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集及设计意图

合集下载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作业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作业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连加、连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设计一系列连加、连减的算式题目,如“5+7+9”、“30-8-12”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强调运算顺序和进位、借位的计算方法。

2. 应用题练习: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应用题,如“小明去超市买了三样东西,苹果5元、香蕉7元、牛奶9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要求学生运用连加的知识进行计算。

3. 加减混合练习:设计加减混合的算式题目,如“15-8+6”、“27-9+3”等,要求学生先进行减法运算,再进行加法运算,并注意运算的顺序。

4. 思维拓展题:设计一些需要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相结合的题目,如“三个数相加的和是48,其中一个加数是20,另外两个加数各是多少?”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细心计算:强调学生要细心计算,注意进位、借位等计算细节。

3. 及时订正:对于错误的题目,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并重新计算直至正确。

4. 思考与反思: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进行思考与反思,总结自己在运算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速度和书写规范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批改作业时,可采用打分、评语等方式进行评价。

3. 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需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提高计算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及时反馈: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批改,并及时将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

2. 个性化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教师需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督促。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解决问题编写意图(1)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2)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

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

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3)“做一做”让学生继续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并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根据,进一步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建议(1)要注意加强估测方法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

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

教学时要避免这种现象,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

如学生可以利用1厘米、1拃的长度表象比画出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13厘米;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作单位,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2)不要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不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学生判断单位有难度,教学时,可以用学生都熟悉的实物替换教材中选用的实物。

如果没有条件观察实物,可以尽可能地提供这些实物的图片,且图片中最好还有学生熟悉的参照物,以便作为判断的标准,从而避免学生凭空猜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米》说课稿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米》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长度单位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并学会用米来测量物体。

教材还配备了一系列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际操作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们的数学基础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长度,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长度一样吗?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米的长度。

教师出示一些物体,让学生用米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米来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中。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米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表内乘法(一)第六课时《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

表内乘法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总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表内乘法(一)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作业设计目的:1、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过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勾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作业分层设计及意图:一、基础冲浪:1、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三四()二四()三三()三五()一四()设计意图:熟记2、3、4的乘法口诀。

2、口算。

3x3= 4x2= 3x1= 2x2=1x2= 3x2= 4x5= 1x1=设计意图: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巩固2、3、4的乘法口诀。

二、综合运用:3、列式计算。

(1)2乘3得几?(2)5个3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4)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摆这样3个正方形要多少根小棒?设计意图:列式计算巩固乘法的含义,同时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拓展思维:4、填空。

5x4+( )=25 2x5-( )=2x43x3+( )=15 2x2+( )=2x3+( )设计意图:多形式的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1、尊重差异,体现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2、积累知识,厚积薄发
使数学学习成为沟通课本与生活的桥梁。

3、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基本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强调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突出重点强化练习
作业设计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还应符合本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关注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多元化、多层次、因材施教。

二、作业形式
1、导学案预习提示
2、课后练习题
三、作业要求
1、按时完成作业
2、态度端正书写认真,格式规范
3、错误试题要订正或重做
四、作业布置
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后练习
2、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后练习
3、第三单角的初步认识课后练习
4、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后练习
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课后练习
6、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课后练习
7、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课后练习
8、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课后练习
9、总复习
五、作业批改
对学生平时作业要采用全改全批、面批、学生互批的形式进行。

及时收交及时批改。

六、作业讲评
通过批改找出共性问题,讲评前,表扬作业优秀的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对共性问题设计强化练习,进行重点讲评。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1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1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1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经验丰富,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3.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练习1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7页的例题和练习,主要涉及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运算规则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两台计算器,一些练习题卡片,以及一些小奖品作为奖励。

五、教学过程我会用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有2个苹果和3个香蕉,请问小明一共有几个水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我会讲解例题,比如第37页的例题:“小明有4个糖果,他又得到了3个糖果,请问小明一共有几个糖果?”我会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解答这个问题,并解释连加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完成第37页的练习1,以及一些我准备的额外练习题。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并观察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情况。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运算规则。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用实践情景引入的方法,这是因为我深知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兴趣更加浓厚。

通过实践情景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使用了小明妈妈买水果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小明一共有几个水果。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考试试题审计意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考试试题审计意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考查重点: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试卷设计意图:这套试卷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贴近小学教学,结合小学数学在知识、思想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贯彻新课程理念。

每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都是二年级数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层次恰当,大多数试题既有常规解法,同时在知识的应用上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一、卷面设计,图文并茂,体现人文关怀。

本试卷摒弃了以往试卷生冷的面孔和生硬的题目要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图画引入试卷,活泼生动。

二、卷面内容,覆盖全册,体现知能合一。

1、内容选择――力求全面且重点突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都做了一一考察。

2、内容安排――力求综合且梯度分明对于这么多知识点,在小小的一张试卷上都能涵盖,并能让学生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轻松完成,是件不易之事,巧妙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试卷注意了各个领域知识交叉安排,各个部分内容的有机融合。

口算对学生来说最容易相对单一,把它安排在第一项,学生能轻松做答,有缓解考试压力,要运用到几个知识点作答的题目放在最后,由易到难。

总之,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展示个性,低中高难度层次分明,时间安排合理,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是本试卷命题的宗旨,人文性、综合性、生活化,趣味化是本试卷命题的追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一、看谁的口算本领强。

(10分)16+8= 9+25= 31-6= 50+8= 54-3=40+50= 6+30= 6+24= 52-7= 8+32=28+10= 30-7= 18+3= 76-20= 64-9=26+20+4= 68-8+9= 76-8-20= 65+5-70= 90-2-80=二、计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一》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一》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练习一编写意图(1)第1题是估测的习题,为了便于学生估测和建立长度观念,题中的物体都是与实物同大的,并且在实物图上都标示出了1厘米的长度。

同时,通过估测与实测的对比,让学生调整估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估测的准确性。

(2)第2题要测量生活中常用来作估计标准的一些长度,如1拃、1步长等,既巩固测量的方法,又为估测提供了一些标准或参照。

(3)第3题较为综合,既巩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又巩固1米的长度表象。

完成此题需要先量出一个实物长多少厘米,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其中推算较难,需要进行一些连加计算才能判定,鉴于学生还未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4)第4题意在巩固1米的长度表象。

为便于学生判断,教材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跳绳、猫与长椅这三个素材。

由于版面的限制,跳绳是以弯曲的形式呈现的,在判断时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难度稍大些。

但是学生有相应经验及估测方法,应不成问题。

教学建议(1)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

教材在多处体现了对估测的重视,但每处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

如,第1题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1厘米的长度先估测,再实测,教师只要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估测方法就很明确了。

第3题需要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步骤:先测量,再用估算进行推算,重在思考过程的引领。

第4题需要唤起学生已有的1米的长度表象,或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高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躺平在椅子上),再作出判断。

(2)注意对学生进行推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测量铅笔和筷子的长度并不难,难在据此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对此应加以方法上的引导,如带领学生完成第一小题,以突破难点。

编写意图(1)第5题是实际测量的题目。

量黑板的长度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卷尺,测量结果用整米表示;量身高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测量结果。

练习十三(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练习十三(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练习十三(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数的读法和数的大小比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认识数和数的读法,掌握正确的数的读法。

2.学习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判断大小。

3.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地读出0~100内的任何数字。

2.学生能掌握数的大小之间的比较方法,能够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数的读法
2.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学生们打开课本第X页,观看图片中的数字,帮忙读出来。

2. 认识数的读法
•学生读出0~10内的数字
•教师板书0~10的数字,并帮助学生纠正读音错误
3. 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如:用“更大、更小”、“多、少”等词语表示。

•教师拿出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板书两个数字,并在上面标注大小关系。

4. 练习题目
•练习册第X页,X~X题
5. 课堂小结
•教师回顾当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复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观察、比较法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和巩固。

在下一堂课中需要加强课后作业和练习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上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作业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作业设计





阅读类
1.读绘本故事。
2.读课本第13页第5题。
探究类
出示物品的价格,说一说3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实践类
周末去超市购物,选择一件物品并根据价格说一说你是怎样付钱的?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所属单元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数一数与乘法





必做题(AB组)
1.看图列式。
2.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画一画,数一数。
选做题(A组)
1.想一想,填一填。
2.想一想,说一说。





阅读类
1.阅读《数学童话故事》
2.记一记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读写法。
探究类
想一想,说一说能用( )解决的问题,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
实践类
同伴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作业设计
年级

学科
数学
所属单元

单元主题
加与减





必选题(AB组)
1.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选做题(A组)
1.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阅读类
1.阅读《数学童话故事》
2.记一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探究类
课本第5页第4题数学游戏。
选做题(A组):
根据给定的乘法算式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六-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六-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六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六。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它们的应用题。

我们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这两位数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练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且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题和计算器,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加深对两位数运算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来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例如,我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有35元,然后你买了一支铅笔花了7元,你还剩下多少钱?”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随堂练习,比如:“请你计算43加27等于多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给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运算规则。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包括一些两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以及一些实际的应用题。

例如:“小明有23个苹果,小红给了他5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答案是:“小明现在有2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练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但是在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出现困难。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两位数的运算。

我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请你设计一个游戏,用到的数学知识是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设定;接着,教具与学具的准备;然后,教学过程的设计;再者,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线段》教案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线段》教案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线段》教案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知道线段的特点,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并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对于直线、射线等基本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还不够清晰,对于如何正确地画出线段和比较线段的长短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知道线段的特点。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并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和特点,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

2.难点:让学生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长短。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比较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线段的概念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绳子、彩笔等。

2.学具: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有哪些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对线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明确线段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知道线段是有两个端点、有限长的图形。

同时,教师让学生注意线段与直线、射线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和彩笔,在练习本上画出不同的线段,并让学生互相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线段,让学生判断线段的长短,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如:“这条线段比那条线段长”,“这两条线段一样长”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八》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八》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练习八编写意图(1)第1题意在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辨别最后一幅图中的角时,需让学生重点说明为什么图形外缘的拐角处不是角。

(2)第2题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角的构成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第3题让学生辨别平面图形中的角,既可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渗透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4)第4题意在通过打开折扇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的变化,进而明确: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反过来,通过将折扇收拢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小,角越小。

(5)第5题主要用于巩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叠合(或重叠)法,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直角和锐角的认识。

教学建议(1)加强对操作活动的指导,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指角、数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比较简单的操作活动,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指导,从而失去让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机会。

其实,再简单的操作活动都需要调动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的指导就在于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外在的、具体的手势、动作、操作流程等表达出来,使得操作活动有章有法,思路明晰。

正是通过这样用有思考的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2)注重交流在练习中的作用。

完成练习后,教师应通过“为什么它不是角?”“你是怎么比较你选的两个角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并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编写意图(1)第6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于直角的认识及判定直角的方法。

其中第二幅图和第四幅图由于位置和角的开口朝向的原因,学生判断起来会更难一些。

(2)第7题让学生以给定的点为顶点在方格纸上画直角,这种形式的练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让学生理解题意就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应使学生体会到:给定了角的顶点,就确定了画角的大体位置。

练习三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练习三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练习三(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较快地根据数字选择正确的加减法。

2.能够灵活地使用数学符号,组合出简单的算式,求出算式的结果。

3.能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内容
1.数字选择。

2.算式组合。

3.问题分析。

三、教学重点
1.数字选择的准确性。

2.算式组合的灵活性。

3.问题分析的逻辑性。

四、教学难点
1.数字选择的快速性。

2.算式组合的多样性。

3.问题分析的正确性。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案例教学法。

3.知识引导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和工具。

2.练习题或练习册。

七、教学过程
1.数字选择练习
–教师出题,学生根据数字选择正确的加减法。

–学生一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完成练习。

2.算式组合练习
–教师出题,学生利用给定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组合出不同的算式,并求出算式的结果。

–学生需要快速地组合出同样的算式,需要注意数学符号的使用。

3.问题分析练习
–教师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需要灵活运用逻辑思维,理解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八、教学反思
1.数字选择练习,学生反应迅速,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完成题目。

2.算式组合练习,学生对于数学符号的使用与组合比较生疏,学生需要加强练习。

3.问题分析练习,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反应比较迟钝,需要详细的解释和讲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最新资料推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

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

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

1/ 15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

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

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

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

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

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 (作业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 (作业设计)

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作业【单元及学情分析】《认识厘米和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继一年级比高矮、比长短之后第一次从数量角度精确学习长度单位相关知识,也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测量的起始内容。

例 1 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 2-5 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表象,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的关系。

例 6、7 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会用尺子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例 8 的教学重点是在建立长度估测的基础上,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比长短的经验,但缺乏“厘米” 、“米”等具体的长度概念,且估计物体长度时缺乏生活经验,需要大量实践性活动经验的支持。

【作业目标】1.依据历史发展进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3.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和整米)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5.在建立长度观念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作业内容】长度单位课时内容作业设计第 1 课时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例 1、2、3)比出来的量感——“米”诞生之前,人类怎样测量第 2 课时认识米(例 4、5)做出来的量感——做一把自己的米尺估出来的量感——我是神测小能手第 3 课时认识线段(例 6、7)测出来的量感——发现数据的秘密第 4 课时解决问题(例 8)推出来的量感——大树有多高?集体共育量感总复习练习一——圆形花圃有多长?比出来的量感——A.阅读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用身体的尺子测量自己家的卧室,体会身体的尺子的用途以及不同的人测量结果的差异性。

B. 听故事《“米”诞生之前,人类怎样测量》 (内容详见附件 1) ,选择其中一个片段或自己编一个关于统一测量单位的小故事,尝试演一演。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练习二:加减计算和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练习二:加减计算和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练习二:加减计算和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练习二:加减计算和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6章的练习二。

本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加减计算,并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计算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增强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计算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学生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新课讲解:讲解加减计算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小华有5个橘子,他吃掉了3个,请问他还剩下几个橘子?”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3.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例如:“小红有7个糖果,她给了小明3个糖果,请问小红还剩下几个糖果?”让学生独立解答。

4. 集体讲解: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并解释加减计算的原理。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练习。

例如:“小明有8个玩具,他又买了一个玩具,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几个玩具?”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华有5个橘子,他吃掉了3个,请问他还剩下几个橘子?5 3 = 2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猫有7个鱼,它吃掉了4个鱼,请问小猫还剩下几个鱼?2. 答案:7 4 = 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了加减计算,并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及答案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认真思考,我会填。

1、1米=厘米45厘米-6厘米=厘米37厘米+5厘米=厘米 3米-8米=米 1元=角 1元-8角=角、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这个式子读作。

、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6<<3<4×<15>7×4、在算式4×7=28中,4是,7是。

在算式12÷3=4中,12是,是。

、根据口诀,6、小芳和小伙伴们计划两天做100颗星星,昨天做了58颗,今天他们要做颗。

7、积是18的口诀有和。

8、填上m或㎝。

粉笔长操场跑道长200 王阿姨身高1小刀长10、1张)张2元。

10 )。

9个4相加的和是13。

、小强身高大约137厘米。

、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

、100分比50角多。

、风扇的运动是旋转。

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5个3相加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①5+5+5=15②5+3= ③5×3=12、5+5+5+4,不可改写成算式① × ②5×3+ ③4×5-13、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还剩元。

①22②30③204、积是14的算式是①7+②4+10 ③2×5被除数和除数都是9,商是①0②1 ③1四、画一条6厘米的线五、计算1、口算15÷3=5÷5=×8=×3= 18÷2=4-3=÷7=4+26=×6+12=0÷5+12=、列竖式计算56+19+24= 2-37-23=100-78+26=8+44-39=六、解决问题 1、丽丽每天写8个大字,一个星期能写多少个大字?2、一支玩具枪7元,买5支玩具枪和1辆玩38张5元的纸币,他一共有多少钱?4、有49个桃子,平均分给7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5、果园里有45棵苹果树,9棵梨树,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6、一瓶饮料4元钱,买5瓶送一瓶。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作业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连加、连减基础性作业用竖式计算:24+16+27=49+17+32=77—33—25=96—39—45=共有70人需要乘两辆车返回学校,其中第一辆车上坐了38人,第二辆车坐了24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列式:①70—38—24=②70—24—38=③24+38=6270-62=尝试解释三种方法的算理,并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所有的刻度尺上的1厘米都一样长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较排斥长尺刻度大,小尺刻度小的误区。

2、先量出线段的长度,再按照要求画一画。

(出示3厘米、2厘米、5厘米的线段,
要求画出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即巩固学生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一个数多几”做好铺垫。

同时练习了画线段的方法。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列竖式计算。

(强调书写格式)42+6 20+73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不成问题,但遇到期中一个加数缺少十位时,部分学生就会采用左边对齐方式(十位对个位)通过练习帮助学生避免。

2、填一填
3
7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3、填一填
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包括了个位上进上来的1。

4、35+17=25+()
23+26=13+()
36+45=( )+40
设计意图:体会一个加数增加几更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的道理。

5、妈妈今年38岁,芳芳今年11岁。

10年后妈妈比芳芳大几岁?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十年后妈妈和芳芳都长大十岁,计算时需要先加10,通过这道题为以后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相同的数差不变做好铺垫。

6、用3、5、9中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两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两位
数是(),它们相差()
设计意图:在数字的排列组合中体会有序排列的优势。

第三单位角的初步认识
1、用放大镜看角,角变大吗?
设计意图:帮学生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吗?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视觉上认为大的地方直角就大的误区,强调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距离相关。

3、画不同方向的两个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概念不够清晰,同时通过画不同大小的角、画不同方向的直角区分位置、大小。

4、数数图形中共有几条线段?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中边与角的关系。

5、分别在下面图形中按要求加一条线段。

增加2个直角、增加2个直角、增加2个直角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加线段,扩张思维。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分一分下面星星,并用乘法表示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设计意图:通过分星星,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3+2+1=( )×( )
8+4+4+4+4=( )×(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3、一共多少元?
5角 5角 5角 5角
( )×( )= ( )角=()元
设计意图: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复习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4、找规律,填一填。

(1)3,6,9,(),()
(2)1,4,9,(),()
设计意图:运用乘法寻找规律,练习巩固乘法口诀。

5、一共有几支铅笔?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6、每人一只苹果、2只梨,5个同学一共需要几只水果?
设计意图:为以后学习乘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即可以苹果和梨分别计算之后求他们的和,也可以先求每个人同学水果的总数,再求5个同学的总数。

7、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设计意图:复习六的乘法口诀,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8、根据得数写乘法算式。

6=(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设计意图:复习1-6的乘法口诀,掌握口诀不同得数相同的算式。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区别圆与这张笑脸图的不同,考虑眼睛与嘴巴的对称,同时练习画对称轴。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5+7=7×( )=( )
7×2+7×( ) =7×( )=( )
7×5-7×3 =7×( )=( )
设计意图:练习7的乘法口诀,结合算式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2、想一想,填一填。

+ + =30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练习乘法口诀的使用。

3、填一填。

小长方形表示3
那么大正方形表示( )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4、想一想,括号了最大能填几?
7×()< 40 3×()< 22
5×()< 37 8×()< 60
设计意图:在填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项考虑的习惯,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5、填空。

6+7+8+9+10+11+12=(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多移少补的方法运用乘法解决问题。

6、列式计算。

3个8的和:用加法算(),用乘法算()或( )。

8的5倍:()或( )。

8和7的和:()或(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区别乘法的意义与加法的意义。

7、(1)8和4相加和是多少?(2)8个4相加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 区别乘法的意义与加法的意义。

8、(1)一因数是8,另一因数是4 ,积是多少?(2)一加数是8 ,另一加数是4 ,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 区别比较乘法的意义与加法的意义。

9、妈妈和3个小朋友逛公园,成人票每人9元,儿童票每人5元,买门票要花多少元?
设计意图:乘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注意成人票与儿童票的影响。

10、每两棵树相隔3米,小明从第1棵走到第9棵,一共走了多少米?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棵树、间隔数、间隔之间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

11、小丽读了一本书的一半,又读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2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设计意图:理解“一半”的意义。

第七单元统计
1、先估算下面的数是多少,再笔算。

32+59= 73-46= 69-48+22=
设计意图:复习估算与笔算加减法。

注意笔算的格式。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共有20人参加比赛,李志也参加了。

他和每个参赛的同学都握一次手,他一共要握()次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进行简单的推理。

2、用5和9这两张卡片,能摆成()个不同的两位数,他们分别是(和),用2、4、6这三张卡片,能摆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进行简单的推理。

3、三个人见了面互相握手,他们一共握了()次手。

设计意图:体会“互相”的意思。

4、小春有2张2角的、5张1角的、1张5角的人民币。

他要买一枝5角钱的笔,有()种付钱的方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5、小红有3件上衣和2条裤子,她一共有()种不同的穿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连线的的方式进行简单的排列。

第九单元总复习
1、.笔算加减法都要把()对齐,都从()算起,算加法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就要向()位进1;算减法时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
设计意图: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和注意点。

2、厘米和米都是()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较长的物体用()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用()做单位。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看图列式
设计意图:复习乘加、乘减的方法和意义。

突出图与算式的统一。

4、2+2+2+2=8改写成乘法算式是(),读作(),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意义、读作和表内乘法口诀。

5、5的7倍就是()个()相加。

设计意图:复习倍数与乘法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