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本(五篇)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本____公司预算业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____公司预算的内部控制,规范预算编制及调整,严格预算执行与考核,提高年度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单位依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____机构及职责第二条____公司主任对____公司的预算工作负总责。
____公司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业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____实施最高机构,委员会主任由____公司主任担任,副主任由财务总监担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____公司各单位领导是该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负责人。
____公司人事财务科是预算管理的常设管理机构,设臵专职预算管理人员;____公司各级统计核算____是该单位内部预算管理的经办人员。
第三条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为拟订预算业务的目标、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预算方案,____下达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____审计、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____公司完成预算目标。
人事财务科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具体负责____公司预算的编制、____、汇总、上报、下达、报告等具体工作,跟踪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及原因,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预算管理员职责:1、整理、分析、汇总各科室预算资料,协助进行预算编制;2、汇总各科室在预算执行中的数据和资料,拟订单位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3、拟订单位预算分析报告,协助领导进行监督检查;4、协助开展预算考核。
(二)审计人员职责:1、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进行审计监督,及时上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2、进行审计分析,提供预算执行审计报告。
(三)稽核岗位职责:1、负责预算指标的计算、衔接平衡的____;2、负责对编制预算的真实性、计划性进行审核。
(三)各科室负责人职责:1、负责本科室预算的编制、审批后预算的执行及控制等工作;2、提议本科室的预算调整方案,报上级审批;3、监督本科室职员的预算执行,对本科室预算执行进行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是指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力、物资等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用,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违法违纪行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程序和责任分工,包括财务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报告、财务资金管理等。
2.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定人员招聘、考核、晋升、奖惩、薪酬管理等方面的原则和程序,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3. 审计监督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内部控制流程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各个环节的责任分工和操作流程,确保程序规范、制度公正,防止滥权和腐败行为。
5. 监督和问责制度: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人员的职责和权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进行监督,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和问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有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提高管理效能,保护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防范经济损失和风险的发生。
第 1 页共 1 页。
事业单位 内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范风险,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制定本内控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内部控制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预算控制、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
第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控管理机构,明确内控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第四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内部控制需求,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手段,对内控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人员的内控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控制技能。
第七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着力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氛围,积极参与内控管理工作。
第八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及时向社会公开内控管理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预算控制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计划和政策法规的要求。
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规范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防范制度,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发现并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内控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内控检查计划,定期对内控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人员的内控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控制技能。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档案,保存内部控制相关的文件和记录,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情况的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组织或者其他单位经批准或者登记注册设立,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专门从事某项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的组织。
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确保公款公用、规范工作程序,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建立过程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意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事业单位良好运行、有效提高工作效能、规范内部管理运作。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和损失,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流程、内部监控、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而言,财务管理方面要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人事管理要确保人事活动的公正、公平和公开;行政管理要确保行政活动的合规性和高效性;工作流程要确保工作活动的规范和顺畅;内部监控要确保监控活动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风险防范要确保风险管理活动的科学和有效。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过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过程需要经过明确目标、明确职责、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监督评价五个步骤。
首先,明确目标即明确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根本目标,为后续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明确职责即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在内控过程中的各自职责和权限。
然后,进行规划设计即制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能够互相配合和衔接。
接着,实施运行即将规划的内控制度投入实际操作,并不断优化和完善措施。
最后,监督评价即对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总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对于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规范和监督各项运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防范风险和损失。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事业单位运行的正常、高效和规范,科学而合理地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活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它包括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岗位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内容,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一、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是建立内控制度的前提。
只有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并且形成严密的管理层级体系,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例如,可以设立内控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同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在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方面,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确保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规定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明确了各级人员在工作中的权限和责任,防止权责不清、责任推诿等问题的发生。
例如,可以制定岗位操作规范,详细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要求,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此外,可以建立岗位轮岗制度,通过交叉岗位培训和轮岗,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活动进行规范和控制,以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例如,可以制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规定了资金的使用管理、财务报表编制和审计审查等方面的要求,防止财务风险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建立信息科技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管理,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和机密。
四、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
它是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例如,可以建立内审制度,定期对各岗位的工作进行审查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此外,还可以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识别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安全和稳定。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什么是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和程序,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方法,以防止和控制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以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流程规范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是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的职能完成,实现目标,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内控制度的意义1.防范风险内控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内部存在的风险,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风险的产生。
2.提高效率内控制度的制定可以减少决策期间、流程控制和执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效率。
3.保障财产和资产仅仅依赖个人和部门的管理来保障单位资产和财产,容易出现问题,建立内控制度可以加强资产管理并保障资产的安全。
4.提高事业单位的声誉拥有正规的内控制度可以为事业单位在安全、规范、专业化等方面拥有更高的评价。
内控制度的制定事业单位内部风险调查分析,是制定内控制度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在风险调查分析阶段中,可以评估所涉及的风险,了解内部的存在问题,为制定内控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确定了内部风险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内控制度的具体方案,制定方案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关注实现目标和效果,保持信息安全和机密性,全面防范和管控明确的风险,形成内部监督和管理的规范。
确定制度后,为了提高提高制度操作的理解和依从性,还需要进行内部员工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制度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
内控制度监督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监督是一个长期过程,监督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事业单位应定期委托制定督导服务机构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发现风险后,及时整改以防止风险产生。
2.推行内部审核制度。
事业单位可以制定内部审核制度,将制度实施的过程、结果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展示和反馈,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追踪和整改。
3.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披露和监督,提升内控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5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一、强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一)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
它是一个强调预防的系统,旨在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欺诈,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政府部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组成,体现了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相结合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
它是行政单位自我约束和标准化的过程,以应对风险,以履行其职能并实现总体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近年来,我国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体系的要求,逐步实施了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财政直接支付工资、会计集中核算试点、国库集中收付等一系列财政支出改革,有效的解决了当前支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票据管理不到位。
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____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的一整套制度和措施,以保障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减少内部和外部风险,确保组织的利益最大化。
以下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原则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度化的组织、技术和人员等手段,保障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安全、工作有效性、信息可靠性和财务状况准确性,并促进组织的有序进行。
它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通过规范行为和加强管理,使组织达到预期目标。
二、内部控制的原则1. 独立性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实施独立性原则,即制定责任和权限明确的内控制度,确保管理人员不受外界压力和干扰。
2. 内部协调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办公平台,促进信息的畅通和互动。
3. 风险管理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实施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
4. 全员参与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实现全员参与原则,即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责任感。
5. 持续改进原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实施持续改进原则,通过不断地监督、评估和改进,提高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三、内部控制的实施1. 设立内控组织: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内控组织,明确内控工作的责任和权限,并建立内控工作制度和规范。
2. 事前控制:事业单位应通过制定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等方式,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3. 事中控制:事业单位应通过加强监督、内部审计等手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4. 事后控制:事业单位应通过制定查核、追责和复核等制度,对工作结果进行核查和评估,以便发现和纠正问题。
5. 内部控制信息化: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和集中化,提高内控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四、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组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规章制度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统称,它们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为规范事业单位运作、保障事业单位利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制度规章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提高内部运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概念、作用、内容、建立、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概念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为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基本框架和原则的制度规章制度。
内控制度是对事业单位运行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安全、有效和合法运行。
内控制度侧重于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事业单位的行政行为,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稳健和资源高效利用。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作用1.保障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
内控制度通过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行政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经济风险,保护事业单位的财务利益和资产安全。
2.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内控制度通过明确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完善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决策程序,优化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运作效果。
3.增强事业单位的抵抗风险能力。
内控制度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提高事业单位的抵抗风险能力,保障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4.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准则。
内控制度通过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行政行为,增强事业单位的自律性和规范性,维护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形象。
5.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和审计。
内控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审计制度,强化对事业单位各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检查,提高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
内控制度旨在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首先需要明确内控的目标和原则。
内控的目标是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运用,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内控的原则是科学、合理、规范、适度、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应涵盖组织结构、人员职责、财务管理、预算控制、审计监督、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同时,内控制度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制定过于复杂和繁琐的制度难以实施,制定过于简单和笼统的制度又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
此外,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实施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领导要树立正确的内控理念,制定明确的内控目标,并落实相应的内控措施。
同时,领导还应树立榜样作用,对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确保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员工的内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内控意识和能力。
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帮助员工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内控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意愿。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
内部监督是指事业单位内部对内控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评价机制是指对内控制度的效果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价和改进。
通过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弊端,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效果。
最后,还应加强外部监督和审计。
外部监督是指由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组织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审计是指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审查。
通过外部监督和审计,可以增加对内控制度的制约和约束,推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事业单位的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活动,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制度、规章制度、经营规范、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防控等方面。
第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管理职责,加强内部协调配合,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四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坚持规范运作、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事业单位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活动。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管理实际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第六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问题和违规行为。
第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促进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持续改进。
第八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进行自查和自评,接受外部审计,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合理规划组织结构,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畅通、工作协作。
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内部控制中的具体职责和权利。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内部控制部门或委托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设置内部控制岗位,配备专业人员。
第十二条内部控制部门应当定期向单位领导层报告内部控制工作和问题,接受领导的监督和指导。
第十三条内部控制部门应当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
第三章职责制度第十四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模范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保护事业单位的财产权益。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保障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内部控制制度(4篇)
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是一个关系到单位财务运作和资金使用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单位资金安全、合理使用资金具有关键的作用。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要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目标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组织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监督体系。
其目标是确保资金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贪污、浪费和滥用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1.合法合规原则:事业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法合规的资金收支管理。
2.科学分工原则:各个部门和人员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各负其责。
3.严格审批原则:所有资金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和相关审批程序进行,确保经费使用符合规定。
4.健全审计原则: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制度,定期进行审计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提高效益原则:事业单位要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浪费和滥用资金。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1.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建立财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责任制度。
2.资金收入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收入的核算和使用规定,建立财务收入管理和规定收入使用的制度。
3.资金支出管理制度:建立财务支出管理制度,规定资金支出的程序和标准,确保经费使用合理、合规。
4.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审计检查等内容,确保财务数据准确、真实。
5.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各项资金收支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制度: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评价,促进财务资源合理配置。
7.内部控制制度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宣传教育,加强职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遵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范文(4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各级各类工作人员。
第三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单位资产,确保资产使用得当;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保障机密信息的安全,防范信息泄露;确保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机构是本单位的控制与审计部门。
第五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内部控制的工作流程;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本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由本单位的控制与审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七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事项由本单位的控制与审计部门提出,逐级审批后执行。
第八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违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九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章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第十条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合法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透明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适当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准确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执行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确保财务信息和工作流程的准确性。
保密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确保机密信息的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泄露机密信息。
可靠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执行必须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即将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数据纳入内部控制的流程。
经济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实施应注重经济性,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
连续性原则:内部控制的执行必须连续不断,确保内部控制对工作流程的持续有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精选6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精选6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1一、作息时间1、公司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上午9:00-12:00下午14:00-18:002、部门负责人办公时间:8:45~12:0013:55~18:10;3、行政部经理、行政管理员、考勤员办公时间:8:30~12:0513:55~18:10。
4、保洁员:7:305、在公司办公室以外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必须在约定时间的前五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招集人必须提前15分钟到达指定地点。
二、违纪界定员工违纪分为:迟到、早退、旷工、脱岗和睡岗等五种,管理程序如下:1、迟到:指未按规定达到工作岗位(或作业地点);迟到30分钟以内的,每次扣10元;迟到30分钟以上的扣半天基本工资;迟到一小时的扣全天工资;2、早退:指提前离开工作岗位下班;早退3分钟以内,每次扣罚10元;30分钟以上按旷工半天处理。
3、旷工:指未经同意或按规定程序办理请假手续而未正常上班的;旷工半天扣1天工资,旷工一天扣罚2天工资;一月内连续旷工3天或累计旷工5天的,作自动解除合同处理;全年累计旷工7天的作开除处理;4、脱岗:指员工在上班期间未履行任何手续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脱岗一次罚款20元。
5、睡岗:指员工在上班期间打瞌睡的,睡岗一次罚款20元;造成重大损失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
三、请假制度1、假别分为:病假、事假、婚假、产假、年假、工伤假、丧假等七种。
凡发生以上假者取消当月全勤奖。
2、病假:指员工生病必须进行治疗而请的假别;病假必须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无有效证明按旷工处理;出据虚假证明加倍处罚;病假每月2日内扣除50%的基本日工资;超过2天按事假扣薪。
3、事假:指员工因事必须亲自办理而请的假别;但全年事假累计不得超过30天,超过天数按旷工处理;事假按实际天数扣罚日薪。
4、婚假:指员工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并办理结婚证明而请的假别;5、年假:指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可享受3天带薪休假,可逐年递增,但最多不得超过7天,特殊情况根据工作能力决定;年假必须提前申报当年使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3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3篇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3篇-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以供大家参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质量,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本制度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报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依据《指导意见》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按照本制度规定编制的能够综合反映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本(5篇)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本以下是一个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本的例子,供参考:一、导言为加强财务管理、保障资金使用安全、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相关法规、文件的规定,制定本控制制度。
二、控制目标1.确保预算执行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保障公共资金的安全使用;2.保障预算执行的经济、有效、规范;3.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三、控制原则1.法定性原则:预算执行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2.合理性原则:预算执行必须合理、经济、有效;3.规范性原则:预算执行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进行;4.责任性原则:预算执行必须明确责任、厘定权责。
四、预算编制1.预算的编制必须按照预算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包括年度预算、计划方案、绩效目标及资金安排;2.预算编制应充分听取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形成合理可行的预算方案。
五、预算的执行1.预算执行应按照预算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确保预算的合法性、准确性;2.预算执行应经过合法的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3.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六、资金的分配和使用1.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必须按照预算方案和预算调整的规定进行;2.资金的使用应符合实际需要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不得超出预算范围;3.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相应审批程序,并按照合同和协议的规定进行。
七、财务管理1.财务管理应按照预算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包括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审计等;2.财务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八、内部监督和审计1.内部监督和审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构,包括内部审计、预算执行检查等;2.内部监督和审计应定期对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九、违规处理对于违反预算执行规定的行为,应依法依规进行追责和处理。
以上为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的范本,具体的实施细则可以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文(三篇)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文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保障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公共资金的有效使用。
第四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内控制度,明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的责任和权限,保障预算的全过程控制。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章预算编制第六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工作。
第七条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满足经济合理性、财政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的要求。
第八条事业单位应当确定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对预算编制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进行统一规范,确保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完善内部调整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第三章预算执行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及时进行预算执行工作。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制定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确保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及时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和高效性。
第四章预算监督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监督工作,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监督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确保预算监督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审计,确保预算监督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文(五篇)
事业单位预算内控制度范文为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发展,推进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____年财政部门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各项财____革,继续对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收支及经费实行包干管理。
其具体管理办法如下:一、经费包干原则结合当前财____革和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各项经费和非税收入在预算收支管理中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经费管理同人员编制管理相结合,严格按照人事审核、财政把关后的单位工资表进行人员工资的财政统发和包干单位日常公用经费的原则。
2、坚持预算内与非税收入收支脱钩,各单位的各项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
3、按照突出重点,压缩一般的要求,坚持财政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社会稳定、保重点支出的原则。
4、坚持对事业单位实行定额(项)补助或差额管理,并按机构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对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并逐步推向市场的原则。
5、坚持包干经费按月和按进度拨付,超支自补,节余留用的原则。
二、预算内经费核拨内容预算内经费由工资福利支出(原人员经费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原日常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专项经费支出等组成,具体分项核拨内容如下:(一)工资福利支出的核拨内容包括。
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伙食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二)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核拨内容包括。
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装备购置费、工程建设费、作战费、军用油料费、军队其他运行维护费、被装购置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合理、奖励得当;
二奖励及时、注重实效;
三奖励与惩戒相结合;
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第四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惩处与教育相结合;
二坚持惩处与奖励相结合;
三坚持惩处公平得当;
一警告处分满半年;
二记过、记大过处分满1年;
三降职、撤职处分满2年;
四开除留用察看处分,察看期满后满3年。
改正错误,是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没有再犯与受到行政处分的违纪行为同一性质的错误,也没有其他需要给予行政处分的违纪行为。
第二十四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处分。
三违纪情节严重,给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给予降职以上处分;
四对触犯刑律,被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受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九条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处分,由所在单位或承办机关以文件形式(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审批表》,样表见附件1)向主管机关报批。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一条撤销奖励,由原申报机关报请审批机关批准。
特殊情况下,原审批机关可以直接撤销其奖励。
第二十二条奖励撤销后,审批机关要收回其奖励证书和奖章,停止其享受的有关待遇并追回已享受的经济待遇。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工作人员受到开除以外的行政处分改正错误的,按下列期限由原批准处分的机关(原批准处分的机关撤销或合并的,由承继其职能的机关或上级机关)予以解除:
提前解除行政处分的时间,不得少于规定的行政处分期限的一半。
对于在处分期限内没有改正错误的,可以适当延长解除处分的期限,延长解除处分的期限一般为半年,最多不超过1年。
延长解除处分期限后,还未改正错误或重新犯有此类错误的,予以辞退或开除。
特殊贡献,是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受行政处分期间,表现突出,有重大贡献,获得一等功以上奖励的。
专业技术人员不适合受降职处分。
事业单位工人不适合给予降职、撤职处分。
第十八条对于违反法纪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其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大小,区别情况作出处理:
一违纪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免予行政处分;
二违纪情节较重,给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不良后果的,给予记大过以下处分;
经批准后,按照管理权限由行政任免机关作出处分决定。
处分决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审批表》存入本人档案。
第四章奖励的撤销和行政处分的解除
第二十条获奖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其获得的奖励:
一伪造事迹,骗取奖励表彰的;
二申报奖励表彰时隐瞒错误或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
三获得荣誉称号后,受到开除处分、劳动教养或刑事处罚的;
第二十五条解除处分的程序为:
一由本人提出申请;
二所在单位提出解除处分的意见;
第九条奖励的基本标准:
对在工作中取得优良成绩,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或者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的,应当给予嘉奖;
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在本单位表现突出的,应当给予记三等功;
对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在本系统具有一定影响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可以给予记二等功;
对在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在全市或者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或者有其他显著事迹的,可以给予记一等功;
第十五条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应严格评选条件和报批程序,控制表彰周期和数量。
第十六条对获得奖励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颁发奖章或奖励证书。
奖章、奖励证书按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式样,由人事局统一监制。
对获得奖励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奖金数额由财政局、人事局共同商定。
第三章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政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7种。
四坚持惩处及时公开。
第五条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人事部门主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工作。
第六条市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人事部门综合管理行政惩戒工作。
第二章奖励
第七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奖励:
一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起模范作用的;
对功绩卓著,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授予荣誉称号。
第十条市政府有权给予本办法规定的各种奖励种类。
其中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只能由市政府批准。
授予荣誉称号的名称统一规范为“先进工作者”,也可在其称号前冠以系统名称。
特殊情况下需要授予荣誉称号的,须经市人事局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市人事局有权给予本办法规定的记二等功及其以下奖励。
其中记二等功,由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或市政府工作部门审核,报市人事局批准。
第十二条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或市政府工作部门有权批准本办法规定的记三等功及其以下奖励,并报市人事局备案。
第十三条区政府工作部门有权批准给予嘉奖,并分别报市、区人事局备案。
第十四条需要上报国务院或国务院工作部门给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的,由人事局审核或人事局与有关部门共同审核后按要求上报。
九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十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维护社会公德和社会治安,表现突出的;
(十一)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十二)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十三)有其他功绩的。
第八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的种类为: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记二等功、记三等功、嘉奖5种。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明纪律,教育和监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五在移民、扶贫、再就业等工作中成绩突出的;
六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八防止或者挽救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