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文-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云南的歌会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国学文化经典,在这个单元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关经典,传承民族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操。
《蒹葭》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诗经》四字诗歌的朗朗上口,以及结构安排和内容的丰富。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2.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3.体会主人公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水一方》导入听了这首婉转有没的歌,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在水一方》,这名字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改编而成的,这首诗的名字是《蒹葭》(板书)蒹葭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首非常美的诗歌!二.教学目标齐读 PPT2三.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一)、自由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字意1.生读2.生字我会认比赛:ppt4(二)、音韵美1.叠词2.押韵四.再读,感受诗歌的形式美1.诗歌分为三章,这三章有什么特点?生答2.诗歌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PPT 7拓展: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延伸:现代流歌曲的复歌五.研读,感受诗歌的内容美1.翻译诗歌:仿照第一节的示例2.“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理解(1)这句话怎么翻译?(2)译文展示: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3)老师的困惑: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又漫长。
那他去寻找了吗?从字面翻译看,好像因为山高水远没有去呀。
4.“宛”字的理解在水一方而不是宛在水一方,说明心中对伊人的存在是十分确定的,毫不怀疑她的存在。
长时间辛苦地追寻,可却总是与自己有一水之隔,难以接近。
仿佛有水雾弥漫,看不清她的倩影,所以是“宛在水中央”,一个“宛”字,让我们想到追寻者的希望和怅惘!我们读者眼前好像眼前出现这样一个形象:疲惫的身影站在岸边,往前探着身子,他眼神热切,一只手遮着光,向浩渺的水域望去,水雾缭绕,看了好久也看不真切,但又好似看到了一个美妙的身影。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蒹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蒹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完整word版)《蒹葭》优质课实录(人教版九年级)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 湖州十一中葛玉兰一、入题。
《诗经》是从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课前放蒹葭音乐。
师:我国古代文化文化源远流长。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养出来的。
诗经是我们诗歌的源头,今天我们就学习诗经中非常经典的一篇《蒹葭》。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请大家齐读诗歌。
师:读得不错,但是少了一点诗歌特有的韵味,注意停顿,语速放慢,语气舒缓。
(屏幕停顿、长音标记。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么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师:很投入,其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思?生:凄婉;对心爱的人的喜爱。
生:还有思念;喜欢却见不到的惆怅。
三、理解诗歌的朦胧飘逸,体味追寻的真挚执着。
(一)理解伊人的飘渺。
师:非常好,这种思念惆怅是由谁引起的呢?伊人。
到诗中找找写伊人的句子,这是一位怎样的伊人?生:很近却够不到。
师:对,可望不可即。
生:是一个令诗人喜爱的人。
伊人和蒹葭、白鹭一样让诗人感到高兴。
生:美丽、让诗人喜爱值得为她穿越很长的路去追求的一个人。
师:另外的诗句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伊人。
生:飘渺的,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四处飘荡。
师:无法捉摸无法把握。
诗经中有很多美人的形象,比如手如葇夷,肤如凝脂(出示)可以想像伊人也很美丽,可文中一句都没写她的漂亮,只写她在水中央,在水之秪,你认为这样写好在哪?生:用环境衬托,可以想象他的容貌。
师:能想到他有多美就有多美。
到诗中再去感受一下。
齐读。
(二)感受“我”的追寻。
师:这样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怎么能不让我们的主人公为之痴迷呢?我来读一下,大家再感受一下诗人的如痴如迷。
配乐师:古人说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你在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如痴如醉的追寻?生:道阻且长,道阻且……中看出,道路这么艰难还要追寻。
师:很好,你也读一下这四句。
其他同学呢师:在水一方,在水之湄,永远都坚持着,虽然相隔很远。
师:的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精品
《诗经蒹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1、品读法2、点拨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播放幻灯片1,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师: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文学神魔,它就是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佳篇如林,你们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吗?(生:《诗经》)《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古典诗歌的源头清水,她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里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听起来是那样婉转悠扬。
和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师板书课题)并解题:“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二、走近《诗经》(播放幻灯片2)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歌辞舞曲。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2、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
(播放幻灯片3)“赋”:(铺陈直叙)举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诗经蒹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1、品读法2、点拨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播放幻灯片1,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师: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文学神魔,它就是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佳篇如林,你们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吗?(生:《诗经》)《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古典诗歌的源头清水,她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里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听起来是那样婉转悠扬。
和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师板书课题)并解题:“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二、走近《诗经》(播放幻灯片2)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歌辞舞曲。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2、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
(播放幻灯片3)“赋”:(铺陈直叙)举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教学目的: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讨论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开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 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拟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改变。
2.发现:“伊人”改为了“佳人” 引出问题:“伊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考虑“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 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 5.学生发言,老师明确:〔1〕内容把握: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 补充:写景起兴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追寻者不畏艰险,执著追寻——有吸引力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2〕方法指导:根据诗歌内容出发,可从 A直接的正面描写 B景物描写 C旁人的反响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坚决执著河水“清”而独立追寻——————伊人飘忽不定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有吸引力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写景起兴 6.分三组诵读〔每组各读一节〕,进一步感知并体味伊人形象。
- 7.分组讨论: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要求:每组推举代表发言、需说明理由、注重条理、〕 8.PPT展示关于“伊人”的已有观点。
9.小结一:不同解读的原因;作为爱情诗产生的可能性。
10.小结二:〔1〕《诗经》文体根本特点、“伊人”母题〔2〕多角度解读的根底——进入文本;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共鸣、创造 11.作业:分析^p 《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伊人”形象。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1《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近年来,文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可以让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够提高其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蒹葭》优质课实录,以期为大家呈现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模式。
一、选取文学作品《蒹葭》是一篇楚辞作品,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这篇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楚辞文学的特点。
同时,诗歌中主人公唐伯虎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
因此,本课将以《蒹葭》为主题,以此来进行文学教育。
二、构建教学框架针对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通常采用了“导读-讲解-体验-展示-评价”五步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教学环节:1.导读环节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让学生对唐伯虎进行简单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唐伯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等。
2.讲解环节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将详细介绍《蒹葭》的文学内涵以及对主人公唐伯虎的深入阐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通过对全文的逐行解析,让学生对诗歌的文学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还需要将唐伯虎的经历和诗歌贯穿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内涵。
3.体验环节在体验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朗诵诗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参与进来。
例如,选择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唐伯虎,一位扮演主人公,通过朗读诗歌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氛围。
4.展示环节在展示环节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陈述自己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维思路,并且带给每位学生更深入的文学朝思暮想。
5.评价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诗歌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蒹葭》教学实录_模板
《《蒹葭》教学实录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的: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的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的“八字”要求。
(2)重难点的突破中结合学法指(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莺的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的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2、解题,作者介绍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
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的。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的说明。
(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的目标。
)《大百科全书》中的说明是纯粹的知识介绍,语句精炼。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的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的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的序号,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
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课堂实录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知道这是谁的诗吗?生:是孟郊的《古别离》师:厉害,你能用一个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生1:(语塞)。
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生:想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生词。
师:文中有哪些生字词。
生: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涘、址等词之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些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
《蒹葭》语文课堂实录_0
《蒹葭》语文课堂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前营造气氛】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课堂实录】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
山东人民热情憨厚,山东的同学聪慧纯真。
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
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生:好!师:谢谢!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青丝,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志,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凄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
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美的诗歌,美的教学,美的享受——评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蒹葭》
美的诗歌,美的教学,美的享受——评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蒹葭》发布时间:2021-08-13T16:45:09.5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3期作者:李汝娜[导读] 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做到“学”有榜样、“研”有方向、“悟”有蓝本,在梅州市温佛君名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下,我认真研读了《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两本书,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是一首意境非常优美的诗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蒹葭》给我的感觉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美:美的诗歌,美的教学,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汝娜梅州市平远县冬青实验中学 514641【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做到“学”有榜样、“研”有方向、“悟”有蓝本,在梅州市温佛君名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下,我认真研读了《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两本书,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是一首意境非常优美的诗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蒹葭》给我的感觉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美:美的诗歌,美的教学,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蒹葭》;美的诗歌;美的教学;美的享受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9-130-01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做到“学”有榜样、“研”有方向、“悟”有蓝本,在梅州市温佛君名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下,我认真研读了《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余映潮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两本书,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是一首意境非常优美的诗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蒹葭》给我的感觉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美:美的诗歌,美的教学,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很喜欢这样的课堂,整节课给人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背景铺垫之美课始,余老师诗意导入,营造美好的氛围。
然后,余老师介绍了《诗经》《蒹葭》的相关文学常识,这个看似简单的背景介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明确类型(爱情诗)、指出诗歌风格(婉约柔美)、点明诗歌意境(朦胧悠远),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为后面的“美感品味”环节做铺垫。
蒹葭听课评价
蒹葭听课评价
《蒹葭听课评价》是一篇关于某位老师上课表现的评价文章。
这位老师的名字叫做蒹葭,据评价者观察,蒹葭是一位很认真负责的老师,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评价者认为,蒹葭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她总是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她的课堂内容丰富有趣,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快。
蒹葭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得当,她总是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评价者认为,蒹葭的课堂是一个充满互动和探究的空间,学生们在这里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评价者认为蒹葭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都非常出色,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她也是一位非常亲和力强的老师,能够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 1 -。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2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2屏显。
一苍苍为霜一方长央二凄凄未晞之湄跻坻三采采未已之涘右沚师:这首诗每一章的内容相差不大,很容易就能背下来。
刚才,咱们听了一遍,又读了两遍;现在,大家看着这些关键词,跟着老师试背诗歌。
师背,生看着屏幕跟着背。
师:有哪位同学根据提示来尝试一下?一生背。
师:不简单呀,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诗背下来!老师相信你对这首诗一定有特别的理解。
要想长久地记着它,还要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请大家借助课下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请教周围的同学。
屏显。
蒹葭· 苍· 苍,白露· 为霜。
·所· 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 洄· 从之,道·阻且· 长。
·溯· 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 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 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坻。
蒹葭·采· 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
生1:老师,屏幕上有一个字写错了。
“蒹葭萋萋”的“萋”应该是草字头的“萋”,而不是两点水的“凄”。
师:你非常细心。
你看到的是教辅书上用的草字头的“萋”,老师用的是苏教版上用的两点水的“凄”。
老师是这么看的,在古代这两个字应该是通用的。
难懂的字词我们也掌握了。
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每章的内容吗?老师先说第一章,同学们说第二和第三章。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呀,就在河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生1: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呀,她就站在河那边。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 晞”“跻”“ 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现在,请大家美美地自由朗读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
再试一次。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
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
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
好,再试。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评点:三遍朗读,两次指导;根据学情,给出方案:调整语速,读出期盼,读好重音。
技巧点拨,四两千斤。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细细地读,把字词弄懂。
“蒹葭苍苍”,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把注释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
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宛如,好像。
师: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
“溯洄从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
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更加的艰苦。
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的表现力,继续,“蒹葭萋萋”——(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高地。
师:这首诗的表现力,表现在追求的时间在不断地延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
还表现在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继续读,“蒹葭采采”——(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zhǐ):小块陆地。
师: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
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
三章其实就是一章。
但是,变角度,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这就是意味。
大家看,多美的结构,多美的文面。
这种诗歌的章法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审美的。
(屏幕显示)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好,继续来,大家读译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师:那是多么美丽的身影啊,让“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继续地追寻她。
“深秋的芦苇”,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
师:终于没有见到心中的伊人。
咫尺千里的遗憾、怅惘,留在了追寻者的心中。
好,我们各自背诵《蒹葭》,开始。
学生背诵。
师:好吧,古人说:“三章只一意。
”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寻觅、追求。
我们用朗诵的口吻来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
学生齐背。
评点:理解词语,知晓大意,小步轻迈,平稳扎实。
穿插讲析,层层深入,变换节奏,轻盈灵动。
师:谢谢大家。
我们继续学习,品析这首诗:美感品味。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师:我们把品析的内容放在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
看,三章,重章叠句是一种美感,一唱三叹是一种美感,虚无缥缈是一种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种美感。
大家再看,这样一些美感是需要我们进行基本的了解的。
“表现出结构与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种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结构;“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什么叫起兴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写故事,写事件,而是从远远的地方写起。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写美女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这“五美”都在课文里面。
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是这首诗表现意境之美的一个四字短语。
好,观察一下,然后读一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言啦。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评点: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六个问题,启迪思维,涵盖全面,突出重点。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举手说话。
先选容易的说也可以嘛。
生1: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应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师: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
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
好,继续说话。
生2: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应该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生3: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应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朦胧的美感。
还有直接地写美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流传最为广远的八个字。
“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在现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现的就是一种意境。
那么章法呢?四个字,我说第一个字,“重”。
众生: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
一章、两章、三章,重章;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出现;“宛在”“宛在”“宛在”;“在水”“在水”“在水”,都是叠句。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肯定无疑的是第一章,太有韵味了,读起来让人陶醉。
师:最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这首诗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哪位来试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
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
好,请你来。
生5: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
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
好,你来说。
生6: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
生7: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
生8: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
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
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8: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
——你呢?生9: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评点: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如泉激石,轻波微澜;如花绽放,朵朵明艳。
师:好,我们来看吧。
老师给大家作一下小结:(屏幕显示)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师: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在现代诗歌里面也比比皆是。
余光中的《乡愁》,典型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所以,重章叠句不仅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