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合集下载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Word版含解析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一(4585)分分钟时间:分值:(12448)分一、选择题小题,每小题本大题共分,共1(2019·)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合肥二模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

这反映了A B .王权统治的神秘性.宗教信仰逐步确立D C .宗法观念的制度化.人本意识日益显现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

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

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C]项。

故选,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2(2019·)·王霸》曰:《荀子黄山二模“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表明()战国时期A B .实用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流动性加快D C .兼并战争作用明显.官僚政治已出现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CABD]故排除。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项;、3(2019·)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菏泽一模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

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 B .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诸侯争霸、王室衰微DC .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C项;故选,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的进行A项;材料中并未涉故排除,不是王室衰微,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故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D]项。

2021年高考历史2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版含解析历史

2021年高考历史2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版含解析历史

专题限时集训(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黄冈联考)据?左传?记载: "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那么材料反映了 "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D[端正民心不能概括材料中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 ,故A项错误;凝聚家族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意思 ,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 "礼〞的积极方面 ,且题干也未反映出等级||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 "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可知有利于 "齐家〞 ,根据材料中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 " (治|国)〞 ,故D项正确.]2.(2021·榆林一模)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说明()【导学号:96084006】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的性质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的根底C.新来统治者遭到坚决反对D.周朝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A[根据材料 "其土既非周人所有 ,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 ,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可知 ,作者认为实行分封需要有武力作后盾 ,故A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 ,但在材料中未表达 ,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 ,且 "坚决〞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排除;D项符合史实 ,但在材料中未表达 ,排除.]3.(2021·潍坊模拟)?礼记·乐记?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那么乱,过作那么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材料反映了该制度()A.源于自然法那么B.表达神权思想C.强调等级||对立D.标准社会秩序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礼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与秩序 ,因为和谐 ,万物能发育生长 ,因为秩序 ,万物能显现出差异.自然法那么在材料中未表达 ,故A项错误;神权思想在材料中未表达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没有秩序 ,就会造成混乱 ,强调以 "礼〞来区别等级||秩序 ,同时又以 "乐〞来调和 "礼〞的等级||秩序 ,两者相辅相成 ,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以此标准贵族的身份地位 ,标准社会秩序 ,故D项正确.]4.(2021·晋中调研)||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 ,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 ,或‘国民的 ,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导学号:96084007】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 "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C[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的本质 ,与皇权至||高无上无关 ,故A项错误;(中|央)高度集权是官僚(政|治)的外表现象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反而是在‘国|家的 ,或‘国民的 ,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 ,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 ,随意侵夺人民权益 ,故C项正确;材料 "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 ,图谋人民的利益〞与D项表述矛盾 ,排除.] 5.(2021·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 "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A[材料中 "以明人事 ,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 ,不逾次行〞表达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 ,到达社会教化的目的 ,故A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 ,而非职业官员 ,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 ,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 ,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由 "端平法度 ,万物之纪〞可知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 ,故D项错误.]6.(2021·安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D[根据材料 "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 "中正官评议人物……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可知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B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 "决定〞作用 ,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 ,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故D项正确.] 7.(2021·临沂质检)?辞海?称: "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A[根据材料 "唐朝 ,(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 ,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 ,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可知 ,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 ,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 ,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 ,故A项正确;唐朝使职大量出现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 ,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切合题意 ,故C项错误;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切合题意 ,故D项错误.]8.(2021·德州期末)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那么,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那么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D[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原那么的变化 ,没有涉及政区数量的变化 ,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盛行 ,而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 ,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那么来划分行政区域 ,以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故B项错误 ,D 项正确;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不符合题意 ,故C项错误.] 9.(2021·石家庄一模)有学者指出: "(通判)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史一举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及其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导学号:96084008】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C.经济开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D[通判 "有按察之名 ,无事权之实〞 ,这符合宋朝分化事权的做法 ,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加强 ,故A项错误;提刑按察使司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的省一级||司法部门 ,与材料中北宋地方权力调整无关 ,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地方制度转变是经济开展的结果 ,故C项错误;北宋地方权力调整 ,通判的权力受到限制 ,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 ,故D项正确.]10.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开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那么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B[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那么主要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大原那么 ,A项在材料中未表达 ,排除;根据材料 "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 ,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可知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故B项正确;行省制的推行使 "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存一些蜀地旧俗 ,但其西北关中气氛也更加明显了〞 ,C项颠倒因果关系 ,排除;材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故D项错误.]11.(2021·德州模拟)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是皇帝的倚重使内阁大臣的权力增加 ,故A项错误 ,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反映的问题 ,与外戚权力无关 ,故C项错误.]12.(2021·洛阳第|一次统考)雍正初年设军机房时,仅为处理西北军务,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说明军机处() A.可以防止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征B[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 ,军机处(房)从只是临时负责西北军务到专管(全国)军务再到成为(中|央)机构并知会各省 ,这表达了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的开展历程 ,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 ,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1·洛阳第|一次统考)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5分)【导学号:96084009】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 ,盛于唐、宋 ,经元、明、清 ,至||清末方废除 ,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 ,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即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抗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 ,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开展 ,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 ,尤其两宋的320年间 ,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 "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 ,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 ,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 ,以载道的 "四书五经〞为核心 ,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 ,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材料二至||1895 -1905年间 ,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 ,称 "科举一日不停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 ,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 ,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开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 ,影响(政|治) ,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 ,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 ,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 ,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 ,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 ,开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 "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 ,急迫间未能学到 ,于是(政|治)失却重心 ,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根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12分,不得抄袭原材料)(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中 "科举之制始于隋 ,盛于唐、宋 ,经元、明、清 ,至||清末方废除〞 "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 ,其特征为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 ,方式相对标准、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开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 "科举制的开展 ,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 ,尤其两宋的320年间 ,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 ,的观念〞可知扩大了统治根底;根据材料一中 "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 ,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 ,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可知其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根据材料一中 "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 ,以载道的‘四书五经 ,为核心 ,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 ,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可知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 ,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有利于推动古代教育的开展 ,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第(2)问 ,第|一小问即从中|国近代的阶段特征和科举制的弊端角度答复 ,如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 ,近代工业的开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 "科举被废之后 ,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开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 ,影响(政|治) ,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 ,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 ,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 ,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 ,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 ,开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可知 ,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开展 ,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 ,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开展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答案】(1)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标准、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开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任答三点即可)价值: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开展,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稳固了封建统治根底;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开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任答三点即可)(2)背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开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影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开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开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14.(2021·南充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局部)今名古都名称定都次数西安镐京、长安9洛阳洛邑、洛阳8北京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5南京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8开封大梁、开封府、东京7安阳殷、邺城5成都成都4杭州杭州、临安 2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解析】提炼观点可以从都城的位置变化归纳观点 ,即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也可以从都城选址的因素归纳 ,即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选择第|一个观点 ,需要结合古代||王朝都城的变化分析;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 ,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分析.【答案】例如一:观点: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阐述: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天然屏障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御优势;隋唐定都长安,但同时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先后定都开封和杭州;明朝定都南京后为制内御外迁都北京.总之,历史上各朝代选择都城,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开展和加强边防的需要.例如二:观点:古代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阐述:(政|治)因素:便于稳固统治,制内御外,如明迁都北京;战乱、少数民族的威胁,如南宋定都杭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如孝文帝迁都洛阳. 经济因素:经济兴旺、富饶,交通便利.如汉代长安、洛阳.地理因素:凭险可守,便利的交通运输.如隋唐长安、明代南京.所以各朝都城的选定适应了当时形势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开展影响深远.(其他例如略,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高考历史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高考历史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选择题:1.《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

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

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A.分封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礼乐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提到了周代存在800年之久,C项是秦代才推行的政治制度,它出现于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2.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乙:图中周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B。

甲、丙表述错误,丁与图像不符。

3.《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等信息可知是秦代的郡县制下地方管理的情形。

4.《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B.设置王国C.实行三省制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元代针对疆域辽阔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代实行的是行省制度。

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解析】选C。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1 古代中国的政治

应用品管圈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罗桂情;李亿娟;陆柳雪;黄秋环;蒙连新;农彩梅;马筱岸【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选定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为主题,发放问卷调查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现况调查,分析患者对运动治疗知晓率低的原因,拟定改善对策,并对改善前后两组患者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6个月的QCC活动,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知晓率由改善前的49.4%(84/170)提高到改善后的84.1%(243/270),达到了活动目标(82.9%),患者改善前、后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41,P<0.001).提示QCC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此外,圈员的QCC手法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QCC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运动治疗的知晓率,还能提高患者的运动意识、遵医行为,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加强圈员的QCC手法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7(045)004【总页数】5页(P428-432)【关键词】品管圈;糖尿病;运动治疗;知晓率【作者】罗桂情;李亿娟;陆柳雪;黄秋环;蒙连新;农彩梅;马筱岸【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QCC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知识结构图】【知识部分】一、分封制与宗法制度(一)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6.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

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

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二)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作业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作业

专题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

这反映了()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

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

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故选C项。

]2.(2019·黄山二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表明战国时期()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菏泽一模)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

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选C 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王室衰微,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项。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卷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1.(2012·天津六校第一次联考,4)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皇帝地位的独尊.中央集权不断强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2.(2012·湖南衡阳六校联考,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奏章B.参与决策.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3.(2012·甘肃一模,6)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4.(2012·吉林延边3月质检,25)在明末棉花强化训练本普及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清代棉花种植更加盛行。

如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农业商品取得了一定进展B.农本思想受到了冲击.商品经济取得了进展D.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5.(2012·甘肃临夏一模,5)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6.(2012·广东江门调研,15)某中生的研究性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往薄”“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7.“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专题五复习学案: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考说明】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自2007年至2011年,山东省高考对本专题每年都有考查:2007年明代加强皇权和分封制,2008年唐代三省六部制,2009年宗法制,2010年宋代君权的加强和秦代的郡县制,2011年科举制。

由此可见考查内容非常广泛。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本单元内容应该遵循微观上全面细致的基本原则,注重理解基本概念,探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宏观上纵向把握基本线索,横向联系经济史、思想史,构建整体史观。

具体来说,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代表的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早期政治制度到体现官僚政治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抓住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

上述矛盾典型的体现在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

3.注意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练习。

如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郡县制、行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承秦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科举制、监察体制等,在理解概念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评价和分析。

4.对本专题概念进行纵横比较。

如分封制和宗法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

5.通过与经济史和思想史知识联系,理解宗法制、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古代井田制和古代自然经济,而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又是为这种政治制度服务的。

通过史实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

【阶段特征】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包括奴隶制时期(夏、商、西周、春秋即中国早期)和封建制时期(公元前475年战国时代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为止)两大阶段。

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教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 专题提升(一)

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 专题提升(一)

专题提升(一)关注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有一定的开明性。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中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的君主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开明性。

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行政程序和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行事。

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

观点①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下,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便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之处。

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各郡人的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

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明性。

观点②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开明性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

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

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是非常严密和复杂的,这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

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

关注二宋代是否已具有近代特征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

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2020·某某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

这一举措(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

]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

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训练题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

材料叙述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D项不正确。

答案 B2.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解析从材料中“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的废丞相、权分六部,与“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符,都主张废除宰相,加强君权,C正确。

“丞相者……共建庙宇”“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中书……刑房”此三者所述的都有丞相设置,与材料所述不符,A、B、D错误。

答案 C3.“(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

……虽创主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

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C.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D.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解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趋向松弛”,A项不符合题意。

2018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髓与局限

2018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髓与局限
2.(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B[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从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本考点内容历史概念多,复习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问题。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3.(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1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一、选择题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

这反映了()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

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

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故选C项。

]2.(2019·黄山二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表明战国时期()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菏泽一模)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

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王室衰微,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项。

]4.(2019·盐城二模)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学案 新人教版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1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学案 新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专题综合概览】1.横向看:中国古代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

政治文明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宗法制再到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强化的过程。

经济文明讲述了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精神文明,以传统的儒家文化展开描述,详细讲述了其发展、演变过程,科技与文艺贯穿其中。

2.纵向看:(共6个时期)3.综述:中国的古代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其中,政治统一是主旋律,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为其主流思想。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贯穿古今,且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断层的文明。

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核心要点突破】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史论对位: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典题训练】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以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分析题干里的信息“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从而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 (2010·广东高考)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2017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01-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2017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专题01-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

专题01: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

此变化说明()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C.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D.郡县制度得到加强【答案】C2.(2016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答案】C3.(2016届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高三上学期19周周测文综历史试卷)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

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

”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古代士大夫,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的信息说明的统治中起到中间作用,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作用,故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2016届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考历史试卷)《剑桥中国史》在评价秦朝时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

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

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

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故选C项。

]2.(2019·黄山二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表明战国时期( ) 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菏泽一模)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

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选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王室衰微,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项。

]4.(2019·盐城二模)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地主绅士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

]5.(2019·深圳一模)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 )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出现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A[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世卿世禄的基础已然动摇,故选A项;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没有世袭的基础,也就对宗法制造成了冲击,故排除B项;“封土赐民之制”即是造成春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的根源,故排除C项;“谷禄官俸制度”强调官僚机构的建立,巩固中央集权,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6.《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褒于左右。

”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

“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

]7.(2019·镇江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B[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

]8.(2019·济南一模)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

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

这反映了宋朝( )A.谏议制度的完善B.部院间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D.重视权力的制衡D[根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根据材料“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可知不是谏议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是对军事改革的建议不是部院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央权力制度的变动,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

]9.(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

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 )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C[材料说明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体现了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

]10.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D[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A项;“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

]11.(2019·固原二模)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的权力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A[明废丞相后,一部分相权流向六部,内阁凭借皇帝的信任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说明内阁权力本质上源于皇帝,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

] 12.(2019·合肥二模)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

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B[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严格监察纪律,提升监察效果,从而对监察官职务内外的行为都严格控制,故选B项;《钦定台规》是为了惩治腐败现象,但是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提升监察效果,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对巡视御史的一些规定,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故排除C 项;材料中的规定没有体现促进制度转型,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通一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

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

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

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

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

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

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1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

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得出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之上设立监察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

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根据材料一“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得出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二“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得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突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13分)(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

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1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