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韩道瑞;曹广民;郭小伟;张法伟;李以康;林丽;李婧;唐艳鸿;古松【摘要】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原生矮嵩草草甸、退化草甸、人工草地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4种不同土地格局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现状.以原生矮嵩草草甸土壤碳储量为基准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增汇潜力有很大差异,在0-40cm土层中,(1)原生草甸碳储量最高,达到17098 gC/m2,退化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的有机碳汇增加潜力分别为:5637、3823、1567 g C/m2.(2)对于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明显低于原生草甸和农田.(3)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cm,且原生草甸地下生物量的碳储量比其他3个植被类型高3.6-5倍.总体上,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的碳增汇潜力.【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4【总页数】10页(P7408-7417)【关键词】人工草地;退化草甸;碳增汇潜力;土壤有机碳【作者】韩道瑞;曹广民;郭小伟;张法伟;李以康;林丽;李婧;唐艳鸿;古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日本筑波305-8506;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vegetation change on soil carbon storag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We examin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natural alpine meadow,degraded meadow,artificial pasture and farmland,and estimated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latter three types based on former natural alpine mead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vegetation types have a great difference in potential of carbon storage of 0—40 cm soil layer:(1)the carbon storage in natural alpine meadow was the highest with 17098 gC/m2,and were 5637,3823 and 1567 g C/m2for degraded meadow,artificial pasture and farmland,respectively;(2)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density in degraded meadow and artificial pasture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ose in natural meadow and farmland;(3)root carbon storag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0—20 cm topsoil,and the natural alpine meadow was 3.6—5 times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vegetation types.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there is a huge potential of carbon sink in alpine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Key Words:artificial pasture;degraded meadow;potential of carbon sinks;SOC全球变化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复杂的挑战之一[1],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皖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高三考前冲刺卷(三)地理试题和解析
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高三考前冲刺卷(三)地理试题和解析一、选择题我国某小流域地形切割十分严重,土壤肥力低下,水资源贫乏,该小流域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采用“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形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各项措施镶嵌配套,初步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的小流域生态经济体系。
完成下面小题。
1.该小流域可能位于下列哪个地区()A.东南丘陵B.山东丘陵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2.为减少水资源缺乏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下列措施可行的有()①在有径流条件的地方,挖窖蓄水②筑坝蓄水,将宝贵的雨水拦蓄在坝内③大量抽取地下水,满足农业生产需要④修建引水工程,大规模跨流域调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关于该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最适宜的是()A.在上游地区以种植经济林为主,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B.中游地区在缓坡修建梯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C.在下游地区植树造林,促进水土保持D.大范围异地搬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智利竹筴鱼属典型的大洋性中上层聚群鱼类,生长速度快。
东南太平洋的竹筴鱼捕捞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三位,智利外海稳定的洋流体系是智利竹筴鱼渔场形成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研究发现,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
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迁移路径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春季迁移方向是一直往北B.秋季迁移方向是总体西迁C.秋季迁移方向以东北为主D.冬季迁移方向总体往南5.影响10-12月竹筴鱼中心渔场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西风漂流往南移动②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③东北信风直接影响④河流径流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下列关于竹筴鱼中心渔场变化对智利竹筴鱼捕捞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秋末分布相对稳定,渔业捕捞投入成本较小B.春秋季移动距离相当,渔业捕捞投入量相等C.冬季范围相对扩大,渔民获得经济效益提升D.冬季范围相对缩小,渔民获得经济效益下降“揭河底”是指高含沙的洪峰通透时,短期内河床沉和泥沙被剧烈冲刷带走的现象,多见于黄河中游干流段,下表为1966年—2017年黄河中游某区段历次“揭河底”现象水文数据统计。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土壤碳氮组分特点、林地、草地和耕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有显著影响。
林地利用方式能够提高土壤碳氮储量,草地利用方式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耕地利用方式则导致土壤碳氮流失。
总结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具有显著影响,为合理利用大兴安岭地区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
【关键词】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组分、林地、草地、耕地、影响、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多年冻土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加剧,大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变,这对土壤碳氮组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组分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关于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研究还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大兴安岭地区土壤碳氮组分特点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的研究,为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年冻土区之一,土壤碳氮组分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有助于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可以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作者:曹志远易彩霞王永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03期摘要:青藏高原草地土壤蕴含着巨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文对青藏高原3种不同类型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荒漠)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腐殖质组分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腐殖质碳)、团聚体碳及团聚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组分碳、团聚体碳及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包括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mm的团聚体所占含量及水稳定团聚体比例)的顺序均为温性荒漠关键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团聚体稳定性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4-04Soil Organic Carb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lpine Grassland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Cao Zhiyuan et al.(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Abstract:Alpine grassland soils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store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c carb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We investigated soil organic carbon,active organic carbon(eas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water soluble organic carbon),humic fraction carbon(humic acid,fulvic acid and humus carbon),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grass(alpine meadow,alpine steppe and alpine temperate desert ),and explored their spatial patterns of SOC fraction,and aggregate s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active organic carbon,humic fraction carbon,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all increased in the order alpine temperate desertKey words:Grassland type;Soil organic carbon;Aggregate stability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库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2/3,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多年冻土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森林、草地、耕地和荒漠等类型的土地利用。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有着不同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森林土地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而草地土地的生物量较高,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较多。
耕地土地由于长期的耕作和施肥,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低,土壤质量相对较差。
而荒漠土地则因干旱和贫瘠的环境条件下,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非常低。
针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机制,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程度;2.探讨森林、草地、耕地和荒漠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机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规划和实施冻土区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冻土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是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氮循环的重要方面。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森林、草地、耕地和荒漠等类型,它们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各有不同。
研究表明,森林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森林植被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
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蔡倩倩;郭志华;胡启鹏;武高洁【摘要】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 ~ 10 cm)最高可达73.2 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 ~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 cm)和深土层(200~400 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 <0.05),在0 ~ 50 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 ~ 400 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 ~200 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在0 ~ 400 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 ~ 40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 kt· 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 ~ 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l 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 Pg.%The soil organic carbon ( SOC) and carbon storage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under no water logging, perennial water-logging and seasonal water-logging( during June to October)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was extreme high and that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soil (0-10 cm)reached to73. 2 g·k g-1 , 6 - 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hina.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reached to 400 cm under ground, which was far more than the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hin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in SOC between shallow soil layer (0-50 cm) and deep soil layer (200 -400 cm) over different hydrologic conditions.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 (0-50 cm) the SOC rank was: perennial water-logging > seasonal water-logging > no water-logging, and in the layer 200 - 400 cm the rank was: no water-logging > seasonal water-logging > perennial water-logging, while in the soil layer 50 -200 c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OC (P > 0.05). In the soil layer 0 -400 cm, the C/N ratio of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over different hydrologic conditions mostly was less than 15 ,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carbon. The carbon storage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was at a very high level, the soil carbon storage of perennial water-logging, seasonal water-logging and no water-logging was 64. 87 ,71. 21 and 76. 45 kt · km-2 respectively, which was 20 -40 times higher than the forest, farm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hina. Approximate 60% of soil carbon storage distributed under the 1 m soil layer. The total soil carbon storage of Zoige alpine Kobresia meadows wetland was about 0. 245 Pg.【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13(049)003【总页数】8页(P9-16)【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储量;嵩草草甸;水分条件;若尔盖高寒湿地【作者】蔡倩倩;郭志华;胡启鹏;武高洁【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Q142.3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储存了大量有机碳,而且一直以来还被认为是大气 CO2的重要碳汇,在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Neue et al.,1997;Richert et al.,2000;Bernal et al.,2008;邵学新等,2011)。
粤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
粤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摘要】粤北山区地处南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改良措施。
通过对粤北山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分有显著影响。
耕地和林地的有机碳含量较高,草地和水稻田的有机碳组分特征较为复杂。
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气候等。
结论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有显著影响,为今后山区土壤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议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改良措施,以促进山区土壤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粤北山区、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组分、影响因素、土壤改良、研究建议、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粤北山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较为复杂,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交错分布。
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因此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粤北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农田向城市扩张、森林资源开发以及旅游业等活动对土地资源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使得粤北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粤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成为了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粤北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未来的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为粤北山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粤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的研究,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分特征的影响机制,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粤北山区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方式及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8, 17(3): 1130-1134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海南大学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科研项目(hdzx08-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61010)作者简介:邓万刚(1976-),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wgdeng666@*通讯作者: E-mail: wdwu@ 收稿日期:2007-12-19土地利用方式及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邓万刚,吴蔚东*,陈明智,夏福君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摘要:运用物理分组方法分别对海南屯昌县花岗岩砖红壤地区天然次生林(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ell. Arg.)、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土壤(TSF )和人工橡胶RRIM600 (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林土壤(TR )以及白沙县紫色砂页岩砖红壤地区天然次生林(白楸 (Mallotus paniculatus (Lam.) Muell.Arg.)、岭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土壤(BSF )和人工橡胶RRIM600 (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 林土壤(BR )0~100 cm 土层土壤及其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方式从天然次生林变为人工橡胶林后不同母质砖红壤及其物理组分有机碳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TSF 和TR 土壤有机碳分别比BSF 和BR 土壤有机碳含量高。
无论是花岗岩砖红壤还是砂页岩砖红壤,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壤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极显著降低,TSF 变为TR 后还造成大团聚体以及粘粒和粉粒(Silt & clay )有机碳显著减少,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花岗岩砖红壤退化程度比砂页岩砖红壤大。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放牧是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
而放牧家畜通过采食、践踏和排泄对草地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草地牧草的产量、品质和植物学组成,反之,这些因素又受草地牧草属性的影。
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天然草地约115亿hm2 ,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30 %。
其中,高寒草甸草场约0.7亿hm2,约占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的49%。
草地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长期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超载过牧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因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毒杂草比例增加,致使草地退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青藏高原约有0.45×108hm2退化草地,约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3,其中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黑土滩”,约占退化草地面积的16.5%,这已经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一、放牧对草地微生物、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一)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动力。
微生物量碳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土壤碳、氮、磷等的植物有效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环境变化极敏感,能够较早地指示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可作为土壤质量和土壤总有机质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土地利用状况明显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与未放牧样地相比,放牧样地的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明显升高,地下线虫种群也发生明显变化,放牧对维持土壤营养物质的周转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过度放牧不仅使土壤养分输出增加、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消失殆尽。
畜禽肥料的投入比化肥更能促进微生物量的成,土壤中枯枝落叶的加入能明显增加微生物量,土壤速效氮、全磷、缓效钾及PH值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影响较大,上层土壤全磷含量是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磷累积的重要因素。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不足、提示等。
【研究背景】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陆地冻土区,其土壤具有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和多年冻土特征。
土壤中的碳氮元素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加剧,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土壤碳氮组分的动态变化。
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碳氮循环的机制,并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大兴安岭的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我们将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组分的测定和分析,探讨耕作、林地利用和草地利用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程度和机制,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重要地带,其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多年冻土区的土壤碳氮组分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可以为大兴安岭地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有助于科学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兴安岭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其多年冻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加剧,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耕地、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土壤的碳氮循环过程,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地区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加,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耕地的过度开垦和化肥施用导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土壤质量逐渐恶化;林地的砍伐和烧毁使土壤碳氮损失严重,土壤肥力逐渐降低;草地的过度放牧和草原退化导致土壤碳氮循环受到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深入探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对于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如今,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多样化,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规律,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以揭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和分布情况;2. 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机制,揭示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碳氮组分之间的关系;3. 深入研究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程度及趋势,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建议;4. 提出未来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管理的建议,促进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将可以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组分具有特殊性。
草地土壤有机碳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
草地土壤有机碳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地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温度上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草地土壤有机碳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草地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之一,理解和研究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一、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组成草地土壤有机碳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体,以及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代谢产物。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中进行分解和降解过程后,衍生出有机碳。
草地土壤有机碳主要由容易降解的活性有机碳和难降解的稳定有机碳组成。
活性有机碳包括根系碳和很小的植物残体,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释放到大气中。
而稳定有机碳则是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缓慢。
二、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吸存和排放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吸存和排放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
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变化直接影响草地植物的生长和分解速率,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释放。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还会引起草地植被的演替和物种组成的改变,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作用。
不仅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众所周知,过度的放牧和过度的施肥会破坏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损失。
因此,正确的管理和利用草地资源对维持土壤有机碳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意义和价值草地土壤有机碳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草地土壤有机碳可以促进土壤的肥沃性和固结性,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肥性,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
其次,草地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增加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碳封存,发挥着重要的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和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多局限于林地、湿地和草地等,耕地土壤碳 氮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多年冻土区的 4种典型土地 利用方式沼泽、耕地、白桦林、落叶松土壤的碳氮含量特征进行 分析,探究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氮分布差异,为该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科技风 2020年 4月
环境科学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012143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刘雨桐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 要:为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的特征,对大兴安岭漠河市沼泽、白桦林、落叶 松、耕地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4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存在显著差 异,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 010cm土层,沼泽总碳含量显著高于耕地、落叶松(P<0.01);白桦林与耕地的土壤有机 碳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铵态氮含量与白桦林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落叶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 泽的硝态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1)。1030cm土层含量规律与土壤表层相似。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 壤有机碳对铵态氮、硝态氮影响较大(P<0.01)。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氮含量具有规律性、差异性。不 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壤中碳、氮的含量。
2材料与方法 2.1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漠河市,北纬 53°33′30″、 东经 122°20'27.14",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气候 干 燥 寒 冷,年 均 气 温 为3℃ 左 右,年 均 降 水 量 大 致 为 350550mm。试验区内土地主要分为林地、耕地、沼泽 3种利用 类型,森林覆盖率为 90.6%[11]。受高寒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植 物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林地植被以兴安落叶松和白桦为主,伴生 少量樟子松、山杨林等[1213],耕地以玉米、大豆为主要农作物,湿 地植被以苔草为主。 2.2样品采集与测试 土壤样品于 2017年 7月份在大兴安岭漠河市进行采集。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将样地划分为耕地、沼泽、落叶松以及白桦林 4个类型。每个类型样地中设置 3个重复样点,按照 010cm, 1020cm,2030cm分层采集土壤。将新鲜的土壤去除石块、植物 根系后,密封于样品袋中带回。过 2mm孔径的尼龙筛,一部分放 置于 4℃冰箱,另外一部分风干保存。土壤样品测定包括:总碳 (TC)、土壤有机 碳 (SOC)、土 壤 铵 态 氮 (NH+4N)和 土 壤 硝 态 氮 (NO 3N)。其中 TC和 SOC使 用 MultiN/C3100碳 /氮 分 析 仪 (德国耶拿)测定,NH+4N、NO3N采用 Lammbda35型紫外 /可见 光光度计(美国帕金埃尔默)进行测定。
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蔡晓布;于宝政;彭岳林;刘合满【摘要】高寒草原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探明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SOC)、土壤活性有机碳(ASOC)变化,以及草地退化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严重退化草地各土层SOC、ASOC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退化草地SOC的降幅均以表层最大,且各土层降幅均随草地退化加剧而下降;退化草地ASOC的降幅则均以亚表层最大,但各土层ASOC的降幅随草地退化加剧而提高.(2)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表层ASOC比率分别为16.8%、21.3%、16.6%,亚表层分别为21.8%、18.1%和16.0%;土壤碳库活度与ASOC比率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因此,轻度退化草地SOC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3)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碳库管理指数(CMI)均呈显著下降,但表层降幅相对较低;与严重退化草地比,轻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CMI明显提高.(4)高寒草原环境中,正常草地、轻度和严重退化草地各土层SOC、ASOC间则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对SOC、ASOC的影响和作用可能不同.【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24【总页数】8页(P7748-7755)【关键词】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藏北高原【作者】蔡晓布;于宝政;彭岳林;刘合满【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正文语种】中文土壤有机碳(SOC)是深刻影响土壤环境的核心物质和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1-2]。
作为土壤有机物质矿质化、腐殖化的结果,SOC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含量多少并不能敏感的反映土壤环境、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3]。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曹樱子;王小丹【摘要】沿藏北高寒草原冈底斯山-申扎-双湖样带(30°25′N至33°6′N),在37个样点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藏北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北高寒草原土壤0~15、15~30和0~30 cm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7、2.17和4.4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样带呈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藏北高寒草原土壤质地总体偏粗,不同质地土壤之间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为砂土<壤质砂土<粉壤土<砂质壤土<壤土.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颗粒含量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0~15 cm土壤有机碳与粉粒、黏粒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而15~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相关性不显著.0~1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草地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种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15~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优势种高度呈显著负相关.%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vegetation coverage, height of dominant species and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es at 37 sites along a 300 km transect across the alpine grassland of Northern Tibet.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 and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inducing SOC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SOC stored in the 0-15, 15-30 and 0-30 cm depths to be 2.27, 2.17 and 4.44 kgm-2, respectively. SOC was observed to decrease as latitude increased from 30°25'N to 33°6'N in the alpine steppe of northern Tibet. The soil texture in the area of study was very coarse. For different soil textur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Silt loam is the highest, and in sand is thelowest. SOC cont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and content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ilt and clay at 0-15 cm dep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and particle size at 15-30 cm depth.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above-and below-ground biomasse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SOC content at 0-15 cm depth. Surprisingly, we fou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and the height of the dominant species【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1)002【总页数】7页(P213-219)【关键词】藏北;高寒草原;样带;土壤有机碳;土壤质地【作者】曹樱子;王小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中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约为1550 Pg,是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生物质碳库的2~4倍[1]。
青海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
青海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分布特征王金贵;李希来;李宗仁;刘育红;盛海彦【摘要】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亚洲四大超净区之一,该区域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除了来自大气沉降外,只有输出没有人为输入,这一生产管理方式是否会影响该地区草原生产的可持续性,目前鲜见报道.文章分析了青海省河南县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确定该区域土壤供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河南县高寒草甸土壤中灌丛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9.07 g·kg-1,禾草型草甸最低,为57.89 g·kg-1;灌丛型草甸、杂类草型草甸和沼泽型草甸之间土壤有机碳差异不显著,与矮嵩草型草甸和禾草型草甸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同样为灌丛型草甸最高,为7.14 g·kg-1,禾草型草甸最低,为5.52 g·kg-1,但5种类型草甸土壤全氮含量均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以杂类草型草甸最大,为2.0 g·kg-1;全钾含量以矮嵩草型草甸最大,为25.21 g·kg-1;而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以沼泽型草甸最小,分别为1.93 g·kg-1和21.10 g·kg-1,但5种类型草甸土壤的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不显著.灌丛型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为438.72 mg·kg-1;禾草型草甸最小,为391.10 mg·kg-1.灌丛型草甸和杂类草型草甸土壤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与沼泽型草甸、矮嵩草型草甸和禾草型草甸差异显著.沼泽型草甸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大,为13.79 mg·kg-1,矮嵩草型草甸最小,为10.32 mg·kg-1;5种类型草甸土壤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杂类草型草甸中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0.94 mg·kg-1,沼泽型草甸最小,为246.25 mg·kg-1;矮嵩草型草甸、禾草型草甸和杂类草型草甸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与灌丛型草甸和沼泽型草甸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和碱解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5种类型草甸土壤供氮、供钾潜力均极高,且速效钾含量已达到富钾水平,但供磷潜力较低.%Henan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has been recognizedas one of the four most super clean areas in Asia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There is no artificial input of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other nutrients into the soil, except from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hether this mode of animal husbandry management will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in this area remains unknown.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total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in five different meadow so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hrubby meadow soil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t 79.07 g·kg-1; but the lowest in the dogstail meadow soil (57.89 g·kg-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hrub meadow, forbs meadow and swamp meadow,except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and forbs meadow.Similarly,the shrub meadow soil had the highest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7.14 g·kg-1, and the forbs meadow soil had the lowest (5.52 g·kg-1).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nitrogen content among the five meadow soils. The maximum content of total P in forbs meadow soil was only 2.0 g·kg-1, and the maximum content of total potassium in the koberesia humilis meadow soil was much higher at 25.21g·kg-1;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was the lowest in the swampy meadow soil at 1.93 g·kg-1and 21.10 g·kg-1, respectively, but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in the five meadow soils were not significant. Soil nitrogen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about 438.72 mg·kg-1) in shrubby meadow and the lowest in dogstail meadow (391.10 mg·kg-1).The soil nitrogen content in shrubs and forbs meadow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but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swampy meadow,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and dogstail meadow. The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13.79 g·kg-1) in the shrubby meadow soil and the lowest (10.32 g·kg-1) in the dogstail meadow soil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the five meadow soils. The forbs meadow soil had the highest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350.94 g·kg-1), and the swampy meadow soil had the lowest (246.25 g·kg-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dogstail meadow and forbs meadow except shrubby meadow and swampy meadow.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oil total nitroge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in the investigated grassland. The supplying potential of soil nitrogen and potassium in the five types of grassland was rather high, 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had reached the rich potassium level, even though the supplying potential of phosphorus was lower.【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8(027)002【总页数】7页(P232-238)【关键词】超净区;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分布特征【作者】王金贵;李希来;李宗仁;刘育红;盛海彦【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 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2;S158.3;X144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贮量最大的碳库(Smith,2010),据研究报道,全球土壤中的总碳量约为14×1017~15×1017 g,这一贮量是陆地生物总碳量(5.6×1017 g)的 2.5~3倍(刘淑丽等,2016)。
《不同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范文
《不同放牧方式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篇一一、引言草原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其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放牧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人为干扰因素,其方式、强度和频率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以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草原区域,包括内蒙古、新疆等地的草原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
2. 研究方法(1)放牧方式设置设置不同的放牧强度和放牧频率,包括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连续放牧和轮牧等,以探究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在放牧实验前后,分别采集0-20cm的土壤样品,进行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分析。
利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分析土壤中不同组分的有机碳,如轻组分有机碳、重组分有机碳等。
同时,通过分析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等指标,评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三、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1. 轻组分有机碳轻度放牧和轮牧条件下,轻组分有机碳含量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轻度放牧和轮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凋落物的积累,为轻组分有机碳的积累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重度放牧和连续放牧条件下,轻组分有机碳含量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凋落物减少,从而影响轻组分有机碳的积累。
2. 重组分有机碳不同放牧方式对重组分有机碳的影响较小。
重组分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等,其稳定性较高,不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然而,长期的重度放牧可能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进而影响重组分有机碳的积累。
四、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1. 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适度放牧(如轻度放牧和轮牧)可以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这主要是因为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凋落物的积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学生卷)
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u - i t l N a w s Pa a stt o Bo g , hn s A a e y f c n e X n gQ n h i 1 0 1 I e fo h e l eu n t e f i oy C ie cd m i c, i n , iga 8 0 0 ) Y me e a t t I i l u e oS e i Ab ta t 『bet e hs td dt x lr elwo ait no ic ro p o. to] t e a dtp s f lie a o at sr c O jci ] is yNme epoet f rai f ol ab n: 1Me dWi t n e pn dw,Jmc v T u o h a v o s o [ h hh l y oa me gas n dfm ad r eedfl a rsa hojc , e ft f i s fo n s gm ds nt hneo s l r i cro rsada rln fp s e ) seer et t eo 3k d il d i oe o ecag f o g c abn l n a a eid c b s h e n o s la u n h io a n fOC n g trcinog nccro ( F ) o tns r tde .Reut]n0 4 n ol oyo kn s fa d ,h o tnso OC i S 1 dl h at ra i ab n L OC c ne tweesu id [ sl I — 0clsib d f id ln s tec ne t f a i f o s 3 o S n
李月 .曹 , 梅1 广民 徐仁海 ( 国 学 西 高 生 研 所青 西 102 海 农 科 院青 西 11 2 , 1 科 院 北 原 物 究 ,海 宁80 ; 省 林
摘要 的1 讨 土壤碳 库 的 变化规律 。 探 『 方法] 以原 生高 寒草 甸 、 工 草 地和 农 田( 菜地 ) 为研 究对 象 , 用土壤 有 机碳 密度 分 组 人 油 作 利 法 , 究 3种 土地 利 用方 式 对 高寒 草 甸土 壤 有机碳 (o ) 轻 组有 机碳 (F C 含 量 变化 的影 响 。结果] 研 sc 及 LO ) [ 3种 土壤 0 4 l 体 内, -0c 土 n S C含 量依 次 为人 工草 地> O 高寒草 句>油 菜地 ,分 别 为 131 1 1 1 9 . t m ;F C含 量依 次 为人 工草 地 > 1. 3、1. 和 35 / O 6 4h L 高寒 草 甸 > 油菜 地, 分别 为 1- 、. O 68 3和 5 3 / 2人 工草地 与 高寒草 甸相 比 ,~0cl 3 9 . tm。 8 h O 4 土壤 S C含 量 间差异 不 明显 , L O n O 但 F C高 1.1 耕 作 2 年 6 %; 0 O 的农 田中 ,O S C和 L O F C分 别较 高寒草 甸低 1. %、4 1 『 ] 工草 地土 壤 中总 S C和 L O 61 3 . %。结论 人 9 7 O F C则略 高 于高 寒草 甸 , 明显 高于农 田, 工 草地 和 高寒草 甸的植 物 一 人 土壤 系统 的总 固碳 量 明显 高 于农 田。 关键 词 土地 利 用 ; 高寒 草 甸 ; 土壤 有机 碳 ; 轻组 有机碳 中图分类 号 ¥ 5. 13 文献 标识 码 A 6 文 章编 号 O 1— 6 120 )4 0 9 10 57 6 1(08 1— 55— 3
o d r r : ri ca r slnd apieme d w> rpe e dfed wiht mo n f1 3 1 ,1 . n r e wee atf ilga sa > i l n ao a se i l , t hea u t o 1 .3 1161a d935 / m e p;h o tnso FOC i .4t h r s .tec ne t fL n o d rwe e atfca r sl d > apie me d w .rpe e d fed r e r ri i ga sa i l n l n a o > a s e l ,wih t e a u to 03 i t h mo n f i .6,89 n 8 h .3 a d 5.3 t/ m r s .Co ae t pie ep mp rd wi a n hl me d W.hec n e to OC n 0 0 c ls i b d n a t ca rs l d a o h g do vo sy u h o tn f LFOC wa n r a e y a o t o tn fS i -4 n ol o yi ri ilg a sa sh dn tc a e b iu l,b ttec ne to i f n n si ce sd b 1 . % . ec n e t fS 6O1 Th o tn so OC n OC nfr a dc lia e o 0 y a sweed c e s db 6.9% , 471 r s t a h ti pneme d w. a dLF i aml n utv tdf r er r e ra e y 1 1 2 3 . % e p.h n ta na i a o l
维普资讯
安徽 农 业科 学 , unlf n u A r Si20 , (4 :9 155 ,00 J ra o A hi g .c. 083 1 )5 5— 93 6 1 o i 6
责任 编辑 张杨林 责任 校对 况玲玲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