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疾病,常见于儿童。症状包括呕吐、腹泻、 发热等。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总结词
由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 弓形虫、阿米巴原虫等。
1. 弓形虫病
由弓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 食用未煮熟的肉、接触污染的土 壤或水源传播。症状包括疲劳、
头痛、肌肉疼痛等。
2. 阿米巴病
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消化系统疾 病,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或食物传 播。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
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研发,共同攻克食源性疾病防控 中的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在食源性疾病防控中的应用。
培训与能力建设
组织国际培训项目,提高各国食源性疾病防控人员的专业 水平和能力,加强防控队伍的建设。
国际食源性疾病防控合作项目
跨国合作项目
针对跨国界的食源性疾病威胁,开展跨国合作项目,共同应对挑 战,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配合。
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从 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政府应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管 体系,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力度。
对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定期 检查和抽检,确保食品卫生质 量。
对存在卫生问题的食品生产经 营者进行整改和处罚。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开展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将食品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 培养孩子的食品安全意识。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食品安全 宣传教育活动。
04
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和通报制度
食源性疾病报告
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 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 监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及时报告 食源性疾病信息。
通报制度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真菌毒素食品中毒 霉变食品中毒
• 真菌在谷物、豆类、水果等食物中繁殖,能产生 真菌毒素,人和动物食用这种被真菌毒素污染的 食物后可根据量的不同发生中毒。
• 毒性:真菌毒素是小分子化学物。真菌毒素的种 类较多,毒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 极大,主要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脱氧雪 腐镰刀菌烯醇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真菌的繁殖 和真菌毒素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所以 真菌毒素中毒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真菌毒 素用一般烹调方法加热不能被破坏。
(三)马铃薯中毒
• 又称土豆、山药蛋子,绿色未成熟的马铃薯、发 芽的马铃薯含有对人体有害成分,可致中毒。
• 毒性:有毒的成分为茄碱,又称马铃薯毒素或龙 葵素,以嫩芽中含有的有毒成分浓度最高,每克 嫩芽含茄碱420~730毫克,其次为花、叶及块茎 的外皮含量较高。茄碱是一种弱碱性的甙生物碱, 溶于水,与醋酸共同加热可破坏其毒性。。 200~400毫克茄碱可引起人中毒。茄碱对黏膜有 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呼吸中枢有 显著麻醉作用,并有溶血作用。
• 毒性:有毒成分为扁豆豆荚中含的皂素和豆粒中 含有的血细胞凝集素。放置过久的菜豆可产生大 量 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皂素对消化道有强烈 刺激作用,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性炎症,并对红 细胞有溶解作用;血细胞凝集素具有红细胞凝集 作用。亚硝酸盐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一.治疗
• 进食不熟的菜豆后数分钟至2~4小时出现恶心、 呕吐、腹痛、胃部烧灼感、腹胀,水样便等,重 者可出现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心慌、胸闷、 呕血等症状,少数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 中毒表现: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 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 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 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 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 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 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预防食源性疾病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物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以下是一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1. 保持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基础。
人们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之前。
正确洗手的方法是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双手至少20秒。
在洗手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以防止细菌的传播。
2. 安全贮存食物:正确的食物贮存可以防止细菌滋生。
生肉、海鲜和家禽等易腐食品应该被放置在低温环境下,并且应该与其他食物分开存放,以防止交叉污染。
冷冻食品应储存在冷冻室中,避免在过期后使用。
包装食品应保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以防止霉菌和真菌污染。
3. 彻底煮熟食物:彻底煮熟食物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从而降低患上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肉类、家禽和海鲜等食物必须完全熟煮,确保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使用食品温度计可以确保食物达到安全温度。
4. 避免生食:生食是食源性疾病的一个常见途径,因为生食可能存在潜在的细菌和寄生虫。
避免食用生肉、生鱼片、生蛋和生贝类等食品。
如果吃生食,确保它们是经过严格处理并符合卫生标准的。
5. 食品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可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该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包括正确的食物处理和贮存方法、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以及疾病的预防方法。
6. 加强监管和监测:政府和卫生机构应该加强对食品生产、贮存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和监测,确保食品符合卫生标准。
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食源性疾病的疫情,防止疾病的传播。
7. 选择可靠的食品供应商:购买来自可靠的食品供应商的食品,可以降低患上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买食品时要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供应商,确保食品安全可靠。
8. 定期消毒厨房和餐具: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
食源性疾病培训资料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们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引起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它们可以在食物生产、加工、储存和烹饪过程中引入,并在食物摄入后在人体内滋生和扩散。
为了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食源性疾病的培训资料,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炎症、肠胃炎、痢疾、腹泻、食物中毒等。
二、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和传播方式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还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食物污染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途径。
食物污染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不洁食物或受污染的水源进入人体,例如生食、未经煮沸的水,或者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人际传播是指感染患者通过接触、飞沫传播、器具污染等途径将病原体传播给健康人群的情况。
例如,食物处理者在患病时未采取措施,将病原体传播至食品上,再由他人通过食物摄入。
三、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措施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上厕所后,处理生鲜食材前后都要彻底洗手。
2. 食材选择和加工:购买新鲜、健康、无变质的食物,严禁使用过期食品;生食和熟食分开加工,避免交叉污染;熟食要彻底加热至透明状态,确保微生物被杀灭。
3. 避免食品交叉污染:将生肉与其他食品分开储存,食材、切菜板、刀具等器具要定期清洗和消毒;不同生熟食品要使用不同的刀具,避免污染传播。
4. 清洁环境和设备:保持食品加工和储存环境的清洁,经常清理、消毒操作台、冰箱等设施。
5. 合理保存食物:生食要立即处理和食用,剩余食物要尽快放入冰箱储存并避免超过保存期限。
6. 饮用安全水源:使用经过过滤、煮沸或其他消毒处理的安全水源,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或未经净化的水源。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pt课件
? 中毒表现: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 物后10小时左右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 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黏液便和黏血便。 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引起虚脱 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 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 而死亡。
12
? 一.治疗 ?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5
? 3. 杀灭细菌:生的肉、乳、蛋、蔬菜等不 可避免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 食品中细菌的有效方法。加工大块肉类食 品要保证足够的加热时间,使肉的中心部 分熟透。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经常 清洗、消毒。蒜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 效果。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使食 品在外观、气味上有所改变,所以不能以 食品腐烂、变味来判断是否能够食用。
并尽快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 物的人,不论是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 察、治疗。
9
? 二.预防: 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 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 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 作、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发霉变质的鲜银耳。 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经水泡发 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 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 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 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并到医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 感。呕吐、腹泻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13
? 二.预防:谷物在种植、收获、晾晒、储 存过程中要加强防霉管理。不要食用霉变 食品。对大米、玉米等通过浸泡、冲洗及 手搓洗可减少毒素含量。
14
? 二.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 上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 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 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 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 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 不要超过4个小时。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方法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或接触受污染的食品或饮水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为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预防食源性疾病。
2.食品源头控制: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加强对农田、畜牧场和渔场的管理,减少污染源的存在。
3.食品储存和处理:正确存放、处理和烹饪食品,避免食品受到细菌和病原体的污染。
将食品存放在干燥、清洁和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并且避免长时间存放食品。
食材要经过充分加热处理,确保杀灭病原体。
4.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并且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特别是在接触食材、食品和厕所后。
避免在制作食品前后接触其他传染源,例如生肉、禽类或脏水。
5.生食食品注意:避免生食或半煮的食品,尤其是海鲜和肉类,因为这些食品可能携带各种细菌和寄生虫。
尽量食用经过充分烹饪的食品,以确保病原体被有效杀灭。
6.避免交叉污染:避免生食和熟食的交叉污染,使用不同的切菜板和刀具,分开处理生肉和生菜。
确保食材在储存、处理和烹饪过程中不受到来自其他食品或环境的污染。
8.定期检查:食品从生产到销售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应定期检查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的卫生条件,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9.合理饮食结构: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10.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饮食中的常见食源性疾病与预防
饮食中的常见食源性疾病与预防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饮食摄入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或者食物受到污染等原因,常常会引发一些食源性疾病。
本文将就饮食中常见的食源性疾病进行介绍,并提供预防措施。
一、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人体摄入被污染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
预防措施:1. 选购新鲜食材:购买蔬菜水果时要注意外观,尽量选择没有破损或者腐烂的食材。
2. 做熟煮熟食物:煮食时一定要确保食物彻底熟透,避免生吃或者半生食品。
3. 注意食物处理卫生:食材加工时要保持手部和工具的清洁,并避免将生食和熟食混合摆放。
4. 特殊食材烹饪:一些寄生虫易滋生在特定的食材中,如鱼类和牛肉,我们需要采取特殊的烹饪方法来杀死这些寄生虫。
5. 孕妇、老人和儿童需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应避免摄入生食和半熟食物。
二、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由于人体对某种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呼吸困难、皮肤瘙痒和胃肠不适等。
预防措施:1. 了解自身过敏情况:如果您已经确定自己对某种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该食物,同时要告知餐馆和食品生产商。
2. 认真阅读食品标签:购买食品时要认真查看食品标签,避免购买含有过敏原的食物。
3. 食物处理和储存:过敏源物质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所以在食物处理和储存时要与过敏原保持隔离。
三、肠胃疾病肠胃疾病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或食物受到污染导致的胃肠道感染,常见的疾病有腹泻、胃肠炎等。
预防措施:1. 注意饮食卫生:洗手是预防肠胃疾病的基本措施,饭前便后务必要彻底清洁双手。
2. 食材储存要规范:食材储存要注意温度,避免在高温下保存食物,避免食材过期使用。
3. 合理饮食:适量摄入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食用新鲜食材,少食用油炸和加工食品。
四、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所引起的,如高盐、高脂肪、高糖等食物的过量摄入。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分类: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等
常见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腹泻、呕吐、腹痛等
预防和控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卫生意识,注意食品储存和加 工卫生,避免食用不洁或过期食品等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措施
及时报告:发现食源 性疾病后,应立即向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以便及时采取措
施。
医学观察:对疑似患 者进行医学观察,及 时发现并处理病情。
现场调查:对疑似患 者发病前后的饮食史 进行调查,了解可疑 食物和同食者发病情
况。
控制可疑食物:对可 疑食物进行控制,避 免其继续流入市场。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关注动物 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国际标准和指 南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国 际食品标准和法规,促进国际贸易和食 品安全
双边和多边合作: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 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 战
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分享经验和最佳实 践,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06
食源性疾病的社会认知和宣 传教育
流行病学调查:对疑 似患者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了解其接触史、
饮食史等信息。
食源性疾病的医疗救治和管理
医疗救治:及时就医,接 受专业治疗
隔离治疗:对患者进行隔 离,防止疾病传播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心理辅导:对患者进行心 理辅导,减轻心理压力
康复治疗:根据病情进行 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 健康
用街头小吃。
食品安全的家庭防护措施
保持厨房清洁,定期清洗厨具和餐 具 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一、食源性疾病(一)概念: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二)基本要素:1.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2. 病原物是食物中的病原因子3.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或感染性表现(三)病原物:1. 生物性2. 化学性3.污染有害化学物质4.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有机磷农药、重金属油脂聚合物多环芳烃(苯并芘)亚硝酸盐5.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工业猪油矿物油工业酒精(一). 生物性病原物(1) 细菌及其毒素:人类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最主要的)(2) 病毒(3) 真菌及其毒素禾谷镰刀菌、黄曲霉毒素中毒(4) 寄生虫及其卵囊虫病和旋毛虫病(5) 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苦杏仁、木薯鱼、贝类毒蘑菇(真菌毒素中毒)菜豆、鲜黄花菜(6) 动植物贮藏时产生的毒性物质: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二)食源性疾病分类1、内因性食源性疾病:动植物天然存在的有毒成分2、外因性食源性疾病:食品在加工贮存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3、诱发性食源性疾病:食品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因化学或物理作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1、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摄入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疾病。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88年上海甲肝爆发流行)摄入被肠道致病菌及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3、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寄生虫病4、其它食源性疾病:1.暴饮暴食引起的胃肠 2. 食物过敏(一般不算)(四)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1. 防止污染生物性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 化学性污染(chemical pollution)制定执行卫生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保证食品质量(四)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1. 原因分布:微生物>化学性>动植物性2. 中毒食品种类分布A,动物性食物:畜禽肉>水产品>其他b.植物性食物:果蔬类3. 季节性:细菌性食物中毒集中在二、三季节4. 地区性肉毒梭菌西北副溶血性弧菌沿海霉变甘蔗北方4、食物中毒发病特点(1)与食物关系明显: 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一致(2)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潜伏期长短取决于有毒物质毒性进食量机体状况(3)临床表现相似: 病因相同症状类同(4)发病曲线无流行余波(流行尾端)(5)无传染性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学特点1.分类:(宿主特异性): 人类致病菌; 共同致病菌; 共同致病菌;对人类、动物均有致病性,如猪霍乱S、肠炎S等2 . 常见病原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毒性排序猪S > 肠炎S > 鼠S3.不分解蛋白质肉类被污染外观上无明显改变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二)流行病学特点地区性沿海地区季节性夏秋季中毒食品海产品1.来源嗜盐菌是分布极广海洋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海产品带菌率平均44%(五)预防1 . 防止污染: 重点防止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2. 控制繁殖: 低温贮存海产品防止嗜盐菌生长繁殖3 . 加热灭菌: 海产品须烧熟煮透4. 加醋浸泡:凉拌海产品洗干净后加醋浸泡10分钟有效杀灭嗜盐菌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一) 病原(1)性质:耐热,60℃1有菌毛,有的产生肠毒素(2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结肠粘膜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小肠粘膜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志贺样毒素河豚鱼中毒(globefish poisoning) 主要发生沿海地区,死亡率高达70%鱼体特征:鱼背斑纹体表无鳞四个牙齿鱼体呈椭圆型1 . 中毒特点(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河豚毒素比较稳定、盐腌、日晒、煮沸、不能破坏(2)含毒部位毒性排序:内脏> 卵巢> 肾脏> 血液> 皮肤> 肌肉(3)季节性春季毒性强,夏秋季毒性弱。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预防
食品中的食源性疾病预防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食源性疾病对健康的威胁。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摄入被污染的食品而引发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然而,通过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以及相应的预防方法,以帮助大家保障饮食安全。
一、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为预防这些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煮食杀菌:将食物彻底煮熟,确保食物中的细菌被杀灭。
2. 卫生条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清洗食具和烹饪用具,避免交叉污染。
3. 生食风险:避免生食,如生肉、生蛋和生海鲜等,在食用前充分煮熟。
二、病毒性食源性疾病除了细菌,病毒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因素。
诸如诺如病毒、诺如病毒、肠道病毒等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为常见。
为预防这些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食品消毒:将食物浸泡在含氯漂白剂的水中消毒,有效杀灭病毒。
2. 餐具清洁:勤洗手、清洗食具和烹饪用具,避免病毒交叉传播。
3. 饮食环境:保持就餐环境清洁,避免食品受到病毒污染。
三、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除了细菌和病毒,寄生虫也是产生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包括蛔虫、阿米巴原虫、包虫等在内的寄生虫感染会严重危害人体。
为预防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食物消毒:将肉类食物加热至70℃以上,杀灭寄生虫的卵和幼虫。
2. 米饭处理:煮熟的米饭应尽快食用,避免寄生虫的孵化和滋生。
3. 饮用水源:尽量选择经过处理和消毒的饮用水,减少寄生虫的风险。
四、化学性食源性疾病除了微生物因素,食品中的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
例如重金属、农药等化学物质的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选择: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尽量避免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防方案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防方案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不仅会危害公众健康,还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应急预防方案至关重要。
二、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类型与危害(一)细菌型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二)病毒型食源性疾病常见的有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三)寄生虫型食源性疾病例如蛔虫、绦虫等寄生虫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引起营养不良、肠道梗阻等问题。
(四)化学物质型食源性疾病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过量等,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慢性中毒,损害肝、肾等器官功能。
(五)真菌毒素型食源性疾病如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脏损伤,甚至诱发癌症。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健康受损,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应急预防方案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快速有效地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减少发病例数。
2、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3、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
(二)原则1、预防为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从源头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快速响应:一旦发现食源性疾病的迹象,迅速采取行动。
3、科学处置:依据科学依据和专业知识,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4、协同合作: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
四、应急预防的具体措施(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的安全要求。
2、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操作规程。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预防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用或接触受污染或受感染的食品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其他有害微生物引起,也可以是由于食物中存在的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造成的。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源性感染。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受污染食物后出现急性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而食源性感染是指摄入受感染食物后,体内微生物繁殖引起的疾病,症状可能出现较晚,如肠胃不适、发热、厌食等。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传播、交叉污染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直接接触患者的食物、水源等,导致病原体传播;交叉污染是指不同食物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传播,如使用同一刀具或盘子;间接传播是指通过接触受污染的表面、空气、昆虫等传播。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食品卫生不达标,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不洁净、不足的烹饪或储存条件等;微生物感染源的存在,如患者或健康人群中的携带者;动物和环境因素的介入,例如家禽、畜牧等动物和水源等。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个人卫生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基础,要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如厕后等场合;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熟食,避免食用生肉、未洗净的水果蔬菜等;妥善保存和加热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达到标准。
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处理,严惩违法经营者,确保食品安全。
最后,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食物安全和卫生的认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预防是关键。
通过个人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教育与健康宣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营养师考试之食源性疾病及预防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一)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理 (pathogenesis)
1 感染型 (infection type)
1)病原菌 胃肠道 繁殖 胃 肠 道 黏 膜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渗出等炎性 病理变化
2)死亡的病原菌 内毒素 刺激体温 调节中枢—体温升高
(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特点
3) 沙门氏菌病奶牛的牛奶
4) 蛋类污染 水禽及其蛋类带菌率 30%
-40%。
5) 烹调后的熟制品的再次污染
3 季节性特点 夏、秋两季
(三)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中毒机理 (pathogenesis)
感染型
(四)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临床特征
潜伏期(the incubation period): 12 – 36 h, 一般 12 – 14 h,短 6-8 h, 长 48-72h 特征:发热 腹痛 呕吐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学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原菌:G(+),耐干燥,耐热 (80°C需30min灭活)
毒素:不受胰蛋白酶影响
218-248℃ 30min破坏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
1 、剩饭
3.食品被污染原因:人和动物污染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 防止污染 – 控制繁殖 – 杀灭病原菌
治疗原则
– 迅速排除毒物 – 对症治疗 – 特殊治疗
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一)病原菌 (disease-causing bacteria) G(一)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兼性厌氧 常见的菌为 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 致病性最强 鼠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eimurum) 食品
2023年肠道传染病监测及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培训试题
2023年肠道传染病监测及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培训试题1、霍乱属:()A.法定乙类传染病B.法定甲类传染病(正确答案)C.法定其他类传染病D.法定丙类传染病2、医疗机构发现霍乱病人或疑似霍乱病人后,应在下列多长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A.城镇农村均于2小时内(正确答案)B.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C.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8小时内D.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3、霍乱典型的临床特征是:()A.发热、腹痛、腹泻B.无痛性腹泻、脱水、周围循环衰竭(正确答案)C.剧烈呕吐、腹泻、昏迷D.腹泻、休克4、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哪一种临床表现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或皮下注射阿托品,亦可注射山莨菪碱。
()A.腹痛、胃胀B.腹泻C.呕吐、腹泻D.呕吐、腹痛(正确答案)5、医疗机构在腹泻病监测中的任务有:()A.腹泻病人登记(正确答案)B.随访所有病人C.疫源地消毒D.开展VCT自愿咨询检测6、腹泻病例的监测定义是:()A.每日排便三次及以上,且有大便性状异常的病例(正确答案)B.每日排便三次以上C.水样便者D.脓血便者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月。
A. 6-9B. 3-4C. 6-10(正确答案)D. 5-78、菌痢的传播媒介有:()A.宠物B.家禽C.空气D.苍蝇(正确答案)9、不是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传播途径是()A.胃肠道C.母婴传播(正确答案)D.接触污染物10、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A.HIV病毒B.HCV病毒C.肠道病毒71型(正确答案)D.以上都是11、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中毒原因主要是()A.烹调时烧熟煮透B.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正确答案)C.海产品与面食一起饮食D.以上都是12、进食霉变食物或被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烧、腹痛等表现,()天多能痊愈。
A.1-2(正确答案)B.2-3C.1.5-3D.4-513、常见食源性疾病不包括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正确答案)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C.食源性寄生虫病14、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不宜食用( D )A.发芽的土豆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C.发霉的花生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5、下列那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慎用抗生素?()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正确答案)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二、多选题(20分)1、肠道传染病预防的“三管一灭”:()A.管水(正确答案)B.管食品(正确答案)C.管粪便(正确答案)D.灭苍蝇(正确答案)2、法定传染病中的其它感染性腹泻是指除了()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食源性疾病处置方案
食源性疾病处置方案
背景介绍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入受污染食品或饮用受污染水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
疾病包括:肠道炎症、肝炎、痢疾、霍乱、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给公共健康带来了挑战,如何及时进行处置,遏制疫情的扩散是保障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食源性疾病的处置
食品预防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遵守卫生规程,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选择信誉度高的商家,关注食品的生产环节和质量标准,避免购买不规范、假冒伪劣的食品。
发现疫情的措施
在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及早发现和报告疫情是至关重要的。
食品监管部
门可以通过食品中心实施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此外,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对就诊患者采取筛查、诊断、检测等措施,提高疫情的发现率。
疫情处置
一旦发现食源性疾病的疫情,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置:
1.隔离患者:对已经感染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的扩散。
2.联系无症状感染者:及时发现和治疗潜伏感染者,避免疫情的再次扩
散。
3.溯源调查:对疫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溯源调查,找出受污染的食品、水
源或生产经营环节,从源头上控制疫情。
4.处理受污染食品:对检测出的受污染食品进行处理,不得销售和食用。
结论
食源性疾病的扩散对公共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疫情处置是
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
我们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密切关注食品质量,加强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管理,以预防为主,确保公共健康安全。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第一章,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病原体或毒素而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主要通过食物中的污染物传播。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污染、水污染和接触传播。
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以及食物在餐具、厨具和人员手中的交叉污染。
水污染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于饮用水中的病原体或毒素引起的。
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病原体或毒素,如食物中毒后的呕吐、腹泻等。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个人卫生。
食品安全管理包括从食品生产到食品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食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和销售者的责任。
个人卫生包括个人在饮食过程中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包括洗手、清洁餐具、储存食物等。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食源性疾病,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煮熟食物、生吃生冷食物、避免生水等。
第四章,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1. 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主要通过家禽、家畜和其制品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避免生吃生冷食物、保持个人卫生等。
2. 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一种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未煮熟的肉类、生吃生冷食物和饮用污染水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煮熟食物、避免生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等。
3. 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肠道疾病的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生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保持个人卫生等。
第五章,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和报告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本着防范周密到位的原则,让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性,以预防幼儿园内可能发生的食源性疾病,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秩序的稳定,特制定本预防措施。
一、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由于幼儿园向师生提供的食品的进货渠道、质量以及气温、消毒、加工、存放、操作人员的健康和人为投毒等原因,稍有不慎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1、幼儿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食品卫生工作方针,制定相关制度,落实措施,加强教育检查。
2、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
确保所采购的物品符合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卫生安全关,做好验收记录。
3、严把食堂仓库关。
仓库的钥匙由专人保管,责任落实到人,仓库物品有明显标记,规定非保管员不得进入库房。
定期对仓库里的原料进行检查,发现过期原料,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变质的原料流入食堂。
4、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工作期间厨房不能开着门空无一人。
5、严把餐具消毒关。
厨房工作人员对餐具按规定进行严格消毒,确保餐具清洁卫生,防止出现因交叉感染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
6、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食物烧熟煮透,加工好的食物及时要进入熟食间放置。
严格熟食间的管理,防止熟食间再污染。
做好留样食物的记录并签名,留样食品须保留48小时。
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为了有效建立健全幼儿园应急机制,有效控制幼儿园食源性疾病疾的发生和蔓延,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范围。
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小组成员组长:园长副组长:副园长后勤主任组员:保健医、各班级教师及后勤人员二、处理程序1.及时逐级报告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发病幼儿立即送医院诊治,同时做好发病情况的记录。
班主任应立即向园长和保健老师报告,由园方汇总后及时上报南岸区教委及相关部门,听取处理事故指导建议。
报告内容有: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以利于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抢救、调查分析中毒原因和预防方法。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他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会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随便吃野菜、野果。
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净。
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9.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
人的双手每天干这干那,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
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
生虫卵。
吃东西以前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
10.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
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
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一、概述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摄入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它们常常造成食物中毒,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威胁。
因此,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防控非常重要。
本教案旨在向广大受众介绍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二、基本概念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以胃肠道为主要病原体感染部位的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肠道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感染等。
它们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有毒物质引起。
三、常见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 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常通过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传播。
2. 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
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食物污染引起传播。
3. 真菌:霉菌、麦角菌等。
一般通过食物霉变引起传播。
4. 寄生虫:蛔虫、钩虫、弓形虫等。
主要通过食用感染寄生虫卵囊的食物传播。
5. 有毒物质: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等。
常通过食物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引起中毒。
四、预防措施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环境,避免病原体交叉感染和扩散。
2. 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合格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
3. 保障食品安全:选择新鲜食材、避免高温环境下食材存放、避免食物霉变等。
4. 正确烹饪食物:彻底加热食物,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物,确保食物熟透。
5. 合理储存食物:冷藏存放生鲜、易变质的食物,避免细菌滋生。
6. 确保饮用水安全:饮水源应来自有安全饮用水资质的渠道。
五、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方法食物中毒发生时,需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以下步骤:1. 保持患者稳定:确保患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启动求助程序。
2. 妥善保存食物样本:留存可能被污染的食物样本,有助于病原体的追踪和审查。
3. 保持水分摄入:给患者喝足够量的清水,有助于帮助体内有毒物质尽快排出。
4. 就医求助: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
六、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性和风险食源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米面中毒
酵米面中毒 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
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和糯米面汤圆、 吊浆粑、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等 。 毒性:椰毒假单胞菌产生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损害人 的肝、脑、肾等器官。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 破坏其毒性,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 毒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 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 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 。
一.治疗
本病病程较短,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 食,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沙门菌食物中毒 应床边隔离。
2.对症治疗: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或皮下注射
阿托品,亦可注射山莨菪碱。能进食者应给予口 服补液。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给予 糖盐水静滴。出现酸中毒酌情补充5%碳酸氢钠注 射液或11.2%乳酸钠溶液。脱水严重甚至休克者 ,应积极补液,保持电解质平衡及给予抗休克处 理。 3.抗菌治疗: 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可 按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抗菌药物。如沙门菌、副溶 血弧菌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中毒表现: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恶心
、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 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 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 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
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催吐后口服活性炭,并尽快 到医院治疗。凡与患者吃过同种食物的人,不论是 否发病,一律送往医院观察、治疗。
中毒表现:进食霉变食物或被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后
真菌毒素食品中毒 霉变食品中毒
真菌在谷物、豆类、水果等食物中繁殖,能产生 真菌毒素,人和动物食用这种被真菌毒素污染的 食物后可根据量的不同发生中毒。
毒性:真菌毒素是小分子化学物。真菌毒素的种 类较多,毒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 极大,主要损伤肝脏,有很强的致癌性;脱氧雪 腐镰刀菌烯醇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真菌的繁殖 和真菌毒素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所以 真菌毒素中毒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真菌毒 素用一般烹调方法加热不能被破坏。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 、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菌对酸敏感,在普 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 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 、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 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 熟制品被污染。
二.预防:谷物在种植、收获、晾晒、储存过程中
要加强防霉管理。不要食用霉变食品。对大米、玉 米等通过浸泡、冲洗及手搓洗可减少毒素含量。
二.预防:调查显示,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 弧菌的检出率为87.9%。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
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 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 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 要超过4个小时。
中毒表现: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小
时左右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 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 黏液便和黏血便。呕吐、腹泻严重,失水过多者可 引起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
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
一.治疗
发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医 院医治。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敏感。呕吐、腹泻 严重者要补充水和盐。
二.预防 1. 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致病菌,应养成饭
前便后正确洗手的习惯。另外,保持食品加工场所卫生,严格分开生 熟食品加工用具,防止老鼠、苍蝇、蟑螂孳生对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也很重要。 2. 控制细菌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细菌经8小时的连续繁殖 就能生成1600万个细菌。大部分细菌适宜的繁殖温度在37°C左右 ,在10°C以下,绝大部分细菌繁殖缓慢。因此,冰箱贮存的食物只 能延缓细菌的繁殖生长,不能杀灭细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致病的 细菌,如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等能在4°C左右缓慢繁殖,所以 冰箱并非保险箱,食品不宜在冰箱中过久保存,食用前必须再次加热 。盐腌、糖渍、干制都是控制细菌繁殖,改善食品风味的有效方法。 卤制食品出锅后要尽快冷却,以免其中残留的细菌大量繁殖。
二.预防:严禁用浸泡、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 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 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 作、不食用酵米面。禁止出售发霉变质的鲜银耳 。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经水泡 发后,朵形完整、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 性好,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黏、无弹性 ,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 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3. 杀灭细菌:生的肉、乳、蛋、蔬菜等不可避免
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食品中细菌的有 效方法。加工大块肉类食品要保证足够的加热时间 ,使肉的中心部分熟透。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 要经常清洗、消毒。蒜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效 果。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使食品在外观、 气味上有所改变,所以不能以食品腐烂、变味来判 断是否能够食用。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平阴县人民医院 贺振河
2015-5-25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 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临 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 毒。胃肠型食物中毒多见于气温较高、细菌易在食 物中生长繁殖的夏秋季节,以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