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仁慈和正义

合集下载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为清代思想家王夫之。

该书是王夫之对于道德伦理的思量和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重要代表之一。

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深受启示,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干使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识到道德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道德情操的缺失。

惟独通过修养和教育,才干使人性得到发扬,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再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关系。

作者认为,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追求,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惟独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才干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执行的。

最后,《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惟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本书,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积极参预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道德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通过修养和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惟独这样,我们才干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参考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参考

《道德情操论》范文参考《道德情操论》是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的伦理学经典著作。

《道德情操论》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于其道德范式,道德的根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同情的情感,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据。

这里的同情并非是怜悯之心,而是同理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

合宜感会接续影响个体对日常行为的判断,并延伸出“自制”“可敬”“可鄙”“赞美”等等情感。

亚当·斯密认为这些情感是我们日常情感中的“根本形式”,是社会中具有一定道德感的人都能理解和认同的行为准那么。

合宜感及其延伸情感会被进一步引入到详细的社会评价中。

斯密说,“人们对美的判断容易受到习惯和风气的影响,但是道德上的赞同或不赞同,却很难受到歪曲”。

他在尊重历史和社会不同的开展阶段和社会阶层差异的语境下,描绘和分析^p 了相应的社会风气改变后合宜感的情况。

斯密说,“在不同情境合宜的要求下,情感表达就有不同的详细形式和程度差异。

基于此激情和情感的互动协调,人类将衍生出不同的秩序构造”。

从身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在穷困之时费力辛劳去获得财富和权利,当他到达目的时,才会领悟到财富和权利仅仅是小收获,真正的效用是社会赞同的合宜的情感。

这种合宜感连同社会赞同感会引发人们对行为准那么的尊重和遵循,即责任感,这又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那么之一,这种尊重构成了有节操的人和卑劣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开展的基石。

实际上,做一个好的人和形成一个好的国家在亚当·斯密看来都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道德情操论》实实在在地提出了如何做一个“好公民”的要求,也描绘了建立一个好社会的途径。

这些要求和途径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对社会中国,更是对西方等兴旺资本国家。

亚当·斯密在第六卷中重点讲的就是在自然法准那么下的国家体系构建,他认为国家开展和进步应该遵照的是这样的价值标准基于对全人类的爱。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道德情感和行为的经典之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道德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开篇就指出,人无论多么自私,在其本性中显然存在某些原则,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便是道德的基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感受到这种同情的力量。

比如,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怜悯和想要帮助的冲动。

这种情感并非出于私利,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关怀。

它让我们能够超越自我,关注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道德意识。

然而,这种同情并非是无差别的。

斯密认为,我们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的同情往往更为强烈和直接。

比如,对于亲人、朋友的痛苦,我们往往能够感同身受,并且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减轻他们的痛苦。

而对于陌生人,我们的同情可能相对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没有道德责任。

相反,正是通过不断地培养和扩大这种同情的范围,我们的道德境界才能得以提升。

书中还提到了“合宜性”的概念。

即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应当在特定的情境中保持适度和恰当。

例如,在一场葬礼上,过度的欢笑显然是不合宜的,而在庆祝的场合中,过度的悲伤也同样不合适。

这让我想到,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对象,调整自己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以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另外,斯密对于“自利”与“道德”的关系的阐述也令我深思。

他并不否认人具有自利的天性,但强调自利并不等同于自私。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也会不自觉地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

比如,商人通过努力经营获取利润,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为社会提供了商品和服务,创造了就业机会。

然而,如果个人的自利行为完全不顾及道德和他人的利益,就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读完《道德情操论》,我更加明白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康德。

在这本书中,康德探讨了道德情操的本质和重要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康德呈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理性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在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于道德的严谨和深刻思考。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性的情感,而是基于理性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理性的道德观念不仅要求我们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情操,使我们的行为真正符合道德规范。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情操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和内在的道德动机,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这种道德情操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指引我们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拥有真正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规则,而忽略了内在的道德情操。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道德并不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信念和动力。

只有建立起内在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自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康德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动机,引导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更对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的力量,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在道德选择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颗纯净的道德心灵,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康德的指引下,走上道德修养之路,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伦理思想探究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伦理思想探究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伦理思想探究作者:段博楠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1期摘要:亚当·斯密是经济学鼻祖,更是西方伦理学的代表性人物。

斯密从人性作为切入点进行考察,对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价值取向进行深刻论述。

同情、利己和合宜思想作为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核,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有强烈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道德;同情;利己;合宜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036-02一、两本巨著——致富与行德的统一说起亚当·斯密,几乎所有人都拜读过他作为经济学鼻祖的神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又称《国富论》)。

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经出了将近十个版本。

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认为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斯密的另一本巨著《道德情操论》中所倡导的,是一个对弱者同情,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拥有着正义、仁慈、同情的人间。

这仿佛与他在《国富论》极力推崇的“利己主义”完全背道而驰,特别是在《国富论》的风头远远盖过《道德情操论》的背景下,斯密努力倡导的道德规范似乎并没有太大吸引力。

其实则不然。

这两本巨著是亚当·斯密思想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首先,在分析两本书关系的问题上,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由于《国富论》完成时间晚于道德情操论,所以表达的观点更成熟。

然而,《道德情操论》出版于1759年,斯密自出版来共修订六次,甚至在逝世之前仍在进行一次最重大的修订。

1776年《国富论》问世,在创作《国富论》的时间里,斯密共修订四版《道德情操论》。

这无疑告诉我们这本书是斯密非常关注的著作。

其次,斯密并非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证明自己的客观不偏不倚,而是因为在当时,经济学并非已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学科,经济学与哲学、心理学交融在一起,若以现在的学科专业化来要求两百多年前的古人,未免太牵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篇四最近,我阅读了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公众推荐的巨著——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一本是《国富论》,另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密切相关。

在《国富论》中,斯密假设所有人都是“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

《道德情操论》中的人却是高级的“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

如果说《国富论》说的是“利己”,那么《道德情操论》说的就是更深刻地阐述了只有“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道德情操论》讲述了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

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

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而且。

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长期时期,该书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pxq平阳文化网pxq平阳文化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体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人用30多年时间创造和积累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里才拥有的财富,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当中却有诸多隐患和不安,社会浮躁、道德缺失,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加大,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迷失自我,缺少信仰,不择手段,三鹿奶粉事件、煤矿事故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

该书于1785年首次出版,被视为康德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被康德对道德的深刻思考所感动,并对人类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理论,即“德行行为的绝对命令”。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基于个人的欲望和感受,而应该基于理性和理性的普遍性原则。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道德准则被康德称为“道德律令”。

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目的论”和“义务论”。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目的而不是结果。

康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出于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任何外在奖励或内心满足感的追求。

他强调了义务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康德还探讨了道德判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见。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的道德理论使我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道德律令,并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此外,康德的道德理论还使我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而忽视了道德的价值。

然而,康德的道德理论提醒我们,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只有通过遵守道德律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著名学者李泽厚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于2003年出版,是一本关于道德伦理的论文集。

在本书中,李泽厚对道德情操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在第一章中,李泽厚介绍了道德情操的概念和内涵,并指出道德情操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和道德行为的基础。

他还提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培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第二章中,李泽厚探讨了道德情操与个人品质的关系。

他认为,道德情操是个人品质的核心,是人们判断和评价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

他还强调了道德情操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章中,李泽厚着重讨论了道德情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道德情操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基石,只有全社会都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他还提出了培养和弘扬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在第四章中,李泽厚探讨了道德情操与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个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五章中,李泽厚探讨了道德情操与社会风气的关系。

他指出,社会风气是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现形式,只有社会风气良好,才能促进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

他还提出了一些改善社会风气的建议,以期能够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章中,李泽厚总结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他强调了道德情操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培养和弘扬良好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情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道德情操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个人品质的核心,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文章简介和背景介绍《道德情操论》是伦敦市长伯克利爵士在1751年写的一篇论文,它是伯克利爵士对于道德身份的探讨,涉及道德、人类自由、义务、责任等问题。

同时,本书也是一本伦理学的著作,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2、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非常的舒畅。

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使我深深的感动。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书,同时也是一本感受人性魅力的书。

我认为,本书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教会我们了如何正确对待他人,教会我们爱和理解他人。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和个体的真正价值。

我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作者对道德的探讨很深入,其中很多思想观点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道德负责任等问题。

作者认为,道德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规则,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我们对道德有着深深的渴望和追求。

另外,作者还提醒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去实践自己的道德。

3、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而该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揭示出了道德的真正价值。

本书引领我们明确了自己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德发展和道德实践。

同时,本书也引发了人们思考社会和人类自由的本质,并提出了如何建立健康社会的问题,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我认为,伯克利爵士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很富有创新性,他强调人的道德负责任和内在修养,也强调了道德的自由性。

道德不应该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规则,而应该是人们内在的根深蒂固的愿望和追求。

换句话说,道德不仅仅是外在规则的限制,还能够反映出人类的自由精神和智慧。

在我看来,本书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它探究了人的道德本性,而这一点在伦理学中是比较罕见的。

同时,本书鼓励人们运用科学思维去理解道德,发挥自身优势以成为有道德的人。

本书所提倡的道德理念是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有重要意义的,也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了一份安慰。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道德情操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道德的本质、道德行为的原则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等问题。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的本质是“积极的自我立法”。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是外在权威的命令,而是通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内在规定来实现。

这个内在规定就是人们本身的理性,通过理性的约束和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使面对外部诱惑或困难,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行为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康德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他反对将道德行为简单地看作机械的遵从外在规则。

个人自由的意志可以通过理性反思和判断,确定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并按照自己的理性意愿进行道德行为。

此外,在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康德提出了道德教育应该注重人的理性运用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人的道德情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培养的。

康德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引导他们根据理性原则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操。

从道德情操的培养角度来看,我认为康德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诱惑、欲望和社会压力的干扰,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地坚守道德原则。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逐渐建立起自律的能力和稳定的道德信念。

另外,康德还对伦理学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普遍性原则”和“目的论”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具有普遍性原则,即只有那些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才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的。

此外,他还强调人的尊严和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不仅是目的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的本身,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伦理学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伦理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作者亚当·斯密对道德情感的关注所吸引。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通过同情和共鸣,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进而产生道德上的判断和行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其次,书中对道德情操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亚当·斯密强调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培养和引导道德情操,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去培养更强的道德意识。

此外,书中对美德和伦理原则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他强调了诚实、公正、仁慈等基本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美德和伦理素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我认为阅读《道德情操论》是一次深刻的道德教育。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伦理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道德情操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通过学习《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我不仅对道德情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是人们在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品质。

这种品质不仅以个人的道德行为为基础,还包括了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帮助。

道德情操不仅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礼貌和善良上,还体现在我们对待环境的保护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上。

因此,道德情操是我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被人尊重的程度。

其次,道德情操的形成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人们的道德情操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情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情操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

再次,道德情操是人们性格的体现,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

有了道德情操,我们会主动地对他人进行帮助和关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对于个人而言,道德情操可以塑造良好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做到诚实守信、正直无私,还要注重自我修养和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

此外,道德情操还与社会风气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公民的道德情操。

一个道德水平较高、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公民的道德情操也会相应提高。

因此,改善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道德情操与法律的关系需要加以理解和区分。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也谈'同情'——读《道德情操论》有感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民众眼前。

《道德情操论》读后

《道德情操论》读后

《道德情操论》读后

阅读《道德情操论》,我深受其中启发以及深奥的思想构架。

这本书
让我们认清了道德论的基本原则:感情和道德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在
坚定的道德立场上,我们才能洞察我们内心世界多样的情感,将之把握在
我们理智的管控之下。

这本书指出,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要在道德直觉和情感的激励下,把心
中的每一种激情都发挥出来。

要把自己的道德情感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态
度和行为,以保持一种健康的道德状态,不计划就不能达成。

此外,《道德情操论》也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每个人来
说都不可或缺,因为它可以引导我们自然而然地去追求和从事正确的行为,从而建立起一个有利于道德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道德情操论》令我深有感触,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以正确
的情感来塑造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它对
于我们现在的人生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来,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阐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与价值《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道德情操包括同情、感激、正义、仁爱等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福祉,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一个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道德情操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人际交往中,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道德情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1. 模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人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自我反思: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通过自我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因此,教育者应培养人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成长。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以下方法值得借鉴:1. 强化道德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模仿。

2.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引言概述:《道德情操论》是一部由康德所著的哲学著作,探讨了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和道德判断的基础。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对道德情操的重要性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道德情操的内在动机1.1 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自律的,即基于内在的道德情操而非外在的奖惩。

这种自律性是道德行为的真正动机,而非外在的利益或者权力。

1.2 内在的道德动机道德情操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它来自于我们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信念。

惟独内在的道德动机才干真正推动我们做出道德行为。

1.3 道德情操的培养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我们可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道德情操,使其成为我们行为的基础。

二、道德判断的基础2.1 道德律法的普遍性康德认为,道德律法应该具有普遍性,即适合于所有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偏好或者情感。

惟独普遍性的道德律法才干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2.2 道德行为的目的性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道德律法的尊重和遵守,而非基于自身的私利或者欲望。

道德行为的目的性在于追求道德的纯粹性和真实性。

2.3 道德判断的客观性道德判断应该是客观的,即不受主观情感或者个人利益的影响。

惟独客观的道德判断才干真正反映道德原则的本质。

三、道德情操对人的影响3.1 道德情操的塑造道德情操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我们成为更善良和朴重的人。

3.2 道德情操的引导道德情操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避免违背道德原则和伤害他人。

它是我们行为的指南和准则。

3.3 道德情操的价值道德情操是我们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体现了我们对道德的态度和信念。

道德情操的价值在于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品德。

四、道德情操与社会发展4.1 道德情操的社会价值道德情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4.2 道德情操的影响力道德情操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励人们做出更多的善行和正义行为,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道德情操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1909年发表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道德与情操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道德情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是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动机。

它是人类自身对于道德行为的意愿和倾向。

而道德行为则是基于我们对于善与恶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遵循。

因此,道德情操是我们为了追求善良和正义而产生的内在动力。

尽管道德情操可能受到外部的影响和塑造,但它更多地是一种自觉和内生的品质。

其次,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而渐进的过程。

在《道德情操论》中,杜威指出,道德情操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培养和发展。

这与道德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也意味着,培养道德情操需要我们持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向更高尚的道德目标迈进。

第三,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杜威强调了社会和家庭在培养道德情操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社会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的道德环境,培养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尊重。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道德榜样,同时引导和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

而在社会中,学校、社区和机构等也应该为培养道德情操提供支持和指导。

只有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

第四,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利益。

杜威强调了道德情操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该为社会的福祉和公正而服务。

因此,培养道德情操需要我们同时考虑到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利益,既要满足个体的自由和成长需求,又要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最后,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道德情操的要求也在不断演变。

杜威认为,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相适应。

社会和谐的保障_浅析_道德情操论_中的仁慈和正义

社会和谐的保障_浅析_道德情操论_中的仁慈和正义

统战论坛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社会和谐的保障—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仁慈和正义李中连1方秋明22007年第5期(1.2,湖南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摘要:仁慈和正义一直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们思考的问题。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它们视为两种最基本的美德,一个是自然普遍的情感美德,一个是人为的美德,由此发展出一种比较成熟和全面的理论,为现代社会道德和法治思想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蓝本。

关键词:仁慈;正义;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11(2007)05-0055-04亚当・斯密在被人们称作经济学之父的同时,更是18世纪一位思想深邃的伦理学家,其主要伦理思想都体现在《道德情操论》中。

他以同情为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人类仁慈与正义等其他美德的产生根源及其特征。

他更是把仁慈和正义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美德,前者是自然普遍的情感美德,后者是人为的美德。

阅读斯密的著作,我们发现他的仁慈和正义思想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此试图予以肤浅的探析。

一、亚当・斯密的仁慈和正义思想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亚当・斯密认为道德的基本核心是同情,同情是一种人们通过情感迁移和换位思考,对他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合宜性和正当性的认同。

紧接着他转入对仁慈与正义这两种美德的阐述。

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它源自于对他人合宜性行为和情感的肯定认同,当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乐他所乐,悲他所悲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一种仁慈的情感行为。

它强调的是当事人的情感与自我的情感和谐一致,对他人的怜悯和帮助都源自于我们对他人的仁慈,彼此通过一种爱的纽带联结起来组合成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

仁慈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本身是自愿的,是不能强迫的。

“仁慈是不受约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

仅仅缺乏仁慈并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这并不会导致真正确实的罪恶。

”[1]虽然缺乏仁慈不是犯罪,不应受惩罚,但斯密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多同情别人而少同情自己,抑制自私而乐善好施,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激情协调一致,”[2]最终实现一种“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像邻居能爱我们那样爱自己”的充满仁慈之收稿日期:2007-8-19作者简介:李中连,男,湖南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社会和谐的保障——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仁慈和正义

社会和谐的保障——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仁慈和正义

作者: 李中连;方秋明
作者机构: 湖南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湖南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55-58页
主题词: 仁慈;正义;和谐社会
摘要:仁慈和正义一直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们思考的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它们视为两种最基本的美德,一个是自然普遍的情感美德,一个是人为的美德,由此发展出一种比较成熟和全面的理论,为现代社会道德和法治思想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蓝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情操论》中的仁慈和正义摘要:仁慈和正义一直是各个时代思想家们思考的问题。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它们视为两种最基本的美德.一个是自然普遍的情感美德,一个是人为的美德,由此发展出一种比较成熟和全面的理论,为现代社会道德和法治思想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蓝本。

关键词:仁慈;正义;和谐社会亚当·斯密在被人们称作经济学之父的同时。

更是18世纪一位思想深邃的伦理学家,其主要伦理思想都体现在《道德情操论》中。

他以同情为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人类仁慈与正义等其他美德的产生根源及其特征。

他更是把仁慈和正义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美德,前者是自然普遍的情感美德,后者是人为的美德。

阅读斯密的著作,我们发现他的仁慈和正义思想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此试图予以肤浅的探析。

一、亚当·斯密的仁慈和正义思想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亚当·斯密认为道德的基本核心是同情,同情是一种人们通过情感迁移和换位思考,对他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合宜性和正当性的认同。

紧接着他转入对仁慈与正义这两种美德的阐述。

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它源自于对他人合宜性行为和情感的肯定认同,当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乐他所乐,悲他所悲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一种仁慈的情感行为。

它强调的是当事人的情感与自我的情感和谐一致,对他人的怜悯和帮助都源自于我们对他人的仁慈,彼此通过一种爱的纽带联结起来组合成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

仁慈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本身是自愿的。

是不能强迫的。

“仁慈是不受约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

仅仅缺乏仁慈并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这并不会导致真正确实的罪恶。

”虽然缺乏仁慈不是犯罪,不应受惩罚,但斯密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多同情别人而少同情自己.抑制自私而乐善好施.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激情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一种“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像邻居能爱我们那样爱自己”的充满仁慈之德的社会和谐状态。

由于仁慈这一开放的特性,使得我们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具有不同的仁慈,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井然有序的和谐状态。

斯密认为,仁慈行为是有次序的,就我们对他人的仁慈次序而言,首先是自己的孩子。

然后是父母,再是兄弟姐妹。

接着则是随着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的亲属,依此类推到对其他人的仁慈。

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次序划分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就我们对团体的仁慈次序而言,首先是民族,国家.政府,然后是国内不同的阶层和社会团体,然后是党派。

在这里,斯密认为,作为我们“小家”(阶层和社会团体)所依附的“大家”(国家、民族、政府)自然成为我们仁慈和关心的首要对象。

对团体的仁慈行为不是来自人类之爱,而是来自热心公益的精神。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充满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便会感到祥和温暖。

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系在一起。

这是最理想的社会。

而正义则不同,虽然它同样产生于同情的基础之上,但“对它是否遵从不听任于我们意志的自由,它可以被强求.违背它即遭人怨恨,因而亦面临惩罚,这种美德就是正义”。

可以说正义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人行为情感的否定性同情,对不合宜、对非义的愤恨和惩罚的激情。

斯密认为,“正义是一种必须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应该的行为,”因为它的目的是阻止我们伤害周围的人,违背正义实际上也就是伤害他人。

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共处,使社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

社会秩序必须的最低“德性”要求是正义。

“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相互帮助的状况之中,同时也面临着相互之间的伤害。

”并且每个人都是自爱的——“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嘲。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爱心。

都会将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这是无可非议和大家所认同的。

然而“当我们受自己利害得失的影响总是远大于受他人利害得失的影响时,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慷慨之辈(在所有场合)和平常之人(在许多场合)都为了他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宽厚的博爱力量,不是自然在人心中点燃的那微弱的仁慈之火。

而是那种能抵制最强烈自爱冲动的东西。

”即心中的合宜感和正义准则纠正了我们情感中那种自然的不平等。

内心“公正的旁观者”使得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他人那里,在整个浩瀚宇宙中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时,就会收敛起自我的自爱心,以一种他人认同的方式来表达和行为,不至于招来公众的反对和愤恨。

从而达到个人和他人的一种和睦和谐状态。

正义维系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彼此共存的状态。

“如果正义法则不被遵守,社会使不能存在下去,倘若人与人之间总是惦记着相互伤害,社会交往便无从谈起。

”二、仁慈与正义——现代社会和谐的保障(一)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仁慈和正义作为两种基本美德,承载了人们的美好追求,也肩负了社会和谐的使命。

对仁慈的需要更多的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个人品质对美德的追求,而正义作为一种人为的美德,是协调人们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更具社会性,对它的需求更多的是要唤醒人们对社会整体的关心,并为遵守它的合宜性而辩护,实质上是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

人是社会的人。

彼此之问通过爱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联系在一起。

没有仁慈之心的社会令人很不愉快,但还是可以存在,但是非正义行为的盛行却会扯断所有纽带,彻底地毁掉社会。

因此,与其说仁慈还不如说正义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仁慈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正义则是整个大厦的支柱。

”只有较好地遵守正义的法则,社会才能存在。

这种思想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丰富的启示。

首先。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正义的社会.这就要培养人们的正义的美德,在人们心中培植起一种恶有恶报的意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要遭到惩罚的心理。

要制定正义的法则,保护弱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将整个社会维系在一种不相互伤害相互残杀的状态之中。

这是因为,虽然人天生具有同情之心,但“所有的人,即便是愚蠢和最无思考能力的人,也憎恶欺诈虚伪,背信弃义和违反正义的人,并且乐于见到他们受到惩罚。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繁荣与个人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

每一种不义行为的出现必将有损于这个社会,进而有害于个人利益,会使人们感到恐慌。

“因此,人们时常赞同严格执行正义法则。

甚至赞成用死刑来惩罚那些违反法则的人。

希望能够以儆效尤,使其他人看到他们的后果而不敢步其后尘,从而促进和保持社会的安定祥和与发展。

从经济社会这一角度考虑,正义原则乃是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保障。

自爱和自利之心可能驱使着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去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他人的利益,甚至会出现践踏他人利益,尔虞我诈。

欺骗失信等不良行为。

这就需要有正义这一原则的强制实行来约束规范人们的不正当、不合宜行为,阻止伤害他人。

这也是正义原则制定的一个根本目的。

经济活动总是相互的.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愿平等和公平的交换,而双方在实际当中的实力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

为了保证不出现以强凌弱,以地位权势来压制损害他人利益的卑劣行径,需要正义原则来维护弱小势力一方的基本权利,达到交换当中的相对平等和公平。

让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谐的经济秩序。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

也愈渐多样化。

在这样一种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网中。

如何使得个人发展和他人利益及整体的发展相协调呢?正义总会从公正的旁观者角度来调和三者的矛盾,使得整个人类社会能长期稳定地发展,正义这一基石保障了社会这一庞大机器的和谐运转。

(二)仁慈是和谐社会的必要补充我们说正义是构成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石.而仁慈则是整个社会大厦的装饰品。

仁慈可以为正义社会的和谐建构与有效运行造就所需要的情感机制和人文环境。

首先,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有感情的,而且同情之心与生俱来,同情之感让人愉悦,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同情”,同时人有着一种情感迁移和角色换位思考的理性。

这种设身处地的情感感受使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我们的亲人和邻居。

这一仁慈美德可为社会和谐运行提供某种道德支持和价值牵引。

使得每个人都体面地过真正的人的生活。

因而,正义为个人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保障了其基本权利,而人们在对他人的仁慈和帮助当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归属感。

同时在他人的仁慈和同情当中感受到了尊重和荣誉及被认同的台宜感。

仁慈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积极的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更值得人们赞同和期待。

如果说正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细胞,仁慈则为这一机体注人了新鲜的活的血液。

其次,在经济社会当中。

人们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自己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的利益。

这在正义原则下是无可厚非且合宜的。

但势必会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孤立而陌生的状态之中。

仁慈使人们从自利或局部仁爱的狭隘意识中跳出来,进入一种利他和普遍仁爱的全局概念当中。

不同的行业之问,同行业的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共通,形成一种共同互利,共同繁荣的局面。

促进社会更快更全面的协调发展。

再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的社会当中,仁慈应扩大其恩泽的范围,在提倡人类社会内部之间的仁慈的同时,人类社会应对动物界、植物界、非生物界等其他自然界以相应的仁慈,因为它们同样属于世界的一部分.是整个世界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和谐不单纯指人类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包含着人类与自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和谐。

对动物的无止境的捕杀,对空气的大肆污染,对水土资源的严重浪费,无不是对它们的不仁慈。

而仁慈的最高概念应是像上帝那样对普世的仁慈。

仁慈是对正义基石的补充,构建了人与人之问的和睦相处,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共同繁荣进步,同时也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三)仁慈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蓝本仁慈是基于人的情感本性而来的普遍自然之德,它是人生而具有的本性。

正义是一种基本的生存生活的保障,它是人们基于需要由共同利益感形成的人为之德。

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来看,正义是基石,仁慈是必要补充。

正义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秩序,仁慈则优化了社会内部的结构。

两者同为社会的基本美德,一是值得称赞的义务美德,一是必须遵循的责任美德,把它们放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层面看,就是道德与法的关系。

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惩治邪恶与犯罪,伸张正义,是国家法律的职责所在;而在很多时候,在法律不健全,未能或者不能涉及的领域,则应该由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良知、仁慈等道德认同感来充当我们行为的准则和判断的依据。

正义是最基本的法律,仁慈是最基本的道德。

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我们的物质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我们的危机也日渐地严重,使得觉醒的人们高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是极其正确和应当的。

在关注我们自身与外部和谐的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