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教数学

合集下载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作者:王英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年第04期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传授数学知识,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对一堂课的精心设计,除数学教学中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外,教具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和取缔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涉及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使用大量的教具,而教具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状态不同,我们处在贵州山区的农村小学,只有少量的国拨教具,这就需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教具。

可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想制作或不会制作,一堂课只会“纸上谈兵”干巴巴的报告式教学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在学校及其周边自然界里,就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体,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既不花钱,又方便,唾手可得,何乐而不为呢?即使有的搬不动、拿不起,也可以看、可以摸、可以量、可以算,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借用的价值。

就以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为例,课桌、凳、书本、文具、黑板、校舍等,都可以作为几何形体相关知识的教具。

自然界中的山、水、田、林、和花草鸟兽等,都可以借助它们来作为解答应用题相关知识的教具。

在讲三角形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看、去想,远处、近处、电杆上的三角架,篮球架上的三角架,我抓住这一时机,借助篮球架上三角形做教具,从它的结构特点引导观察,并叫学生动手画出不同的三角形,量出各边的实际长度,利用公式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

这样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教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知识,且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变抽象为直观,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能更多地从身边的事物来探求某方面的数学问题。

可以借助身边物体作为特殊教具应用于教学,使学生不但对所学的知识易于掌握,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学生会去寻根问底,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追问、思考、探索——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追问、思考、探索——教师如何高效备课

追问、思考、探索——教师如何高效备课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引发兴趣,活跃气氛,让数学课堂轻松高效,许多年来,我们绞尽脑汁,集思广益,从宏伟绚丽场景的创设,到张扬完美技法的应用,让我们的课堂看似活力无限,丰富多彩,却始终无法回避冗繁、低效的尴尬。

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仍然迫切需要从浮华走向朴实,从低效走向高效,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追问,不停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关键词】追问思考探索数学课堂高效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实现了新的融合,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使数学课堂更加轻松高效,许多年来,我们教育工作者绞尽脑汁,集思广益,从追求宏伟绚丽场景的创设到张扬完美技法的应用,从精雕细琢环节设计到及时多元的课堂评价……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时,就会发现,很多看似活力无限,丰富多彩的课堂却始终无法回避走进冗繁、低效的尴尬境地。

究竟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从浮华到朴实,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怎样的“课堂”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

追问:什么样的课堂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而言的。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而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思考:“高效课堂”的标准究竟该如何考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究竟该怎样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高效,高效课堂的标准又该如何考量呢?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中性学习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性学习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几年来,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

1.创设悬念。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引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让学生出一道9以内相同加数连加来考老师,老师能立刻答出,学生们都用好奇的眼光望着我。

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出题:“6+6+6+6等于多少?”我立即答出:“24。

”有位学生说:“8+8+8+8+8+8等于多少?”我脱口而出:“等于48。

”这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不约而同地问我:“老师,你是怎么算的?快告诉我们吧!”我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了乘法口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们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营造探究氛围。

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方法?能让大家听听你的看法吗?谁来告诉老师呢?”……第二,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在教学中要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想出来的”、“你真棒,连老师也没想到”等等。

第三,多一些宽容和激励。

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赞赏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探究的火花。

数学与地理教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

数学与地理教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

数学与地理教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数学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数学和地理作为两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深度融合策略。

1. 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将数学知识融入地理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收集数据来探索地理现象。

在归纳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从而深入理解地理背后的数学原理。

2. 地图与坐标系:数学中的坐标系概念可以与地理中的地图相结合。

学生可以利用地图上的经纬度信息进行数学上的坐标定位,并通过数学计算来解决地理问题。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地图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几何能力。

3. 空间几何与地理图形:数学中的空间几何概念可以与地理中的地形、地貌等进行联系。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地理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运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几何分析和测量。

通过这样的深度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形状与数学几何的关系。

4. 数据可视化与地理统计:数学中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可以与地理中的统计数据相结合。

学生可以将地理数据通过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并使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这样的深度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地理数据的理解。

结论:数学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通过实地考察、地图与坐标系、空间几何与地理图形、数据可视化与地理统计等方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和地理两个学科中的跨学科研究和能力培养。

相关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法,以推动数学与地理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资料:[1] 张小兵. 数学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探讨[J]. 高中地理, 2018(08): 82-83.[2] 吴红艳. 中学数学与地理教学有效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D].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2018.。

经验交流 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新标准的提出和全面贯彻,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也进行了全面改革,其改革遵循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创造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

下面是整理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的范文,欢迎阅读!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篇一我深深地懂得:一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重大的数学使命和对未来的数学责任感。

为了不辱使命,为了无愧自己的良心,我只能在教学这片热土上,做到更加勤恳。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从教十五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以下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心得,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 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要想成为个人永久职业,必须永远保持"学高"这一范畴。

作为教师,若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很高的业务水平,很强的应变能力,是不能胜任工作的。

俗话说"要给人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打铁先得本身硬",都说明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本领。

教师学识的精深或粗浅是能否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与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直接相关。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运用纯熟的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包括了教材的重难点分析,内容之间的顺利衔接,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板书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

试卷评讲更应详细备好课,有人说试卷评讲能看出一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确实不无道理。

因为这不仅是对卷面上试题的简单解答,更重要之处在于教师评讲过程中解体思维的延伸和发散,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是一种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觉能动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作用 。

念 ,同时也培养 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在 教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时,会遇 到钢铁 新 意识等 科技 素质 的提 高有 很好 的促 进 学生 比较 容 易地理 解 了所 学知 识 ,并且 学 “ 思维 也活 跃 了,想 法 也多 了 。有 的学生 在 熔铸 过程 中, 只是 形状发 生变 化 ,体
【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 削教具 ;开拓眼界;提高能力
自制教 具 的结 构及使 用方 法 简单 , 很直 观 ,能帮 助学 生领 会 、理解 问题 。
识时 ,就 组织学生 室外教学 。把1 米长 的 教 师应 注意 活跃 课堂 气氛 ,转 换 学生 的 竹竿在 阳光下垂直 立于地面 上,让 1 个学 有 意注 意力 , 以升华 学生 的学 习 兴趣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长 也缩 小 到原来 的 几分之 一 ,杆 时 ,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萝 卜 、土豆
知欲 。通 过开 展 自制教 具获 得 ,还能 培 高和 影长 确实 是成 正 比例 的量 。 同样 ,
养 学生热 爱科 学 的思想 ,开 拓学 生的 眼 讲反 比例 应用 题 时 ,用 自行车做 演示 ,
( 或其他 易削 的物体 )、小刀,以及准 备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作为教具 。在老 师
界 ,扩大 了知 识面 ,学 到 了课 堂 上学 不 使学 生知 道轮 盘 是主动 轮 ,飞轮 是 从动 和学生动手边切边演示讲解 中学生感 知了 到 的知识 ,使 学生 体会 到生 活 中的数 学 轮 ,转过 的 总齿数 是 车链 的总 孔数 , 引 面 、棱 、顶点 ,再让学生观察准备的长方 问题 ,弥 补课 堂教 学 的不足 。对 办学 条 导学 生具 体看 出主 动轮 、从动轮 转 过 的 体学具 ,找 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借助 实

如何把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如何把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如何把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课堂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不仅选材要求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课堂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解数学、悟数学,感受到其趣味和作用,并体验其魅力。

然而如何把生活融入数学课堂却一直是个难解的问题,为此我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善于捕捉,精心设疑导入是新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准备了农村孩子非常熟悉的簸米工具——一个笸箩,并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了让这个笸箩更牢固一些,我想给它箍一道铁丝,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铁丝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用绳子绕筐箩的外沿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也有的说:“可以让笸箩沿着直线滚一圈,看它一共走了多远,这个长度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长度。

”接着就让学生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两位同学的演示过程中,下面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量很麻烦,而且,两人得到的数据不一样”。

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周长”究意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原有的生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他们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密切联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给笸箩箍一道铁丝需要多长?你是怎样知道的?”这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浅谈自然材料在数学区的投放与运用

浅谈自然材料在数学区的投放与运用

浅谈自然材料在数学区的投放与运用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数学活动材料是儿童获得数学概念的物质基础,幼儿就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关键词:自然材料数学区投放运用我以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为切入点,对丰富的自然材料进行了挖掘,并对自然材料的收集、分类、选择,继而投放加以运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隐含到不同的自然材料之中,促进幼儿在操作中领悟和理解,使幼儿能随机的感知数学、走进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自然材料的选择投放所谓“自然材料”,并非指专门为幼儿游戏而存在的材料,是指:自然界随时可觅的一切,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

它包括:1.水果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2.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残留物。

如:贝壳、羽毛、蛋壳、骨骼、珊瑚。

3.其它类:如:沙、石等。

4.各种饮料瓶罐、包装纸盒、旧报纸、轮胎、渔网、塑料袋等废旧物品。

由于这些物品取之于自然,因此混有各种杂物,要把它们作为操作材料,还必须经过选择、处理,以保证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

在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着许多信手拈来的自然材料,例如:水果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这些材料有的具备促进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价值,如运用各种豆子进行点数、计数;有的具备量的概念,如运用树叶进行比较长短、比较大小的活动;还有的具备促进幼儿发展逻辑关系的价值,如根据种子的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排序、对应、模式排列活动……利用这些自然材料所隐含的数学属性,可以帮助幼儿建构丰富的的数学概念,但过去因为没有进行合理而又系统的归类、设计,这些自然材料的价值并不为大家重视,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式,对幼儿生活环境里的自然材料进行了挖掘。

二、分析具有数学教育利用价值的自然材料首先我根据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的四大体系:数的概念、量的系列、空间关系、逻辑观念。

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的研究及探讨

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的研究及探讨

《小学数学自制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探讨》课题中期评估报告泰州实验学校课题组2011、10一、课题研究背景自制教具,顾名思义,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

国际上通常把自制教具称之为“无价”(non-cost)或“廉价”(low-cost)教具。

这种称呼仅指制作教具的成本低,不是指教具的实际价值低,实际上,自制教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内外教育界的人士不但不小看这种廉价的自制教具,还非常推崇它,广为提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课程改革力图构建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数学实验教具进行深入研究的迫切性日益显现。

一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及配套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显现出明显的变化,形成与原教材相匹配的实验教具器材与实验教材教学的实际需要匹配失衡,出现品种上诸多断口及数量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教和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根本转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学教法的创新,探究方式发生转变,都必须依靠教学装备来支撑。

因此,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了“小学数学自制教学具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自制教具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实际上,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就是一篇高价值的教研论文的诞生,就是一种自创的教学思路的诞生。

从而有利于教师提高教研教改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2、自制教具包含着学具的自制,学生通过参与自制教具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心理素质,启迪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动手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教师和学生自制教具能缓解学校经费紧张,教具不足、滞后或不实用的现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具体包括: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3.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梯形在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4.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知识点。

尝试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

尝试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
一、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使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进入《我喜欢的食品》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食品.并把这些食品按照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集中.同时要求老师在角色区给他们提供一些货架放这些分类好的食品.用自己的方式在架子上做了标记;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分时.他们分别从视觉和买东西的需要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上去很舒服。”“看上去很整齐。”“超市里就是这么放的”“我们角色游戏时买东西就很容易找到要买的食品了。”……从上述案例中.孩子们有了参观超市的经验.并将在超市中看到的现象迁移到自然界创设的区域中.通过这次分类的过程.孩子们已经亲身体验到:“分类”后摆放的东西除了看上去很整齐外.更为他们的游戏活动带来了方便。可见在幼儿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让幼儿感到数学是他们身边一种看得见、摸得着.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用得上的知识.这样他们学起来、用起来都会感到亲切和真实.也正是这样将数学教育内容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发现数学是有用的.初步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尝试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去操作实践.对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更注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变幼儿“学会”为幼儿“会学”.关注其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区域活动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活动.让自己充分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尝试在区域活动中有机结合相关数学教育的内容.使数学知识融入到孩子身边感兴趣的游戏中.努力做到让数学知识贴近幼儿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体味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教具在数学教学中的的作用

教具在数学教学中的的作用

教具在数学教学中的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学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起着以下一些作用: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起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地取材:教师先让学生分粉笔:有6粉笔,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粉笔盒?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

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粉笔,还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盒?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粉笔,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粉笔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笔盒里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单放1个粉笔盒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

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粉笔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

”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使学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起到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作用。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就地取材

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就地取材

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就地取材【第一次教学】前些日子,我曾先后两次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的认识”。

第一次教学时,我借鉴了某位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这样导入新课的:小红今年12岁了,可是她才过了3个生日(没有漏过生日),这是为什么呢?意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并为随后教学平年、闰年的知识埋下伏笔,以便顺利地进入后续知识的教学。

可是没等我把话说完,许多学生就提出异议:12岁怎么就只过了3个生日呢?后来,在我的“生拉硬拽”“软硬兼施”中,大部分学生才勉强接受。

但是在巩固练习阶段,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二月份没有过生日,那二月后的第一天就应该是她的生日呀!这些学生尽然无法理解有些人在某些年份没有生日。

下课后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全班有近20%的学生认为:小红12岁过了3个生日(没有漏过生日)是不可能的。

【思考】我们的学校地处苏北农村,而绝大多数农村人都是按照农历过生日的,根本不存在某年无生日这一现象。

所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定“小红12岁只过了3个生日(没有漏过生日)是不可能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上述案例中创设的情境,看似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则上并没有顾及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教学】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红在家一天天数着日子,等着爸爸快点回来。

整整数了两个月,爸爸终于回来了,同学们猜猜看小红一共数了多少天呢?生1:我想小红和爸爸一共分开了60天!生2:我猜小红一共数了61天!师:(微笑着)你们的答案都有可能。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生3:我认为也有可能是59天。

我上次在家翻看日历发现今年的二月只有28天,加上一月或三月的31天,一共是59天。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个有心人!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

还有其它的答案吗?许多学生都摇了摇头,认为没有答案了。

师:其实呀,除了同学们刚才的所说的答案,还有别的答案。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数学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数学教学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常识,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在不改变教材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1.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普遍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初步建立良好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统计在20分钟内学校门口所走过的各种车辆数,我们不具备这种条件,又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呢?教师利用学生总爱玩的特点,在操场上比赛跳绳。

4个同学跳绳,1个人数,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跳的多,一个人数不过来,就要寻找合作伙伴,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由于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也从中感悟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学生天生热爱生活,更喜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乐趣。

教学中如果能把教材内容与创设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会有效地提炼出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下人民币,然后告诉学生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学生必然会觉得很枯燥,没有乐趣可言,甚至把它当作公式背下来。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数学贴近生活作者:周德志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1期任何良好的教育动机,任何热切的求学意愿,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客观现实条件创设出一种可以引起情感和心理反应的、对学生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和环境,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这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技能,那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自然就顺利得多了。

数学生活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改实施以来,尤为强调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善于就地取材、巧设情境,让数学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展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为理论与实践架起一座桥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虽然创设数学生活化情境目前已经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但是很多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搬硬套”,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的形式主义倾向,从而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使情境创设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生活化情境来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其内在动力呢?笔者认为,创设生活化情境首先应从兴趣入手,这里的“趣”,是指我们创设的生活化情境要富有趣味,能够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创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趣”“异”“疑”的设计,这样更加易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以教材为范例,就地取材,实施教学

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以教材为范例,就地取材,实施教学

2015.3.16: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以教材为范例,就地取材,实施教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合格公民熏陶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敦厚、和善、大方、诚实、守则的合格公民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发展后生活。

因此,我们上品德课要把课本中呈现的内容当作一个“范例”,把学生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学习。

①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第四点指出:“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

就是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该以“教材”为“范例”,密切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就地取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下面以②《以教材为范例,就地取材,实施教学》为题,结合1——6年级下册部分典型性课例做一说明: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综观教材,在安排上,以主题为单元,再分解成很多个小话题。

而各个阶段的话题留给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处理、运用教材,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③一、有机整合④1、同单元同主题活动的整合有些同单元同主题的活动,虽然安排在同单元不同的课时中,但是目标、形式和内容或如出一辙或相差无几。

也就是各主题间的体例相同,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相互穿插,在学生感性认识中也是融为一体。

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整合这些活动,提高活动效率。

如:一(下)《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旨在通过让学生走进春天,了解春天,感受太阳的温暖,了解风的形成及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⑤《春天来了》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是人们在大自然赏春的情景:河水解冻、柳树发芽、春笋生长、燕子飞来、油菜花开、蝌蚪水中游、农民耕地忙等景象,旨在引导学生从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方面来观察春天和赞美春天的多种方式,唱歌、绘画、作诗等,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让数学教学亲近生活

让数学教学亲近生活

2 1 .1 总第8 0 01 ( 4期l
然, 议论纷纷 , 个个跃跃 欲试 。同学们通 过操作实践 , 找到答案 : 先将蛋糕切成 相
题 , 于学生来说 , 对 不仅有 助于对“ 扣” 折 概念的理解 , 而且通过做 出正确 比较 , 也 可 以说是具有 了一种 生活的本领 , 因此 ,
积知识 , 出“ 校要装 修教室 , 提 学 地板要 贴成 每块边 长 3 e 的瓷砖 ,每 块瓷砖 0r a
5 O元 , 学校要装修一 间教室需要多少钱” 的问题 , 让同学们练 习动手能力 , 同时在 实践 中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 这样 , 通过 这种把数学 知识 与生活实际相联 系的活 动, 既能有效地巩 固所 学知识 , 培养学 生 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数学 回到了
生 的生活实践经 验和 已有 的规律 中学数 学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 从学生熟悉 的生 活情 景和感兴趣 的事物 出发来 设计 富有情 趣和 意义 的活 动 , 使 他们在趣 味数学 中学 习数学知识 ,理解 数学这 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只有 动, 掌握 必要的基础知识 和基 本技能 , 获 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结 合学生 生活实 际创设 一定 的情 境 , 有效地丰 富学 生的感性认识 ,帮 助学生 理解 比较抽象的数 学概念 。 教学米 、 在 分 米、 厘米等长度单位 时 , 我设计 了让学生 感受长度 的活动。例如 , 让学生用直尺或
知识与生活实 际之间的联系 ,去捕 捉生 活现象 ,创设 出贴近学生生活 实际问题 的情景 ,把生活 中的问题逐步 抽象 为数 学 问题 , 数学贴近生活 , 让 使学 生感 到数
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 , 一些学生不爱数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听“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有感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听“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有感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听“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有感作者:贾衍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2年第6期山东肥城市河西小学(271600)贾衍梅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最近,听了我校张学峰老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更深切地感觉到教师只有立足于生活,巧妙点拨,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张老师用“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三部曲和学生一起演绎着数学学科的魅力。

一、找数学,捕捉生活数学信息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越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就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用数学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上课伊始,张老师请学生们坐好,拿出自己的照相机,给学生们现场拍照,接着将一张“班级全家福”照片投到大屏幕上,学生们兴奋地议论着照片。

张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在哪里,并描述出来。

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的位置。

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说的五花八门。

这时张老师提问:“同样是某某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大家描述起来会有那么多种说法?怎样叙述才能让听者清晰地找到任何一个同学的位置?”随即引出行和列的概念。

这一教学资源的捕捉信手拈来、就地取材,之所以达到点拨效果,正是因为这些数学信息源于生活本身,学生观之亲切、学之有趣。

二、学数学,丰富生活数学信息在认识数对后,张老师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情境(一):学生回忆生活师:数对在表示位置上有很大的优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如何在幼儿园中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数学教学

如何在幼儿园中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数学教学

如何在幼儿园中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数学教学自然环境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

将自然元素融入数学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抽象概念。

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自然环境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物体进行计数活动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户外的花园里,教师可以让幼儿数一数地上的花朵、树叶或石头的数量。

通过实际的物体进行计数,幼儿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字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讨论和比较不同物体的数量,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比较思维。

其次,测量活动也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数学教学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测量树木的高度、叶子的长度或者溪水的深度。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测量的实际应用,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巧。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并教授幼儿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

分类活动是另一个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和分类各种自然物体,例如按颜色、形状或大小对树叶、石头或种子进行分类。

通过这样的分类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基本的分类和排序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自然环境中的几何形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寻找自然界中的几何形状,比如观察树木的圆形、石头的多边形或花瓣的对称性。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自然物体构建简单的几何图形,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此外,游戏和探索活动也是结合自然环境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场“寻宝游戏”,让幼儿根据数学线索找到隐藏在园区中的自然物体。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在有趣的游戏中练习数学技能,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和季节性特征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感谢郑州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感谢市教研室领导冯瑞先老师等对47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感谢47中校领导一直对我们数学组的关心和支持;还有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两纲研究,紧扣课本复习,注意新课程与大纲之间的关系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仔细琢磨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与要求,明确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

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

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中档及其以下题目上,要在“会、熟、快、准”上下功夫。

通过研析每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源于课本的考题总在100分左右.那么怎样研究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呢?1、钻研教材,追根溯源. 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话不断在重复。

事实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延伸与交错、再生与裂变,在教材中早有它的脉络和雏形。

这些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习题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要经过老师的发现、打磨、提炼,它们就会变成学生所需要的项链。

2、就地取材,锐意开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是考查教师的研题水平。

研题一类是对他人试题的鉴赏,另一类是改题编题。

不懂得鉴赏,教数学就丢失了味道;不学会创新,教数学就失去了活力。

紧扣课本复习问题上,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四点:(1)复习每一个专题时,必须了解课本的相应部分。

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方法,还要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

(2)在训练中,如遇到障碍,要学生有查阅课本的习惯。

通过课本,查明学生在知识和方法的缺陷;(3)关于答题表述,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标准,通过课本来规范。

(4)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加或减少变动因素,推广题目的训练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地取材教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打造充满灵性和智慧的课堂。

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我认真研究了一番教材,教材呈现的情境图是公园里有10盆红花,20盆黄花,30盆紫花,然后根据这三条信息进行质疑问难。

素材虽好,但操作性不强,没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聚焦,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习惯。

怎么办呢?课标说,数学源于生活,我再次把目光投向生活。

成十的,不同的,对,办公室里有不同的本子,捆成每十个一捆,不就是很好的教具吗?哈哈,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我立马找来十个拼音本,二十个写话本,三十个数学本,分门别类的每十个捆成一捆。

教具搞定了,怎么呈现给学生呢?放在讲台上?不好,可视性不强,不够直观,不够一目了然,枉费了我的心机。

怎么办呢?有了,用绳子悬挂起来,下面再注上文字说明:写话20本数学30本拼音10本。

这样,上下对应,图文并茂,再好不过了。

数学信息由我直接呈现给学生,还是让孩子自主去发现呢?为了更好的引导孩子进入质疑问难的轨道上来,我毅然决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数学信息。

我先让孩子猜这些成捆的本子的特点,然后把捆好的本子发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找这些本子的特点,这样,在孩子猜一猜,分一分,数一数的同时,数学信息明确了,质疑问难的火焰已经开始燃烧了。

下面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学生提出的7个问题:
(一)数学和写话一共多少本?
(二)数学和拼音一共多少本?
(三)写话和拼音一共多少本?
(四)三种一共多少本?
(五)数学比拼音多几本?
(六)数学比写话多几本?
(七)写话比拼音多几本?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首先引领学生解决了问题(一)和(二),完成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教学和练习;接着又引领学生解决了问题(五),完成了整十数减整十数的教学;随后把问题(三)、(四)、(六)、(七)当做本节课练习的第一个层次。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学生在情感态度目标中,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质疑问难的兴趣,增强孩子质疑问难的习惯,我特意做了这样一番安排:谁提得问题,就在这一问题的前面写上该同学的名字,美其名曰为某某同学的问题,这一举动让提问题的同学着重得意了一番。

这样的设计,是比较符合当前的教学理念的,因为你看,数学信息,是孩子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解决问题,是孩子自己搞定的,我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质疑问难的情景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