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22教案(总第2021)汇编
《保护环境》教案-(含多场合)
教案:《保护环境》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环保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2.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危害3.环保法规和政策4.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5.环保行动和实践活动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重要性、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危害等。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法规和政策,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环境污染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2.讲授: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环保法规和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措施。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和实践活动,如植树、清洁环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环保法规和政策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了解程度。
4.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环保法规和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22 环境问题》教案#(精选.)
《22 环境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
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
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
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地理二十二章地球环境单元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地理二十二章地球环境单元教学计划1.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地球环境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能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2.教学内容地球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候。
地球的水环境和水资源。
地球的陆地环境和土地利用。
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地球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展示相关的图片、图表、地图等,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的主要特征。
组织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环境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以深化对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
4.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地球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实验报告和研究项目报告评价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能力。
5.教学资源人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材第一册。
相关的图片、图表、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实地考察和实验所需的相关设备和材料。
6.教学安排本单元共需8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地球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讲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候。
第三课时:介绍地球的水环境和水资源。
第四课时:探讨地球的陆地环境和土地利用。
第五课时:了解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第六课时:讨论地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课时: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
第八课时:总结并进行教学评价。
7.自主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做好笔记。
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任务。
准备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
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撰写报告。
8.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地球环境相关的研究项目,如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水资源管理的方法等。
五年级环境教育全册教案
五年级环境教育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 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激发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4.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环保意识篇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第二单元:环保知识篇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知识,提高环保素养。
2. 教学内容:介绍环保的基本概念,如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讲解环保法律法规,引导学生遵守环保规定。
第三单元:环保行动篇2. 教学内容:教授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第四单元:环保创新篇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介绍环保创新案例,如环保科技、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创新方法解决环保问题。
第五单元:环保交流篇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激发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保知识,阐述环保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 演讲比赛法:举办环保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学生环保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环保行为习惯: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学生环保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解决环保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
五、教学课时本册教案共安排20课时,每周2课时,共10周完成。
最新生态环境教育教案环境教育教案(通用5篇
最新生态环境教育教案环境教育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环境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与功能,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危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与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 例题讲解: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其危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环境问题,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与功能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4. 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法律、个人行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给出合理建议。
2. 作业题目:列举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危害。
答案:要求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原因及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关注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环境教案(四下)
环境教育(下)学科备课记录
学校:
年级:四年级
备课人:
学期备课:
第二地球上的水
第三课时
第四课为被动吸烟者呼吁
活。
)
活动延伸: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思
想;启发学生大胆地想象,树立创建绿色家园的远大理想。
四、设计——绿化校园
1、 我们共同设计完成绿化我们校园的任务。
2、运用绘画的方法,每人至少设计一棵树。
3、树的造型要美,树的排列要体现出秩序美。
板
书
设
计
保护树木 欣赏绿色的校园。
课
后
反
思 培养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构图的组织能力,并树立了保护树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为被动吸烟者呼吁
为被动吸烟者呼吁
第五课时我们的石油还能用多久
第六课废旧电池危害大
第七课大地母亲的呻吟
第八课时家乡的河
第九课时做文明的宠物小主人。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环境问题|冀教版
教学课题22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教学重点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对环境也造成很大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预设课堂生成一、导入新课: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变化时,就成为威胁人类的环境问题。
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了可能是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
当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环境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1.课件展示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
2.学生观察认识并讨论分析。
3.教师讲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现代文明阶段,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
其中,农业文明阶段又叫黄色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被称为黑色文明阶段、现代文明阶段也就是电子文明阶段。
二、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课件展示并讲解:(1)科学发展的进程。
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
(2)科学技术的进步。
包括: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
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
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黄色时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五年级科学上册《22环境问题》教案冀教版
《22 环境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
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
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
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
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
2024年最新生态环境教育教案 环境教育教案(通用5篇
2024年最新生态环境教育教案环境教育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最新生态环境教育教材第三章《生态环境与人类》,详细内容为第一至第三节,重点探讨生态环境的概念、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环境的概念、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践应用。
2.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态环境现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生态环境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生态环境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介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具体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本地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环境的概念2. 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分类。
(2)列举三个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2. 答案:(1)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包括陆地、水域、大气等。
《环境》22教案(总第2021)
重点
水质的卫生标准
教学
难点
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教具
课件
教材与相关资料
学生
出席
板
书
设
计
§2—2水体卫生
一、水质的卫生标准:
第一:要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
第二:是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对机体无害。
第三:应感官性状良好,对感官无不良刺激。
二、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预习
设计
1、预习水质的卫生标准和水质卫生评价指标的全部内容。
第三,应感官性状良好,对感官无不良刺激。
四、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评价水质是否合乎卫生要求,主要根据下列各项调查、检验内容和指标来进行综合评定。
1、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搜集用水地区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资料。
2、环境调查
查明水源周围有无污染源(如厕所、粪坑、垃圾、污水流入口等),以及这些污染源污染水源的途径。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课三修”教案用纸(正页)
课题
§2—2水体卫生
年级
13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授课时间
总共第(20--2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水质的卫生标准和理解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过程与方法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导为辅,边学习边探讨的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遵守纪律,热爱本专业。
2)亚硝酸盐氮:
饮水中不应超过0.002mg/L。
3)硝酸盐:
应限制其在饮水中的含量不超过10mg/L。
8、氯化物:
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不应超过250mg/L。
9、硫酸盐:
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22《为环境保护而努力》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22《为环境保护而努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掌握环保知识,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惯。
二、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部编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环境保护而努力》。
2. 讲义:包括课堂活动和练题的讲解内容。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环保图片和视频。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2. 新课呈现:-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环保知识。
- 解释重点词汇,如“节约”、“环境”等。
- 分组活动,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拓展活动:-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环保工作的实际操作和成果。
- 室内实践活动:通过游戏或模拟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4. 合作探究:- 分组进行小研究项目,调查学校或社区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
-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并进行展示与讨论。
5. 总结与评价:-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和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 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环保知识和行为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研究成果以及小组研究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可以使用问答、讨论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
2. 配置垃圾分类垃圾桶,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惯。
以上是《为环境保护而努力》教案设计的概要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 环境问题|冀教版
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
2.难点:通过对各时期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看影像或图片资料,展示被污染的环境。
2.师:这样的情况在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吗?由我们身边的环境入手,接着再出示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图片,引出环境这个问题,从而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且由小家到大家,以小见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本课要探究的主题。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1.师:面对众多的环境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2.学生根据四个阶段的相关资料,把相关的信息整理归纳到发的表格中,培养学生整理3.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4.小结:生产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所以说任何事物总会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探究我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问题呢?严重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预设:(1)物种灭绝速度加快;(2)土地沙漠化;(3)水资源缺乏;(4)全球气候变暖;(5)臭氧层破坏等。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小组内互相研讨、写作交流,既达到知识技能互补,又能培养学生之间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6.学生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有哪些?预设: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沙尘暴、酸雨、温室效应等)。
7.师:我们身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哪些?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预设:空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等。
(食品袋乱扔、洗澡堂冒的烟、农药化肥的使用等)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现象,找出造成污染的真正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自觉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汇报课教案,清新空气是个宝
环境教育汇报课教案清新空气是个宝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空气知识的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空气的概念,空气的组成,空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看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讨论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第二章:空气污染的认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空气污染的定义,空气污染的来源(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烧等),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活动:分析具体的空气污染案例,小组讨论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清新空气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清新空气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清新空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清新空气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如何保护清新空气。
教学活动: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感受清新空气的重要性。
第四章:空气质量的评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评估空气质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实践活动、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如何评估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教学活动:使用在线空气质量监测工具,评估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
第五章:保护清新空气的行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行动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个人和社区在保护空气方面的责任,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环保行动的案例分享。
教学活动:讨论个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的行动,制定保护空气的计划。
第六章:全球空气污染问题教学目标:拓宽学生对全球空气污染问题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解、视频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内容:全球空气污染的现状,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点,空气污染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观看关于全球空气污染的视频,小组讨论全球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
第七章:清新空气与气候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清新空气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环境》2--1教案(总第14--15)
2、课内练习:
1)、土壤污染的特点、
2)、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3)、土壤污染的防护
五、拓展升华:
1、让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提炼总结,化繁为简,让学生通俗易懂,方便学生记忆。)
2、联系实际,叫学生进一步思考
土壤的污染及卫生防护的知识。
3、污水灌田引起的污染
利用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既解决污水的排放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的水肥资源。
4、工业废气引起的污染
排入大气中的工业废气与烟尘中还有许多毒物质,它们受重力作用或随降雨而落入土壤,造成污染。
此外,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开荒种
地砍伐林木,过度放牧,丢弃塑料瓶等,
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滑坡,泥石流;空气
4、土壤污染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的相关性:
土壤污染物只要是来自污染的水体和大气。
(二)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1、化学农药污染
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上施用的农药,也来自农药制造厂的“三废”。
2、不合理施肥引起的污染
长期过量施用氮肥,使土壤硝酸盐含量增加,一方面引起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类饲料)的硝酸盐积累;另一方面污染水源,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多发,并且还可能某些癌症高发的原因。
3、作业:
1)、土壤污染的特点、
2)、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3)、土壤污染的防护
学生思考学习土壤的污染及卫生防护与畜禽的关系,以此来调整学生精神,进入状态学习。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讲授法介绍土壤的自净的定义
联系实际实例,让学生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的几个特点。
通过看书和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土壤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22课保护环境
4.我们身边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怎么引起的? 答:空气污染—交通工具尾气 水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 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使用 噪声污染—喇叭声 沙尘暴—植被的破坏 5.任何事物总会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6.地球上每6小时有1个物种灭绝地球上有25%的人 口缺水充足的饮用水,地球上每年有5-7万公顷 的土地变成沙漠。北极地区的冰盖减少了 42% , 全球27% 的珊瑚礁遭到破坏。全球很多生态系 统正在向危险的工业文明
人口更多
以工业化 生产为主
现代文明
人口最多
使用合成 材料
科学发展的进程:
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 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脑的问世
科学技术的进步: 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 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 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 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 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 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
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不利于 人类生存的变化时,就成为威胁人类 的环境问题。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发 生的,也可能是由于人的活动所引起 的。当前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已成为全球性现象。
让我们查阅一些资料来认识这个问题。
古人类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阶段 (黑色文明)
繁华的现代都市 (电子阶段)
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
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 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 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 环境污染的现象 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黄 色时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 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
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了哪些好处,同时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 了哪些危害?能否避免? • 生产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使用,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延长了 人的寿命。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使人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我们只有从现 在开始,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采取各种 保护环境的措施,才可避免这种危害。
环境教案 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2017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24.3 关注城市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24.3 关注城市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八年级生物下册24.3 关注城市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3节关注城市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列举城市社区环境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设计并实施调查社区环境变化的活动,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并做到保护身边的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二、教学重点:组织好调查.三、教学方法:交流、汇报、观察、讨论。
四、板书设计:第三节关注城市环境一、城市环境: 1。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主导作用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 高度开放易造成环境污染二、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对污染物回收利用、控制排放城市绿化和美化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五、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人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它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更为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P103页和P105页,思考1、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答: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组成成分不仅有生物和非生物,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起主导作用.)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一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功能不强。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2环境问题 |冀教版
环境问题一、活动背景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然而现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自然。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环保问题,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总以为自己人单力薄,不知自己能做些什么。
其实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那么,我们的小学生身边存在哪些问题?他们能为环保做什么?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班开展了环境问题的研究。
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有关空气的相关知识。
知道人类离不开空气。
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懂得如何有效地避免空气污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一些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难点:制定环保小计划、意识到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2、学具准备:酒精灯,蜡烛,石棉网,打火机。
五、教学策略教学引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科学探究策略实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课堂评价策略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了。
你知道它是谁吗?生:空气。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空气。
板书:《空气》师:空气、水和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三大环境要素,缺一不可。
其中,空气对生命的影响尤为重要。
为了证明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看你们不呼吸能坚持多长时间。
课件:小博士提示:1、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老师为你们计时。
2、举起你的手表示开始。
3、觉得难以忍受时恢复呼吸手落下表示放弃。
师:实验开始!1、2、3、4……实验结束,实验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同学坚持了52秒钟。
请同学们把呼吸恢复平静,谁想说一说你在实验中的感受?生1:我刚才有头晕的感觉。
粤教版科学新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
1 第22课《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遗传与进化”的第6课。
生物繁殖的后代虽然大都具有与亲代相似的特征,但同时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些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没有变异,生物界就不能进化和发展。
生活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比比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也会有一些困惑,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十分必要。
“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帮助。
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大象的耳朵”通过观察比较亚洲象和非洲象耳朵的差异,讨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认识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活动2“进化与环境”观察比较地球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分析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身体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描述和比较,学生已经知道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同时,学生根据化石资料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
然而,学生对于环境是否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没有深入的思考,也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探究。
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2.初步了解环境变化与生物进化的密切关系。
3.认识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极其漫长的。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研究,推断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提高分析和推断的能力,体验证据、想象力和逻辑推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动物图片或视频、地球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地球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的一些图片及资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几个小朋友在参观动物园的象区,这时出现了一头亚洲象和一头非洲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评价水质是否合乎卫生要求,主要根据下列各项调查、检验内容和指标来进行综合评定。
1、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搜集用水地区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资料。
2、环境调查
查明水源周围有无污染源(如厕所、粪坑、垃圾、污水流入口等),以及这些污染源污染水源的途径。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课三修”教案用纸(正页)
课题
§2—2水体卫生
年级
13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授课时间
总共第(20--2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水质的卫生标准和理解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过程与方法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导为辅,边学习边探讨的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遵守纪律,热爱本专业。
2、要求:细致详细看书,并写出预习提纲。
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课三修”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激情导入(5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本节课再来学习水质的卫生标准和水质
卫生评价指标。
二、明确目标:
1、水质的卫生标准:
2、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三、讲解与探究(25分钟)
A、水质的卫生标准
制定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基本原则有下列三项:
第一,要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
即要求饮水中不含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防止介水传染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二,是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对机体无
害。即要求水中所含有有害物质的浓度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机体健康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其他不良影响。
3、铁:
我国规定,饮用水含铁不超过0.3mg/L。
4、锰:
饮用水中锰含量不超过0.1mg/L。
5、铜:
我国规定,饮用水中铜含量不得超过0.1mg/L。
6、锌:
我国规定,饮用水含锌不得超过1mg/L。
7、含氮化合物:
含氮有机物转变成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简称三氮)。
1)氨:
一般饮用水中氨含量不应超过0.5mg/L。
教学
重点
水质的卫生标准
教学
难点
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教具
课件
教材与相关资料
水体卫生
一、水质的卫生标准:
第一:要保证流行病学上的安全
第二:是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对机体无害。
第三:应感官性状良好,对感官无不良刺激。
二、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预习
设计
1、预习水质的卫生标准和水质卫生评价指标的全部内容。
3、游离余氯: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在接触30分分钟后,游离余氯不得低于0.05mg/L.
(五)水质的放射性指标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总a放射性限量为0.1Bq/L;总β放射性限量为1Bq/L。
四.自主学习(5分钟)
1、看书回顾本节内容,消化理解本节知识,整理好学习笔记。
2、课内练习:
1)水质的卫生标准如何:
2)、水质卫生评价指标有哪些?
五、拓展升华:
1、让学生总结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点提炼总结,化繁为简,让学生通俗易懂,方便学生记忆。)
2、联系实际,叫学生进一步思考
水质的卫生标准如何和水质卫生评价指标。
3、作业:
1)水质的卫生标准如何:
2)、水质卫生评价指标有哪些?
学生思考水质的卫生标准和水质卫生评价指标,以此调整精神,进入学习状态。
3、汞:
饮用水中汞含量不得超过0.001mg/L。
5、镉:
饮用水中镉含量不应超过0.01mg/L。
6、铬:
饮用水定铬含量(六价铬计算)不应超过0.05mg/L。
7、铅:
故规定饮用水中铅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四)水质的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
是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于37℃经24小时培养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细菌总数不应超过100个/mL。
2)亚硝酸盐氮:
饮水中不应超过0.002mg/L。
3)硝酸盐:
应限制其在饮水中的含量不超过10mg/L。
8、氯化物:
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不应超过250mg/L。
9、硫酸盐:
一般认为水中硫酸盐的含量不应超过250mg/L。
10、化学耗氧量(COD):
地下水的耗氧量一般不超过2~4mg/L。
11、溶解氧(DO):
3、臭:
清洁的水没有任何易臭。我国饮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不得有异臭。
4、味:
清洁水应适口而无味。我国规定,饮用水不得有异味。
5、浑浊度:
清洁的水是透明的。浑浊度是表示水中悬浮物多少的一项指标。
浑浊度以1L蒸馏水中有1mg二氧化硅为一个浑浊度单位。我国规定饮用水浑浊度不超过3°,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
2、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一种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用以下两种指标表示:大肠菌群指数,即指1L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大肠菌群值,则是指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水的最小容积(单位:mL)。
两者互为倒数关系,即:大肠菌群指数=1 000/大肠菌群值。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大肠菌群指数不应超过3个/L。
水中溶解氧不得低于4mg/L。
12、生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物在需氧性细菌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称为“生物需氧量”。
(三)水质的毒理学指标:
1、氰化物:
国家规定,饮用水中氰化物的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2、砷:
饮用水规定砷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3、硒:
饮水中硒含量不得超过0.01mg/L。
3、水质检查:
对水质进行物理、化学、毒理学和细菌学检验,以判定水的质量。
(一)水质的物理学指标:
1、水温:
地面水的温度随日照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的温度比较恒定。如果水温的改变超过正常范围时,表明有污染的可能。
2、色:
清洁的浅水一般无色。受某些自然因素影响可使水带色。
生活饮用水一般为无色。水色测定一般为用铂钻(或铬钴)比色法测定,以“度”(°)表示。我国规定饮水色度不超过15°,即肉眼观察,是无色的感觉。
6、肉眼可见物:
指水中含有肉眼可见的微小生物或较大的悬浮颗粒,是水不清洁的标志,饮用水中不得含有。
(二)水质的化学指标:
1、pH:
天然水的pH一般在7.2~8.6之间。饮用水以中性或弱碱性为宜(pH为6.5~8.5)。当水质出现过酸、过碱反应时,则表示水有受到污染的可能。
2、总硬度:
总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等盐类的总含量。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两者之和称为总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