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晟1AM1U2教案+教学说明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Array《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老河口市第七中学韩晓慧教材分析:本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等基本史实。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讲述法、讲历史故事、教具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讨论,并用图示小结,使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A、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
结果怎样?谁做了皇帝?(学生涌跃发言:结果刘邦战胜了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
)B、为什么刘邦能建立汉朝?项羽失败了呢?二、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们正在谈论战胜项羽的原因。
学生分角色扮演汉高祖及四位大将,把导言内容表演出来。
师提问: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情况呢?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荒凉景象。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远意义和具体措施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1)商鞅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秦国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2)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农耕、实行法治等,这些措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3)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措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总结其对秦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2.请学生选取商鞅变法中的一个具体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这一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论据充分、举例恰当。
3.设计一份关于商鞅变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括至少10个问题,涵盖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每个问题需有详细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完成问答卷的制作。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秦帝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围绕商鞅变法展开,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改革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改革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实例、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商鞅变法在秦朝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深入分析。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
3.列出商鞅变法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其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要求每个例子不少于200字,总共不少于600字。
4.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等,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要涉及该人物在商鞅变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个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剧剧本,要求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剧本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华东师大版】八上历史: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
目
、知识识记:
)归纳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
)陈述表达: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描
实以及关天培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通
进取的人生态度。
)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
3
1课时
入:视频材料
同学们知道它的名字吗?一百一、虎门销烟
教
教师出示《林则徐》的奏折,林则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国际上把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作为国际禁毒
面对毒品,我们广大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有人说“鸦片战争”因林则徐禁烟而起,你同意吗?为
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说,激起学生的仇恨和惋惜。
853
提问
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历史场景“虎门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
华歆晟1AM1U2教案+教学说明
华歆晟1AM1U2教案+教学说明Period 1: On Monday morningPeriod 2: On Sunday afternoonOxford English 1A Module 1 Unit 2My classmates■上课⽼师普陀区武宁路⼩学:华歆晟■教案及教学说明Topic: My classmates Sub topic {【单元教学⽬标】语⽤任务:在同学间互相借取物品的语境中,有礼貌地表达⾃⼰的诉求,介绍⾃⼰所需要的学习⽤品。
⼝头诉求和给予,对话完整、表达流利。
语⾔知识与技能:1、能⽤本单元核⼼词汇book 、ruler 、pencil 、rubber 描述⾃⼰所需要的学习⽤品,掌握其⾳、义、形。
2、能⽤本单元核⼼句型Give me ..., please . Here you are . Thank you.进⾏表达诉求和应答。
语⾔情感:通过学习书本主⼈公互相借取物品,培养学⽣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学习策略:在课堂进程中,认真听取故事内容,主动获取故事关键;与他⼈合作对话,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 PPT 、⿊板、视频⽀持【分课时教学⽬标】【第⼆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本内容On Sunday afternoonAlice: Give me a rubber, please. Kitty: Here you are.Alice: Thank you.Alice: Give me a ruler, please. Kitty: Here you are.Alice: Thank you.Kitty: How nice!⼆、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设计说明】⼀、学情分析⼀年级(5)班共有学⽣34⼈,虽然只有两个星期不到的英语学习时间。
但⼤多数学⽣在英语课堂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中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有很多的学⽣愿意在课堂中积极举⼿发⾔,分享⾃⼰的学习成果。
《鸿门宴》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鸿门宴》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鸿门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语言魅力。
(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深入剖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结合现代语境,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士人的忠诚、智勇和风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3)认识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鸿门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历史背景。
(3)体验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2)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
(2)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
(2)剖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揭示课文内涵。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古代文化。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华东师大版高一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该地区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汉穆拉比法典》;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理解《汉穆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2.通过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和王国的更替的学习,初步学习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吉尔伽美什》和《汉穆拉比法典》等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文献解读的能力。
3.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古代东方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明成果,同时懂得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道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及其职能。
难点:《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分析。
说明:1.两河流域是现知产生国家最早的地方,国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两河流域生产发展的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的需要,并在王国的更替中走向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作为本教材的开篇之作,让学生理解该地区国家产生及其职能,不仅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历史概念。
故为重点。
2.分析文献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高一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伊拉克“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的材料导入。
2.新月沃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摇篮提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地图”(见ppt),分析古代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点。
提供相关史料,进一步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提供相关史料,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频繁的原因,并交代具体表现。
4.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5.《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保存,得益于楔形文字。
通过解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相关条文,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
《鸿门宴》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鸿门宴》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中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途径,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忠诚、背叛等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故事的发展线索。
2. 词语解释与句式分析:(1)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法素养。
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分析:(1)让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让学生讨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介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词语解释与句式分析:(1)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让学生掌握其用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鸿门宴》原文。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6.阅读理解: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体会石拱桥在我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拱桥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石拱桥的结构和美学价值。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
首先,理论介绍部分,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石拱桥的概念,但仍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考虑在下次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描述他们理解的石拱桥,以检验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石拱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石拱桥,或者了解过它们的历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石拱桥的奥秘。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说明文中事物特点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关注科学技术与人文历史的结合,增强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优质教案(293)
2.郑成功一、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揭题。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
(板书课题:郑成功)2.听说过郑成功吗?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⑵注意字型。
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⑸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专题《长城》教案 苏教版
长城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说明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提示这个单元五篇课文都是以桥为题材的,但文体却不同。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而《北京立交桥》则是一篇以写事为内容,以记叙为主要手段的通讯,属于记叙文。
《吴门桥》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母亲架设的桥》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巴黎的桥》是一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的军人记事的散文。
这一单元一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对说明文和记叙文件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掌握说明文的特点。
一中国石拱桥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
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河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张?2.解释词义和字义: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意思。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②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优质课教案】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两篇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掌握“贰、鄙、过、知、蔽、以、而”等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判断句和宾语前置。
教学难点掌握论辩技巧教学设想以辩论的形式进行。
字词梳理,学生自主、合作、教师订正。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导入自由朗读。
1.圈画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一些重要词语:行、军、辞、若、说、行李、东道主等,以及特殊句式。
默读,疏通文意。
精读课文,赏析人物1.问题: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家国情怀。
智慧聪敏。
有胆又识。
结合第三段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1.⑴甘拜下风⑵权衡利弊⑶挑拨离间⑷利欲熏心2.称呼、语气、句式。
3.总结:⑴换位思考。
⑵委婉得体。
⑶分析透辟。
角色练习七、齐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秦──晋──郑示弱臣服以退为进亡郑利晋晓之以弊舍郑利秦以利诱之晋言无信制造隔阂【参考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必修1第2单元2课导学纲要
卢氏一高主校区高二历史选修一复习导学纲要编写人:段小田杨一飞任东审核人:莫书江班级:姓名:第2单元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目标导引(2分钟)[课表要求]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商鞅变法的特点二、自学指导(10分钟)1、商鞅为什么还称为“卫鞅”“公孙鞅”?从教材提供的信息看,商鞅作为一个政治家有何“过人之处”?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重要内容?3、和其他各国的变法相比,商鞅变法在内容、深度、影响上有何特点?三、合作探究(8分钟)1、假如你是秦国的(平民、地主、贵族……),你最赞同商鞅变法中哪一条、反对哪一条?说说你的理由。
由此判断,商鞅变法的性质是?2、结合前一课内容课,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四、展示提升(10分钟)五、达标测评(10分钟)1、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B、墨家学说C、道家学说D、法家学说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5、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6、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B、③④C、③D、④7、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23周亚夫军细柳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二、抓住人物简短而刚性的话语——“介胄之士不拜, 请军礼见”。从周亚夫为尽职竟冒杀头之险的为臣之 道中,可见此人忠正耿直的品性。不阿谀奉承,不曲意 迎合,简短的话语却更能显现他的军人风采。
用刘礼、徐厉治理军营的状况与细柳军营中的军容威 武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 范,这里是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5.讨论:劳军结束后,群臣及汉文帝各有什么反应?请简要 分析。并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可否删去。
群臣:“皆惊”“称善者久之”——也许群臣从未见 过如此戒备森严、军纪严明、军令如山的部队,更没 有想到将军周亚夫竟然把尽职之事看得高过对皇帝的 恭敬,所以才会内心深深地感到惊诧和震撼,所以才会 长时间地赞叹不已。 汉文帝:“此真将军矣!”“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可见汉文帝对细柳营地视察结果非常满意。两个感叹 句能够强烈地表达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誉之情,是对 周亚夫这样一个治军严整,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不阿谀 奉承,不趋炎附势的“真将军”的高度评价。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最后一段不能删去。通过旁人的 评价,从侧面来描写人物,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
第1段点明文章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 等将奉命备战戍边。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3.写汉文帝来到细柳军营时,作者直接描写主人公周亚夫 所用的笔墨多吗?在这一部分,作者是如何塑造周亚夫这 个人物形象的?
写人本该让人物自己去说话、做事,可是作者直接描写 主人公周亚夫所用的笔墨极少,周亚夫在全文中只出场 一次,一个动作“持兵揖”,一句话“介胄之士不拜,请以 军礼见”,而写他手下的将士却用了大量笔墨。 从中可见作者独特的写人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iod 1: On Monday morning
Period 2: On Sunday afternoon
Oxford English 1A Module 1 Unit 2
My classmates
■上课老师
普陀区武宁路小学:华歆晟 ■教案及教学说明
Topic: My classmates Sub topic {
【单元教学目标】 语用任务:
在同学间互相借取物品的语境中,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介绍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用品。
口头诉求和给予,对话完整、表达流利。
语言知识与技能:
1、能用本单元核心词汇book 、ruler 、pencil 、rubber 描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用品,掌握其音、义、形。
2、能用本单元核心句型Give me ..., please . Here you are . Thank you.进行表达诉求和应答。
语言情感:
通过学习书本主人公互相借取物品,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学习策略:
在课堂进程中,认真听取故事内容,主动获取故事关键;与他人合作对话,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 、黑板、视频支持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文本内容
On Sunday afternoon
Alice: Give me a rubber, please. Kitty: Here you are.
Alice: Thank you.
Alice: Give me a ruler, please. Kitty: Here you are.
Alice: Thank you.
Kitty: How nice!
二、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5)班共有学生34人,虽然只有两个星期不到的英语学习时间。
但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课堂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中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有很多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中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但仍有学生较活跃,尚不能完全习惯小学生活和课堂规范。
二、单课设计思路
文本构建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以学生为主体,以话题为主线”是我们进行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
书本上这一话题可以说紧密契合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学生们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完全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
因此,我结合学生在书本中刚刚认识到的新朋友的一些学习、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放佛就在这真实的语境中。
并能有感而发,通过语言的运用,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介绍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用品。
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提升文本
在英语教育的同时挖掘教材的资源适时适量地渗透两纲,寓德育教育与英语教学之中也是现在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在设计文本之中,我融入了请学生帮助新朋友Danny借取上课所需的书本的这样一个任务,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帮助他人的好品质和习惯。
以情感体验推进课堂教学,完成情感目标的渗透。