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可教练性研究_概念_测量与提升_陈国海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团队中的工作角色
① 协 调 者 ② 推 进 者 ③ 信 息 者 ④ 凝 聚 者 ⑤ 创 新 者 ⑥ 监 督 者 ⑦ 完 善 者 ⑧ 实 干 者
(四)实践活动理论
实践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团队任务情景中,团队成 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和其 他成员的认识,增加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逐步 形成默契、和谐、高效的团队。
③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
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 段
2. 震荡 阶段
3. 规范 化阶段
4. 执行 任务阶段
5. 结束 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对群体的信 任度
对偏离的恐 惧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专长
个体的自信 心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群体内部的奖励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 • (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三、群体决策的改善
(一)决策效率
管理者教练行为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研究 - 副本
管理者教练行为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研究——以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摘要在如今经济时代,员工的创造力对起企业的稳步发展越来越重要。
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
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进行角色转变,教练行为就成为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本文通过研究以往的文献资料,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研究管理者教练行为对员工创造力所起到的影响。
关键字: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管理者教练行为;创造力一、前言管理者教练理论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较成熟的企业管理技术。
陈国海(2005)《企业教练技术的发展现状》中研究观点,管理者教练过程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的行为改变被教练者的心态。
管理者教练技术为企业管理策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已经有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有意识、无意识的进行教练行为。
随着企业管理技术的发展,管理者教练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通过查询CNKI数据库,进行模糊匹配检索。
收集了众多相关研究的中外文献,并进行综述二、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管理者教练行为还是新生事物。
但是,通过研究分析,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会做出教练行为,即使很多时候并不是有意识的。
近年来,国内已有众多相关领域学者加入了管理者教练行为研究的行列中来。
丁晓(2002)《企业教练——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一文中就深入研究了这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模式,概括了管理者教练模式对员工创造力的几种影响作用。
丁晓(2001)《企业教练管理的新技术》中也进行了相同的研究,他从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管理者教练行为对企业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对于管理者教练的研究还未深入系统,仅仅停留在基础上。
但是随着国内众多的企业以及学者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管理者教练行为技术将会越来越多被国内企业管理者使用。
管理者教练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被运用到了企业管理中。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第4版课本重点及课后答案
第六章1、群体:群体是针对个体而言的,由无数或有数的个体组成,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2、非正式群体的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2融洽员工的感情。
3激励和培训员工。
4保障员工的权益。
消极作用:1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2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3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3、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1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3区别对待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4、群体发展的五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结束阶段5、群体行为:从众行为;顺从行为;暗示、模仿和感染;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作用:1维系群体的作用。
2认识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矫正作用。
4惰性作用。
7、群体压力: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作用: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和群体的存在与发展2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人的安全感8、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诚意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增强方法:1群体规模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3外部压力4群体的领导方式5群体内部奖励9、影响士气的因素: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合理的经济报酬;对工作的满足感;群体成员间的和谐;优秀的管理者;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良好的身心工作环境10、有效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轻松的气氛;良好的倾听;建设性冲突;共同的认识;良好的沟通;角色的多变;恰当的领导;外部支持。
团队建设的策略:认识成员;确定团队的目标;建立标准和计划;强调参与;维持均衡;分享荣誉;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团队建设性争论_从经验中学习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第13卷第8期2010年8月管理科学学报J OURN AL OF MANAGE MENT SCIENCES I N CH I NAVo.l13No.8Aug.2010团队建设性争论、从经验中学习与绩效关系的研究¹陈国权,宁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摘要:以实证的方法在团队层面研究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前因后果.基于团队学习行为(能力)模型构造了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行两个维度.知维度决定了团队是否能有效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行维度则决定了这些知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以指导行为.这是团队从经验中学习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只有知行统一,学习过程才是完整有效的,最终才能转化成绩效.团队建设性争论对团队从经验中学习有显著影响,建设性争论越多,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行维度水平越高.团队从经验中学习对团队绩效有显著影响,从经验中学习的知行维度水平越高,团队绩效越好.关键词:组织从经验中学习;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知行统一;团队建设性争论;团队绩效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07(2010)08-0065-130引言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改进的历史.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提升人们对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改进人们的行为、优化管理方法和体系,无论对整个人类社会、国家、企业组织、群体、以及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从经验中学习是组织学习理论的一部分.陈国权等[1]提出组织从经验中学习是指组织通过收集积累、分析和运用经验,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展开研究.有的涉及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基本模式[2-6];有的研究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7-8];还有的基于经验曲线这一理论研究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成效[9-20].还有一些研究则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的.例如很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某些具体的影响因素上,包括经验的性质[20-27],学习过程的特征[6,28],组织的系统特征等因素[6,29-33].这些研究为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释.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来看,更多的研究集中于经验本身的性质和学习过程的特征对于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影响,组织本身的特征虽然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而组织本身的一些特点究竟如何作用于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或许是更为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关于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成效研究还是集中在经验曲线这一思路上,没有进一步将组织从经验中的学习与组织绩效相结合.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关注.而且,目前研究者很少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从经验中学习的前因后果.究竟组织自身的¹收稿日期:2008-11-17;修订日期:2009-04-17.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70625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72007;70572005;70321001;7060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重大项目(06JJ D630013).作者简介:陈国权(1967)),男,湖南岳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 ai:l ch engqu@se m.ts i .c n哪些因素在影响着组织从经验中学习,而组织从经验中学习又对组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团队水平上试图进行深入的探究.团队是组织的组成元素,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好坏决定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团队层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团队从经验中学习是指团队通过收集积累、分析和运用经验,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1].如何描述该过程,并衡量其有效性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借助陈国权[34]提出的团队学习行为(能力)模型构造了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行两个维度./知0维度是指:团队成员能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和知识的能力./行0维度是指:团队成员能在团队内部将知识和经验从局部传播到更广范围来共享,以指导行为的能力.这两个维度是团队从经验中学习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知0维度决定了团队是否能有效地将过去的经验转换为知识,而/行0维度则决定了这些知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以指导行为.本文认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必须让/知0/行0两个维度统一,先从过去的经验中得到知识,这是/知0,然后要能够运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这是/行0.只有知行统一,学习过程才是完整有效的,最终才能提升绩效.没有知就很难有行,如果只有知没有行,也很难有绩效的提升.根据团队学习行为(能力)模型中对应的条目对知行两个维度的水平进行了测量,以得到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然而,在团队层面,影响团队行为的因素很多,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团队从经验中学习这种行为?团队成员在一起如何对过去的相关经验进行学习,充分地进行信息分享、集体讨论、正确反思,使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失败的问题不会再三重复?本文提出团队建设性争论对知行两个维度可能有影响,从而影响到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有效性,并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了这一假设.团队建设性争论既反映了如何分享自身经验,也反映了听取别人经验的意愿和方法,在理性上提供了从经验中学习的方式,从情感上营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氛围.最后,研究了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结果,即团队从经验中学习对团队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行两维度对团队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认为团队建设性争论对团队的绩效有影响,但过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揭示它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对团队的表现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团队从经验中学习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团队建设性争论通过对团队从经验中学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了团队的绩效.1研究假设1.1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行0维度陈国权[34]提出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使团队保持良好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并且提出任何一个团队要在变化的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存和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具有9种相互影响的行为以及相应的能力(见图1和表1)图1团队学习行为(能力)模型Fig.1T ea m l earn i ng beh avi or(capacity)m od el注:1.图中数字代表9个子系统的顺序.2.图中双向箭头代表各个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的.按照每2个子系统都有相互作用来算应该有36个箭头,为了不使本图看起来太复杂,只画出了其中12个箭头.)66)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8月表1团队9种学习分能力的定义Tab le1D efi n iti ons of9tea m learn i ng capaciti es学习分能力定义发现能力(TL C1)团队发现内外环境变化及这些变化给团队带来机会和挑战的能力发明能力(TL C2)团队提出应付内外环境变化各种新措施和方案的能力选择能力(TL C3)团队面对应付内外环境变化各种新措施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的能力执行能力(TL C4)团队将优化选择出的新措施和方案付诸行动的能力推广能力(TL C5)团队在其内部将知识和经验从局部传播到更广范围来共享的能力反思能力(TL C6)团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和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TL C7)团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外部知识进行辨识、获取和吸收的能力输出知识能力(TL C8)团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向外部输出自身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建立知识库能力(TL C9)团队在其内部对知识进行积累、分类、整理和存取的能力在这9个分能力当中,反思能力和推广能力与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反思能力是指团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和知识的能力.Davenport等[8]提出了企业如何从获取历史经验数据、到从历史经验数据中获取知识、最后到运用这些知识获得更好的运作成果的整个过程和概念框架,过程框架模型由3个要素构成:/背景0、/转化0和/成果0.其中最重要的/转化0过程的要素包括:哪些部门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使用,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和使用数据.K olb[7]提出的个人的经验学习循环4阶段模型包括了:直接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践.中间两个重要阶段的含义分别是:反思性观察:人在这一阶段对体验和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并重新进行有意识的观察;抽象概念化:根据对经验的反思进行抽象思维,提出概念(即知识).无论是Davenport等的模型中的/转化0过程还是Kolb模型中的/反思性观察0和/抽象概念化0,都描述了从经验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反思能力是相对应的,本文将其抽象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重要维度)))/知0,该维度是指团队成员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和知识的过程,/知0的水平越高,团队成员总结和反思的能力越强,更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挖掘出对团队有意义的规律和知识.推广能力是指团队在其内部将知识和经验从局部传播到更广范围来共享的能力.将经验转化成知识以后,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对团队而言,局部获得了知识,需要推广到整个团队,以指导整个团队的行为,才能使整个团队有效地学习.推广的范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有效地总结成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就可以指导团队未来的行为.将这些过程抽象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行0,该维度是指团队成员将知识和经验在团队内部进行推广和利用的过程,/行0的水平越高,团队成员对经验和知识的推广和利用能力越强,越能够充分有效地将经验和知识用于指导团队各种行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让/知0/行0两个维度统一,不仅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挖掘出知识和规律,还要充分的运用这些知识在团队中指导各种行为.5礼记#大学6中讲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属于/知0的范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属于/行0的范畴,如果/知0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则为/行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越有可能提高/行0的水平.毛泽东在5实践论6中提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0文中分别引用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0, /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67)第8期陈国权等:团队建设性争论、从经验中学习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会变成盲目的实践0.说明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行0维度是否有效,将受到/知0维度的影响,没有/知0,就去/行0,/行0就是盲目的;没有有效的/知0,就去/行0,/行0的方向很可能是错误或非优的,很可能会导致/行0的失败.因此,不能将从经验学习的/知0和/行0维度相互割裂.韩愈在5进学解6中提出:/行成于思,毁于随0./知0可以成就/行0,/不知0而因循随便则会毁掉/行0. /知0的水平决定了团队从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基础,如果团队成员无法有效地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必将影响到这些知识的进一步传播推广和使用,使得/行0的水平受到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维度会对/行0维度产生影响,得到假设1.H1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水平越高, /行0的水平也越高.1.2团队建设性争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其中一部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团队及其成员的特征有密切关系./知0维度的障碍:1)组织成员不能有效地收集/获取组织运行的结果(即经验)信息[35].组织运行结果的信息在反馈的过程中被歪曲甚至压制了[36-37],或者没有在需要的时候反馈传递到需要的人或地方,因而失去了学习改进和行动的机会[38].由于组织政治和利益冲突或者组织结构和流程设计[36]的原因,使得有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人或部门通常得不到这些重要的关于组织运行结果的信息,因而使组织从经验中学习成为不可能的事.2)人的认知缺陷影响了对经验的解释、归纳和推理.Levitt和March[39]提出,很多时候困难来自于人作为个体在做推理和判断的时候表现出的特征.他们还对诺贝尔奖获得者K ahne m an[40]和其他人的工作做了下述的总结:/人作为个体并不具有完美的统计分析能力,他/她们在记录过去发生的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归纳出结论的时候都会犯系统性的错误.譬如:人们会高估那些实际已经发生过的、以及那些容易被其注意到的事情的发生概率,因为这些事件的近因性(recency)和显著性(saliency);归纳推理时对所用样本的大小并不注意和敏感;倾向于对自己关注的事件做出过高的估计;倾向使用简单的线性回归作结论;分析因果关系时喜欢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邻(spatial and te mpora l conti g uity)来推断;还喜欢假定,大的事件必定是由大的原因造成的.Russo和Schoe maker[41]认为: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赞许,因此/成功归之为己0;人们喜欢将失败合理化,即/失败归罪于外0;人们的/事后聪明0有时反而会歪曲对过去经验的记忆,这3类缺陷使从经验中学习变得困难./行0维度的障碍:1)经验和知识无法有效地传递.组织成员作为经验的传感器,功能并不完善[35].这些缺陷中有一些在组织中渗透开来[42-44],另一些则取决于成员的职位、背景和风格[45-47].组织中具有某种经验的人没有将其传递给别人,甚至离开了组织,使得从经验中学习成为不可能[48].2)团队成员对学习过程失去信心.人们有时会发现,组织运行的结果是组织自身不能控制的,因而产生无力感、听天由命甚至迷信的思想,因而很难学习和改进[48].这些障碍主要源于团队及其成员本身的特征和行为.除了经验本身的性质以及学习过程的特征以外,更希望寻找出那些影响从经验中学习的团队自身的特征,因为掌握了这类特征,团队可以自主地关注这些特征,进行自我设计,以改善自身从经验中学习的效果.针对上述总结的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障碍,本文认为团队建设性争论(tea m constr uctive con troversy)很可能是影响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重要因素.争论(controversy)是特殊的冲突,是指对相反立场和观点的公开讨论.当人们对同一个问题持有不同的或相反的立场、观点、信息、想法和视角,并尝试做出决策时就出现了争论[49].M aier[50]的研究提出了促进争论以改善决策制定的方式.类似的研究也提出对相反观点的公开讨论可以辅助战略性的决策制定[51-53].M ann和Janis[54]指出对相反看法和观点的公开讨论可以避免团队盲思(gr oupthink),并建议了几种促进争论的方法. T j o svold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用实验证明争论对于决策制定有帮助,研究了争论对决策制定起辅助作用的机制,并研究了在什么情况下对相反观点的讨论是建设性的,即什么样的争论是建)68)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8月设性争论(constr ucti v e contr oversy)[49,55-57].团队建设性争论(tea m constructi v e controver2 sy),即为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对相反观点的公开讨论,有利于团队成员不断探索思考、寻求新的信息、整合不同的观点[49].丰富且具有挑战性的争论,能促进个人的学习和发展,也能解决团队面临的问题.争论开始,人们要依据自己早先的知识和有限的经验发展并提出自己最初的观点.他们在发展和提出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深入认识问题,论证自己的立场,因而可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他们面对别人同样基于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经验和角度而提出不同观点时,就会开始对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分析是否恰当感到不确定.不确定的感觉会促使他们产生好奇,并努力寻求更多的信息和更合理的分析.通过理解相反的观点,改进自身的分析,他们就能发展新的视角,整合各自最好的意见而得出更为新颖和有效的结论.只有当这一最终的解决方案得到大家的确认和接受,争论就终止了.否则,新一轮的争论又会重新开始.结合之前对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障碍分析,团队建设性争论的这些特点能够克服某些障碍,促进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行0维度,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效.组织经常通过关注不同的观测者和解释来扩充历史.在整个组织中不同的人对行动的结果有着不同的经验.特别是兴趣的冲突和文化的差异,激发了多种解释.因为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在历史事件中的经历是不同的,他们从同一个经历中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58].导致的结果是,对组织的经历出现了多种解释,组织保存的经验知识可能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或者是对立的故事情节.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不同的解释,创造了冲突教训的综合体.当然,使多种解释相一致也是组织中的一种常规.正式的过程、决定、非正式的谈话,以及故事的传播都趋向于建立共享的、说明性的历史.关于个体或团队在错误或失败(或者是杰出的行动或成就)上所承担责任的认识也开始趋于一致.然而,这样的努力并非总能获得成功.内部竞争和冲突的结构将很多组织分裂为组织政策和行动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相互竞争的团队就有了对历史不同的解释,也从中吸取了不同的教训.团队建设性争论对于/知0维度而言:1)建设性争论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机会,并且允许相反意见和立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验获取过程中信息的扭曲,使得经验能更加及时和准确地被收集和获取.2)建设性争论可以弥补个人的认知缺陷,使团队对经验的解释、归纳和推理更为有效.建设性争论能克服保守的偏见、对新的信息不恰当的评估、对问题的简化处理,以及对自己最初立场的过度自信和毫无根据的坚持等不良行为,能促进人们理解相反立场和存在的问题、设计可选方案、采纳和最终贯彻实施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对于/行0维度而言:1)团队建设性争论可以促进经验和知识的有效传递.团队成员职位、背景和风格对知识经验传递的阻碍,可以通过更多的建设性争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克服.2)建设性争论的过程中,态度积极的团队成员有机会在团队对学习过程失去信心时,表达积极看法,以消除消极成员的无力感,促进学习.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假设2.H2a团队建设性争论越多,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维度的水平就越高.H2b团队建设性争论越多,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行0维度的水平就越高.1.3从经验中学习与团队绩效在有关于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文献中,关于学习成效的问题,有很多基于学习曲线的研究.学习曲线是完全经验性的发现,它显示了经验所产生的提高.很多文献证明了从经验中学习所产生的成效)))随着制造性组织在生产新产品时获取经验,他们生产每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都降低了,即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随着生产数量的累计而下降[9-14].成效的幅度通常可以从数学模型中预测得到(有时被称为/经验曲线0或/学习曲线0),而这些预测被频繁地用于计划.例如累计的制造经验会降低船舶建造和汽车生产成本[14],核电站的生产成本[15]和煤炭的生产成本[17].之后更多的研究将重点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移到了学习的其他效果上.这些研究成果显示了经验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产品品质[15,18]同时增加了旅店生存的几率[16-17]以及银行的生存几率[19].生产成本、服务水平、产品品质和生存几率等都是衡量绩效的某些特定维度,本文认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对)69)第8期陈国权等:团队建设性争论、从经验中学习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团队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假设3.H3a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维度水平越高,团队绩效越好.H3b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行0维度水平越高,团队绩效越好.1.4假设模型团队建设性争论被认为对团队的绩效有影响,但过去的研究并没有深入揭示它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对团队的表现产生影响.本文认为团队建设性争论对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 /行0维度有影响,而从经验中学习又对绩效有影响,因此认为,团队从经验中学习在建设性争论和绩效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综合上述的假设,可以得到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2).图2研究假设模型(模型1)F i g.2Hypot hesized m odel(M odel1)2研究方法2.1样本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在某高校参加各种培训的团队管理人员,被试分布于银行、制造、物流、化工、能源、传媒等多个行业.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66.7%.研究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如表2所示.表2样本的基本统计信息(N=200)T ab l e2Bas i c statisti ca l i nfor m ati on of t h e sa mp le(N=200)变量基本信息性别男性占79%;女性占16%;未填者占5.0%.工作团队类型包括高层管理团队、营销团队、财务管理团队、审计团队、生产团队等工作团队人数3)200人不等,30人以下的团队占69%领导该团队的总时间从0.5年到15年不等.领导团队2年以上者占到72%2.2测量团队从经验中学习的/知0/行0维度基于陈国权[34]提出的团队学习行为(能力)模型中的反思能力与推广能力得到了/知0、/行0维度的测量条目.每个维度通过3个条目进行测量.例如/知0维度的1个测量条目为/本团队具有总结和反思的习惯0.采用7点式李克特量表,让被试根据自己所在部门(团队)情况给出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打分时用的数字越大表示越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团队建设性争论T josvold和Chen[59]基于实验性的研究[60]和来源于北美的问卷(研究团队在决策时成员的社交情况)[61]开发了6个条目的测量工具,对团队建设性争论进行测量.本文借助该模型,在使用CFA分析效度后,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4个条目,形成了本文的测量模型.团队绩效团队绩效的测量量表来自于Bar ker 等[62]的研究,该问卷由陈国权[34]翻译成中文,并根据研究专家和实际管理者提出的意见最终完善而成.原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在进行效度等检验时,有的条目严重影响了测量模型的效度.在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其中两个条目载荷过小,而且测量的角度也与其余条目不太一致,最终删去了这两个条目,它们分别是/º本团队成员对工作很努力0和/»本团队成员关心工作的质量0.本文利用剩下的4个条目对团队绩效进行测量.采用7点式李克特量表,让被试根据自己所在部门(团队)情况给出对每个条目的同意程度,打分时用的数字越大表示越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2.3信度和效度效度采用CFA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结构效)70)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8月。
员工培训与开发(陈国海) 第一章 员工培训概述
第四节 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
为满足培训市场的需求, 培训将变得更加职业化和 专业化,其针对性、时效 性将越强,培训分工也越 来越精细。
先进的互联网、卫星 传输等教育技术,为企业 培训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 件,现代企业培训的手段 也由传统走向现代。
培训最终目标是参训员工将所有获得的新知识、 新技能和新思考有效地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来,即 实现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第一章 员工培训概述
u 掌握员工培训的概念 u 掌握员工培训的作用 u 了解员工培训的历史演变过程 u 了解员工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 u 了解培训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u 了解企业培训的公共管理政策
第一节 员工培训的概念与特征
狭义:培训是指为企业利益而有组织地向员工传授其完成本职 工作、提高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如与工作 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过程。
3. P1:体力(Physical Power ) 4. P2:心力(Psychological Power ) 5. P3:德力(Psychic Power) 6. H:幸福感(Happiness)
(一)培训与教育的区别
培训
学历教育
目的和任务
使学员掌握和了解与实际工作密切 相关的某种理念、某项知识或技能
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企业员工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可分成 以下五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各部 委、各省、市建立了继续教育中心、科技进修学院 和继续教育协会等从事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
第二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发挥自身 的优势开办继续教育。
第三阶段:随着继续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自身深化 改革的需要,许多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也就是 员工培训。
组织行为学第11章陈国海ppt课件
整合战略的变革
3
길벗
4
출판분야
1
5
跨组织发展 自我设计变革战略
• 狭义的组织发展是指以行为科学研究和理论为基础,有计划、系统 性地促成组织成员行为的变革。
• 广义的组织发展还包括结构变革和技术变革。
组织发展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二、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目标
组织变革和发展始于确定一个符合SMART 原则的组织变革和发展目标。SMART意指:
Specific(详细具体) Measurable(可以衡量) Achievable(可以实现) Relevant(与变革行为密切相关) Time-limited(期望时间内能实现)
(二)权变理论
• 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 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关系和行为应以环境情 况作为中介变量。
• 作为一个企业组织来说,要充分发挥管理的有效性,就 要不断地分析组织的特殊情况,包括组织内人的心理情 境的变化等,要有的放矢地使管理与具体的情境相适应 ,即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
⒉ 分享的权力
分享的权力是指在组织变革阶段,仍然注重职权和地 位运用,并注意行驶权力的主动与分享。主要有如下两种变 革方式: (1)群体决策:组织成员参与选择预先由上级所拟定的多 种变革方案。 (2)群体解决问题:经由群体讨论的方法来确定组织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⒊ 授权的权力
授权的权力是指在变革阶段将变革的权力移交给下级 主持变革。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机制2: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多种信息加以选择,并 在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有关自己特殊问题的信息。
第三阶段:再冻---稳定变革。
机制1:让成员有机会来检验新的态度和行为是否 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员一开始对角色模型的 认同可能很小,应当用鼓励的办法使之保持持久 。
员工创新行为的概念厘定、 测量及影响
员工创新行为的概念厘定、测量及影响王忠诚;王耀德【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在于企业,而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力量之源恰在于员工创新,怎样激发员工创新就成为问题的关键点.文章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综述,对员工创新行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报告了员工创新行为理论的研究现状.采用归类法与对比分析法,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概念内涵、结构维度与测量量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揭示了创新与创造力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指出学者多从个人特质、过程或结果等角度来理解员工创新行为的概念内涵;缘于学者对员工创新行为概念的理解差异,员工创新行为的结构维度与测量量表呈现多元化;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变量因素较多,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员工个体因素、组织内部性因素、组织外部性因素.最后,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组织创新;创新行为;创新管理;企业管理【作者】王忠诚;王耀德【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江西南昌 330013;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创新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制胜法宝,更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源泉。
近年来,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不断创新,否则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个体创新、群体创新及组织创新是创新的三个层次,其中个体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创新之最终源泉(Woodman,Sawyer&Griffin,1993)[1]。
企业内员工的个体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新思想、新文化、新产品与新技术,是企业内组织创新之最重要因素与重要基础(Amabile,1988)[2],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
拥有一大批主动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成为当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陈国海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一)激励与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s)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 满意感的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 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 生“没有满意”。
•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 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 工没有不满意,如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 不满。
(三)公平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
(四)期望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 (五)强化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
二、激励的多样化
(一)激励对象的范围广
⒈ 激励要面向大多数员工
⒉ 激励奖项要多样化 3.激励要考虑不同类型员工的需要 4.激励要考虑每个员工各自不同的 需要和个性
(二)激励方法的多样化
⒈ 国有企业的激励方法最为多样
(一)期望理论
在任何组织中,员工会注意如下三个问题,即:
第一,如果我努力的话,我能不能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 水平? 第二,如果我尽力达到了这一绩效水平,组织会给我什么样 的报酬或奖赏? 第三,我对这种报酬或奖赏有何感想,是不是我所迫切希望 得到的?
对应的三种关系 : (1)努力--→绩效关系:个体认为通过一定努力会带来 一定绩效的可能性。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一定努力会 带来的实际绩效的可能性以及绩效评估客观测量实际绩 效的程度。 (2)绩效--→奖励关系:个体相信一定的绩效会带来组 织给予自己报酬或奖励的程度。组织奖励包括加薪、晋 升职务、带薪休假、免费旅游等。 (3)奖励--→个体目标关系:组织奖励满足个体目标或 需要的程度以及组织奖励的意义被个体所理解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陈国海
一、个人决策 (一)什么是个人决策
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 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 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 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知觉 情绪与情 感
思维方式
气质与性 格
情景及周边群体(如 家庭、朋友、组织)
二、决策过程模型 (一)基本假设I——纯理性人
1.决策者是追求最大限度的组织目标的完美有理性的人。
2.决策者拥有为作出最好决策所必需的正确和全部信息。 3.决策者只找出那些能写成线性形式的、具有一个或一组目标 的问题的最佳值。 4.所有决策者在作出抉择时,能够以相同的态度来运用信息。
识别问题
搜寻有关信息
制订解决问题的选择方案 反 馈 评价选择方案
选择最佳方案
理性决策过程模型
实施所选定的方案
监控并评价方案实施状况 否 完成
• 相关讨论: 1.是什么让你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2.是什么妨碍你更快地解决问题?
管理游戏:九点问题
管理游戏:九点问题
你继续投资吗?
假如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止痛药 的开发项目,项目启动了很久,已经投入了500 万元,若 再投资50 万元,产品就可以正式上市了。这时你忽然获 悉,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刚刚开发并生产出了性质功能和你 的计划产品几乎完全一样的新止痛药,现正在做市场宣传 。因此,不考虑已有的投入,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 司有很大的可能性(如约为90%)会再损失500 万元,有 很小的可能性(如约为10%)会盈利2500万元。你会继续 投资该项目还是现在放弃?
•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 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 项是:
•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②⑤⑥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课后答案
组织⾏为学陈国海课后答案组织⾏为学⽬录⼀、我的期望卡⼆、案例2-2-你会继续投资吗三、什么是职业四、⼤五⼈格问卷五、价值观测试六、价值2亿美元的⼯作态度七、MBTI性格类测评⼋、贝尔宾团队⾓⾊问卷九、三星的家族式管理⼗、冲突管理风格问卷⼗⼀、PAC分析⼗⼆、LPC登记表⼗三、杰出的领导艺术家韦尔奇⼀、我的期望卡:(1)、对组织⾏为学有较深的了解。
(2)、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
(3)、能够在实践中运⽤组织⾏为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拿到满意的成绩。
⼆、案例2-2,P581、答:放弃投资。
因为前期投⼊的500万元是肯定拿不出来的,所以不管是否继续投资都已经发⽣。
如果继续投资将会有90%可能性再失去500万元,仅有10%可能性获得2500万元;若不继续投资的话,就不⽤再投⼊50万元,也就等于有100%可能性获得50万元。
根据前景理论的回避损失假设,不继续投资的收益效⽤⽐继续投资的损失效⽤⼤,不继续投资获得的50万元属于必定的收益,⽽继续投⼊是有风险的投资,所以选择放弃投资。
2、答:分析:选择继续投资。
看待问题的⾓度的不同造成了选择的不同。
在题设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继续投资,将会有100%可能性拿不回前期投资的500万元,⽽如果继续投资将会有10%可能性获得2500万元,在这个⾓度下,不投资是100%的损失,继续投资还有可能获利,因此⼤多数⼈带着“搏⼀把”的⼼态选择继续投资。
在⾯对损失时,⼈们容易倾向于追求风险,为了避免损失⽽去冒险。
选择放弃投资。
从获得的⾓度看待问题的话,就是不同的选择。
如果不继续投资,就等于那投资的50万元100%拿到;如果继续投资的话,等于90%的可能性再失去500万元仅有10%可能性获得2500万元。
根据回避风险的理论,不投资是必得收益,⽽继续投资属于风险投资,为了规避风险避免损失,所以选择了放弃投资。
在⾯对收获时,⼈们倾向于规避风险⽽去获得稳定的收获。
三、职业是什么?P66答:含义: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利⽤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活来源,并满⾜精神需求的⼯作。
员工培训与开发(陈国海) 第五章 培训的实施与管理
• 9时10分至下午4时,4节业务课。由讲师讲解经营之道, 例如,经营思想、经营心理学、市场学以及顾客招待术和 商品推销术。
• 如何接电话、打电话,也是其中的科目之一。要求在接、 打电话时,正襟危坐,聚精会神,不许吃东西,不许吸烟。 听到电话铃响,马上去接,首先要声音清晰、态度和蔼地 表明自己公司的名称和所属部、课,并准确地记下电话内 容。交由主管人处理。打电话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拨 通电话后,马上报出公司名称和所属部以及自己的姓名, 在作简单的问候后,把要求和希望简要告诉对方。说话时, 语气要委婉诚恳。讲完后,要说些“拜托了”之类的客气 话才能挂上电话。
• 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 • 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仿真、模拟等新教学手段
开发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 • 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 具备培训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能力
评价培训师的三个维度
维度1:知识和经验 维度2:培训技能 维度3:人格魅力
培 训 技 能
• 下午4时30分,自由活动。有的到运动场打球,有的到卡 拉OK歌厅唱歌,也有的到体育馆练柔道、剑道。
• 晚上6时50分,茶道。大家都换上和服,席地而坐,通过 煮茶和品茶,追求形式上的完善、气氛上的和谐和精神上 的享受。
• 10时17分,点名。全体学员面壁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 恩。
• 10时20分,全体正襟冥思,总结一天的收获。 • 10时30分,一天的学习结束了。
当培训内容安排需要以学员分组形式配合时,或是学员人 数比较多,采用这种圈形的布置就比较好
培训教师的布置示意图(圈形)
培训内容以培训师演讲为主,可以采用U形来布置培训现场
培训教师的布置示意图(U形)
剧场形是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尤其是进行人数较多的培训时
员工可教练性研究:概念、测量与提升
(Athletic Coachability Scale,ACS) ,其 中明 确 指 出经 教 练 的训练 能够让运 动员形成特殊 的人格特征 ,而这些特征与运 动 员 的 可 教 练 性 有 关 。Giaccobbi还 进 一 步 研 究 得 出 ,运 动 员 的 可教 练 性 是 运 动 选 手 稳 定 且容 易 改 变 的 人 格 特 征 ,也 是 运 动选 手接 受 、吸 收 教 练 指 导 来 发 展运 动技 能 的能 力 。
二 、运 动 员 可 教 练 性 研 究
与 企 业 教 练 技 术 源 于 体 育 界 相 类 似 ,员 工 可 教 练 性 也 源 于 体 育 界 。早 期 通 常 以运 动 人 格 特 质的 理 论 来 阐释 “优 秀 运 动 选 手 为 何 比 其 他 选 手 有 较 高 的 技 术 水 准 与 运 动 表 现 ” , 特质论 者认 为优秀运 动选手 人格特 质有 着与一般 人不 同的 特 质 ;心 理 动 力取 向 理 论 指 出 ,经 由训 练 形 成 的 心 理 动 力 特质 ,可 以让运动选手有较低的焦虑 水平 、较 多的比赛策略 以及较高水平 的动机存在 。
内 容 提 要 : 企 业 教 练 技 术 正 日益 运 用 于 企 业 管 理 之 中 , 其 实 施 效还 取 决 于 受 教 练 者 的 可 教 练 性 。 本 文 介 绍 了运 动 员 可 教 练 性 研 究 成 果 , 回 顾 了 员 工 可
经 Giaccobbi以探 索 性 因素 分析 发 现 ,ACS量 表 的 六 个 维 度 解 释 方 差 总 变 异 量 的 59.02% ,而 各 分 量 表 之 内部 一 致 性 系 数依 序 为 0.77、O.79、O.82、0.76、0.78、O.71;各 分 量 表 之 间 有 较 低 的 相 关 ,显 示 这 六 个 维 度 是 独 立 的 。
陈国海的第二章培训需求分析
1.组织分析 组织目标分析p39案例点对点的高层营销到综合素质的营销培训 组织的资源分析:时间地点经费专业知识;p39安利的豪华培训 组织的战略变动:
2.员工分析
评估员工个人绩效
寻找差距
寻找差距的原因 整合来自组织、任务 和个人分析的信息 内部原因(动机 不足、知识、技 能和能力不足)
(一)测验法的实施步骤
⒈ 按实施测验手册要求进行测验; ⒉ 适当选择实施测验的时间与地点;
⒊ 测验人员的态度要和蔼有度;
⒋ 实施测验的时间长短要合适; ⒌ 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经验处理。
(二)在实施测验法的过程中,测验人员应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
⒈ 对测验人员进行训练,使其熟悉测验手册的内容, 对指导语和施测程序有详细的了解; ⒉ 准备好所有测验用的材料,选择适当的环境,严 格按照测验手册的规定包括指导语、时间限制等进 行施测。 ⒊ 测验的形式应符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如对年幼儿 童采用个别施测较为恰当; ⒋ 为保证测验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泄露测 验内容及结果。
观察法案例
• 对真维斯专卖店的暗访调查 • • 真维斯在武汉市区开设了20多家专卖店,为了督 促各专卖店提高服务质量,真维斯经常派出调查 员对各专卖店进行暗访调查,作为评比依据。以 下是为此专门设计的调查评比表格。 • /s/blog_5f6f23600102v16 b.html • 提问:你曾经记忆深刻的观察事件是什么?
• 五、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是由上级主管者纪录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关键事件, 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积累的纪录,由主 管者与被测评者讨论相关事件,为测评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优点: 易于分析和总结,可以分清楚是培训需求还是管理需求 缺点: 时间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容易导致以偏概全
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版)复习资料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组织行为学(陈国海版)复习资料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指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和恒常性的基本特征。
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五种,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行为产生的原因基本划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
人际洞察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人际洞察力涉及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和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
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表较多,主要有知觉、思维方式、气质和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群体的影响。
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职业能力:员工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特殊能力,即职业能力。
陈国海《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基本信息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二、HRBP胜任力因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对HRBP不太重要的胜任力因素
胜任力因素 勇敢,勇气 热情、活泼开朗 好奇心,童心 本科及以上学历
平均分 4.01 3.84 3.62 3.24
4.51 4.51 4.49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胜任力模型构建
暂时无法用定量分析抽取因子结构 借用冰山模型或洋葱模型
通用模型就是没有模型,而是提供一些“积木”,供个性模型 搭建用。 按选项得分由高到低排序,抽取均分大于平均分4.31的题项, 构成“积木库”,再按知识、技能(对人、对事)、个性三类 进行归类。
31
31 30 27 27
26
22 21 20
调查结果 — 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3
企业现场面谈、电话访谈
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 58同城、广东可耐福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广东芬尼克兹有限公司、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小牛资本集团有限公司、缤纷销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15
创新思维
14
企业文化适应与传承
12
勇气
11
工作经验
11
倾听反馈
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调查结果 — HRBP胜任力模型构建
2 中外HRBP招聘广告 前程无忧 、 智联招聘 、 拉勾网 、 58同城 、 Linked In 、 、 Lockin China…
培训效果的行为评估
作者: 陈国海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页码: 53-59页
主题词: 行为评估 培训效果 基层主管 培训项目 管理技能 培训工作 技能培训 管理水平 问卷式 后评估 人性化 衡量 自评 行业
摘要:为衡量管理技能培训项目的效果以及改进培训工作,采用问卷式方法,由参加培训的基层主管自评、上司对基层主管评估、下属对基层主管评估的360度方法,先后两次对他们在管理技能培训项目之前和之后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测量,通过前后比较对管理技能培训的效果进行了前后评估,以检验管理技能培训项目对提高基层主管的人性化管理水平的作用。
其方法可供同行业者参考。
关注B级员工
关注B级员工
陈国海
【期刊名称】《企业管理》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在企业领导者的心目中,员工总是分为A、B、C三级。
A级员工是那些表现出色、业绩上佳的员工,这些员工仅占员工总数的5-10%。
他们因为能干,
业绩好,因而是众多企业和老板想重用和留住的对象。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员工的身价一天比一天高,因此企业为留住A级员工不得不向他们支付越来越高的工资。
A级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可能很大,但其破坏性也很大。
比方说,当他们跳槽的时候会将所有的客户资料带走,或者因公司还没有人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可能使原工作停滞不前。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陈国海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关注员工心里健康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从员工心里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谈企业
对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J], 王伟民
2.关注员工、关注未来、关注可持续发展第四届中国西部物业管理发展论坛西安
宣言 [J],
3.关注员工关注未来关注可持续发展——第四届中国西部物业管理论坛召开 [J], 韩丹
4.B级整装蒸汽锅炉安装监督检验中应当关注的若干问题 [J], 薄景翠
5.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浅析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在企业的运用[J], 孙恒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VOL.22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11年3月Mar. 2011一、引 言教练技术正从传统的体育领域被借鉴到企业管理领域。
企业教练技术透过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有效问题和对话,启发被教练者的思维,引导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盲点,发掘自我潜能智慧,探求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从而更加快捷、容易地解决问题,达到和超越自己的目标[1]。
实施企业教练技术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练者的能力与行为,而且也取决于受教者的可教练性。
基于这个认识,学者在借鉴运动员可教练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员工可教练性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二、运动员可教练性研究与企业教练技术源于体育界相类似,员工可教练性也源于体育界。
早期通常以运动人格特质的理论来阐释“优秀运动选手为何比其他选手有较高的技术水准与运动表现”,特质论者认为优秀运动选手人格特质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特质[2];心理动力取向理论指出,经由训练形成的心理动力特质,可以让运动选手有较低的焦虑水平、较多的比赛策略以及较高水平的动机存在[3]。
在参考Ogilvie 和 Tutko [4]以及Tutko 和Richards [5]的“可训练性”(coachability )概念与Smith, Schutz, Smoll 和Ptacek [6]开发的竞技应对技能量表(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 ACSI-28)中“可训练性”(coachability )概念的基础之上,Giaccobbi 开发建构了运动员可教练性量表(Athletic Coachability Scale, ACS ),其中明确指出经教练的训练能够让运动员形成特殊的人格特征,而这些特征与运动员的可教练性有关。
Giaccobbi 还进一步研究得出,运动员的可教练性是运动选手稳定且容易改变的人格特征,也是运动选手接受、吸收教练指导来发展运动技能的能力。
同时,Giaccobbi 对运动员可教练性(coachability )的概念进行了六个维度的界定[7]:(1)努力强度,是指运动选手学习技巧的努力程度;(2)对教练反馈反应,是指运动选手利用教练反馈来训练的特征;(3)开放性学习,是指运动选手善用各种信息来辅助训练的特征;(4)对教练信赖与尊重,是指运动选手尊重并与教练互动的特征;(5)队友帮助,是指运动选手利用队友提供信息来促进训练的特征;(6)对批评处理,是指运动选手对教练指责与批评有正面反应的特征。
经Giaccobbi 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ACS 量表的六个维度解释方差总变异量的59.02%,而各分量表之内部一致性系数依序为0.77、0.79、0.82、0.76、0.78、0.71;各分量表之间有较低的相关,显示这六个维度是独立的。
台湾学者何建德、吴宪训和蔡守浦在Giaccobbi 的研究基础上,以篮球运动员选手为研究对象,修订中文版“运动员可教练性量表”[8]。
经主成份因素分析结果,中文版“运动员可教练性量表”共有五个维度,分别为:(1)技巧学习的努力;(2)对教练回馈反应;(3)精熟性训练;(4)对教练信赖与尊重;(5)技巧获得。
研究中还提出,教练在训练计划中有关心理状态评量的部分,应加入对运动员可教收稿日期:2010-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企业教练技术本土化与管理创新”(项目编号:8451042001001897);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点课题“企业教练技术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 GW2005-1-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国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唐裕文、姜梅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08级、07级硕士研究生。
员工可教练性研究:概念、测量与提升陈国海 唐裕文 姜梅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内容提要:企业教练技术正日益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其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教练的能力与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受教练者的可教练性。
本文介绍了运动员可教练性研究成果,回顾了员工可教练性研究进展,包括员工可教练性的概念、测量和提升,并对员工可教练性的应用与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教练技术;可教练性;概念;测量;提升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1)02-0027-04总第22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练性的评估,通过测量可教练性,发现运动选手的可教练性是否较低,假如有低可教练性的特征发生,教练应拟订相关策略来使之提升,继而使运动选手的技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近几年,体育界大多数顶尖队伍都聘请了运动心理学家为运动员提供针对心理状态的辅导[9]。
教练寻找的运动选手需要能够听取并接受意见、总是准备着做出不同的尝试,持开放态度并愿意接受批评,经常能够在比赛中或者赛后提出建设性的反馈。
由此可见,运动员可教练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
运动员与员工都是组织的人力资源,同是教练的对象,在受教方面有很大的共同之处。
逐渐地,学者们将运动员可教练性概念从体育界引入到企业界。
三、员工可教练性的概念当前在实施企业教练技术的企业中,教练式管理应用相当广泛,管理者不仅自己作为受教练者接受教练,而且同时身兼员工的管理教练来对下属进行教练活动。
因此,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可能是受教练者,但是员工在可教练性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势必影响教练效果。
一些学者对员工可教练性进行了界定。
Cardis和Kirschner等人提出,可教练性是CEO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企业家除了要热情忠诚,还要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教练[10]。
Hunt和Weintraub认为,可教练性意味着显示出学习的兴趣、开放的心态,以及能够接受反馈意见,包括令人不悦的反馈[11]。
Haneberg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可教练性,认为:可教练性是指受教练者对于环境条件的开放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他们接受并考虑投入和意见[12]。
管理者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指挥他人、解决问题、与同事合作,同样需要教练来帮助实现目标,因而必须是可教练的,以便从教练中获益[13]。
Haneberg将可教练性看作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可以变化的,而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
任何人都可能是可教练的,任何人都能够从不可教练状态转换为高度的可教练状态[14]。
Battley对“人人都是可教练的”这一说法加以驳斥,提出人的可教练性或多或少地以综合因素为基础[15]。
一些涉及他们独特的内在特质,包括与生俱来的天赋、个人动机和抱负以及人格特质;一些涉及外部因素,包括工作特点、公司薪资和晋升政策、与同事和上司的人际关系以及组织文化。
一位员工可能有天生的能力在某个领域提升自己,但是却可能没有什么实际的动机来这样做。
此外,Strauss将可教练性定义为一个员工在接受指导、做出改变、听取和调整、思考和反应这些方面所具有的能力[16]。
企业需要可教练的员工来积累资本:愿意按照你的方式做事;听话;能够接受建设性的批评;愿意尝试新事物;能够作出改变;行动积极。
笔者认为,“可教练性”并不是与“可塑性”、“开放性”一样的概念。
首先,员工“可教练性”的概念是从企业教练技术的角度提出来的,“可塑性”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来的,而“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Openness),则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定义的。
其次,“可教练性”与“开放性”在内容和维度方面虽然存在交叉,但差异很大。
比方说,“大五”人格中,“开放性”人格内容和维度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幻想(充满鲜活的表象和活跃的幻想) 、审美(对艺术和美的欣赏和重视)、感受(易感受内心情感及其评价)、行为(开放性的行为表现)、观念(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和价值(对社会价值观的重新评价)[17 ]。
最后,正因为“教练”与“教育”、“培训”在对象、内容和方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18],因此受教练者的“可教练性”和受教育者“可塑性”概念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员工可教练性是一个员工在渴望成长和发展,并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他人的意见、指导和反馈,积极思考,采取实际行动来提升个人技能的一种能力。
有别于教育学中“可塑性”和人格“开放性”概念,它是一个基于企业教练技术领域的新概念。
四、员工可教练性的测量定义旨在界定概念的范围,是测量的前提。
测量员工可教练性有助于为员工厘清现状,发现问题症结所在,便于提升。
目前对受教者的可教练性测量通常采用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自我陈述法。
Thoren[19],Hunt和Weintraub[20]归纳总结了可教练性较好的员工的一些特征,以判断哪些人能够取得更好的教练效果。
编制了简略的可教练性指数测量表,以李克特量表1-5个等级进行打分,累计总分,量化了可教练性指数[21]。
Bluckert概括了可教练性水平的的测量标准,将受教练者的可教练性程度分为五个水平层次:优秀的可教练性、好的可教练性、一般可教练性、差的可教练性和不适合教练[22]。
而影响员工可教练性水平的因素则主要包括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他人的看法、职业出轨的威胁、绩效问题和教练的动机水平。
此外,Haneberg从行为的角度来判断可教练性,认为可教练性是可见的、可观察的行为,每个人可能同时具备可教练的与不可教练的行为[23]。
通常可教练的员工表现出:①欢迎不同的意见、挑战、反馈和改进建议;②考虑采纳他人的意见;③热衷于提升和发展自我;④自信,清楚自身优劣势;⑤冷静、从容看待失败挫折;⑥集中精力思考、行为,而不是固守陈规。
而不可教练的员工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隔阂,通常会:①不听取他人的建议;②坚决维护现有的观念和方法;③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寻求投入是一种示弱;④不易于接受教练,对教练也不感兴趣;⑤不谈论发展问题,将“应发展新技能”这种建议当作是批评;⑥轻视他人。
Guttman提出了高层团队成员可教练性测量的8个问2011年第2期员工可教练性研究:概念、测量与提升题[24]:(1)关注未来,还是执着于过去?(2)听取改变的建议或者是捍卫现状?(3)讨论议题是围绕意图改变以及如何做到,还是继续辩论改变的必要性?(4)能否客观地看待他们自已及其情况?(5)是否放任那些关键的限制个人发展的信念和事情?(6)是否意识到改变的积极理由和高回报,以及执迷于过去的代价?(7)将来是否有教练相伴?(8)愿意改变的意向是否转变成为具体的行动计划?综上所述,虽然已经存在一些基于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自我陈述法,判断可教练性的方法和调查问卷,但是各自的角度有所不同,不够全面和科学,也未经严格的信效度检验,而且基本上都是定性的描述,主观性成分较大,可操作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