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寒门子弟大学路变迁

合集下载

【寒门弟子的春天】寒门弟子

【寒门弟子的春天】寒门弟子

【寒门弟子的春天】寒门弟子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媒体因此发问: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数据显示,农村生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在逐渐提高:1989年,43%;2003年,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2005年,53%。

但在重点大学,农村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很多农村孩子上的是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和22%,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40%和25%。

要以“知识改变命运”,必须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但在高考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很难提高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比例。

提高高职高专、三本和二本大学的教育回报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一本重点大学的教育回报率最高。

首先,这些大学获得政府的投资多,学费相对较低。

北大、清华的学费标准在全国高校内是最低的,一些民办高职高专的学费反而很高,这是质量与学费倒挂。

其次,一些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没有政府投资、补贴,也没有社会捐赠渠道,办学完全靠学费收入。

为了压缩办学开支,不少学校放长假,减少实验、实训课,让学生到校外自找实习机会,等等,学生的在校教育呈现“空心化”趋势。

再次,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十分看重学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求职者提出三个“985”要求,即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所读学校,都是“985”高校,堵死了一般大学毕业生的发展道路。

如此,家庭相对富裕的城市孩子,用较低的学费投入上名牌大学,获得更大的教育回报;而家庭贫寒的农村学子,却要以更高的学费开支上一般学校,得到较低的教育回报。

这个局面伤害的不仅是农村学生,还有农村家庭的教育希望和经济前景。

重点大学教育回报率高,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特色,而是把大学分为“985”、“211”和一般本科的各种计划。

什么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成才之路

什么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成才之路

什么阻碍了寒门学子的成才之路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40期知识改变命运?出身决定命运?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

从那时起,一大批贫寒家庭的年轻人通过高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同时改变了整个家庭以及家庭中下一代的命运。

在许多农村家庭,再穷也要供有望考上大学的孩子读书。

但这种状况在近几年出现了变化。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如今,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

再丰盛的年华叠加,农村的孩子仍不能和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18年的时间,农村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座座独木桥上奋勇搏杀完成跳“农门”。

可现在,这一跳“农门”的通道并不顺畅。

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看似简单的比例下降,背后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知的溃败。

曾有媒体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高校越来越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底层人民,但现在看到的是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穷孩子越来越少,优质的教育资源仍不可逆转地向发达地区集中。

其实,即使寒门学子进入了名校,他们与城市同学的差别,从进校之初就会凸显了。

而这些差别都逃不开四个字——“阶层烙印”。

我们看一个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

他叫做小A,从中国某国家级贫困县考到了清华大学。

然而,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

在清华的第一堂专业课就把他打入了低谷。

因为他完全听不懂,可是其他同学们似乎都能接受。

他不敢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害怕老师说他笨,只能自己吃力地啃书。

可尽管这样,还是赶不上别人的进度。

平时,同学们的闲聊小A总是插不上嘴,因为好多名词他都是头一回听说,更别说那些外国的明星和球队。

高中作文-人道是清光更多_高考满分作文800字

高中作文-人道是清光更多_高考满分作文800字

人道是清光更多_高考满分作文800字'四十年华凤和雨,十三亿人笑与泪。

旋踵之间,距高考恢复以历四十载。

四十年间,高考“斩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诚然,高考有它的缺陷。

在以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上,应试教育随之而生。

许多人都批判高考使人愚钝和呆板。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高考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能忽视的。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考,中国将至少倒退十年。

自古以来,门第都是阻挡学子发展的关卡,高考恢复,使得所有的学子都拥有了平等的权利,都拥有了一个去公平竞争的舞台。

高考,为所有考生,洒下了平等的清光。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

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

相较于科举,高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的全面,他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

1977年,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进入考场时,心中怀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迷惘,或许已元从得知。

但我知道,如今我坐在考场,心中充盈着的,是对高考的崇敬;笔尖书写着的,是对高考的赞扬。

敬畏他带个我的一切,歌颂他洒下的清光。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想要的总比他得到的多。

”高考成功与否,成绩高低与否,是每个人所关注的。

有人成功就必定有人失败,成功者喜笑颜开,失败者痛哭流涕。

但这些,并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全部。

十年的奋斗与拼搏,艰辛和喜悦,磨砺与苦难,这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

真正彻悟之人,是不会纠结于是否为应试教育的,因为高考带给了我们更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维克多·雨果曾如是说。

而高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机会。

如果说对辛弃疾来说,他的“桂婆娑”是朝廷上的苟且偷安派。

那么,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桂婆娑”便是门第与内心深处的幼稚。

改革开放40年 见证教育变迁

改革开放40年 见证教育变迁

改革开放40年见证教育变迁
作者:姜乃强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28期
40年,弹指一挥间。

1978年那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为中国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中国教育的变迁提供了历史机遇。

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跨越,到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实施;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雷声声,到“ 双一流”建设的如火如荼,中国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砥砺前行,40年改革变迁长路漫漫春风化雨。

从1978年的乍暖还寒到2018年的春暖花开,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感动,令人难以忘怀。

打开尘封的记忆,回望改革来路,本刊从本月起特别推出“ 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
同广大读者一道,看“ 风云人物”,忆“ 学生时代”,看“ 课程嬗变”,说“ 高考故事”……本期,我们推出了两组报道。

课程嬗变——作者王增昌,在中国教育报从事基础教育新闻采访报道20余年,曾深入80
多个城镇、数百所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采访、调研,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与参与者。

他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0年的风雨历程。

人生转折——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张伟与王增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40年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因为高考,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

因为众多如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的努力与拼搏,我们的国家得以更加强盛。

改革开放,是他们和我们这个国家的命运转折点。

农村孩子的大学路何以越走越窄

农村孩子的大学路何以越走越窄

农村孩子的大学路何以越走越窄作者:孙翠娟王品清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11期[摘要]农家子弟的大学之路越走越窄已经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问题。

我们不能想象,在一个农村适龄考生占较大比重、同时高校招生规模又不断扩大的高考背景下,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会出现82.3%和17.7%的巨大落差。

本文将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做逐层分析。

[关键词]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大学生就业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4 年之前,高校对按计划招收的大学生实行公费培养,尽管当时高校录取比例普遍很低,但免费上大学加上毕业包分配不知给多少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上大学即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1999 年全国高校实行扩招,当年招生人数就从1998年的108万扩大到153.73万(实际159万),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又创新高,使高考录取比例高达75%左右。

假设扩招不包含经济目的,假设高校收费不随扩招而大幅飙升,那么举国应当为更多的上大学机会的出现而欢呼。

但事实是,扩招在给大多数城市孩子、富家子弟提供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的同时,却将农村子弟、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弟推入了上大学难的困境。

就全国范围而言,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

农村大学生的比例比80 年代下降了近一半,且在重点高校所占比例还要低。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堪忧的事情。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高昂的学费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94年前,上大学基本上是“免费的午餐”;但1996年试行并轨招生以来,我国大学学费可谓一路飙升,96年猛涨过2000元,97年3000元左右。

2000年收费标准又一次猛涨,普遍在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有些地方高达20%,学费一举跳过4000元大关。

2004年,由于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学费普遍涨至5000-10000不等。

至此,在短短的7、8年间,我国高校学费就普涨了6-12倍,这一惊人涨幅不仅世界领先,也绝对令世人瞩目。

寒门式努力:何处见彩虹

寒门式努力:何处见彩虹

寒门式努力:何处见彩虹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7期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

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

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

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

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

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请看《中国青年报》记者诸葛亚寒的报道。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经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2013级和20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

”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

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困难

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困难

浅谈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困难摘要: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重重困难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该关注的问题。

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平均,社会给予寒门学子的负面影响都使寒门学子都使寒门学子求学难。

我们怎样从各方面帮助寒门学子考上他们理想的大学。

关键词:寒门学子;求学难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那年的高考考场里,62%是农村考生。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论是,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开始不断滑落。

哪些障碍垫高了寒门学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一、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重重困难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该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经济条件较差成为寒门学子求学路上的绊脚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使得许多寒门学子的生活举步维艰,有些学生距学校路途遥远,有些学生还需做家务甚至打零工减轻家庭负担,这样使许多寒门学子学习的时间、精力都跟不上,意志十分坚强才能坚持下来,这样的学生能有多少?即使他们坚持了下来,还需克服种种困难,比如名校的辅导材料,最新的考试信息,甚至校外实践都可能使这些学子无力承担。

更别提需要金钱培养的特长,昂贵的贵族学校的学费。

2.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寒门学子的身影格外孤单现今大批农村青壮年甚至中老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学生”或者跟随父母成为“农民工子弟”。

这些寒门学子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父母不在身边,即使在身边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给他们在学习方面有任何的帮助,更别提送他们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他们的求学之路只能也必须靠自己。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7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7

高考满分作文精选五篇【题目】守住心灵的那扇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洪水般冲溃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防线,可是仍有一扇门我们必须坚守,那扇门叫做:“坚持真理!”我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世界没有真理,究竟会是何般模样,是黑漆漆的人吃人的混乱,还是浮华背后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的阴险?于是,我开始怀念古人了。

夏言,一个坚持真理、铁骨铮铮的汉子,折服了多少心怀正义的仁人志士。

奸佞当道,他何曾皱过一次眉头,毫无畏惧地惩恶扬善正是他刚劲的骨格;皇帝怒骂,他又何曾退缩,义正辞严地据理力争方显他的英雄本色。

他就是一个擎天巨人[微博],扬起了鲜艳夺目的真理的旗帜,藐视着不讲原则的无耻小人。

然而,这个巨人即将轰轰烈烈地光荣倒下,因为坚持真理总会让人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下第一大奸臣严嵩向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谓进攻,不过他的看家本领——栽赃陷害而已。

巨人就这样倒下了,但是一批又一批捍卫真理的人士勇敢地站了起来。

因为真理就像太阳一样引领着人们追寻光明,任何遮蔽它的乌云必将消失殆尽。

夏言,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对你无话可说;严嵩,我也对你无话可说!让我们把目光从中国转移到西方。

在重重的人群之中,一个人被紧紧地绑在火刑柱上,死亡的阴影已渐渐向他靠拢了。

当罗马教廷要求他放弃他所坚持的日心说时,他断然拒绝了,这就意味着他放弃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我还记得他说过的那一句话,“也许你们判决我时比我收到判决时更感到恐惧!”是啊,这就是真理的力量,真理可以让一切作恶多端的小人感到畏惧,也赋予一切坚持它的人以伟大的力量。

虽然熊熊的烈火毁灭了布鲁诺的躯体,但是它永远也毁灭不了他那颗为真理而跳动的心。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生活中来,有些人为了能够步步高升,而笑脸逢迎、阿谀奉承;有些人为了一解心头之恨,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古人为了真理能舍弃生命,而今人却……守住心灵的那扇门,让真理与我们结伴而行。

真理如同一阵和煦的风,吹醒了人们疲倦的身躯;真理如同一场及时的雨,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田;真理如同一束灿烂的光,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题目】人生中的赛跑“时间是贼偷走一切”,很多人在老的时候都会感慨的一句话。

寒门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演讲稿600字

寒门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演讲稿600字

寒门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演讲稿600字在这段演讲开始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前些日子有一个在银行工作了十年的资深的HR他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寒门的小孩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

这个帖子引起了特别广泛的讨论,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先拿我自己说,我们家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都没有门。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十二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

所以当我们遭遇到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身上去,更不能去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

当我在人生中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我们依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
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

高考三代人 见证四十年

高考三代人 见证四十年

高考三代人见证四十年作者:韦良秀来源:《家长》2018年第07期几十年的高考,承载了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发展和进步,也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40年,在岁月之河中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可谓漫长。

如果再把“四十”这个数字与高考联系起来,心中又会激荡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

父亲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

据他回忆,那年,正在下乡插队的他突然从村头的大喇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便立刻放下锄头,激动万分地狂奔回家,从箱子里翻出仅有的几本书,紧紧地攥在手里。

当时,几乎没有所谓的复习资料,他便和也报名参加考试的邻居青年人组成了复习小组,白天干活,晚上几个人就把各自手头上的教材集中起来,然后围坐在煤油灯下交换着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高考的日子。

那是一个冬天,奶奶早早地起了床,把六个煮熟的鸡蛋连同满满的期望一同装进父亲的挎包里。

等待的结果是漫长的,在那一天天的煎熬之后,得到的却是父亲落榜的消息。

爷爷很生气,觉得父亲给家里丢了脸,老人家一连两个月都没出门,父亲也整日闷闷不乐。

在奶奶和姑姑们的轮番劝说下,半年之后,家人才总算有了笑脸。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父亲后来再没参加过高考,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因为父亲高考失利,考大学的“光荣使命”一下子落在了我的肩上。

尤其到了高中阶段,父亲就一再嘱咐我,一定拿出所有力气,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为了圆梦,父亲和母亲省吃俭用,给我买了录音机、随身听以及一大堆复习的磁带。

然而,那时正值青春时期的我,却迷恋上了音乐。

白天从同学处借来流行歌曲磁带,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听。

那次,正听得入迷,被子一下子被掀开了,我一个激灵,看到的是一张怒目圆睁且极其失望的脸。

父亲长出一口气,我知道那是在极力压制怒火。

几分钟之后,他坐在床边,竟然心平气和地跟我谈了起来。

我记得很清楚,我们聊了整整一夜,那一晚,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落榜父亲的殷切期待。

从此,我心无旁骛,整个人都和学习融为一体了。

寒门学子名校梦为何变得模糊(整理精校版)

寒门学子名校梦为何变得模糊(整理精校版)

寒门学子名校梦为何变得模糊素材汇编0811 1837“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5级农村生源仅占17%。

(8月7日《现代快报》)阶层固化,悄然成了令人遗憾的趋势。

为破迷局,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自然责无旁贷。

大学一直是底层学子向上流动的通道。

一批又一批农民子弟,藉此奔向希望、获得认同、融入城市。

但如今,对部分农村学生而言,名校之梦变得日渐模糊。

渐低的“比例”,不仅表明个体命运转型受挫,更意味着包容的社会心态发生动摇。

一个有志于实现城市化、增进全民福祉的地方,居然在不经意间冒犯着底层民众利益。

经济跃变的三十年,奇迹不断的三十年,为何会成为农村学子渐遭冷遇的三十年?较之前辈,他们不见得慵懒懈怠,甚至更为勤奋刻苦,却始终难以复制之前的“名校童话”。

是的,一切并非农村学生的过错。

而是三十年间,某些教育资源为权势挤占,农村学校逐步沦为罕受关注的角落。

这共同造就了农村学生的悲剧。

一方面,私立教育强势崛起,并持续吸纳着体制内的诸多优质资源。

而鉴于其超高收费,农村学生自然无缘分羹;另一方面,公立教育整合失序,所谓重点高中、超级中学,以其垄断性优势将农村中学远远抛在身后。

久而久之,城市与农村、富家子弟与寒门之后,早已不再位于同一起跑线。

竞争一旦失去公平,其中一方注定兴趣寡淡。

若既存格局不改,可预期的未来里,农村孩子不仅考分上难以冲击名校,热情与激情也难免消失殆尽。

彼时,重点大学矮化为“城市人俱乐部”,一扇阶层流动之门被狠狠钉死。

随之而来的是,群体凝聚力消解、社会裂痕推迟弥合。

甚至,更直接的恶果是,众多优秀人才无以脱颖而出,某些庸人却掌握着未来。

关注名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便是关注特定社会空间的公平度和开放性。

寒门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作文800字

寒门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作文800字

寒门学子成功之路在何方作文800字伴着中国脱贫攻坚战吹响的号角,众多贫困区贫困县陆续摘帽,摆脱贫困之苦。

2020年,是中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之年。

但我们同时也能看到,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更不能落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今“寒门贵子”可谓少矣,该现象由何所致?笔者认为,寒门难出贵子极可能是因为新时代下中国新一代易忘本。

“寒门贵子”不仅是中国学子的代表,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青年一代精神意气的象征。

尽管中国目前发展状况向好,祖国的花朵也要努力绽放。

寒门出贵子,是勇于挣脱命运的束缚,像哪吒般呐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不屈命运,造就了不少英雄。

宋濂苦学,不因家境贫寒自弃,秉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年复一年发奋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越王勾践更能头悬梁锥刺股,在困境中暗暗努力,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海伦·凯勒自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无法言语,也能在学术方面取得颇高造诣……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无一不告诉我们:命由天定,我命由我定。

寒门出贵子,要有不畏艰难之勇,必成大器之志,持之以恒之长,和淡泊泰然之心。

寒门出贵子,是敢于直视前方的险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冲破桎梏追求梦想。

寒门贵子难当自有其道理。

面临着经济困难、学习资源匮乏等困难,极易使人心动摇,渐儿失了斗志。

我把这看成人生的磨炼。

不经磨炼,难塑品质,难成大器,难品人生。

只有经历磨练的人才能更好面对未来,只有经历磨练的人生,才不枉为人生。

不惧磨练,冲破桎梏,敢于铲除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的荆棘,便是最大的成功。

寒门出贵子,是严于律己,在千万次历练中磨出一颗坚强的心。

中国近代史,一章章都是屈辱,我们会对卖国贼投去鄙视的目光,是因为他们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丧失,是不敢经历磨炼的结果。

国难当头,有人前仆后继,为国效命;有人畏畏缩缩,贪图享乐。

这便是能不能经历磨炼的区别。

中国那段艰难的日子已然过去,而坚强的心仍需每个人在历练中培养。

寒门贵子更是如此,绝不能畏缩不前,净想着苟延残喘了了此生。

2019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写作 专题4 辩证思维显深度——让高考作文见解更深刻

2019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写作 专题4 辩证思维显深度——让高考作文见解更深刻

[满分佳作]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 ——我看高考 广西一考生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 忆。从千军万马争过 “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 “跃龙门”的 “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 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 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那 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 努力与勤奋,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 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从独木桥到高考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 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 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 考所会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 才的真实目的。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 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解读]
今年是恢复高考 40 周年, 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
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 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 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 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 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 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 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 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 “刑场”成为 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大凉山小伙的攀登路

大凉山小伙的攀登路

大凉山小伙的攀登路
作者:杨朝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22年第30期
“初中時拥有了自行车去县城走读”“冬天脚上长满冻疮,夏天暴雨打湿衣服”“大学时勤工俭学,靠自己负担了全部学费、生活费”……近日,南京大学一份毕业论文的《致谢》引发网友关注。

出生于四川凉山州冕宁县一个小村庄的陈时鑫,是该校一名大四毕业生,获得去香港中文大学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的机会。

从乡村小学到县城初中再到省城高中,从南京大学到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全奖直博的机会,这位大凉山小伙在学历阶梯上不断奋勇攀登。

一辆自行车,一段求学路,寒门子弟的求学历程,往往比普通人要曲折和复杂。

不论是小时候在田里帮着妈妈做农活,还是为了节省生活费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跑,抑或是在大学期间实现了自食其力,生活的磨砺助力了寒门子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具有更加强大的内心世界。

寒门学子的求学故事,不仅是破茧成蝶的角色蜕变,更是对信念与理想的执着与坚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得到迅速传播,引发众多读者的共鸣共情。

(选自“光明网”2022年6月21日)
◆素材解读
1.笑对人生。

陈时鑫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但他笑对人生的苦难,把苦难踩在脚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逆境中开出花来。

他的励志故事,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2.改变命运。

陈时鑫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走出了大山,彻底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自古寒门出英才,人生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靠自己去奋斗。

◆适用话题
笑对人生改变命运自强不息追求梦想。

《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

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

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寒门少年都去了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

寒门子弟当自强

寒门子弟当自强

寒门子弟当自强作者:范璐岩来源:《求学·素材版》2017年第10期“第一名都是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

”北京市高考文科最高分获得者熊轩昂的一句话无奈又残酷地道出了当今时代“寒门子弟考学难”的现状。

对于熊轩昂所说的现实,也有着充分的数据支撑。

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清华社科学院2014级的学生,入学之前曾到过境外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0。

而西部一所211大学,相应的比例为2.3%和22.7%。

由此来看,家庭经济地位对于孩子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直接影响。

不仅如此,根据学者对韩、日、欧美等国家及地区福布斯排行榜前十名的统计,榜上有名者多是知名企业的继承者。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

细思之下,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义务教育解决了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问题,但教育资源并不均衡。

城乡的鸿沟、区域的鸿沟都横贯在广大学子的面前,这是必须直面的棘手的问题。

精心培养的植物才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暂时堵塞了寒门学子纵向上升的渠道。

然而,且不管国家将会出台何种举措,单就我们个人来说,是不是出身寒门就意味着人生之路被完全堵死?答案是否定的。

一生贫微的凡·高说过:“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

但是我要前行。

”是啊,寒门子弟当自强。

出身寒门,并不能阻挡一个人为生活奋斗,寒门子弟亦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赢得成为“贵子”的机会。

2013年于长江职业学院毕业的刘马生出身贫寒却自立自强,他从兼职外卖做起,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为校友提供了许多实习机会。

多年的努力使他摆脱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命运,为身后寒门出身的学子树立起坚实的榜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诗人汪国真写道。

是啊,寒门子弟当自强。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大学路迈得如此艰辛——恢复高考40年追记

大学路迈得如此艰辛——恢复高考40年追记

大学路迈得如此艰辛——恢复高考40年追记作者近照。

1966年全国停止实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1977年我参加高考恢复后的首届考试已有40年了,似乎在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翩翩少年已变得双目昏花、临近退休,可曾在故乡母校高考的那段不平凡的经历,至今仍使我魂牵梦绕、刻骨铭心……1976年10月我转学进入的陕西省黄陵县中学,其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清雍正11年(1733年)作为本邑最高学府的桥山书院。

这所完全中学同轩辕黄帝庙只有一墙之隔,且庄严雄伟的“人文初祖”大殿的北檐,几乎越界伸进了校园,使陵庙景区与学校浑然一体,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

不知有多少代地道的守陵子孙在这样古柏参天、燕雀绕檐的佳境圣地,享用着桥山晨练、庙院早读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完成了各自的学业,并传承着优秀的中华炎黄文化。

1977年9月我在高二时,校园里新奇地传着要恢复高考的消息。

过了不久教数学的刘老师给我说:“你们可遇上好时代了”,又讲了诸如“文科”、“理工科”等有关高考方面的一些常识。

说实话对她所讲的一切,当时并未使我感兴趣的原因,一是因国家十多年取消高考造成像我这样的农家“乐”子弟对高考方面话题的生疏,使我听得不大明白;二是对于我这位曾因受家庭成分问题的株连,连走进高中校门都多经周折的学生来说,对高考、上大学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我当时不仅对于刘老师的好意没有领会,反而漫不经心地说了句“我不考虑这些”,且说话时还带有几分不安和顾虑。

因时值长达十年的“文革”刚结束还不到一年,其在思想上给人们造成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且在一定程度上还禁锢着诸多学生的头脑,当然自己也在之列。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醒世名言很少听到,人们更谈不上具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思想理念。

这样常此以往就造成了使善于勤奋刻苦学习文化课的学生,都唯恐有追求“智育第一”、“白专道路”之嫌。

曾经一度又倡导向“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风范”学习,以至“文革”结束后,有“大学梦”的中学生,还顾虑着自己会同所谓“五分加绵羊”的“修正主义苗子”画上等号。

恢复高考四十年后,寒门出贵子已成传说

恢复高考四十年后,寒门出贵子已成传说

恢复高考四十年后,寒门出贵子已成传说?“好好考试,但是4年以后你会发现,你今天的努力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次来临,但例行的加油助威声中已经越来越多地混入这样的声音。

“考得上清华北大也买不起学区房”、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赢在射精前”、94年人大毕业生伍继红沦落为山区赤贫家庭6子之母……在社会新闻里惊悚文字的猛烈攻击下,“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似乎变得越来越苍白,很多人开始相信高考不过是锦上添花,“拼爹”才是人生的终极奥义。

但是教育依然是促进社会流动最重要的手段。

教育是否公平,格外牵动人心。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种制度,如果权贵阶层代代享有政经特权,“书香门第”一直占有文化资源,穷人的子弟永远一无所有,那么这样的社会不仅可耻,也蕴含着危险。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40年弹指一挥间。

“知识改变命运”,言犹在耳;“寒门再难出贵子”,世事已非。

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以及我们的父辈走过的道路,今后还能延续吗?有个朋友,对我说起他父亲的故事——父亲出身普通的农家,如果不是1949年之后普及基础教育,他本应在河北一个小村子种地的,最多认得几个字,能算算账。

但是他受了完整的中学教育,成绩优秀,1960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学飞机制造。

上到大学三年级,转入连课本都不能带出教室的“保密专业”,学习导弹。

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在航天系统工作了一辈子。

这样的人生故事,一度并不罕见。

1949年之后,直至本世纪初年,有许多贫寒的工农子弟走入大学校门,而这样的机会,以往基本属于有一定经济能力、家庭背景的阶层。

新中国的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教无类”的普遍理想,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不仅超越了中国传统,也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是《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一书中醒目的观点。

《无声的革命》作者: 梁晨/ [美] 李中清/ 张浩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13-8-1《无声的革命》是李中清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做的一份客观鉴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年寒门子弟大学路变迁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7年第10期高考恢复40年,中国大学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化”。

2016年,中国高考的录取率已超过80%,且据教育部方面确认,2017年的录取率将不会降低。

中国学界已有共识,高考不仅具有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也是一项调节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

但近年来,屡有声音指出,通过高考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通道在逐渐收窄。

随着1999年中国大学大幅扩招,对此项功能的讨论越发集中于升入重点大学或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

中国精英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或可佐证。

多项数据显示,恢复高考40年的前20年,北京大学农村生源比例可达20%以上,但在后20年,这一数字一度跌至10%左右。

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等人的研究统计,北京大学新生档案信息显示,从1978到1998年,家庭出身为农民的北大学生比例在20%~40%之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该数字高于30%;而居住地在农村的学生比例除个别年份外集中在20%~30%之间,80年代中后期比例较高。

但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上述两份数据均有下降。

2000至2005年间,北大农村户籍新生的比例下降至10%~15%间。

与此相对,在北大新生中,家庭为干部出身的比例在90年代后稳定在50%以上,1998年达到69.4%的峰值。

刘云杉指出,以2006年农村户口达9.49亿的数字来看,“15%上下农村户籍的北大新生比例颇低”。

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大学的生源调查也披露,1999年该校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在2013年首次公布农村新生比例,数据显示,在2011年以前,该校农村新生比例仅在10%左右。

寒门出贵子愈难,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下降是否原因之一?相关讨论频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学者意见各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海峰认为,相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是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如今高考改变命运的功能都不如过去,但“农村孩子如果考上‘985’类的大学,出路总体而言是不错的,对促进阶层流动还是比较明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田方萌认为,对于阶层流动,“知识改变命运只是一个因素,只是效果没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突出了”。

高考仍然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

只是大学毕业后各行各业的流动,取决于知识之外的很多因素,比如人际沟通的能力。

也有学者认同社会分层理论,指在高考恢复40年间,竞争、选拔、择优、促进并固化社会分层也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

此外,中国教育机会的城乡不平等,并非主要存在于升入大学这一阶段,而更应归因于其下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指出,农村学生难上好大学,根源在于中国城乡和区域差异过大。

新中国成立后寒门子弟进重点大学增势明显在多位学者眼里,高考恢复40年间,高考改变寒门子弟命运效果最突出的时间集中在1977至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前。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在公开采访时指出,1977年恢复高考,通过制度化的吸纳机制,“启动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极大消解了当时因普遍看不到“出路”而蓄势待发的中国社会的紧张状态。

田方萌则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向上流动的渠道更广泛,“不光是高考,也因为中国教育的普及”。

自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后,中国通过近30年的时间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

至2017年,中国又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而根据学者梁晨、李中清在影响广泛的《无声的革命》一书中的论断,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精英大学中工农子弟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在1949年前,精英大学的名额基本被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垄断。

主流学界亦有观点,此前的科举制中,绝大多数科举成功者多集中来自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家族,且多集中于江南地区,“由科举所引起的社会流动,只在极为有限的阶层和人口中发生”。

由于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的设置等制度的共同推动,“1949年,中国高等精英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

梁晨等人将此形容为一场“无声的革命”。

通过统计1949到2002年间北京大学新生学籍卡信息,梁晨等人发现,1949年后,北大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逐渐占据相当比重,这一比重一直保持至20世纪末。

北大学生父亲是工农的总体比例,自1981到2002年,一直维持在30%~40%。

其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在1980—1999年间,至少保持在10%以上。

更详尽的研究数据披露,1990年,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为17.7%,全国农村居民比例为73.77%;1999年全国农村居民比例下降到 63.91%,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为12%。

梁晨等人认为,直到21世纪初,这一比例在当时城镇化进程推进,全国农村人口不断降低,且中国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

梁晨等人认为,此局面有益于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精英教育不仅决定学生个人的命运走向,也基本决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精英的构成与来源”。

重点中学生源来源多样化是起点梁晨等人还发现,从1949到2002年,北京大学的来源中学集中特征明显,“在经历了高考恢复初期的急剧上升之后,北大每年来源中学数量基本保持在1 000所左右”。

但这一数字只占全国普通高中及完全中学数量的不到8%,且这些中学绝大部分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评定的重点中学。

梁晨等人根据数据推测,1949到2002年间,各种形式的重点中学学生,可占全部北大本科学生(除去“文革”时期)。

而提供北大生源的普通中学,其地理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北京,“因为北大在北京投放的名额比例很高;同时,北京的中学师资相对较好,普通中学也能培养出少数高考高分学生”。

梁晨等人因此得出结论,很大程度上,学生要上重点中学,才有机会进入北大这样的精英大学。

北大生源数据显示,来自海南、贵州等省的学生集中在极少数位于城市的重点中学,其中来自海南的北大学生中,70%来自同一所重点中学。

“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无声革命,起点在基础教育。

”梁晨等人提出观点,扩展重点中学招收不同阶层学生的比例,才能保证中国的精英大学生源多样。

在发表于21世纪初的研究中,梁晨等人发现,当时中国的中学教育能保持生源多样性,重要的原因在于形成了一套教学制度与方法,“使得一部分家庭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工农子女能够和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子女一样,赢得高考”。

而这套教学方法以“住校制度”与“强化训练”为突出特点,虽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强调“勤劳”和“投入”的学习方法“确实最大化地弥补了城乡学生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因出生环境不同而导致的命运差别”。

梁晨等人认为,此法使中国大学的生源多样性得以产生和延续,“他们首先能在优质的中学保持相当比例”。

刘云杉也在21世纪初的研究中阐述观点,这种学习方法用严厉甚至苛刻的制度进行“时间控制与空间控制”,为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重点高校铺就了一条相对宽敞的道路。

寒门子弟提前出局进入21世纪后,梁晨、刘云杉等人所言的上述学习方法仍在发挥效力,但农家子弟借此在高考竞争中取胜的通道却在逐渐收窄。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晓婷等人的研究,从 2005年至2009年,北大录取的生源中,来自84所“超级中学”的比例约由35%提高到44%;但在这些“超级中学”的北大录取者中,农村学生的占比,仅为一般中学的八分之一。

优秀师资、生源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大城市、省会等流动是重要原因。

曾经声噪一时的湖北县级中学黄冈中学走下神坛可做例证。

因为省会城市武汉的几所“超级中学”开出免学费、免住宿费等条件招徕生源,并吸引优秀师资,黄冈中学在高考竞争中渐现颓势。

有媒体报道指,1999年后,黄冈中学再未出过高考省状元,2007年后也没有学生拿过国际奥赛奖牌。

上述黄婷婷等人的实证研究论证了“超级中学”造成了城乡教育“不公平化”。

其以河北“超级中学”衡水中学为例,“假设在河北省没有‘超级中学’的情况下,(北大的)80人生源,可能会比较均衡地来自各个地方,如邢台、秦皇岛等县城中学,都会有学生考入。

”但因为衡水中学的存在,北大给河北的80人名额,将大幅集中于石家庄、衡水等“超级中学”所在地,“其他地区中学的考生考入北大,将成为小概率事件”。

上述研究指出:“这很可能会使大部分地区的教师丧失工作的成就感,大部分中学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就可以清晰地预见自己进入好学校的希望渺茫。

”此前,一位2014年从衡水中学毕业的河北本地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共讨论中将抨击衡水中学教育模式形同于否定寒门子弟应试苦学的阶层上升渠道,其中或存在误解,“(舆论)把‘河北考生’和‘农家子弟’这两个概念混淆了,直接认为河北人就是农家子弟”,“(但)我们班当时110多个人,基本没有农村来的”。

另据一位毕业于河北某县城高中的学生向记者透露,河北很多县都在中考后将高分者“隐藏”起来,不向考生公布成绩,避免衡水中学来“掐尖”,“除非县里有权的家庭找关系查看分数”。

主流学界已形成观点,初中升高中阶段已成为农村学生升学的重要筛选关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认为,由于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教育设施等条件太差,学生在小学和中学的升学竞争中提前出局,最终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她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接受了初中教育的“80后”群体,有接近半数中止受教育历程,其中就有89.8%来自农村,66.7%出身于农民家庭。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等人在2016年2月发表于《中国改革》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来自中国四省近25 000名农村中学生中,超过一半(51.2%~53.5%)的贫困农村地区学生没有上高中(普通高中或中职)。

多位中国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等,是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不平等的延续,“是一种劣势的持续累积”。

优势阶层由于家庭资源和社会关系更优,可使孩子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占据优势,如替孩子选择重点学校等。

“自经济改革以来,重点学校制度使中国的学校教育系统的分层化不断增强。

”李春玲认为,考试筛选制度(中考和高考)越来越严格,其后果是增强了不同阶层和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一些研究表明,农村孩子升入高中后,能上大学的概率跟城里人差不多。

”田方萌表示。

家庭经济文化资本作用凸显梁晨等人此前提出理论假设,虽然学界习惯按照家庭拥有资源的多寡来解释子女的教育成就,但特定社会的制度与文化习惯有可能打破简单的代际传递,中国的制度被他们看好,“一个大特色是部分打断了代际优势传递,使精英化教育也能实现多样性的人才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