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
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
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
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
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
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
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
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
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
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
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
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一】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
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xx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3篇)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本《道德情操论》是由孟子所著,是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重要篇章。
本书围绕人的道德情操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人的道德素养和修行的问题。
经过阅读和思考,我对本书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论》强调人的天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而不是本性本恶。
人类具备善良的天性,是因为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和信等道德素养。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弟子荀子的本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人性本善的探讨,孟子试图引导人们信任自己的本性,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动力,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
其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情操不是先天固定的,而是需要通过修行来培养和塑造的。
这种修行是通过人的自觉和努力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因素。
孟子提出了“养气”和“知愚”的修行原则,强调了完善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
通过培养自己的气质和智慧,人们可以逐渐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实现圣人的理想。
再次,《道德情操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的道德情操与天地一体,人与天地相通,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应该符合天理。
孟子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中崇尚天命的影响,他将人的生命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遵循宇宙的规律,追求道德的完美。
最后,《道德情操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培养道德情操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他提倡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等各方面的素养。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天性善良,引导他们向善。
同时,孟子也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思考人的道德素养和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强调人的天性本善、修行的重要性、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实现道德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5篇《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发奋帮忙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5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500字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
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
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
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
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心得体会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道德情操论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我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
百度一下后居然是温家宝总理推荐看的。
也许是由于作者的缘故,一个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作品应该与经济发展挂钩。
但并意味着对青少年毫无用处。
譬如,他指出的经营之道要讲诚信,这对我们就有点用了。
亚当斯密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本书告诉我们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风气和习惯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他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产生的影响。
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法律有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是班长,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告诉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儿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班长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大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大家,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
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严控班级整体态势,加紧改革创新。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部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他想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不要伤害别人,而要帮助别人。
温家宝总理推荐这本书,我想总理认为这对维持整个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甚至民族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亚当斯密在书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地分到大众手中,那么他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对于我而言,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计划要符合同学们的需求,不能有偏私的成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三篇)
2024年读道德情操论心得《道德情操论》这部两百多年前西方伦理学的著作,如今在中国受到推崇,彰显出我国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汲取众长的智慧。
在自我肯定的面对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我们更应感到自身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避免自满与轻率。
探讨道德与伦理,不应忘记本民族的根源与传统,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应时刻保持源自黄土地、黄皮肤的自信,尤其是在当今时代,这种自信尤为重要。
对于吸收西方或其他文明的成果,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亦不能盲目恐慌。
在民众的视角和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坚实的步伐。
尽管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印记深远,但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而应坚守自己的身份认同——我是中国人。
人们常说科学如何、音乐如何,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坚守民族音乐,坚持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
一切高尚品质都建立在坚实的道德情操之上,文明的光辉正是由无数璀璨的亮点汇聚而成。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不竭的传承,滋养我们的土地,使之永葆生机。
仰望天空,俯察大地,反思自我,审视自己的行为。
在维护道德情操上,我们应避免盲目跟从,以免文明的“迷失”;对待文明的发展,也应防止“飞蛾扑火”式的极端。
我们应该顺着历史的脉络,沿着时代的发展,立足现实,抓住文明发展的最佳时机。
我们不仅要拥有物质财富,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文明素养。
呼唤文明,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仅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我们共同家园中每一个成员的职责。
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这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精神工程,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让下一代在成人的行动中受到影响,共同努力,为我们礼仪之邦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我们的城市实现文明的无障碍交流,公共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我们的视野将更加开阔,生活将更加灿烂。
我们应筑起心中的规范意识防护墙,树立崇尚文明的标杆。
拆除障碍,如同当年取消商场柜台,推广超市模式一般,提高全民觉悟,成为文明的参与者。
这一过程需要勇气,它代表着大气、和谐、价值观以及信任与包容。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5篇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1《道德情操论》深入的探讨了现实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应具备的美德。
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这本书把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用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书写了出来,令人为之叹服。
斯密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
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
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
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
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
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现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作为普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doc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精选《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一】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
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透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
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
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明白、感激。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
因此,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
由于主流倾向快乐,因此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一样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联,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
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
因此,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贴合‘朋友’这个称号。
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
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
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期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
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3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这本书我采用在喜马拉雅FM上听书+重点章节阅读完成。
这是一本由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完成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说实话,这本书能听完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地挑战,由于翻译版本与实体书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文化的差异,自己的知识面,论据来源等等……只能算马马虎虎应付性地听完一遍。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
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
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
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接着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
关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
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来,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阐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与价值《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道德情操包括同情、感激、正义、仁爱等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福祉,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一个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道德情操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人际交往中,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道德情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1. 模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人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自我反思: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通过自我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因此,教育者应培养人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成长。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以下方法值得借鉴:1. 强化道德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模仿。
2.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道德情操。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五篇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五篇道德情操论有感一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一说到《国富论》,大家都可能非常熟悉,一百多年前就被严复翻译到中国,由此我们就熟悉了亚当·斯密,然而我们没有关注的他的另一部“风行世界三百年”的书《道德情操论》。
在人的天情中,总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如何自私,他总是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
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
我们会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决不专属于良善君子,即使是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法律规范,他也不会丧失同情心。
看到别人厚颜无耻的行为,我们会感到羞愧,虽然他好像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因为我们自己如果有这种可耻的举动,就不禁地感到无地自容。
我们想象着:地震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埋在地下,不见天日,与世隔绝,永远消失,甚至亲朋好友也不再记得,多么悲惨啊!我们理所当然会对这些遭如此可怕不幸的人给予最大的同情,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死是那么简单,恐惧之心油然而生,惧怕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生前却对此备受折磨。
死亡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人类以公平,它让个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
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受害人,受害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造就了雍容自重、自我克制的人品。
故人们应以慈悲的心肠回应他人的点滴感受,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让自己拥有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在感情上沟通、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
我们在对于客观现象中产生的每一种激情,只有遵守中庸之道才是合适得体的,也才是人们能接受的,无论是感情过于激烈还是过于低沉,人们都会觉得无法理解。
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个人的遭受的不幸或伤害而悲愤过度,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无动于衷。
情绪过分激动会被看作意志薄弱,脾气暴躁;而过分冷淡又会变成糊涂,麻木不仁或心灵萎缩,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缺点,只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意味着得体适度的中庸之道在各种激情之中表现各异,时而高涨,时而低洛,有些感情即使是在大家都情不自禁的时候也不适合表现得太强烈,而另一些表达得非常激烈的情绪其实未必有那种必要,但是在很多场合依然得体。
人们由于种种理由对后者抱有很大的同感,但却很少同情前者。
如果我们对人们的各种激情做一番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在人们看各种情绪是否得体适度,完全取决于他们对这些情表示多大的同情。
人类的行为还具有另一外一种品质,既不能说是否适度,也不能用庄重或者粗俗来形容,人们只会态度鲜明地对其表示赞成反对。
这就是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品质。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探讨各种行为所依,全部善恶所系的内心情感,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激情的原因或对象,此感情与它的原因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适度,是彬彬有礼还是粗俗不堪。
其次,我们可以考察它未来的目的或实际造成的结果,目的或结果是有益还是有害决定了相应的好坏,应该受赏还是受罚。
故我们的行为之前就应研究行为之后是受赏还是受罚的感觉。
只有仁慈好善、光明正大的行为才配得上报答,因为大家者对它心存感激,也就只有这种行为激起的感恩之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同情!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力认强求每个人都有仁慈之心,因为缺乏仁慈之心并不必然导致真心的罪恶。
任何公正的旁观者内心者不愿对他的自私动机有丝毫同情,没有人会对他表示赞同,那些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伤害任何人,他们只是没有做到原本应该的善行。
他们却引起了人们的憎恶,是因为他们没有正义感,引起了人们的愤怒。
愤怒之情似乎是上天赐于我们的自由,它不仅
仅是用于自卫,它保卫着正义和清白。
它鼓舞我们打败企图伤害自己的阴谋,对已有的伤害实行报复,让侵犯者后悔自己做了错事。
对于美德的遵守,不依赖我们的自由意志,而违犯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这就是正义,干犯正义的人总出于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确实伤害一些具体的个人。
正义,会对做恶事的人天经地义的惩罚,对不义的行为进行理所当然的以牙还牙!
在地位平等的人之间,好像不能仅仅为了缺乏一颗善心而惩罚一个人,而我们为了行善而做出很大牺牲的人显然应该得到最丰厚的回报。
我们拥有正义,伟大的义举理所当然应该受到最热烈的感激,我们应用仁慈慷慨的人来回报那些仁慈慷慨的人。
用正义来捍卫社会的安宁、问心无愧、严守正义、不伤害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良知的回敬。
在《道德情操论》里,斯密还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性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这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
意思是说,人功利欲望在追求物质利益的时同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帮助别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植在人的心里面。
人既要“利已”也要“利他”,唯有此,人类才能永恒。
作为校学生会的成员,要竭诚为同学们服务,为社会奉献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要做一个给予英雄主义景仰般的人。
争取做个有利于社会的“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