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说课稿(第1课时)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说课稿[1]

黄土高原说课稿[1]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说课人:郭鹏涛说课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说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单元“北方地区”中的一个重要小节,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

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掌握一定的区域地理思维能力和区域地理基础知识。

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这一小节,是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突出其有别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同时,又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地质、植被、降水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1.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黄土高原说课稿1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中的***,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地区》第一课时。

我认为,依据新课程理念,说课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是设计思路,第四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晋教版《地理》八班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是在同学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同学认识区域进展与生态环境爱护的辩证关系,培育同学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同学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由。

3.让同学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4.让同学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经常的自然和人为缘由,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育同学的读图、析图技能。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缘由,并争论由此导致的严峻的后果。

进一步培育训练同学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技能。

【情感立场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同学认识区域经济进展与爱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育同学辨证思索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进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怀和爱惜环境的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的确立:针对八班级同学有了肯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技能,探究知识的热忱高涨。

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状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缘由为本课的重点。

同学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纳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同学易于理解和掌控所学内容。

我本着提供应同学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同学状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育技能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纳合作探究式,给同学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同学主动性。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行幸免地需要编写说课 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关心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 呢?下面是整理的黄土高原说课稿,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1、课标要求 地理学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第二,地域性。它不仅讨论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系,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改变规律。 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 6 个基本理念,强调以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 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 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4〕依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难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 解区域环境爱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胜利阅历。
在第二部分内容里面,主要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由、带来的危害, 响和互相作用。
以及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表景观特征,简洁了解水土流失严峻地区共同的自
2、读“中国水土流失严峻地区的分布〞图,说出我国水土流失严峻
然特点及其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知道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地区共同的自然特点并了解其后果的区域差异。
第 1 页 共 10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5〕举例说明区域环境与进展对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影响。
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教材内容分析
2、依据课本所给资料,结合生活阅历,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6.3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6.3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

【课程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3.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认识富有特色的黄土高原文化。

3.结合地图分析认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理解“风成说”的证据。

4.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能辨认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

5.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难点:感受独特的“黄土风情”,分析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结合法;直观演示法。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信天游》。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

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提问:歌曲听完了,大家能不能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我们国家哪一个地形区?学生回答:黄土高原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过渡:我们严重的黄土高原是苍凉的,是“风沙茫茫满山谷”,是“一道道山梁一道道沟”,可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也有厚重的文化,你知道哪些黄土高原产生的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过渡:黄土高原的历史黄土高原是中国大陆最早形成的地区之一。

在距今7000年前左右,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黄土高原说课

黄土高原说课

温故知新我在行
3.黄土高原位于地势的第___阶梯, 位于___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 气候主要是____气候。
【 4. 读图8.2,在黄土地形景观中,面积大且比较平坦的 是黄土___,呈条状延伸的岭岗是黄土__,呈馒头 状的黄土丘陵是黄土___。耕地多分布在黄土___ 上,受流水侵蚀最严重的是________。】
水土流失的原因视频
【6..实验演示:P69“活动1”读图8.6,水土流失与地表植 被的关系是:植被越____,水土流失越__________; 坡度越______,水土流失越__________。 7.阅读课本P68及图8.4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地形 地面____,斜坡___ 植被_____ 降水集中在____月,多______ 黄土结构_____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 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油田六中
张玉璞
说课流程
课标要求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1 2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 域地理位置作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 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 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 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 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 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 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分析之(三)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板书】2、原因:自然原因: (1)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2)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3)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快、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四、根据板书总结本节知识点 五、 课堂巩固练习 六、 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第五节 黄土高原 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 2、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3、地貌类型:塬、墚、峁
教材 重点 教材 难点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讲授法、讨论法 教仪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 三、 新课 1、导入新课 唱歌曲《黄土高坡》 ,猜想以下问题: (1) 歌曲中唱的“黄土高坡”位于哪里?它的范围? (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3)在地图中找到“太行山” “乌鞘岭“古长城” “秦岭” 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提问】你们脑海中黄土高原的地貌是怎样的 【回答】沟壑纵横 【讲述】沟壑指的是山沟,沟壑一词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小人老而无子,
【提问】既然水土流失会带来怎么大的危害,我们就要想办法治理。首先就要弄 清楚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考虑) 【回答】自然原因: (1)降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 7、8 月份,多暴雨 (2)土质特征:地表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 于水。 (3)植被特征:植被稀少,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人为原因: (1)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2)开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 形。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课题:《黄土高原》主要从六个方面说:一、分析教材内容二、分析教学目标三、分析学情、指导学法四、融入理念、研究教法五、说教学媒体支持条件六、过程设计、阐述意图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学习黄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2、教学内容及分析说明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危害—”这一主线来编写,专题之间有着密切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1、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本区的位置范围、所跨的省区并尝试对黄土高原的位置作出简单的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区域的地形特征。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4)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2、教学目标分析说明(1)通过看图8.1,总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能析图总结,并作评价。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黄土高原的三种地形特征,比较形象,感性,让学生记忆深刻。

(3)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及分析1、教学问题(1)学生对黄土来源的证据可能难以理解。

(2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可能难掌握。

2、教学问题分析说明(1)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讲解67页活动题(2)。

(2)从坡度、降水和植被覆盖、做实验讲解自然原因;从开垦、采矿、修路等讲解人为原因。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五、教学媒体支持条件(1)采用的教学媒体两个玻璃杯、水、土、两块木板、喷壶(2)教学媒体使用说明做实验对比说明:①坡度大——地表径流大,对地表冲刷大。

坡度小——地表径流小对地表冲刷小。

②降雨强——地表径流大,对地表的冲刷大。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1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1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黄土高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坡》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的一个课题。

本课题主要通过讲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的这一特殊地区,培养他们的爱土、爱国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去探索和了解。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风土人情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黄土高原的歌曲《黄河大合唱》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关于黄土高原治理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成果,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保护黄土高原的环境做出贡献。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第1、2框的内容。

我主要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大部分对本课进行简单的说明。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承载“认识区域”内容的以下2条内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另外,本专题还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的以下内容: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与地位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一节东三省是一个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是教材讲述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重点应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观和黄土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

本节教学我主要选取前两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两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说课稿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来介绍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土高原》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的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的重难点从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征。

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确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黄土高原》教案1

《黄土高原》教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水平。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初步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成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成因和黄土层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阿宝的家乡黄土高原导入本节课。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三、前置学习: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然后谈谈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媒体出示图片)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1、找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3、找出黄土高原附近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二黄土高原有哪些特征呢?合作探究三黄土高原有哪些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图片讲解四种地貌的成因合作探究四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⑴让学生读课本P26阅读材料“风成说”的内容。

⑵教师借助黄土形成示意图讲解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⑶出示“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讨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明白了黄土高原的特征及地貌景观和成因;理解了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华夏文明的摇篮位置、范围地貌类型及成因黄土的形成过程六、当堂检测:1 .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_______ 南至_____北至_______,跨越了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省级行政区。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说课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吕刚说教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教材首先给出了位置图,并安排活动使学生熟悉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包括的省区,并且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

接着很自然地引出黄土的由来,以活动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示意图和证据资料,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由于黄土特殊的性质和黄土高原特定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所以黄土高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框题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后果。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①运用地图说明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简要评价;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③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黄土高原理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水土流失原因。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学生展示资料、表演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初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寻知识的热情高。

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活动向课前课后延伸并有一定的难度,充分让学生去参与教学。

课前准备:老师:1准备实验材料:喷壶、木板、土层、玻璃槽、草皮。

2指导学生利用教室网络终端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整理资料,自编自演小品“做客黄土高坡”教法学法本节课中主要采用读图法、讨论法。

在教学中用一个个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4黄土高原说课稿1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4黄土高原说课稿1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6一、说教学目标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点,而教材安排了“黄土高原”这一小节,除了了解本区域的显著特点外,更可关心学生明白得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畴。

2、在地势图上识别本区要紧的地势类型。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缘故,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洪涝的要紧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势图,简要评判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

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后果和治理措施。

4、了解丰富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三)、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后果、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可连续进展的观念。

2、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二、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从全章整体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点,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阻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峻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点。

因此,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后果和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在为人类带来灾难和生存问题的阻碍的同时,也为人类做出了奉献,专门是能源资源,本区能源矿产蕴藏丰富,在过去和现在的工业进展中起到了庞大的作用。

(二)难点由于我们所处南方,对北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对黄土高原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因此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因此针对我们南方学生的实际,我确立本课的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和治理”。

三、说教法本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和进展,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也把握的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在本堂教学中,采纳如下教学方法:1、读图、资料分析法:就刚才所讲到的南方学生对黄土高原所存在问题并不深刻直观,因此在教学中用读图、观看视频资料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认识,降低问题难度,解决教学重难点。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

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貌特征、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

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特殊地形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对于黄土高原这样较为复杂的地理区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学生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塬、梁、峁等。

(3)学生能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4)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貌特征。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基本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内容。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黄土深厚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1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黄土深厚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1

科普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黄土深厚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本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区域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

2.课堂讲解:(1)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地理格局中的地位。

(2)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解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

(3)探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阐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黄土高原说课

黄土高原说课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黄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接下来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是教材涉及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地形区。

教材共有四个框题,分别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确定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熟悉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其形成。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3、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

4、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根据课程目标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尤其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然后提出解决办法。

根据课程标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定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黄土高原的位置、气候、矿产,也知道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泥沙含量大增,是由于本区的水土流失。

在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防治中了解了本区的地表状况和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讲课稿

黄土高原讲课稿

初中地理讲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许昌市第二中学王素真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重点难点:1、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导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资料)老师设问: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蕴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以其含沙量大而举世闻名,那么其河道大量泥沙主要来自那里?生答:黄土高原今天就来一起走进《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板书: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学案导航自主学习首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一起读。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接下来,请学生阅读课文66-67页及图8.1,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反馈展示:1、位置和范围(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过渡: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主要包含了哪些省区?(2)黄土高原主要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幻灯片展示)黄土高原简介思考:黄土高原这么多黄土是从哪里来的?(3)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说课稿(第1课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你们好!我是来自杨柳初级中学郝峰,我校承担并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探究式的研究”。

该课题通过了市教研室的结题验收。

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以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学习实情,立足于农村教学中学校存在的硬件不知,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学生获取知识面的渠道匮乏等问题,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案:学生学习的方案。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独学、对学、群学的内容和步骤。

导案:教师导学的方案。

根据学情,在学案基础上增删教学内容预设导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练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方案。

含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2、研究思想20XX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

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为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济宁市教研室正在大力的开展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究,并且,在周围县市区,学案导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县地理教学也正为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而加以探究和摸索。

正是基于考虑,我们选择了该课题进行实验与研究。

3、研究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独立、积极自主的一代新人。

4、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框架本课题探究的教学法是在地理学案教学中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先进行科学的分层分组,然后在教师的科学导引下,利用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学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并促使各层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现以星球版八年级教材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为例来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

二、黄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星球版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主要地貌景观,认识黄土高原的的过渡性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

4.知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了解主要煤矿的分布和煤炭输出与利用的方式【过程与方法】1.利用学案,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自主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完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的确立: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

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

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我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这节课以\学案主导、学为主体、合作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案引导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内容【引入新课】展示关于黄土高原的图片,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

全球最大的黄土区【新课教学】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填在学案的地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学生动手演示来进行的,通过学生演示的方式来解答问题,明确了黄土的来,黄土特有的地貌景观,并参照“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熟悉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

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便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

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通过阅读泥沙黄河,悬河等图片,明确水土流失的后果。

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对于能源基地,可以让同学们阅读黄土高原的能源分布,明确有哪些资源,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伤痕累累的黄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地方,它被称为“乌金高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板书设计】: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黄土铺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2.工程措施四、我国的能源基地 1.主要煤矿有 2.能源输出方式有三、科研感悟通过多年的科研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与体会:选题很关键,所以要重视选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

选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就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就决定着你的研究能取得丰硕成果,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也便于成果的推广与拓展。

否则不仅浪费精力,也浪费财力、物力,弄不好会半途而废。

选对课题,还要注重起一个“好”名,让大家一看就喜欢,就放不下,就非想看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的过程和研究取得的成效。

要注重资料的积累。

课题研究不仅要注重收集、整理资料,还应注重积累资料,要做个有心人,将平时的研究资料登记保存,这不仅关系到结题时资料丰富的程度,还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结论。

有不少的课题研究者,平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是不注重收集保存这些资料,以至于到结题时手忙脚乱,想要的资料没有,想找的资料也找不到,只好东拼西凑,甚至上网去搜集人家的现成资料,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

要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题研究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要将课题研究扎根于课堂教学的沃土中,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一直提倡“教师既研究者,课堂既研究室”的科研理念,教师要用行动法去研究,即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者,也是研究者、探索者,要亲自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去探寻教育教学的规律,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课题研究要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成果要突出创新性。

教育科研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的特点。

因此,搞教育科研一要注重收集国内外、省内外、区域内外的教育教学前沿研究信息,紧紧跟随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和前进步伐,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教育方针,熟悉当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大家最关心、关注的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你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般活力,才会得到普遍认可;二要注重创新性,可以说,没有创新性,教育科研就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研究内容方法的创新,更应注重研究结果的创新。

附件下载: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

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

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