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理解“风成说”。
3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风成说的解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播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相结合。
●教具准备教材、地图册、地理能力培养、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第六七章,我们学习了中国区域地理中的省级区域和省内区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第八章,认识两个跨省区域。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1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共同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2回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小组学习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教师板书1 位置范围)教师点拨。
学生板书黄土高原的位置,教师播放黄土高原位置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教师补充黄土高原的面积,(和辽宁比较,加深体会)。
提问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联系实际体会100米的厚度,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通过黄土高原黄土厚度不均,理解黄土高原上呈现的地貌不同,幻灯片展示黄土高原上三种常见地貌。
进一步体会黄土高原是由众多的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连缀而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板书:2地貌: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3无论哪种地形,都是由厚厚的黄土构成,质疑黄土的由来,提出三种假说,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小组解读“风成说”及“风成说”被认可的证据。
高中地理_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教学设计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一以黄土高原为例(第1课时)二、讲授新课[预习提问]黄土高原的位置(四至)?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特征?[承转]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一)黄土高原的概况读图讨论,说出黄土高原的概况,得出结论,加以总结。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图”一一黄土埋、黄土堞、黄土昴"黄土高原区位置和范围图"一一读图指出黄土高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其四至范围。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一一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教师总结、评价]1、海陆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2、纬度位置:大致介于34° N——40° N和100° E ——115° E之间;3、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4、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课件展示】黄河壶口瀑布景观图一一“一碗水,半碗沙”。
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黄土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水土流学生浏览课本,找出所提问题。
学生读图,交流、讨论、回答观看课件,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通过预习提问,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通过地图分析黄土高原的概况,让学生学会读图。
选取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获取一定的知识,加深其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印象,进而能激发他们对怎样形成的呢?(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7篇)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素材。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地区的地貌特色。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地区会被称为生态脆弱地区?它的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随后,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概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并通过一组数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的概念及其特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及表现,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从学科知识深度来看,学生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具体概念、成因及其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综合思考。在技能方面,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掌握好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
(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
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 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上三种地貌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2、多媒体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黄土高原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行为:欣赏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陪着我”。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特点和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地图和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3.操练(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课共分六个环节进行)一、导入新课引入课题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看完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课堂能够始终围绕问题展开。
二、自主学习位置范围以及地表形态特点这些浅显的基础知识放给学生自己解决,查阅课本自主完成。
这里如果时间允许与黄土高原相关的地理事物可以适当提一提,新旧知识结合,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地理事物的概况。
黄土的形成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辩论课堂通过学生正反两方辩论,化难为易。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通过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视频引入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辩论的形式分析黄土形成的风成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探究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小组分任务探究首先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发现本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然后分组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以及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利用一组实验,把水土流失相关的自然因素地面坡度、降水、地表植被直观的显现出来,然后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表特征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便水到渠成。
这里我就插播一段甘肃洪灾视频,更直观的认识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降水集中与夏季,再加上黄土质地疏松,便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对于课本69页活动2的对话为了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然与人为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设计了一个穿越的游戏,带领两意见不一的同学穿越到古代,古时的黄土高原植被繁茂繁衍生息,认识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上人类起到引发和加剧的作用。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认知。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掌握。
3.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成因。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案例。
3.地图: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图。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提问:“你们听说过黄土高原吗?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
同时,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如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不同点在于,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歌曲《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3-4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
四、教学设计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师:哪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将视频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 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加强印象突 出黄土高原 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介绍至少三种水土保持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论述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提出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建议。
3.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调查问卷,不少于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和调查结果。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体验:结合学校周边环境,设计水土保持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观感受。
5.反思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理解,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图,标注出主要的地貌类型和地理位置,并简要说明各类地貌的形成原因。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八下-第七单元-黄土高原---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课题】八下第七单元黄土高原第1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能说出反映“黄土风情”的例子。
〔难点〕【学习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助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与交流[多媒体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延安宝塔和枣园毛泽东故居图[提问导入]:[过渡]: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黄土高原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延安宝塔和陕北窑洞图片通过黄土高原的人文图片:延安宝塔和伟人故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发散的设计意在不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通过交流,增强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位于区域,②第阶梯,③风区,④温度带,⑤河流过,⑥主要作物,⑦熟制,⑧民居,⑨气候类型,⑩月份多暴雨说出你知道的本区域的地理事物延安宝塔枣园毛泽东故居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知道哪位伟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吗?有关黄土高原你还知道些什么?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观察与发现新授:〔板书〕探究一:范围与位置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启发式讲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范围包括山西省的全部,陕西省的大部以及甘肃和宁夏的南部,主要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区![扩展提问]:乌鞘岭以西地形区是什么高原?长城以北的地形区是什么高原?太行山东面的地形区是什么平原?〔地形上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因此,黄土高原的地势向哪里倾斜?〔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2000米,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我国中间位置。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范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1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图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新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知识点一、明的摇篮明的摇篮1、位置和范围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 2 ) 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教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水平。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初步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成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成因和黄土层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阿宝的家乡黄土高原导入本节课。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三、前置学习: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然后谈谈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媒体出示图片)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1、找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3、找出黄土高原附近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二黄土高原有哪些特征呢?合作探究三黄土高原有哪些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图片讲解四种地貌的成因合作探究四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⑴让学生读课本P26阅读材料“风成说”的内容。
⑵教师借助黄土形成示意图讲解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⑶出示“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讨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明白了黄土高原的特征及地貌景观和成因;理解了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华夏文明的摇篮位置、范围地貌类型及成因黄土的形成过程六、当堂检测:1 .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_______ 南至_____北至_______,跨越了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省级行政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内容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 难点
导入
学生 设置疑问, 观察、 开启思维 思考
1/4
提问导 入 明确 学习 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 因。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文明的摇篮 1.读图 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3)黄土高原东起 为界) ,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2.古代文明 (1)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为:黄土 经 ,环境宜人。 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 (2)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较 ,容易开挖。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学案 展示 的艺术感染力。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地貌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 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塬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 分割成长条状的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 2.成因: 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 、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 ; 说” 。该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 ,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 _ 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 1000-2000 米。 , 形成 、 、 、 等 (2)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 天长日久, 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 ,便于耕种。曾 。 而得名,地表 、 ,水土流失严重。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脉、乌鞘岭。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 2 ) 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解析学 习目标 识记 明确学习
教学设计
课题 设计 者 课标 要求 第三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张培杰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 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地理区域, 属于我国四大地理 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一节东三省是一个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域,是教材讲述的第一个区域,因而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 地理的一般方法; 而本节介绍的黄土高原则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 在北方地区的 自然特征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重点应 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也是以后 继续学习区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节教材分四个标题,即:文明的摇篮(包括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 、风吹来的黄土(包括黄土景 观和黄土地貌) 、严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和水土保持。本节教学我主要选 取前两个主题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成因两方面进行了讲解与探究。 学生通过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范围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了黄土高原大 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 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合作探究黄土成因;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2.通过图文资料分析黄土成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 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呢? 教师活 动 多媒体 展示黄 土高原 景观,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 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 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
三、 合作互助, 共同进步 (小组内相互交流、 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问题以及新问题, 并相互讲解) 合作探究:运用黄土“风成说” ,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 P27 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 说” 。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 二、当堂训练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
)
合作 探究
讨论 完成 学案 并展 示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能力和探 究精神, 培 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
3/4
展示 达标
二、当堂训练
巡视
独立 完成
鼓励学生 勇于展示 自我, 提高 学生的口 头表达能 力与抽象、 概括能力。
第三节
世界黄土最大的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总结 拓展 二、风吹来的黄土
评价学 生,补 充完善
小结 本节 所学 内容
系统知识
布置作业:小论文《初识黄土高原》
教学 反思
4/4
2/4
A.淮河 A.冰川 A.塬 A.旱涝灾害
B.秦岭 B.地震 B.梁 B.台风
C.太行山 C.风成说 C.峁 C.寒潮
Hale Waihona Puke D.大兴安岭 ) D.火山灰堆积 D.川 ) D.地震 )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 )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崎岖不平,是个多山的高原 B.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C.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方 D.高原上多沟谷、湖泊
6.下列四组城市中,都位于黄土高原上,又是省级行政区中心的一组是 A.兰州、西安、太原 B.太原、西安、包头 C.延安、太原、兰州 D.郑州、西安、兰州 环节一、定位黄土高原 (一)自主学习教材 23—24 页第一自然段内容完成: “学案(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文明的摇篮 1 ” (二)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的地形图” 学生指图话高原:鼓励学生到板前讲解黄土高原位置、范围,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到讲台前指图讲解或在地形图上动手描一描 (如有困难还可在地形图上圈画主要地理事物) 。 环节二、感受黄土风情 (一)自主学习教材 24—25 页内容完成: “学案(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文明的摇篮 2.3 ” (二)学生集体交流: 1.为什么说黄土高原是 “文明的摇篮”? 2.说一说你知道的黄土高原上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讲解, 3.你了解黄土高原哪些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组织、 (三)多媒体展示“古代文明” “社稷坛” “黄帝陵” “窑洞” “信 引导学 天游” “安塞腰鼓”等图片资料,结合学生回答,讲解黄土风情。 生 环节三、探究黄土成因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材 26 页内容完成: “学案(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风吹来的黄土 1、2” (二)教师多媒体多媒体展示黄土成因的几种假说 (三)完成“学案(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 ” 环节四、认识黄土地貌 课件展示:几种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通过读图,解释塬、梁、峁、川等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