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doc
根据《诗经》名著阅读题(含答案)
根据《诗经》名著阅读题(含答案)
第一篇:《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多种多样,既有贞妇良母,也有放荡不
羁的女子。
其中《小雅·车舝》中的“车如流水,马如游龙,驾言出
如洪,雨中百朋,见我都惊。
”描写的是一位自信美丽的女子,使
人心生敬佩。
然而《小雅·节南山》中的“笑之余兮生白眼”又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女子,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诗中描述女子的性格、举止、气质等细节,如真实地展示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态。
第二篇:《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描写了恋爱和婚姻生活。
其中《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将爱情与夫妻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而《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则揭示了婚姻关系中的美好。
这些描写具
有强烈的生活感和真实性,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追求。
答案
1. 《车舝》中的女子是一位自信美丽的女子。
2. 《节南山》中的女子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女子。
3. 《关雎》将爱情与夫妻情感紧密结合起来。
4. 《木瓜》揭示了婚姻关系中的美好。
《诗经》二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8课《诗经》二首(一)(2018年河南洛阳市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用来形容美丽善良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写男子思念情人而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窈窕淑女辗转反侧2.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意理解。
(1)窈窕淑女:意思是指美丽而有品行的女子。
故诗中形容美丽善良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2)结合题干可知,寻找表现男子思念情人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让人读来如在眼前,非常有画面感。
“辗转反侧”是动作细节,生动描写了男子因思念情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情境,有画面感,故这个细节是:辗转反侧。
2.《周南·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由此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以男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的婚姻、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2020年河南洛阳市·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3.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诗经静女》阅读理解
《诗经静女》阅读理解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_________。
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搔首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3.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赋2.B3.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方法:①直接描写,“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①间接描写:通过男主人公“搔首踟蹰”侧面烘托其美丽、可爱的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那么关于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美丽《诗经》》阅读材料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4 《诗经》两首 含答案
第二单元DIERDANYUAN4《诗经》两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1.导学号9511400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
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女主人公非常痴情,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解析D项,“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
答案DE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解析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
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关雎《诗经》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关雎《诗经》阅读鉴赏题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赏析《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小学诗经试题及答案
小学诗经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日之方中,融且洽也。
”(《日月》)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太阳正升至天空中央,充满温暖和和顺的意境。
2. “维天之行,忽若有儿。
”(《日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太阳好像是在天空中忽然变成了一个孩子,形象地描述了太阳的运行。
3. “百川东到,忧心忡忡。
”(《思汉》)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对国家积弱颓废而感到忧虑和沮丧。
4. “施于中庭,草木之生也。
”(《硕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植物得到施肥后,在庭院中茂盛生长。
5. “少之时而非青春。
”(《采薇》)这句诗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小时候的我们虽然没有青春的外在特征,但内心的活力和追求依旧存在。
6. “忧心孔疚,何日忘之?”(《卷耳》)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诗人内心充满愧疚和忧虑,不知道何时能够消除这些负面情绪。
7. “何以明之?心之疾也。
”(《楚茨》)这句诗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内心的痛苦与为难,无法用一般的手段来寻找真相和解脱。
8. “谁如我何?独兮…”(《氓》)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诗人感到孤独并以此为题材展现自己的心情。
9. “有若朝露,出则忽兮。
”(《采薇》)这句诗描述了什么?答案:形容女子的容颜美丽,但容颜易逝,转瞬即逝。
10. “朝亦将瞑,夕将夜?”(《采薇》)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时间的流逝,白天已经结束,晚上即将到来。
二、判断题(正确为对,错误为错,每题2分,共20分)1.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
对/错答案:对2. 《大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
对/错答案:对3. 《小学》是诗经中的一部分。
对/错答案:错4.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
对/错答案:对5. 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对/错答案:对6. 诗经共有305篇。
对/错答案:错7. 《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
对/错答案:对8. 《鲁颂》是诗经中的一部分。
对/错答案:对9. 《周颂》是诗经中的一部分。
《诗经芣苢》阅读理解
《诗经·芣苢》阅读理解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诗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①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①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①有:得到。
①掇:摘取、拾取。
①捋:成把地握取。
①袺:手持衣角盛物。
①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注释】泄泄(yìyì):和乐的样子。
1.“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的手法。
《诗经》常常使用这种手法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
请从上面两首诗中选择一首,对“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劳动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
要求:想象合理丰富,描写具体生动。
150字左右。
【答案】1.示例一:这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采、有、掇、捋、袺、襭等几个字,描写出妇女们采摘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她们劳作时欢愉的心情,烘托出劳动的热闹氛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这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间、外、闲闲、泄泄、还、逝等几个字,描写出采桑结束之后,采桑者你歌我和,欢快同归的场景;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意思对即可)2.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考生从两首诗中选择一首来赏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考生首先要明白“重章叠句”的意思,题干已表述了,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是来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C.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3.名句默写。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分)(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1分)(3)《关雎》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 。
, ”。
(4)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分)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材料二】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
《经典咏流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和诗以歌”的形式,把古诗词原创改编成歌曲,以经典为船,以流行为帆,把经典的诗歌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古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今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1)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该节目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解析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雎鸠..(cēn cī)未晞.( xī)..(yáo tiǎo)参差..(jū jiū)窈窕B.荇.菜(xíng )寤寐..(jiān jiā)..(wù mèi )琴瑟.(qín sè)蒹葭C. 溯洄..(hào qiú)在水之湄.(méi)..(sù huí ) 萋.萋(qī)好逑D. 跻.(jī) 水中坻.(chí)水中涘.(sì)水中沚.(zhǐ)【答案】D【解析】A窈窕(yǎo tiǎo) B荇菜(xìng ) C好逑(hǎo qiú)2.解释加点词语:(1)窈窕..淑女:(2)君子好逑.:(3)左右流.之:(4)寤寐..求之:(5)溯洄..从之:(6)白露未晞.:(7)道阴且跻.:(8)蒹葭采采..:【答案】(1)文静美好的样子。
(2)配偶。
(3)捞取。
(4)这里指日日夜夜。
(5)逆流而上。
(6)干。
(7)(路)高。
(8)茂盛的样子。
【解析】只有牢固掌握实词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诗歌。
因此应该下功夫记忆。
3.默写填空:(1)求之不得,。
,。
(2)蒹葭采采,。
,。
(3),道阴且右。
,宛在水中沚。
【答案】(1)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2)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3)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解析】注意书写工整,不要写错别字。
4.《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包括“、、”三部分。
“”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阅读理解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D.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2.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答案】1.D2.①音节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激情澎湃。
①内容上,复沓重叠中又富有变化、层层递进,从情绪到行动,起突出强调作用,写出军民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①情感上,反复吟咏中,突出情感表达,表达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分析错误。
从诗中来看,“王于兴师”是说天子兴兵要打仗,“修我戈矛”是说戈矛磨得闪闪亮,“与子偕行”是说和你并肩赴疆场,由此可知,不是“战场上”,应该是“出征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全诗共三章,“岂曰无衣?与子……王于兴师,修我……与子同……”,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从音节上来看,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部编八下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解析版)
第12课《诗经二首》一、填空题1.(1)《诗经》是我国________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___篇,也称“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琴瑟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情境,在横线上填写古诗词名句。
(1)《关雎》以雎鸠和鸣起兴,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歌来表现小伙子对美丽而贤惠姑娘喜爱。
(2)如果一个人想形容所爱的人在远方,他可以用《蒹葭》中的两句诗歌来表达,最适合的两句诗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4.(2022春·辽宁抚顺·八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列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
B.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接着点明主题,再描绘追寻的情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A.骇人听闻;
B.硬朗;
D.迫不及待;
故选C.
3.古诗词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11. 本文叙述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2.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
13. 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才气,有时候是害人 ”这句话的理解.
14. 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那么关于诗经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诗经》阅读材料诗经《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关雎(guán jū)窈窕(yáo tiǎo)荇菜(xíng cài)B.派遣(pài qiǎn)酣畅(gān chàng)貂裘(diāo qiú)C.寂寞(jì mò)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D.辗转(zhǎn zhuǎn)好逑(hào qiú)费祎(fèi wěi)2.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前二句是写景,点明季节;后六句是写寻找“伊人”。
B.全诗叙述了在一个初冬的早晨,苍苍的芦苇上白露凝霜,“我”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
C.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所能到达的路曲折难行,伊人好像置身于洲岛之中,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表现了寻求者怅惘失落之情。
D.全诗音节上回环往复。
意境上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朦胧美,有一唱三叹之韵。
3.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例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A.一片白苍苍的芦花,清早露水变成霜。
所说的心上人儿,她正在水那方。
B.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那,人儿正在水那方。
C.一片白苍苍的芦花,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那,人儿正在水那方。
D.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所说的心上人儿,她正在水那方。
4.填空。
(1)《诗经》是我国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也称“”,分为、、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三种。
(2)《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诗中以“,”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5.学习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
高一语文《诗经》(语诉无邪——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练习题
《诗经》(语诉无邪——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练习题(含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答案:1.C 2.B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问候C.行道迟迟..迟迟:很晚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2、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 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C.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D.象弭鱼服/ 小人所腓3、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诗经练习题答案
诗经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诗歌____篇。
2.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____。
3. 《诗经》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共有____篇,小雅共有____篇。
4. 《诗经》的“颂”部分主要用来歌颂____。
5. 《诗经》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是____年。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诗经》中的“风”部分?A.《关雎》B.《蒹葭》C.《鹿鸣》D.《采薇》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关雎》B.《蒹葭》C.《鹿鸣》D.《采薇》3. 《诗经》中的“颂”部分主要是用于什么场合?A. 祭祀B. 宴会C. 婚礼D. 葬礼4.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多少年?A. 1000年B. 500年C. 300年D. 800年三、简答题1. 请简述《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各自的特点。
2.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四、论述题1. 论述《诗经》中的“风”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请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中的“雅”部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五、翻译题1. 请将《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请将《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诗歌创作题1. 请以《诗经》中的“风”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七、综合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颂”部分的诗歌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八、文化探究题1. 《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哪些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九、阅读理解题1. 阅读《诗经·采薇》,请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十、开放性问题1. 如果你有机会与《诗经》的作者对话,你最想问他们什么问题?请给出你的问题并简要说明你的提问理由。
答案:一、填空题1. 3052. 各地的民歌3. 31,744. 祖先和天地神灵5. 500二、选择题1. C2. A3. A4. D三、简答题1. “风”部分主要收录了各地的民歌,反映了民间生活和情感;“雅”部分包括大雅和小雅,主要是宫廷诗歌,反映了贵族生活和政治思想;“颂”部分主要是祭祀用的诗歌,歌颂祖先和天地神灵。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练习题及答案诗经练习题及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各种题材和形式的诗歌,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诗经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诗歌。
练习题一:《诗经》中的《关雎》是一首描述爱情的诗歌,请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一:《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对自己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女子表达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共度幸福的时光。
练习题二:《诗经》中的《蒹葭》是一首描写乡野风光的诗歌,请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二:《蒹葭》是一首描写乡野风光的诗歌,主要描述了一片美丽的乡村景色和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中通过描绘蒹葭的繁茂和乡村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练习题三:《诗经》中的《采蘩》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歌,请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蘩》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的心情和内心的矛盾。
诗中女子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但又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得到心上人的回应,感到非常苦恼和痛苦。
练习题四:《诗经》中的《桃夭》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请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四:《桃夭》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主要描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和春天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练习题五:《诗经》中的《采薇》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歌,请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五:《采薇》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对自己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女子表达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共度幸福的时光。
练习题六:《诗经》中的《静女》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歌,请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六:《静女》是一首描写女子的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对自己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那么关于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美丽《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美丽《诗经》》阅读材料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
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
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
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美丽《诗经》》阅读练习题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
"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1.C
2.D
3.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先理解什么是依据,依据就是根据,原因。
所以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C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得过且过是人们不愿追究它的身世,不能说明大多数出自推断与猜测,只能说人们能这种推断与猜出测默认了。
2.
试题分析:题目为"美丽《诗经》"。
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
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3.
试题分析: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