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黄土高原》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
2. 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
3. 了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
4. 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
导学内容: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位置: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东邻黄河,西接秦岭,南靠淮河,北依长城。
2. 地貌: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壤呈黄色。
二、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1. 气候: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 降水:黄土高原降水不足,干旱成为主要气候特征。
三、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1. 植被:黄土高原植被稀少,以草原和灌木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
2. 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四、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1. 资源开发:黄土高原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农业发达。
2. 环境珍爱:黄土高原环境珍爱工作重要,近些年来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生态修复。
五、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1. 历史文化: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 人文景观:黄土高原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兵马俑、华山等。
导学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植被等相关视频,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2.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珍爱之间的干系。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感受黄土高原的魅力。
4. 撰写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黄土高原的报告,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植被状况、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珍爱情况等内容。
5. 教室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告,分享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感悟,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导学评判:1. 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植被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认识。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2.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黄土高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准备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的水土流失治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治理措施。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案、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土壤和生态环境。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
2.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植被、气候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2.视频资料:播放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
3.实地考察:学生参观当地类似的地貌区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实地考察地点: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确定实地考察地点。
3.案例资料:收集黄土高原治理的成功案例。
4.小组讨论话题:制定小组讨论的话题和评分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知识。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除了流水的侵蚀,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呢?
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并结合课本P90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总结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8人一小组,共6组。
)
【学生回答】
引起水土流失的条件还有降水、植被、土质和坡度。
【教师总结】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1)降水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2)植被因素:地表裸露,缺乏植被的保护;
(3)土质特征: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4)地形特征:地形坡度大,地面破碎,流水的侵蚀作用强。
【教师补充】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过垦、过牧、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植被。
【中考演练】
(2019年连云港中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原因有()
①土质疏松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茂密④河道淤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在地理实践力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黄土高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区域认知方面,通过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土高原区域的整体认识。
在综合思维方面,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水平。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前几章的内容后,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素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区域,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学习,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黄土高原,这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它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区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并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黄土高原的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素材。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包括位置、范围、地貌特征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书、讨论、提问、讲述来了解黄土高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本课,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黄土高原是本册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靠自然地形与其他区域隔开的地形区,另外黄土高原经过省级行政区较多,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造成危害范围广,所以研究的意义很大。
2.本节主要内容本节主要选取两个部分,分别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两个个框题,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的同时,适当加入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4.课时要求:1四、教学理念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阐述知识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导入幻灯片显示一首歌曲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分析歌词为什么见面容易拉话话难,得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民族风情的歌曲多来自于当地的生活,娱乐的方式课堂气氛更轻松,学生更易接受二、新课学习(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位置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2 范围展示黄土高原区域地形图3 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展示黄土高原跨的省区图4 形成动画演示黄土高原形成图(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2 水土流失的危害a 农作物产量下降b 耕地面积减少c 地上悬河展示地上悬河的图片,提出地上悬河的危害3 水土流失的原因A 黄土质地的特性图片展示黄土的剖面图B 降水的不均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区的降水C 不合理的利用D 植被的破坏图片展示放羊娃的故事4 水土流失的治理找出黄土高原在中国地图上的大概位置和形状找出黄土高原东南西北的自然分界找出从西到东跨的省级行政区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水土流失,然后结合教师给的定义理解讨论地上悬河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沙粒组成,不结实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作用强矿产资源的滥开滥采,破坏地表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针对原因,找出治理办法通过不同的地图展示,引导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先讨论,再给出科学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先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害这个结果,再去找原因,这在逻辑上更有吸引力在讲危害时,突出地上悬河,明确知识点,更有条理性在分析原因时,学生多是会忽略自然的原因,要引导三小结(板书设计)黄土高原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位置2 范围3 所经省区3 形成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 什么是水土流失2 水土流失的危害3 水土流失的原因跟着总结,回顾本节课知识小结以板书的形式,条理清晰,可是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点,加深记忆。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理解其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3.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特点和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地考察或者模拟实验的材料和工具。
3.准备黄土高原的相关地图和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气候、土壤等方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3.操练(1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可以选取一些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同时,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黄土高原三种地貌景观及其分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本课内容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前三个框题。
本节教材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作出简要评价;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的第一课时,也是分区域学习《中国地理》的所学习的第二个地区。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行介绍。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探究有其必要性。
本课既要对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进行学法指导,又要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有一定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且对黄河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上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因此这节课的设计重在以“引起兴趣—引导思考—分析问题”为主。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好的参与学习,融入课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的影响。
3. 了解“风成说”,辨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
过程与方法:1.运用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出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自然条件。
2.小组合作探究自然环境对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综合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推理导致的严重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探究和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体会到生态环境问题,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认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认知。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掌握。
3.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成因。
2.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2.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高原地区的人类活动案例。
3.地图: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图。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提问:“你们听说过黄土高原吗?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2.呈现(15分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
同时,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如植被稀少、土壤贫瘠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选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然后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实例思考治理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加深对治理措施的理解。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精选3篇)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课标分析根据中图版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本节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地貌景观等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实验法、读图法等多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本节作为区域地理分析的常用实例,在历年历版本的初高中教材中均有涉及。
在本书中,黄土高原作为第一个区域分析的实例,为后面几节的区域分析做好了铺垫。
同时本节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重要内容,在历次考试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对城市、对省份的分析,本节是区域分析的第一节,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区域知识。
对于本节的具体知识,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有关水土流失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上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从容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字背诵通过率达到85%以上;在无教师指导前提下对给出的地图能够进行黄土高原的辨认以及黄土高原四至的判断。
2、对于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的名称及其特点识记率达到80%以上;达到能够自主分析相关地貌形成的原因的高级理解程度。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自身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培养自身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3、通过实验分析法,模拟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的形成机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第二个要研究的跨省区域,不同点在于,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而讨论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
二、学情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区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二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整理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黄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事物,认识到区域的中心事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歌曲《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3-4人)收集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
四、教学设计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教师:哪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将视频中提供的关于黄土高 原的数据整理出来?(教师提供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数据)学生:加强印象突 出黄土高原 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图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新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知识点一、明的摇篮明的摇篮1、位置和范围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 2 ) 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内容,是前面区域地理的延伸和应用。
教材的编排:首先是突出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本节的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1.能运用地图能说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等。
2.提高读图析图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3.使学生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
【教学重难点】1.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重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法【教学工具】多媒体,学案,地图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导入欢迎孩子们来到今天的地理课堂,在开始新课之前咱们来做一个猜一猜小游戏,出示几段文字材料。
提问:猜一猜,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呢生:踊跃回答黄土高原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探究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视频中出现的居民差别比较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参与兴趣自主学习一: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表形态根据课本 99 页地图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强调沟壑纵横的书写。
用自己的手来认识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景观。
承转: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有关。
黄土高原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接下来咱们一起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图片,设计问题,合作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探究活动一: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从黄土结构、气候、地形地势、植被四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出示合作探究中需要的材料,提示性探究,找小组代表回答。
找其他小组补充。
也可以找学生上台根据黑板材料分析过程。
而且要做到手到,眼到,嘴到,心到!小组讨论展示错误是更好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要担心学生出错)总结师:逆向提问生:踊跃回答再次强调知识点转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既然水土流失这么严重,应该怎么做呢?合作探究二: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应该怎样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呢?出示合作探究中需要的材料,找小组代表回答。
《黄土高原作业设计方案》
《黄土高原》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地理环境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学地理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生通过进修《黄土高原》,可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土地资源状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定1. 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分布情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生态环境。
三、教学内容设计1. 教室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和讨论,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分布情况。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黄土高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效果。
四、教学方法选择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思维能力。
2. 体验式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他们的进修效果和能力。
3. 合作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能力。
五、教学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判:通过学生的教室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评判他们对于《黄土高原》知识的掌握水平。
2. 实地考察报告评判:对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记录、总结报告等进行评判,考察他们对于实地情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效果评判: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教室教学的多媒体展示。
2. 实地考察工具:包括地图、指南针、相机等工具。
3. 进修资料:准备相关的书籍、资料和网站链接,供学生参考和进修。
七、教学安排1. 第一周: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观点和地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坡》歌词里唱的是哪里?——黄土高原,你知道位置吗?你能描述其特征吗?——沟壑纵横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板书:位置
1、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你能描述一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
2、你能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南、内蒙
二、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可谓是世界商家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活动2题,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大屏幕点拨:其实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你能说说根据吗?1.黄土就象。
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不让黄土的厚度不会如此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自身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其证据是: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三、我们来欣赏一下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看课本提问:吗?大屏幕点拨: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其中黄土塬程度最轻,黄土高原典型的建筑是窑洞,你知道窑洞主要建造在什么地方吗?——黄土塬你知道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那种地貌?——黄土峁。
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如此严重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读图8.41.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大屏幕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o以上,有的达30o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特性。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土体疏松、多孔隙,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适宜建造窑洞,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房子》
④植被。
缺少植被保护。
结合活动1 认识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人为因素大屏幕——开垦、修路、采矿等
结合活动2,
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加剧了千沟万壑、地表光秃裸露,反过来又加剧了水土流失,在这个循环当中,人类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表现?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大屏幕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都分布在第二阶梯
原因: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分析:这些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1、地形: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2、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一般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
雨。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1、为什么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第一段活动2 大屏幕
2、活动2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以延安为例认识一下黄土高原的旱涝灾害。
五、怎么办?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