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3章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
(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
(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
(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
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
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芍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因病机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
主要包括: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
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君白芍:敛阴和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解除表邪。
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助白芍和营。
——佐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付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麻花汤(麻桂杏甘)功用:发汗解表,选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辨证要点:外感风寒表实证基础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虚证病机:“太阳中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配伍特点:1、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2、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并补,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配伍特点:1、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和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2、体现了“分经论治”辨证要点: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恶汗发热,头痛恶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小青龙汤(心肝将喂小青龙,妈要跪下)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配伍特点:1、解表散寒和温化水饮并行2、辛散温燥与酸收润敛相合辨证要点:恶汗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寒清热,宣肺平喘主治:外感六淫,邪热雍肺证病机:风热入里或风寒化热入里,邪热壅肺,肺失宣降配伍特点:麻黄配石膏,解表与清肺并用,麻黄配杏仁,宣肺与降气结合,全方寒热并用,但石膏倍于麻黄辨证要点:邪热壅肺之咳喘的常用方。
发热,咳喘,苔薄黄,脉数第二章泻下剂大承气汤(大笑之后)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实热证病机:伤寒邪传阳明肠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
配伍特点:1、攻下药陪理气药,理气攻下法2、药力迅猛,涤荡阳明腑实,釜底抽薪法3、峻下热结,以救阴液,急下存阴法。
辨证要点:治疗阳明腑实代表方。
痞满燥实及苔黄厚,脉实大黄牡丹汤(人削黄瓜皮)功用:泄热迫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病机: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结于肠中,肠络不通。
配伍特点:集泻下,清利,破瘀于一体,以通为用,泄热破瘀法辨证要点:湿热瘀滞肠痈初起的有效方剂。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方剂学》上篇学习笔记
参考教材《方剂学》第四版主编李冀、连建伟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一、病证分类
1、首见于《五十二病方》,有《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医宗金鉴》
2、脏腑分类,首列脏腑,下分病证。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3、病因分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张氏医通》
二、组成分类
七方,《黄帝内经》提出,《伤寒杂病论》明确七方概念,并改“重”为“复”: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明·施沛《祖剂》
三、治法分类(功用分类)
1、始于《药对》北齐·徐之才
2、始用十剂的概念,金·成无己《伤寒明理方论》: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3、明·张介宾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4、综合分类法(治法分类为主,兼顾临床科目)
清·汪昂《医方集解》开创
清·吴仪洛《成方切用》、张秉成《成方便读》
四、笔画分类
《中医方剂大辞典》
五、刷题笔记
1、十剂出自唐·程藏器的《本草拾遗》,但还未形成十剂概念。
方剂学重点知识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解:干姜--温中祛寒(君)人参--补中益气(臣) 白术-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使)
牡丹皮——清泻肝火,并制约山茱萸之温(佐)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健脾(佐)
三药(三泻)利湿泻浊除火,以助恢复肾肝脾三脏功能(泻其有余以治标
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附子、肉桂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虚证。症见腰脊冷痛,下肢不温常有冷感,少腹拘急,阳痿早泄,小便清长,或小便少而有浮肿等。舌淡苔白,脉沉迟尤尺脉无力。
当归----补血和营(佐) 陈皮----理气和胃(佐)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佐\使) 炙草----调和诸药(使)
生脉散——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补气生津,敛阴止汗
玉屏风散——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补气固表止汗
当归补血汤
功用:补气生血
第三章 和解剂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苍术--燥湿运脾(君) 厚朴--燥湿行气(臣)
陈皮--行气和胃(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甘缓和中(使)
方歌: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方剂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及病机辨证要点及用法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病机: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用法:先煮麻黄。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义:麻杏,一宣一降,宣肺平喘。
麻桂相须,辛温发汗常用。
炙甘草,调后药性,缓峻以防伤正。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方义:生姜,散表邪,和胃止呕;姜枣相配,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用法:适寒温,啜热粥,“温覆令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合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及营卫不和证病机:外感风寒,卫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
示胃气已芍药“酸甘化阴”,意在“扶正祛邪”。
全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强营弱,营卫不调,和,津液得通,营卫已和调。
“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肺胃失和亦适用病后、产后、体弱表现的营解肌发汗之总方”卫不和加减:“项背强几几”加用葛根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病机:风寒外束肌表,寒饮迫肺外溢,肺失宣降,兼阳弱津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配伍特点:散收同用,散中寓收,祛邪护正麻黄桂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方义: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病机:外感风寒湿邪,邪束肌表,滞于经络,阳郁蕴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表寒里热)配伍特点:分经论治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祛风散寒能清热方义: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细辛-少阴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少阳经、厥阴经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妇女经期感冒风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1-第二节辛凉解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病机:肺经风热,肺卫失宣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配伍特点:1.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主治:温病初起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卫表郁闭,肺失清肃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配伍特点:方义:荆芥穗、淡豆豉微温,“去性取用”;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1.“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2.辛凉平剂麻杏辛凉疏表石甘汤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壅盛证病机:肺热壅盛,无以宣泄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配伍特点:1.石膏:麻黄2:12.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方义:麻黄,先煮,宣肺气以散里热,“火郁发之”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辛凉重剂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方剂学》整理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用法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治杂病:1 2 3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急汗热服缓汗温服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藿香正气: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新加香薷:夏日感寒暑湿内蕴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发汗解表理气郁,表寒重证止痺痛。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辟秽化浊辛凉平剂(寒热并用)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辛凉重剂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葛根石膏-阳明;柴胡黄芩-少阳;羌活—太阳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升麻:透疹、解毒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03方剂学
温下·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症状分析: 症状分析: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寒邪入内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传化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 ----寒实内结 失职,传送无力。 失职,传送无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寒邪凝于厥阴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阴邪壅滞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分述·润下 分述 润下
泻 下 剂
适应证: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润下·麻仁丸 润下 麻仁丸
伤寒论》 麻仁丸《伤寒论》
泻 下 剂
组成: 组成: 火麻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 蜂
温下·大黄附子汤 温下 大黄附子汤
泻 下 剂
方解: 方解:
附子----温里散寒,止腹痛 附子----温里散寒, ----温里散寒 大黄----泻下通便 大黄----泻下通便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君 臣 佐
泻 下 剂
分
寒下剂 润下剂 逐水剂
述
温下剂 攻补兼施剂
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泻 下 剂
组成: 组成: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效: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中医方剂学第3章及解剂剖析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蒿芩清胆汤 【病机】
胆热犯胃;
湿热痰浊中阻。
【治法】清胆和胃,利湿化痰。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方解】
•君:青蒿 — 清透少阳邪热, — 芳香“辟秽宣络”
黄芩 — 清泄少阳邪热; — 清热燥湿。
蒿、芩相配,透邪泄热,引邪外出,和解少阳。
•温胆汤(竹茹、半夏、茯苓、枳壳、陈皮、甘草) —清化热痰
胆阻型 结石 金钱草 鸡内金
若痛甚,重用芍药,加玄胡索、郁金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 1、蒿芩清胆汤的主治、功效及主要配伍意义 • 2、蒿芩清胆汤主治、用药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于发热前先发冷,继则发热,体温39℃以 上。西医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抗生素治疗 2~3天热退,过一周余仍发作如前 。查患 者饮食、二便、心肺均正常,只是脉象稍弦 细。 •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 诊断:中医:少阳证。 西医:不明原因高 热。
• 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柴 胡2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 青蒿12克,白薇 12克,生地9克。
胆热(上炎、犯胃) 肝胆气郁 胆阻(结石、黄疸等)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2)常用方法: 清利胆热 疏肝理气 利胆
归纳为“清、疏、通、利”
大黄—通腑、利胆退黄 柴胡—疏肝利胆 黄芩—清泄胆热 芍药—缓急止痛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十分。
• 临床分型:
热甚 板蓝根 银 翘 胆热型 湿热 茵陈 栀子 气滞型 木香 厚朴 或金铃子散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附:大青龙汤(发汗第一峻剂)大青龙中麻黄汤,石膏大枣加生姜。
附:三拗汤三拗汤中麻杏甘,煎加生姜取微汗。
附: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风寒湿痹烦痛除。
附: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金匮方,解表祛湿昏痛尝。
附:华盖散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多风寒伤。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有汗此为功。
附:桂枝加桂汤附:桂枝加芍药汤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分经论治宜变通。
附: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羌独芎,蔓甘蒿本与防风,风湿在表头身重,祛风胜湿有奇功。
4.香薷散三味香薷豆朴先, 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附:射干麻黄汤(麻黄射干汤或紫菀散)射干麻黄菀冬枣,小青龙去桂芍草。
6.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附:金沸草散金沸草散旋覆麻,前胡芥草赤芍夏,降气化痰散风寒,鼻塞流涕脉浮夸。
二、辛凉解表7.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附:越婢汤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杏甘与枣姜,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1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附: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知贝二母藏,发热口渴急煎尝。
陶氏重在解肌,程氏重在清里。
11.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附: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方剂学》第三单元复习重点
第三单元泻下剂一、概述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泻下剂是为热结、冷积、燥屎、积水等所致的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药,以防表邪随下法而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2)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治法。
(3)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之品,以防攻邪伤正。
(4)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5)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与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二、寒下大承气汤【方源】《伤寒论》【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芒硝三合(9g)厚朴半斤(24g)枳实五枚(12g)【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由里实热证所致者。
【配伍意义】本方所主证候,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灼津所致。
治宜峻下热结。
方中大黄荡涤肠胃,泄热泻结为君。
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便为臣。
二药相须为用,峻泻热结,急下存阴。
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又以厚朴、枳实行气破结,消痞除满,并藉其推荡之力以助硝、黄泻结下实为佐。
四药相合,综泻下、软坚、消痞、除满之用,推荡泻下之力甚宏,共成寒下之峻剂。
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
大黄牡丹汤【方源】《金匮要略》【组成】大黄四两(12g)牡丹皮一两(3g)芒硝三合(9g)桃仁五十个(9g)冬瓜仁半升(30g)【用法】水煎服。
方剂学
《方剂学》七版上编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2第二章方剂与治法------------------------------------------------------------------------8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1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3第五章剂型------------------------------------------------------------------------ 18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20 下编第一章解表剂-----------------------------------------------------------------------------23 第二章泻下剂-----------------------------------------------------------------------------34 第三章和解剂-----------------------------------------------------------------------------41 第四章清热剂-----------------------------------------------------------------------------47 第五章祛暑剂-----------------------------------------------------------------------------64 第六章温里剂-----------------------------------------------------------------------------66 第七章补益剂-----------------------------------------------------------------------------72 第八章固涩剂-----------------------------------------------------------------------------89 第九章安神剂-----------------------------------------------------------------------------97 第十章开窍剂-----------------------------------------------------------------------------100 第十一章理气剂-----------------------------------------------------------------------------105 第十二章理血剂-----------------------------------------------------------------------------113 第十三章治风剂-----------------------------------------------------------------------------127 第十四章治燥剂-----------------------------------------------------------------------------135 第十五章祛湿剂-----------------------------------------------------------------------------141 第十六章祛痰剂-----------------------------------------------------------------------------153 第十七章消食剂----------------------------------------------------------------------------159 第十八章驱虫剂----------------------------------------------------------------------------162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
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完整考点总结(带方歌)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 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4-
苇茎汤
清肺化痰 逐瘀排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肺痈,热毒壅 滞,痰瘀互结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至吐 腥臭浓痰,胸中隐隐作痛,咳 则痛增,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
湿热痢疾
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舌苔黄腻
白头翁汤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 里急后重, 舌红苔黄,脉弦数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 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牛蒡解肌汤
清虚热 退骨蒸
滋阴泻火 固表止汗
疏风清热 凉血消肿
主治
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证 里热实证之 热厥痉病或
发狂等
辨证要点
痞,满,燥,实, 苔黄,脉实
方歌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 湿热郁滞之
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
右下腹疼痛拒按,甚或局部肿 起,或右侧腿屈而不伸,伸则 痛剧,或时时发热、恶汗、自 汗出,舌苔黄腻,脉滑数。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1-
参苏饮
益气解表 理气化痰
再造散
助阳益气 解表散寒
加减葳蕤汤 滋阴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 助阳解表
汤
气虚外感风 寒,内有痰湿
方剂学第九版方歌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7.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1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13.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剂16.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7.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迈水效专长。
18.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温下剂19.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细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温下妙非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柴胡汤组成趣记
大 豺 虎, 夏 军 只 是 要 找 姜 琴
主证病机分析
┌ ┌少阳病不解┤ │ 少阳阳明合病 │ │ └
寒热往来,胸肋苦满 呕不止,郁郁微烦
│
↓
└邪兼入阳明化热成实 ─→ 心下痞满或心下痞
鞕 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苔黄。
方解
本方系用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而来。 君 ── 小柴胡汤中之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为 主。 臣 ── 小承气汤中之大黄、枳实以泻阳明实热, 并有杜绝邪热全入阳明成腑实证之意。 ┌ 芍药 柔肝缓急止痛 佐 ┤ └ 半夏 和胃降浊以治呕逆不止
方解
配伍特点
补肝体、助肝用--体用并调 肝脾同治,气血津液兼顾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 胁痛,神疲食少,舌淡红,脉弦而虚。 本方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代表方。 2、本方为中医妇科之常用方剂
3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 二指肠溃疡、 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乳房小叶 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病证属于肝 郁血虚脾弱者。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 黄芩 人参 大枣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妇人热入血室。 3.疟疾;黄疸…… 〖病机〗 邪踞少阳,胆胃不和 〖治则〗 和解少阳
证候分析
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神情淡默 咽干、目眩、心烦 、口苦喜呕、不欲食 苔薄白,脉弦 其它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 疸……
肝脾气机郁滞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
君:柴胡 — 疏肝理气,透邪解郁。 臣:白芍 — 养阴柔肝,缓急止痛。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养阴血以补肝 之体,体用并治。 佐:枳实 — 行气导滞而理脾。 柴、枳相配,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使:炙甘草 — 合芍药酸甘化阴,增强养阴柔肝缓 急止痛之力;调和诸药。 * 主要配伍: 柴胡 + 枳实; 柴胡 + 白芍; 白芍 + 甘草。
方解
君:半夏 —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 清降泄热。 姜、夏 + 芩、连: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 又辛开苦降以散结消痞。 佐:人参 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 大枣 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炙甘草(兼) —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辛开苦降 寒热并用 补泻兼施
运用
本方主要适用于少阳湿热之证,属热重于 湿者。 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 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证治要点。 可用于暑湿时邪所致之疟疾。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的比较
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 小柴胡汤 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 胃虚气逆者,临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 欲饮食等证候。 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寒热往来, 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清胆热之力较强,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 蒿芩清胆汤 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之 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 涎,舌红苔腻,组成〗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主治〗脾虚肝旺痛泻。 〖病机〗脾虚肝乘,脾受制于肝。 〖治则〗健脾,疏肝理气。
主证病机分析
土虚肝旺 肝气横逆乘脾 脾运失常 清浊 升降失调 肝脾气机郁滞 腹痛肠鸣, 大便泄泻, 反复发作, 泻必腹痛; 舌苔薄白,脉弦缓。
方解
第三节 调和肠胃
概说
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 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证。 常用辛温药与苦寒药如干姜、生姜、黄连、 黄芩、半夏等为主组成寒热并用的方剂。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炙甘草 【主治】肠胃不和,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 【病机】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正气虚弱。 【治则】平调寒热,散结消痞
高 皇 下 令 , 诸 臣 只 戴 花 草
蒿芩清胆汤组成趣记
症候病机分析
邪在少阳胆经热盛,正邪纷争,故寒热往 来如疟,里热较甚,故寒轻热重。 胸胁为少阳之分野,热郁故胸胁满闷。 脉右滑为痰浊,左弦为肝胆经有热。 肝胆之火挟痰浊上冲故吐酸苦水或呕黄涎 而粘。 舌兼现杂色为胃气不正。
主证病机分析
肝气郁结,木郁乘土
经气郁滞
脾弱失运
血虚血不上荣
脉月乳 两 弦经房 胁 作 ;不胀痛 调痛, ,,
食少神疲,脉虚;头痛目眩, 月经不调,舌 淡。
君:柴胡 —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柴、归、芍同用,疏肝气而调肝之用,养阴血而 补肝体, 体用并治。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并资营血生化,又 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助柴胡以解肝郁,疏达肝经郁热 。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益气和中调药。
┌助半夏和胃止呕
佐使重用生姜,配合大枣 ┤缓和枳实、大黄泻下伤胃之弊 └调和营卫而和诸药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重用生 姜,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主治少阳阳明合 病。因少阳之证未罢,故仍以小柴胡汤作基础; 但邪已内结阳明,恐益气不利攻邪,故去人参、 甘草,加大黄、枳实以泻热结;加芍药是为缓急 止痛而设,重用生姜在于和胃止呕与协柴胡以解 半表之邪。 若少阳之证已罢,阳明里实未成者,不宜运用 本方。
重要配伍:小柴胡汤配伍生姜、半夏的意 义 逍遥散配伍煨生姜、薄荷的意义 痛泻要方配伍防风的意义
方解
┌青蒿 苦寒芬芳清透少阳邪热 君 ┤ └黄芩 苦寒清泄胆府邪热 ┌竹茹、半夏 清化痰热而止呕 臣 ┤ └陈皮、枳壳 宽胸畅膈和胃降逆
┌赤茯苓 利水渗湿 佐、使 ┤ ┌滑石、甘草导湿热下行 └碧玉散┤ └青黛 清泄肝胆经郁热 和中利湿导胆热下行
全方共奏清胆热、化痰湿、畅气机、 和胃气之功。
君:白术 — 益气补中以治脾虚; — 健脾燥湿以促脾运。 臣:白芍 — 养肝柔肝以泻肝之实; — 缓急止痛。
术、芍相配补脾柔肝,培土抑木,调和肝脾。
佐:陈皮 — 芳香化湿以醒脾; — 行气和胃。 防风 — 散肝疏脾,升清阳以止泻;
运用
1、辨证要点: 泄泻,泻必腹痛,肠鸣,脉弦缓。 2.现代应用: 慢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腹泻属于脾 虚肝 旺者。
第二节 调和肝脾
概说
【主治】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 其证多由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因脾虚 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 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 泻,以及手足不温等证。 【常用药物】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 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 草等配伍组方)。
四逆散 《伤寒论》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便秘,苔黄, 脉弦数有力。 2、现代运用: 常用于治疗胆道疾患。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 淡竹茹 仙半夏 赤茯苓 青子芩 生枳壳 陈广皮 碧玉散 [滑石、甘草、青黛] 〖主治〗少阳湿热证。 〖病机〗胆胃湿热,痰浊阻滞。 病机特点:偏里热; 有痰热湿热 〖治则〗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
运用
1、辨证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2、用量特点: 柴胡重用,柴胡≥人参、甘草1倍以上。 3、现代运用: 急性胆囊炎、黄疸性肝炎、急性胃炎、慢性胰 腺炎属胆经湿热者。
大 柴 胡 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少阳初入阳明) 〖病机〗少阳病不解 ,入阳明化热成实 〖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解
运
用
辨证要点: 胸胁、脘腹疼痛,脉弦。
现代运用: 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 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 炎等病证属肝脾(肝 胃)不和者。 衍化方: 本方枳实易枳壳 + 川芎、香附、陈皮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逍 遥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病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主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证。 【治则】疏肝理气,养血健脾。
运用
1、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腻。 2、现代运用: 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不完全 性胃幽门梗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3、衍化方: 本方减干姜之量,再加生姜 汤 《伤寒论》 本方重用炙甘草(四两) 《伤寒论
生姜泻心 甘草泻心汤
病案举例
王某,男,50岁,因肝区隐痛伴形体消瘦1 年余而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迁延型肝炎, 经护肝治疗后疗效不明显,特请中医会诊。 诉仍有右胁胀痛,纳呆,肠鸣,矢气,大 便溏,精神疲倦,形体瘦弱,苔薄白,脉 弦细。
〖组成〗炙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 〖病机〗木克脾土,肝脾不和 (肝脾气郁) 〖治则〗养肝疏肝,理脾达郁。 肝气郁滞 调肝药 脾气郁滞 理脾药
四 逆 散 组 成 趣 记
主证病机分析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 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四逆(手足不温,脉弦。) 横逆乘脾 肝气郁结 脾气壅滞 (木乘脾土) 脾阳不达四肢 四逆 (泄利下重)
思考题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主治病证、功用、 主要药物配伍有何异同? 2.柴胡在小柴胡汤、逍遥散、四逆散中的 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3.结合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特点,试分析 方中以黄芩、黄连配伍干姜的意义。
学习要点
掌握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逍遥散、半夏泻 心汤组成、主治、功效、配伍意义、配伍特 点、辨证要点。 类方比较: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蒿芩清胆 汤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治法、组方原理及用法。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 之配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