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主要探讨了道
德情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情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思想所触动和启发。
首先,王阳明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了道德情操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一个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会秉持良好的道德准则,始终坚守正义和善良,不为外界的诱惑而动摇。而一个道德情操低下的人,则容易受到贪婪、自私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情操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只有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
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知识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升华,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道德的理论探讨,更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准则,将道德情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在《道德情操论》中,王阳明还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
想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检讨。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找到其中的不足和缺陷,才能不断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他还指出了自我反省的方法,如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馈,借鉴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来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他认为,培养道德情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来逐步提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真正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和提升。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追求道德的完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康德。在这本书中,康德探讨了道德情操的本质和重要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通过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康德呈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理性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在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于道德的严谨和深刻思考。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性的情感,而是基于理性的原则和规范。这种理性的道德观念不仅要求我们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情操,使我们的行为真正符合道德规范。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情操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和内在的道德动机,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这种道德情操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指引我们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拥有真正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规则,而忽略了内在的道德情操。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道德并不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信念和动力。只有建立起内在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自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康德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动机,引导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更对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5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关于道德和人性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法国哲学家拉罗什福科。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道德和情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和社会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道德的定义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拉罗什福科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道德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对道德的定义和意义的阐述,拉罗什福科揭示了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使我对道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拉罗什福科认为,道德情操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源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通过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的探讨,拉罗什福科揭示了道德情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使我对道德情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书中对人性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拉罗什福科认为,人性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源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人性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对人性和社会价值的探讨,拉罗什福科揭示了人性和社会价值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使我对人性和社会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和情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性和社会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思想的启迪,也为我提供了人生的指导。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一定能够在道德和情操上有所提高,也能够在人性和社会价值上有所发展。我将努力追求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高,也将努力追求人性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有人性和社会价值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该
书于1785年首次出版,被视为康德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
我深深地被康德对道德的深刻思考所感动,并对人类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理论,即“德行行为的绝对命令”。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基于个人的欲望和感受,而应该基于理性和理性的普遍性原则。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这种道德准则被康德称为“道德律令”。
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目的论”和“义务论”。他认为,人类
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目的而不是结果。康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出于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任何外在奖励或内心满足感的追求。他强调了义务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康德还探讨了道德判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感受和欲望的影响。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见。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康德的道德理
论使我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道德律令,并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篇精华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故事,阐述了他的道德观点和修身方法。本书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个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对于孟子而言,道德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如同水自然向下流一样。然而,人们容易被外界环境的影响所改变,迁就于恶习,产生负面的行为和情绪。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培养,才能使人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真正的人性。这使我深思:人的善恶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良善的潜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培养和发掘。
孟子还提出了有关修身的观点。他认为,修身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仁义道德相一致。他把修身比喻为雕琢,并强调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如果我们只追求物质的欲望满足,而忽视了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空虚和肤浅的。只有通过良好的修养,我们才能在道德情操上更上一层楼,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这让我明白,人的追求不应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还要关注内心的世界,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孟子的思想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关爱,形成仁爱之道。他提出了“感天动地”的说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三个朋友共同耕种地的故事,以此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相互理解。这使我明白到,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只有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善良。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伦理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作者亚当·斯密对道德情感的关注所吸引。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一部分。通过同情和共鸣,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进而产生道德上的判断和行动。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其次,书中对道德情操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亚当·斯密强调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培养和引导道德情操,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去培养更强的道德意识。
此外,书中对美德和伦理原则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亚当·斯密认为,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他强调了诚实、公正、仁慈等基本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美德和伦理素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我认为阅读《道德情操论》是一次深刻的道德教育。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之处。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伦理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名人魏明道所著,该书以反躁动、反怀疑、反羞辱等为本文旨,以促进读者提高道德情操为目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道德修养的思考。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例子,准确地指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困惑于道德与利益之间的选择。本书强调了道德在人类社交关系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让我重新审视了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首先,在家庭与朋友的关系中,道德行为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通过日复一日的相处,我发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程度。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言行举止能打动人心,人们愿意与之友好相处;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他的言行举止往往令人厌恶,人们会远离他。这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对于个人幸福与成功的重要性。正如书中所言:“往往一个立字,一个朋友情,能使各方人俱得其合意。”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其次,在社会责任上,道德行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魏明道在书中提到:“社会合宜,人类安乐也。有父母善养其子,子
鬆眠饱,如是之滋也。”一个人不仅要关心自身,还要为大家
的利益着想。在社会中,道德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
比如尊重他人的隐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这些行为不仅能为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也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内心的满足感。大家都关注道德行为的力量,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此外,在个人成长与人格塑造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是至关重要的。书中提到了“处之适,其教训曰合;勿愚为也,其教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引言概述: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情操一直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道德情操论》进行读后感的分享。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
1.1 道德情操的定义:道德情操是指个体对道德准则的认同和遵守,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素养。
1.2 道德情操的特点:包括自觉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1.3 道德情操的重要性:道德情操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道德情操的培养
2.1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道德情操的第一道防线,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情操影响深远。
2.2 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2.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道德情操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正能量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们的道德情操的培养。
三、道德情操的影响
3.1 对个人的影响:道德情操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准则,能够引导个人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2 对社会的影响:道德情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3.3 对未来的影响: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对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道德情操的实践
4.1 自我反思: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道德情操,及时纠正错误,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4.2 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道德准则,做一个守法守规的好公民。
4.3 社会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践行道德情操。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文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文
道德情操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所具有的品德、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素质。它对于个人的人格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阅读了《道德情操论》后,我深感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很多启示。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论》深刻地指出了道德情操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道德情操不仅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这让我深感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作为一个人,我们的人格塑造离不开道德情操的培养。只有通过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与此同时,良好的道德情操也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内心的安宁。没有道德情操的人,他的人生不仅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也很难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满足。
其次,《道德情操论》还强调了道德情操对社会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高度的道德情操,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这一认识让我深感到了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不能仅靠法律、规章等外在的约束,更需要每个人从内心深处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每个人都以道德为准绳,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
构建一个秩序井然、风清气正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培养和宣传道德情操的责任,从自己做起,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再次,《道德情操论》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个人的自觉和长期努力。道德情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积累和完善道德情操。个人的道德修养需要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积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建立自己对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念,从而能够辨别和抵御外来的道德诱惑和冲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
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1
《道德情操论》深入的探讨了现实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应具备的美德。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这本书把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用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书写了出来,令人为之叹服。斯密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
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三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一: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
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
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
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
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直到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道德情操论》深入的探讨了现实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应具备的美德。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这本书把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用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书写了出来,令人为之叹服。斯密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
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现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作为普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都将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本好书的作用在于,好书让人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消除自身的疑惑。《道德情操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把梳子,我原本就有所了解,有所知晓的事物,在阅读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并且找到脉络的感觉。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
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