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观察

合集下载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

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

需求和反映,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需要使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

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慢性病,为此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程漫长,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

的心理活动。老年慢性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还可出现消极、悲观、自暴自弃,

甚至绝望厌世等心态,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

事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要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引导,帮助患

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要给于深切的谅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

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

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

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总结我科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

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 心理特点

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容易过分集中到

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1.2 患者方面的原因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

慢性病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与调适

慢性病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与调适

慢性病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与调适慢性病是指长期存在、缓慢发展且难以治愈的疾病,如高血压、糖

尿病和心脏病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慢性病的发病

率逐渐增加。然而,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慢性病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提供一些

调适策略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慢性病。

一、慢性病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慢性病与情绪调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

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这是因为情绪的

负面影响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荷尔蒙失调以及神经系统紊乱等,

从而增加了患病的风险。另一方面,慢性病的存在也会对个人的情绪

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心理压力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情绪调节对于预防和管理慢性病至关重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

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慢性病的发作和恶化。此外,合理的情绪调节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增强对慢性病的

应对能力。

三、调适策略

1.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压力,寻

求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关心和鼓励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面对慢性病带来

的困扰。

2. 积极应对:学会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培养乐观的心态。适度运动、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

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3. 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情绪调节和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适当的运动量是维持

身心健康的基础。

4. 心理支持: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加入支持小

慢性病患者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观察

慢性病患者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观察

慢性病患者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观察

摘要U的:探讨不同性格特征的慢性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方法:对19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质得分越高的病人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越容易向疾病屈服,处于外向型和中间型性格的病人在慢性病治疗的过程中会采取积极的面对方式,不易向疾病屈服。结论:不同性格特征的慢性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慢性病性格特征应对方式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6年3月在新疆所属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和消化内科住院的病人,向病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调查180例。调查样本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19〜81岁;经济状况良好的90例,一般82例,差的8例。

方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使用龚耀先修订的88项艾森克个性问卷,为描述人格特征的自我评定问卷,山N量表(神经质或悄绪稳定性维度)、P量表(精神质维度),E量表(内外向维度)和一个L量表(掩饰)四个分量表组成。E、N维度都具有双向特质,划分标准以40〜60分为界。P维度是一种单向维度,划分标准以60分为界。L量表是一个效度量表,划分标准也以40〜60分为界,体现该份答卷的“真实”性[1]。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是描述病人应对方式的问卷,山面对、回避、屈服三个量表组成。该量表共包括20个条U,各条U 4级记分,分别测定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本文所用的MCMQ(中文版),经过多次修订在国内已广泛使用, 有一定的信、效度[2]。

4病人心理医患关系

4病人心理医患关系

4病人心理医患关系

第十章病人心理

·病人的概念: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患病包括器质性病变和生理功能损害、个体主观体验的病感和社会功能异常等方面。

·角色理论: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指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它包括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冲突3方面的内容。

(1)角色期望:是指社会、他人或自我对某一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

(2)角色扮演:是指行为者根据自我对各种社会角色观念的理解,按照他人或社会的期望采取的实际行为。

(3)角色冲突:是指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产生不协调状态时的内心体验。

·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病人角色的四要素:1.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

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

3.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

4.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病人角色的权利:1.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2.享有被尊重、被了解的权利;

3.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

4.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5.享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

6.享有免除病前社会责任的权利。

-病人角色的义务:1.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

2.寻求有效的医疗帮助,遵守医嘱;

3.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

4.与医护人员合作,配合诊治护理工作。

·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在个体由其他社会角色向病人角色转换时,有角色适应和适应不良2种类型。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符合。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病人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常见以下情况: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心理健康在慢性病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愈加受到重视,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患者常常面临长期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这些心理特点主要包括:

焦虑与抑郁:许多慢性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疾病恶化的恐惧,以及对社交生活的影响,都可能引发情绪低落。

自我形象变化:慢性病的存在往往会改变患者对自我的认知,使他们感到失去独立性,降低自信心,并产生自卑情绪。

社交隔离感:由于身体状况限制,很多慢性病患者逐渐减少社交活动,导致孤独感加剧,对生活失去兴趣。

无助感:患者常常感到自身无法控制疾病的发展,这种无助感可能导致消极应对态度,影响治疗效果。

对未来的忧虑:长时间与慢性疾病作斗争使得患者对未来充满不安,他们不仅担心生命质量下降,还担心对家庭、社会及经济带来的

负担。

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不可或缺。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

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增强应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提升治疗依从性: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使其更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和疗法的依从性。

缓解症状: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其他身体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有效降低慢性疼痛的感知。

增强社会支持:了解他人经历和经验能够帮助患者找到共鸣,从

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的心理及护理PPT课件

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的心理及护理PPT课件

4、心理护理的对策
(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例: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
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
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
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
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
小结
通过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多方面心理护理,可以 减轻和消除患者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疾病的恶 性循环,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轻了个人、 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 充分地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 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出现,要求护士必须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才 能保证心理护理不断发展,提高护理的实效性。
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
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
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
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
老年人总是喜欢以 自我为中心,生病 后在子女面前喜欢 撒娇,夸大病情, 希望子女对自己全 方位的照顾,不愿 生活自理。
四、慢病老人的心理担忧问题
1、病情反复 (1)、真实的病情复发;
随着疾病的反复急性发作, 住院次数的增加,生活能力 的下降,老年患者抑郁症状 时有发生,表现为闷闷不乐、 忧郁压抑的消极心理。 (2)、心理问题,总认为 自己病情复发,希望依赖 医院来照顾 ,呼吁医疗型 养老院 。

慢性病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与调节

慢性病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与调节

慢性病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与调节慢性病是指持续时间较长且进展较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而心理社会环境与慢性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慢性病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调节这种关系。

一、慢性病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慢性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环境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1.1 压力与慢性病

心理压力是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慢性病患者对于生活中的压力更加敏感。长期的压力会导致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加重慢性病的病情。同时,慢性病的症状和治疗过程也会给患者带来压力,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1.2 人际关系与慢性病

心理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对患者的病情管理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相反,缺乏支持的患者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导致病情恶化。

1.3 心态与慢性病

慢性病的治疗过程通常较为漫长,患者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心态良好的患者更容易保持适当的生活方式和治疗依从性,从而控制

病情的发展。相反,消极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导致病

情恶化。

二、心理社会环境对慢性病的调节

2.1 心理支持

慢性病患者需要得到来自家庭、亲友和医疗团队的心理支持。这种

支持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关怀和鼓励来传递,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更好地应对病情。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如医疗资源的保障、

慢性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治疗

慢性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治疗

慢性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治疗慢性病是指患者需要长期承受的一类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除了生理方面的因素,慢性病的发展与心理因素密切

相关。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对慢性疾病的

发展和治疗都起着重要作用。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慢性病的心理问题,并改善生活质量。本文

将讨论慢性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慢性病的心理因素

慢性病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问题:慢性病常常伴随着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患者对于疾病的担忧、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健康状况的不满意都可能

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2.社交隔离:许多慢性病患者因为疾病的原因,无法像健康人一样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这种社交隔离可能导致感到孤独、无助和自卑,

进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3.自我认知:慢性病患者常常对自己的疾病有一种负面的认知,觉

得自己是一个“病人”,这种认知会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4.不良行为习惯:在一些慢性病患者中,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如饮

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习惯会加重疾病的发展,并进一步

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

二、心理治疗在慢性病中的作用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慢性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

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获得以下益处:

1.情绪管理: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如焦虑和

抑郁。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压力,并

提高心理韧性。

2.应对策略: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制定积极应对策略,使其能够更好

地处理慢性疾病所带来的各种困扰。通过学习应对技巧,患者能够更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情绪调查和应对方式分析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情绪调查和应对方式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12 期2018 Vol.5 No.12

179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情绪调查

和应对方式分析

常婷利

(河南省濮阳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抑郁发生状况和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Brink 抑郁自评量表对120例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情绪和对抑郁状态的应对措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6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抑郁情绪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经济状况等有密切相关性。②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积极因子呈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抑郁情绪重,比普通人群发病率高,与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利用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医务人员和家庭密切关注是减少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关键所在,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抑郁症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2.179.02

慢性病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老年人随着机体机能的退化成为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患病率达到67.1%~81.6%,患有两种疾病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的20.5%[1]。抑郁情绪和慢性病情密切相关,调查住院患者的抑郁情绪和应对方式,旨在拓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社会支持面,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2]。现报告如下。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首先介绍了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特点,包括焦虑、抑郁等常见问题。接着分析了心理健康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出心理因素与疾病康复密切相关。探讨了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如社会支持、个人应对方式等。然后提出了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方法,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策略。最后总结了心理健康状态和治疗效果的关联,并提出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的启示,强调了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心理健康、治疗效果、心理健康状态、干预策略、影响因素、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特点、改善方法、关联、启示。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老年慢性病患者是一个日益增多的群体,他们常常同时承受身体疾病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折磨。研究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治疗效果。目前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

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的研究尚比较有限。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特点、心理健康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方法以及心理健康干预策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特点,分析心理健康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通过研究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方法和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的启示。最终旨在全面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与治疗效果的关联,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的心理护理

举例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 例2:某老年男性,70岁。他认 为,糖尿病好不了,也死不了, 持满不在乎的态度,吃喝无度。 由于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而并 发肾病(累及了肾小管),出现了 蛋白尿、下肢水肿。这时患者着 急了,经耐心做思想工作,他明 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自觉控制饮食。在以后的治疗 中,能很好配合,血糖便逐渐下 降,症状亦改善明显。
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学、就业、婚恋等情况的患者。一 糖尿患者应该调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对糖尿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了解,配合医生有效的治疗好糖尿病。
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慢性终身性疾 糖尿病是一种尚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运用现在的治疗方法 ,绝大多数患者能获较好控制,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合理的膳食 缺乏身体活动 吸烟。。。。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个人的遗传和生物以及家庭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 ✓。。。。。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危险因素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图
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
不可改变的 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
中间危险因素
(生理指标改变,是更 直接的危险因素)
。 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直接或间接地与糖尿病控制的好坏有关,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良好与否又会 影响糖尿病的控制。

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

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

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慢性病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讨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健康生态学模型,全面解析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以期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健康生态学模型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个体健康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该模型认为,个体的健康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在老年人慢性病的研究中,健康生态学模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慢性病的成因和发展过程。

本文首先将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概述,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然后,通过健康生态学模型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优化医疗服务等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

机制,还能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应用健康生态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医疗服务。

二、健康生态学模型概述

健康生态学模型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旨在全面理解并解释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和交互性。该模型认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影响因素在多个层面上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交织的网络。

慢性病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慢性病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慢性病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慢性病是指持续时间较长,进展缓慢的疾病。与急性疾病不同,慢性病可能没有明显的治愈方法,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慢性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已被广泛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通常忽视了慢性病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慢性病不仅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个人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首先,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经历身体功能受限的感受。例如,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可能难以正常行走,这种困境可能导致其产生自卑感和失去自信心。其次,慢性病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研究表明,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面临着长期治疗、恶化的病情和可能的生活改变,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心理上的负担。最后,慢性病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和情感关系。患者可能感到与健康人群存在隔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与他人不同,这可能使得他们感到被孤立和不被理解。

面对这些心理影响,慢性病患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减轻负面影响。首先,患者应该接受心理支持和咨询。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其次,患者应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照顾。例如,建立一个良好的日常生活规律,定期锻炼,保持良好的营养习惯,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改善心理状态。患者还可以参加支持小组和康复训练,与其他患者交流,分享经验,互相支持。最后,患者还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态度。虽然

慢性疾病可能带来很多困难,但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患者渡过难关,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社会层面上,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心理支持服务,为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和辅导。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倡导公众关注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相关研究和宣传活动,以促进慢性病患者的整体健康。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相关知识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相关知识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相 关知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慢性病患者心理概述 •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核心问题 •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影响因素 •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干预措施 • 慢性病患者心理的案例研究
01
慢性病患者心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慢性病患者心理是指慢性病患者 在疾病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心理状 态和情绪反应。
案例二:一位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过程
总结词
科学认知,积极治疗
详细描述
一位年轻男性癌症患者,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时,通过科学的认知和积极的治疗态度 ,成功战胜了病魔。他勇敢地接受了手术和化疗,同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
最终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
案例三:一位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
总结词
心理干预,显著改善
心理治疗
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 反馈等治疗方法,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慢性病患者的 心理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护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社会支持
建立慢性病患者互助组织、社区支持 网络等,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 获得心理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个人性格
个人性格特质,如乐观、坚韧、积极面对等,可能有助于患者更好 地应对慢性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慢性病的心理预防及调适

慢性病的心理预防及调适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 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加入慢性病患者互助组织,与 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支持 。
寻求医疗机构的帮助,了解医 疗资源和支持措施。
03
慢性病心理调适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来缓解慢性病带来的 心理压力。
它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 略。
探索多模式干预
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团体 心理辅导等多种模式,形成综合性的 心理干预方案,满足不同慢性病患者 的需求。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整合资源
建立跨学科团队
整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慢性病心理预防与调适的 研究与实践。
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
建立跨学科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心理预防与调适的整体水平。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 的睡眠。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多摄 入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
分的食物。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保持乐观心态与情绪稳定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 态。
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生活乐趣,缓解 压力。
寻求心理支持,如与家人、朋友交流 ,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慢性病的心理预防 及调适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适应研究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适应研究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适应研究

慢性病,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词汇,涵盖了如高血压、

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系列长期且难以完全治愈的

疾病。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身体上要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心理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适应压力。

慢性病的长期存在往往会打乱患者原本的生活节奏和计划。原本能

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可能因为疾病而变得困难重重。比如,患有糖

尿病的人需要时刻注意饮食,定时监测血糖;心脏病患者可能无法再

进行剧烈的运动,甚至连爬楼梯都会感到气喘吁吁。这些身体上的限制,无疑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层面来看,慢性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他们可

能会对疾病的发展感到担忧,害怕病情恶化,担心治疗费用给家庭带

来沉重负担。这种长期的担忧和不安,容易使患者陷入焦虑的情绪中。而抑郁情绪则可能源于对自身生活质量下降的无奈,以及对未来失去

希望的感觉。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失去了原有的

社会角色和价值。

面对慢性病,患者在心理适应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震惊和否认阶段。当刚刚得知自己患上慢性病时,许多患

者会感到难以置信,拒绝接受这个事实,认为是医生诊断错误或者是

暂时的身体不适。接下来是愤怒阶段。患者可能会对命运的不公感到

愤怒,为什么是自己患上了这种病?这种愤怒有时可能会指向家人、

朋友甚至医护人员。然后是抑郁和沮丧阶段。当患者逐渐接受患病的

事实,但又看到疾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时,容易陷入抑

郁和沮丧的情绪中。最后是适应和接受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患者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格特征的慢性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方法:对19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质得分越高的病人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越容易向疾病屈服,处于外向型和中间型性格的病人在慢性病治疗的过程中会采取积

极的面对方式,不易向疾病屈服。结论:不同性格特征的慢性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性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慢性病性格特征应对方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52

资料与方法

2005年8月~2006年3月在新疆所属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和消化内科住院的病人,向病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6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调查180例。调查样本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19~81岁;经济状况良好的90例,一般82例,差的8例。方法: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使用龚耀先修订的88项艾森克个性问卷,为描述人格特征的自我评定问卷,由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维度),p量表(精神质维度),e量表(内外向维度)和一个l量表(掩饰)四个分量表组成。e、n维度都具有双向特质,划分标准以40~60分为界。p维度是一种单向维度,划分标准以60分为界。l量表是一个效度量表,划分标准也以40~60分为界,体现该份答卷的“真实”性[1]。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是描述病人应对方式的问卷,由面对、回避、屈服三个量表组成。该量表共包括20个条目,各条目4级记分,分别测定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本文所用的mcmq(中文版),经过多次修订在国内已广泛使用,有一定的信、效度[2]。

统计方法:方差分析,相关系数的分析以及单因素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包数据处理。

结果

180例医学应对方式与艾森克人格特征epq的相关性,见表1。

将精神质得分以60分为界分为两组:非正常组,表示>60分的病人,该组病人精神质得分过高;正常组,表示≤60分的病人,该组病人精神质得分在正常范围内。将两组病人的精神质得分分别与三种应对方式得分相比较,面对和回避两组比较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服的正常和非正常两组均数相比,非正常组高出正常组范围在

2.01±0.09,且p=0.01,说明屈服差异有显著性(p60分的病人,表现出外向的性格;②中间型,40~60分的病人,兼具外向与内向的性格特征;③内向型,0.05);而屈服组的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三组均数相比较,外向型0.05。

讨论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群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疾病。压力往往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常常会加重病情,

贻误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甚至威胁生命[3]。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主要反映患者的应对方式和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医护人员就可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甚至预见病人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钱名怡,武国城,朱荣春,张莘.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2 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701例测试报告.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1):22-27.

3 陈婉芬.慢性病的发展趋势与医院面临的挑战.中国医

院,1998,(1):27-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