的石学专著,如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及其《续编》、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端方《匋斋藏石记》及一批地方石刻专书中,都记录了大量石刻唐文。
民国间的新发现,罗振玉编印《芒洛冢墓遗文》、《昭陵碑录》等大量专书,保存了可观的唐人文字。
张钫《千唐志斋藏志》收唐志达1200多方,李根源《曲石藏志》亦,颇具精品。
最近十多年因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和影印技术的普及,先后出版的大宗唐碑志也已有多种,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参考的需要。
据石刻补录唐文的著作,则有周绍良等编《唐代墓志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录墓志3676方,十之七八为《全唐文》和陆补所未收;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1994至2000)七册,均取石刻,存文约4200篇。
敦煌遗文亦已有多种校录,但尚无全面录补单文者。
即出的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则广採四部群书而成,存文6000多篇,墓志收录较少,与前二书体例不同。
九十年代初陕西学者曾倡修《新编全唐五代文》,至今未见出版。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已开始出书,主要是据石刻和敦煌遗文来增补本。
二、明清时期的唐诗文选本
明代的唐诗选本,影响最大的是高棅《唐诗品汇》和李攀龙《唐诗选》。
《唐诗品汇》初编九十卷,后又补十卷,收681家诗6725首,是一部规模阔大、有独到见解的大型选本。
此书明确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种诗体内又分为九格,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为旁流。
其崇尚盛唐、区分流变的意见,为世人指示了学习唐诗的正确途径,选诗和论析有很具识见,因而获得广泛的响应,对明代尊唐诗风影响深远。
明刻本较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明汪宗尼本,是较好的一种。
李攀龙《唐诗选》一仅选128家诗465首,以初盛唐为主,中晚唐甚少,以精美流丽、声响宏亮者为主。
问世以后,风传一时,明代注本极多,重要的有蒋一葵笺释本、凌宏宪集评本、黄家鼎评定本、钱谦益评注本、叶羲昂直解本,入清后渐遭冷落,但在日本一直影响很大。
其他有影响的明代唐诗选本,还有臧懋循《唐诗所》四十七卷、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三十六卷、唐汝询《唐诗解》五十卷、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六十卷、陆时雍《唐诗镜》五十四卷等,均有明刻本。
清代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有王夫之《唐诗评选》四卷(民国间《船山遗书》本)、黄周星《唐诗快》十六卷(康熙书带草堂刻本)、王士禛《唐贤三昧集》三卷(清康熙刻本)和《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康熙芸香阁刻本)、徐增《而庵说唐诗》二十二卷(清乾隆文茂堂重刻本)、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三十卷(嘉庆刻本)等。
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和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
《唐诗别裁集》二十卷,本温柔敦厚之旨选诗,取则较宽,录诗1900余首,分体编排,颇得学者重视,流行一时。
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教忠堂重订本,中华书局1973年据以缩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富寿荪校点本。
注本只有俞汝昌《唐诗别裁集引典备注》二十卷,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唐诗三百首》六卷(一作八卷),录诗310首,专取唐诗中脍炙人口、通俗晓畅的作品,以适应童蒙课读的需要,一时流布广泛,家喻户晓。
批评注释本极多,以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为最早,有常州宛委山庄本、永言堂木刻本等,1957年东海文艺出版社有断句校印本。
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于作家小传和名物典故均有诠解,影响最大,有餐花阁本、四藤吟社刻本等,近几十年来也曾多次印行。
今人注本则以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朱大可《新注唐诗三百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较通行。
今人仿其例而作的新选本,有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岳麓书社1985)。
以上所述历代选本中,编选注评家对唐诗发表了大量的鉴赏批评意见,对读者了解欣赏唐诗很有帮助。
今人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录唐
诗5000多首,从数百种选本和其他古籍中采辑唐诗评论,编录于每一首诗后,对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很有用。
今人唐诗文选本,选取的眼光与前人颇有不同,注释也多采新注,影响较大的可举出以下几种: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选录116家诗500多首,近年又出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注《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选录131家诗630多首,钱钟书曾参与编选;富寿荪、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专选绝句,葛兆光《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唐诗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重在阐释各家诗风特点,都很有特色。
附述几种唐诗事专著
诗话至北宋才出现,但在唐五代已出现了《云溪友议》、《本事诗》、《鉴诫录》三部具有论诗及事的诗话特征的著作,其中《本事诗》全部谈诗事,《云溪友议》、《鉴诫录》谈诗部分也占全书的十之七八。
《云溪友议》三卷,僖宗间越州隐士范摅(号五云溪人)撰,共65则,均以三字为题,仅10则未引诗。
所述大都为著名诗人的逸事,且故事曲折有趣,但多得于传闻,揆以事实,出入颇大。
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据以排印。
另有《稗海》本作十二卷,为后人重分,内容一样。
《本事诗》一卷,唐末孟棨撰,全录著名诗人逸事,除两则外,皆述唐事。
部分据唐人文集中材料改写,也有不少得诸传闻,未尽可信,但后世影响很大。
常见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鉴诫录》十卷,五代后蜀何光远撰。
多记晚唐五代轶事,共66则,仅20则不谈诗,时杂恢谐谑笑,与史实稍有出入。
流传不广,影响不及前二书。
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刊《足本重雕鉴诫录》最好,《知不足斋丛书》本较常见,有焦杰校点本,收入《唐五代笔记十五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南宋计有功撰。
载录1150位唐诗人的诗篇及有关本事和品评。
有明嘉靖间洪楩刻本、张子立刻本和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
《四部丛刊》据洪本影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年校点本以洪本为底本,校以毛本和其他文献,较通行。
王仲镛作《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是本书唯一的全注本,得以遍校诸善本,并依据唐宋可信文献订正原书中的大量错误,用力颇勤,发明亦多。
唯不以保存计书面貌为工作原则,尽量据他书以改计书,致读者不能据以准确了解原书文本。
另题名尤袤撰的《全唐诗话》六卷,旧时很受学者重视。
但经仔细追核,全系抄掇《唐诗纪事》中的资料、评语而成。
今人推测,可能是宋末贾似道门客廖莹中所为。
《唐才子传》十卷,元西域人辛文房撰。
为278名唐诗人作传略,附带述及120人。
依据史传、诗话、笔记、文集、登科记等,勾稽诗人事迹,保存了一些珍贵文献,可据以大致反映各人的生平大概,错误也较多。
明清间亡逸,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得243人传,编为八卷。
后在日本发现足本,《佚存丛书》收入,始为国人所知,后有多种翻印本。
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日本布目潮沨、中村乔作《唐才子传之研究》,颇注意对其文献来源的研究。
国内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注意说明文献依凭和史实错误;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重在校订本文,并在传意解说;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1995)由国内数十名专家合作完成,力求全面弄清原传材料的来源,并藉此书为躯壳,对书中述及的398位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作系统的考索,其意义已超越了《唐才子传》本身的笺释,而给学者以准确可信的诗人传记。
《唐音癸签》三十三卷,明胡震亨撰,原为《唐音统签》第十集,专录有关唐诗
的评论研究资料。
胡氏为搜集、考证唐诗,投入毕生精力,此书网罗历代重要记载,系统表达作者的见解,分为《体凡》、《法微》、《评汇》、《乐通》、《诂笺》、《谈丛》、《集录》八类,为唐诗研究者指示途径,解说法门。
有清初原刻本,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以标点排印,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周本淳校点本。
第二节别集
隋代别集数量较少,见于著录的仅十五种,竟无一种有原编存世,今得见的卢思道《卢武阳集》一卷、薛道衡《薛司隶集》一卷、杨广《隋炀帝集》一卷等,均为明人辑,收入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可谈者不多。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据宋元书目汇录唐五代诗集,凡得691家,其中五代十国143家。
陈尚君作《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唐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指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别集736家,其中唐集505家537部,他又广采文献,补录406家446部,另张固也《新唐书艺文志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补得249种,有陈补未及者10多种。
加上五代十国别集,可考知的见于著录的唐五代别集约有1200种左右。
唐五代别集的结集情况可分以下几类:一是作者自编的,又可分为生前阶段性结集、特殊原因编集(如进士行卷)、晚年手编全集几类。
二是身后由亲戚朋友编集的,这种情况较多见。
三是原集散失后的一段时期,重加收辑成编者,宋代学者于此功绩甚多,大多唐五代重要别集的传世都有赖于此。
四是明清以后人辑录的,由于其依据的文献现在大多仍存,学术价值因此而有所减损。
存留至今的唐五代别集虽有300多家,但其中约三分之二为明清人所辑,出于唐宋人编集的可能仅100种左右。
每一种别集都有其特殊的流传和研究的轨迹,重要作家的别集情况尤为复杂,常经过结集编录、搜罗遗文、校勘辨异、编年考事、注释音解、赏析批评等工作,注本多者还有各种集注本,如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柳之类。
二流作家相对简单一些,注本不多,但其传本也常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再次一流的作家,其文集较为单一,甚至很少单刻本,而是收入各种丛书以留存。
以下拟分重要作家和一般作家两部分,分别介绍各家别集的流布研究情况。
重要作家部分介绍相对充分一些。
一般作家仅取唐宋原编有较好通行本者和今人有整理注释本者,不求全备,别集为明清人所辑而又无今人整理注释本者从略,介绍也仅限于较好易见的存本和今人整理本。
明清人汇刻唐集,主要有以下几种:1、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正德、嘉靖间苏州徐缙印行,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2、明云间朱警刻《唐百家诗》,有嘉靖刻本。
3、明末常熟毛晋汲古阁刻本,有《唐六名家集》、《五唐人集》《唐人八家诗》等,1926年商务印书馆曾影印。
4、清苏州琴川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有康熙刻本和光绪刻本。
5、光绪间湖南江标影宋书棚本《唐五十家小集》,其中颇有伪品。
此外,民国间商务印书馆出版《四部丛刊》初、续、三编,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也收入了许多唐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二十年间出版了二十多种《唐人小集》,又影印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也颇有意义。
一、重要作家别集介绍
王绩有《王无功集》五卷,其友吕才编。
中唐陆淳删为三卷,称《东皋子集略》。
宋以后三卷本通行,如《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抄本都是,今人王国安注《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也仅据三卷本,收诗
仅50多首。
五卷本仅有几种抄本留存,较好的是清同治四年(1865)陈氏晚晴轩抄本,存诗达116首,文也有增加。
今人据五卷本所作有韩理洲《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康金声、夏连保《王绩集编年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金荣华《王绩诗文集校注》(新文丰出版社1998)。
王勃有《王子安集》三十卷,友人杨炯编。
宋以后中土不传,仅日本残存《王勃集》写本四种,其中奈良正仓院藏序文一卷,兵库芦屋市上野氏藏墓志一卷,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卷首题“集卷第廿九”,尾题“集卷第卅”,是三十卷本的残编,另京都神田氏藏一残片,罗振玉曾据前二本辑为《王勃集佚文》一卷,未录者颇多。
明以后的王勃集均为明人辑录,以张燮辑刻十六卷本《王子安集》较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
清人蒋清翊作《王子安集注》二十卷,颇为该博,有清光绪九年(1883)吴县蒋氏双唐碑馆刻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标点本。
今人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较简明。
何林天有《重订新校王子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补了一些,但未用全日本残本。
骆宾王《骆宾王文集》十卷,是中宗时郗云卿奉诏编录。
现有南宋蜀刻十卷本存世,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明清刊本极多,颇有后人重辑重编者,较好的是清道光十年(1830)江都秦恩复石研斋刻《唐人三家集》本。
明人陈魁士、颜文选、施凤来、陈继儒、梅之涣、王衡等先后为骆集作注释批评,影响均不大。
清人陈熙晋作《骆临海集笺注》十卷,有咸丰三年(1853)松林宗祠刻本和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卢照邻原有文集二十卷,宋以后不传。
传出宋刻的二卷本,仅有赋、诗。
明人辑为七卷本《幽忧子集》,刊本较多,今人徐敏霞有较点本《卢照邻集》(中华书局1980)。
今人注释本有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和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李云逸1998)。
李峤有文集五十卷,不传。
明人辑有三卷本《李峤集》。
其《杂咏诗》曾作为幼蒙读物在日本广泛流传,最早写本有为嵯峨天皇书宸翰本,存21首,二卷本古抄有建治三年(1277)抄本,《佚存丛书》据以刊入,题作《杂咏百二十首》。
又有唐天宝间张庭芳作《李峤杂咏注》,是今知唐人注唐集有传本的唯一一种。
日本存三个系统的八个抄本,于张注均已有所增改,以庆应义塾大学藏室町时期抄本较早,有胡志昂《日藏抄本李峤咏物诗注》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陈子昂有《陈伯玉文集》十卷,友人卢藏用编。
传本较多,以明弘治四年(1491)杨澄刻本较善,《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徐鹏据以校点为《陈子昂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于原书次第有所改动。
敦煌遗书有《故陈子昂遗集》残三卷,与杨本次第相同。
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王梵志唐五代笔记《云溪友议》、《鉴诫录》中引王梵志颇多,胡应麟据以辑入《唐音庚签》,清编《全唐诗》以偈颂非诗而删去。
敦煌遗书中至今已发现王梵志诗写卷逾三十种,知当时在民间流行极广。
今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出版较早,所收未全,校录和注释也颇有可议处。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后出转精,注释也颇详密。
寒山其诗集为会昌(841-846)前后徐灵府收集成编。
旧传为贞观间台州刺史闾丘胤编录说并不可靠。
刊本很多,多附丰干、拾得诗,宋刊有日本皇宫书陵部藏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本,《四部丛刊》二次印本即据后者影印。
今人徐光大《寒山子诗校注(附拾得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甚简略。
钱学烈先作《寒山诗校注》(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后扩展为《寒山拾得诗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注释稍详。
项楚《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会校众本,注解周详,堪称集大成之作。
孟浩然其文集由友人王士源在他去世后不久收录成编,凡三卷,或称《孟襄阳集》。
宋以后流传,稍有增改,大致保持原貌。
有南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三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明清刊本极多,但始终未有注本。
较早为其作注的有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台湾学生书局1975)。
近年出版四种校注本,即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巴蜀书社1988)、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赵桂藩《孟浩然集注》(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和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各有特色。
王维其文集由其弟王缙在他去世后不久收录成编为《王右丞集》十卷,收诗笔四百多篇。
今存两种宋刊本,一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十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另一为日本嘉堂文库藏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十卷。
二本编次不同,内容无大差别,可信均出唐编。
元以后刊本极多,宋刘辰翁评点《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六卷影响较大,有元刊本,《四部丛刊》即据以影印。
明顾可久有《唐王右丞诗集注说》六卷,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十卷,均有嘉靖刻本,但影响不大。
清赵殿成作《王右丞集笺注》二十八卷,用力甚勤,注释精当,为世所重,有清乾隆二年(1737)赵氏原刻本,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以断句印行。
今人陈铁民作《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会校善本,广征文献,仔细考证,准确注释,足以代表当代水平。
高適原有文集二十卷,宋以后仅存十卷本《高常侍集》,传世以明刻为最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刻十卷本和明铜活字印八卷本较好,《四部丛刊》即据后者影印。
敦煌遗书中有其诗写本多种,稍有逸诗。
旧无注本,今人注本有刘开扬《高適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和孙钦善《高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岑参岑参文集为其去世后不久由其子托杜确编成为《岑嘉州集》,唐宋著录为十卷,传世者均为八卷本,有诗无文。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宋刊四卷本,为近代海源阁杨氏旧藏。
明刊甚多,以正德熊相、高屿刻本、正德沈恩刻本较早,《四部丛刊》初、二次印本分别据以影印。
旧无注本。
今人注本有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和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
李白李白生前,曾托友人魏颢编《李翰林集》二卷,临终又托李阳冰编《草堂集》十卷,均不传。
宋初乐史编《李翰林集》二十卷、《别集》十卷,亦失传。
北宋学者宋敏求据上述诸集,又广求文献,编成《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包括序碑记一卷、歌行二十三卷、杂著六卷。
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为李集最早刻本。
今存宋蜀刻本两种,均源出晏本:一为足本,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