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最大化”伦理认同的困境——读威尔·金里卡“效用最大化”
现代国家建构的多元文化主义路径评析
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0.No.5Oct.2020现代国家建构的多元文化主义路径评析王建波(内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主权唯一与权利多元、主权稳定与主权合法二维一体的政治实体。
多元文化主义具有质疑和解构普世主义、基础性、权威性和中心性的后现代思想基调。
在理论逻辑上,多元文化主义消解与冲击国家民族、主权唯一与主权稳定性,但促进和优化国家民主、多元权利与主权合法性。
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实践引起激烈争议,保守派批判代表了同化主义民族国家建构理念,激进批评的声音则基于当代左翼社会批判思想。
多族群社会的国家建构仍须在文化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相统一的框架内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国家建构;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中图分类号:D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0)05-0024-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0.05.005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肯定文化多样性、倡导承认文化差异的思潮,其次才意指族群和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以及对其承认的政策举措。
它的兴起,不仅回应弱势少数群体的权益公正分配诉求,有助于消解欧美社会主导性族群的文化霸权,也是对文化单一化国家建构路线的否定和取代,无疑标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多元文化主义自其问世就争议不断,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实践在短短约半个世纪之后更是备受批评和诟病;现在多元文化主义不再是“政治正确器械库里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西欧国家已相继废止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实践。
为什么多元文化主义国家建构受到如此非议?国内外学界在实证和思辨两个层面都进行了探究,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诸多关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践的实证研究,因为测度模型、采用样本,甚至理论预设不同,结论存在很大分歧。
论边沁功利主义的内在理路
摘要
论边沁功利主义的内在理路
摘要
边沁的功利主义深刻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功利主义和 功利主义的批判成为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本文详细分析了边沁功利 主义的论证逻辑,并阐释了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之间的内在悖论。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导论、主体和结论。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导论, 该部分重点论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简要评价这 些学者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 非功利原则的批判 ............................................ 7 一、禁欲原则....................................................... 7 二、同情与反感原则................................................. 8 (一)批判的逻辑 ................................................. 8 (二)自然法批判 ................................................ 10
消费者决策与效用最大化理论
消费者决策与效用最大化理论消费者决策是指在面对多种选择时,个体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和期望,所做出的购买或消费行为决策。
效用最大化理论指的是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会选择能够给予他们最大效益或满足感的选项。
本文将探讨消费者决策过程以及效用最大化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消费者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步骤:需求识别、信息搜集、评估和比较、购买决策、后续评估。
首先,需求识别是指消费者意识到自身有某种需求或欲望,比如购买一台新手机。
然后,他们会积极搜集和获取相关信息,例如通过网上调查、朋友推荐和专业评价等途径,以便更好地了解可供选择的选项和产品特性。
在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后,消费者会对不同选项进行评估和比较,考虑到价格、质量、功能、品牌信誉等各种因素,以便做出权衡取舍。
接下来,他们会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选择一种或几种选项进行购买。
最后,在使用了产品或服务之后,消费者会对其进行后续评估,判断是否满足了自身需求和期望。
效用最大化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自己的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一个衡量个体满足程度的函数,通过对不同商品或服务进行评估和比较,以期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会将不同商品的效用进行比较,选择那个给予他们最大效用的选项。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价格、品质、功能等因素,并权衡取舍。
例如,当消费者需要购买一台电视时,他们可能会考虑到产品的价格、画质、音效、品牌信誉等因素。
在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下,消费者会选择那台给予他们最大效用的电视。
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以获取更好的画质和音效。
或者可能他们会在价格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取舍,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效用最大化理论可以帮助消费者提高决策质量,使他们能够在众多选项之间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然而,消费者决策过程也受到一些限制和影响。
信息不对称、时间和认知限制、个人偏好和态度等因素都可能对消费者决策产生影响。
消费者教育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应对这些限制,提高决策效果。
论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观
论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观提要理查德·A·波斯纳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经济分析法学家之一。
他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有关实质性知识结合起来,为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拟从效用最大化的概念出发,探求我国法制进程中对于波斯纳效用最大化的运用概况,并就效用最大化本土化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科斯那;经济分析法学;效用最大化波斯纳是美国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最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是经济分析法学说的集大成者。
波斯纳作为经济分析法学最杰出的代表,其经典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深刻的经济分析法学著作。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法律制度中的许多原则和制度最好被理解和解释为促进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经济分析法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运用于法律制度的分析,包括侵权法、契约法、赔偿法和财产权法等普通法领域;惩罚的理论和实践;民事、刑事和行政程序;立法和管制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实施和司法管理;宪法、初民法、海事法、家庭法和法理学。
”一、法律效用的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理论是波斯纳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其作为法官和学者所追求的法律价值。
波斯纳一生著述不断,其理论也在实践中趋于完备,特别是他从效用的纬度进行阐释法律的经济学进路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其法律理念之中。
笔者也深受波斯纳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影响,希望通过剖析波斯纳的效用最大化理论,能进一步理解经济分析方法对法律发展的推动作用。
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的一项基本原理。
(一)效用的含义。
首先,波斯纳认为“效用”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它通常用来指区别于某一特定物的预期成本或收益的价值。
其次,效用在哲学基础上“是由功利主义哲学家所使用的(大致地)含有幸福意义的效用。
”波斯纳在对效用进行分析的时候,更为关注效用的伦理层面。
对他说,效用包含着幸福、快乐和满足。
从另一方面来看,波斯纳在追求法律的效用最大化时,不仅考虑从经济学的角度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从社会政策的宏观角度,强调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制度的完善。
ethicaldilemma例子
ethicaldilemma例子摘要:1.伦理困境的定义和重要性2.职场伦理困境的实例3.应对伦理困境的策略和建议4.结论:伦理决策的重要性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伦理决策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社会关系中,我们都需要面对一系列的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指在面临两种或多种选择时,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涉及到道德或伦理价值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伦理困境的重要性。
伦理困境不仅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以及事业成功。
在面对伦理困境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职场中,伦理困境更是难以避免。
例如,当公司要求你完成一项可能损害公众利益的任务时,你应该如何抉择?或者,当你发现同事在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时,你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职场伦理困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和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企业的长远利益。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伦理困境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增强道德观念: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明确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在面对伦理困境时,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2.深入了解问题:在面对伦理困境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3.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伦理困境。
他们的观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启发,使我们在决策时更加审慎。
4.保持自律: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我们需要保持自律,坚守道德底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伦理困境时,做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的决策。
总之,伦理决策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在面对伦理困境时,能够做出最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导论1.什么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为什要学习这么课?3.怎么学习这么课?4.课程安排1.什么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1.1.当代西方政治思想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阶段: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6BC-5AD中世纪基督教政治思想:5-15AD现代政治思想:15-20AD70s当代政治思想:20AD70s-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标志:约翰·罗尔斯与《正义论》1971年1.2.西方东西方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西方通常指那些实行宪政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3.政治思潮1.3.1.什么是政治?在一个社会中,人们通过获取、维持、影响、运用国家权力的方式来参与公共决策的活动和形成的关系。
1.3.2.什么是政治思潮?思潮即思想的潮流,政治思潮即政治思想的潮流、流派。
其核心是各种在政治生活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形态。
政治思潮与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论):区别:前者重主张,后者重论证;前者重实践,后者重学术;前者的载体是政治参与者,后者的载体是研究者。
联系:政治思潮的核心是政治思想。
没有理论支持的政治主张缺乏说服力。
1.4.两种政治理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主要研究对象——规范性的政治理论思潮。
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依据各种规范政治理论而提出关于理想政治生活的各种主张,从而形成各种政治思潮。
政治理论→政治主张→思潮1.5.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1.5.1.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发展A,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以自然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认为社会是自然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学》)B,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以超自然的神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认为人类社会是神创世界中的一部分。
政治隶属于神。
C,现代政治思想的总的特点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和人的发现,政治思想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既非自然,也非神创,乃是自由平等的个人所创造。
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模型及其求解算法
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在金融市场,如何合理地配置资金,使得投资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是一个热门的问题,投资组合的效用理论是优化投资组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效用函数出发,在已有效用函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新的效用函数,建立改进的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模型,并对改进的效用最大化模型的求解算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基于半方差和半绝对偏差的优点,分别用半方差和半绝对偏差优化效用函数,提出了用半方差和半绝对偏差改进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模型的方案.考虑到CVaR具有凸性和次可加性且满足一致性公理这些良好性质,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均值-CVaR的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模型.由于提出的模型是比较复杂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考虑使用粒子群智能算法求解模型.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的求解精度,提出了用单纯形法优化的粒子群算法,数值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提高了问题的求解精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
2020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1000字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最近我在求职,觉得这个世界好忙,好紧张。
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陋习,比如“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
每次填写网申的时候,内心无比的烦躁,但是还是逼迫自己以做好的姿态去完成。
看到公务员讲座人山人海的时候,一边吐槽政治的黑暗,时代的虚荣,一边击破脑袋去一探究竟,终究随了大流。
一个成熟的个体,应该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在法律上亦是如此。
但是对于择业来说,这紧张喧闹的环境,会不会让我们丧失对自我的追求。
关于成熟与不成熟,是我一直困顿和迷惑的问题。
什么叫做成熟,什么是不成熟,或许无法用个人的感觉去衡量和评判,这有随意性。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去评判一个人成熟与不成熟的原因。
当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无法确定的时候,任何判断都是无力而虚妄的。
而当下,成熟与世俗往往划上等号,并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标准,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当一个错误的东西被广为接受,那么他就趋近“真理”了,并有着极大的强权迫使你去卑躬屈膝地遵循。
关于这个问题,从康德开始,一代思想巨匠将启蒙与成熟挂钩起来,其本质是用知性驱散迷信,建构科学。
但这样的启蒙在后人看来也是不完备的,这意味着人类再一次被一个更为高端的“迷信”重新洗脑,从一个更为高端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成熟,无疑也是不成熟的,故而后来的思想家提出要在启蒙的过程中同时加上“反启蒙”,促使人类向更高一个层次的“成熟”迈进。
可见,成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永无止境。
用一个根基不稳的成熟标准去评判,只会遭到后人的耻笑。
威尔·金里卡说:“我从来不想我的生活被效用计算所窒息,因为这样的异化强迫我们疏远着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义务与事业。
”这句话我觉得很能解释我们这一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场浮夸的舞台剧,满堂喝彩后留不下半点回响。
我想梵高、亚瑟·皮那让、李安这样的艺术家,都是在忍受住“孤芳自赏”的寂寥后才喷薄出巨大的潜能的。
生前现代人都渴望着却几乎不懂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纯粹利益的考量几乎不能容纳与“生活”理念相关的事物,只考虑哪一种效用的因果杠杆更有效率,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被这样的问题所窒息。
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章节题库(效用最大化与选择)【圣才出品】
3.假设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u=xy+y,其中分别表示两种商品 x 和 y。 (1)请问此效用函数是拟凹的吗? (2)计算均衡需求函数和马歇尔需求函数。 (3)计算间接效用函数和支出函数。 解:(1)该效用函数是拟凹函数。分析如下: 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得商品 x 和 y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MUx=y,MUy=x+1。因此, 边际替代率为:MRS=MUx/MUy=y/(x+1)。可以看出,边际替代率 MRS 随着 x 的增加 而减少,因此该函数是拟凹函数。 (2)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为 I,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L/∂y=x+1-λP2=0
∂L/∂λ=P1x+P2y-I=0
解得:x=(I-P1)/(2P1),y=(I+P1)/(2P2)。
(3)间接效用函数和支出函数
间接效用函数衡量的是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最优消费束时的效用:
v P, I u x P, I , y P, I xy y
2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个效用函数的正单调变换代表的偏好与原效用函数代表的偏好相同。 (2)对于第一个消费者来说,满足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 MUx/Px=MUy/Py,也就是
2/(xPx)=2/(yPy)。对于第二个消费者来说,满足其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是 2xy2/Px= 2x2y/Py,化简即可得 2/(xPx)=2/(yPy)。又两个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约束均为 xPx+yPy =m。联立方程组可得 x=m/(2Px),y=m/(2Py)。他们对两个商品的消费量是相同的, 这个结果与(1)的答案一致。
两种功利主义的划分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化
两种功利主义的划分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化作者:杨健潇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08期[摘要]功利主义可以划分为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功利主义两种理论形态,而依据功利主义的理论逻辑,只有政治功利主义才应当是功利主义的合理形式。
功利主义自西季威克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系统化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发展的伦理学化倾向标志着功利主义政治学的衰落,而伦理功利主义无法摆脱其内在的理论困境,功利主义也只有回归政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功利主义;政治道德;利他主义;后果论[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8-0036-03功利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往往都是在回应和批评功利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后叶,功利主义对西方社会科学诸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如同功利主义的重要批评者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理论支配了当代政治哲学的理论纷争一样。
罗尔斯就是在批判古典功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他的分配正义理论的。
自罗尔斯的《正义论》发表时起,传统功利主义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以“正义”作为核心论题之一的当代社会科学尤其是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功利主义因其自身的逻辑矛盾以及缺乏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而似乎逐渐被时代抛弃。
本文认为,功利主义应当并且仅应当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而存在,那种综合性的功利主义学说只是功利主义在19世纪的早期形态,一种可以被称作政治功利主义——意即功利主义仅仅能够在政治领域确立其自身的合法性——的观念实际上在早期功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中就已经得到体现。
功利主义在20世纪的衰落过程就是其逐渐背离政治功利主义的基本逻辑而由一种政治学说演变成为一种伦理学理论的过程。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理论即政治功利主义而存在,意味着作为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已经无法证明功利原则在个人道德领域所具有的正当性,而体现为政治道德的功利主义却能够发现其存在的合理形式。
第五章效用最大化理论
第五章效用最大化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并说明解决消费者如何购买商品使自己达到效用最大化。
要求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推导;掌握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能够分析出不同商品价格变化后的替代性应和收入效应图形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课堂讲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充分探讨现有环境下其理论对我们的影响;启发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学设计:本章从第二章的第一节需求曲线的需求者入手展开教学,引出对微观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方法。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讲授,使学生们在对两种效用分析和了解中认识和体会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推导需求曲线的形状,并分析消费者如何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最终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全新思维方式:辨证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
课时时数:4学时课时分配:思考题:1.免费发放给消费者一定量实物(如食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这些实物折算的现金,请用无差异曲线来解释一下哪种方法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效用。
主要教学内容:以上节课的需求曲线引出在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的行为。
第一节 效用论最大化一、消费者的均衡作为消费者来说一方面想使自己的效用越大越好,另一方面又受到预算的约束,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呢?这就要实现消费者的均衡消费者均衡实现①消费者在效用一定的前提下,实现预算最小②消费者在预算一定的时候,效用最大从而得出:yy x x P MU P MU =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二、消费者最优选择 消费者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最优选择的条件yy x x P MU P MU = 消费者实现消费者均衡的约束条件:X ·P x +Y ·P y =M第二节 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消费者均衡一旦实现并不是持久的,而是会变动的。
效用最大化理论在消费行为中的应用
效用最大化理论在消费行为中的应用导语:在当今社会,消费行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如何有效地进行消费,以达到最大化的满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效用最大化理论在消费行为中的应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消费决策。
一、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基本原理效用最大化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过程中,会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选项。
效用是指一个人从一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根据效用最大化理论,人们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权衡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满足感的选项。
二、效用最大化理论在消费决策中的应用1. 边际效用递减的认知效用最大化理论认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个单位的边际效用递减。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某个商品时,初始时会感受到较大的满足感,但随着数量的增加,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消费者在决策时需要权衡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资源浪费。
2. 选择理性的消费决策效用最大化理论主张,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应该理性思考,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做出选择。
消费者需要衡量不同商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并根据个人喜好和价值观做出决策。
理性的消费决策可以避免盲目跟风和无用消费,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3. 个性化的需求和偏好效用最大化理论强调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是独特的。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独特的偏好和需求,并根据这些个性化因素进行消费决策。
个性化的需求和偏好可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满足感。
4. 价值观与消费选择效用最大化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什么是重要和有意义的事物的看法和判断。
消费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消费选择,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和道德需求。
5. 消费者福利的提升效用最大化理论所强调的消费决策思路,可以提升消费者的福利。
通过对商品或服务的选择和需求的管理,消费者可以更好地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质。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选择行为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选择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选择行为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指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个体选择使其获得最大效用的行为。
在消费者选择行为中,效用最大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
个体的效用函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物质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等。
这些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使得效用函数呈现出复杂且多变的特性。
首先,物质需求是影响个体效用最大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在选择商品时,往往考虑到商品的价格、品质和实用性等物质特征。
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物质特点,个体可以选择出对自己来说具有最大效用的商品。
例如,当一个人考虑购买一部手机时,他会权衡价格和功能等因素,从而选择出价格适中且功能齐全的手机,以获得最大的物质满足感。
其次,心理需求也对个体的效用最大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心理需求包括个体对美感、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需求。
这些需求往往与个体的个性、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人在选择服装时,会更加注重服装的时尚感和个性化,而不仅仅考虑其实用性。
因此,他们在购买服装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个性相符合的款式和风格,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此外,社会需求也是影响个体选择行为的一个重要维度。
社会需求指的是个体基于社会规范和他人评价等因素,选择使自己得到他人认可或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选择购买名牌手袋时,他往往会考虑到这些手袋是否具有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以及是否能够让他在社交场合中获得他人认可。
因此,他在购买决策中会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与社会价值观相符合的品牌和产品,以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个体的效用最大化还受到一系列经济理论的指导。
例如,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在有限预算下如何选择商品,以使得每一份额外消费所获得的效用与价格成正比。
而选择契约理论则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自身偏好和风险厌恶程度来选择最佳的消费方案。
效用最大化与理性选择
效用最大化与理性选择在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选择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所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选择的含义、原理以及它们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效用最大化的概念及原理效用最大化是指在面临不同选择时,个体会选择能带来最大满足感或利益的选项。
效用最大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权衡各种需求和利益,力求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效益。
效用最大化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假设:一是人们对不同选择的偏好是有序的,可以通过主观感受来量化;二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会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化效益的选项。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个体需要进行辨别、评估和权衡各种选择的能力。
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个体的个人喜好、经济因素、时间成本、风险承担等方面的考虑。
当个体选取一项选择时,其效用值达到最大,也就是说,没有其他选择能够提供更多的效用。
二、理性选择的概念及原理理性选择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各种选择时,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所拥有的信息,做出能够最大化利益的决策。
理性选择是效用最大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评估。
理性选择的原理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一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在不同的选项之间进行比较,并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选项;二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成本、利益、风险等;三是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来确定做出决策的方向。
理性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个体对于目标和信息的认知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在整体上,理性选择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整体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三、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选择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选择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消费决策、生产决策、投资决策等。
在消费决策中,个体会根据自己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估和个人需求的权衡,选择能够提供最大满足感的消费组合。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说明效用因时因地而异。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对效用的理解——《钻石和木碗》
一个穷人家徒四壁,只得头顶着一只旧木碗四处流浪。 一天,穷人上一只渔船去帮工。不幸的是,渔船在航行中遇到了特
大风浪,船上的人几乎都淹死了,穷人抱着一根大木头,才得幸免 遇难。 穷人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 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珍珠宝石换走了木碗,派人把穷 人送回了家。 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能换回这么多 宝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物,该换回多少宝贝!”于是,富 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找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 酋长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声称要送给他最 珍贵的东西。富人心中暗自得意。一抬头,富人猛然看见酋长双手 捧着的“珍贵礼物”,不由得愣住了!
当消费者消费多种商品时,只有花 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 提供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时,消费者获得 最大程度的满足。效用最大化原则(消 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 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价格成比例。
这样:理性消费 者就会调整这两种 商品的购买量:
减少商品1, 增加商品2。
说明:对于消费者,同 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 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 际效用。
如 果 U 与 AB 两 条 曲 线 相交(C,D),
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较 低的满足程度,
U1<U2,浪费了。 U3>U2,但无法实现。
X2
BC
N
E
U3
U2
D U1
O
M
A X1
三、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行为与效用最大化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消费者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个体消费者在面对有限资源时如何做出决策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效用。
效用是指个体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或享受程度。
消费者的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合理的选择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描述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效用程度的函数。
效用函数通常是个体的主观评估,因此不同个体的效用函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效用函数通常是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即边际效用递减。
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于同一种商品,每多消费一单位,其边际效用会递减。
消费者面临的主要决策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收入和价格约束下选择最优的消费组合。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边际效用分析来解决。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于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额外效用。
消费者应该在边际效用相等的情况下,将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不同的商品,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在消费者行为中,价格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价格是商品或服务的货币表达形式,是市场交换的基础。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价格与效用之间的关系。
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效用也会相应减少。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与效用,选择价格相对较低但效用相对较高的商品。
除了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也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较高的收入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收入与效用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即收入增加会提高消费者的效用。
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递增边际效用递减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于额外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此外,消费者的偏好也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的偏好可以通过个体的需求曲线来表示。
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购买商品数量的关系。
消费者通常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但效用较高的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呈现出负斜率。
最大化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
最大化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决策是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与其个人福利与满足有关,而驱动这种行为背后的理论则是最大化效用理论。
最大化效用理论是一种基于理性决策的经济模型,认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尽力使其效用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最大化效用理论与消费者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最大化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根据个人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评估。
根据理性决策的原则,消费者会选择使自己感到最满意的选择。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会考虑商品的价格,还会综合考虑商品的质量、功能、品牌影响等因素。
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来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欲望,从而达到对商品的最高效用。
其次,最大化效用理论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边际效用是指对某种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最后一单位的满足感。
根据最大化效用理论,当消费者购买某一种商品时,他们的边际效用往往会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对商品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弱。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倾向于多样化选择,而不会一味追求数量的增加。
消费者倾向于将有限的购买力分配在各种各样的商品上,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效用。
最大化效用理论在消费者决策中的应用不仅帮助人们理解购买行为,还可以指导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基于该理论,消费者可以更加理性地评估商品的价值,并按照自己的需求和优先级来进行消费。
例如,在购买新电视时,消费者可以综合考虑价格、品牌、尺寸、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权衡各种选择。
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消费者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和后悔,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的个人福利。
此外,最大化效用理论还可以解释一些消费者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有时候,消费者的决策并不完全基于功利主义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而受到情感、社会影响和个人偏好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因为某种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而选择购买,而不仅仅是基于其实际的使用价值。
如何使总效用最大化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如何使总效用最大化——基于经济学效用理论的分析摘要: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
国外也因此对效用论研究界逐步形成潮流。
国内对效用论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无论在交通运输业,还是经济中都有所应用。
但关于效用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相对概念,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
从而,进一步来研究如何才能使总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 效用论; 满足; 最大化Abstract:Utility theory of value in 17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sset class in the works of economics has a clear expression and sufficient play. Foreign and so on utility theory research field gradually formed trend. Domestic to utility theory research, while started quite late, but development is faster, no matter i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or has been employed in the economy. But about utility theory mainly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 The utility is refers to the goods to meet people's desire ability, or rather, the utility is to point to the consumer goods felt satisfaction. The utility is a relative concept, because, because, because of the ground is different. The presence or utility utility size depends on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Thus, further to study how to make utility maximization.Keywords: Utility theory; meet ; maximization想必大家都知道:顾恺之是晋朝最著名的画家。
伦理学基本问题思考(共3篇)
伦理学基本问题思考(共3篇)第一篇:环境伦理学思考一、为何需要环境德行伦理?因为效益论只讲究快乐大于痛苦的余额,而究竟是谁的苦乐,却与是非对错的计算与评估无关。
因此,19世纪的边沁(JeremyBentham)与20世纪的辛格(PeterSinger)都主张,所有受到某种行动影响而具有感知的存有物(即有能力经验到苦乐的存有物),包括非人类存有物,都应该在行动的评估中平等地受到考虑。
辛格批评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拥有特权的主张是武断的,这是一种“物种主义”(speciesism),和性别主义与种族主义一样站不住脚。
他把动物解放运动比拟为妇女的解放和黑人的解放。
辛格反对环境哲学家把自然环境与其中的物种视为有内在价值,他和一般的效益论者一样,把快乐或利益满足的经验本身,而非那拥有经验的存有物,视为具有内在价值。
同样地,对效益论者来说,环境中的非感知物,譬如植物、河流、山脉以及景观,都是环境保护论者道德关怀的对象,却都不具有内在价值,顶多只具有作为满足感知存有物的工具性价值[3]10。
从效益论的观点来看,只要效益的满足大过挫折就是准确的行为。
因此,猎捕鲸鱼以及为了象牙而猎杀大象,虽造成这些动物的痛苦,但仍然可能是准确的行为,因为根据效益论的算计,这种行为可以带给人类最大数量的利益满足,并超过牵涉其中的非人类存有物的痛苦。
对照之下,义务论主张行为的对错大多数与它所造成的结果的好坏无关。
从义务论的角度看来,有好几条不同的道德规则或义务(譬如,不要杀人、不要说谎、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信守承诺),只要遵守道德律本身就是对的,这跟结果无关。
动物权的倡导者汤姆莱根主张,那些具有内在价值的动物拥有被尊重的道德权利,后者在我们身上衍生出一种普遍的道德义务,不要把它们当作仅仅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我们有道德义务不要伤害它们。
莱根认为,像斗牛、商业打猎行为以及动物实验等行为都侵犯了动物的道德权利,它们其实都具有内在价值,应该受到平等尊重。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00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00字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相当伟大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西方的智慧》问世之前,罗素写过一本大部头的哲学名著《西方哲学史》,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鸿篇巨著读起来是艰难的,罗素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通俗化,就诞生了《西方的智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此书的作者是一位相当伟大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西方的智慧》问世之前,罗素写过一本大部头的哲学名著《西方哲学史》,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鸿篇巨著读起来是艰难的,罗素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通俗化,就诞生了《西方的智慧》.与其它哲学史不同,《西方的智慧》更着眼于阐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黑格尔.马克思这一系列伟人无疑是西方哲学的亮点,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同样应当注意的是,这些人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的.没有黑暗时代的经院哲学,可能就不会有作为西方哲学里程碑的休谟,没有休谟就不会产生康德,没有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无从说起,没有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罗素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这种历史的顺承关系,使人看到的西方哲学不仅仅是一个个亮点,而是一条延绵的长河.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历史的来龙去脉阐述得非常清楚,读者心中不会是孤零零的哲学史,而是一幅有环境有背景的哲学发展的长卷.他花了相当的篇幅来阐述在科学与经济领域的发展,但侧重方向并不是科学与经济发展本身,而是着眼于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对哲学的推动.我们看到的可能会是一个在思想层面的西方历史全景图.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取长补短.我阅读了《西方的智慧》这本书,这本书回顾了西方的一些发展历程.我看完之后,有所体会.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犹如一把精神火炬,能把光亮传到心灵最黑暗的地方,能使弱者成为勇士,能使强者满怀仁爱之心,从而让世界充满了温暖.精神是不朽的,正如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温整个人类的思想历程一样,思想的圣火一代代的传递,终于得来今天的思想盛宴.我正享受着人类思想的大餐——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智慧.尽管今天仍有诸多问题如贫困.战争.发展.环境.人口等困扰着我们.然而,我们终将找到答案.也正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漫步人类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西方哲学史读后感3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西方哲学史读后感4最近我在求职,觉得这个世界好忙,好紧张.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陋习,比如〝最后期限是第一生产力〞.每次填写网申的时候,内心无比的烦躁,但是还是逼迫自己以做好的姿态去完成.看到公务员讲座人山人海的时候,一边吐槽政治的黑暗,时代的虚荣,一边击破脑袋去一探究竟,终究随了大流.一个成熟的个体,应该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在法律上亦是如此.但是对于择业来说,这紧张喧闹的环境,会不会让我们丧失对自我的追求.关于成熟与不成熟,是我一直困顿和迷惑的问题.什么叫做成熟,什么是不成熟,或许无法用个人的感觉去衡量和评判,这有随意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去评判一个人成熟与不成熟的原因.当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原因无法确定的时候,任何判断都是无力而虚妄的.而当下,成熟与世俗往往划上等号,并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标准,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而当一个错误的东西被广为接受,那么他就趋近〝真理〞了,并有着极大的强权迫使你去卑躬屈膝地遵循.关于这个问题,从康德开始,一代思想巨匠将启蒙与成熟挂钩起来,其本质是用知性驱散迷信,建构科学.但这样的启蒙在后人看来也是不完备的,这意味着人类再一次被一个更为高端的〝迷信〞重新洗脑,从一个更为高端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成熟,无疑也是不成熟的,故而后来的思想家提出要在启蒙的过程中同时加上〝反启蒙〞,促使人类向更高一个层次的〝成熟〞迈进.可见,成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永无止境.用一个根基不稳的成熟标准去评判,只会遭到后人的耻笑.威尔·金里卡说:〝我从来不想我的生活被效用计算所窒息,因为这样的异化强迫我们疏远着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义务与事业.〞这句话我觉得很能解释我们这一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场浮夸的舞台剧,满堂喝彩后留不下半点回响.我想梵高.亚瑟·皮那让.李安这样的艺术家,都是在忍受住〝孤芳自赏〞的寂寥后才喷薄出巨大的潜能的.生前现代人都渴望着却几乎不懂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纯粹利益的考量几乎不能容纳与〝生活〞理念相关的事物,只考虑哪一种效用的因果杠杆更有效率,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被这样的问题所窒息.可是,正如威尔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拥有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自由地建立和忠实于自己设定的〝义务〞,包括那些先验的契约与神圣的承诺,.如果不允许人们通过承诺自由地建立他与生活之间特殊的义务关系,而将效用最大化无限扩大为生命的不二法则,对于人性来说将是多么灾难性的后果.或许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缺乏与世界隔离的勇气,不敢〝一走了之〞,快意潇洒地按照自己的预设去生活,还是因为人根本就不可能逃脱一些自我设定的圈套,今日的困境无非是昨日种下的苦果.这个过程是矛盾的,一方面本能地或是半推半就地向那个其实并不向往的世界走,另一方面却又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纠结,时刻承担着失去自我的风险.自我困境几百年前的马克思已经深刻地解释了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他认为人的类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类本质的异化却使个人的活动不再具有精神创造活动的性质,而降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了.这样一来,本来是作为实现生命创造基础.作为生命创造活动手段的那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被当做劳动目的,而创造精神.创造价值生命的活动却变成了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马克思太深刻,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们自我困境的根源.所谓意义,落实到日用之际,大抵不过如此.其实所有的价值取向,都存在一个〝为谁而活〞的问题,在通常的认知中,大概不过两种,为自己或是为他人.这种争论好像永远得不到一个终极答案,每一派都能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高明之处,以至于这个问题可以被各种〝心灵鸡汤〞文利用,再次沦为一种工具理性,在遭到现实不满时就告诫自己〝为自己而活〞,而当现实满足了自己,则高尚地〝为他人而活〞.这样一来,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然而历史好像就是这样有趣,当年康德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时候,遇到过近乎一样性质的问题.他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二律背反〞.当然,康德最终指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没有借鉴的,但是思维却很有启发.其实,为谁而活这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是两个层次上的答案,任何把个体的小原则上升为普遍适用的人生准则的时候,都是危险的.康德当年运用理性去批判理性,肃清了一个时代的思维弊病,为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寻找到了可能,关键的一步就是重新审视了理性的适用范围,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或许有启发意义.为自己而活,应当是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个体,勇敢走出他人社会施以我们的各种成见,追求经过自我〝审慎〞后的目标,尊重自我价值,把自我看成一个目的,拒绝将自己变成一个手段.而为他人而活,应当是对这个社会永远存在一种温情和关爱,尊重他人的价值和诉求,将他人也当成目的,不当手段.总之,为自己而活不能无视他人的存在和诉求,为他人而活不能忽略自我人格独立和价值提升.任意夸大其中一种原则都是危险的.但是,对世界多元性的包容和坚定自我的道路从来都应当是同时存在且并行不悖的.对世界多元性的包容体现你对世界的关怀和理解,而自我的坚定来源于自我反观后得来的勇气,多元性从来都无法去否定优劣之分,尊重多元代表一种气度和修养,而批判多元代表一种追求和信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世界总是多元共生,却又存在一种〝归于一〞的内在动力和冲动.或许永远无法归一,却不能停止这个理想追求.例如,但凡专制主义者或许往往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是他们过多抬高了自我认定的道路.制度和理想,而缺乏对于其他道路.制度和理想的尊重,进而固步自封,反而延缓了自我理想的实现.而有时候,面对繁华世界,平凡大众似乎对于任何生存方式和价值理想都报以极大的宽容,用盲目的尊重完全替代了应有的批判,这也使自我在红尘中混沌庸俗下去了.对于普通人,我们似乎要在这两者间去寻找一个平衡点,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据.所以,最终好像又回到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对世界既要有所尊重,也要有所坚持!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_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8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发展又以尊重人的平等为前提。
历史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和过去的悲剧制度,即那种抹杀人的平等权利的腐朽制度的告别。
而在当时的德国,其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将旧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它始终没有改变社会中众人之间不平等地位的现实。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欧洲率先完成宗教批判的德国却始终徘徊在原地,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权阶级独占权力的现实,反倒继续支持甚至巩固了这种不合理的独占。
如此一来,其他国家反倒赶超到了德国前面,德国原本的优势渐渐隐没,逐渐沦落为矛盾频发的落后国家。
因此,整个德国的国家政治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现存制度中的缺陷,即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人的平等。
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考,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去斗争,要在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平等意识,让他们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现实的行动中真正实现对制度的批判斗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实现平等,也就无法维护民众的权益。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对宗教批判提出了三个主要的观点,首先,人的本质应该由现实基础决定,而不是依靠宗教的虚幻来塑造;其次,政治应当和宗教严格区分,不要将政治塑造成另外一种“宗教”,政治应当以现实条件为基础,反映现实苦难,并理性作出判断;最后,对政治制度的批判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平等,让民众在实践中建立真正合适的现实哲学。
这三个观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于真正的哲学真理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高培月,女,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魏涛,女,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逻辑哲学。
(责任编辑:李直)“效用最大化”伦理认同的困境——读威尔·金里卡“效用最大化”邹陆林摘要:“效用最大化”是涉及效用与主体关系的命题。
效益主义应用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方面,其中在私人领域中对效益主义最大化原则的反驳和支持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对于这个命题,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反对论证:一是这种决策方式在人际关系上是冷漠的,它否定了人们之间因特殊关系而产生的特殊义务;二是这种决策方式把不正当的偏好也纳入到效益主义的计算范围。
本文就这两种反对论证给予描述和评判,认为这与效益主义企图将个人理性慎思的方式普及到整个社会的思维方法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关键词:效益主义;反对论证;回应中图分类号:D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6-0054-05效益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是当代学术研究不可回避的理论背景。
它既有执著的追随者,也有激烈的反对者。
在威尔·金里卡看来,效益主义具有两种吸引力:一是它把人的幸福生活从天国拉回人间,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拥有不再依附于上帝的神圣意志等宗教观念;二是效益主义的“后果论”,明确地将道德判断的依据奠基于行为后果的利与弊,能够区分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总之,以历史的观点来看,效益主义使人们的生活从中世纪神权权威的压制中解放出来,而它所提出的标准和程序抵制着各种偏见和迷信。
一、效益主义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应用效益主义内涵着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对“效益”的54解释,二是对效益的最大化的要求。
对于“效益”的解释虽然存在诸多麻烦,但这不是效益主义独有的麻烦,任何学说都会面临这种解释上的麻烦。
此处不多着笔墨。
因此,效益主义的软肋就集中在其“效益最大化”的命题。
效益主义既可以应用于私人领域(包括个人品行),也可以应用于公共领域或政治决策领域(社会制度)。
前一种应用被称为“综合的道德效益主义”,后一种应用被称为“政治效益主义”。
同时,效益主义“效用最大化”的计算可以直接地进入效益主体的决策过程,也可以间接地进入效益主体的决策过程。
效益主义原则的直接应用形式被称作直接效益主义,间接应用形式被称作间接效益主义。
然而无论其形式如何多样,效益主义的根本缺陷却无法掩盖。
但效益主义是否真能将应用范围限制在公共领域,是值得商榷的。
即使如此,政府也得首先为公域和私域划界。
倘若人们在私人领域中没能实现“效用最大化”,那么,重建社会结构以缩小私人生活领域就可以增大私人生活领域的效用。
如果人们在私人生活领域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很难符合效益主义的最大化原则,那么,坚持最大化原则的政治效益主义也就没有理据去保护一个与其最大化原则相悖的私人领域。
而政治效益主义的优势就在于,它是唯一彻底一贯地、系统地将最大化原则贯彻到底的道德哲学。
如果证实了综合的道德效益主义的最大化原则在私人领域的应用是失败的,那么不能用来为私人生活领域提供保障的政治效益主义也就失去了人们赞成它的动力,从而人们也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政治效益主义。
二、“效用最大化”的两种反对论证“效用最大化”这个命题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效用与主体的关系问题。
最大化的效用如果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甚至人们认识不到这种效用,进而也不能计算和支配这种效用,那么这种效用也就不是效益主义的考察对象。
因此,效益主义所考察的效用必须是效用主体可以把捉、测度、操控的效用。
所谓“效用主体”,是指这样的人,“他通过计算自己各种行动对于总效用的效果,来决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1]24即是说,这种效用是因效用主体的行动而产生,可以为效用主体所测度和调控。
(一)“效用最大化”的第一种反对论证这种反对论证认为,效用主体在计算效用时站在一个公共的立场,并认为自己与所有效用相关者具有相同的道德义务。
然而效用主体却忽视了自己在特定关系当中的特殊角色与义务。
效益主义的决策方式不认同效用主体对那些和自己具有特殊道德关系的人具有特殊的道德义务。
威尔·金里卡认为,“我们的直觉坚持,存在着这样一些特殊义务,就算我们本可以采取另外的行动以使与自己没有特殊义务关系的人受益更大,我们也必须尽到自己的特殊义务。
”[1]24我们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案例。
假如一个只有两个人组成的家庭:儿子和父亲,并且他们没有其他的亲戚关系。
父亲生病住院,儿子所拥有的钱刚好用于支付医疗费,以治疗父亲的病使其恢复健康,消除病痛。
但这时,某地发生了地震,一个大家庭中的三个人不幸受了重伤,不及时治疗就会失去生命。
而且这个大家庭的钱物在地震中被毁灭了,如果这三个人死去,无疑会给这个家庭中的其他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我们把给父亲治病的儿子称为A,把在地震中受了重伤的三个人称为B,B受重伤这个不幸的消息刚好在第一时间里被A知道。
那么,A应该怎样来使用自己的那笔钱呢?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用于为父亲治病呢,还是应该捐献给B?按照效益主义的观点,效用主体在决定采取哪种行为时,需要计算的是何种行为能够产生最大效用。
在上述案例中,A的那笔钱如果捐献给B所产生的效用显然要大于给自己的父亲治病所产生的效用。
因此,把钱捐献给B就是符合效益主义“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就是道德的行为,否则便是不道德的。
但是,我们日常的道德直觉告诉我们A还对自己的父亲负有养老尽孝的道德义务,尽管把钱捐献给B可产生较大的效用。
但是,效益主义的原则却要排斥A对于自己父亲的基于血缘关系的特殊义务。
也就是说,当效益主义的最大化义务和其它的道德义务发生冲突的时候,效益主义要求其他义务服从最大化义务。
效益主义将实现“最大化”视为最高的甚至是惟一的义务,而忽略其他的特殊义务。
但道德直觉告诉人们,这种特殊义务是不能被最大化义务替代的。
在罗斯看来,人总是要处在各种各样的特殊关系之中,如妻子与丈夫、孩子与父母、朋友之间等,而任何一种这样的特殊关系都成为一种特殊义务的自明理由。
按照这种说法,效益主义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理由并不比由这种特殊关系所提供的理由更强。
易言之,效益主义所要求的效用最大化义务并不能轻易地被置于首要位置,更不能取代由特殊关系所形成的特殊义务。
在威尔·金里卡看来,每一种由特殊关系所形成的特殊义务对于每个人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每一种特殊义务都构成人们生活的内容,表征着每个人的存在身份,赋予每个人以生活的意义。
但如果要像效用主体那样去55行动的话,那就得把自己的生活计划和他人的生活计划以及公共的生活计划加总起来进行计算,看哪一种计划更能产生最大化的效用。
当公共的生活计划或他人的生活计划更能产生较大的效用时,每个人则必须牺牲自己的生活计划。
初看起来,这种行为似乎是大公无私值得称赞,但实际却是荒唐的。
因为按照这种行为决策方式,每个人都很难有自己的生活计划,只因自己的生活计划不能产生较大的效用。
其实这是在要求每个人随时准备着牺牲和取消自己的生活计划和生活的意义。
在伯纳德·威廉斯看来,效益主义的这种要求,使得一个具有自己生活计划的完整的人,无法在遵从这种效用最大化要求的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完整性。
他认为效益主义要么忽视非效益主义品质的价值,要么贬低其价值,从而退回到早期效益主义那种粗浅观念。
威廉斯认为,这种效益主义的要求颇具空想色彩,根据这种要求,人要么只懂得自私地执行自己的生活计划,要么只要具备效益主义的道德品质,就能够随时牺牲自己的计划。
威廉斯认为,这无疑是在对人们的生活计划的“异化”,要求人们脱离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义务和计划,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服从于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外在理由。
威廉斯认为,效用主体的行为与效用总量之间形成一种函数关系,其行为影响着效用总量,而他人的生活计划和事业却无限制地制约着他自己的生活计划和决定。
总之,一个人自己的计划和事业是其生活的意义所在。
而效益主义所规定的效用主体,在采取行动时所考虑的内容不包括自己的事业和义务。
效用主体只考虑哪种行为能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无视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被效用最大化的要求束缚。
效用主体要持续地依据别人的偏好来不偏不倚地决定自己的行为,要求排除自己与他人的特殊关系和自己的特殊计划。
但在笔者看来,上述第一种反对意见似乎夸大了自己的生活计划和他人以及公共的生活计划的区分。
一个人的生活意义不仅是自己的计划所赋予的,而且他人以及公共的生活计划都是生活意义的重要部分。
对他人计划的义务构成了他人的权利,同时,他人对自我计划的义务构成了自我的权利。
生活的意义是由义务和权利相互依存的两方面构成的,如果只强调自我的计划、自我的权利,则是对生活意义的片面理解。
这种只强调自我权利的计划也是很难实现的。
这种反对意见背后隐藏着一个“自我”的预设,即原子式的无拘的“自我”。
(二)“效用最大化”的第二种反对论证这种反对意见认为,效益主义者把不正当的偏好和正当偏好同等看待,将它们一同纳入了效用计算范围之内。
考虑下面的案例就会发现,把不正当偏好计算在内是不道德的。
比如在一个大多数白种人歧视少数黑种人的社会里,政府的公共政策希望在每一个社区里建一所幼儿园,不区分白种人还是黑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