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闻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推动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当我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亚当·斯密没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时候听过他的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次借着伦理学这门课,我把《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
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
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
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
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
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
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
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
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
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
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
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一】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
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xx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2024年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2024年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纳德·门多萨编写的,出版于2024年。
本书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自己和社会的道德情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它决定了一个人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行为和判断。
一个人如果缺乏道德情操,就会在道义选择上产生困惑和错误,可能会导致伤害他人的行为。
因此,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其次,本书提供了一些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的方法和建议。
作者认为,道德情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修炼。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即意识到什么是对的和错的,并且主动选择正确的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通过阅读经典的哲学文献和启示性的故事,来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道德素养。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方法和建议深感赞同。
我意识到道德情操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修炼的素质。
正如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明确什么是对的和错的。
这样,我们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并影响他人向着更加良好的道德方向发展。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揭示了道德情操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通过列举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如公共场所的随地吐痰和不文明行为等,来说明道德问题对社会稳定和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
这些案例让我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那么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进步。
最后,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认为,道德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都应该承担起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的责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康德。
在这本书中,康德探讨了道德情操的本质和重要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康德呈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理性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在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于道德的严谨和深刻思考。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性的情感,而是基于理性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理性的道德观念不仅要求我们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情操,使我们的行为真正符合道德规范。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情操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和内在的道德动机,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这种道德情操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指引我们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拥有真正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规则,而忽略了内在的道德情操。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道德并不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信念和动力。
只有建立起内在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自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康德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动机,引导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更对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的力量,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在道德选择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颗纯净的道德心灵,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康德的指引下,走上道德修养之路,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篇精华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是立身之本《道德情操论》英格兰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的几部伦理学著作。
他一生共修订过六次,可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
在这本书亚当·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同情心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的讨论了望月、正义、责任、高尚美德等一系列道德范畴和产生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品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所述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为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一般道德准则。
身处急剧变革的当中市场经济大潮中会,每一个普通的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票市场非理性繁荣等。
身处其中叹惋,不可避免地感到被愚蠢自恋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诸多定义为不道德的情感所,因而促使人们更加向往感恩、慷慨大度、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对于这每种不道德和道德,以及爱情观从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生物情感正是——亚当·斯密耗尽毕生毕生分子生物学所研究的。
后世评论认为比起他的另评语一部经典作品《国富论》斯密似乎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
即使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斯密一直没有转移对人性道德情操的思考无知焦点。
他写成了这本《道德情操论》是十分罕见的。
细数在人类历史上全面系统性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该作独一无二。
亚当想用告诉读者的是,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无可厚非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受人性概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品性的道德情操需要永远地植根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
每个生物人长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兴旺将是繁盛至关重要。
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众所周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也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公众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5篇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1《道德情操论》深入的探讨了现实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应具备的美德。
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这本书把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用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书写了出来,令人为之叹服。
斯密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
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
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
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
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
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现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作为普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
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
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
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
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
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
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
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
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
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
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
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导读: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
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
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为清代思想家王夫之。
该书是王夫之对于道德伦理的思量和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重要代表之一。
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深受启示,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干使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识到道德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道德情操的缺失。
惟独通过修养和教育,才干使人性得到发扬,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再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关系。
作者认为,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追求,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惟独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才干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执行的。
最后,《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惟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本书,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积极参预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道德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通过修养和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惟独这样,我们才干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 年。
以下是《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了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并指出了人的行为如何受到道德的约束。
读完这本书,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道德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
这让我明白,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道德的一面。
这让我明白,人并不是完全自私的动物,我们有能力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让我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是立身之本《道德情操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的一部伦理学著作。
他一生共修订过六次,可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
在这本书亚当·斯密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同情心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的讨论了克己、正义、责任、仁慈等一系列道德范畴和产生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为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一般道德准则。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的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
身处其中不能自已,不可避免地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诸多定义为不道德的情感所操纵,因而促使人们更加向往感恩、慷慨大度、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对于这所有不道德和道德,以及从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人类情感正是——亚当·斯密耗尽毕生心血所研究的。
后世评论认为比起他的另一部巨作《国富论》斯密似乎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
即使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斯密一直没有转移对人性道德情操的思考焦点。
他写成了这本《道德情操论》是十分罕见的。
细数在人类历史上全面系统性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该作独一无二。
亚当想告诉读者的是,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无可厚非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受道德概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需要永远地植根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
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众所周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也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
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
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直到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
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道德情操论》深入的探讨了现实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应具备的美德。
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这本书把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用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书写了出来,令人为之叹服。
斯密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
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
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
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
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
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现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作为普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都将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本好书的作用在于,好书让人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消除自身的疑惑。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把梳子,我原本就有所了解,有所知晓的事物,在阅读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并且找到脉络的感觉。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
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
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
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
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
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
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
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
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
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
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
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4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
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
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
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
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