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案 (1)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答案版)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目标】1、理解和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句式。
2、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3、了解孟子文章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学习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学习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和探究孟子仁政思想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孟子思想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张扬性善说。
二是宣扬民本思想。
三是提倡仁政。
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散文的显著特征:1.富有气势。
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文章不仅从逻辑上说理,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咄咄逼人,磅礴而来。
2.长于譬喻。
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浩然之气的风格特征。
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二、挖空练习,积累字词,探究文本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主谓间;对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荒年、歉收),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愈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以(用)战喻(打比方)。
填然(形容声巨大)鼓之(音节助词),兵刃既接,弃甲曳(拖着拽着)兵而走。
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用)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何,怎么样)?”曰:“不可。
直(只、仅仅)不百步耳,是(这)亦走(逃跑)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和价值;•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能够分析王好战的战争哲学和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观看视频:《我是士兵》,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和军事领域的思考。
B. 渗透环节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各国之间的战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2.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讲解《庄子》、《老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王好战的哲学思想: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特点和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C. 迁移环节1.现实应用:分析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和政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个人思考:学生可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
D. 还原环节1.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点评: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王好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先秦诸子及王好战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度。
2.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课后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并撰写体验感想。
4.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2.相关教学视频和文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并实现其应用于战争和政治领域的方法和方式。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4、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5、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积累、点拨、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教学重点: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重点是虚词“以”,训练提高学生文言译句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一.检查自读情况1.齐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3.内容讨论:①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
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2 Word版含解析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劝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4含解析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品读《孟子》感悟人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选文内容;结合选文分析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选文,积累知识自主阅读选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品读选文,合作探究品读选文,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获人生启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难点: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话题的导入一:品读经典,人生感悟。
易中天教授读孔子获一颗爱新构建和谐,得任。
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孔子和《论语》有了怎样的感悟?交流和大家分享。
易中天教授读孟子获“一股正气平定天下,得义。
”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对话孟子,你将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共同学习《王好战,请义战喻》话题的导入二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及孟子散文特点(1)孟子的故事材料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孟母断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
有顷,复诵。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2)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6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领会孟子以寓言(比喻)说理的妙处。
3.把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再展示、教师作点评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勤政爱民”的治国理念。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孟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的特点以及孟子的“仁政”思想。
难点: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归纳。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语文必修三教材中学过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有所了解。
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上一单元《论语》的学习,学生对文言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可能不太扎实。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分组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互动法、提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朗读课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一、导入郭沫若曾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1895—1990)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
”二、展示本课学生学习重点——领会孟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特点三、教师范读全文,强调字音第一则:(1)弃甲曳( yè)兵(2)涂有饿莩 ( piǎo )(3)鸡豚( tún )狗彘( zhì)之畜( xù )(4)数(cù)罟( gǔ)不入洿( wū)池(5)谨庠( xiáng )序之教(6)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第二则:处( chŭ)室餍( yàn )瞷( jiàn )施( yí)从墦( fán )讪( shàn )第三则:日攘(rǎng)邻人之鸡第四则:卒(cù)然问曰天下恶(wū )乎定王知夫(fú )苗乎苗浡(bó )然兴之三、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检查读音及断句情况四、学生分七组学习,教师抽查各小组朗读情况五、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分任务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8、王好战,请以战喻(含答案)
双基限时练(八) 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走近 B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 C .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 D .天油然..作云 油然:自然而然地 解析 B .其—那;C.诚—果真;D.油然—云盛的样子。
答案 A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七十者衣.帛食肉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吾对曰:“定于一.。
” 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名词动用,D 项是数词动用。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或五十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请以.战喻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解析 A .顺承关系/转折关系;B.比/在;C.用/来;D.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惠普络中国高层换帅尘埃落定....,11月15日,新任中国区总经理岑德智首次在惠普“络优势,尽数呈现”的媒体见面会上露面。
B .10月1日晚上,3万多枚烟花同时燃放,打出了象征新中国成立60周年历程的各种造型,烟火交相辉映,令人目不交睫....。
C .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D.某些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
某报认为厂家此举真是“掩耳盗铃....。
”解析A.尘埃落定:比喻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
符合句意;B.目不交睫:形容不能入睡;C.不一而足:指同类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D.掩耳盗铃:本指欺骗,但一般指自己欺骗自己。
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word学案
学习目标:课标考纲《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内容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4、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重、难点: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掌握比喻说理的好处。
学习过程※预习提示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标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跟同学讨论,不能解答的留待上课时质疑。
3.初步分析文中出现的各类文言现象。
※探究新知:一、导语先秦时代的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
坐在孟圣人的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我们感受到了其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其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
在我们面前高高立着的是一位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我们更感受到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
现在,让我们以本文为载体,穿越时空,与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对话。
二、文学常识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三、文本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
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张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学习课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使学生掌握文言知识了解写作特点,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品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难点:学习课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弄懂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其次要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分别把握两篇文章的主旨,并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刻领会其寓意和内容;再次,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能从语言层面上更进一个层次,提高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品味、欣赏文章的巧妙设喻、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后第一
三题。
计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
1.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市不远。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益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之间战事频仍。
战争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既往任何一个时代。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孟子目睹当时社会纷乱之景,认为天下“定于一”,主张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所以他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乃至宋、滕等小国的统治者。
但是他的理想终究未能成功。
大国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地;小国则苟延残喘,希求自保。
孟子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脱节,这就使他的主张不可能被付诸实施。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会感恩生活当中,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别人认可的,也许这在当时会成为心中纠结。
但是,在经历过后,仔细想想,岁月的洗礼才能让自己逐渐走向成熟。
这个时候,要感谢那些曾经让自己成长的人,是他们让我们走向成熟睿智。
学会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
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
当时是满腹的委屈。
曾几何时那段阴霾还藏在心底,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
人只有在经历了无数次生活的砥砺、磨练后才会逐渐地走向成熟、睿智。
那时的你再蓦然回首,曾经的阴霾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如梭岁月里的一缕馨香。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2课时)-人教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yì)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餍(yàn)酒肉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语人(yù)卒然(cù)恶(wū)乎定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第1节(梁惠王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新人教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3.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1.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3。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朗读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4.分析讽刺效果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请学生根据预习先谈谈,教师再归纳。
1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
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师和代表人物。
世人尊称为“亚圣”。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请学生谈谈“孟母三迁”的故事。
2关于《孟子》《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
宋代把它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背景扫描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
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
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单元导读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
《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
《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了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有孟子思想的影响。
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这一原则。
《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立政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高二语文李忠谊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文意把握寓意||,联系生活积累素材||,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梳理;2.分析文意把握寓意||。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积累素材||,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式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闻事实导入:(PPT展示)2019年12月28日||,湖南永州一大妈在马路上碰瓷一名女司机||,一番撒泼之后终于成功讹到20块钱||,拿到钱之后她边跳舞边向路边的人展示自己的“战利品”||。
还喜滋滋地举着钱跟路边的人说:帮我拍张照……她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碰瓷有什么不妥||,反而很自豪地说||,虽然只有20块钱||,但半小时能讹250块||,这样就有钱去打麻将了……说完她开心地走到了一辆银白色的轿车前||,又跳了一段舞……然后就势躺在了那辆轿车前面||,开始了第二段碰瓷……问:你如何评价这位大妈的行为?二、提问复习知识:孟子其人1.孟子||,名()字()||,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时期()家的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有“性善论”说等||。
成就: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著有“四书”之的()||。
3.孟子和其母有关的成语:()、()等三、点名读课文||,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瞷()2.施()3.讪()4.墦间()2解释句中的词语A、卒之东郭墦间卒:()墦()B、瞯良人之所之瞯:()C、讪其良人讪:()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4古今异义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古义:依靠||,指望古义:丈夫今义:好人今义:抬头向远方看;敬仰而有所期待5特殊句式判断(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翻译: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数罟..(cùɡǔ) 2.洿.池(wū)3.庠.序(xiánɡ)4.良人(jiàn)5.墦间(wū)6.施施(yí) 7.攘.邻人之鸡(rǎnɡ) 8.苗槁.(ɡǎo) 9.浡.然(bó)10.嗜.好(shì)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 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回家 3.蚤.起 通早 4.施.从良人之所之 通迤,斜行 5.卒.然问曰 同猝,突然 6.由.水之就下 通犹,好比,如同 三、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2.所仰望..而终身也 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古义:用……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是非..君子之道 古义:这不是今义:对错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古义:伸长脖子今义:引导、带领 四、一词多义1.兵⎩⎪⎨⎪⎧①非我也,兵也兵器②草木皆兵士兵2.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救济②百发百中 发射③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3.直⎩⎪⎨⎪⎧①直不百步耳只,只是②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③中通外直不弯曲4.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②扶苏以数谏故 shuò,屡次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ù,几5.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合用,能够③以待来年然后已 连词,表目的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6.其⎩⎪⎨⎪⎧①问其与饮食者代词,他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副词,大概③如知其非义 代词,这7.而⎩⎪⎨⎪⎧①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关系②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顺承关系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④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8.施⎩⎪⎨⎪⎧①施从良人之所之读yí,通“迤”,斜行②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读yí,喜悦自得的样子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动词,实行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动词,用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2.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击鼓(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4)王无罪.岁罪:归罪(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富贵:富有显贵之人2.形容词作动词(1)谨.庠序之教谨:小心地办好(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轻:减轻(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骄:轻视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羞:感到羞耻(三)数词作动词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统一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示判断)3.是非君子之道(“非”表示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作状语,后置) 3.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5.而相泣于中庭(“于中庭”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 焉 耳 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血了!错误!⎦⎥⎥⎤一起作状语的标志。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对应学生用书P34[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数罟..(cùɡǔ) 2.洿.池(wū) 3.庠.序(xiánɡ)4.良人(jiàn)5.墦间(wū)6.施施(yí) 7.攘.邻人之鸡(rǎnɡ) 8.苗槁.(ɡǎo) 9.浡.然(bï) 10.嗜.好(shì)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回家3.蚤.起通早4.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同猝,突然6.由.水之就下通犹,好比,如同三、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2.所仰望..而终身也 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古义:用……方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是非..君子之道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古义:伸长脖子 今义:引导、带领 四、一词多义1.兵⎩⎨⎧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草木皆兵.士兵2.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开仓救济②百发.百中 发射③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3.直⎩⎨⎧①直.不百步耳只,只是②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③中通外直. 不弯曲4.数⎩⎨⎧①数.罟不入洿池 数c ù,密②扶苏以数.谏故 shu î,屡次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 ù,几5.以⎩⎪⎨⎪⎧①请以.战喻 介词,用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合用,能够③以.待来年然后已 连词,表目的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6.其⎩⎨⎧①问其.与饮食者 代词,他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副词,大概③如知其.非义 代词,这7.而⎩⎪⎨⎪⎧①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关系②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顺承关系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④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8.施⎩⎪⎨⎪⎧①施.从良人之所之读y í,通“迤”,斜行②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读y í,喜悦自得的样子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动词,实行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动词,用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日: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击鼓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4)王无罪.岁罪:归罪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富贵:富有显贵之人 2.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谨:小心地办好 (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轻:减轻 (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骄:轻视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羞:感到羞耻 (三)数词作动词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一:统一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也”表示判断) 3.是非君子之道 (“非”表示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臵)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邻国”作状语,后臵) 3.树之以桑 (“以桑”作状语,后臵)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臵)5.而相泣于中庭 (“于中庭”作状语,后臵) (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臵)[课文·译注](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 焉 耳 矣!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血了!⎣⎢⎡之:与后面的“也”⎦⎥⎤一起作状语的标志。
于:对,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
河 内 凶,黄河以北闹饥荒,则 移 其 民 于 河 东, 移 其 粟(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 于 河 内。
河 东 凶 亦 然。
运到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
⎣⎢⎡凶:谷物收成不好,闹饥荒。
于:介词⎦⎥⎤“到”。
其:代河北或河东。
察邻国之 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考察邻国的政治,比不上我费尽心力。
⎣⎢⎡之:前一个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国 之 民 不 加 少, 寡人之民(可是)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减少,我的老百姓 不 加多, 何 也?”也没有增多,什么原因呢?”⎣⎢⎡⎦⎥⎤之:结构助词“的”。
加:更,更加。
孟子对曰:“王 好 战, 请 以 战 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填 然 鼓之, 兵 刃 既接, 弃 甲 曳 兵咚咚地敲响战鼓,兵器已经交接,(有的士兵却)抛弃铠甲拖着兵器而走。
或 百 步 而后止, 或五十步 而 后 止。
逃跑。
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来。
以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则(如果)用自己跑了五十步去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你觉得何 如?”怎么样?”⎣⎢⎡好:喜欢。
请:表示尊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
填:形容鼓声、拟声词。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之:音节⎦⎥⎤助词,无义。
兵:兵器。
既:已经。
曳:拖。
或:有的人。
走:跑,这里指逃跑。
以:用。
曰:“不可。
直 不 百 步 耳, 是亦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走 也!”逃跑啊!”⎣⎢⎡⎦⎥⎤直:只是,仅仅。
耳:罢了。
是:这。
曰: “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 民 之 多 于孟子说:“大王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也。
邻国多了。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指望。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于:介词,比。
不 违 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 罟 不 入 洿 池,役使百姓不耽误农作时令,粮食就会吃不完;不让百姓拿细密的渔网进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 斤 以 时 入 山 林, 材木鱼鳖就会吃不完;让百姓拿着斧头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 使 民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养 生 丧 死 无 憾 也。
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为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了。
养 生 丧 死 无 憾,老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为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没有遗憾,王 道 之 始也。
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胜:尽。
时:时令。
数(c ù):细密。
罟(ɡǔ):网。
洿(w ū):⎦⎥⎤池塘。
以:介词,按照。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人办丧事,丧,为动用法。
之:结构助词,的。
五 亩之五亩大的宅, 树之以桑, 五十 者 可以 衣 帛矣。
宅园,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了。
⎣⎢⎡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音节助词,无义。
衣(y ì):名词作动词,穿。
帛(b ï):丝织品。
鸡 豚 狗 彘 之畜,无鸡、狗、猪的饲养不要 失 其 时, 七十者 可 以 食 肉矣。
百亩之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百亩大的田, 勿 夺 其 时, 数 口 之家可以 无 饥 矣。
耕地,不要错过农作时令,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没有饥饿了。
⎣⎢⎡⎦⎥⎤豚(t ún ):小猪。
彘(zh ì):大猪。
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畜(x ù):饲养。
夺:失去,错过。
谨小心地办好庠序之教,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宣讲,⎣⎢⎡谨:形容词作动词,小心地办好。
庠(xi án ɡ)序:泛指学校。
以:把。
孝:尊敬父母。
悌(t ì):敬重兄长。
申:反复陈述。
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第二个为音节助词,⎦⎥⎤无义;第三个为结构助词。
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着东西在道 路 矣。
七 十 者 衣 帛 食 肉,道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黎民 不 饥 不 寒, 然 而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都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这样的事!⎣⎢⎡颁:同“斑”。
负:背东西。
戴:头顶东西。
于:介词,在。
然而:然,这样;而,却。
王(w àn ɡ):名词作动词,称王。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往往前臵;之,代词,代“这样做却不能称王”。
狗彘食 人食 而不狗猪吃人吃的粮食却不知 检, 涂 有 饿 莩 而 不 知 发; 人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人死, 则曰:‘非 我 也, 岁 也。
’ 是何异于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跟用兵器刺人而杀之, 曰: ‘非 我 也, 兵 也。
’杀死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pi ǎo ):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饥民。
岁:年成。
于:介词,跟。
王 无 罪 岁, 斯 天 下 之大王如果不怪罪年成,(而从政治上下功夫)那么天下的民 至 焉。
”百姓就会到梁国来了。
”⎣⎢⎡⎦⎥⎤罪:名词作动词,怪罪、归咎。
斯:那么。
之:结构助词,的。
至:到。
焉:句末语气词。
(2)齐 人 有 一妻一妾 而 处 室 者, 其 齐国有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 良 人 出, 则 必 餍 酒 肉 而后反。
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
⎣⎢⎡处室:住在一起,共同生活。
而……者:定语后臵⎦⎥⎤的标志。
其:代词,她们的。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必:一定。
餍(yàn ):饱。
反:通“返”。
其 妻 问他的妻子问所 与 饮 食 者, 则 尽 富 贵 也。
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
⎣⎢⎡⎦⎥⎤其:他的,良人的。
富贵:形容词作名词,有钱有势的人。
其 妻 告 其 妾曰:“良人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 出, 则必 餍 酒 肉 而 后 反; 问 其 与 饮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食 者, 尽 富 贵 也。
而 未 尝 有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
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显 者 来。
吾 将 良人之所 之也。
”有声望的人来过。
我要暗中看看丈夫去些什么地方。
”⎣⎢⎡而:转折连⎦⎥⎤词,但是。
未尝:不曾。
显者: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显,显赫。
(ji àn ):窥视,暗中察看。
之:前一个为结构助词,后一个为动词,到。
蚤 起, 施 从 良 人 之 所之, 遍早晨起床后,(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看他去哪里,整个国 中 无 与 立 谈 者。
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人。
⎣⎢⎡蚤:通“早”。
施(y í):通“迤”,斜行,这里是暗中 ⎦⎥⎤跟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