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做合一doc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选编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选编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一、教学做合一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文集》第155页从教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

《教学合一》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陶行知文集》第14页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

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

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陶行知文集》第19页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1期《陶行知文集》第135页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学做合一》1927年11月2日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陶行知文集》第185页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才是学,对人说是教。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陶行知文集》第214页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浅析“教学做合一”

浅析“教学做合一”

浅析“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视“教学做”为一体。

“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

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多年潜心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核心。

它是现代教育倡导的科研型教学方法。

足见“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做是发明,是演示,是实验,是探寻出路。

”同时“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现就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谈谈我的认识。

1、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实践,即“做”,“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生不在学”。

化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学科,其中观察和实验是实践的重要内容。

如在探究“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时,首先提出:人吸入的气体(空气)与人呼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们讨论。

于是得出许多结论,其一:人呼入的是氧气,其二: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作出假设)。

随即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人呼入的全部是氧气吗?哪个结论正确,只有通过探究让事实说话。

这一实践活动充分说明,在化学教学中,坚持以“做”为中心,努力在“做”上下功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坚持“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是机械重复,不能开创新的途径。

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去之又去,不能印证于经验。

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

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做,真正的做必经将劳力与劳心结合起来,手脑并用。

在化学教学中,观察、实验就是“做”、是行动;分析、思考就是“创造”,必然产生“新观点”(科学结论)。

“教学做合一”述评

“教学做合一”述评

“教学做合一”述评在教育领域中,“教学做合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将教学、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对“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进行探讨,阐述其意义、实施方法、效果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源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他强调“在做中学”,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理念在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这种理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需要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注重实践环节,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在选择教材时,应选取那些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每个实践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评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

在考核学生时,不仅需要考察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应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评价教师时,需要考察其是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管理课程时,需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实践环节的质量。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理念,它通过将教学、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质量。

要想实现“教学做合一”,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

为此,我们建议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研究和实施,以便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我们还建议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教学做合一”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职场上,“教学做合一”可以应用于技能培训、管理培训等领域,帮助员工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

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今称之为国民音乐教育)。

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当人们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这位蜚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巨人的时候,不得不在惊叹于他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一、何谓“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核心——“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由陶行知在1926年撰写《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正式提出。

“它的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教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人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是陶行知针对当时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死”教育而提出的,其思想渊源来自他的老师杜威。

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于1895年提出的“教育活动‘儿童是中心’,要求课程应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改革推至高潮,并提出“于做中学”(LearingBy Doing)的主张,极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动手的“做”的作用。

这一主张对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美国教育影响甚大。

从“做”中学,可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要求,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陶行知发展了杜威的理论,他的“教学做合一”同样以“做”为中心,但不仅仅要求在“做中学”,还要求在“做中教”。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学员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有幸能作为学员代表向各位领导、老师们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我感到无比的激动,真心的感谢领导能给我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教、学、做”合一》。

这个题目是引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十不相谋的过程。

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所以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陶行知所提倡的,做一名"教学做合一"的新时代教师。

2009年11月,我们有幸参加了“福建省农村初中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培训共历时4个月(三个阶段)的时间。

作为农村教师能够参加这样大规模、高质量的免费培训,是省教育厅对农村教师的重视和厚爱。

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在本次的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精心组织的各类教育专家,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座,每一位专家都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博得了所有听课学员的阵阵掌声,精彩而又朴实的演讲,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都在交流中迎刃而解。

培训课程涉及师德教育、课堂教学、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历经三个阶段的省级培训就要结业了,经过本次的培训和学习,本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了使个人专业课题研究及自主学习水平能通过本次的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我积极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习交流活动,并在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中不断进步,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现总结如下:一、教育思想有所提高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教改中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

时隔八十年,近一个世纪了,这一理论对如今的教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是主体与主导的统一“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陶行知说:“首先是先生做,在做上教,学生才可在做上学。

”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必成“待装知识的容器”,成了陶行知所说的旧时代学生读书的特点:读死书。

他强调,教学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以最短的时间,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二、教学做合一,是自主的前提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是主体的投入。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三、教学做合一,是创造的动力陶行知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在于培养手脑双全的人。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四、教学做合一,是发展的根本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可以说,“做”是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一切人发展的根本。

首先,教学做合一,是教师发展的根本。

“教,然后知不足。

”一个不思进取,拿已有陈旧知识去向学生灌输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老师。

陶行知告戒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合作探究

“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合作探究

“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合作探究【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的意义合作探究就是小组区域内学习成员的探讨研究,即小组成员合作探求知识,探求真理,探求事物的本质,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做合一”课堂模式下的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对教师出示的问题积极求索,获得知识、体验、经验,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可以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模式中,以合作探究为中心环节,大力挖掘其内涵,注重其过程,关注其效果,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主题。

二、合作探究的流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

基于此,我对合作探究的流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学习内容,唤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探究的方向=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夏洛克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他把三千金币借给他人,当别人连本带息甚至愿意出三倍的钱还给他的时候,他却拒绝要钱,而非要对方身上的一磅肉。

这对一个吝啬鬼来说,不是很离谱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这样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二(二)学生自主学习,个人尝试探究为了让学生有效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教学做合一: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把学生放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知和发现世界。

即用体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去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操,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这种理论强调要使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东西转变为他们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

广义的教学做合一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狭义指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或者说主要指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递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交给学生如何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以便于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实践需要。

简单点就是老师怎么讲我们怎么记住并且消化掉。

“教”和“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谓“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所谓“学”,则是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学习。

“教”和“学”不可分割,没有了“教”,“学”就无法进行;但只有“学”,却不一定能够“教”。

“教”和“学”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是手段,“学”是目的,通过“教”,达到“学”的目标。

“教”是“学”的前提条件,“学”是“教”的归宿。

离开“学”,“教”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和“学”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背景下,教师对待学生往往采取严厉甚至粗暴的态度,例如动辄训斥乃至打骂等,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心灵创伤问题,造成许多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些弊端,教学做合一作出回答:首先,改革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由原来的“教师中心”转换为“学生中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信任度。

其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摒弃传统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探索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做合一-文档

教学做合一-文档

“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我院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早年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同时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论思想的集中反映。

学习、借鉴、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于改革我院当前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质量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提出的时代背景“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完善的。

在陶行知的时代,中国主要有两种教育:一种是中国道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二是在西方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学校中所进行的所谓洋教育。

陶行知分别称之为“老八股”和“洋八股”。

不管是“老八股”还是“洋八股”,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弊端,一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的国情,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重教太重”,而且教学方法呆板落后,没有生气。

陶行知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里鬼混的是“死人”,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要想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必须对这种“死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教育革命最有力的武器,陶行知认为就是普遍地进行“教学做合一”。

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教学做合一”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于一件事来说,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而为一的,它们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

对于我们所要做的这件事本身来说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做成了一件事,可以称之为“做”;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那么,这种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就是“学”;我们在“做”与“学”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别人,使别人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对别人的影响就是“教”。

“教学做”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三位一体,也可以说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结论。

在“教学做”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与“教”是“做”固有的职能。

第二层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做合一 精选教育文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做合一 精选教育文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做合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6月实施以来,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具有丰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总结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并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对“教学做合一”做了详尽论述。

“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终身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解读“教学做合一”针对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先生只教不做,学生只学不做;劳心者不劳力,劳力者不劳心以及先生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教育方法与现状,我国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1925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受张伯苓先生的启发将“教学合一”改为“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1926年11月21日,陶行知先生在乡村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以《我们的信条》为题发表了演说,其中第六项信条强调:“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因为“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教学做是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相对于活动或事情本身而言是做,相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而言是学,相对于别人所受的影响而言是教。

其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先生指出:第一,先生不能将学生置于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第二,先生不能拿书本配学生,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第三,先生要教学生学的方法,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动自得。

自叶澜教授于1997年9月在教育研究杂志中撰写《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教学将学生作为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重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x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x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不仅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各学科的基础。

在“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给学生创造更多“做”的机会,通过“做”可以优化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不仅在“做”中进行教授,学生也在“做”中进行学习,三者要统一进行才能事半功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引言: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提出了非常多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可以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其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同时也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基础,在新课改中一直强调“转变”即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摒弃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教师在“做”中进行教学,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在强调“做”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强调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角。

在小学阶段将这一思想贯彻到课堂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观察、思考、提问、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进行教学能够不断促进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意义(一)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

小学数学是应用型非常高的一门课程,也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同时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应用与实际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课堂和课堂以外的地方都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数学充满兴趣后,对于课堂学习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会充满求知欲,教师在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入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状况下开展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也能帮助教师一起进行课堂优化。

和谐教育即完善-教、学、做-合一

和谐教育即完善-教、学、做-合一

和谐教育即完善”教、学、做”合一摘要: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所倡导的“社会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与现阶段的和谐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和谐教育;老师;学生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95-01如何追求”教育的和谐”,实现”老师和学生”、”班级和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完善”教学做”的合一。

1.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践行老师和学生的合一陶先生在《教育研究法》中得出了三利:可以交换知识也;彼此可以鼓励也;可以互益兴趣也。

因此,我们认为:一位负责的教师在授业,一位尽职的教师在解惑,一位优秀的教师在示范,一位卓越的教师在启迪。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体现着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和锐意创新。

我们首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向一流的老师学习,力争教出一流的学生;其次,再从工作上制定措施,细化管理,如课前分析学生,精心准备活动单和导学案,追求课堂的高效、风趣,课后教学反思,认真总结得失,提出培优和耐心辅导中下等学生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教师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全程录像,师生之间、老师之间、教学环节和过程之间逐一排查,共同探讨教学的最优化。

常有学生或家长会打电话或亲自来询问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孩子们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学校建立了”如皋教育志愿者在线辅导热线”,确保每所学校、每一天、每个班级、每门学科都有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供面批、电话答疑、电子邮件等方式的在线辅导。

教师真心善待渴求知识的学子,真心回报家长的重托,真心实践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明白,只有真正心静的人,才能做到虚怀若谷,才能不计厉害得失,才能容人之过,不责于人,做到宽宏大量。

一位好老师,他会与静心、快乐同在,他不会整天板着脸训斥学生,他知道学生的天性喜欢搞笑,特别乐于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好老师不会吝惜幽默,他明白幽默能调节紧张的情绪,能增进师生的友谊,能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做合一”——自主学习的沃土

“教学做合一”——自主学习的沃土

“教学做合一”——自主学习的沃土——读《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有感利用暑假时间,我再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被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伟大行为深深感动着,他是个一言一行严于律己的教育家,尤其是他提出的教育理念——“教学做合一”更是对现代的教育有巨大的启迪和影响。

“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

不再拘泥于简单的书本,而是以生活为课堂,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凭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获得实际的学问。

而自主学习也是重在实践,它与其它教学思想比较更具优势,在这种学习中,教师提供的条件、创设的情境,都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与生活实践想结合,是实现学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做什么,达到教学做合一的途径。

因此,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就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会学习。

一、“教学做合一”下的自主学习注重实践教与做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教师教的真正目的之一就是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进而学会学习。

传统的道尔顿制教学就是以书为本,将“教”“学”“做”三者割裂开来,但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做”是关键,也是实践。

”“学”是途径,也是方法。

“教”是手段,也是前提。

在教学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比如我在教学《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我就将教学做与自主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通过运用一系列夕阳的图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整体感知夕阳西下的唯美画面。

其次,让学生畅所欲言,“此时的夕阳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既是教师的“教”,也是学生的“学”,最后,将这些感受通过朗读让学生表现出来,则是“做”,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展开的,却又不拘泥于书本,和生活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又达到了自主学习的要求。

在教学《学棋》这篇课文时,我也时时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你知道中国最早的棋是什么棋吗?”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悬念,进而认识象棋、棋子、棋盘,揭示课题。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是他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作出的科学总结,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第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

陶行知把“做”作为教与学、知与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实践与理论等等之间的中介而予以充分重视,尤其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学习者实践主体地位的尊重。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在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做合一”中“做”的中心性位置,不仅提供了学习者展现自我能力和素质的各种机会和舞台,而且张扬了学习主体的实践精神,学习者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也因此有了真正确立和实现的可能。

第二,“教学做合一”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突出教学活动的实践特性。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的唯一来,是创造活动的基础,行是第一位的,知是第二位的。

“教学做合一”主张现代教学应因地制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实地训练人才,这对脱离社会实践生活的传统知识教学是一个积极补正,因为学生只有在问题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检验并深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活动能力,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

对学生而言,“做”并非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在行动中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是一种以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做”的最终目的指向的是一种新价值的产生,即学生主体真实意义上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本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一个人要更好地生活,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而人生有多长,教育也就应该多长,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类社会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终身性,人类生活的连续性也决定了教育的全程性。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

创建了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中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过程。

一、“教学做合一”的涵义1.“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为由生活教育的特质所规定,“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这就说明生活里所有的事,只要一经“做”,那么“做”者本人就是在学,而对他人而言,如何使他学会“做”,就是教。

于是有生活就有教育了。

另一方面,这种教育的师生关系强调了“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那么,谁掌握了“做”谁就是先生。

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这种师生关系,这与韩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是根本一致的。

3.“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说:“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那么何为做呢?“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其特征是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种“做”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行动。

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真正的做事在劳力上劳心,是手到心到,“做”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做”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系统的认识规律。

并发展到“行之行”。

在教学实践中。

陶行知始终提醒人们,“教学做合一”不能误解成“教”“学”“做”三者并列,而忘记了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指出一切教学都应集中在“做”。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但他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

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混淆,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探讨了“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首先介绍了“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的必要性。

然后引入了“教学做合一”的概念。

在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结尾部分总结了“教学做合一”有效提高了数学教学效果的观点,并指出该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数学教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生活、教学手段、学生技能需求、教学评价、个体差异、教学资源、学生资源、提高效果、应用前景。

1. 引言1.1 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做合一具有重要性。

教学做合一是指将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评价等教学各要素有效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既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又贴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做合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通过教学做合一,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教学做合一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1.2 “教学做合一”概念的引入“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和资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特点、技能需求、个体差异和资源整合相结合,从而达到教学和学习的最佳效果。

这一概念最早由教育学家陈其美提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可以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做合一”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传承的主要途径

“教学做合一”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传承的主要途径

“教学做合一”是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传承的主要途径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师培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及与学科教学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连优秀教师经验的介绍也是以“讲座型”灌输为主,这抹杀了他们人性中朴素的整体性与创造潜能。

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我们改变以往培训只有教与学和个别教师的“做”,设计了以课例为载体,“教学做合一”的专家引领循环实践环节。

按照教学计划每人开一节学工融合的公开课,促进培训学员教学行为的转变。

首先对培训者提供高起点的优秀课例录像进行学习研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付诸实践,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后,再实践,教学专家进行点评,其余教师回校上公开课的全过程循环引领和教学研磨,以“洗课”的形式形成新的见识与经验,并实现新见识与经验的迁移,不断地查问、审视和反思教学过程。

1 “勾股定理”的第一次公开课纪实与分析点评2011年9月16日上午,李老师“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学案辑录:学习目标,说出勾股定理,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问题,并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点与难点,勾股定理以及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走长方形麦地对角线抄近路问题 2.希腊邮票赏析 3.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分别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这三个面积之间是否存在等量关系?4.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并验证5.勾股史海6.例题精讲并附加练习8.小结9.留两道应用题。

李老师课堂教学实录:第1~3环节,多媒体演示割与补的动画过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怎样进行割与补。

第4~5环节,学生仅仅了解割与补的方法。

第6环节,例练搭配,效果较好,但教师书写欠规范。

第7~9下课铃声响起,草草小结下课。

第三节课教学专家与小组成员点评,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合理,汇总可商榷的问题有:⑴教学目标表达不准确。

教学做合一:教是真教,学是真学,做是真做

教学做合一:教是真教,学是真学,做是真做

教学做合一:教是真教,学是真学,做是真做展开全文“教学做合一”,为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正式提出。

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将“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

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但教育实践中实现却不容易。

01/“教学做合一”的提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在当时主要是针砭时弊的。

他从国外回来,发现国内学校里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很严重。

而且在大学尤其严重。

个人认为,迄今为止,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善很多。

我感觉最严重的地方大概仍旧是在大学的课堂里。

大学里老师期待自己成为教授,教授只管教授,学生只管被教授。

在陶行知眼中此为教授法。

在现今大学教育界被称为“水课”。

只管教完,学生收获不多,却能顺利拿满学分的课实在是太“水”了!“教学做合一”是治疗“水课”的良方。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去读陶文。

陶行知先生积极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

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但没有通过。

因此他拒绝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可以称得上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一字之变,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

细细咀嚼这一字之变,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他撰文《教学合一》,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其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使用教学法。

继而因为五四运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事也无暇再去反对了,陶行知先生顺势将全部课程里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这是教学合一的起源。

“做”能够与“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得益于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的高人点拨。

1926年,陶行知先生应张伯苓校长邀请去南开大学作讲座,张伯苓校长是务实派的校长,他向陶行知先生提出能否把“教学合一”改为“学做合一”。

这个建议不是横空出世,因为彼时陶行知先生又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名师指路,豁然开朗。

陶行知先生即正式提出“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观点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是为了学。

“教”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根据一定的社会或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活动过程。

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因此,只有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教师却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必须经过长期复杂的实践活动,并逐步掌握其客观规律性。

而且,学生认识上的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诱导。

所以,教学既是教师施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受教的过程,两者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缺一不可。

但是仅仅具备了这种关系还不够,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达到教学目的。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应该两者兼顾,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教”是为了“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则是在“教”的基础上,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与研究,从而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内部需要。

这种内部需要就是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正是在教学做的合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健康的个性品质,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教”的含义和功能“教”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

它是师生双边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或教育目的,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活动;二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三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课堂上尽显精彩长春中心主校倪丽斌摘要: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即学校”,“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书读活”,“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启发着我的语文课堂,引领我把语文课堂融入到生活中教学,让学生“活读书,书读活”。

我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大学校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运用语文生活实践教书育人20多年,我一直珍藏着一本破旧的书——《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每每翻阅此书,总有一股活力涌动心间,那便是陶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i的师魂以及先生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术感动着平凡的我。

近年来,学校不断开展“陶师陶研”活动,为了深入解读陶行知思想,促使我不断阅读有关陶行知著作《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陶行知》考释等,让我受益匪浅,提升了我对陶学的认识,特别是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即学校”ii,“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书读活”,“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启发着我的语文课堂,引领我把语文课堂融入到生活中教学,让学生“活读书,书读活”。

我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这大学校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课程改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一新理念的确立,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学习借鉴陶行知关于“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iii的思想,引导我们建立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供极其广阔的领域。

因此,学校开展学陶师陶活动,也是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促使了我们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步伐。

我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陶行知关于“教学做合一”思想,改变过去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学习。

实现陶行知所要求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脑手结合起来产生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陶老先生主张学生应当将“埋头苦干”与“抬头乐干”相结合,我们结合学陶师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紧密地联系生活现象,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参与学习。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情境,选择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注重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来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1、借助课外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陶先生认为“兴趣与求知欲”是“活到老,学到老iv”的重要保证。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的语文课本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但它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我们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为孩子们购买适合的儿童读物,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比如我班级里购买的杨红樱的《笑猫日记》、杰罗尼摩的《老鼠记者》、瑞士作家的《香草女巫》、中外经典作等书,温馨、幽默的语言,夸张、诙谐的画面,丰富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童真世界,吸引着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神奇的世界,我们学校通过读书比赛、故事会、读书漂流等多种方式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2、借助生活环境,自主认识事物。

陶行知先生倡导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自主”就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标准”提出的“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坚持多认少写”大大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减轻了学生识字的负担,为学生自主学习,增识汉字开辟了新途径。

在学生的周围,有很多熟悉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增识汉字的工具。

如教室里的事物、家庭中的一些家用器具,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记得教学一年级时,由于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年级特点,我们必须以直观教学为主要手段,同时为了加快孩子们的识字量,让孩子早日进入阅读天地,所以,我引导学生把家中的物品在纸条上写名称,贴在上面,每天有意无意地看几遍纸条上的字,日久天长,自然而然地识了不少字。

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习的兴趣浓了,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3、制作剪贴小报,增强自主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又把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制作剪贴报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实践活动。

孩子们亲自动手搜集、整理、剪贴自己喜欢的图画、诗歌、谚语、名家名言、优秀作文等,到了学校后,老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品”,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同学们进行评议,每组推荐好的作品在全班介绍,并张贴在教室里展览。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同时,在制作和介绍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也不断增强。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是先进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

这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然而,在课外、校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信息提供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在课外读书、写作活动中合作学习。

课外阅读、写作是一项深受孩子们欢迎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只要善于引导,便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团结互助的精神、乐于与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比如老师让学生按小组定期交换课外读物,选择适当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到郊外走走,沐浴着煦暖的阳光,闻着大自然泥土和花草的清香,让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伙伴,相互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

在交流过程中说说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感到好奇但又不明白的问题,让同学们帮助解答。

交流完,把这些所听所想写下来,让学生在情趣中完成写作,逐渐培养孩子们的写作乐趣,那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中灵性的思想火花。

2、在组织游戏活动中合作学习陶先生认为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学习是儿童的天职。

为了使孩子们像喜爱自己的家一样喜爱学校和班级,我们必须经常性地、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让同学们“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

如六年级习作中“介绍家乡的美食”,我组织同学自己动手在家里煮一道菜,带到教室大家一起品尝,评出“美食大王”,然后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场面和美食具体写清楚,这样学生会在兴趣盎然中完成习作。

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快乐中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有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保障。

这种做法旨在推开合作这种形式,让学生形成一系列合作习惯,使学生真正学会合作。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探究学习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提出,学校应推行创造教育,创造才能革新,创造才能推动时代发展。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极好措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不断思索,不断追求,不断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创造力得以培养,成为陶先生说的“现代人”。

1、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享受探索学习的情趣。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学、做合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比如教历史小话剧《公于休拒收礼物》时,我布置学生自编自演剧本,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惊人的想像力,把人物的特点演得惟妙惟肖,在亲身体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可喜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在利用课程资源中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陶行知先生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社会即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实践课时,我把学生带出学校,来到附近的老人活动中心,那亭亭玉立,随风飘扬的柳树,那葱葱郁郁,像一把巨大的绿伞的榕树,我让他们由远而近地细心观察,然后按自己的想象说一说柳树或榕树的样子。

同学们认真地思索着,想象着,争论着。

根据自己的观察、想象,有独特见解地、创造性地相互交流描述着可爱的柳树或榕树。

这样的实践活动使社会成为学生的大课堂,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培养了认真观察、探索学习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是闻名中外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师魂,他“改造教育,改造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继续影响着我,我们要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武器,发挥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时代价值。

i“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名言,也是陶行知关于教师师德思想的重要观点。

摘自《陶行知教育名著》第117页题解。

ii“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iii“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摘自《陶行知教育名著》第8352页iv陶行知先生高瞻远瞩,他认为“社会大学”威力无边,全国人民争上“社会大学”,形成一个“社会大学运动”,使众人都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和养成“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的态度,将使中华民族大放光明于世界!摘自《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参考文献:《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编注:金林祥张雪蓉上海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教育理论及实践简介》许世桐编著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