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完整版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7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955fa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4.png)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7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读诗,指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指读全诗(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
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李白的诗抄在读书笔记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小班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二李白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cd7962a0116c175e0e4802.png)
《独坐敬亭山》教案《独坐敬亭山》教案6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f8e3110e87101f69e3195e6.png)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说我确立的教学目标:1.会写“亭”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四点: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应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选编这首诗,是通过学生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体验诗人的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三是、基于对单元目标的理解。
《独坐敬亭山》在本册的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
本组以“祖国的万水千山”为专题,单元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读,激发美感,感受语言魅力,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情大一的。
本首古诗为第一篇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也为学好后三篇文章做好铺垫。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就学情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
但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独立分析诗意的能力,对文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也不够深刻。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结合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学习语文。
据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353bf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8.png)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很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f53de5576eeaeaad0f33031.png)
独坐敬亭山一、说教材及背景《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
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
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f271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a.png)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⑴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⑴ 指读全诗。
(正音)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学生说)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独坐敬亭山》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独坐敬亭山》](https://img.taocdn.com/s3/m/d11ec4893186bceb18e8bb3e.png)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独坐敬亭山》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一、说教材及背景《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其次,我引导学生赏图析画,为了使学生明白构图的形式美,感受画家对生活美的追求,我采用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一方面是与语文学科综合,介绍画家的成长过程。
通过教师有情感的表达吸引学生注意,创设人文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另一方面是分析画家的构图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一步步地体会到构图的巧妙,此时,再进行摆一摆、看一看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大小一样好看吗?”“前大后小好看吗?”“同类色在一起好看吗?”,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构图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d294ea167ec102de3bd890c.png)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导读:《独坐敬亭山》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
“独”是全诗的诗眼。
【学情分析】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学法】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一、解诗题。
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
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
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古诗文的学习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
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
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吟诵,“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
“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稿-独坐敬亭山-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说课稿-独坐敬亭山-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7787ec2e852458fb770b56b6.png)
授课教师:课题:独坐敬亭山1课时一、目标导学:(一)、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独坐敬亭山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独坐敬亭山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二)、重点、难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对三的喜爱之情,激发爱美的情感。
二、教学具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三、教学思路:激趣导入,复习古诗学习方法,学习古诗,总结。
四、预习检测:生字、读诗。
五、导学案(读、思、练):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f6e5f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b.png)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高远,是李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初步的诗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孤独的心境,感受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孤独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意境,理解诗人孤独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2、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讲授法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先出示一些美丽的山景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山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山?”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2024《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
![2024《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1bf75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e.png)
2024《独坐敬亭山》说课稿范文《独坐敬亭山》是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属于课本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是以文学欣赏为主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该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阅读技巧,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描写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诗意描述和意境营造,领会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传达的人生哲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体味其中的意象美和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如何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诗歌。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为情感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参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研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准备方面,我准备了多媒体工具,通过图片和音频的呈现,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出课文的主题,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他们对山水的印象和情感。
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景象和情感。
然后,通过分组研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情感体验通过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独坐在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然后,引导学生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文学鉴赏通过分析诗歌的句式、修辞和象征等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艺术表达和意义延伸。
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和评论其他经典诗歌,并与《独坐敬亭山》进行比较。
五、小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并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696fc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2.png)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所创作的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
诗中通过描绘敬亭山的孤寂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豁达胸怀。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李白的诗歌风格。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品味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豁达胸怀。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3、品味法:让学生品味诗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敬亭山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山?”然后简单介绍敬亭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从而引出课题《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2353563e53a580217fcfe0e.png)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独坐敬亭山》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首古诗,该单元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
本首诗歌借敬亭空旷清幽之景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
十年漂泊,十年漫游,然诗人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本首诗歌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一位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诗人形象。
诗歌语言平实,哲理深厚,发人深省。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诗文的能力有所提高、想象力丰富,具有一
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但对诗的情感把握还欠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本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诗句,展开想象,注重吟诵,以读为本,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悟情。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会认、会写“亭”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交流等方式品析“尽”“闲”等关键词的意思,学生能够展开想象,勾勒画面,感受山水之美。
(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渲染意境,想象写话,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孤寂之感,知道亲近大自然可获得慰藉的道理。
(难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温故知新
从诗歌中感受李白多样形象,引出课题,发掘李白新形象。
(二)读题切入,感受孤独
解诗眼“独坐”,初步感受孤独,铺垫情感基调。
(三)读中深悟,理解孤独
品析关键字“尽”“闲”“相看”“只有”,勾勒独坐清幽之景,体会独坐孤寂之情。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配乐写话,深化理解,体验孤独。
六、板书设计
1.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说课课件
![《独坐敬亭山》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e32ad183c4bb4cf6ecd135.png)
重点
能力目标
品析“尽”“闲” 等关键词,学生能 够展开想象,勾勒 画面,感受山水之 美。
难点
情感目标
渲染意境, 想象写话,学生 能够体会诗人的 孤寂之感,知道 亲近大自然可获 得慰藉的道理。
说方法
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说环节
壹
诗歌导入 , 温故知新
贰
读题切入,感受孤独
叁
读中深悟,理解孤独
进行人山对话,Βιβλιοθήκη 华情感。品孤独
说板书
1.独坐敬亭山
见:空旷寂寥
独
借景抒情
感:孤独寂寞
说设计思路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以读为本
读中入境
读中悟情
感谢您的聆听!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品析关键,以读促悟
《独坐敬亭山》
说课人:幸永慧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说教材
说学情 想象 丰富
基本 知识
因材 施教
基本 方法
情感 把握欠缺
以读为本
读中悟情 读中入境
说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会认、 会写“亭”等生 字,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诵 读全诗。
肆
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叁 读中深悟,理解孤独
细
品
围绕关键字 “尽”、“闲”来解读独坐
,
所见之景 空旷寂寥
精
读
围绕关键字 “相看”、“只有”来解读
,
独坐所感之情 孤独寂寞
悟
诗
情
肆 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写
话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多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0078500029bd64793e2cc1.png)
独坐敬亭山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独坐敬亭山教课方案 (优选多篇 ) 第一篇:《独坐敬亭山》教课方案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一班吕芝兰 201411123006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词典与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经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词典,朗诵领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形,领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领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教课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想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
教课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揭露课题。
1.导入语: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
唐代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依据学生讲堂反响,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当夸奖,且要趁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朗读,初步感觉。
1.启迪学习方法和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
而后看说明理解词句;(2)频频朗诵,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单”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而后再指名朗诵古诗,听听能否读的既正确又通畅。
3.借助诗文说明,整体感知内容。
( 1)释题意。
独坐:独自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岳60 座,海拔 317 米。
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2)抓光景。
诗中写了哪些光景?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光景。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
依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划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1d5c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a.png)
•••••••••••••••••独坐敬亭山教案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独坐敬亭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二、板书课题,揭题1、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
(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五、作业:背诵古诗第二课时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板书鸟飞云去孤独)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二、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8bde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c.png)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心情郁闷之时所作。
诗中通过描绘敬亭山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高远的志向。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品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古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讲述李白的生平经历,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2、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
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是3号选手,我的说课内容是《独坐敬亭山》,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本诗是作者李白离开长安,在外漂泊了十年后,于安徽宣州游玩时所作。
诗人通过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感,也正是诗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心理写照。
依据学情说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四点: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注释、边读边想像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熏陶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注重实效,说教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我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启发式引导法、质疑探究法、以读促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读、圈圈、想想、议议,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思,批文入情,从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注重能力,说学法
好的教法要有好的学法与之相匹配。
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然后在小组间讨论心中“疑”,在班上展示心中“得”,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洋溢激情和快乐,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板块。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为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我设计了——
第一板块:出示诗题,知作者
我会这样导入:在《静夜思》中,我们看到了乡愁满怀的李白;从《赠汪伦》里,我们认识了重情谊的李白。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另一首千古名作,了解不一样的李白…
顺势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同时,指导学生与我一起书写课题,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这样的设计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为整个教学烘托了气氛,订好了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蓄势和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我设计了——
第二板块:初读诗文,解诗意
出示导学提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2遍,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插图思考: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事物?
大约5分钟后,让学生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生字,我重点指导敬亭山的“亭”字的写法。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个别读后分男女生读,并轻轻打节奏。
同时提醒学生:读诗要宁慢勿快,要声断意连。
最后,在交流诗意的基础上得出:从诗歌中,可以看见远去的飞鸟、飘忽的孤云、伫立的大山及孤独的诗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实效,整体把握古诗,体现了“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古诗教学理念。
读准字音、节奏之后就可以进入——
第三板块:研读古诗,悟诗情
我先出示导学提示:请同学们用心研读古诗,抓住诗句所描绘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法,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大约5分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
这一环节如何来推进我的教学呢?我将引导学生扎实做好以下三步:第一步感受孤独
诗人独自登上了秋日的敬亭山,此刻,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呢?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课文一二句,引导学生抓住“鸟飞”“云去”,并结合“孤”和“独”,体会作者敬亭山上的孤独之情。
待学生有了一定体验后,我会适时链接写作背景,“诗人远离故土乡亲,漂泊十年,被好友遗忘,尝尽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增”,并结合“鸟”和“云”的意象,让给学生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结情语”的写法,进一步感受作者内心的孤独之情。
第二步体会不孤
敬亭山上四下无人,只有敬亭山兀立于身前,你能读出诗中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吗我会引导学生扣住“相看两不厌”,想像作者与敬亭山会有怎样相看,预设学生会有“喜悦地看、目不转睛的看,痴痴的看,”等不同回答。
顺势链接资料:这已经是诗人第七次登上敬亭山。
难道诗人仅仅是为了看风景在诗人眼中,敬亭山仅仅是一座山吗不!在诗人心中,敬亭山分明就是一位永远不会抛弃他,相知、相悦的朋友啊。
(相看、相知、相悦)
3.升华认识
假如你是诗中的作者,面对相伴如知己的敬亭山,你会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随后,我会创设情境引读: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时,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有了这样的知己,鸟飞云去又何妨难怪他会感慨——生齐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四板块:扩展延伸?引向课外
让学生诵读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如《望岳》、《山行》等,要求学生对比写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想像是直抵诗作灵魂的重要途径。
该板块从诗中的字、词、句生发开来,调动学生多钟感官,张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在线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1.快乐背诵,背诵并默写全诗。
2.快乐画家,给诗配上一幅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